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法國新浪潮中電影手冊派導演

法國新浪潮中電影手冊派導演

發布時間:2025-09-11 03:19:04

A. 讓-呂克·戈達爾的介紹

讓-呂克·戈達爾,法國著名電影導演,1930年12月3日生於巴黎,幼年移居瑞士,曾在瑞士尼翁學習,高中時回到巴黎,就讀於Lycée Rohmer,一年後入索邦大學,在索邦他獲得了人類學、藝術史以及音樂史碩士學位,他也曾是《電影手冊》的影評人。讓-呂克·戈達爾對世界電影的主要貢獻是作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奠基者之一,他也是影史最偉大的導演之一。

B. 法國電影新浪潮詳細資料

「新浪潮」是指從1958年興起於法國的新一代電影導演的電影觀念和在這種觀念下涌現出來的一大批影片﹐這批導演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做過多年導演助手及拍過短片﹑具有專業知識的電影工作者﹐包括雷乃﹐A.﹑馬爾凱﹐C.﹑馬勒﹐L.﹑P.卡斯特等。二是《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家們﹐即所謂「電影手冊集團」﹐包括A.阿斯特呂克﹑戈達爾﹐J.-L. ﹑特呂弗﹐F.﹑夏布羅爾﹐C.﹑G.弗朗敘﹑羅梅爾﹐.﹑里維特﹐J.等。這些人沒有共同的綱領﹐並不組成一個流派﹐唯一共同點是他們都反對傳統電影的作法﹐強調電影是一種個人的藝術創作﹐要求電影從傳統藝術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們繼承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作法﹐不用攝影棚﹐不用電影明星﹐使用輕便攝影機﹐用非專業的或不出名的演員在實景中拍片。這種作法主要是由於拍片資金不足所決定的﹐在他們的影片獲得成功後就被逐漸放棄。「新浪潮」電影不提出重大的政治問題或社會問題﹐主要是表現個性﹐有的是導演個人的經歷﹐如特呂弗﹐F.描寫他的童年的《四百下》(1959年)﹑成年後戀愛的《二十歲的愛情》(1962年)﹑服兵役生活的《裝病躲差的士兵》(1961年)﹔有的是導演所熟悉或感興趣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寄生者或歹徒的生活和他們所關心的事情﹐如夏布羅爾﹐C.的《漂亮的塞爾日》(1958年)﹑《表兄弟》(1959年)﹐馬勒﹐L.的《情人們》(1958年)﹐戈達爾﹐J.-L.的《精疲力盡》(1960年)。在表現方法上﹐他們拋棄傳統的電影手法(倒敘﹑反打鏡頭﹑背景放映法﹑劃入劃出﹑疊化等)﹐打破傳統的影片樣式和戲劇演出概念﹐廣泛使用短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和從人物背後拍攝﹐畫面具有相當的真實感。他們也使用長時間的搖拍﹑長鏡頭﹑空格﹑鏡頭搖晃顫動等技巧。在剪接手法上﹐他們的影片節奏快﹐切割頻繁﹐鏡頭直接跳接。出身於《電影手冊》評論家的導演們信奉巴贊﹐A.的理論。
「新浪潮」歷時不長﹐1962年後漸趨衰落﹐它的導演有的走上商業性電影的老路(如夏布羅爾)﹐有的轉向「作家電影」或「真實電影」(如雷乃﹐A.﹑馬爾凱﹐C.)﹐有的標新立異﹐企圖全盤否定傳統的電影﹐創造一種新電影(如戈達爾)。但總的說來﹐「新浪潮」對法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都有很大影響。

C.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起源


產生於1958年的法國。當時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一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他們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繪現代都市人的處境、心理、愛情與性關系,與傳統影片不同之處在於充滿了主觀性與抒情性。這類影片較強調生活氣息,採用實景拍攝,主張即興創作;影片大多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表現手法上也比較多變。

1958年是「新浪潮」的誕生年,有兩部處女作問世:特呂弗的《四百擊》與夏布羅爾的《漂亮的塞爾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呂弗憑《胡作非為》在當年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閱讀全文

與法國新浪潮中電影手冊派導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青春如期第一部 瀏覽:514
法國電影蝴蝶原聲 瀏覽:46
南寧賓陽時代電影城 瀏覽:165
農村正宗電影大全 瀏覽:770
熱血沸騰的電影國外 瀏覽:37
電影門票哪裡便宜多少錢一張 瀏覽:164
歐美電影肌肉男 瀏覽:753
早期年前動畫電影 瀏覽:874
泰國的奶奶電影 瀏覽:832
世界十大票房動作電影排名 瀏覽:175
小丑電影觀後感200 瀏覽:858
法國電影呼吸劇情 瀏覽:259
電影大全十八 瀏覽:830
和成龍拍過電影的人 瀏覽:950
凹凸世界大電影 瀏覽:303
泰國電影女生按顏值進學校 瀏覽:509
日本人演電影 瀏覽:641
食人族電影大全國語 瀏覽:325
最好看的電影愛情電影 瀏覽:955
日本電影10個人參加密室逃脫 瀏覽: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