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亞洲電影 > 關於日本文化服裝電影

關於日本文化服裝電影

發布時間:2022-06-17 14:26:36

1. 一部日本校園電影,與服裝設計有關,不是天堂之吻

電影心動舞台《Runway☆Beat》
上映日期: 2011年3月19日 日本
主演:瀨戶康史、櫻庭奈奈美
改編自以時尚潮流為主題的原田Hama的人氣手機小說,由曾執導過《NANA》真人版電影的大谷健太郎擔任導演。主要講述在一所面臨廢校危機的高中的文化祭上,擁有天生能夠敏銳地捕捉流行元素才能的轉校生Beat與同學們一起,全身心投入時裝秀並一展才華的故事

2. 介紹些日本的古裝電影吧

一、阿修羅之瞳 看這部影片的整個過程都在忙著為男主角尖叫——嫵媚的老男人!妖媚中帶著陽剛,玩世不恭卻用情至深,實在是讓我沒有抵抗力啊!至於影片的華麗程度,我就不贅述了,自有圖片做依據。不過情節實在是很一般,而且不止這一部,今天介紹的基本都是這種情況,重在視覺的享受,情節上都有扭曲的地方。 另外,男主角的扮演者在現實生活中本身就是一個歌舞伎演員,實在是一個傳奇的男人啊~

二、陰陽師 因為是在看完《阿修羅之瞳》後看的,所以晴明給我的震撼還好。但看到第二部時,整個感覺就上來了,狐狸一樣的男人~OH~OH~完全沒有抵抗力,外加漂亮的服裝(特別是晴明的~),還有他和源博雅之間詭異的友誼……(可是為什麼日本和怪物扯上邊的電影始終帶著奧特曼的影子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晴明的扮演者野村萬齋是一個狂言師,實在是又一個傳奇的男人啊~

三、大奧 以後宮的勾心鬥角為背景的愛情,這不算新鮮。可是整部劇的女人的服裝,那真是極盡奢華之能事。顏色款式都是絕對華麗型的,還有日本女人那種特有的小碎步行走,畫面實在很漂亮。可惜的是,劇中的男人衣服不好看,臉一般(只有那個越前感覺還過得去)就算了,還都剃了那種我很欣賞不來的頭……

四、忍 這是很久之前看的片了,情節沒記下什麼,華麗的畫面卻是記憶猶新。特別是其中那個擅長吐毒的很藝妓風的忍者和椎名桔平演的那個白發忍者的裝扮,讓人覺得十分唯美。他們的死法更是讓這種唯美升華到了極至:無論怎麼打也死不掉的白發忍者在殺死藝妓風的忍者的瞬間親吻了她,然後雙雙死去……

五、千年之戀之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這種經典拍成的電影,服裝自不必說,全是道地的日本古裝,長發也做得十分到位,和我們看到的《源氏物語》原著中的插圖完全是一個風格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演光源氏的那位女演員,真的很符合原著中光源氏的形象——俊秀的男人,就算知道演員是個女的也讓人很是沒有抵抗力。

六、里見八犬傳 很久之前看的連續劇,情節還不錯。最重要的是:沖著龍澤秀明和道地的日本古裝,去看吧~

七、怪 化貓 浮世繪風格的絢爛卡通片,華麗到一塌糊塗。故事的敘事風格是跳躍卻極盡藝術感的,一

楨一楨畫面,靜默卻嫵媚動人。在這個五彩斑斕卻又詭秘神奇的世界中,每一幅畫面都是一次視覺的盛宴,讓人慾罷不能。 特別在《鵺》這個故事中,影片巧妙的運用色彩將香氣這種難於捕捉和描繪的東西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這使影片的斑斕色彩不再流於表面,而有了一種超脫的意味。 最後值得一說的是寶劍出鞘的三個條件:真、理、形。所謂真,就是事情的真相;理,就是形成物妖的因果,緣等;形,就是事物的樣貌。我覺得這種思維方式不僅是這部片子獨有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亞洲鬼怪片的思維方式,即要探清事情的真相和形成鬼怪的原因。不像很多歐美恐怖片,拼的是血腥是驚悚,整個過程很嚇人,可到最後你還是不知道那個鬼怪是什麼東西,它為什麼要這樣。所以從東方人的角度來看,許多歐美的鬼片往往讓人覺得有些遺憾。 八、武士的一分 情節很簡單,畫面也不算華麗,而且木村拓哉還被剃了那個我很欣賞不來的頭(傷心~),但是今天它能被列在這里,實在是因為那個女主角啊!那個女主角真是集所有日本女性的美德於一身了!賢良、溫柔、隱忍……整個人根本就是美麗聖潔的化身。影片中,她站在路上和另外一個武士說話的時候,我只想到一句話來形容她:靜女其姝……

