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1917電影的法國女孩

1917電影的法國女孩

發布時間:2022-09-03 06:13:24

1. 十號信箱灰色的靈魂 電影解讀

灰色的靈魂
1917年,法國某小鎮。
冬日清晨,小餐館老闆的13歲女兒「白日美人」的屍體,在河邊出現。
於是,故事推向幾個月前。
一戰的陰影籠罩著小鎮,平淡、安逸慣了的居民,被突如其來的恐懼擊中,有些人,甚至變得不能自抑。比如,小學校的男教師,在講解防毒面具使用的課堂上,瘋掉了。
年輕人不斷地應征入伍,同時,也不斷地因傷退伍。戰爭,成為日常生活的主題。不久,小鎮迎來了一位神秘的美麗的女教師。她,成為這個陰暗時空中的惟一亮點。
借宿在小鎮檢察官家中的女教師,定期寄出一封信,給前線上的男友。然後,以焦急而又甜蜜的心情,等待回信。已經步入老年的檢察官,像是窺視癖,他總是偷偷地打開那些信,看過後再封好,寄出或是交付。
終於有一天,檢察官發現了女教師男友的陣亡通知書。這次,他沒有給她,而且,非常正式地請她吃了一次燭光晚餐。18天後,檢察官獨自進入女教師房間,看到了一封還未寄出的信,看到了一顆憂傷著等待的心。夜裡,他敲開門,將陣亡通知書遞給她。並說:「我能幫助你嗎?」可是,悲痛的她拒絕了。
鏡頭轉換間,她已經死了。平靜地躺在床上,頸部有勒痕。檢察官是第一目擊者,他說,她是懸梁自盡。之前,「白日美人」剛剛死去。生性嗜血的小鎮法官,對著女孩兒的屍體,冷漠地吃著水煮蛋。年輕的警察,有特別的思路,卻不敢說出來。
幾天後,一個女毛皮小販找到警察說,曾在女孩兒出事的夜裡出事的河邊,看到過檢察官和她在一起。可是,法官卻以酗酒的名義,反把她關入牢房。他派人抓到兩個逃兵,並且以各種低劣的手段,強迫他們承認自己是殺死女孩兒的兇手。之後,一個自殺了,一個槍斃了。
那個忙亂的夜裡,小鎮封路,警察沒能回家,他的妻子難產了。第二天,他趕回來,才送她去了醫院。在傷兵群中,一個女孩兒誕生了,可是,嬰兒的母親卻因失血過多,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一切似乎都結束了。
檢察官邀請警察到家裡做客,並且,送給他自己的日記。然後,檢察官自殺了。而回到家中的警察發現,日記本文字內頁的最後是三張照片——檢察官23歲便死去的妻子、「白日美人」、女教師。
一部似偵探卻非偵探的電影,諸多栩栩如生的角色。節奏緩慢而平靜,即便是死神降臨的那刻;一個個灰色的靈魂,既沒有十惡不赦的壞蛋,也沒有絕對的好人。這,就是現實。

2. 求一部外國電影的名字

《瑪塔哈利》?葛麗泰嘉寶曾經演過 是黑白片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了最後的階段,德軍瘋狂進攻,法國軍隊節節敗退。而就在這個發軍潰敗的夏天,一場秘密而特別的審訊正在法國的杜萊斯宮悄悄進行。被告是巴黎紅極一時的舞星瑪塔·哈麗。兩天後,瑪塔·哈麗因叛國罪被執行槍決。

一場決定生死的審判,只進行了不到兩天,結果是瑪塔·哈麗結束了她僅僅41歲的生命,瑪塔·哈麗這個名字也從此寫入世界超級間諜的史冊,甚至被後人稱作「諜海女王」。

作為一名周旋於法德兩國間的「雙料間諜」,瑪塔·哈麗的情報,的確曾讓法國軍隊蒙受巨大損失,所以她的死,也許不出人意料。但是,86年過去了,最近法國歷史學家菲利普·考勒斯的一本新書卻大聲疾呼:瑪塔·哈麗死得冤枉。

