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國電影里有吸毒的機長什麼電影
⑵ 薩利機長真實事件(成名於哈德遜河的薩利機長)
2020年好,各位小夥伴,聽本廠長講述鼎鼎大名的薩利機長
全美航空公司標志
2009年1月15日下午15時26分,一架隸屬於全美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車A320-200型客機(注冊編號N106US,機齡不詳,美國航空公司不用波音用空客,說好的愛國呢,說好的美國優先呢)從美國紐約拉瓜迪亞機場4號跑道順利起飛,該機執飛的是從紐約拉瓜迪亞機場經停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國際(軍民兩用)機場前往華盛頓州西雅圖塔科馬國際機場的AWE1549航班。機上當時總共有2名機組成員、3名乘務組成員和150名乘客。
全美航空AWE1549航班的全體機組/乘務組成員(倆大叔和仨大嬸)
拉瓜迪亞機場俯瞰
執飛該趟航班的機長是時年57歲、1980年入職全美航空,年資29年的切斯利·薩倫伯格三世,副駕駛是時年49歲的傑弗里·基斯爾斯,兩人在加入全美航空公司之前都是美國空軍資深的F-4「鬼怪」戰斗機飛行員(參加過越南戰爭),此次航班將由基斯爾斯負責駕駛,薩倫伯格負責對地通訊聯絡。執飛完這趟航班後,AWE1549航班的機組將獲得久違的休假。
傑弗里·基斯爾斯副駕駛
當天天氣能見度良好,但十分寒冷,飄著雪花。機上的乘客大部分都是為了躲避紐約寒冷的冬天而前往氣候較為微暖的西海岸或出差或避寒,人人都盼著早點離開紐約,之前他們還擔心天氣預報中將要來的一場暴風雪會影響到這次出行。
AWE1549航班起飛後的第一分鍾一切正常,機組按照往常的操作收起起落架,報V2爬升速度,設定巡航高度以及聯絡紐約離場管制,當天負責引導AWE1549航班離場的當班管制員是年輕的帕特里克·哈爾滕。
拉瓜迪亞機場的塔台管制員帕特里克·哈爾滕
哈爾滕:「全美1549,紐約離場,雷達已經識別,請爬升至15000英尺(4572米)保持。」
薩倫伯格:「全美1549收到,正在700英尺,往5000英尺爬升過程中。」
由於按照拉瓜迪亞機場4號跑道的離場程序,AWE1549AWE1549AWE1549航班在起飛後需要向正北偏東方向飛一段距離,然後左轉往夏洛特。在這過程中,客機將飛臨紐約著名的河流——哈德遜河上空。
薩倫伯格:「哈德遜河真美啊。」
基斯爾斯:「是啊。」
薩倫伯格:「起飛後檢查單(程序)完成!」
令AWE1549航班遭遇幾乎亡命絕境的加拿大黑雁
正當此時,機組發現在飛機的右前方一群飛鳥(一群加拿大黑雁)迎面而來,沒等他們反應過來,飛機就一頭扎進了鳥群,或者說鳥群一下子撞上了飛機,由於距離太近,機組根本無法做出任何規避反應。
薩倫伯格:「鳥!」
基斯爾斯:「喔噢!」
空中浩劫鏡頭:AWE1549航班撞擊鳥群的瞬間
「POM——」
一聲巨響!
飛機「就像撞到了一堵牆而停在半空中,突然有人大喊『左側引擎著火了』!」
AWE1549航班的兩具CFM56渦輪風扇發動機發出陣陣「咳喘」聲並進入慢車「怠速」狀態,飛機的動力急劇減少,並開始失去高度。
空中浩劫鏡頭:撞鳥後左側引擎冒出火光的AWE1549航班
基斯爾斯:「評估損傷情況。」
薩倫伯格:「二號引擎損壞,一號引擎也損壞了。」
基斯爾斯:「執行引擎重啟程序。」
薩倫伯格:「啟動失敗,我來控制飛機。」此時距離AWE1549航班起飛僅僅過了不到90秒。
基斯爾斯:「你來哦控制。」
薩倫伯格:「把快速檢查單拿出來,雙發失效!MAYDAY!MAYDAY!MAYDAY!這里是全美1549,。撞鳥,雙發失效!我們正在返回拉瓜迪亞(機場)!」
哈爾滕:「收到,你們要返回拉瓜迪亞,請左轉,航向220。」
薩倫伯格:「航向220。」
空中浩劫鏡頭:在哈德遜河上空滑翔的AWE1549航班
此時的基斯爾斯則一邊翻著快速檢查單手冊,一邊大聲誦讀上面相關緊急情況處置的內容並嘗試操作:「如果有燃油,引擎模式選擇器在點火位置,推(油門)手柄,確認回慢車位。」
薩倫伯格:「慢車,確認。」
基斯爾斯:「重啟引擎的最佳空速,300節!現在空速180節,我們的速度不夠。」
薩倫伯格:「沒錯。」
哈爾滕:「全美1549,我幫你安排在(拉瓜迪亞機場)13號跑道降落。」
薩倫伯格:「我們辦不到。」
哈爾滕:「全美1549,31號跑道可以降落。」
薩倫伯格:「辦不到。」
哈爾滕:「全美1549,4號跑道可以降落,左轉前往4號跑道。」
薩倫伯格:「我覺得我們哪條跑道也到不了。我們的右邊是什麼?是新澤西泰特伯勒機場嗎?」
新澤西泰特伯勒機場衛星圖
哈爾滕:「是的,泰特伯勒機場就在你右邊。你想去泰特伯勒機場嗎?」
泰特伯勒機場是一座小型機場,此時就位於哈德遜河岸右側離AWE1549航班只有幾公里遠的地方,直線距離其實比拉瓜迪亞機場近不了多少,薩倫伯格很快就否決了前往泰特伯勒機場的想法。
空中浩劫鏡頭,沿著哈德遜河飛的AWE1549航班,拉瓜迪亞機場在其左側,泰特伯勒機場在其右側
基斯爾斯:「沒有動力了,我們正在快速下墜。」
薩倫伯格:「嗯」了一聲,然後打開了客艙機長廣播:「女士們先生們,這里是機長廣播」,再次停頓了片刻,薩倫伯格機長說出了短短的一句話:「防撞姿勢!」
客艙里的乘客懵逼了,防撞姿勢是什麼東東?沒學過啊!好在乘務組的幾個空乘在她們自己的座位上高聲大喊:「低下頭,彎下腰,不要抬起來!」乘客們這才大約明白啥叫「防撞姿勢」(這屆乘客素質不怎麼樣)。
駕駛艙內,機組依舊沒有放棄試圖重啟引擎的努力,但很遺憾,失敗了。
薩倫伯格:「繼續,試試一號引擎。」
基斯爾斯:「我再重啟一次。」
薩倫伯格:「好的,啟動引擎。」
基斯爾斯:「完全沒有反應,操!」
薩倫伯格:「啟動APU。」
基斯爾斯:「APU確認啟動!」
哈爾滕:「全美1549,泰特伯勒機場1號跑道可以降落。」
薩倫伯格:「做不到。」