九、惡女花魁

3. 求日本文化電影

北野武《阿喀琉斯與龜》
犬童一心《眉山》
山崎 貴《續·三丁目的夕陽》
松岡錠司《東京塔》

4. 求日本場景豐富的服裝或時尚電影

2009年夏季
最感人
最火爆的電影當然是<<我的女友是機器人>>
堪比<<我的野蠻女友>>!

5. 詳談日本服飾文化

一,日本的傳統服裝

據中國史書《魏志倭人傳》記載,3世紀前後,日本男人用從肩膀下垂的長布包裹自己,而婦女則用一整塊布遮住自己,中間留個洞口漏出脖子。這種樣子的穿著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曾存在,例如希臘、羅馬、印度尼西亞和秘魯,習慣上稱為「貫頭衣」。

縫制服裝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紀前後,被稱為邪馬台國家的政治機構正處在發展階段。男人和女人都穿著過腰的上衣,袖子緊而直。男人下裝是寬松的象褲子一樣的褲(「侉」),女人則穿長長的褶裙,叫做「裳」。

在飛鳥時代(593-710)和奈良時代(710-794),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中國文化在日本很流行。宮廷有關的人穿著上大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平安時代 (794-1185)的宮廷服裝分為三個類別:特別禮儀的服裝、宮廷里穿的正式服裝和普通場合的服裝。男性穿用的正式服裝叫做「束帶」(模仿唐朝官服)。婦女的服裝分很多層,正式的女裝叫做「十二重衣」(模仿唐朝便服),一共分為12層。往好處說是「雍容富貴」,說難聽點兒是「拖泥帶水」。

鐮倉 (1185-1333) 和室町 (1333-1568)時代,在政府任職的武士正式場合穿束帶,他們平常的裝束叫做「狩衣」(日本化的服飾),從打獵時候穿的裝束演變而來。平常,武士階層的婦女穿加棉的絲質衣服叫做「小袖」,這跟現在婦女仍然穿用的傳統正式服裝(所謂的「和服」)沒有什麼兩樣。在正式場合,她們穿著長袍叫做「打卦」。

江戶時代(1600-1868)武士階層男子在參加儀式的時候穿一種叫做「上下」的服裝,但是平時男人女人都穿小袖和侉。作為一種習慣,人們將布塊圍在腰上,叫做 「帶」。武士要把劍佩在帶上,女人的帶則逐漸地變得越來越寬松和具有裝飾意味。江戶時代初期,許多人穿著簡單,雖然在正式場合女人可能穿打卦。但是隨著漂亮的染色布料和精美圖案的誕生,日常生活中的裝束也越來越亮麗,那些布料和圖案在日本和服中延用至今。

二,從和服到西裝

明治初期 (1868–1912),在舉國上下「文明開化」的熱潮中,在軍隊服役的日本人、警察和郵差等政府職員首先接納西服。吃牛肉、穿西服、跳交誼舞等等,成了文明、時髦的標志。

從政府職員首先穿著西服,也可看出日本的明治維新是由上而下推行的。正因為如此,西服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普及到民間。從當時西方報刊上登載的日本人漫畫看,光著腳的二輪車夫居然戴禮帽、扎領帶,現在看來很滑稽,當時卻是一種流行。

但是,我們注意到,明治時期的西服僅僅是一種表面的流行而已,西方的服飾文化並沒有真正紮根日本。尤其在明治的早期,和服仍然是最主要的服裝。在正式的場合,男人身著羽織(傳統背心)、侉以及西式帽子;而一部分女人,要麼身著日本服裝,要麼乾脆穿起西式的靴子。這種靴子配和服的日西式混雜的穿著方式,甚至在那些參加大學畢業典禮的年輕女子中也能夠看到。

