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紅與黑)的影評、1000字左右。謝謝
法國電影《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是根據司湯達同名小說創作的一部影視作品。巧妙的構思和演員完美的演繹使沒讀過該名著的觀眾萌生一種對大師的敬仰和想讀名著的沖動使讀過該名著的讀者產生共鳴深刻地回味。這正是《紅與黑》這部影視作品的魅力所在。歷時4個小時的影片情節緊湊畫面精美給人一種深遠的回味。故事是圍繞主人公於連.索萊爾展開的。於連是一個木匠的兒子但有著俊俏的外表和脫俗的氣質。他熱愛讀書崇拜拿破崙掌握一門拉丁語種種與眾不同註定他有著與其他身份低微的人不同尋常的命運。電影通過描寫主人公於連的個人奮斗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熏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主人公於連通過一種畸形的方式來獲得成功的最大速度是貫穿整個電影的導火線。 司湯達是善於從愛情中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於連的兩次愛情都與時代風雲緊密相連這是當時階級角逐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對德· 雷納爾夫人後來的確也產生了真正的感情,但開始是出於小市民對權貴的報復心理.因此,於連第一次佔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並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崙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如果說於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摯情感的話那麼於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角逐瑪蒂爾德既有貴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氣質又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她認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會的必定是像於連這樣富於朝氣的平民青年。同於連結成伉儷既富於浪漫氣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於連則認為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雲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但是於連的兩次愛情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於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裡的人那個階級決不會容忍於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願。 可是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發現原來於連也是個犧牲者可悲者是當時社會的產物。不可否認於連是自私的甚至是變態的他的文化程度很高但他的私慾更高可以說他的一生都毀在了那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中當斬刀落下時或許我們會為他感到可惜但我想更多的還是感到可悲„„我想作者就是想通過於連這樣一個虛無的人物來批判當時的社會斯丹達爾說過:"一個人的幸福不取決於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決於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這句話相當受用。入獄後的於連正恰恰詮釋了這句話他把自己定在了一個很高的層次上使得自己都夠不到自己了最終無法控制的走上絕路 看過《紅與黑》後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在為主人公感到可悲的同時也為女主人感到傷心惋惜。女主人身世顯赫卻活的孤獨寂寞恰好這時於連出現在她的面前給她帶來了歡笑、希望所以她無法自拔的愛上了於連但是她或許太單純了又或許太「不小心了」她更本沒有考慮於連的動機於是就毫無懸念的被於連利用也許她是知道的但她知道時已經沒有能力來改變這一切了。 作者也許是想通過這部作品沖擊當時的社會通過人對慾念的執著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為我們展示了在紅道勢力和黑道勢力統治下的法國社會的黑暗和丑惡。作者用《紅與黑》來命名這本書也有著其意義我認為紅色可以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和女主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拚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 !
Ⅱ 紅與黑為什麼是文學名著優點在哪
《紅與黑》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紅與黑》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首先,從思想性角度來看,《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通過對於連雙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劇命運的描寫,客觀上也揭露了法國王政復辟時期的殘酷現實狀況以及由此產生的對青年一代的腐蝕和摧殘。其次,從文學角度來說,小說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於連深層意識的活動,並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詩」。
Ⅲ 世界公認排名前十的名著小說,被拍成影視作品的有哪些
世界公認排名前十的名著小說,被拍成影視作品的有這十部:《戰爭與和平》《巴黎聖母院》、《童年》、《呼嘯山莊》《大衛·科波菲爾》《紅與黑》《悲慘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約翰·克利斯朵夫》《飄》。
第一名:《戰爭與和平》