瑪塔·哈麗是一個雙料間諜,她同時服務於德法兩國的情報部門,法國也從哈麗的情報中收益。據有關記載,在那次審判中,瑪塔·哈麗曾極力為自己進行辯護。但沒人相信她的話,也沒人替她辯護。

為什麼法國情報部門不出來辯護?這是法國歷史學家菲利普·考勒斯在書中提出的第一個證明哈麗冤死的理由。

20世紀初,巴黎大小酒吧和夜總會舞台上有一顆最有耀眼的明星。她兼有荷蘭和爪哇人的血統,集東、西方之美於一身,憑借「帶有神秘東方氣息的婆羅門舞蹈」,令巴黎上層社會的很多達官貴人都拜到在她的石榴裙下。她就是瑪塔·哈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個時候為生計發愁的瑪塔·哈麗被德國情報機構看中,瑪塔·哈麗接受了德國情報機構提供的2萬馬克,成為德國間諜克雷默中的一員。

事實證明,德國情報機構果然眼光獨到。1915年,英軍19型坦克正在秘密研製中。德國方面得知,一份19型坦克的設計圖藏在法軍統帥部高級機要官莫爾根將軍家的絕密金庫中,瑪塔·哈麗奉命行動。在一次家庭舞會上,她借機與莫爾根相識,並很快找在莫爾根家中找到了藏在油畫後面的金庫。但密碼是什麼?情急之下,哈麗發現牆上的掛鍾早已停止走動,指針停在21點35分15秒。用213515這個密碼,瑪塔·哈麗打開了金庫。

不久聯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19型坦克攻勢,結果被德軍炮火成功攔截,聯軍傷亡慘重。瑪塔·哈麗的出色發揮讓德國人喜出望外,但也德國人不知道的是,哈麗已經被英國情報部門跟蹤。於是,法國情報機構決定將計就計。1916年,瑪塔·哈麗與法國間諜頭目拉杜見了面。她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前往中立國西班牙,引誘德國特使卡倫上校。此後,德國方面的情報通過瑪塔·哈麗源源不斷地從西班牙傳回法國。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當年在法庭上,瑪塔·哈麗極力辯解自己雖然與德國軍官有過密切接觸,並沒泄露任何軍事情報的理由。但按照歷史學家菲利普·考勒斯新書的說法,瑪塔·哈麗當時蒙在鼓裡,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死恰恰是法國情報部門希望看到的。

瑪塔·哈麗的被捕是因為法國情報部門截獲了一封由馬德里發往柏林的電報:「通知H21速回巴黎待命。克雷默將付給其15000法郎的支票。」綜合其他相關情報,法國情報部門認定H21就是瑪塔·哈麗,她極有可能為德國方面提供了大量情報。1917年2月13號,瑪塔·哈麗剛剛抵達法國邊境,就以間諜罪被逮捕。

而當時的戰況是,法國在戰場上連連失利。為了給數萬名士兵的喪生一個說法,熟悉瑪塔·哈麗雙重間諜身份的法國情報部門勞德克斯上尉做出了犧牲瑪塔·哈麗的決定。所以,在瑪塔·哈麗受審期間,勞德克斯刻意誇大她在一戰初期為德國充當間諜的罪行,隻字不提1917年後她反過來向法國提供德軍情報的真相。

就這樣,最終瑪塔·哈麗成了法國軍方的替罪羊。人們常說,戰爭讓女人走開。瑪塔·哈麗沒有走開,不是因為信念,而是因為無奈。這是她的不幸。但對於瑪塔·哈麗而言,更不幸的是,她甚至不知道連愛情也出賣了她。出賣瑪塔·哈麗的是她在西班牙結識的德國間諜卡納里斯。墜入愛河的瑪塔·哈麗在卡納里斯的要求下,往返於馬德里和巴黎之間,打探法國情報。哈麗的代號是德國情報員H-21。

