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踩著玩具老虎伏虎羅漢的電影叫什麼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梵名《Arhat》。有殺賊,應供,無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坐鹿羅漢,舉缽羅漢,托塔羅漢,騎象羅漢,笑獅羅漢 ,開心羅漢,探手羅漢,沉思羅漢,挖耳羅漢,布袋羅漢, 長眉羅漢,看門羅漢,靜坐羅漢,過江羅漢,降龍羅漢 伏虎羅漢,歡喜羅漢,芭蕉羅漢。
以下是十八羅漢的名字及簡介:第一位是坐鹿羅漢,他曾經乘坐他的鹿騎進皇宮勸說國王學佛修行。
第二位是歡喜羅漢,他清楚世間一切善丑惡,所以在很久以前,他是故印度一名雄辯家,他在辯論時,常帶笑容。
第三位是舉缽羅漢,他是一位托缽化緣的行者,所以手中一直拿著缽盂。
第四位是托塔羅漢,他是佛陀所收最後一名弟子,因為佛主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第五位是靜坐羅漢,又名為大力羅漢,因為他過去是武士出生,所以力大無窮,能搬動任何重物。
第六位是過江羅漢,他是一名賢者,過江似蜻蜓點水。
第七位是騎象羅漢,騎象羅漢是佛主的侍者,他原本是一名馴象師。
第八位是笑獅羅漢,意思為金剛子,原現是一名獵人,因為學佛,所以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有此名。
第九位是開心羅漢,開心羅漢在出家前身是一名乞丐,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於心中,所以就叫做開心羅漢。
第十位是探手羅漢,探手羅漢是一個路邊生,因打坐完經常把手舉起伸懶腰,所以叫探手羅漢。
第十一位是沉思羅漢,沉思羅漢是釋迦牟尼的親生兒子,佛陀十大弟子中,佛法道行居首位。
第十二位是挖耳羅漢,意思為龍軍,習慣上稱那先比丘,以論耳根清凈聞名,所以稱挖耳羅漢。
第十三位是布袋羅漢,因為布袋羅漢經常背著一個布袋,沒時都是笑口常開。現今也被叫做布袋彌勒。
第十四位是芭蕉羅漢,因為他是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有一天終於在芭蕉樹下修成正果,所以叫芭蕉羅漢。
第十五位是長眉羅漢,跟騎象羅漢一樣,也是佛的侍者,傳說自從出生時就有了兩條長眉了,所以叫做長眉羅漢。
第十六位是看門羅漢,是半托迦的弟弟,為人盡忠職守。
第十七位是降龍羅漢,因為早在古印度之時,龍王偷佛經,他就降幅過龍王,奪回佛經,所以立了大功,所以叫做降龍羅漢。
第十八位是伏虎羅漢,因為在寺廟外經常遇到有一隻飢餓的老虎,他把他的齋飯分給這只老虎吃,所以就叫伏虎羅漢。
B. 找一部印度電影
你好,有沒有電影名字啊?我幫你搜搜
C. 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是關於大象的,不知叫什麼名字
片名:神象奇緣
導演:塞烏姆甘
製片:查納帕·德瓦
音樂:拉克斯米卡恩特·皮亞拉爾
主演:拉吉什·卡納、塔努賈
簡介:
合也大象,離也大象;萬物生靈,皆有秉性;愛恨情仇,人間悲喜。
端柱是一鰥居富商的獨苗,一次老父開車帶他外出,誰料途中突遭車禍,端柱被甩出車外,下落不明。老父經過醫生的搶救,暫時脫離了危險。但是,端柱的失蹤使他心急如焚。正當老父焦慮萬分之際,端柱竟奇跡般的出現在他面前。原來,端柱當時被甩進了叢林當中,一隻凶惡的豹子見勢正欲猛撲上來。緊急關頭,幾頭大象趕到救了小孩子的性命。老父囑托小端柱,要像對待神明一樣,終生善待這些大象,說完就因心臟病發作離開了人世。