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是第一部具有全歐洲意義的小說。他們衍生出來的影視作品也同樣了不起。1956年上映的電影版本《戰爭與和平》,獲得第14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1968年,前蘇聯將《戰爭與和平》巨著拍成長達六個半小時的鴻篇巨制,影片獲得莫斯科電影節金獎、第26屆金球獎最佳外國片和第4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72年,英國BBC拍攝長達20集的電視劇《戰爭與和平》。2007年,義大利、俄羅斯、德國、法國、波蘭、西班牙合拍電視劇《戰爭與和平》,被中國央視引進後剪為9集播出。2016年1月14日,英國BBC重新製作6集《戰爭與和平》。蘇聯音樂巨匠普羅科菲耶夫創作史詩劇作《戰爭與和平》。
Ⅳ 名著《紅與黑》中的「紅」、「黑」各指什麼
答案:「紅」是象徵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熱血和革命;而「黑」則意指僧袍,象徵教會勢力猖獗的封建復辟王朝。內容簡介:《紅與黑》是十九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紅與黑》的主人公於連,是韋里埃小城一木匠的兒子,年輕英俊、意志堅強、精明能幹,從小希望藉助個人奮斗躋身上流社會。王朝復辟後,於連通過穿上紅軍服從軍而飛黃騰達的道路被堵塞,只好決定穿上黑色教會服裝向上爬。去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是於連踏入社會的第一步,了於對市長的報復心理和試練自己膽量的冒險心態,於連和市長夫人之間產生了暖味關系。事情敗露後,於連進入貝桑松神學院既而又隨比拉爾院長來到巴黎,成為德· 拉莫爾侯爵的秘書。由於自己的聰明和個性,他不僅受到了侯爵賞識而且贏得了侯爵小姐的芳心。二人秘密結婚,拉莫爾先生對這門婚事雖則暴跳如雷,但也無可奈何,於連也因此得到了騎士稱號、中尉軍銜和二萬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園。好景不長,正當於連躊躇滿志之際,他卻又陷入了貴族階級和教會所設下的圈套,最終被送上了斷頭台,成為統治階級陰謀的牲品。作者簡介:司湯達(1783—1842),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創始人。本名亨利·貝爾,1783年1月23日出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城。7歲喪母,從小受外祖父影響,很早便閱讀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的著作。年輕時曾加入拿破崙軍隊,先後隨拿破崙南征北戰。波旁王朝復辟後被掃地出門,在義大利旅居7年,開始從事寫作,完成《海頓、莫扎特、梅達斯太斯的生平》、《義大利繪畫史》等。1822年,匿名為英國報刊撰寫巴黎的通訊報道,這些文章在他死後集成《英國通訊集》。1823—1825年,發表文藝論文《拉辛和莎士比亞》,提倡「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此後創作了一系列小說《阿爾芒斯》、《紅與黑》、《紅與白》、《巴馬修道院》,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紅與黑》和《巴馬修道院》。作品影響:《紅與黑》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19世紀卓越的政治小說、現代小說之父的經典著作、19世紀歐洲文學史中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傑作、美國作家海明威開列的必讀書、被英國小說家毛姆認為是真正的傑作的文學書、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理想藏書。《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自1830年問世以來,贏得了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特別為年輕人所喜愛。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於連是一個具有高度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已成為個人奮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詞。小說對於連雙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劇命運的描寫,客觀上也揭露了法國王政復辟時期的殘酷現實狀況以及由此產生的對青年一代的腐蝕和摧殘。小說的副標題名為「1830年紀事」,實際上讀者也可以由此而深刻地了解「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和現實狀況。
Ⅳ 電影《紅與黑》和《悲慘世界》的那個版本最好
如果想學法語翻譯,建議看李丹和方於的,他的譯本很有些法國古典文學氣息,比較側重於原文的音譯。
如果只是讀故事情節,那就數鄭克魯的,相對於李丹,他的譯本重視中文的語法,讀起來要容易些。
Ⅵ 關於電影《紅與黑》
【名著名片】《紅與黑》(法國 1997年)[央視播出高清晰直錄]
【片 名】紅與黑(法國 1997年)
【片 源】CCTV播出直錄版(2005年11月6日)
【語 言】國語(CCTV譯配)
【片 長】3小時27分鍾
【格 式】RMVB
【解析度】640X480(高清晰)
《紅與黑》,法國人司湯達寫於一百七十五年前的一部不朽名著,也是每個初涉社會的年輕人必讀的一部經典。令筆者感慨的是:時代雖然跨越了近兩百年,可我們在分辨社會生活中的「紅」與「黑」時,卻仍然被「由少數人審判世界」的現實所左右著……
衷心的建議沒有讀過這部名著的年輕朋友們看看本片吧!學會用自己的能力去辨別人生道路中理想、現實的「紅」與「黑」……
http://search.btchina.net/search.php?query=%BA%EC%D3%EB%BA%DA&type=0
Ⅶ 法國電影《紅與黑》
【名著名片】《紅與黑》(法國 1997年)[央視播出高清晰直錄]
【片 名】紅與黑(法國 1997年)
【片 源】CCTV播出直錄版(2005年11月6日)
【語 言】國語(CCTV譯配)
【片 長】3小時27分鍾
【格 式】RMVB
【解析度】640X480(高清晰)
《紅與黑》,法國人司湯達寫於一百七十五年前的一部不朽名著,也是每個初涉社會的年輕人必讀的一部經典。令筆者感慨的是:時代雖然跨越了近兩百年,可我們在分辨社會生活中的「紅」與「黑」時,卻仍然被「由少數人審判世界」的現實所左右著……
衷心的建議沒有讀過這部名著的年輕朋友們看看本片吧!學會用自己的能力去辨別人生道路中理想、現實的「紅」與「黑」……
http://search.btchina.net/search.php?query=%BA%EC%D3%EB%BA%DA&type=0
Ⅷ 由名著改編的電影
《紅與黑》(1954年版);《死魂靈》《罪與罰》;是挺好看的名著
Ⅸ 名著《紅與黑》的主要人物和內容梗概
《紅與黑》主要人物:
於連.索黑爾
市長德.瑞那
德.瑞那夫人
女僕愛麗沙
貧民寄養所所長哇列諾先生
神甫西朗
木爾侯爵
瑪特兒.木爾小姐
安倍主教
彼拉神父
俄國柯哈莎夫王子
內容梗概:
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