但不久,卡納里斯發現哈麗已經被英法特工盯上,不僅失去了利用價值反而會給他本人帶來危險。於是,就在哈麗再次從馬德里赴巴黎時,卡納里斯把她的行蹤用法國特工早已掌握的傳送密碼通知了德國情報部門,法國情報人員果然截獲這條消息。於是,瑪塔·哈麗的末日來臨了。據戰後的一些歷史學家分析,瑪塔·哈麗的密報至少使英法聯軍在一戰中多損失了幾十萬人。

但有價值的情報,卻保全不了瑪塔·哈麗的生命。她被多方利用,又被多方拋棄。書中把瑪塔·哈麗看成是戰爭的犧牲品。但除此之外,考勒斯的新書還抖出一個「絕對內幕」。而這個內幕與考勒斯本人的身世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是一個只有考勒斯才能挖出來的內幕。

原來,歷史學家考勒斯的外曾祖父皮埃爾·波查頓不是別人,正是當年負責審理哈麗「間諜叛國」案的主審法官。菲利普·考勒斯發現自己的外曾祖父皮埃爾·波查頓在審判中刻意地忽略了哈麗曾經為法國方面貢獻眾多德軍情報的事實。

為什麼主審法官也會有意忽略事實?在詳細查閱了家庭檔案後,他驚訝地發現,由於外曾祖母「紅杏出牆」,外曾祖父波查頓對所有的女人都恨之入骨,這種憎恨在他的私人信件和日記當中,隨處可見。而曾經長期混跡於巴黎社交圈的紅舞星瑪塔·哈麗自然成了波查頓的報復首選。雖然,瑪塔·哈麗也有著心酸的過去,經歷過被丈夫遺棄和幼子夭折的痛苦。在波查頓的日子裡,他把瑪塔·哈麗稱作「魔鬼的化身、貪婪的盪婦。」

但顯然,瑪塔·哈麗並不是波查頓想像中的整日過著奢華生活的「花蝴蝶」。據記載,射向瑪塔·哈麗的子彈總共有11顆,當時哈麗沒有絲毫的慌張,相反,她挺直了胸脯。也許對於瑪塔·哈麗來說,死亡是一種解脫。

3. 電影《1917》致敬小人物,這樣的電影好在哪裡

1917的主人公,似乎是帶著抗拒、倒霉和惶恐的心情,爬出壕溝。這種閃躲甚至反映在他們每次與德國兵(屍體)的遭遇上,但「真實時間」的沖擊,在小山坡和廢墟漂流幾段,成功打動了我。與弗蘭克、光榮之路、

4. 如何評價電影《1917》

這部電影還是相當不錯的,情節也是比較吸引人的,反映出了當時的情況。

5. 2020最值得上電影院看的電影《1917》,真的那麼好看嗎

文 | 貓小姐


內地影院經過長達半年的休停期,終於,它重新與我們見面了。

翻看正在上映的電影片單,發現《1917》赫然在列。這部剛剛囊獲奧斯卡三項獎項,以 「一鏡到底」 的拍攝技術而聞名的好萊塢大片,幾乎是這批上映影片中最讓人期待,也是最值得在IMAX影廳上觀看體驗的電影。

李安這兩年不斷嘗試新的電影技術,就是為了用高 科技 讓觀眾在特定的影院里觀看電影時能夠有沉浸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而《1917》沒有用3D,4K等技術,就能讓觀眾直接享受到沉浸式的視覺體驗。


整部電影用許多個長短不一的長鏡頭拼接成一個120分鍾一氣呵成的偽長鏡頭,外加上世界頂級大導演諾蘭的御用剪輯師李·史密斯(Lee Smith)的剪刀手,將鏡頭剪接得肉眼看不出拼接的痕跡。

由於是一鏡到底,觀眾會隨著第一視角的鏡頭化身為在場的第三人,跟著主人公經歷2個小時跌宕起伏的驚險經歷,與電影角色同悲同喜。

關於這部電影的「一鏡到底」不想贅述太多,外面已經有很多詳盡的解說。今天我想從另一角度來解讀這部備受爭議的電影,雖然他在劇情方面受到部分網友的批評,但我仍覺得這是門德斯導演結合長鏡頭敘事拍出的最好電影。