昭和時代(1926–1989)初期,尤其是日本戰敗之後,在美國的直接干預下重建,西方的價值觀念、審美標准、思維方式融入日本社會,西方的服飾文化也真正被日本接納。

現在,男士服裝越來越西方化,西式的職業裝成了公司雇員的標准裝束。職業婦女也經常穿西服,許多婦女甚至在家裡也穿西服。日本人從幼兒園開始就被剝奪自由著裝的權利,大多數幼兒、兒童、少年去學校必須穿戴統一的「制服」,唯有大學生可以自由著裝(舉行儀式、參加組織又當別論),但一旦進入公司、機關又必須統一服裝(比學校略微寬松)。當然,所謂的「制服」也是西服的變體而已。

三,日本現代服裝的演變

[四十年代] 二戰後,日本婦女們放棄了戰爭時期被強迫要求穿著的寬松褲子,開始穿上了裙子等正常服裝。戰後初期,進入日本的時裝多數來自美國。40年代後期開始直到50年代,日本婦女熱衷於下擺寬大的束腰長裙和寬腰帶,也就是所謂美國風格。 從某種意義上講,巴黎服裝也是從美國介紹進入日本的。1947年,Christian Dior 問世,第二年,關於這個品牌的大量信息經由美國傳到日本。日本婦女非常熱衷於這個在全世界逐漸流行的新樣式。

[五十年代] 那個時候,海外旅行對多數日本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及的,電影是人們獲得時裝信息的主要渠道。日本人可以看到許多外國電影,這樣他們就有機會了解歐洲和美國的時裝以及日常生活。眾多的流行時尚就這樣誕生了。當1950年英國電影《紅鞋》上映的時候,紅色鞋子在年輕人當中立刻流行起來。1954年當電影奧戴利?赫本主演的Sabrina上映時候,緊身半長女運動褲立刻成為年輕女性的時尚寵兒。

1956年根據諾貝爾獲獎作品改編的電影《太陽季節》 (《暴力的季節》Season of Violence)在日本上映,許多日本人模仿電影里人物的穿著,一種叫做太陽部落的服飾流行起來。夏天,男士開始穿著圓領運動衫,戴太陽鏡,而婦女則穿著色彩艷麗的短褲在大街上悠然自得。,

[六十年代] 這個時期年輕人成為時裝的不可置疑的裁判。這個時候,時裝從一種高級定製的產品變為低成本的、即買即穿的物品,從正式變得隨意。1965年春天,在巴黎時裝博覽會展示出來的超短裙很快就被引進到日本。傳媒一片反對,認為超短裙不適合日本婦女的體形,但是1967年超短裙王後英國模特twiggy訪問日本之後,超短裙就流行起來。超短裙最先由年輕婦女穿用,後來年紀大些的婦女也喜歡上了,直到1974年,超短裙一直是廣泛受到日本婦女喜歡的時裝。

60年代中葉之後,日本男士的服裝有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所謂常青藤風格。常青藤風格這個名稱來源於美國貴族學校的常青藤聯盟。這種時裝風格吸收了美國精英階層的服裝傳統,雖然經過了起伏盛衰,一直在公司雇員和中年人當中盛行。

與年輕人中流行的時裝相比較,公司白領穿著的服裝傾向於保守的黑色及灰色基調,結果日本的公司雇員被人們戲稱為「溝鼠族」。

[七十年代] 70年代中葉前後,從神戶、橫濱等港口城市發展起來的服裝被人們稱為新傳統服裝(「new虎」)和橫濱傳統服裝(「濱虎」)。 這就像男裝當中的常青藤風格那樣。用來形容神戶興起的服裝風格的口頭禪是「很女人味兒呀」和「很成熟哦」。 神戶風格(「new虎」)的典型樣子是單色的短衫配半長過膝的裙子。而橫濱風格(「濱虎」)的特點則是娃娃型,印有設計師標志或者專賣店標識的汗衫,領子下翻,有點兒像馬球襯衫。70年代後期,沖浪服在少年當中流行,並且出現了復興美國50年代服裝的趨勢。