哈爾滕:「好吧,那你想降落在幾號跑道(很明顯,這位小哥快被薩倫伯格機長反復的「做不到」、「辦不到」給逼瘋了)?」
薩倫伯格:「我們要降落在哈德遜河上!」
哈爾滕(一臉難以置信):「抱歉,請你再說一遍。」
薩倫伯格:「我們要降落在哈德遜河上!」
本廠長繪制的全美航空塗裝的N106US號空客A320-200型客機二視圖
哈爾滕:徹底凌亂。隨後他和AWE1549航班機組失去了聯系,因為客機的飛行高度已經下降到300英尺以下,這里是雷達的盲區。不過當時哈爾滕認為飛機已經墜海,心情十分沮喪。不過不久後,他就會發現,他錯了。
結束和地面通話後,薩倫伯格機長瞥了一眼基斯爾斯副駕駛:「好吧,我們開始!放襟翼!」
基斯爾斯:「襟翼放下確認。高度250英尺,空速170節,我們不可能重啟引擎了。」
薩倫伯格:「襟翼伸展到2檔位。」
基斯爾斯:「要多放一些嗎?」
薩倫伯格:「不用,2檔位就好。」
空中浩劫畫面:准備在哈德遜河河面迫降的AWE1549航班
也許是薩倫伯格自己對這次迫降心中也沒底,在朝哈德遜河河面下降的過程中,他這么問副駕駛:「你還有什麼想說的嗎?」
基斯爾斯:「沒有,並沒有。」
當AWE1549航班離哈德遜河河面只有50英尺時,薩倫伯格大喊:「准備好撞擊!」
空中浩劫畫面:AWE1549航班降落哈德遜河的瞬間
最終,在從拉瓜迪亞機場起飛後僅僅5分鍾08秒後,全美航空公司AWE1549航班N106US號空客A320-200型客機以滑翔方式降落在哈德遜河河面上,飛機機尾首先觸水,其後以機腹接觸水面滑行,飛機左側的一號引擎於水面滑行期間脫落沉入河底。最後,飛機於曼克頓附近停止滑行,機身大致保持完整。
副駕駛基斯爾斯是這么回憶迫降哈德遜河的全過程的:「飛機好像一直要沖下去,沖到哈德遜河河底,我們能看到的只有充滿風擋的水花,像龍卷風一樣。」
空中浩劫畫面:迫降成功後的AWE1549航班
岸上的人用攝影機拍攝下的AWE1549航班迫降哈德遜河河面的畫面截圖
待飛機停止前沖並隨著哈德遜河河水隨波逐流後,薩倫伯格機長前往客艙指揮乘務組組織乘客撤離飛機,而基斯爾斯副駕駛則留在駕駛艙用45秒的時間切斷電源,關閉一切必須要關閉的開關、做完疏散前檢查單程序後也跟著離開駕駛艙。
疏散組織的十分迅速,因為此時冰冷的哈德遜河河水已經湧入機艙地板,在機組和乘務組的組織下,全部生還且毫發無傷的150名乘客通過機艙兩側的應急出口撤離了飛機,他們衣衫單薄,在寒冷的紐約的冬季站在機翼上以及充氣滑梯上瑟瑟發抖。如果救援不及時,他們將撐不了多久,會被凍傷,甚至凍死。
站在AWE1549航班機翼上等待救援的乘客
不過他們並沒有等待太久,很快幾條哈德遜河上的游輪靠近了他們,AWE1549航班的乘客和機組成員被陸續救上船,緊接著紐約消防局和海岸警衛隊的救援直升機和船隻也趕到現場加入救援。在疏散乘客時,薩倫伯格機長兩度返回客艙檢查(此時飛機正在不斷的下沉),確保沒有乘客被困才最後一個離開飛機。
正在營救轉運AW1549機上人員的哈德遜河游輪
與此同時,正在為(自以為的)AWE1549航班「墜毀」,全員無一生還黯然神傷的拉瓜迪亞機場塔台管制員帕特里克·哈爾滕突然接到了同事的消息:「嘿伙計!看起來所有人都逃出來了!」
哈爾滕猛然抬頭,看到閉路電視上正在直播的救援畫面:「我的上帝,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至當天傍晚,N106US號空客A320-200型客機完全沉入哈德遜河河底。兩天後,飛機被打撈出水,以備調查。
被紐約市民推崇為英雄的薩倫伯格機長和基斯爾斯副駕駛
事件初步確定,飛機失去動力的原因是因為飛機於爬升期間遇上一群加拿大黑雁,引擎可能吸入數只這類候鳥結果飛機承受不了這龐大撞擊力而停止運作。而薩倫伯格機長於飛機出事時臨危不亂(他曾多次參與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協助調查飛機失事事故,並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研究災難危機管理。因此,薩倫伯格機長豐富的經驗及擁有危機處理的理念,是他可以安全令客機迫降河面的原因),以高超技術急降飛機於河面上,飛機不但保持完整,還令機上所有人生還的行為也得到調查組的肯定。
但通過模擬器飛行,調查組得出結論,在飛機遭遇4隻每隻大約10磅重的飛鳥的撞擊(在飛機的兩台發動機殘骸中都發現了鳥類的羽毛、碎肉以及碎骨,可憐的加拿大黑雁是直接被引擎渦輪機「攪碎」的。其中一具發動機發現了29塊殘骸,另一具中發現了14塊)而喪失動力後,機組是有足夠的時間把飛機飛回拉瓜迪亞機場或者泰特伯勒機場,因此質疑機組沒有盡力保全飛機(泡了兩天哈德遜河「冷水澡」的N106US號空客A320-200型客機已經完全報廢,喪失維修價值)。最終薩倫伯格機長在向調查組的作證的時候建議調查組在模擬事故飛行中加入35秒的機組思考對策的時間,因為目前的模擬是在已知結果的情況下的重新訂正,而不是基於當時真實場景的完全復盤。果然,在加入了這35秒的時間後,所有嘗試復盤AWE1549航班返回拉瓜迪亞機場或者泰特伯勒機場的嘗試全部失敗,最終證明了:AWE1549航班迫降哈德遜河是唯一的能保住全機人性命的選擇。
本廠長繪制的全美航空塗裝的N106US號空客A320-200型客機細節1
本廠長繪制的全美航空塗裝的N106US號空客A320-200型客機細節2
本廠長繪制的全美航空塗裝的N106US號空客A320-200型客機細節3
本廠長繪制的全美航空塗裝的N106US號空客A320-200型客機細節4
全美航空AEW1549航班迫降哈德遜河事件被收入了大型空難紀錄片《空中浩劫》第十季第六集《最高職責》。
該起事件還被華納兄弟公司改編成電影《薩利機長》(薩倫伯格機長由巨星湯姆·漢克斯扮演),於2016年9月9日在美國上映,2016年12月9日在中國上映。
《薩利機長》電影海報
N106US號機性能數據
機型:空客A-320-200