不少人覺得這部電影的觀影體驗特別好,這不僅是「一鏡到底」的拍攝緣故,還有導演為電影畫面所注入的美學文化。

故事背景發生在1917年4月比利時和法國交界的伊普爾地區,是一戰戰區。導演對戰場做了搭建還原,蜿蜒的戰壕,無人區的鐵絲網,一個個沼澤泥濘的坑洞,從土裡破出來的一隻殘肢,被老鼠啃咬殘缺的屍首,伏倒在地的死馬,以及縈繞在上面密麻可見的蒼蠅,戰爭的滿目蒼夷隨即一表無疑。


然而在還原的過程中,導演還是做了最大限度的畫面美化。實際上在一戰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中的真實戰場要比電影里的凄慘太多了,各種血腥的斷裂屍體堆積一起,發臭黏稠的坑洞隨時都能吞噬掉一個活生生的人。


電影重建了一個戰區現場,卻故意處理掉血腥惡心的細節,讓觀眾觀看時不會產生不適。哪怕主角Schofield被鐵絲網鉤破的手,都沒有給出正面傷口。

導演無疑是燈光愛好者,為了重構戰爭的悲慘又不失畫面的好看,他大量運用了光影、色彩作輔助,最後呈現出一系列唯美又悲慘的畫面。

例如Schofield和Blake接到上級命令,帶著 「取消行動」 的信件跨越無人區時的灰藍昏暗,天空灰濛蒙一片。空曠蒼夷的環境加上隨處可見的屍體,一股壓抑的緊張感撲面而來。


當他們來到櫻花樹邊,天藍地綠花奶白,外加不遠處屹立著斷頂殘破不堪的房子,一頭瘦小的牛還在吃草。歲月靜好和生靈塗炭被揉進了同一個畫面,給我們帶來強烈的 情感 對比。


接著是飛機墜地後的熊熊烈火,天藍的空氣彌漫著灰白的煙火,原本靜謐的環境隨著Blake的離世變得落壞不堪。

然而整部電影最能體現導演藝術造詣的當屬這一幕,Schofield來到被戰爭摧毀的伊爾普城。 整個城堡在夜幕降臨時猶如地獄一般 ,斷裂的牆壁,迷宮般的小徑,燃燒的火焰,搖曳的影子,時亮時暗的光影,不知何時出現的德國士兵。


Schofield就像是隨時會被死神召喚的外來者,大膽地闖入了死亡之地。 那些斷壁殘垣像是一座座長短不一的墓碑,而他在墓碑圍城的困地里全力奔跑。絕望、害怕、死寂......所有悲愴的 情感 通過Schofield不停歇的奔跑傳遞出來。


那一刻已經分不清是現實還是荒誕的幻想世界。 Schofield像被神眷顧般的全面開掛,躲過了德兵的追捕,最後縱身一躍,跳進了瀑布里。


通過場景的神化構建,加上光影渲染,音樂烘托,導演在高難度的 寫實拍攝下 最終實現了 如夢如幻的藝術效果

當然,這一切和導演薩姆·門德斯(Sam Mendes)的藝術審美分不開。


門德斯在江湖上早有 「天才導演」 的美譽,極具天賦的他憑借著初涉銀幕的處女作《美國麗人》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那年年僅34歲。之後由他執導的《007:大破天幕殺機》更是被捧為「最佳007電影」。

而拍《1917》之前,他擔任過戲劇導演,並且憑著戲劇《擺渡人》拿下托尼獎最佳導演獎。



眾所周知,戲劇導演對藝術的要求要一名電影導演高許多,他不僅要兼顧整部話劇的視覺美感,還要調度演員的表演情緒,肢體語言。

這也就能解釋他為什麼能在一部講戰爭的片子里展現那麼多美麗的畫面,而且細節處理得游刃有餘,恰到好處。


以往的戰爭片往往會為了突然民族 情感 ,刻畫出一個不怕死亡、勇敢沖鋒陷陣的光輝士兵的形象。這些士兵不像是真實的人,更像是為了鼓勵人民為國犧牲而創造出來的英雄領袖。