[八十年代] 80年代日本遭遇泡沫經濟,這個時候出現了設計師和人物標識服裝的熱潮。日本設計師高田健三, 宮家伊勢和山本關西在國際舞台上十分活躍並且贏得廣泛的贊譽。Y設計組山本糾一的服裝贏得了近乎崇拜的流行;深色的風格怪異的Comme des Garcons 設計組的川久保的作品在巴黎時裝博覽會上展出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還有Bigi設計小組菊池孝男 和 稻葉吉枝的時裝,以及 Nicole小組松田三廣的時裝也同樣贏得人們廣泛贊賞。

80年代後半期,婦女時裝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身體意識,強調展示身體的自然線條;另外一個是以隨意為風格的涉谷卡嘰(Shibuya casual),起源於經常光顧東京的涉谷區購物街的高中和大學生。 大約在這個時候身體意識的服裝受到愈來愈多的婦女喜歡,人們經常可以看到身穿這種曲線顯露的服裝的女性在迪斯科舞廳起舞,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而另外一方面,隨意風格的服裝的概念是簡單和耐用。

甚至是在從前被稱為灰色老鼠的公司雇員當中,年輕點的也開始喜歡時尚名牌裝束。今天, 平淡、嚴肅仍然是日本工薪階層基本制服的特點。另一方面,在商業社會里,關於什麼是合適的服裝的看法也在發生一些變化。例如,許多公司允許雇員在星期五穿著隨便一些。

[九十年代] 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如同其他許多事情一樣進入了一個似乎看不清楚未來的混亂時期。有些評論家發現,在90年代後半期,服裝中出現了一種東方主義和浪漫主義。但是從根本上講, 90年代可以被稱為多種式樣共處的時期,沒有哪種服裝占據絕對優勢。

90年代可能最值得提到的事情是,對服裝極為敏銳的高中生甚至初中生領導了服裝潮流。大街上最為普通的一個景象是一群頭發染成棕色的學生,曬的黑黑的皮膚,穿著超短裙和短褲;寬大的襪子有意趿拉露出鞋頂。

四,日本傳統服裝的走向

今天,和服已經越來越少見到人們穿用。年紀大些的人,從他們年青的時候,就開始習慣穿和服,現在也還一樣。某些傳統餐廳里的服務員、以及教授傳統日本藝術(例如舞蹈茶道和花道)的人,也穿和服。 然而,跟西服相比和服的確是穿起來麻煩,活動不方便,作為一種實用和日常服裝事實上已經消失了。

盡管如此,和服植根於日本人民的生活之中,某些重要場合,人們還是要穿和服。這些場合包括:新年參拜、新年聚會、成人節、大學畢業典禮、婚禮、以及其他重要的慶典和正式聚會。在這些場合,女孩和已婚婦女身穿靚麗迷人的「振袖」或者長袖的和服,其精美的設計成為至今仍在繁榮的傳統日本文化的一個部分。

6. 日本皇族的傳統服裝叫什麼名字 我是在《源氏物語》這部電影里看到的 和《大奧》里的和服很不一樣

源氏物語裡面應該是日本的傳統服飾

日本平安時代宮廷服裝十二單衣(じゅうにひとえ)

十二單衣是日本平安時代命婦以上的高位女官穿著的朝服。不過由於平安時代的女性少有在公開場合露面的機會,所以後宮的女性們平日里便穿著袿或小袿,在較為正式的場合則披上裳和唐衣。

十二單衣是由唐衣、裳、上衣、打衣、袿(五衣)和單衣組成的(當然,在單衣裡面還要穿著小袖)。平安末期則再加上比禮、裙帶、結發、寶冠等,算是保留奈良時代的遺俗。

唐衣是披在最外面的短褂,自皇後開始,至三位以上的典侍皆可穿用。在顏色方面,赤、紫、青是禁色,只有三位以上、得到敕許的人才能穿著。此外,唐衣的色目繁多,有紅梅、櫻、柳、林道、麥塵等等。這些美麗的顏色交織在一起,相互映襯,與刺綉於其上的龜甲、鳳凰、團菊、牡丹等紋樣一起構成華麗的視覺效果。

