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推薦好看的法國愛情電影
1、《你腳上的鞋子》(2009)
小清新、小俗套、小有趣、小可愛的法式愛情小品。社交障礙症+理想主義病+丟失行李箱引發的緣分。
梅拉尼·羅蘭太適合演這種文藝女了,呆萌而美麗,本身就是一個怪人,不擅長的事情不會去做,還似乎總被怪人所包圍著,身處大都市,卻活得孤獨又自我。撿到男主的行李箱後,看到行李箱中的物品,讓女主,大概是得到了神啟,堅定地愛上了行李箱的主人,一位素未謀面的男生,我可以為了你做我不擅長的事,或許這就是緣分,這就是愛情。
2、《情定日落橋》A Little Romance(1979)
單純內斂的美國小蘿莉+早熟調皮的法國小正太,一場奮不顧身的初戀,故事豐滿生動,愛情老套浪漫,越簡單越美好。
那樣的義無反顧,只為日落時分威尼斯嘆息橋下的一個吻,那樣的堅定不移,只為相信愛情會天長地久。
他們很愛讀書,所以一同討論海德格爾;他們很懵懂,所以去偷看色情電影;他們很單純,所以和陌生人相處甚歡。無論如何,那樣美好的年紀,未成年啊,這樣一段單純美好的初戀會成為一生珍藏的記憶
3、《女人就是女人》(1961)
影片是用一種輕盈俏皮的風格來探討男女關系的。愛情應當由女人來做主,因為她們天生可愛,古靈精怪、更具美感。你配合,你就快樂;你拒絕,你就遭遇冷戰、吵架甚至出軌。我是美女我怕誰,我們理應主宰男人。
讓-呂克·戈達爾向美麗的安娜·卡里娜獻媚之作,大導演玩嗨了,拍出來這樣一部天馬行空、可愛浪漫的愛情歌舞片。對於安娜戈達爾用感傷的筆觸寫道:他愛著她,她也愛著他,他們之間的問題在於他們認為這愛可以天長地久。
4、《雲上的日子》(1995)
大導演似乎是站在了上帝的角度,慣看了人間的愛欲糾葛,為我們講述了4個關於情與欲故事。
第一個故事,欲求不滿,我只愛上了記憶中初見時的你;
第二個故事,慾望求安,通過滿足慾望去獲得片刻的自我救贖;
第三個故事,欲之放縱,性代表了一切;
第四個故事,慾望皈依,我只想把自己獻給上帝,精神戀愛要不要啊。
看完了片子,仍是一大堆問號。
5、《兩小無猜》(2003)
瘋狂的游戲,沉重的愛情。這片口碑兩極分化,主要是因為ganme over處那個殘酷的「敢不敢」,如果把這個類似恐怖片的設置去掉,是不是感覺好多了,只是一場幼稚當有趣的愛情游戲而已,只是過分地沉溺在這場游戲里,看來對於任何游戲都不能太過沉迷啊。
6、《烈火情人》Damage(1992)
飛蛾投火般燃盡了愛,只因生活太無聊,愛情的宿命便是虛無,不要只把關注點放在情色上,只是一場乾柴烈火的不倫之戀而已。
導演路易·馬勒+氣質獨特朱麗葉比諾什。記得香港有一部翻拍片,舒淇和大色狼主演的。
7、《情人》(1992)
男女主國別、文化、年齡、身份上的巨大落差,註定了一場只開花不結果的愛情。對於女主,珍·瑪奇飾,不僅僅是初戀,從女孩變成女人,更是青春、成長,難怪記一輩子念念不忘。
『貳』 有什麼電影講的是不論之戀的
老男孩 Old Boy (2003) 韓國
劇情介紹:影片講述了一個復仇的故事,主人公吳大修(崔岷植飾)在一次醉酒回家的路上突遭綁架,被囚禁在一個私人監牢中長達15年之久,在最終得以重見天日之後,他不顧一切的要找到自己遭到綁架的原因,並展開了瘋狂的復仇計劃。於是,鐵錘拔牙、剪刀割舌、穿破耳膜甚至活吞章魚等暴虐場面接踵而來,一次次沖擊著你已麻木的神經;於是,催眠大師、壽司店員、監獄看守、同窗密友甚至馬路行人等毫不相乾的角色陸續出現,令劇情更加緊湊、氣氛更加詭異。一部簡單的復仇片由此與生命、倫理、愛情以及心理發生了關系,帶給大家的思考卻越發變得深沉和厚重。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影片結尾向大家揭示了一個因為憤怒和仇恨而設下的套局,終於讓姐與弟、父與女的亂倫在人的真性情中得以釋放……
一生渾渾噩噩、嗜酒如命的吳大修(崔岷植飾)在一次醉酒回家的路上,突遭綁架,被關在一個不見天日的私人監牢中,每天惟一能做的事就是看電視、一日三餐吃的就只有煎餃。
一直不明為何遭綁架的大修,在電視上獲悉,妻子已被人殺害,幼女下落不明,警方懷疑吳大修就是兇手,畏罪潛逃。為了洗清冤案,找出遭到綁架的原因,本想自殺的吳大修燃起一股報仇之火,在「獄中」不斷鍛煉身體,15年之後終於從自己用勺子挖出的洞逃了出去。
逃出「監獄」後,吳大修便展開了復仇計劃,而他的仇人李有真(劉智泰飾)則「放話」,只要他能夠在五天之內猜想出綁架並被關押了15年的原因,便會自動「放棄生命」。圍繞這場殘酷游戲的原因究竟會是什麼?
