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07年日本電影票房前20十
2007年日本電影市場本土電影票房十強
1、《律政英雄》 80.6億
2、《口袋怪物皮卡丘2007劇場版》 49.1億
3、《西遊記》 42.7億
4、《武士一分》 40.2億
5、《哆啦A夢:新魔界大冒險》 34.1億
6、《多羅羅》 33.7億
7、《三丁目的夕陽續篇》 33.4億
8、《戀空》 29.7億
9、《不公平》 26.6億
10、《名偵探柯南:紺碧之棺》 24.7億
2007年日本電影市場進口電影票房十強
1、《加勒比海盜3》 108.3億
2、《哈利波特:不死鳥的騎士團》 93億
3、《蜘蛛俠3》 69.7億
4、《來自硫磺島的信件》 50.6億
5、《變形金剛》 39.3億
6、《料理鼠王》 38.5億
7、《博物館奇妙夜》 33.8億
8、《十三羅漢》 31.6億
9、《虎膽龍威4》 26.1億
10、《生化危機3》 25.7億
http://www.mtime.com/my/654931/blog/757594/
Ⅱ 全球十大電影市場
全球十大電影市場:
NO1: 北美
NO2:日本
NO3:英國{大不列顛+愛爾蘭+馬爾他}
NO4: 法國
NO5: 韓國
NO6: 德國
NO7: 義大利
NO8: 西班牙
NO9: 俄羅斯
NO10:中國內地
Ⅲ 求日本動畫電影歷代票房收入排行榜
近幾年,日本動畫呈現出復甦的繁榮景象,除了TV動畫大量涌現外,動畫電影市場也開始群雄逐鹿。
日前,日本方面發布了歷代日本動畫電影的票房收入排行,宮崎駿大神的吉卜力壟斷三甲,而機器貓和口袋怪物則各自搶佔了排行榜上的很多位置。
日本動畫片電影歷代票房排行榜(金額:日元)
第一位304億,千與千尋的神隱(01年)
第二位200億,哈爾的移動城堡(04年)
第三位193億,幽靈公主(97年)
排名收入(發行收入)影片名稱(年份)
475.4億(41.5億),口袋怪物·超夢的逆襲(98年)
564.6億,貓的報恩(02年)
663.6億(35.0億),口袋怪物·幻之利基亞爆誕(99年)
750.9億(28.0億),紅豬(92年)
848.5億,口袋怪物·結晶塔的帝王(00年)
947.8億(26.3億),平成狸合戰(94年)
1045.0億,口袋怪物·七夜的許願星(03年)
1143.8億,口袋怪物·裂空的訪問者(04年)
1239.1億(21.5億),魔女宅急便(89年)
1339.0億,口袋怪物·雪拉比的超越時空遭遇(01年)
1438.2億(21.0億),再見吧宇宙戰艦大和號·愛的戰士們(78年)
1438.2億(21.0億),機器貓·大雄的南海大冒險(98年)
1636.5億(20.0億),機器貓·大雄的日本誕生(89年)
1636.5億(20.0億),機器貓·大雄的發條都市冒險記(97年)
1834.7億(19.1億),機器貓·大雄和動物惑星(90年)
1934.0億,名偵探柯南·貝克街的亡靈(02年)
2033.6億(18.5億),側耳傾聽(95年)
2033.6億(18.5億),歲月童話(91年)
2232.7億(18.0億),機器貓·大雄的天方夜譚(91年)
2332.0億,名偵探柯南·迷宮的十字路(03年)
2431.8億(17.5億),機器貓·大雄的宇宙開拓史(81年)
2530.9億(17.0億),機器貓·大雄的魔界大冒險(84年)
2630.5億(16.8億),機器貓·大雄與雲之王國(92年)
2630.5億,機器貓·大雄的貓狗時空傳(04年)
2630.5億,機器貓·大雄的太陽王傳說(00年)
2930.0億(16.5億),機器貓·大雄與白金迷宮(93年)
2930.0億(16.5億),銀河鐵道999(79年)
2930.0億,2001年春東映動畫博覽會
2930.0億,機器貓·大雄與翼之勇者們(01年)
Ⅳ 復聯4稱霸全球影壇,為何在日本,卻再次輸給柯南
我認為全球大熱超級英雄電影《復仇者聯盟4》已經上映了有一段時間了,這部電影毫無疑問成為了2019年的票房王。
在北美,《復仇者聯盟4》的電影票房累計已經超過7億美元了。
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日本的電影觀眾更加喜歡《名偵探柯南》的劇場版動畫,而不是美國的超級英雄電影?