多年以後,端柱已是一名風度翩翩的青年。在大象拉莫的「牽線」下,他愛上了漂亮的富家女塔奴,他們很快就開始談婚論嫁了。但是,端柱在家庭財產糾紛案中敗訴,他只得放棄婚姻的念頭,帶上大象浪跡天涯,靠賣藝為生。塔奴受了父親的欺騙,以為端柱出走是離情別戀,因此心中萬分痛苦。後來她明白了真相,便不顧一切離家出走,去追尋所愛的人。相愛的人終於在一起了!端柱靠著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創辦了一家名為「愛的世界」的游樂場。他經營有方,游樂園顧客盈門。塔奴的父親見端柱的經濟情況有了突變,便同意了這樁婚事。
游樂園紅火的生意引起了俱樂部老闆的嫉恨,他絞盡腦汁要置端柱於死地,暗地裡多次與端柱作梗。孩子的降生給美滿的小家庭更添一份喜氣,大象拉莫似乎也特別喜歡小主人大吉。可是,塔奴老是擔心拉莫會傷害到孩子。她勸丈夫將拉莫趕走。端柱先是斷然拒絕,但因誤會,夫妻二人反目後,端柱將拉莫鞭打出家門。塔奴帶著兒子住到父親家,拉莫也尾隨而至。拉莫在危急時刻踩死了爬到大吉床上的毒蛇。這下塔奴恍然大悟,覺得是自己錯怪了拉莫。
端柱趕到岳丈家尋找妻兒,正巧遇上夜總會老闆派來的歹徒。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端柱與幾名歹徒展開了殊死的搏鬥。歹徒舉槍欲射死端柱,拉莫見狀沖上前去,用身體護住了朝夕相處的主人,可是它自己卻中槍而亡。一家人站在大象拉莫的墳墓前悲痛萬分,塔奴請求丈夫的寬恕,他們終於又團圓了。
簡評:
印度電影向來是很注重情節性和娛樂性的,一般來說,它沒有晦澀的意識流,沒有需要人們絞盡腦汁去解構的場面,非常適合各個年齡層次的觀眾欣賞,譯制經典系列已經出過的此類片子有《流浪者》、《大篷車》和《奴里》。同樣,本片也包含了寶萊塢影片的全部商業元素在內,是一部反映人與動物相處情深的影片,其中當然少不了俊男倩女談情說愛,以及載歌載舞的場面。劇中還穿插了很多精彩的大象表演片斷,使得觀眾們在一掬同情熱淚之餘,還能得到愉悅的視覺享受。
要不就是下面這部國產的:
片 名:紅象 (THE RED ELEPHANT)
導 演:張建亞 謝小晶 田壯壯
主 演:
上 映:1982
地 區:中國大陸
類 型:劇情片
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小學生岩羅和岩甩是好朋友。他們聽了刀弄大爺講的在大森林中有一頭神奇紅象的故事後,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們約好在暑假裡一起到森林裡去尋找紅象。剛進入密密的原始森林,警覺的岩羅就發現後面有人跟蹤。原來是傣族小姑娘依香牽著獵狗--那罕,悄悄地跟隨而來。她也是聽了紅象的傳說後,想來揭開這個謎。大森林真是一個美麗、奇妙的世界!這里有許許多多的奇花異草,也有各種活潑的動物。在這里,有讓孩子們陶醉的美景,也有令他們害怕的東西。在這里孩子們可以大開眼界,增長知識。只是大森林有大森林的"規矩":所有到這里來的人都必須熱愛這兒的一切。這樣,他才會得到大自然的盛情招待。可是淘氣的岩甩就不懂這個"規矩",他一看見美麗的馬鹿,就忍不住開了槍,驚動了森林中的其他動物,朋友之間的關系也經歷了波折。終於,他們找到了紅象。可是,他們眼前的紅象太厲害了,很粗的大樹它輕輕一撞就斷了;一片小樹它長鼻子一掃全倒了,孩子們實在沒有勇氣走上前,只敢悄悄地跟在紅象後面看。這時,他們又意外地發現一口陷阱,裡面落進一頭小象,他們齊心合力,費了好大的勁,才把小象救出來,與小象交上了朋友。誰知這頭小象就是紅象的孩子,於是,他們終於揭開了紅象的秘密。他們高興地騎在紅象的背上,與前來尋找他們的刀弄大爺和老師會合了。