裳是平安朝時期CR女性正裝時圍在後腰的長裙(類似男性的裾),考其源起,當是日本於奈良時代學習中國文化的結果。裳以鮮艷的布料製成,可分為大腰、小腰和延腰三個部分。後背自腰間向下皆為「大腰」,以八幅長布製成褶裙延展到身後、拖曳在地板之上的部分稱為「延腰」,以布帶系於腰間的部分叫做「小腰」。裳的質地多為綾或紗,顏色有紫緂、白、秋青等,紋樣則為州濱、波浪、花鳥、小松原等等。

上衣的日文寫作「表衣(うえのきぬ)」,采垂領廣袖的設計,是唐衣之下的第一層袿服,也是袿姿的外袍,因此式樣是非常華麗的。刺綉方面,使用浮紋覆蓋地紋的二重織法,顏色多為赤紅或萌黃,圖案則有立涌、蔓草等等。此外,後裾也以綿為襯里,是一種非常富麗的服裝。

穿著於上衣裡面的打衣最早的作用是禦寒,原先的名稱是「板衣」(這是因為衣上的光澤是以木砧捶打而顯出的緣故)。由於打衣的顏色多為赤紅,故又有「紅衣」之稱。它的紋樣多為菱或瓜形,上面還飾有家紋。

在打衣和單衣之間,還要穿著一層五衣。這是一種以五層不同顏色的薄衫層迭組成的衣物。其名稱便是由「五種不同的色彩」這一含義引申而來的(不過,五衣最早也曾為同色五衫)。到了平安時代中、後期,為了方便起見,將五衣做了簡化,取消了五衫的定製;改為於同一件衣衫的領口和後裾處迭縫五層布料,以起到原先的層色效果。

單衣是十二單上裝中的內衣。其形制雖與五衣及上衣相同,但衣袖和長度卻略有增加。質地多為綾、絹,顏色為紅或青,紋樣有花菱等等。

與上裝搭配穿用的褲裙為袴,又稱表袴或長袴。袴色多為赤紅,未婚少女選用濃色,已婚婦女則用薄紅。質地最早為平絹,後來便漸漸改為絲綢。到了近世,袴又分成帶有褶皺的長袴和無褶的表袴。

最後,還要介紹一下女房裝束的飾物:衵扇。它由杉木或檜木製成,其上覆有薄紙,施以彩繪,又用金銀為箔,是一種非常華美的扇子。

但是,「十二」不是指有十二層,而是說很多層,非常豪華,豪華到極點的意思。「十二單衣」首先是由唐服演變而成,將前後裾的長度進行調整後,便有了濃濃的和風。所謂」十二單」的」單」,就是貼身襯衣的意思。重疊八張「褂」的話就是」八ツ單」,要是十張就是」十單」,十二張就是」十二單」。實際在單上面」五衣」、」打衣」、」表著」、」唐衣」一件一件地穿上,到最後也僅僅是八層,把裳(類似裙褲、裙子)算入數之內也只是九層,不是十二層。

另外十二單是俗名,正式名稱為五衣唐衣裳裝束或女房裝束,這個名稱首見於《源平盛衰記》中描述建禮門院著十二單衣投海一段,而後才有十二單衣之稱呼。現在的日本,除了旅遊景點或戲劇的表演外,基本上十二單衣已很少出現了。日本皇室與貴族也只有在重要儀式時才會穿戴十二單衣。十二單衣雖然有部分受到中國唐代服飾的延伸影響,但不管怎樣,它其實具備自己的系統。是平安時代日本和風的表現。

與所有禮儀性的服飾一樣,十二單衣具有的更多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平安時代的裝束極具有古典以及藝術的價值,即時到了今日,皇室的重要活動中仍然穿著平安裝束,而其影響也不僅止於皇室,以至於民俗祭典,以及神道等等。