這並不是說日本觀眾有多排外,因為在2018年的日本電影年度票房排名中,以全球著名搖滾樂隊Queen的經歷為藍本創作的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就獲得了票房冠軍,力壓《零之執行人》。
還有就是迪士尼動畫電影《冰雪奇緣》在日本上映的時候,直接引發了社會效應,這部動畫電影的票房成績直接沖上了日本歷年所有電影票房排名的第三位。
既然不是日本觀眾排外,那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日本流行文化的諸多方面,比如說電影、動漫遊戲以及音樂等等,基本上都會在吸收完全球最新的內容之後,然後發展出適合日本受眾的獨立生態系統。這個獨立生態系統在高度發達的日本消費社會中,又根據不同人的市場需求,細分出各種各樣國內觀眾有時候都不能夠理解的小圈子。
不同的小圈子對日本電影市場的影響就是,並不是所有影院都在放映最主流的電影,無論是主流市場,還是小眾電影市場,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間,主流市場也不會過於打壓小眾市場。
也就是說,就算沒有《紺青之拳》的出現,日本電影觀眾依舊有很多選擇,不一定非要擠在一堆看《復聯4》,而且日本還是非常注重實體影像碟片銷售的,不少觀眾可能會選擇等到出藍光碟之後,舒舒服服在家裡看。
然後,就是電影本身的內容方面了。
為什麼在日本,《你的名字。》也好,《柯南》以及《哆啦A夢》也罷,推出了劇場版動畫之後,票房會那麼高呢?這些電影,連同之前在日本大受歡迎的進口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以及《冰雪奇緣》,它們都有一個共性。
這些日式的超級英雄角色(某種程度上,柯南也算超級英雄哦),對於日本一般民眾來說,遠比歐美的超級英雄角色更加具有親切感,日本不少人的民族感還是挺重的。
以上僅是個人意見
Ⅳ 日本電影電視動畫產業的發展概況
日本動畫已有七十年的歷史,其可分為六個階段: 一、戰前草創期 戰前草創期--由1917年日本開始有動畫到1945年日本戰敗為止。這段時期的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為題材,而後期則由於日本軍國主義猖獗,因此動畫題材不離宣傳、誇耀日本軍國主義的路線。如1942年的《海之神兵》即為此類。但是這也造成了戰斗、爆炸畫技的進步,這也是今日日本動畫最引以為傲的技術。 二、戰後探索期 戰後探索期--由日本戰敗到1947年為止。日本戰敗後,有些人鑒於戰爭的教訓,開始將反戰題材用在動畫上。這種題材影響深遠,直到現在還頗為流行。另外也有些人嘗試不同的動畫題材。所以這個時期的動畫題材從很有意義到很低級的題材,應有盡有。像1968年《太陽王子大冒險》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而成為後來高水準動畫的基礎。當然也有失敗的例子。像1970年《無敵鐵金剛》就是一部典型的爛卡通,不但暴力而且劇情很差,這帶給了日本動畫不良的影響。 三、題材確定期 題材確定其(第一次動畫熱爆發)--自1974年《宇宙戰艦》上演至1982年為止。這個時期日本動畫界經過探索期,確定了動畫和卡通的分野。卡通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內,所以我們不予置評。《宇宙戰艦》是日本動畫史上第一部超級劇情片,由松本零士負責腳本及人物(Character Design)。該片在電視上播出後,造成"松本零士旋風"。後來並有《冱屺宇宙戰艦》,《永遠的大和號》及《宇宙戰艦完結篇》等三部電影,壽命長達十年。在該片後,松本零士另有《銀河鐵道999》,《一千年女王》等受歡迎的作品。繼松本零士後,由富野由悠季原作小說改編成《機動戰士》在1979年開始上演,由於劇情結構復雜而嚴密,受到動畫迷熱烈的支持。該片後來的三部電影非常賣座。但自些以後,動畫熱逐漸消退,動畫界進入間歇期。 四、畫技突破期 畫技突破期(第二次動畫熱爆發)--自1982年《超時空要塞》(MACROSS)上演至1987年為止,該時期由於人們追求視覺享受成為風潮,因此動畫畫技力求突破。此時期之畫技突破有《超時空要塞》創新的視點快速移動效果,造成極佳的動感;《風之谷》和《天空之城》。精細寫實的背景:《機動戰士Z》和《機動戰士ZZ》的強調反光,明暗對比等,皆對後來的動畫貢獻很大。由於題材已確定,加上畫技的突破,使得佳作迭現。如1982到1984年的《超時空要塞》;1984年《風之谷》;1985、1986年《機動戰士Z GUNDAM》及《GUNDAM ZZ》;1986年《天空之城》及《亞利安》等多部好片。日本動畫發展至本時期結束時(1987年),劇情、內容、畫技皆已達到極高的水準。於是動畫進入了成熟期。 答案補充