設計商:空中客車工業公司
乘員:機組2人+載員180人(最大)
長度:37.57米
翼展:34.1米
高度:11.76米
空重:424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77000千克
最大商載:19190千克
發動機:兩台CFM公司的CFM56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推力104.5千牛
經濟巡航飛行速度:850千米每小時
最大載重航程:5700千米
實用升限:11890米
⑶ 一部歐美電影:剛開始是講幾架飛機在空中飛行,一會講一個男人上了一架由一個女機長
片 名: 火狐117
導 演: 邁克爾·科恩
主 演: 尤根·波夫納 伊莉沙白·默漢 安德魯·狄瓦夫
首映日期: 未知
影片類型: 戰爭 / 科幻
影片時長: 1:22:34
語言說明: 國語對白 中文字幕
克里斯是一名美國空軍飛行員,他負責駕駛隱形戰斗機配合進行技術試驗以及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指令。在一次飛行試驗中,戰斗機因特定模式存在缺陷,導致飛機失控墜毀,幸好克里斯及時跳傘,才保住了性命。
通過上級安排,克里斯乘坐一架運輸機返回美國。這架運輸機由機長摩根帶領其他幾名機組人員負責駕駛,克里斯被安排在飛機第二層的乘客艙。飛機將在12小時後抵達目的地,克里斯此刻要做的就是好好休息。
然而一個大陰謀卻在暗中悄悄策劃著,匪徒頭目菲利斯綁架了空中加油機的地面指揮人員,強迫他說出了召回口令。緊接著菲利斯假冒地面控制中心用口令召回了已經起飛的空中加油機,自己則帶著手下駕駛冒充加油機的飛機在高空中與摩根的運輸機取得了聯系。菲利斯利用空中加油的機會,和同夥通過輸油管進入運輸機內部,並很快控制了飛機。但他們並不知道飛機上還有克里斯,克里斯偷偷藏起來,准備伺機營救摩根和同伴。
摩根機長不知道菲利斯劫持飛機的目的,她與地面控制中心取得了聯系,請求支援,但信號斷斷續續,飛機上摩根只能指望克里斯了。與此同時,克里斯躲藏在衛生間中,並殺死了菲利斯的兩名同夥。菲利斯與克里斯展開了貓捉老鼠的游戲,但始終沒能抓到克里斯。氣急敗壞的菲利斯命令手下殺死了機組成員,只留下摩根一人駕駛飛機。同時也命手下加快了拆裝速度,原來菲利斯劫持運輸機的目的就是想得到此次運輸的貨物——隱形戰斗機。
由於隱形戰斗機內沒有燃料,菲利斯下令把運輸機的燃油輸入戰斗機,這導致運輸機的燃料快速下降,運輸機已經支撐不了多久了。菲利斯爬上第一架隱形戰斗機,並命令手下打開運輸機機艙,於是駕駛戰斗機飛入天空。為了阻止菲利斯,克里斯上了剩下的一架隱形戰斗機,並與菲利斯展開了高空追逐戰。
運輸機燃料耗盡,即將面臨墜毀。摩根機長不得不選擇跳傘放棄了飛機。但克里斯此刻卻沒有放棄對菲利斯的追逐,他還在與菲利斯進行著頑強的抗爭。由於克里斯的飛機沒有來得及安裝武器,因此克里斯十分被動。菲利斯自大地開啟了戰斗機的特定模式,決定與克里斯一絕高下,但他不知道這種特定模式致命的缺陷。最終克里斯憑借高超的技巧和頑強的意志使菲利斯的戰斗機在空中摧毀,自己則安然無恙地返回了地面
⑷ 《薩利機長(Sully)》觀影有感
《薩利機長》 英文名 《Sully》 是一部根據2009年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迫降事件航班機長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的真實事件改編。主要講述了薩利機長在雙發動機失效的緊急情況下,根據自己42年的飛行經驗和當時實際情況,否定了塔台和空客公司的緊急處理Checklist建議,迅速決策並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故事。
該電影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由湯姆·漢克斯領銜主演,成功地再現了沉著,冷靜,自信,堅強,危機關頭敢於擔當的薩利機長形象。
電影情節沒有像其他宣揚個人英雄主義影片一樣,直接演繹迫降的驚險過程。而一開始是飛機遇到鳥擊,緊急返航迫降途中,因為高度太低撞擊城市建築而引發爆炸,驚心動魄。驚險之餘才發現是機長的惡夢 。真實情況是成功迫降在哈德遜河上,媒體普天蓋地的英雄機長報道。
另一方面,薩利機長要經常被NTSB(國建運輸安全委員會)調查詢問,並明確表示對薩利機長的河面迫降決策表示質疑。因為工程師根據相同高度等參數模擬計算出按照預定返回機場,可以成功降落,不僅乘客及機組安全,而且飛機不會受到如此嚴重的損壞。並且根據飛行數據,調查組懷疑發動機左翼可能在空轉,而不是薩利機長報告的雙發動機都已失速。
盡管薩利機長相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但面對以上種種指向自己的不利的模擬計算和懷疑,都讓他新生不安,他不知道將來的模擬運行結果是否真的證明自己是錯誤的,又或者即使自己正確,自己能否說服他們相信自己是正確的,到那時候媒體可能會說自己不是英雄而是騙子。到這里,我們就不難理解電影開始時,薩利機長明明成功迫降並被大家成為英雄時候,卻惡夢連連。
在聽證會上, 空客的計算機模擬畫面顯示無論返航迫降還是在附近的其他機場迫降都可以成功。於是,現場議論紛紛。 這時候機長平靜地指出了: 如果要找到人的錯誤,就要考慮人的因素。 計算機模擬沒有考慮遇到緊急情況時候, 機組緊急處理時間,與塔台聯系時間,以及根據實際情況的決策時間。 接著,空客加入35秒人為決策時間, 模擬實驗結果顯示,從出現險情到高度降低為零的208秒時間內,無論如何都無法成功迫降到任意機場。顯然,迫降到最近的河面無疑是最佳選擇。
同時,NTSB 的一位調查員有疑問: 在去掉薩利機長的因素,無論如何最後迫降都是失敗的,薩利機長是怎麼做到的 ?