平安時代始於公元770年光仁天皇即位,終於公元1071年後三條天皇三年。這是一個沒有太大戰亂,百姓生活安定的時代。而遣唐使的派出,模仿長安建造平安京,《源氏物語》及《古今和歌集》的完成也預示著這個在鐮倉,室町,戰國及江戶時期之前的時代有著自己的不同之處。

平安時代的女性服飾,基本上有三種:禮裝、正式服裝、褻服。顧名思義,禮裝當然是公式儀式時所穿的盛裝,正式服裝則為後宮女官平素穿的服裝,褻服是家居服。

正式服裝俗稱十二單衣,在宮廷或貴族宅子服侍的女官、女侍,因必須接待來客,平日都穿十二單衣。十二單衣上加裙帶、領巾,頭上再戴寶冠、發釵,便是禮裝。褻服是家居服的一種,後宮眾後妃及皇女,平素只穿褻服,而女官只在夜晚回自己廂房睡覺,或生病請假回娘家時,才有機會換穿褻服。無論十二單衣或褻服,下半身最里層均是褲裙,而非長裙。

顏色有紅、青、蘇方、蔥綠、櫻、紫、藍、葡萄染、白等等。其中,紅、青、黃、深紫等七色是「禁色」,除非皇上允許,女官不能穿「禁色」服。但若逢皇子誕生或皇上行幸時,女官可以破例。

旅遊時,穿的是「壺裝束」,腰上系帶子,以免下擺拖地;袖子捲起來,頭上戴「市女笠」。「市女笠」是饅頭形笠子,本為市場叫賣女人所戴的草笠,不知何時開始,竟在貴族間流行起來。另有一種山野用笠子,四周圍上透明紗。

當時的服裝既寬松又重重迭迭,女性無法顯現身材線條,只得盡力在袖口、下擺、顏色下功夫。另外以刺綉、螺鈿等裝飾,呈現自己的風格及才氣。女性美集中在牛車垂簾外或寢殿垂簾外的袖口、下擺重迭顏色。另一種是「襲色」,大概因養蠶及紡織技術問題,古代絲綢比現代絲綢薄,透明度約百分之十,外層配內層的顏色,正是「襲色」。種類二百多,名稱均取自四季花草,例如「躑躅」是表紅梅、里青,「女郎花」是表黃、里青,「柳」是表白、里青。還有一種是上濃下淡的顏色,上面染成濃色,往下逐漸染成淡色,最後成為白色。

除了服裝可以呈現女性美,傢具及日用器具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寢殿出入口最外面一層是竹製垂簾,絲綢鑲邊。緊貼垂簾的是絲綢布簾,外側通常有花鳥圖樣,里側白色。幔帳及屏風可移動,用來隔廂房。而對女性來說,扇子最重要,不僅可避免直接露出五官,躲躲藏藏也可增加女性魅力。

主要照明是燈台、燈籠、脂蠋、篝火。燈台是竹竿頂有個小盤子,盤子上有三腳鐵環,鐵環上擱油器,倒油,置燈芯,點燃。燈籠有四角、六角、八角形三種,材料是石、竹、木、鐵等等,四周用紗布或紙圍住,吊在半空。脂蠋是圓形松木,長一尺五寸,直徑三分,尖端用炭火熏黑,再塗上菜油,烘乾,手持部分卷紙,室內專用。室外則用火把。篝火是鐵籠內放鬆木,點燃,庭院專用。

交通工具是牛車。種類很多,但各種牛車均有貴賤之別,無法隨意挑選。乘坐牛車時,後方上車,前方下車。單獨一人乘坐時,靠左側、面向右側;兩人以上乘坐時,前方右側及後方左側是上座。因背對左右兩側相對而坐,若男女同乘一輛牛車,男子應坐右側,女子則坐左側。

此外,平安時代與現代一樣,無論朝廷或民間,都有固定「更衣日」,朝廷是四月一日及十月一日。這天,不僅裝束,所有傢具與室內裝飾都要更換。

平安女官裝束-細長在源氏物語中,明石之君就曾著此類服裝

在平安時代的律令里,不只服色有加以規范,甚至連鞋履也因官階而分制,此圖最上面的靴便為五位以上的殿上人才得以著用,而五位以下的小官則只能穿著較次等的絲鞋。而與現在相同的,平安時代的裝束裡面也有襪子,不過在參內時不得穿著,除非因為年老等理由,這種情形稱作襪御免,此外樂舞時也會使用。