一輩子渾渾噩噩,嗜酒如命的中年男人吳大修,在小女兒生日的那天酒醉後走在回家路上,突然被綁架,關在不見天日的房間里。這里只有一台電視,一日三餐都只有煎餃。一直不明為何遭綁架的大修,從電視上獲悉,妻子已被人殺害,幼女也下落不明,警方懷疑吳大修就是兇手,畏罪潛逃。有人對他的誣陷讓他心中燃起復仇之火,他開始瘋狂般的修煉,相信有一天一定要出去報仇。15年之後,吳大修終於被他的仇人放了出來,他開始尋找真相,而在這過程中,他漸漸明白自己才是復仇的對象,他一步步陷入仇人精心策劃的陷阱中,當最終謎底揭開的時候,他卻以意外的方式了斷了一切……
『叄』 求法國電影名單,當然是那種男人喜歡看的那種,注意:只求名單,也就是所有那種內容電影的名字。越全越好
艾曼妞、黑天使、情人別為我哭泣、姦情、人之子、仁啊仁、29片棕櫚葉、感官愉悅、特雷薩的情幻世界、候機室中的誘惑、觸摸、不倫之戀、馬丁的戀情、羅曼史、九首歌、欲孽迷宮、惡魔的教育、冰之愛撫、乾柴烈火、兩腿之間、愛情賞味期、春宮電影人、與我同眠、伊米蓮
『肆』 這兩張圖分別是那兩部電影有人知道嗎
1、
《瑪戈皇後》改編自亞歷山大·仲馬的《瑪戈王後》,由帕特里斯·夏侯執導,伊莎貝爾·阿佳妮、丹尼爾·奧圖、讓·雨果·安格拉德聯合主演的傳記片。
該片以16世紀法國天主教與新教的不和為背景,講述了瑪格麗特與亨利之間愛恨交纏的宮廷故事。
影片於1994年5月13日在法國上映。
2、
洛麗塔 - 美國導演亞德里安·林恩執導電影
影片根據同名小說《洛麗塔》改編,故事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之間的不倫之戀。題材大膽,影響深遠,洛麗塔沐浴著陽光和灑水器濺出的水滴。趴在草坪上讀書的出場可謂情色經典
『伍』 收集關於《洛麗塔》電影或者書中的故事情節
《洛麗塔》是作者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流傳最廣的作品,絕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敘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戀愛故事。小說最初未獲准在美國發行,於1955年首次被歐洲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1958年終於出版了美國版,作品一路躥升到《紐約時報》暢銷書單的第一位。《洛麗塔》已被改編成電影。 另有與此相關的歌曲、名詞和時尚風格。創作背景
《洛麗塔》最令人嘆服的成就之一就是,作為一個移民作家的納博科夫比絕大多數土生土長的美國作家更逼真地創造了美國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但這種「逼真感」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必不可少的自然背景,並沒有給亨伯特的慾望世界賦予任何社會學意義上的現實感。納博科夫始終是一個醉心於操縱幻覺的魔術師。
和納博科夫筆下的許多人物一樣,亨伯特是一個化了裝的極端個人主義的藝術家。他稟然敏感,想像力豐富,但近於偏執。他在小說中曾引用一位詩人的話說,「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種義務,而我們則必須賦予靈魂以美感。」當然,在《洛麗塔》中,這種所謂的「美感」既有藝術華麗的詩意,也充滿了情墮落者陰惡的罪惡感。作為他的慾望對象,洛麗塔只不過是亨伯特意識的產物,是他異想天開地企圖從外部的現實和時間中搶奪出來的一個幻想。 故事梗概
小說描述了一位從法國移民美國的中年男子亨伯特·H·亨伯特(Humbert Humbert)在少年時期,與一14歲的少女安娜貝兒發生了一段初戀,最後安娜貝兒因傷寒而早逝,造就了亨伯特的戀童癖(The child love),他將「小妖精」定義為「九到十四歲」。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婦拋棄,後來又迷戀上女房東Charlotte Haze的14歲女兒洛麗塔(Lolita),稱呼她為小妖精。
洛麗塔恣意的挑逗亨伯特,使得亨伯特無法自拔,為了親近這位早熟、熱情的小女孩,亨伯特娶女房東為妻,成為洛麗塔的繼父,他利用零用錢、美麗的衣飾等小女孩會喜歡的東西來控制洛麗塔。小說中的女孩原名桃樂莉·海茲(Dolores Haze),西班牙文發音的小名為洛麗塔(Lolita)或羅(Lo),因此作為書名。後來女房東發現自己的丈夫與女兒的不倫之戀,一時氣瘋往外跑,被車子撞死。亨伯特將洛麗塔從夏令營接出來一起旅行,兩人盡情的纏綿。洛麗塔長大後,開始討厭繼父,她意識到「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這種亂倫狀況好」。於是她開始跟年紀相當的男孩子交往,並藉著一次旅行的機會脫離繼父的掌握,使得亨伯特一直無法尋獲。