在問及,是如何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計算出結果並做出正確決策時,他說自己沒有計算。決策是根據四十二年的飛行經驗做出的。在853米高空以及雙發動機失速且飛機急速下降情況下,穿越密集的高樓林立的紐約市區必然機毀人亡。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放棄了此前返航決定, 選擇緊急迫降在河面上。在現實中,這位薩利機長14歲便開始接觸飛行,早期有5年駕駛戰斗機的經驗,出事之前有2萬小時的飛行記錄。
在本片拍攝期間,真機長還為演員講述自己當時千鈞一刻的所思所想,「懷疑」,「否定」和「現實」 這三個關鍵詞幫他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 強迫自己保持鎮定,設定清晰的必要清晰優先事項,管理操作工作任務,「在有限的時間里不要求多,但是一件件合理地按照順序做下來」 。
事故發生後,面對的一方面是媒體的英雄贊譽,他在接受脫口秀媒體采訪時候說:
面對NTSB無休止的審查,甚至懷疑他受喝酒,吸毒,以及家庭問題等影響而做出錯誤選擇時候,作為被媒體和民眾尊為英雄的他卻沒有感到委屈,只是從容平靜的針對質詢,認真客觀做出自己回答。當別人說是航空公司和保險公司因為迫降損壞客機而故意挑刺時候,他也從容的給出自己的客觀理解: 這是他們的職責所在,只要調查清楚就不會再糾結了。
當空客公司在實驗室模擬出「證明」自己錯誤的結果時候, 他沒有不滿,而是首先肯定了模擬駕駛員的成績,進而指出了模擬實驗的缺陷 - 沒有考慮人為決策時間,有理有據的為自己和機組人員的行為作出解釋。
影片最後,他說成功: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我們所有人的,乘客,機組人員,救援人員,空管人員,輪渡以及海岸警衛隊。我們都盡了一份力,才最後存活下來。
同樣,在副機長問他聽到當時錄音的感受時候 ,他說:「 我感到無比自豪,我們在危急時刻互相配合,我們缺一不可,我們 恪盡職守了」 。
⑸ 薩利機長好不好看 電影薩利機長好看嗎影評及介紹
當別人在塑造英雄時,這部電影在談什麼
一場成功的迫降挽救了飛機上所有的生命,這樣一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相信很多人都會錯以《薩利機長》是一部傳統的美式英雄之作,但這部電影卻恰恰劍走偏鋒的反其道而行,透過反英雄主義的人文關懷,構築了電影尤為深刻的內在縱深。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這位已然年過耄耋的奧斯卡金牌導演,這一次將目光聚焦到了一起成功的飛機迫降事件上,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的一架飛機在起飛不久便遭到撞鳥事件,導致雙發動機同時停工,飛機失去動力,主人公薩利機長並沒有聽從航空塔台的命令將飛機返回機場,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將飛機迫降於了紐約哈德遜河上,且未造成一人死亡,於此薩利機長也成為了當時紅極一時的美國英雄。
《薩利機長》的畫龍點睛之筆在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將一個發生在現實中再為傳統不過的美式英雄故事跳出了套路的桎梏,並沒有單一的用這件已然家喻戶曉的真實事件來構築電影的張力,而是用平實內斂的鏡頭對准了事件發生後薩利一面短時間內難以走出這起事件的陰影,一面還要面對審查委員會的質詢,因為其並沒有聽從航空塔台的命令將飛機返回機場迫降,而是將其選擇迫降在了水上,但根據事後審查委員會所謂的科學演算,飛機當時完全有能力飛回機場,成功降落。
這個時候的薩利所要面對的問題已然不再僅是自身難以走出陰影那麼簡單,而更是自己一意孤行將飛機迫降水上後,所要承擔的後果,甚至如正如審查委員會所說,自己甚至可能才是將乘客置於險境的罪魁禍首,這樣的壓力相信無論換了誰都能以承受,而此時電影也用對過往的閃回倒敘和薩里的幻覺噩夢,將主人公此時的心靈世界淋漓盡致的給予了呈現,以此所締結的反英雄主義情懷,成為了這部電影獨具匠心的內在構思。
在電影最後的聽證會上,薩利用35秒的本能反映時間來證明了自己決策的正確,這個時候電影也才是真正點出了自己的核心觀點——人的價值,當面對突發情況的時候,人不可能如同機器一般馬上做出最為精準的反饋,但此時對於一架失去動力行將墜毀的飛機來說,每一秒又都顯得如此珍貴,而薩利用自己數十年的飛行經驗所做出的決定,才是成功挽救這場災難發生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此在來回看電影前篇的種種鋪墊,其實都是為了在最後一刻來形成這一強烈的人文思考。
從形式上來看,這是一部反英雄電影,但從內在來說,這又是一部尤為主旋律的美式佳作,因為美國電影的核心從來就不是去塑造英雄,而是透過英雄,強調於個人價值的體現,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這位老將儼然繞過了這個邏輯,用極具人文關懷的著點,完美詮釋了這一核心的真諦。
⑹ 找個美國電影 一個機長酒駕開飛機遇到了什麼事 飛機掉了下來沒一個人死 人們知道了他酒駕
迫降航班 丹澤爾 華盛頓 主演
⑺ 電影《薩利機長》觀後感影評
舒倫伯格1975年第一次上F-4C的時候接受的教育是雙引擎失效或者液壓失效的時候應該優先考慮彈射。之後他在內利斯AB的幾年裡參與了數次機件事故調查,由此得出一個結論——航空業是一個容錯率極低的行業。如果你沒有在應該反應的時候反應,而是慫了,束手無策,那你就完了;最糟的反應不是反應錯了,而是沒有反應。
