導航:首頁 > 亞洲電影 > 1931年印度的有聲電影

1931年印度的有聲電影

發布時間:2024-01-18 21:03:03

❶ 還記得那些印度經典電影嗎

前年隨中國電影代表團出訪過印度和斯里蘭卡,參觀了世界著名的印度「寶萊塢」,印象極其深刻。在這之前,印度經典電影曾經在我國風靡一時,那些美妙的歌舞片,令人相當痴迷啊。可以說,我算是印度電影的Fans。所以,這次能夠和高群書導演一起被邀請擔任2010年印度影展的推廣大使,感到非常榮幸,極其開心! 說起來,印度電影的歷史真的相當悠久。據資料記載,印度電影開始於19世紀末,1896年在孟買首次放映了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第一次把電影帶到了印度。此後在無聲電影時期的20-30年代,印度電影迎來了第一個繁榮時期,無聲影片的產量持續上升,1931年高達207部。 同時,隨著有聲電影的誕生,印度電影開始了新的發展。1930年印度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有聲影片《阿拉姆·阿拉》。影片題材取自《一千零一夜》,場景瑰麗多彩,穿插了很多歌舞場面,上映後引起了轟動。這種歌舞片形式至今仍然是印度電影被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 除了我們熟悉的歌舞片外,印度也有很多現實題材的電影,早期的《大地之子》和《柯棣華醫生的不朽事跡》,都是印度電影史上的不朽之作。特別是後者,以柯棣華醫生投身中國的抗日戰爭並以身殉職的悲壯故事為題材,在中國也被很多人了解和喜愛。 1950年印度正式獨立,其電影也進入了多元化發展階段。一批新的電影藝術家成長起來了,他們不願被娛樂片的洪流所吞噬,拍攝了很多反映現實的優質影片,開始了印度的「新電影運動」。我們熟知的《兩畝地》,就是這類影片的佼佼者。 進入60年代,印度影片的年產量已達300多部,而到了1985年,影片年產量更高達 912部。目前,印度電影的年產量都在千部以上,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而印度的很多本土電影明星,雖然未必像好萊塢影星那樣在世界范圍內有廣泛的影響,但在本國,卻受到了廣大觀眾的超級喜愛,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這次在中國舉辦的印度電影展,共有10部來自「寶萊塢」的佳作將與中國觀眾見面。在選片上也打破了觀眾對於印度電影「只有歌舞片」的刻板印象,選擇了印度近年來最為優秀的現代影片,類型多樣,包括喜劇、情節劇、歷史劇、兒童劇等,題材涵蓋了印度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適合各個不同年齡層及口味的觀眾。 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回憶起那些經典的印度電影,《流浪者》、《大篷車》、《奴里》、《寶萊塢生死戀》等等,當那些美好的記憶令你溫暖而感動時,不如,去看看現代的印度電影吧。相信你一定會有特別的收獲! 高群書導演和小車同學 鄭重推薦印度電影

❷ 有聲電影簡介及詳細資料

簡介

有聲電影是指有聲音同步播映的電影,和無聲電影相對。1900年,第一部有聲電影在巴黎放映,十年之後可靠的同步聲音技術才逐漸成熟並可以商用。1923年4月,第一部同步有聲電影在紐約公映。1927年10月,第一部有聲故事片爵士歌手發行,這部影片使歌舞喜劇演員喬爾森大享盛名。

1930年代早期,有聲電影成為一個全球現象。在美國,有聲電影使好萊塢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和商業中心之一歐洲很多電影製作人和批評家對新的技術持懷疑態度,他們擔心過多的對白會削弱無聲電影特殊的美感。在日本,流行電影通常是無聲電影加現場表演,因此有聲電影發展緩慢。在印度,聲音成為該國電影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製作方法

早期電影只有畫面,影片本身不發出聲音,劇中人物的說白通過動作、姿態以及插入字幕間接表達。拍攝和放映無聲影片的運轉速率為每秒16格畫幅。無聲電影時期,電影發展為純視覺藝術,

拍攝時使用兩種感光性能不同的底片,一種攝取畫面,一種記錄聲跡經過一系列工藝處理,使聲跡和畫面合印在一條正片上,製成影片拷貝放映時,放映機附有還音裝置,在映出畫面的同時,能使聲跡還原為聲音

隨著技術發展,有聲電影的製作漸漸形成可能,但初期渣尺有聲電影對大眾來說是個全新的玩意兒,許多大片廠並不看好這塊市場,深怕會流失已固定的觀眾群,此時華納兄弟的電影公司正面臨倒閉危機,因此他們將有聲電影當作賭注,拍攝爵士歌手,沒想到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因為廣受觀眾歡迎其他電影公司也群起效仿,自此有聲電影的成為一股不可抵擋的洪流,

電影攝制過程中大部分工序已以磁性錄音取代感光錄音。電影由無聲發展為有聲時,為了保證還音質量,拍攝和放映的運轉速率從原來每秒16格畫幅改進為每秒24格畫幅。由於有聲電影的產生,電影由無聲期的純視覺藝術發展為視聽結合的藝術。

發展歷史

1910年8月27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項發明:有聲電影。一些經過挑選的觀眾被邀請到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愛迪生實驗室,觀看把留聲機的聲音和電影攝影機上的圖像聯系起來的電影機。