一日亨伯特收到洛麗塔的來信,信上說她已經結婚,並懷孕了,需要繼父的金錢援助。亨伯特給了她400美元現金和2500美元的支票,還把屋子賣了,買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約。洛麗塔拒絕了亨伯特再續前緣的要求,亨伯特傷心欲絕,他槍殺了那個帶走洛麗塔的劇作家奎爾弟(作品中被女主角認為是東方天才哲學家),1950年亨伯特因血栓病死於獄中。十七歲的洛麗塔則因難產而死。 洛麗塔的經歷
《洛麗塔》當時的風行一時就是因為讀者們的這類雙重興趣。內容的奇特與寫作的精妙使它成為一本雅俗共賞的書。
《洛麗塔》的成功,立即把作者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升華為一位國際知名人物。在一個訪問記中,納博科夫告記者道:「出名的是洛麗塔,不是我。」這是他的謙虛。納博科夫的名字不但在國際文壇上響亮,而且也成為出版界的暢銷商標,他出生於一八九九年,到了一九五八年才在西方享受盛名,當時已六十歲。他的成功可以作為對那些年近花甲而尚在苦苦耕作的未成名作家們的鼓勵。
《洛麗塔》初版僅五千本。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讀了以後,在倫敦《泰晤士報》寫評論,把它稱揚為一九五五年最佳三部小說中之一部。此活,《洛麗塔》就不脛而定,成為國際暢銷書。
格林與威爾避及書局編輯的見解不同點是在,前者所看到的是文學與文字,後者卻只看到了浮面的淫意淫詞。《洛麗塔》的最後在文壇的勝利可以說全是格林的功勞。格林予以佳評後,美國的小型文學雜志《鐵錨評論(AncIIor Review)也予注意,節錄登載,這家雜志當時的年輕編輯即是目前主持《紐約書評》雙周刊編務的傑遜。埃浦斯坦。不久美國與英國的書局也改變原意,陸續在英、美、加拿大出版了《洛麗塔》。
當《洛麗塔》初版在巴黎由奧林比亞書局出書時,英國政府當局曾要求法國政府查禁。
在英美問世後,英國內閣也曾開會辯論,但是沒有禁售。紐西蘭則後來一度禁售。
《洛麗塔》在美國由普特南書局於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出版,立即成為暢銷書,於一九五九年一月爬升《紐約時報》暢銷書目單第一位!(最終被另一個俄籍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擠出寶座。)當時多半的書評都把評論集中於所謂「洛麗塔事件」的糾紛,而不是書的文學價值。基本信息
導演:亞德里安·林恩
編劇: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Stephen schiff
演員:傑里米·艾恩斯 飾 漢伯特
多米尼克·斯萬 飾 洛麗塔
國家:美國/法國
影片類型:愛情/劇情
色彩:彩色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SDDS
幅面: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片長:137分鍾
對白語言:英語 劇情
故事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之間的不倫之戀。在大學里靠教授法文為生的亨勃特年過中年 洛麗塔 Lolita 君紫隆 ,自從年幼時的初戀女孩死去後,心中總藏著一個溫柔而猥褻的夢魘。那些十幾歲的青春少女們對他有著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著這個隱秘的慾望,只是用顫抖的靈魂呼喚著那些膚淺狂燥的精靈們。
一次偶然的機緣下,他成為了夏洛特(洛麗塔的媽媽)的房客。他瘋狂地愛上了夏洛特年僅14歲的女兒——洛麗塔。而與此同時,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為自己和洛麗塔找個靠山。為了能夠繼續跟心中的精靈——洛麗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違心地娶了夏洛特為妻。但最終夏洛特還是發現了亨勃特對自己女兒的迷戀。激憤的夏洛特沖出家門,卻遇車禍身亡。亨勃特於是帶著洛麗塔開始了一段美國高速公路上到處逃竄的亂倫愛情……直到狂燥的洛麗塔開始厭倦最終離開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靈的亨勃特在絕望與悲哀中殺死了當初拐走洛麗塔的男人——克拉爾·昆寧。
這部電影讓人或者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也許是男主角對洛麗塔朦朧悲壯的愛,
電影快要結束的時候,洛麗塔和拐走的他的男人走了,男主角瘋狂的尋找,然而一無所獲。
他的內心是怎樣的,無人知曉,也許我們能看見的只是悲傷,痛苦,撕心裂肺,他對洛麗塔的愛到底是怎樣的。