五、路線分化期 路線分化期(成熟期)--自1987年到90年代初。動畫進入成熟期後,便出現數部佳片。如《古靈精怪》;電影《機動戰士GUNDAM-逆襲》及《王立宇宙軍》;和日本電視史上第一部以高中生以上為主要對象的文藝動畫連續劇《相聚一刻》等。其中《相聚一刻》曾獲得1988年日本動畫優秀作品排行榜第二名(該年排行第一是《聖鬥士星矢》);另外還有《天空戰記》,《機動警察》等多部佳作(《天空戰記》曾獲得1989年動畫排行第一名)。當日本動畫發展到此後,有人認為幼年觀眾群已被忽略了四、五年,也該考慮製作年齡路線。於是自1987年後半年以來,電視上的高年齡層動畫逐漸減少,而轉向動畫電影。以致於造成目前日本電視上找不到幾部好片,而電影幾科部部精彩的情況。答案補充
六、風格創新期 風格創新期--自1993年到現在。在畫技、製作手法、構思設計方面都日趨成熟的日本動畫,開始追求風格上的創新,試圖突破原有的模式,以完善的技巧,加上超越時空的構思,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官沖擊。電影《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完全摒棄以往動畫明快輕松的風格,陰郁百壓抑,冷酷帶有對命運的困惑,與人類雖然身處高科技社會,但卻無法擺脫不安的未來的彷徨與孤獨相呼應。答案補充
在1983年時,日本動畫市場上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Original Video Animation"(簡稱OVA)-《DALLOS》,為動畫在電影,電視市場外,開辟了一個新市場--錄影帶市場。OVA,顧名思義,就是不在電視或電影院播出,而只出售錄影帶。除非該片大受歡迎,才有可能在電影院公開而升格為電影。OVA自1983年至現在,已成為動畫的重要市場。其中佳作不勝枚舉,如《88戰區》,《幻夢戰記LEDA》《渥太利亞》、《銀河女戰士》系列、《銀河英雄傳說》系列、《五星物語》、《古靈精怪》等。
Ⅵ 日本電影史的日本電影史-第四期(1945~1960):
戰後及走向國際
日本投降後,電影法雖已廢除,而嚴格的檢查制度依然存在,只不過是由美軍佔領當局取代了政府的檢查。受到戰爭和佔領狀態切身教育的日本有良心的電影藝術家,為了保衛民族民主權利,提出了電影民主化的要求,1946年,木下惠介和黑澤明首先分別拍出具有民主思想的影片《大曾根家的早晨》和《無愧於我們的青春》。這兩部影片的劇本都是出自在戰爭期間遭到迫害的久板榮二郎之手。與此同時,在法西斯黑暗時代積極從事學生運動的今井正,也根據山形雄策和八住利雄的劇本拍出了《民眾之敵》,在民主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作為組織上的保證,各電影製片廠相繼成立了工會,不僅提出提高工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求在經營管理和拍片方面的民主權利。然而,美國佔領者和電影壟斷資本是絕對不允許民主勢力有所發展的。1948年,東寶公司以整頓為名,准備解僱1200名職工,將企業中的共產黨員及傾向進步的人士清洗出去。這一企圖遭到東寶工會的反對,全體職工舉行大罷工,並得到進步文化團體的支持。罷工持續了195日,最後在美國佔領軍的指使下,出動大批裝備有飛機、坦克和機槍的軍隊,包圍了東寶工會作為斗爭據點的砧村製片廠,進行鎮壓。這次大罷工以20名工會幹部自動退出東寶公司而告結束,其中包括製片人伊藤武郎、導演山本薩夫、龜井文夫、楠田清、劇作家山形雄策等。工會方面終於爭取到使裁減人員止於最小限度。
戰後,日本獨立製片運動蓬勃興起,50年代中期為鼎盛時期。上述退出東寶的山本薩夫等一批藝術家,創辦了新星電影社;為了尋求創作自由而離開松竹公司的吉村公三郎和新藤兼人組織了近代電影協會。這兩個組織成為戰後獨立製片的先驅,拍攝了一系列被稱為社會派的現實主義電影。主要有:今井正的《不,我們要活下去》(1951)、《回聲學校》(1952)、《濁流》(1953)、《這里有泉水》(1955)、《暗無天日》(1956)、《阿菊與阿勇》(1959);山本薩夫的《真空地帶》(1952)、《沒有太陽的街》(1954)、《板車之歌》(1959);家城已代治的《雲飄天涯》(1953)、《姊妹》(1955)、《異母兄弟》(1959);關川秀雄的《聽,冤魂的呼聲》(1950)、《廣島》(1953);龜井文夫的《活下去總是好的》(1956);吉村公三郎的《黎明前》(1953);新藤兼人的《原子彈下的孤兒》(1952)、《縮影》(1953);山村聰的《蟹工船》(1953)。及至50年代末期,日本的電影市場完全由東寶、松竹、大映、東映、日活、新東寶六大公司所壟斷,獨立製片拍出的影片面臨無法與觀眾見面的困境,經濟上損失嚴重,整個獨立製片運動瀕於絕境。一些具有才華的藝術家重新被大公司所吸收。