其他人也曾想過發明有聲電影機,但無一成功。愛迪生的貢獻在於他在同一時間里把聲音和圖像同時記錄下來,而這一點,其他人是無法做到歲游的。通過運用一台既可留聲又可攝影的機器,愛迪生可以讓演員在拍攝過程中自由地來回走動,而這在過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愛迪生耗費了兩年精力,才研製成功有聲電影機。

1927年10月6日,紐約的觀眾在觀看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樂歌手》(一譯《爵士歌王》)時,突然聽到主角開口說了話:"等一下,等一下,你們還什麼也沒聽到呢。"這一句話,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這部影片使歌舞喜劇演員喬爾森大享盛名。

根據資料來看,完全意義上的有聲片是華納公司1928年7月6日的《紐約之光》。

1936年,卓別林出品了他的最後一部無聲片《摩登時代》,標志著無聲片的壽終正寢。

默片開始

所謂的默片在其鼎盛時代也常常有音樂或者聲效相伴,1926年8月,由約翰.巴利摩爾主演的《唐璜》在紐約的華納劇院首映,這次首映採用了Vitaphone聲音系統,以每秒331/3轉唱片來使電影聲畫同步。新的發明很快就跟來了,1927年10月華納公司的《爵士歌王》敲響了默片的喪鍾。 到1930年為止,只有5%的好萊塢的影片還是默片,華納兄弟採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開發的膠片攜載聲音的技術,這一技術需要採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從而誕生了這一今天仍然採用的標准。這一變化徹底改變了電影膠片的形態。

35mm默片的滿畫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像電視畫面),1927年最早的聲音印在膠片上時是1.21:1 。

1932年,製片商和放映商聯合建立了膠片上聲音軌跡寬度的標准,從而創造了新的1.37:1比例。隨著這一整個業界技術方針的確立,電影中的對白、歌舞急劇增加。在30年代,電影觀眾增加了一倍。 電影工業繼續尋找新的發展,很快,就開始經歷彩 *** ,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

發明過程

誕生

1895年電影誕生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偉大的啞巴"。為了彌補這個"啞巴"的缺憾,人們想了種種辦法讓它"說話"。剛開始 ,電影院在放映影片的時候讓配音演員站在幕後說話。這種方法採用了一段時間就被淘汰了。後來,有人如雀高又想出一個辦法:在電影放映現場進行音樂伴奏。這個辦法比較受歡迎,曾風行了將近三十年,直到有聲電影產 生才結束。畢竟這些辦法只是彌補了觀眾的聽覺缺憾,從根本上不能解決觀眾對影片音色配合期望的問題。於是,有聲電影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觀眾的需要應時而生 了。

真正的有聲電影是 1928年7月6日好萊塢一家電影公司拍攝的《紐約之光》,同年有聲電影進入中國的高級影院。其實在真正的有聲電影誕生前,我國就進行過有聲電影的實驗放映,並對有聲電影的前景進行過討論和論辯。

1914年,上海維多利亞戲院放映了一次蠟盤發音的有聲影片,因屬實驗性的,故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視。

錄音方式

當代電影的錄音方式包括同期錄音和後期錄音兩種方式。兩種錄音方式可以共同使用,現在很多電影正是這么處理的。

創造聲音

隨著錄音技術的進步和數字音樂的興起,音效師不但能夠讓觀眾傾聽日常生活里不可能親耳聽到的音響,甚至可以為影片創造出現實中不存在的音效。特別是在科幻片、災難片等電影中,數位技術不僅僅用在畫面上,也用在了聲音上。

意義

1、對電影藝術表現手段影響。

2、即興表演幾乎完全消失。

3、戲劇電影牢固確立了發展優勢。

4、歌舞片的出現。

5、影響了好萊塢電影的擴張。

興起

有聲影片的發明歷程

有聲影片並不是一種新鮮的事物。遠在1899年,電影在愛迪生的實驗室里已經能夠發出一些聲音。盧米埃爾、梅里愛以及其他一些人曾經天真地利用在銀幕後面說話的辦法,使得電影帶有聲音。1900年以前,百代曾經舉行過幾次歌唱片的放映會,同時,巴隆和勞斯特則設計了一種巧妙的聲畫同步方法。

在20世紀開始的第10年代裡,法國亨利·約利和高蒙的努力已經有了成就。同時愛迪生和阿克托封在美國,海普華斯、勞斯特和威廉森在英國,麥格努森和保爾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各國,也獲得同樣的成果。

但是,此時電影還始終停留在無聲藝術的階段。人們已知道如何將動作和台詞同步起來,利用壓縮空氣來擴大聲音,使集聚在高蒙大劇院的6000觀眾都能夠聽見,可是,發出的聲音卻帶有濃重的鼻音,而且同步方法仍不完善。演員必須將他們嘴唇的動作同留聲機唱片"重現"的聲音設法配合起來。到1914年,有聲電影幾乎已被放棄了。