A320系列是sidestick配置,這一方面是為了大量招聘有F-16系列駕駛經驗的軍隊機師入行,另一方面卻減小了control surface給與機師的回饋。所以如果你不能相信你第一時間接收到的信息,基本上你沒法做出反應。這個chain of command是沙漠反復的演習里得來的寶貴教訓。
ACARS不是萬能的,NTSB也會犯錯。AA191調查里就犯過由於受到麥道和AA的雙重壓力玩起踢皮球的錯,導致報告書三易其稿的問題,但到了今天應該說NTSB是一個相對公正的機構。這里NTSB被ACARS誤導是第一,其次是因為空客在圖盧茲的事件重演是在沒有CVR的情況下進行的(which is highly unlikely,除非空客知道如果是他們的問題,他們將被紐約州航空法入罪),這是這部電影唯一有點問題的地方。但是東木一貫是anti-establishment的,所以他這樣拍我覺得沒問題。
舒倫伯格本人一直在壓抑感情,在事件後的專訪上他盡量用笑臉撐滿全場,但是因為他有Aircraft Investigation Board Nellis AB的公審經驗,所以你可以看到他吐字清晰,思路前後一貫性極高,即使有工會的指導也不可能做到如此地步。這人的服役經驗是個謎——至於他為什麼沒能在29歲升少校而是退役加入聯航,這就是天意。當輪到你的時候,不要慫,就是干。
近年來,湯姆·漢克斯的臉龐一直朝著發福的方向一去不復返,自帶憨厚正直可靠,飽受美國群眾喜愛,演起專家+英雄類角色毫無壓力。他除了剛剛登陸影院的《Sully》,馬上還有根據丹·布朗的暢銷小說《地獄》(Inferno)改編的新片上映。
伊斯特伍德老爺子今年86歲,已是“老”導演了,也玩電影配樂,早年演戲以牛仔和硬漢的形象深入人心——我就隨口說說,我這么年輕,都沒看過。以前CCTV6放過一部他自導自演的《太空牛仔》(Space Cowboys,2000年),講四個老頑童一樣的前宇航員,跑上太空去修一顆眼看就要墜毀在美國的蘇聯衛星的故事。典型的英雄救美國的套路,加點夕陽紅的可愛,比如其中一個老爺爺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設計過山車,一把年紀了還一邊吃著香蕉一邊坐在過山車上測試它夠不夠爽。
《Sully》儼然漢克斯的獨角戲,處處都是他的沉穩,倒不見什麼伊斯特伍德的風格。一切皆可預料,英雄受到熱烈歡迎——突如其來的吻、擁抱、以Sully命名的酒,乘客滿心感激,結局皆大歡喜(除了保險公司和航空公司)。事故調查過程有些曲折,不過無非是些為了製造沖突而製造沖突的刻意。本片彌漫著濃烈的美式消費主義,媒體消費英雄,也引導民眾消費英雄,哎,還是推薦大家去看加拿大拍的《空中浩劫》(Air Crash Investigation)系列紀錄片中的“Hudson Splash Flight 1549”那集吧。
實際上像全美航空1549號這樣的零死亡航空事故,加拿大幹過兩次。
1983年7月23日,加拿大航空143號班機在從渥太華飛往埃德蒙頓的中途,居然沒油了,引擎很快失去動力,完全飛不到附近的溫尼伯機場……幸好機長以前在皇家空軍當過飛行員,想起來附近有一個廢棄的軍用機場,又幸好他以前開過滑翔機,是個高手……然而,廢棄機場已經被改為賽車場,當天正在舉行比賽……再幸好,滑翔降落時飛機的前起落架無法鎖住,觸地後收進了艙門里,導致機頭直接觸地,增大了摩擦,最終使得飛機沒有撞向地面人群。
事後調查發現,剛剛開始服役的這架767採用的是公制單位(kg)而非加航傳統的英制(lb),而在計算油量的時候,機組人員在缺少足夠培訓的情況下,錯誤地只加了一半的油,而機長在起飛前也未能察覺。萬幸,機長臨危不懼,採用了滑翔機式的降落方式,順便創下了民航客機無動力滑翔最長距離的紀錄。
十八年後,加拿大越洋航空(Air Transat)236號班機的機長打破了這個紀錄……
在多倫多飛往裡斯本的途中,由於之前地面維修人員把液壓系統的一個零部件裝錯了,飛機漏油,隨後發出了兩側油箱燃料不平衡的警告,然而飛行員誤判為系統錯誤,打開了連通兩側油箱的閥門,導致油漏沒了,最後在葡萄牙的亞速爾群島迫降。Again!機長是一名滑翔機高手,迫降成功。
零死亡的航空事故,有太多奇跡和運氣。航空史上寫下的每一條規定,背後的代價是如此慘痛。在1956年美國大峽谷空難之前,飛機是沒有固定飛行航線的。許多機長在駕駛飛機飛過科羅拉多大峽谷的上空時,都會帶著乘客看看風景,而就在兩架飛機不知即將會與對方相撞的情況下,慘劇發生了,無人生還。從此以後,飛機只能沿著固定航線飛。再比如,1987年美國太平洋西南航空1771號班機空難發生之前,機組人員無須通過安檢。一名航空公司前員工因對前主管不滿,拿著還未被收回的工作證和一把槍上了飛機,射殺了他。最後飛機以超音速的速度墜毀,所有人承受了約5000倍的重力加速度。什麼概念?碎骨肉泥,屍身難辨。
大概沒有什麼行業是像航空這樣,步步喋血了。不知有生之年,飛機是否能完全實現自動駕駛;只是從目前看來,危急關頭,只有人能拯救人。
那對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的搭上這架飛機的父子,他們自始自終在互相尋找,直到最後通過電話互相哭泣著傾訴對於對方的愛;又如,機場空管的那個年輕人,口裡堅持說著沒有回復的`飛機一定不會墜落,但眼淚已經不知不覺流在他的臉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小細節的處理耐人尋味。但唯一我不太能理解的似乎是Sully的妻子在影片里的表現。在聽證會之前,她給他打來電話。在電話里她哽咽著說,她直到此刻才意識到Sully自己也是155名機上乘員之一,她差點就失去了他。她覺得他還在,而這就是最重要的。導演伊斯特伍德當然是讓這一部分對應之前當Sully妻子聽說Sully可能會失去職位和養老金,非常絕望的擔心他們未來的生活和正在還貸款的房子。這樣的表現方法固然以更大的困境反襯著Sully作為普通人的英雄形象,但似乎也削弱了她妻子和他之間的感情表現。然而,或許這也是可以算是現實的一種吧。