羅生門
日本投降之後,由於社會動盪和物資匱乏,電影的質量提高緩慢,直至1949年才逐漸走上復興的道路。盡管大公司對於攝制具有進步意義的作品採取排斥態度、熱衷於大量拍制純娛樂影片,但也不能完全置作品的藝術性於不顧。小津安二郎的《晚春》、吉村公三郎的《正午的圓舞曲》、木下惠介的《破鼓》、今井正的《綠色的山脈》,均攝於1949年。尤其是《破鼓》一片以諷刺喜劇的樣式,為日本電影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此外,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1950)在1951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從此,日本電影開始在國際上受到重視。繼《羅生門》之後,衣笠貞之助的《地獄門》(1953)、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1952)和《雨月物語》(1953),也分別在戛納或威尼斯電影節上得獎,為日本電影進入國際市場創造了條件。1951年,木下惠介導演的《卡門歸鄉》是日本第一部彩色電影。
1949年以後約10年間,日本電影最明顯的傾向是文藝片的復興和描寫社會問題的作品增多。成瀨巳喜男的《閃電》(1952)、《兄妹》(1953)、《浮雲》(1955)、《粗暴》(1957)被譽為文藝片的佳作。同時,六大公司也迫於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不得不約請一批有成就的編導人員拍攝一些有意義的藝術作品。如小津安二郎的《麥秋》(1951)、《東京物語》(1953)、《彼岸花》(1958);溝口健二的《近松物語》(1954);黑澤明的《活下去》(1952)、《七個武士》(1954)、《蛛網宮堡》(1957);木下惠介的《日本的悲劇》(1953)、《二十四隻眼睛》(1954)、《山節考》(1958);吉村公三郎的《夜之河》(1956);今井正的《重逢以前》(1950);市川昆的《胡塗先生》(又譯《阿普》,1953)、《燒毀》(1958);五所平之助的《煙囪林立的地方》(1953);豐田四郎的《夫妻善哉》(1955)等等,均獲得很高的評價。因此,電影評論家們認為,這些影片加上獨立製片的一系列具有進步意義的影片,形成了日本戰後10年電影的黃金時代。
這一時期(1956)還出現了太陽族電影,主要作品有:《太陽的季節》、《處刑的房間》、《瘋狂的果實》等。此類作品都是根據青年作家石原慎太郎的小說改編,描寫一批「太陽族」(戰後中產階級家庭出生的青年)的流氓生活,他們既沒有明確的理想,也沒有起碼的道德觀念,只有無目的的反抗和對一切都表示不滿的無政府主義的行動。影片的中心內容不外乎是表現「性和暴力」。這些影片對青年一代產生的不好影響受到了嚴厲的輿論譴責。因此,風行一時的「太陽族電影」很快便衰敗下去。當然,它的暴露社會問題的影響在以後的某些作品中仍被保留下來。
Ⅶ 為什麼今年引進那麼多日本電影細算下來到現在足有十來部,這在往年是絕無僅有的。
特徵一:引進的日本電影數量成倍地增長
可以說,2016年在中國上映的9部日本電影,已經呈現出了大幅增長的態勢。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來源於電影市場的變化。
從中國電影市場的大環境來說,表現疲軟的電影市場似乎已經將潛力透支殆盡,2016全年突破600億票房的目標已經難以實現。此外,截止2015年,中國影院數量已經超過6000家,銀幕數量超過3萬塊,高速發展的電影行業也導致了對內容的巨大需求。
在今年引進的9部日本電影中,除《墊底辣妹》之外的8部電影均是與二次元有關。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在電影行業不斷膨脹的大背景下,以日本電影為代表的細分領域開始獲得了市場的關注,更多的二次元相關的電影也自然地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特徵二: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內容