留聲機是從電話機產生的,而電話機本身則又是從電報機發展出來的。無線電報--和電影幾乎同時發明--和以後無線電廣播的發展,使有聲電影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能通過"擴音器"的電氣錄音和"三級真空管"(李·德·福爾斯特發明)的音響放大辦法而獲得解決。製造無線電器材的大電氣公司於是成了有聲電影機專利權的佔有者。

這些專利權當時被兩大集團,即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西方電氣公司"集團和德國的"A.E.G.--托比斯公司--克蘭影片公司"所壟斷。

"西方電氣公司"曾向一些同樣受摩根銀行控制的美國大電影公司提議用它的錄音方法。但這些公司對這種危及好萊塢霸權的有聲電影不願接受。

"西方電氣公司"在失望之下,轉而向華納兄弟接洽。後二人創立的小影片公司當時方收買了"維太格拉夫"這家古老的公司和一個由15家影院組成的小放映網。

這兩位製片人對於在電影院里用擴音器來代替管弦樂隊的方法很感興趣。在他們初期攝制的有聲片中,用"維他風"有聲電影機發出的音響還只限於一些音樂和一些喧鬧的聲音。

"華納公司"雖然和它的兩個明星--男演員約翰·巴里摩爾及狗明星林丁丁--訂了契約,當時仍處於將要破產的狀態。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這家公司決定冒險攝制一部由巴里摩爾主演的歌劇片《唐璜》。這部有聲片的成功,對繼續製作這類影片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華納兄弟當時用最後的資本來拍攝這部影片,它聘請了游藝場的著名歌手阿爾·喬生,由沒有什麼名望的阿蘭·克勞斯蘭德來指導他的演出。影片劇本和杜邦的影片《巴魯希》有些類似,敘述一個貧窮的猶太歌手成名的經過,借這個主題,片中穿插了許多著名的歌曲和小調。

這部影片獲得了很大成功。它在美國的上映收入達350萬美元,幾乎接近於《賓虛》一片所創造的紀錄。但後一紀錄,不久就被華納公司另一部由阿爾·喬生主演的新片《歌痴》所打破,這部影片的上映收入達到了500萬美元之巨。好萊塢其他公司看到這種輝煌的成就,也開始尋求有聲電影的專利權。威廉·福斯已經有了一種根據德國的發明轉化出來的"摩維通"。其他一些公司也不得不接受"通用電氣西方公司"所提出的苛刻條件。不久洛克菲勒所控制的無線電公司也研究出一種"福托風"有聲電影機,但受到其他公司的抵制。洛克菲勒財團為了利用這種有聲電影機,特地在好萊塢設立了一家新的電影公司--"雷電華影片公司",這是把"百代影片貿易公司"、"互助影片公司"、"三角影片公司"這些舊公司和一個很大的過去經營游藝場的聯營公司--"凱斯-奧芬公司"合並在一起、並由各無線電公司(如"C.B.S."、"馬可尼"等)予以支持的一家公司。

早期電影

美國

1926年,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拍攝了用唱片來配唱的由J.巴里摩爾主演的歌劇片《唐璜》(A.克羅斯蘭導演)。

1927年10月6日又首映了由A.克羅斯蘭導演、A.喬生主演的有歌唱、對白、聲響的《爵士歌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1928年7月6日華納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紐約之光》。自此,有聲電影全面推開。至1930年,除卓別林繼續拍攝了幾部無聲片外,全部故事片均為有聲片。

在導演中間最先適應有聲片製作並拍攝出富於創造性影片的有:R.馬莫里安的《喝彩》(1929)和使用了主觀鏡頭的《化身博士》(1932),L.邁爾斯東的《西線無戰事》(1930)和《頭版新聞》(1931)、劉別謙的《愛情的檢閱》(1929)和《微笑的中尉》(1931),K.維多的《哈利路亞》(1930)。卓別林也拍攝了他的第一部有聲片《大獨裁者》(1940)。

好萊塢的製片公司是1912年開始相繼建立的。隨著1928年雷電華影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組建,形成了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它們包括5家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組建於1914)、20世紀福斯(始建於1915,合並於1935)、米高梅(合並於1924)、華納兄弟(1923)和雷電華(1928);3家較小的公司,即環球(1912)、哥倫比亞(1924)和聯美(1919)。

第一部

1927年10月6日,阿爾·喬爾森在今天開始上演的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樂歌星》中擔任主角,聲音稍微有些呆板,不如電話傳送的清晰。演員的動作與他們的語言脫節。聲音沒有像在廣播里那樣抑揚頓挫。但不管怎樣說,這是一次首創。

《爵士樂歌星》的情節部分地反映了喬爾森真實的一生。像他所扮演的主人公一樣,喬爾森出身一個猶太家庭,這個家對爵士歌手的職業是很不滿意的。喬爾森同父母的疏遠及隨後到來的飛黃騰達是這部影片的緊張和動人之處。他扮演黑人,深情地演唱了聖歌《柯爾·尼德里》和《媽媽》。沃納·厄蘭和龍金妮亞·貝瑟爾分別扮演父親和母親。

國產電影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的第一部蠟盤發音的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在新光大戲院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1931年6月21日,又試映了我國第一部片上發音的有聲片《雨過天晴》。