自從團扇從中國傳入日本以後,就受到了廣泛的使用,到了平安時代更發展成了檜扇,蝙蝠等,大約產生於十世紀半前後。

而大奧中女子身著的服飾屬於和服的一種,名為「十二單」,是平安時代就延續下來的盛裝禮服,是由唐衣、裳、上衣、打衣、五衣和單衣組成的。

唐衣是披在最外面的華麗的錦緞衣物,以紫、緋為貴,金碧輝煌,美麗異常。尤其深紅色和深紫色,更不準皇室以外的人使用,這種規定一直持續到1945年。唐衣的色目繁多,有紅梅、櫻、柳、林道、麥塵等等。這些美麗的顏色交織在一起,相互映襯,與刺綉於其上的龜甲、鳳凰、團菊、牡丹等紋樣一起構成華麗的視覺效果。

裳是成人女性正裝時圍在後腰的長裙,從平安時期開始逐漸演變。裳的質地多為綾或紗,顏色有紫緂、白、秋青等,紋樣則為州濱、波浪、花鳥、小松原等等。

上衣是唐衣之下的第一層袿服,也是袿姿的外袍,因此式樣是非常華麗的。

打衣最早的作用是禦寒,由於打衣的顏色多為赤紅,故又有「紅衣」之稱。它的紋樣多為菱或瓜形,上面還飾有家紋。

五衣是一種以五層不同顏色的薄衫層疊組成的衣物,後來為了方便起見,將五衣做了簡化,取消了五衫的定製;改為於同一件衣衫的領口和後裾處疊縫五層布料,以起到原先的層色效果。

單衣是十二單上裝中的內衣,其形制雖與五衣及上衣相同,但衣袖和長度卻略有增加。

7. 一部日本電視劇,女主是學生,男主是服裝設計師,男主為了畢業服裝秀

應該是日本電影《天堂之吻》,由向井理、北川景子、山本裕典、大政絢主演。
劇情簡介:平梵谷中生早坂紫,人生唯一的目標是考大學,然而單純的生活在見到他的那一刻結束了。一天,她邂逅了以成為頂尖服裝設計師為人生目標的高傲男子小泉讓二。在被對方的才華和自信徹底折服的同時,紫不僅接受邀請擔任了他們學園祭時裝展的模特,更在與這群表面怪異內心卻真誠可愛的朋友的交往中,逐漸改變了對人生的看法,開始追尋自己的夢想。

8. 日本有部電視劇是講服裝設計的叫什麼名字

是不是《霓裳夢想家》也叫《霓裳風雲》
日本電視劇《霓裳風雲》,則是由影視歌三棲明星瀨戶朝香和以優雅王子自居的及川光博以及老牌硬派演員高橋英樹,共同演繹的一段三位性格迥異的夢想家在同一屋檐下奇妙生活的故事。

9. 介紹些包含日本特色文化活動的電影,還有高校活動的電影

校園祭的電影有很多啊
《花與愛麗絲》校園祭內容挺多的
《五個撲水的少年》
……

閱讀全文

與關於日本文化服裝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會計如何做合並報表 瀏覽:908
電影男主角是個攝影師女主警 瀏覽:466
2015八到12月電影 瀏覽:427
恐怖變異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4
成龍大哥拍的最新電影片 瀏覽:185
關於西藏動畫電影 瀏覽:305
韓國影片中的電影字幕如何翻譯 瀏覽:167
金融電影電視推薦 瀏覽:247
1905電影如何轉格式 瀏覽:671
英男是日本什麼電影 瀏覽:350
類似愛情電影上映 瀏覽:226
多a夢哆大電影大全 瀏覽:584
好看的大俠電影推薦 瀏覽:740
國內搞笑電影推薦 瀏覽:998
15電影網電影城宅男 瀏覽:456
有關音樂與愛情的電影 瀏覽:167
印度電影主角勇者 瀏覽:634
電影院基金 瀏覽:924
蘇州大光明電影 瀏覽:242
淺淺電影網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