是迷戀曾經的影子,還是另一種不為人知的悸動。
當三年後,他落寞的守在曾經和洛麗塔生活的房子里時,
收到了洛麗塔的一封信,洛麗塔和另一個男人結婚了,懷孕了,需要錢,他開著車,去那個愛的人生活的小鎮,
他站在門口,內心復雜,她開門,四目相對,整部影片最讓我難忘的就是男主角看洛麗塔的眼神,
喜悅,悲傷,無法理解,驚訝,等等等,
他給洛麗塔四千塊錢時候, 她驚喜, 卻並不願意和他走。
這是讓我落淚的地方,顫抖的手,白色的信封,洛麗塔驚訝的聲音,你給了我們四千塊錢。
「是的,即使你拒絕和我走,你依然可以得到它」
「那是唯一一個讓我著迷的人」挺著肚子的洛麗塔似乎回憶的說著那個老男人,帶著狗,喜歡所有的少女。
強迫她們與男孩做愛,拍照是他的愛好。
「那我呢?」
得到的是沉默,她也並沒有和他走。
他流著眼淚開門,她送他,對著自己的小狗說:「 和我爸爸說拜拜」
也許從這里就能看出來,洛麗塔沒有愛過,至始至終。
他開車離開的時候看見遠處站著的孕婦,安詳,或許已經褪色。
一瞬間他出現錯覺,看見她還是當年妖艷的少女,穿著藍色的裙子,活潑,美麗。
最後的結局是槍響, 鮮血, 絕望。
他殺死了那個讓洛麗塔魂牽夢縈的變態男人,獨自開著當年和洛麗塔一起旅行的老爺車。
漫無目的,眼神空曠。
後面是很多的警車,追逐著,撕響著。
他停下車,站在能望見她城鎮的地方,「我聽見孩童的笑聲,我難過的不是身邊沒有洛麗塔,是笑聲里沒有洛麗塔」
1950年他死於心肌梗塞,在監獄里。
1950年聖誕節,洛麗塔死於難產。
這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或許沉悶的些。
他延伸了小說沒有的地方,細節,或許有人會落淚,比如我。 幕後花絮
1962年,電影怪才庫布里克和他的製片人詹姆士·B·哈里斯花了150萬美元買下了《洛麗塔》小說的版權,這在當時可說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目。在電影劇本的第一稿中,編劇凱爾德·威廉漢姆為了迎合電影審查委員會的標准而將故事的結局改為亨伯特最終跟洛麗塔結為夫婦。但沒有一個人喜歡這個結尾,於是庫布里克決定在不違反審查委員會標準的原則下,盡可能地忠於原著。而其中對審查委員會的一個重要妥協就是,電影中的洛麗塔的年齡要比小說中的12歲大。最後這部小說被庫布里克改編為電影《一樹梨花壓海棠》。
1962年,電影大師庫布里克將小說搬上銀幕。在今天看來,這一版本顯得過於「保守」,但在六十年代初期,如此大膽的銀幕題材可謂驚世駭俗,非庫氏此等先鋒不敢吃這個「螃蟹」。
很明顯,庫布里克是把這個故事當作「諷刺畫」處理了,因而其主旨更接近於文化層面上的嘲諷和隱喻,而不是個體層面上的悲憫和描摹——他要把人物的可笑和荒謬剝給人們看。比如本片的配樂幾乎是清一色的泡泡糖舞曲,輕佻的「cha cha cha」.......全片充滿黑色幽默,其不合時宜的「搞笑」甚至讓人懷疑庫氏居心何在。比如有一場戲,漢伯特和一個黑人侍者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打開一張折疊帆布床,其滑稽的身體語言和與環境、道具的互動直讓人想起卓別林的橋段。洛已經睡了,這張打不開的床可謂遂了漢伯特的心願(他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的和洛同床了)。但不幸的是,這張床到底還是被多事的黑人侍者制伏了——漢伯特的性企圖落敗,萎了.這個搗蛋的黑人侍者代替庫布里克調笑著可憐的漢伯特。
從故事的角度看,這一版本有很多不足.最大的缺憾是:影片根本沒有交待漢伯特「為什麼」會如此迷戀洛麗塔,庫氏完全忽略了原著中安娜貝爾這個人物。按說150分鍾的片長隨便抻出一段來也已足夠鋪陳漢伯特少年時期打下的心理基礎,但導演似乎假定了觀眾對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耳熟能詳,因而砍去了必要的「前因」,使漢伯特幾乎一上來就是個心理變態者。可實際上,小說中的漢伯特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我最終未能使我的安娜貝爾階段保留一個完整的結局也許是因為最初那次不成功的約會」——成年後的漢伯特始終留戀著那種像童年一般純真的美妙的感覺,因而在他第一眼看到草地上穿著比基尼,戴著太陽鏡,沐浴在陽光中讀書的洛麗塔之後,就徹底淪陷為她的俘虜。
其次是演員問題。
扮演漢伯特教授的人選可謂幾經周折。導演庫布里克和製片人詹姆斯 B 哈里斯的首選是James Mason.但由於此君有百老匯的演出任務在身,所以庫氏不得不考慮勞倫斯奧立弗。但後者在經紀人的勸說下拒絕了這個角色,於是庫轉而考慮Peter Ustinov,後被刷掉;製片人又推薦了David Niven,他倒是同意了,但考慮到自己的電視節目贊助商"四星劇院"會反對這一決定,這廝還是臨陣脫逃了.最後,James Mason終於痛下決心,從百老匯的演出劇目中退出,參加洛麗塔一片的攝制.然而遺憾的是,這個演過西北偏北的「惡棍」總是一臉壞相,我始終看不到他詮釋的漢伯特表現出劇烈的感情調動。影片一開始就是故事的結尾:漢伯特槍殺Quilty。據說是因為發行商想讓漢伯特被觀眾發現是戀童癖者之前先成為冷血殺手,這樣就不會有人同情他的遭遇(!)。