有聲電影有"臘盤發聲"和"片上發聲"兩種技術。前者是將聲音刻錄在唱盤上,放映時與影片同步播放,為電影配音;這也是世界上有聲電影最初問世時採用的方法。誕生於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美國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後者則是今天普遍套用的在膠片上錄制聲音的技術。由於成本和技術水平的原因,《歌女紅牡丹》採用的是成本低廉、製作簡單的臘盤發聲方法,因而,它實際上應該稱作是中國第一部"臘盤發聲"的有聲片。

《歌女紅牡丹》由洪深編劇,張石川導演,主演蝴蝶等。影片描寫女歌手紅牡丹嫁給生活墮落的丈夫後,不僅備受 *** ,藝術生涯也走向衰落。但當丈夫賣掉女兒,又因失手殺人入獄後,紅牡丹卻忍辱負重,恪盡婦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影片描述了戲曲藝人的生活悲歡,也揭露了封建禮教對婦女身心的迫害。除了對白之外,片中利用"有聲"的優勢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劇片段(由梅蘭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轟動效應。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以歌唱家生活為題材如出一轍。影片於1930年中旬開拍,前後經過5次試驗,至年底拍竣,耗資12萬元舊幣,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戲院試映,3月15日於新光大戲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時盛況空前,並在全國各大城市引起了轟動,發行到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但嚴格地說,《歌女紅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聲片",因其只注意了對話的有聲,而忽略了周圍環境的音響效果,所以看起來只有人說話或唱戲時有聲,其它周圍事物都是靜悄悄的。這當然也是初期有聲電影的通病。

與這部影片同時開拍的另一部有聲片是"友聯"公司攝制的《虞美人》。它同樣採用臘盤發聲技術,描寫了一對兒戲劇演員演出《霸王別姬》一劇的幕前幕後。兩部影片在技術上稍有不同。《歌女紅牡丹》是影片拍完後讓演員看著畫面對口型配音,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後期配音。《虞美人》則是先把聲音錄好唱片,然後演員在現場按照放出來的聲音表演。兩者相比,各有千秋。《虞美人》稍晚於《歌女紅牡丹》,於1931年5月上演。

臘盤發聲的有聲片在技術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問題。特別是膠片一旦發生局部斷毀,其後的劇情就難以再和聲音相吻合,甚至會出現銀幕上男人在張口,擴音器里傳出來的卻是女聲的笑劇。因而,在這兩部影片上演的當年,一些電影公司也開始試制"片上發聲"的有聲片。它們是由大中國和暨南兩家公司合制的《雨過天晴》和天一公司拍攝的《歌場春色》。這兩部影片都是租用國外的設備,並由外國人參與協助製作完成的。首先完成的《雨過天晴》於 1931年6 月3日在虹口大戲院試映。由於該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設備,並赴日本拍攝,不久後即遭到觀眾的抵制。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製的錄音設備拍攝了《春潮》一片,成為中國第一部用國產錄音設備製作的片上發聲的有聲電影。

由於資金和技術的原因,在有聲電影問世後,許多電影公司仍然在繼續攝制無聲片,這形成了中國早期無聲電影與有聲電影長期並存的特殊現象。直至1936年,無聲片才終於停止拍攝,中國電影從無聲向有聲的轉變得以徹底完成。

大觀樓

大觀樓影院始建於1905年,在這之前,它還有大亨茶園和馬思遠茶樓兩個前身。1931年,它放映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當時,它的第一任經理任景豐拍攝了電影《定軍山》,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的誕生。

上世紀30年代,大觀樓第一次實現了男女同座;

1931年,它放映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40年代,它是第一家購買法國百代公司35毫米固定座式放映機的影院;

1948年,它放映了第一部彩 *** 《生死恨》;

60年代,它第一次放映了寬銀幕電影;

1961年,它改建成北京惟一一家立體電影院;

1986年,它率先建成了超大銀幕影院。

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大觀樓見證了中國電影的發展進程。

電影節

都柏林國際電影

每年3月在德國首都都柏林舉辦,為期10天

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

1974年創辦,每年1月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辦,為期兩周左右。

克拉科夫國際短片電影節

1961年創辦,每年5至6月間在波蘭歷史名城克拉科夫舉辦,為期8天

柏林電影節

1951年創辦,每年2至3月間在德國柏林舉辦,為期兩周左右。

斯圖加特動畫電影

1988年創辦,每年1至4月間在德國斯圖加特舉辦,為期5天左右。

莫斯科電影節

1959年創辦,每兩年一次,7至8月間舉辦,為期兩周左右。

嘎納電影節

1939年創辦,每年5月在法國嘎納舉辦,為期兩周左右。

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

1979年創辦,每年11至12月間在法國南特舉辦,為期6天左右。

蒙比利埃電影節

1978年創辦,重點放映中國電影,有"中國電影節"之稱。每年2至3月在法國蒙比利埃舉辦,為期6天左右。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1970年創辦,每年1至2月在荷蘭鹿特丹舉辦,為期10天左右。

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

1972年創辦,每兩年舉辦一次,5至6月間在克羅埃西亞首都薩格勒布舉辦,為期5天左右。

蒙特卡洛國際電視節

1961年創辦,歐洲最重要的電視節之一,每年1至2月在摩納哥公國的的蒙特卡洛舉辦,為期10天左右。

斯德哥爾摩電影節

1990年創辦,每年11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辦,為期9天左右。

威尼斯電影節

1932年創辦,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每年8至9月在義大利威尼斯舉辦,為期兩周左.