說到導演,一件比較有趣的事情是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是沖著主演湯姆.漢克斯去的(只要是他的電影,我應該差不多都看了),但在觀影結束後才發現,這部電影還是我喜歡的導演伊斯特伍德的作品。細細回想一下,這部影片還真可以說是兼有湯姆.漢克斯和伊斯特伍德兩個人的風格—前者擅長塑造普通人的英雄形象(《阿甘正傳》、《拯救大兵瑞恩》、《菲利普船上》、《間諜之橋》等等),而後者則長於塑造人物,尤其是人物的內在精神(《硫磺島的來信》、《老爺車》、《澤西男孩》、《美國狙擊手》等等)。從這個角度說,這部影片真可以說是恰到好處的找到了他們兩個人的結合點。
影片結束時,我的眼睛是濕潤的,但是反復出現在我腦海里的畫面卻是微笑,Sully機長的微笑。很多時候,他是一個過於嚴肅的人,否則,他的教練不會告訴剛學飛行的少年的他要學會去微笑,他的副機長也不會總是不得不明確指出哪些話只是在開玩笑,但是當他真正笑出來,卻又是那樣的令人動容流淚,那是當他在醫院里聽到同事帶來155名機上人員全部生還的消息的時候,他的臉上是那樣情不自禁的歡喜,如同終於獲得了世界上最好的獎勵。我想,即使後來被證明迫降哈德遜河不是一個最優的選擇,即使他要遭遇全世界的冷眼,這一刻的欣喜,還一定會是他人生中最值得回憶和驕傲的時刻吧。
因為280秒從來就不會是一輩子。每一秒才是
⑻ 問一部電影的名字 記得一些情節
飛越瘋人院(1975)
英文名: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中文名: 飛越瘋人院
別 名: 飛越杜鵑巢
導 演: ( 米洛斯·福爾曼 Milos Forman )
主 演: (傑克·尼科爾森 Jack Nicholson) (路易絲·弗萊徹 Louise Fletcher) (威廉·雷德菲爾德 William Redfield) (邁克爾·貝里曼 Michael Berryman) ( Peter Brocco) ( Dean R. Brooks) 飛越瘋人院全部演員表
上 映: 1975年11月19日 美國 詳細上映地區
地 區: 美國 詳細拍攝地
對 白: 英語
評 分: 本站評分..8.6/10 ( 195票 ) 詳細
IMDb評分8.8/10 ( 145340票 ) 詳細
顏 色: 彩色
聲 音: 單聲道(Mono)
時 長: 133
類 型: 劇情
分 級: 加拿大:R 加拿大:R 加拿大:PA 加拿大:G 加拿大:13+ 冰島:16 葡萄牙:M/16 西班牙:13 阿根廷:16 澳大利亞:M 奧地利:12 芬蘭:K-16 法國:U 愛爾蘭:18 義大利:VM14 荷蘭:12 紐西蘭:R16 挪威:15 挪威:16 新加坡:PG 韓國:18 瑞典:15 英國:18 美國:R 西德:12 西德:16
查看影評及點評 對該電影評分本片屬於TOP 7 位
·飛越瘋人院劇情介紹
影片故事發生在一九六三年間,美國某叢林旁坐落著一所國家精神病院,那兒住著各種各樣的精神病人。
一天,一個名叫麥克默菲的青年男子,被武裝的教養院軍官押往國家精神病院,因為據說這青年在教養院胡作非為,還玩弄了一個未成年的姑娘,所以他被視作"瘋人"嫌疑犯而送進精神病院。麥克墨菲是一個身強力壯、性格豪放的青年,為了逃避苦役,假裝精神失常,從監獄來到精神病院。
麥克默菲進院後,他原以為可自由輕松一點了,那知處處受到限制,連抽煙也禁止,家屬帶給病人的一盒盒煙都被沒收。主治醫生找他談話,因為他在教養院有一系列"反常"言行,因而他和其他病人一樣,接受特殊治療。
麥克默菲與比利等六七個病人常在一起。有個象座鐵塔似的印第安人,總是默默無語,麥克默菲故意與他搭腔,但仍不理睬人。看管他們的護士長是個凶女人,她常以提問、責問方式戲弄、侮辱病人,這引起了麥克默菲的憤怒,他以冷冷的目光盯視著她,使她惶恐不安。一次,她看到活潑的麥克默菲在和病人們打籃球,突然發現他在叫那個印第安人投籃球,這使她更感到是一種威脅。麥克墨菲是個棒球迷,一天正值世界棒球錦標賽的首場比賽,他進了護士辦公室想打開電視機看,卻被護士長拉契特趕了出來。
精神病院單調、枯燥、折磨人的生活,使健康無病的麥克默菲難以忍受,頭腦發脹。一天,他終於沖進病人不該進的護士辦公室,想提意見,但他被護士長"請"了出來。後來在趁領葯之際,恭敬地向護士長提出放低喇叭聲的要求,但遭到了拒絕。
麥克默菲常常違抗醫院的命令。有時把服的葯,背著護士長,吐在廁所內。有時竟敢向護士長提出,將捉弄病人的命題作文討論會,放在晚間進行,因為白天可讓病人們看些世界棒球錦標賽的實況轉播。
於是,護士長想來個"民主",認為要改變作息制度,必須讓大家舉手錶決。結果第一次只有3票,第二次只有9票,護士長就以沒有超過多數票而加以否定。被激怒了的麥克默菲,千方百計動員大家都投票,尢其是那個印第安人,結果他總算舉手了。麥克默菲興高采烈,正要請護士長打開電視機時,護士長卻以"表決時間已經過去了"為理由,再一次扼殺了病人們的合理請求。
這家醫院標榜採用先進的葯物與精神治療方法,但把病人視如動物,甚至白天醫院把寢室的門鎖上,護士長大言不慚的說是防止病人在白天睡覺,這剝奪了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和愛好。麥克墨菲和其他病人忍無可忍,採取了一些越軌的行為來發泄自己對周圍的不滿。
麥克默菲決心以行動來對抗醫院制度。一天,他竟冒天下之大不違,煽動病友們翻牆外出,偷開路邊停著的汽車,去輪船上"大鬧天宮"了。醫院上下為此一片驚慌。終於在一天的談話中,病人契士威克再也無法忍受護士長沒收他的煙的行為,大鬧了起來,(事實上別人都可以抽煙,只有契士威克在護士長心情好的時候,才給他一盒)麥克墨菲於是打碎護士房的鑰匙,拿出一盒煙來讓他平靜,不料遭到醫護人員的攔截,於是雙方毆打起來,印第安人也前來幫助麥克墨菲。最後,館長來了,麥克墨菲,印第安人和契士威克受到了沒有人性的電機懲罰,非常痛苦。