《1917》則不同,他用Schofield的視角展開來講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士兵在一場戰爭中的真實感受,以此來表達電影的中心主旨—— 戰爭對全人類來說都是殘忍且無意義的。 士兵們前仆後繼地犧牲換來空洞的名號,可沒有一個士兵是真正無懼犧牲的。


主人公Schofield選的是一個長相普通的英國演員來演,這樣更符合劇本里的平凡人的設定。這個主角的反戰情緒一直貫穿整部電影。他從一開始就不情願接受這個「送信」的任務,長官吩咐命令時,他臉上明顯的不願,顯然是對危險任務的極度害怕。

和Blake經歷了差點被埋、死後重生之後,他不滿的情緒達到頂點,抱怨Blake讓他出來送死。


在德軍的戰壕里他看到貼在床頭的一張全家福,是某個德國士兵的。原來那人也和他一樣,來自某個地區的某個普通家庭,家裡有著他的愛人、孩子。可是莫名其妙的,他們就來到了這個戰場,相互不認識卻要置對方於死地,甚至要為了上尉莫名其妙的要求就要獻出自己的生命。

《他們已不再變老》一位參加過一戰的老兵多年後講述起這場戰役,他說: 「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就參加了這場戰爭。」

為什麼?其實很多參加一戰的士兵根本說不清,Schofield也說不清。像是當初被某種振奮的口號蠱惑,一時熱血參了戰,可真正到了戰場才發現一切都是那麼荒謬。


Schofield在上一場戰役中立了功,所以獲得了一個功勛章。他拿著這個章和別人換了一瓶酒,只因當時他太渴了。別人拚死換來的勛章,他卻說:


在伊爾普城裡,Schofield遇到了一個活著的普通法國女性,她的家園全被毀了,躲在黑暗的地牢里,和一個沒有親人的嬰兒相依為命。這是整部影片最柔軟的時刻,溫柔的女性抱著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站在昏黃的燈下宛若中世紀的畫像。



她們代表著幸福的生活,Schofield轉身離去, 亦代表著走進戰爭是從天堂走向地獄


在這場戰役中,他經歷得越多,看到得越多,就越為戰爭感到悲哀。這場戰爭不僅讓兩方的士兵相繼犧牲,也讓生活在戰區地帶的無辜法國百姓活在人間煉獄中。許多家庭流離失所,多少孩子失去家園。

即使後來,導演讓他多少帶著一點主角光環,在沿途的艱難險阻中不被打死,終於把停止進攻的信件安全傳達到前線,救下1600名士兵的性命。可是Schofield的精神世界依舊沒有變得更加高尚。相反,他更加篤定了戰爭的殘酷,同時也為自己陷入這場時代的浩劫而感到悲涼。

故事結尾他悲傷地坐在樹下,看著家人的照片,照片的背面寫著 「Come back to us」


他還能回去嗎?下一幕是生是死?誰也不知道。



然而,這部電影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一鏡到底的攝影方式,鏡頭只能聚焦在主角身上,而 整部電影的配角完美淪為工具人 ,無法體現出他們的思維想法,從而無法對電影主題做升華補充。

導演請來了許多英國大牌演員來客串上尉,有卷福、斯特朗、費爾斯等等。可電影里他們只是閃現一下,十分政治正確地表達出了對下屬的關懷,卻沒能表達出戰爭爆發的深層因素——士兵和軍官的對立與矛盾。