D. 你如何評價那些印度神片
我不知道大家對「印度神片」這四字是如何定義的,反正在我心中,「神片」是優秀之作的意思,加上「印度」兩字便是印度優秀電影的意思,印度能拍出神片,並不意外,印度寶萊塢是世界上非常出名的電影基地,雖不能媲美好萊塢,但在世界上也是數得上號的,這樣一個世界出名的地方,出神片不奇怪,不出神片才奇怪,這就好比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已如此發達,出阿里、騰訊、小米、華為不奇怪,不出才奇怪。
E. 《第一次騎大象》主要內容
好不容易爬上去,誰知道摔下來了,還摔成植物人了,然後故事結束了
F. 《暹羅女王》劇情介紹
在一個被國王統治的土地上
在一個由戰爭主宰的世界裡
那裡有一位奇女子
她將拋棄所有傳統
鼓勵人民
保衛國家
十六世紀泰國暹羅王後素麗瑤泰的一生傳奇,描述宮廷斗爭與泰緬之戰,一段精美華麗的史詩,神秘而夢幻,充滿對古時端莊靈秀的遐想,婉轉的竹器穿梭在其勢如山的交響與號角之中,奇麗無比。廟宇與熏香,佛光與風情,高尚內斂的宅殿,永被膜拜的皇權,熠熠生光的金色飾品,連那溫柔側身的跪拜方式,都具有神秘的氣質,這一切賦予這一片被蒸騰的土地無限美感,如此輝煌。少女好奇的眼,盛放的黃色含笑;君主桀傲的眼,漂亮的白色幼象;王子妃深邃的眼,澎湃的洶涌暗潮;王後的最後一眼,身後的無限慈悲。大象群的戰爭,包含了一切災難。一個濃烈綿長的故事,一段不能忘記的風情。The Legend,起初的傳奇,一個將血液融於國土的美人傳說。這次是清脆徐緩的泰語,勾起前世回憶。
這是一部泰國歷史上最富有雄心的電影,也是有史以來泰國投資最大的史詩巨片。本片無論從劇本、人員還是電影本身都充滿了一種特別的貴族氣質。影片由泰國皇室全額投資拍攝,並由泰國王子親自執導,甚至部分參與演出的演員,其本身即是泰國貴族,「他們天生是成為國王(王後)的人,他們是在演他們自己」(導演語)。
在泰國人的心目中,素麗瑤泰決對算得上是一個英勇的皇後,在與緬甸的戰爭中,她與丈夫一起騎在大象上出征作戰,最終為保衛國家而犧牲了自己,成為了後人景仰的民族英雄。但素麗瑤泰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她的勇御外敵,更在於她維持了整個國家的穩定。故事發生在距今約400年左右的大城府時代,影片採用了傳統的直鋪式敘事結構,自1528年起,至1549年止。在當時,暹羅還是一個小城邦,拉嘛錫帛狄國王統治著強大的南方聯邦大城府,而他的堂弟亞錫塔雅國王,統治著北方的彭世洛。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有著很多地位不同的國王、王子、公主,大部分都彼此有著親緣關系。素麗瑤泰就是這樣的一個公主,為了避免國家分裂,她無奈與青梅竹馬的戀人分開,嫁給了本性有點懦弱的王子。在之後的二十年裡,她一直與丈夫風雨與共,不計榮辱,歷經了多次政權變換。當整個國家面臨被分裂的危急關頭時,她又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成功了粉碎了裔頌王朝的復辟陰謀。