軟體簡介

有聲電影是一款非常酷的圖像/聲音錄制軟體,它充分利用windowsphone7.1 SDK套用中還可以編輯圖片時間間隔,以及插入新圖片等等特性介紹:同時記錄聲音和圖像,以及互相的時間關系(芒果SDK新功能)逼真回放重現記錄時的場景套用內直接取景拍照(芒果SDK新功能)合成/輸出微軟Powerpoint檔案自由編輯圖片聲音相對位置,增刪圖片多種錄製品質選項,以適應不同套用場景集成對簡繁中文和英文界面的自動適應。

要求

系統要求: wp7.0、wp7.8、wp8.0

❸ 有聲電影是時候開始有的

有聲電影是指有聲音同步播映的電影,和無聲電影相對。1900年,第一部有聲電影在巴黎放映,十年之後可靠的同步聲音技術才逐漸成熟並可以商用。1923年4月,第一部同步有聲電影在紐約公映。1927年10月,第一部有聲故事片爵士歌手發行,這部影片使歌舞喜劇演員喬爾森大享盛名。

有聲電影宣傳海報
1930年代早期,有聲電影成為一個全球現象。在美國,有聲電影使好萊塢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和商業中心之一歐洲很多電影製作人和批評家對新的技術持懷疑態度,他們擔心過多的對白會削弱無聲電影特殊的美感。在日本,流行電影通常是無聲電影加現場表演,因此有聲電影發展緩慢。在印度,聲音成為該國電影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❹ 為什麼印度的電影舞蹈因素這么濃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印度電影,絕大多數的人答案一定都是「連唱帶跳」。那麼為什麼全世界只有印度電影中的歌舞如此之多呢?印度電影中加入歌舞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波斯劇場最大的特點是將舞台分為「深幕」和「淺幕」兩個場景,戲劇的主要劇情都在深幕中演出,而淺幕中則會有人群涌現,並進行誇張的舞蹈表演。最早的波斯劇場其實是從英國人手中買下的,波斯人接管劇場後,為了吸引低層次的民眾走進劇場,節奏歡快的印度歌舞就成了跨越語言、溝通觀眾的紐帶。

前段時間口碑炸裂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除了在劇情上打動人心之外,許多觀眾對片中只有一段歌舞情節也是大感意外,引發了很多討論。後來紅遍網路的《誤殺瞞天記》也招來了無數「原來印度電影也可以不跳舞」的評論。原來印度電影也不是100%都有歌舞的。

❺ 誰能解析一下為什麼印度電影那麼發達

印度電影的確挺好看的,它保留印度傳統的歌舞元素,劇風獨具一格,劇情美妙絕倫,更何況他有東方好萊塢之城的寶萊塢,電影事業規模龐大,具有很強大的商業後盾。
而日韓中泰等國的電影風格基本上已被西方的電影潮流給顛覆了,失去了自己本身的民族魅力。
寶萊塢簡介:
寶萊塢是以孟買為中心的以印地語為主的電影工業的統稱~後來因為地位重要被引申為整個印度電的代稱。但是實際上,狹義的寶萊塢只是印度電影工業的一部分,印度還有其他的電影中心。
印度的第一部無聲電影是1913年的Raja Harishchandra,是Dadasaheb Phalke
20世紀30年代印度每年可以產200多部電影。第一部印度有聲電影是1931年的Alam Ara ,是Ardeshir Irani.,這電影大獲成功。電影中對白,歌舞的應用具有廣闊的市場。
然後30年代-40年代陷入低谷。印度受到經濟危機世界大戰獨立運動印巴分制影響,電受到沖擊。
1937年又是Ardeshir Irani憑借Alam Ara的成功,製作了印度第一部彩色片Kisan Kanya。彩色電影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晚期才成為主流。此時那種很奢華的愛情主題的歌舞片就開始風靡。之後40年代-60年代進入黃金時期
印度精彩電影:
《三個白痴》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black 》
《chakde india 》
《new york》
《寶萊塢生死戀》
《 阿育王》
《未知死亡》

❻ 我國第一部有聲影片是什麼

我國第一部有聲影片

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攝制的中國第 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上映,該片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1930年底,中國第一部蠟盤發聲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在上海攝製成功。《歌女紅牡 丹》由明星影片公司攝制、百代東方公司收 音、民眾國產有聲電影公司出品。編劇:洪深(化名庄正平),導演:張石川

這部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影片,由洪深編劇,張石川導演,董克毅攝影,胡蝶、王吉亭、龔稼農主演。

《歌女紅牡丹》於1931年1月完成製作工作,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戲院公映。影片採用國語對白,穿插了四段京劇片段,轟動一時。南洋片商以以高出默片十餘倍的價格購買了在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放映版權,使電影明星一下子「身(聲)價百倍」。