扮演迷人而危險的電視劇作家Quilty的是Peter Sellers。你也許奇怪為什麼我第二個就提到了他,這也正是我想問庫布里克的問題。因為在影片中,這個角色即使沒有喧賓奪主也至少和漢伯特平起平坐——以致新版導演亞得里安林恩笑稱本片應改名為「Quilty」。他的戲分太多了,一會是電視劇作家,一會是便衣警察,一會是德國精神病醫生,一會又是誘拐洛麗塔的花花公子,他像變色龍一樣不懈的與漢伯特周旋,其噼里啪啦的語速簡直像個饒舌的rap歌手。也許庫的意思是他和漢伯特兩人是硬幣的兩面,一個君子一個小人一個明槍一個暗箭,一個是英國的高級知識分子一個是美國的低級性倒錯者。不過Sellers確實演技出眾,這在稍候的「奇愛博士」中有更淋漓盡致的表現。
至於洛麗塔,這個混雜了天使與魔鬼的尤物,在書中只有12歲(!),而她的扮演者Sue Lyons當時年屆14(影片1961年首映時15歲,未出席;直到62年英國首映時,方才獲准入場),以今天的審美觀來看並不具備「小妖精」的素質。雖然挑不出什麼大毛病,不過始終缺少那股「致命」的吸引力。相信是因為電影分級制度尚未實施的原因,庫氏必須小心翼翼的處理性場面以避免禁映的命運——實際上,片中根本沒有「成人」鏡頭,這無疑使洛麗塔空有一身本領而無用武之地。假設庫布里克是在1999年「大開眼戒」之時拍這個片子,想必就真的是「大開眼界」了。
Shelley Winters扮演洛麗塔的母親夏洛特海斯,一個富有漫畫般喜劇色彩的悲劇人物,粗俗、多情、敏感、神經質。
總之,庫氏沒有在人物身上傾注(我認為)應有的同情或理解,缺乏悲劇感.雖然是大家手筆,但我仍然對片中的諸多手法不明就理,而且,你會發現這個片子帶有很明顯的希區柯克似的懸疑味道,比如漢伯特策劃謀殺海斯時的心理活動,Quilty化身後的匿名電話和跟蹤----尤其是他在旅館里背對漢伯特時兩人的對話,以及後來在公路上若即若離的追車場面,都極盡西區科克的精髓.這些使得全片頗具「娛樂性」——可是你知道,在庫布里克的片子里出現「娛樂」意味著什麼。
1997年,拍電視廣告出身的美國導演亞得里安林恩(Adrian Lyne) 重新拍攝的「洛麗塔」在歐洲上映。同30年前相比,這一版本無疑更加「狂野」,更加忠實於原著。尤其是對男女主人公性關系的描繪,可謂「赤裸裸」。畢竟是《愛你九周半》的導演,片子的整體氛圍頗有「軟核」色情片的味道。
我國影迷應該對亞得里安林恩的風格非常熟悉,像D市上很早就出現的《愛你九周半》、《致命吸引力》、《不道德的交易》等等都出自他的手筆。其特點是情慾味道很濃,深層思考不足,總是長久的糾纏於中上層資產階級意亂情迷的男女兩性關系。當年他放出口風來要重拍洛麗塔的時候,很多評論當即回應「太糟了」,但林恩依舊不為所動,只不過拍竣之後做了重新剪輯,以符合美國嚴厲的反兒童色情法(就是這項法律把「鐵皮鼓」一片告上法庭)。但緊接著又在國內院線遇到紅燈,雖然導演名頭很亮,且片子有強大的演員陣容和成功的海外票房,但依然沒有美國發行商願意摸這塊燙山芋,因為亂倫題材在美國社會可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於是此片只落得在有線電視網「秀時間」(Showtime)率先放映的厄運。不過還好,塞繆爾高德溫公司(注)高價買下了該片的影院放映權,並在98年9月25號開始了小規模的局部上映。在將近2年的漫長等待之後,美國觀眾終於可以一睹其廬山真面目。
從技術上講,兩部片子可謂今非昔比.新版的攝影(Howard Atherton)極為出色,用光和服裝都非常考究,配樂更請來馳騁多年的大師級人物Ennio Morricone,兩相呼應,狠狠的渲染了那股陰郁,絕望和晦暗的情緒。全片預算高達五千六百萬美元,足見林恩重塑經典的野心。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傑瑞米艾恩斯所扮演的漢伯特教授,其毀滅性的反英雄形象絕對勝過當年的James Mason.另,小說的磁帶版由艾恩斯本人親自朗讀,可惜國內影迷無緣聆聽其殺人聲線。
扮演洛麗塔的是從2500多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15歲少女Dominique Swain,當時的她還是一名中學生,之前沒有任何錶演經驗。其沐浴著陽光和灑水器濺出的水滴。趴在草坪上讀書的出場可謂情色經典。日後她還在吳宇森的《奪面雙雄》中扮演約翰屈弗塔的女兒——又一個「洛麗塔」形象。
Melanie Griffith和Frank Langella分別扮演海斯和Quilty。