此外關於這部片子的時長,我看的是142分鍾的北美版本。為了尋找185分鍾的那個傳說中的泰國版本,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幾乎跑遍了成都大大小小的碟店,然而一無所獲。在跑這些店子的同時,我才發現這部我認為在史詩類電影中堪稱經典的《素麗瑤泰》居然……居然是如此冷門!而與它幾乎同時放映、同樣類型的印度寶萊塢大片《阿育王》則是到處都能輕易找到。唉……這是哪門子道理?難道真是因為《素麗瑤泰》的海報不夠美型?還是阿育王在歷史上夠有名氣?啊我真找不出什麼原因了。如果僅僅是因為帥哥美女的缺乏或者是東南亞歷史對大多數人確顯生僻,你錯過了這部影片,我不得不說這是你的遺憾了。我個人認為,就史詩片而言,《素麗瑤泰》和《阿育王》同樣畫面華麗、充滿民族風情,但前者的內容卻更為平實、生動,情節精闢、節奏明快。此外補充一句,不要看到海報就失望,《素麗瑤泰》里其實是有很多帥哥美女滴~而且是氣質型的,十分耐看哦^0^
最後的話題:King Tabinshwehti 的扮演者 Suppakit Tangthatswasd
Suppakit Tangthatswasd as King Tabinshwehti
可能和絕大多數人不一樣,扮演緬甸國王的Suppakit Tangthatswasd,是本片中我最為關注的演員。在之前我產生對緬甸歷史的興趣,便是因為他所扮演的角色——King Tabinshwehti(德彬瑞蒂,泰方在片中的翻譯是King Hongsa)。一開始,德彬瑞蒂是出現在《明史》中,那時他還被我國的史籍記載為一個不倫不類的名字「莽瑞體」。當時的我學習歷史,很是有點天朝上國的本位思想,「莽瑞體」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荒蠻夷國的首領,奸詐、狡猾,且極具侵略性。然後,一次看旅遊雜志時,看到了關於仰光瑞大光塔的介紹,我意外於這位尚武帝王溫情脈脈的一面。再到後來,無論是緬甸作家Leti Pantita U Maung Gyi充滿詩意的小說《德彬瑞蒂》里的少年天子,還是在各種關於16世紀殖民活動的英文文獻里提到的那位不畏外侮的民族英雄,Tabinshwehti都以多面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直到最近,我終於下定決心,把那段生澀的緬甸東吁王朝的歷史較為系統地學習了一遍。我的頭腦里才總算對這位帝王有了一個稍微整體些的認知。
然後再來看的這部《素麗瑤泰》。2003-SONY的版本。2001年片子剛上映時其實是看了預告,當時沒看,便是因為覺得海報上沒有很亮眼的人物(笑)。現在好歹是不會單純因為沒有帥哥美女,便放過一部好片了,於是重新補課。
Suppakit Tangthatswasd剛剛出現的時候還是很驚詫(氣憤)了我一下。天哪我們的Tabinshwehti穿著浮華的衣服、臉上塗著白粉畫著口紅、坐在一群女人堆里用一副扭曲的面孔說話。我當時真是失望極了,心裡想啊啊你泰國人真是小氣,因為是敵國滴國王就一定要醜化么?這簡直就是典型的打壓對方抬高自己挖~不過,當我耐著性子看下去,那個一開始被我認為是嚴重醜化的國王漸漸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我看到了一位英明、果斷、勇敢、富有行動力的緬甸年輕君主。也許有那麼一點桀傲但絕不專斷;也許有那麼一點好色但絕不沉迷;也許有那麼一點自戀但還沒令人無法忍受……總之,隨著影片的發展深入,我覺得自己越來越能夠接受Suppakit Tangthatswasd所詮釋的Tabinshwehti了。而當我更加細致地將影片看完第2遍以後,我已經認為,Suppakit Tangthatswasd給予了我們一個極為貼切並且鮮活生動的Tabinshwehti!不論是語氣、神態、或者是每一個細小的動作,我都可以從中體會到導演的精心設定和布置。對於這位著名的鄰國君主,泰國人傾注的精力甚至並不次於這部影片的主角——是的,這樣的一部影片是能夠當得起「嚴謹」二字,並且受人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