❼ 歌舞片的歌舞片的流行史

歌舞片興起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末的好萊塢。幾乎與有聲電影同時誕生,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標志著歌舞片的誕生,但是由於缺乏聲音這一方面的要求,人們將1929 年米高梅的《百老匯的旋律》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的歌舞片。
歌舞片在30年代開始盛行,並成為30、4O年代的流行時尚,出現了一系列經典的歌舞片,如我們熟知的《綠野仙蹤》Wizard of Oz (1939),《四十二號街》等。50、60年代達到輝煌,產生經典《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西區故事》《音樂之聲》,70年代便開始萎縮,90年代以後,以另一種新的形式呈現出來。光影世界,世事浮沉,當科幻片、動作片、災難片和恐怖片等輪番上陣後,往昔「歌舞昇平」的時代雖然已經漸行漸遠。
而歌舞片在印度則依舊美輪美奐。印度,作為一個世界最大的歌舞電影電影生產國,每年擁有全世界36 億觀眾,在它的市場上,好萊塢電影僅佔6% 的份額。以孟買為中心的南好萊塢電影,以「無歌舞不成片」的傳統為世界奉獻了獨具特色的巴西歌舞片。從50 年代風靡中國的《我的情史》,到新世紀紅遍全球的《印度往事》,雖然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滄桑,但印度電影依舊是歌舞昇平、如夢似幻。今昔的歌舞片更是擺脫以前的模式,推陳出新《印度往事》《野玫瑰》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片。今天的印度歌舞片在印度新的電影人的帶領下,呈現出新的現代特徵。
我國歌舞片的雛形早而有之,只是形式單純,沒有好萊塢的豪華陣容,也沒有巴西歌舞片的民族特色,發展不夠成熟,加之數量又少、不成規模,觀眾自然也形不成對中國歌舞片的認識。1931年《歌女紅牡丹》誕生,這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嚴格意義上說是一部歌唱片。30、40年代歌唱片成為上海娛樂電影的一種主要形式。比如第一部有插曲的影片《野草閑花》,阮玲玉和金焰演唱的《萬里尋兄》清新感人;由馬徐維邦導演的《夜半歌聲》根據美國百老匯歌劇《歌劇魅影》改編而來,在上海創下了連映34天場場爆滿的紀錄,其中由田漢作詞、冼星海作曲、金山演唱的三首插曲功不可沒。雖然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歌舞片,但是歌舞的魅力已經開始在電影中閃現。其中最著名的是《馬路天使》。到了五六十年代,彩色歌舞片曾在香港風靡一時,尤其是邵氏的《花團錦簇》和《千嬌百媚》,其豪華的歌舞場面蔚為壯觀,是著力模仿好萊塢金碧輝煌、歌衫儷影之風格的經典作品,堪與同期好萊塢歌舞片相媲美。
我國的現代歌舞片比較有影響的是香港導演陳可辛的《如果愛》。陳可辛懷揣著「中國50年來第一部真正音樂劇電影」、「3 年來最盛大的中國歌舞片」的理想,使《如果·愛》終於在2005年末粉墨登場,一場豪華的歌舞盛宴剎然間展現在觀眾的眼前。
通覽世界歌舞片發展史,美國和巴西的歌舞片從把簡單的舞台劇搬上熒幕到現在的製作商業歌舞大片同為歌舞片,表明他們已經進入一個相當成熟的階段;而中國的歌舞片經過多年停滯之後,現在正在嘗試改進注入新的活力。是巧合,還是事出有因,下面就通過以新世紀好萊塢,巴西和中國歌舞片代表《紅磨坊》,《巴西往事》,《如果愛》這三部影片藝術創作特色上的比較來探討新世紀歌舞片呈現出來的新特點以及尋求當代成功的歌舞片所必備的基本要素。 《紅磨坊》在敘事方面並沒有表現出什麼新的東西。這部電影在片中講述的正是一個傳統好萊塢「後台歌舞片」的故事。劇情設置可以說毫無新意,簡單老套的劇情都成了它被載入歌舞片歷史的「攔路虎」。影片先是把紅磨坊內頹廢、奢靡、淫亂的狂歡場面盡其所能地鋪陳在觀眾面前,營造出烏托邦式的氣氛;緊接著,讓莎婷(尼克·基德曼飾演)與克里斯汀(伊萬·麥克雷格飾演)錯遇並相愛,進而編織出烏托邦式的愛情諾言。公爵的出現預示著這對剛剛熱戀中的男女將要在社會現實和理想之間艱難抉擇。莎婷為了使克里斯汀不被殺害,趕走了克里斯汀,最後克里斯汀還是回來了,歌舞劇成功了,但是莎婷因為肺癆死了。所有情節鋪墊都是按照典型的後台歌舞片的套路來編排,絲毫沒有創新,所謂「後台歌舞片」是指在一個真實的舞台上表演歌舞節目,加上後台的愛情故事作為填充。在1930 年的歌舞片中「後台愛情」是常見的敘事設計,為歌舞表演提供形勢和情緒的框架,這一時期好萊塢歌舞片對敘事和主題的處理還主要是為前台表演作陪襯的。在這種模式下,即使結局變為有情人終不能白頭偕老, 《紅磨坊》的故事情節也沒有了任何吸引力。
同樣地,《如果·愛》在整體劇情上也未免於落入俗套。陳可辛導演運用「戲中戲」模式,講述同一部戲的戲內戲外兩個雷同的三角愛情故事。但它與《紅磨坊》最突出的不同就是,《如果·愛》的結局是開放式,孫納愛林見東,也愛聶文,但她的最終選擇無人知曉,影片結尾並沒有交代,或許連她自己也不知道,這就使劇情豐富化,自由化,不會像好萊塢經典模式那樣,將情節都設置成一個套路,看到最後所有人都能猜到結局。《如果·愛》留給孫納選擇的餘地也便留給了觀眾思考的空間。這是作為歌舞片的一個突破,情感糾纏的細膩充分融入於劇情的走向,把選擇留給時間,把情緒拋給觀眾,把思索對比現實。 早在40 年代歌舞片的「黃金時期」,米高梅的夢幻王國將音樂變成了一種普遍的世界觀,是對一種「態度」的視聽表現,這種態度實質上就是認為「世界是一個美妙和富於浪漫色彩的地方,其中滲透著音樂的節奏與優雅。」這種態度從最早的《爵士歌王》開始就一直存在,但是作為歌舞片的「風格」,卻是在「融和歌舞片」將情節和歌舞融為一體之後才明確的。但是歌舞片發展到當代,開始轉向多樣和含混:《芝加哥》揉合了「黑色電影」的元素,採用陰影和低調光,一反歌舞片高調布光的明亮場景,將鏡頭轉向街道、監獄、法庭等場所,表現「黑色電影」的經典主題——「性和暴力」。其中最為著名的段落「監獄六重唱」引進女權主義色彩,在歌舞片的主題中是一大突破。被冠以「後現代激情主義」的《紅磨坊》是一場拼貼和碎片化的游戲,這符合「後現代」的敘述特徵。飽和色塊的壘積、漫畫式的表演、自由變化的攝影機視點,都體現了後現代「不建設一物」的狂歡式的信條,而歌舞本身的對位運用是對經典的嘲諷和解構。歌舞片不再是表演的標准和陳規了,變成了漫畫化和游戲化的雜耍。