綜上可見, 兩位導演對同一題材的處理截然相反。前者是諷刺的黑色幽默,後者是移情的黑色哥特。必須承認,後者比前者更加激動人心,對情緒的攪動有股欲罷不能的氣勢。也許是先入為主的影響(新版很早就出過vcd),我覺得97年的版本更加原汁原味,人物豐滿,各方面都很精緻。雖然詆毀大師庫布里克的版本有淪為亂臣賊子之嫌,但我仍然堅持認為,新版要更勝一籌。
註:塞繆爾高德溫(1882-1974),美籍波蘭電影製片商,他在1917年創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1925年跟路易斯·比·梅耶公司合並成立了邁拓-高德溫-梅耶公司(Metro-Goldwyn-Mayer),即米高梅。
1997年,《洛麗塔》的故事第二次拍成電影,洛麗塔變得更鮮艷更明亮,更讓人動心,然而意境卻也變得淺薄了,愛情空茫了,只剩情色慾望在蠢動著。
2005年,《洛麗塔》再度在銀幕上亮相,美國導演賈木許在坎城影展參賽片《愛情,不用尋找》中,安排了21歲的女明星AlexisDziena演出洛麗塔。
『陸』 烈火情人中的安娜為啥會那樣
因為安娜是一個心理存在障礙的患者,年少時與哥哥的不倫之戀導致了哥哥的自殺,負罪感一直在折磨她,這事成為了她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
《烈火情人》是由路易·馬勒執導,傑瑞米·艾恩斯、朱麗葉·比諾什等主演的電影。影片於1992年12月2日在法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主人公史蒂芬和兒子的女友安娜發生了不倫戀情,最後導致悲劇的故事。
劇情簡介:
即將入職的內閣部長史蒂夫同妻子英格麗、兒子馬丁平靜安逸地生活著。
安娜的出現像是一股洶涌的暗流沖撞著這個看似完滿的家庭。安娜是兒子的女朋友,卻背地裡與史蒂夫展開了一段熱烈浪漫的關系。
安娜曾經在青春期里與哥哥的畸戀記憶一直影響著她,這使她一面尋找各種機會和史蒂夫約會,一面又能泰若自然的面對馬丁,而當史蒂夫提出要拋棄家庭與她廝守時安娜卻冷靜地拒絕。
某日馬丁開門見到二人相會的情景,震驚和痛苦使他不慎跌下樓梯,史蒂夫匆忙下樓抱著死去的兒子,安娜此時卻無聲地離開,只留下身後中年男人無法重建的坍塌生活。
『柒』 經典倫理電影有哪些
1.《父子迷情》
《父子迷情》劇情描述一對住在聖彼德堡的父子,他們生活在一起多年,兒子長大了,也跟隨著退役父親的腳步進軍校就讀,他們比一般的父子更親密地分享著生活點點滴滴。這對俊美的父子有時看來像兄弟,有時甚至關系緊張到像是一對善妒的戀人。蘇古諾夫找來兩位俊美到宛如希臘雕像般夢幻的男演員,詮釋《父子迷情》中這段遊走在「道德」與「情慾」邊緣的父子情,所有語言對白和肢體動作均潛藏情慾流動,成為全片最復雜也最堪玩味的部份。新聞局審查委員看完後,對於其間的「父子情」頗不以為然說:「這對父子,一開始『眼神』就不對了。」由於影片中有多處男子全裸和裸體糾結的「做〈!-->愛」畫面,加上其十分爭議的人倫情慾,使審查委員陷入兩難。幾經與社會人士協議後,基於對大師作品的「尊重」,《父子迷情》以一刀不剪、限制級過關
2.《指控》
故事發生在哥本哈根一個普通的家庭里,在接受心理治療的女兒吐露了一個看似荒謬的童話,將兩個毫不相乾的人——侏儒和公主,編織進去,卻在暗示一段駭人聽聞的「丑聞」。很快,身為游泳教練的父親亨里克接到了起訴書,14歲的女兒指控父親從三年前開始便與自己多次發生不正當性關系。這份指控書很快成為整個家庭的夢魘:亨里克被當局拘留,母親妮娜陷入無法自拔的漩渦,奔走於原告與被告、女兒與丈夫之間。盡管法官最終因女兒的心理問題宣判父親無罪,但一時間,流言四起,彌漫在整個家庭的陰霾始終揮之不去。外界給予這個家庭的壓力也與日俱增,上司的不信任、朋友的懷疑、外人異樣的目光不僅是亨里克所承受的,妮娜輾轉於其中精神瀕臨崩潰的邊緣。雖然她始終信任丈夫,然而一直否認自己有罪的亨里克最終卻道出了自己撒下的彌天大謊
本片的題材敏感,話題牽扯到性愛、亂倫以及家庭暴力等若干方面。導演完全可以運用一些富爭議性的元素,大膽的捅破父女之間的關系,而導演選擇欲說還休的敘事方法,盡量避免露骨的場面和語言。縱觀整個影片,嚴肅而悲涼的氣氛使得《指控》不是浮於表面的抓癢,而真正做到了沉於底層的深刻和警世
3.《老男孩》
80年代末,作為一家之主的吳大修一天突然在自己家門口被綁架。數年內他被囚禁在一個私人監牢里,只能通過電視獲取外界的消息。通過電視,他得知他的妻子已經被殺害,而自己則是主要的嫌疑人。無緣由的關押讓他逐漸失去信心,但是復仇的慾望讓他一直堅持了15年,他努力地想要發現真相洗清冤案。雖然這一切看起來很簡單:找到綁架者並知道真相,但是夢魘繼續圍繞著他,不知何時才能結束。出到他無故被釋放,偶然遇見了自己多年未謀面的女兒,並與之相戀、上床。總得說來,這是一部充滿懸念的電影。
本片的愛情,整部影片中的愛情都是非正常的——亂倫,吳大修和他的女兒,報復者和他的姐姐,但這些「非正常」的愛情卻讓人感覺純粹,姐姐在臨死之前對弟弟說:「我不感到後悔,你呢?」這種感情超出倫理確讓人失去批判的理由。片子把愛情的發生放在了最極限的情況中,極限到超越同性之戀,超越種族,超越年齡,你不得不震驚,不得不被打動,不得不思考