這些被引進的日本電影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們都是在中國都擁有一定的影響力,也有製造市場話題討論的潛力。
目前在中國的電影熒幕上,已經集結了火影忍者、航海王等知名日本動漫作品,這些作品的最大特徵就在於它們早已被中國的年輕觀眾所熟知,根本無所謂二次元還是三次元。有消息指出,像《機動戰士高達》、《銀魂》等名作的劇場版動畫,也已經有公司想要引進。
特徵三:低成本和低風險並行
目前,中國的電影市場目前仍然是以好萊塢為主,這些日本電影在被引進的過程中,引進方顯得非常的謹慎。
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這些被引進的日本電影,有相當一部分其實是個「老電影」。《火影忍者博人傳》、《墊底辣妹》、《聖鬥士星矢:聖域傳說》、《寄生獸》、《櫻桃小丸子:來自義大利的少年》、《龍珠Z:復活的F》,這些電影其實早就在日本上映並發售了BD/DVD,不少粉絲也早已通過各種盜版資源看完了這些電影。
「老電影」的好處有二。一是早已經過市場的驗證,幾乎所有引進的電影票房均在20億日元以上,這個成績在日本電影市場中已經是相當不錯的了。二是因為早已在日本下映,BD/DVD這類實體光碟也銷售得差不多了,引進價格其實相當便宜。
有趣的是,正常情況下批片的指標是每年大約30個左右,然而有消息指出,由於今年日本電影的批片申請太多,有關部門正研究是否要給新申請的日本批片放行。可以預見的是,我們將會看到更多的日本電影在中國上映,而這種市場結構的改變,不僅對中國的二次元們是一個利好,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中國電影的市場格局。
Ⅷ 07 日本 電影 票房
2007年日本電影市場本土電影票房十強
1、《律政英雄》 80.6億
2、《口袋妖怪 2007劇場版 迪亞路加VS帕魯基亞》 49.1億
3、《西遊記》 42.7億
4、《武士一分》 40.2億
5、《哆啦A夢:新魔界大冒險》 34.1億
6、《多羅羅》 33.7億
7、《三丁目的夕陽續篇》 33.4億
8、《戀空》 29.7億
9、《不公平》 26.6億
10、《名偵探柯南:紺碧之棺》 24.7億
2007年日本電影市場進口電影票房十強
1、《加勒比海盜3》 108.3億
2、《哈利波特:不死鳥的騎士團》 93億
3、《蜘蛛俠3》 69.7億
4、《來自硫磺島的信件》 50.6億
5、《變形金剛》 39.3億
6、《料理鼠王》 38.5億
7、《博物館奇妙夜》 33.8億
8、《十三羅漢》 31.6億
9、《虎膽龍威4》 26.1億
10、《生化危機3》 25.7億
Ⅸ 70年代的日本電影市場有什麼特質
開拓性。70年代想用開拓性的電影來重塑日本的民族認知。土本典昭《水吳病患者及其世界》拍攝了十七年。日本在傳統上並不強調對個體的認知。這是70年代的日本電影市場的特質。
Ⅹ 好萊塢電影票房在日本為什麼這么低
日本自上世紀70年代全面開放電影市場後就迅速淪為好萊塢海外票倉,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一直是好萊塢最大的海外票房市場。
從06年以後,好萊塢電影在日本逐漸式微,票房佔有率連年下降。05年票房佔有率不足50%,到了06年更是下跌到40%以下。
除了日本本土電影開始崛起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觀眾對好萊塢大片的審美疲勞。
與中國影迷近幾年才剛開始接觸好萊塢大片不同,日本觀影者已經看了三十多年了,審美疲勞完全是可以想像的。
而且近十年來,日本本土ACGN產業蓬勃發展,迅速向真人影視邁進。在漫改產業的帶動下,日本的電影技術發展迎來了一波高潮,本土電影強勢崛起,與好萊塢電影爭奪國內票房。
此外,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壯大,好萊塢巨頭們也越來越多地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國觀眾身上,自然會對日本市場有所怠慢。畢竟中國的電影市場規模已經打到日本的三倍,而且相比越來越挑剔的日本觀眾、競爭力越來越強的日本同行,去仍處在「人傻錢多」階段的中國市場,和依舊孱弱落後的中國同行競爭,更加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