相比之下,《如果·愛》的畫面全然是另一種風格。兩位華語電影界著名攝像師鮑德熹與杜可風分擔鏡頭工序。鮑德熹以熱切及浪漫的角度負責歌舞場景的拍攝。但這次,導演和攝影師並沒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驚喜,歌舞部分的拍攝和剪輯中規中矩,側重保證畫面流暢和敘事抒情。依據歌舞的意境和情緒,景別的運用比較局限。
以《忘了我是誰》為例,這首歌描述的是男主角與失憶的主角第一次在馬戲團見面的片段。由於重點在於兩人的對話,所以景別集中於中景,在兩人的腰部以上轉換。再以《人生蒙太奇》為例,這首歌是整部片子的開場歌舞,場景著重於熱烈、歡樂的氣氛,所以多用搖臂攝像機在舊上海的街道內拍攝。景別都是全境,包括正面全境、側面全境和俯拍全景。比較出彩的是對於色彩的使用。在本片中體現了三種不同的攝影風格。歌舞劇部分的畫面呈現一種橘紅色的暖色調:色彩濃烈豐富、場面宏大熱烈,是側重於視覺奇觀營造的華麗風格;回憶部分除了主人公孫納的服裝選用橘黃、紫色等相對飽滿的色彩之外,整體上呈現一種藍灰色的冷色調,這種「褪色」感畫面緊扣了「回憶」的主題,加上對雪景的運用,使畫面有一種純凈抒情的唯美化色彩;現實部分則採用了生活化的攝影風格,在布光和色調運用上貼近自然。
《巴西往事》的整個的影片都使用肩扛攝影, 而且一直保持在同肉眼視距相同的焦距上, 攝影師並沒有故意的晃鏡頭。這樣的拍攝觀念使得觀眾能夠以更加現實的生活化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領悟影片所傳達的內在信息,並觸發觀眾心靈深處的共鳴。肩扛攝影同時意味著靈活的機位和鏡頭調度, 一般的固定幾個機位拍攝一組場面往往會給人帶來一種被外在因素誘導的感覺, 而肩扛攝影的鏡頭轉向隨意、機位感模糊, 畫面感覺會相對客觀。影片進行到第11分鍾時出現了情節的第一次高潮—女僕愛麗斯和工頭杜比的初次邂逅, 當杜比碰倒了愛麗斯的托盤, 愛麗斯蹲下撿東西, 兩人一上一下互相凝視, 此處攝影師採用肩扛、亞高速攝影在一個鏡頭內一氣呵成, 完成了從俯拍到仰拍的過渡, 給觀眾以新穎、流暢、自然的感覺。 影片表現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故事,但大部分音樂與歌曲選擇的都是20世紀後半期的經典流行音樂,例如,在《紅磨坊》里, 基德曼與麥克格雷格互贈的情歌有甲殼蟲的《你需要的是愛》,U2樂隊的《驕傲》、保羅·麥卡特尼的《蠢笨情歌》基德曼在「紅磨坊」中被眾人擁舞模仿了麥當娜《物質女孩》的MTV,而麥當娜的成名曲《宛若處女》則由「紅磨坊」的經理泰勒拿來戲仿。這樣的混亂使歌舞與敘事不能糅合在一起,但是與其後現代激情的主題是符合的。歌舞場面是對早期歌舞片的復興。在歌舞片早期,華麗的歌舞場面是必不可少的,製片公司通常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製作華麗的布景和艷麗的服裝,營造花團錦簇的盛景,呈現給觀眾的往往都是一派仙樂飄飄、奢靡繁華的夢幻場景。
紅磨坊》在製作規模和故事情節的設置上做到了「復興」,而影片的核心———歌舞段落,卻充滿了華而不實的聲色表演。在歌舞片的每一發展時期都有其特色與代表作,其歌舞表現形式也都被注入新的活力,更有許多經典歌舞段落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例如,《雨中曲》里,金·凱利在雨中歡快地跳起踢踏舞,並唱起《雨中曲》的場面極具藝術感染力,是歌舞電影史上的經典。英國著名導演邁克爾·鮑威爾執導的輝煌的歌舞電影《紅菱艷》,片中著名的長達13 分鍾的「紅舞鞋」的芭蕾舞場面宛如流動的「西斯廷壁畫」,光彩奪目,美麗絕倫。而作為力圖復興歌舞片的《紅磨坊》,除了過度喧囂瘋狂的歌舞場面,與戲仿的段落,很難找出經典的段落能夠在歌舞電影史上抹上濃重的一筆。
《如果愛》中的敘事和歌舞是分開的,歌舞沒有參與敘事。影片是依據音樂節奏剪輯鏡頭,運用平行,交叉,對比等多種敘事蒙太奇,充分發揮歌舞部分的表意功能。正因為有歌舞才有戲里戲外的真情假意。相比《紅模仿》歌曲的隨意和混亂,《如果愛》是純凈的,歌曲也是由演員演唱的新創作的流行歌曲,流行音樂的參與,更能使人感受到歌舞片娛樂大眾的的這一方面,吸引眼球。相對於音樂的雕琢,對舞蹈的細心安排在影片中也看得出來。通觀影片,社交舞,新創舞,馬戲班熱舞競相亮相,「傘舞」「邋遢的世界」,「男人本該嫉妒」等舞段各有特色。影片巧妙的用「戲里」的舞蹈表現戲外人物的心聲,歌舞和劇情十分的契合。
《巴西往事》中的歌舞藝術則與生活融合在一起。不得不承認,巴西是一個歌舞國家,婚禮上的歌舞場面讓人激動不已,有位巴西電影導演曾說:「巴西電影既是夜總會又是教堂,既是馬戲團又是音樂廳,既是比薩餅又是詩歌研討會。」因此,巴西歌舞自身的特質使它能在世界歌舞片這個類型上力拔頭籌。與傳統巴西歌舞片不同的是該片不再營造夢幻,以前在巴西歌舞片里看到的華麗服飾,宏大場面,充滿夢幻色彩的歌舞不見了,在這部電影里,你可以發現巴西人的焦慮,他們的愛情,他們的生活,導演以冷靜客觀的鏡頭表述生活在歌舞片里是難能可貴的。《巴西往事》的女導演米拉· 奈爾曾說「 歌舞的展現不光停留在美麗的鄉村、豪華的公館和清新的大自然, 它應該停留在人們的心中, 停留在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正在將自己的話付諸行動。