4.《晚娘》
主人公真的一生,以強J開始,以強J結束。其中的亂倫關系讓人目不暇接。真是母親被人強J後的孽種,所以從小受到父親的虐待和刁難。聖潔美麗的母親在生下真後就撒手人寰,這成為父親仇恨真的一個借口。華姨像是觀音再世來到真的身邊,但華姨與真父親生下的女孩卻像是真的剋星,使真的生活雪上加霜。在家中妹妹是女王,真如奴才。男僕與真如兄弟一般,連自己喜歡的女人也要與真分享,真在17歲的那年被男僕好心啟蒙性愛。性在泰國就如陽光一樣自然,慷慨普照所有的人群,主子和奴才一樣享受自己的性愛。這與我曾經認識的現實里的泰國很接近。
真戀愛了,和一個夜校的女同學,他們之間的純潔如早晨的露水,直到後來他們分離也沒有任何的肉體關系。與女同學戀愛期間,時髦的晚娘以後母的身份來到真的身邊。善良的晚娘與凶惡的父親形成鮮明對比,第一次出現真的笑容,他是個漂亮的帥男孩。無意中看到晚娘在洗澡,晚娘一次又一次地試探真,最後他們亂倫。並且這一幕最終被父親看見。
因為妹妹導演的一場亂倫誤會,真替男僕受冤,被父親趕出家門。三年後真又被父親招回,與真實際上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妹妹已經受孕,而這個孽種來自他們的父親,真的使命是與妹妹結婚,做這個孩子的父親。仇人見面分外眼紅,這一次兄妹卻不得不在洞房相見,當然只能合衣而眠,即便在婚筵中真還抽空與一個女僕纏綿。據說自從父親與女兒有染就患上不舉,故而寂寞的晚娘與真名義上的妹妹和妻子已經同性戀;為了生一個自己的孩子,真強J了同性戀的「妻子」……
此片由女主角由香港著名三級片出身演員鍾麗緹,性感非常,幾場情慾戲為本片加分不少
5.《洛麗塔》/《一樹梨花壓海棠》
故事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之間的姦情。在大學里靠教授法文為生的亨勃特人過中年,自從年幼時的初戀女孩死去後,心中總藏著一個溫柔而W X的夢魘。那些十幾歲的青春少女們對他有著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著這個隱秘的慾望,只是用顫抖的靈魂呼喚著那些膚淺狂燥的精靈們。一次偶然的機緣下,他成為了夏洛特(洛麗塔的媽媽)的房客。他瘋狂地愛上了夏洛特年僅14歲的女兒——洛麗塔。而與此同時,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為自己洛麗塔找個靠山。為了能夠繼續跟心中的精靈——洛麗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違心地娶了夏洛特為妻。但最終夏洛特還是發現了亨勃特對自己女兒的迷戀。激憤的夏洛特沖出家門,卻遇車禍身亡。亨勃特於是帶著洛麗塔開始了一段美國高速公路上到處逃竄的亂倫愛情……直到狂燥的洛麗塔開始厭倦最終離開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靈的亨勃特在絕望與悲哀中殺死了當初拐走洛麗塔的男人——克拉爾·昆寧
6.《絕戀》
故事背景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裘德是一個聰明而勤奮的孤兒,自小被農夫養大,但他渴望有朝一日成為大學生過美好的生活。可惜他跟當地的美少女一度春風之後被逼成婚,失去念大學的資格,但他還是搬到大學城附近工作,希望獲得入學機會,因而碰到自由前衛的表妹蘇兒。兩人彼此喜歡對方,但因血緣關系而壓抑情慾,裘德將蘇兒介紹給他的小學老師當助手,不料老師也愛上蘇兒。三角關系的痛苦煎熬反逼使裘德與蘇兒打破禁忌在一起,但因而帶來悲劇的結局。
7.《壞小子巴比》
巴比從生下來就被母親關在一個暗無天日的小屋子裡,長達35年,他與外界完全沒有接觸,唯一獲得信息的來源就是自己的母親,母親並沒有教他很多東西,大多是大聲的責罵和粗暴的毆打。母親告訴他外面的世界充滿毒氣,出去就會被憋死,所以巴比從不敢出門,只是每天呆在家。除此以外母親還長期對幼小的巴比進行性騷擾。
把自己的孩子關在家裡三十五年,實在是有點離奇了,不知是緣於愛還是恨。巴比有著極強的模仿能力,35年的封閉生活,使其單純得像一面鏡子,任何事物在他身上都會被完美的復制和映照。巴比把過去的種種遭遇都在舞台表演上展示出來,瘋狂的,病態的,痛苦的,憤怒的,卻出奇的受到歡迎,他成了搖滾明星,。台下觀眾開始反過來模仿他,並視為偶像。
不久巴比的父親突然回來了,母親對巴比態度的轉變產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巴比像是母親的一個玩具,發泄性慾及憤怒的工具而已。巴比感到不再受重視,於是他竟然做出以保鮮膜殺弒母的逆倫之事此片前半段是大量的亂倫鏡頭,後半段又是奇特的弒母之舉,讓人驚訝不己,是當之無愧的先鋒電影
8.《青澀禁果》