後來麥克墨菲知道自己出院希望渺茫,便計劃逃走。聖誕節/之夜,他和病人們在住院大廳舉行了一次迪斯科舞會,又跳舞又喝酒,將醫院鬧了個天翻地覆。護士長知道後,馬上帶領一批打手趕來,病人比利被她當眾侮辱與恐嚇,歇斯底里發作,最後用碎玻璃割開了腕動脈死去了。麥克墨菲義憤填膺,寧願自己不逃走,朝大施淫威的護士長撲了過去,雙手緊緊扼住她的脖子。
事後,這些病人受到了醫院的嚴勵懲罰。他們個個被毒打。而麥克默菲卻受到慘無人道的"治療",醫院將他做了腦切除手術,失去了意識"。一天深夜,他被醫護人員抬回床上後,鐵塔似的印第安人原定想和他一同逃走,卻十分哀傷地發現了事實,他輕輕地撫摩著麥克墨菲,他明白麥克墨菲寧願死也不希望看到自己變成這樣,他狠心用枕頭將麥克默菲悶死,悲痛地離開了。
印第安人來到浴室,雙手抱起沉重的水泥墩,砸壞了醫院的鐵窗,跳出窗戶,迎著暮色,奔向了麥克墨菲嚮往的自由世界。
世界8大越獄題材電影
因此,由於近30年來巴爾乾地區的動盪和戰爭,越來越多的東歐人簡直就是沖著奧地利監獄而來。這使原本平靜的奧地利社會治安狀況大不如前。
目前,奧地利平均每天有近400名羅馬尼亞人被捕,關押他們的年費用高達1350萬歐元。2004年初,奧地利政府決定要花300多萬歐元在羅馬尼亞建個監獄。
世界8大越獄題材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
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
主演:蒂姆·羅賓斯、摩根·弗里曼
拍攝時間:1994年
拍攝地:美國
劇情簡介:傳說,電視劇《越獄》就是脫胎於這部經典的電影,甚至在第一季中,你能發現大量的相同之處;《肖申克的救贖》獲得奧斯卡獎七項提名,被稱為電影史上最完美影片、好萊塢最有氣勢的十大巨片之一。
故事發生在1947年,銀行家安迪因為妻子有婚外情,用槍殺死了她和她的情人,安迪被判無期徙刑,這意味著他將在肖恩克監獄中渡過餘生。
在監獄的20年間安迪每天都在用那把小鶴嘴鋤挖洞,然後用海報將洞口遮住,直到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安迪終於爬出了那座噩夢般的監獄,只留下的一本聖經,里邊挖空的部分放著一把幾乎磨成圓頭的鶴嘴鋤……
《大幻影》
導演:讓·雷諾阿
主演:雅克·貝克、讓·迦本
拍攝時間:1937年
拍攝地:法國
劇情簡介:第一次世界大戰,三個法國飛行員--出身貴族的機長伯迪優、頭腦機警的瑪肖和猶太銀行家羅森塔爾被帶到戰俘集中營,他們發現獄友們正在挖一條逃跑的通道。最終,囚犯們集體逃亡,德軍全力追捕。伯迪優為掩護他的平民部下而犧牲,瑪肖和羅森塔爾經過種種曲折逃到了瑞士……
《大幻影》被評為最偉大的"越獄電影"之一,至今為止還無人能出其右,導演讓全片始終在輕松幽默的氣氛下展開,故事裡甚至沒有一個反面人物,但對戰爭本身卻做出深刻的思考。讓·雷諾阿認為:戰爭不是怪物,它只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充滿理性的荒謬法則。
《死囚越獄》
導演:羅伯特·布烈松
主演:Charles Le Clainche
拍攝時間:1956年
拍攝地:法國
劇情簡介:故事取材於一件真人真事,通篇只有一個內容--一個被判死刑的抵抗運動戰士鍥而不舍地一次又一次越獄直至最後成功。1943年的德國,馮戴納中尉遭蓋世太保逮捕,被囚禁在里昂的蒙特呂克城堡里。他把自己的逃亡計劃構想得天衣無縫,卻忽視了爭取時間的重要。當他還沒來得及把一切准備妥善時,蓋世太保卻已判了他立即執行死刑。在他的囚室里還關押著一個曾幫德國人做過事的男孩約斯特。馮戴納毅然和約斯特一起踏上了逃往之路……
《洞》
導演:雅克·貝克
主演:Philippe Leroy、Paul Pavel
拍攝時間:1960年
拍攝地:法國
劇情簡介:一群被關押的犯人計劃了一個驚心動魄的越獄行動,他們決定在牢房的牆上挖一個洞,但這群犯人的空間和行動總是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
《洞》中有幾段人物的交流,相當精彩:一是主角覺得自己受到歧視,表達自己不能下去挖牆的不滿一節;一是一個監友表示自己不參加這次行動,但也不會告密一節。
從這些認同感的混亂看來,這可能就是所謂"黑色電影"的本色,無所謂好壞,只在乎精彩。沒有道德感、是非觀,只是要講故事。在故事中,好的可能也是壞的,壞的可能也是好的。
《逃出亞卡拉》
導演:Don Siegel
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拍攝時間:1979年
拍攝地:美國
劇情簡介:
四面環海的亞卡拉號稱是美國戒備最森嚴的監獄,一個雨夜,這里接收了一個名叫莫里斯的犯人,這個超高智商的犯人曾經多次越獄成功。監獄長決定給莫里斯一個下馬威,但他絲毫沒有察覺到,就在他訓話的過程中,莫里斯已經偷走了他的一把指甲刀。
看下有你要的嗎
⑼ 主角是機長,外國的,喜劇片
空前絕後滿天飛
劇情簡介 · · · · · ·
前飛行員Ted Striker (羅伯特·海斯 Robert Hays 飾)在一場戰爭中有了心理陰影,對飛行有恐懼。他的女友Elaine Dickinson (朱麗·哈基提 Julie Hagerty飾)卻是個空姐。這天,Elaine跟Ted提出了分手,之後便上飛機上班 去了。Ted為了挽回女友的心,也費盡心思上了飛機。然而,飛機上發生了無數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先是乘客們相繼發生食物中毒,連機長也不能倖免於難。無奈之下,唯一有駕駛飛機經歷的Ted只能和女友一起坐在駕駛艙操縱飛機。他打開了自動駕駛,飛機能夠自行運轉,但無法正常降落。於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迫降之旅開始了,而Ted是否能重新贏回女友的心呢?