而其中只有斯特朗飾演的Captain Smith中途提醒了Schofield一句,傳達指令的時候一定要有其他人在場,因為 「有些人就想打仗」



本以為導演鋪的這條線會在卷福飾演的Colonel MacKenzie那裡爆發出來,最後突顯一個軍官的冷血好戰,不惜用士兵的血肉身軀為自己陞官加爵鋪路,以此對軍僚主義的專制暗黑加以批判。

可導演最後編排的是卷福一下就被Schofield說服了,以輕描淡寫的一句 「讓結束戰爭的唯一辦法,是戰斗到只剩最後一口氣」 做結尾。雖是增添了卷福的人物弧光,卻讓整個結尾有種狗尾續貂的感覺,整部電影的故事立意一下變得單薄了。


當然,這樣的劇情安排大概也是導演有意而為之。因為長鏡頭拍攝會導致無法另起鏡頭聚焦士兵背後的上尉們的行為及內心,所以無法全面展現這些重要軍官在戰爭中起的作用,也就無法在電影里展現士兵和軍官的內在敵對狀態。

既然導演選擇了這樣難的拍攝手法和展現形式,勢必要放棄掉一些東西。好在這部電影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異常的好,包括觀影體驗,沉浸式的感官,絕美的畫面,這些都能抵消掉電影的那些不足。

總之,這依舊是2020年最值得去電影院觀看的電影之一。

-END-

6. 電影《1917》怎麼樣


正如那位接下終止命令的指揮官麥肯錫上尉所言,戰爭一日不結束,所有被終止命令救下的人都會在另一處地方迎接新的死亡。可以坐在影院內,從鏡頭移動間接觸戰場帶來的陣陣苦寒,不失為一種跨越時空的幸運。

7. 全片藏14個彩蛋,《1917》「一鏡到底」有多震撼

截至8月9日,英國著名導演薩姆·門德斯執導的《1917》,在中國內地電影院上映了三天,相信不少觀眾已經在IMAX中體驗過了其聲名在外的“一鏡到底”。除了觀看這部“英國製造”和全部英國演員出演的大片,作為影迷,還能在其中發現很多意外的驚喜和彩蛋。

1.送信情節。

《1917》的故事情節表述起來很簡單:一戰背景下戰況緊急,兩個年輕的英軍士兵接到命令,需要穿越危險的無人區,向前線傳達“立即停止進攻”的訊息。對閱戰爭題材無數的觀眾來說,這種“送信”的故事頗為眼熟,似乎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有類似情節,而電影故事的構思實則來自導演薩姆·門德斯爺爺的親身經歷。門德斯二次拿起戰爭片的導筒(第一次是《鍋蓋頭》),同時親自撰寫劇本。門德斯表示,“他的故事很反浪漫,沒有感情,沒有英雄主義,沒有勇敢,說起來的都是戰爭中關於運氣和機會的故事。”


7.扮演布雷克的迪恩·查爾斯·查普曼和扮演布雷克中尉的理查德·麥登。

兩人雖然在《1917》里上演兄弟情深,但在著名劇集《權力的游戲》里,兩人可是分屬水火不容的拜拉席恩家族和史塔克家族。一個是托曼·拜拉席恩,一個是“少狼主”羅柏·史塔克。

8.飾演史密斯上尉的馬克·斯特朗、飾演艾琳摩爾將軍的科林·費爾斯與麥肯錫上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他們在《1917》之前就共同出演過一部著名電影,《鍋匠,裁縫,士兵,間諜》。

9.荷蘭弟

據說,《1917》中的布雷克一角,導演門德斯原本屬意“蜘蛛俠”荷蘭弟湯姆·赫蘭德,劇組曾與荷蘭弟進行過協商,但無奈最後由於檔期沖突,荷蘭弟拒絕了《1917》的邀約。

10.導演為逼真的效果,請前英國陸軍成員保羅·比迪斯協助拍攝。

保羅說,電影中的爆炸全部是真實的,拍攝該片時,他平時除了對兩位主角進行軍事訓練,還要訓練800位臨時演員。同時,精益求精的導演堅持1:1實景打造的拍攝場景,這包括電影里那條出鏡率極高的戰壕。