❽ 如何看待印度電影一言不合就跳舞的風格

我覺得作為代表印度電影最高水平,占據了絕大部分國內外市場的寶萊塢電影,確實一開始就和歌舞結合在一起。早在 1931 年,寶萊塢誕生的第一部有聲電影《阿拉姆·阿拉》,就包含了 7 首歌曲以及多場舞蹈場面。

時至今日,印度北部的許多電影院都是由波斯劇場轉變而來。印度電影平均 160 至 180 分鍾的超長播放時長,與十五分鍾幕間休息的播放制度,也是源自波斯劇場流行時期,五到六小時多幕劇的時間安排。特別是對印度鄉鎮地區的民眾來說,到波斯劇場看劇就如同如同中國農民看社戲一樣,是值得全家出動,消磨一天的重要休閑活動。我覺得挺好的,跳舞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我很樂意做。

閱讀全文

與1931年印度的有聲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豆瓣電影可以下載到電腦嗎 瀏覽:799
搖擺電影韓國 瀏覽:327
國產十大懸疑電影斷點 瀏覽:291
國外電影男主女主坐公交 瀏覽:954
韓國電影隧道免費觀看 瀏覽:155
2015恐怖歐美電影 瀏覽:573
歐美電影粵語 瀏覽:212
科幻片電影推薦瘋狂的外星人 瀏覽:931
2017印度電影排行榜前百名 瀏覽:42
2004美國電影重生最後結局小男孩 瀏覽:411
惠子日本電影 瀏覽:426
周星馳和毛舜筠電影 瀏覽:36
2016威尼斯電影節 瀏覽:120
地藏鬼王電影大全 瀏覽:160
網上購買電影票零食怎麼取 瀏覽:79
足球主題電影俄羅斯 瀏覽:309
和男朋友在電影院做 瀏覽:508
這一拳二十年的功夫什麼電影 瀏覽:370
海口電影票團購 瀏覽:645
俄羅斯逃離阿富汗BD版電影 瀏覽: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