本片各種無厘頭橋段讓人捧腹大笑,成為好萊塢經典喜劇。
⑽ 《薩利機長》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很有幸,在紐約過夜的時候,和我的機組成員去電影院觀看了《薩利機長》,這部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傳記劇情片,由著名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湯姆·漢克斯領銜主演。
影片根據2009年美利堅航空公司1549號航班機長切斯利·薩倫伯格的真實英雄事跡改編。講述了薩利機長在發動機失效的情況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故事,但對他在這次事故中的質疑卻遠沒有結束,電影一開始就是從(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對他幾乎嚴苛的調查開始。委員會的成員懷疑開飛機的駕駛員們其實是做出了一個不僅錯誤而且危險的判斷,也許飛機並沒有飛行員想像的那麼危急,他們或許有足夠的可能返回紐約拉瓜地亞機場。到底真相是什麼呢?不過多劇透,此部優秀的電影將在1月29日在中國公映,非常希望我們所有的空勤人員都去看看。
《薩利機長》電影有導演優秀的編導才能,也有演員精湛的演技,更有空難逼真的情景再現,但我更希望我們民航人去看卻是電影中一直強調的以薩利機長為首的全部民航人在工作中恪盡職守的職業精神,他們在工作中全神貫注的專業精神,對安全對旅客高度的責任感,一種應該被我們所有民航人學習的最高職責:我們民航人最高責任和義務就是保證安全。
電影中的幾處情節讓人動容,薩利機長在飛機馬上沉沒,冰涼刺骨的河水淹沒了半個飛機後還要再次檢查,確保沒有遺漏乘客,才最後一個撤離。在離開飛機的時候,連錢包都沒有拿,但專門回駕駛艙拿了旅客名單,回到岸上不肯換下濕衣服或去醫院,只想第一時間證實所有乘客都已生還。
薩利機長在飛機馬上要水上迫降,高度只有500英尺的時候,用旅客廣播系統向自己的機組和旅客宣布「抱緊防撞」,本來毫無准備的乘務員開始用最響亮的聲音嘶喊:「抱緊防撞「,當飛機因為兩個發動機停車,原本落地前喧囂噪音的駕駛艙在整個落地過程中都充斥著乘務員響亮的口令。飛機接水,一個乘務員腿部嚴重受傷,但依然指揮旅客撤離,打開撤離滑梯。
當年輕的管制員竭盡全力的幫助機組,當看見飛機的應答機信號在雷達屏幕消失的時候,口裡雖然堅持說著沒有回復的飛機也不一定會墜落,但一顆眼淚已經不知不覺流在他的臉上。他離開工作崗位,卻一直為自己不能為機組提供更多的幫助而深深的自責。
電影中,當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委員感謝薩利機長為這次飛行奇跡做出的貢獻時,他謙遜的說自己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職,這次水上迫降的成功,首先要感謝自己的機組配合默契的精誠協作,還有那些自發第一時間趕到的哈德遜河上的渡輪水手,從直升機上跳入冰水中的警察,立即到位的消防員和醫務人員,感謝和這次空難有關的人都果斷、有力、毫無猶豫的投入營救。
電影中讓人感到的人物還有那些迫降後剛開始慌亂但後面一直有序互助的旅客,擁抱機長英雄的酒店員工,幫助媽媽親吻機長的化妝師,和用英雄名字命名的酒吧酒保。導演伊斯特伍德在處理這些人物拿捏的相當好,他讓那些飛行員機長,飛行機組,管制員參與救援的人以及圍觀的民眾都那麼有個性、充滿自信,溫和而體貼,在一次空難中處處展現出人性的溫暖。一次飛機因為意外原因嚴重故障但全部旅客生還的飛行奇跡,保證飛行安全是所有感情的基石。
因為自己是一名飛行員,又非常認真的看過薩倫伯格機長的自傳小說《最高職責》,
電影看得非常有感觸,。電影中的每一個情節和台詞幾乎都能從《最高職責》中找到出處,在書中薩倫伯格機長在整個飛行職業生涯中,他認真對待他的職業,認真進行每一次飛行准備、飛行過程中,精確掌控他已經很熟悉的飛機性能,他「把駕駛飛機當做一門藝術,精雕細琢」。薩倫伯格機長的高尚,來自其他時候所做出的那些選擇——在履行職業操守時,是一絲不苟的,在一生中做出的許多選擇,幫助他做好了准備,來應對發動機發生故障的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我的一生讓我把飛機安全地降落在了哈德孫河上。」
在電影中薩利機長在電影中說:過去的42年中,我飛過成千上萬個航班,但我在其中一次的表現卻決定了人們如何對我整個飛行生涯做出評價。在一萬九千小說中,只有這短短的兩百秒決定別人對你一生的看法。
薩利機長是個幸運者,他和他的機組盡了最大努力,運用了平時積累訓練中學到的技能,作出了正確的決策;沒有放棄,珍視飛機上的每一個生命——於是最終他們有了一個好的結局。作為和飛行安全相關的民航人,我們必須每時每刻盡力做對,還要努力做好,因為不知道生命中的哪一個瞬間會決定對我們一生的評價。
我們民航人對待安全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履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也許平安飛行了上千次起落,安全指揮了數萬架飛機,但決定你的不是你的「一貫」,而只是你的「一次」,偶爾一次疏忽就成千古恨。這樣認識和存在雖然嚴苛到有些不近人情,但是這就是我們工作的特性,生命只有一次,事故無法重來。安全永遠是民航人最高職責。
如薩利機長一直在電影中強調:我不是英雄,只是一個做了本職工作的普通人。這就是我們民航人對安全對工作最真誠的表白,也才是我們這個民航群鮮活民航安全工作中的真正體現。《薩利機長》的故事,最感人的地方也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