11.挖戰壕。

由劇組工作人員辛苦挖出來的,長達1.58公里,深度至少一米以上的壕溝。

12.蘊含一定美學。

《1917》中被焚毀的城鎮並不是隨意布置的,劇組選用了特殊的化學方法製作一種鐵絲,讓火焰沿著鐵絲燃燒,在控制火勢方向的同時控制投射陰影的位置。如此一來,便形成觀眾看到的較為溫暖的燃燒顏色。

13.電影中的照明彈飛行的軌跡。

要拍出如此出神入化的畫面,70歲的大神級英國攝影師羅傑·迪金斯當然功不可沒,同時他也是該片最有分量的一枚“大彩蛋”,第13個彩蛋。

14.“偽”一鏡到底。

羅傑·迪金斯一直在技術上不斷探索,所以,他也造就了《1917》最值得贊嘆的第14個彩蛋。

他表示,影片是由一連串的鏡頭剪輯而成的,其中最長的鏡頭為8分半鍾。資深影迷也能看出電影中有不少剪輯的痕跡,保守估計大概有二十幾處,這也是本片被稱為“偽一鏡到底”的原因。這種技術,也正是一種創新所在。

8. 涉江而過,芙蓉千朵 -- 《1917》影評

2019年最出色的電影之一是一戰題材的電影《1917》。這部電影在今年年初的金球獎獲得劇情類最佳影片。這部電影在今年的奧斯卡獎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之內的10項提名,緊隨獲得11項提名的《小丑》之後。但在最後最佳影片的角逐中還是敗給了韓國影片《寄生蟲》,只是獲得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混音三項技術類獎項。

這部電影的導演薩姆•門德斯曾憑借《美國麗人》(《American Beauty》)獲得2000年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很遺憾他沒有在20年後憑借《1917》再次獲此殊榮。這部電影起源於門德斯小時候聽祖父講的一個故事。門德斯的祖父是一位作家,在一戰中曾經是英國在西方戰線的傳令兵。門德斯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的一個目的也是為了紀念他的祖父。

門德斯說這是一個關於報信者的故事(It's the story of a messenger who has a message to carry.)。故事發生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事最激烈的時候。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Blake 和Schofield 接到命令去向附近一支1600人的部隊的指揮官傳達一個「立即停止進攻」的消息,因為敵人已經在那裡布下陷阱。這個消息必須在8小時內進攻發起之前送達。Blake的哥哥在那支部隊里,所以Blake被選中執行這項任務。Blake 則挑選他的好朋友Schofield和他一起去。整部影片是在講他們如何完成這項任務的故事。

這部影片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好像畫面從未間斷,給人一種沉浸式的感覺。關於技術層面上的創新,大家可以在很多其他的影評里看到。本文想探討的是這部影片的主題,以及我所看到的導演通過某些細節想向觀眾表達的東西。

這是一部關於信念的影片。影片開頭的第一個場景是兩個男主角在一片野花盛開的草地。Blake躺著,Schofield靠著樹坐著。有人過來對Blake說指揮官有事找你,要你帶一個戰友同去。於是Blake叫上Schofield來見指揮官。指揮官向他們解釋了報信的任務後他們馬上出發。Blake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犧牲了。Schofield經歷千難萬險終於完成了任務。影片最後一個場景回應了開頭的場景,還是一片草地,但沒有野花,只有狗尾巴草。Schofield依然是靠著樹坐著,在夕陽中緬懷逝去的戰友。

導演門德斯用花來象徵Blake。Blake長相清秀。影片中有一個場景是兩人走到戰壕的盡頭,要通過一架梯子爬出戰壕。Blake正想往上爬,被Schofield攔住,說了句 「Age before Beauty.」 。意思是」你個小白臉往後站,讓哥先上。「 還有一個場景是兩人在去報信的路上,Blake走著走著看到櫻花,忘記了是在戰場,趕快跑過去聞。影片最後一個場景中的草地上沒有花,因為Blake已經犧牲了。

門德斯善於用花來做象徵。在《美國麗人》里,他用玫瑰花來象徵美麗(Beauty)。一個非常經典的畫面是女主角裸體躺在玫瑰花瓣所組成的海洋里。玫瑰花表面上的完美和美國中產階級生活表面下的不完美形成強烈的對比。

門德斯用樹來象徵Schofield或者說是Schofield所懷有的信念。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Schofield都是靠著樹坐著。另外一個場景是Schofield被敵人追殺,慌不擇路,跳到河裡。被沖過急流,沖下瀑布。Schofield抱著一截樹干,仰面躺在水裡,看河邊樹上的櫻花緩緩飄下。

涉江而過,芙蓉千朵。

這應該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一個場景了。可以說樹代表著Schofield所持有的信念,而櫻花代表Schofield對Blake的思念和責任。正是這些信念和責任支撐著Schofield,使他不畏艱險,最後終於完成任務。

其實影片開頭Schofield和Blake也都是普通人。Schofield在執行任務過程中險些被炸死的時候還埋怨Blake說:「你怎麼選我來陪你執行這項任務,你這不是坑爹嗎?」 Blake委屈:「我哪知道是這樣的任務,我以為他們叫我們是要去後方背食物罐頭之類的任務,我們一邊走還可以一邊偷吃。」 當Blake犧牲後,Schofield抱著Blake的遺體,在這個時候Schofield的情感得到了升華,從一個普通人變成了一個「雖萬千人吾往矣」的英雄。

最後Schofield終於找到了他要找的部隊。他要去找指揮官,但戰壕里人太多過不去。這時進攻的號角已經吹響了,戰士們紛紛躍出戰壕向前沖去。Schofield也躍出戰壕,冒著槍林彈雨,不是向前沖,而是橫著向指揮官的方向跑去。跑著跑著他被戰友撞到了,爬起來接著跑,又被撞倒,又爬起來。

他是一個報信者。他是一個逆行者。他知道他的戰友們的生命正在受到威脅。他要用他所有的力量去阻止去挽回他的戰友們。終於,他成功了!

謹以此文向報信者和逆行者致敬!

9. 一部關於空軍愛情電影

空戰英豪,講的是一戰

10. 有人看過電影《1917》嗎,是否值得推薦

時長的限制逼迫電影的每一幀畫面都必須擁有存在的意義。小到使情節連續,大至“一葉知秋”。電影《1917》的細節處理真是太可以了,我認為絕對值得一看。

很厲害的電影,戰場的細節,主旨的深刻,技術的選擇,有些畫面也是美的。不止流於觀看時情緒的追隨,也在於之後一次又一次的突然理解吧。

為《1917》打call,余韻十足,值得一杯奶茶的錢來換取一種身臨其境的警醒。人是需要時不時被敲敲的,一本著作,一部電影,配上一個一心一意的人,就夠了。然後是沉溺的歡愉,何樂而不為?

閱讀全文

與1917電影的法國女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販賣電影 瀏覽:781
2018戛納電影節關曉彤 瀏覽:864
電影韓國1 瀏覽:320
看電影嬰兒怎麼算 瀏覽:439
劉德華演的小光是什麼電影 瀏覽:311
歐美和孩子一起電影 瀏覽:336
電影暴風在汕頭哪裡開拍 瀏覽:802
小學生第一次看電影作文 瀏覽:545
2017年部隊題材電影 瀏覽:231
如何看英語電影學習 瀏覽:998
在獄中練習隱身是哪個電影 瀏覽:405
中國動作槍戰電影推薦好看的大片 瀏覽:66
倫理片桔子電影網 瀏覽:416
有成龍的電影大全 瀏覽:572
泰國的一部電影老師 瀏覽:985
吳孟達全部電影大全 瀏覽:641
沈陽鐵西大天地電影院 瀏覽:837
大傻拍的電影 瀏覽:416
超級漂亮女主角高鑫電影 瀏覽:992
海綿寶寶大電影版全集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