加拿大電影,一對親兄妹的愛情。因為家庭的變故,他們成為被父母疏離之後彼此唯一的溫暖。他們克制了很久,但理性終歸抵擋不了感情,上了床。家人發現後,兩人想要出走,最後還是隨父親回了家。他們的結果不是悲劇,沒有殉情,這該感謝家人的寬容,給予了他們重頭來過的機會,兩個人只是分開了。其實這部電影讓人最感觸的是,親人朋友始終沒有拋舍他們,雖然所有的人都感到震驚,但沒有人對他們減少一分愛,我想這大約是處理這種事件最好的辦法。
本片的主題並不是宣揚亂倫是可原諒的。亂倫畢竟是人類古老的禁忌。它所收獲的愛情並不美好,大多是青澀的苦果。但凡看過此片的人都將其列入最經典的亂倫影片行列。影片的手法,主題,立意,都有獨到之處。
9.《不倫之戀》
雷米是一個為了糊口在餐廳演奏的鋼琴師,妻子不幸在一次車禍之中去世。14歲的繼女瑪麗發現自己愛上了雷米,離開了親生父親和雷米住在一起。瑪麗向雷米表白了愛情,開始遭到雷米的拒絕,後來無法抗拒誘惑的雷米終於在聖誕節和瑪麗做愛,從此後兩人像情人一樣生活在一起…… 但是雷米的內心一直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他不能夠像瑪麗一樣不顧一切地在這場註定毀滅的愛情中勇往直前,與女鋼琴師的邂逅終於導致了「不倫之戀」的瓦解,雷米離開了瑪麗投入了女鋼琴師的懷抱;而一無所有的瑪麗也拖著行李回到了親生父親的身邊。
本片獲獎:1982年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1981年戛納電影節提名金棕櫚;1982年法國愷撒獎提名最佳男主角。影片的對白不多,幾乎所有的情感與情節都靠背景的鋼琴曲來推動,那麼若有若無的音符像清咖啡一樣散發出不易察覺的馨香,飄盪在整部影片的每一個細微的褶皺、每一個難以忽略的細膩與柔情里,流淌出傷感和無望的愛情,並不直白的性刻畫,看到一半的時候已經感到胸口憋悶,等字幕隨著鋼琴曲在黑暗中緩緩上升的時候,讓人感到難以再承受那輕柔但是極具摧毀力量的音符……
10.《少女》
友川是個游戲人生的警察,整天騎著他的單車在街上閑逛,找到妓女的時候乘機雲雨一番。一天他遇到15歲的陽子,親密接觸後陽子神秘失蹤,他開始為陽子痴迷,四處打探她的消息。不久,他發現陽子不僅是助政的妹妹,還是昔日情人的女兒
整個故事是一個很悲情的故事,正面的性描寫也不多,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女孩的哥哥由於在看到了母親和陌生男人性交之後變成了一個痴呆兒童,從此看見性交場面就變得歇斯底里
『捌』 金棕櫚獎完整版電影
[陽光法國原創組][法國·劇情][不倫之戀][戛納金棕櫚獎提名][法語·中字].rmvb
『玖』 類似洛麗塔的電影有什麼
1、這個殺手不太冷
《這個殺手不太冷》是由呂克·貝松編劇並執導,讓·雷諾、加里·奧德曼、娜塔麗·波特曼主演的動作片,該片於1994年9月14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名職業殺手萊昂無意間搭救了一個全家被殺害的小女孩瑪蒂爾達,他和小女孩互生情愫,最後他為了救瑪蒂爾達而身亡的故事。
『拾』 全蝕狂愛的幕後製作
《全蝕狂愛》電影中的萊昂納多純凈清新又風情萬種。電影之外拍攝期間萊昂納多的外祖父去世,這成為他有歷以來拍攝最艱難的電影。很慶幸萊昂納多演了蘭波,留下了這份寶貴的美麗。法國天才詩人蘭波,15歲即出名,與魏爾倫、馬拉美並稱象徵派詩人的「三駕馬車」,垮掉派先驅,超現實主義的鼻祖,有著太陽一般滾燙的靈魂,他在最美的時候和魏爾倫一起,成為19世紀後期巴黎詩壇著名的同性情侶,37歲離世。時年20歲的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出演了《全蝕狂愛》,飾蘭波。
詩人的故事一旦拍成電影,肯定不同於一般的傳記片。因為詩人的歷史,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個詩人靈與肉的歷史。。其實魏爾倫和蘭波的故事應該有許多版本,而電影畢竟是個通俗的東西,所以詩人之愛,特別是兩個男人之間的愛也會處理得很通俗。不過電影中也有很詩意的演繹,特別是大海和日出拍得很美。
本片是關於兩位法國象徵派大詩人魏爾倫和蘭波的傳記片,這兩位詩人不僅在詩壇上留下了佳話,同時也留下了聲明狼籍的丑聞。1870年,年僅16歲的阿瑟。蘭波把自己寫的詩集寄給了法國象徵派詩人保羅。魏爾倫。魏爾倫復信道:「我的詩人,到這里來吧。」從此,法國詩壇上兩位怪異的天才開始了他們之間充滿傳奇色彩的友誼與背叛。《全蝕》即以這一真實事件為背景,展現了兩位法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詩人之間的糾葛恩怨。
本片內容大多都建立在真實的歷史記錄基礎上。蘭波以其獨特的人格和詩風,在他早逝之後贏得了大量讀者的認同。魏爾倫能在他成名之前就對他的才能和成就有準確的預見,也說明了魏爾倫雖顯世俗,但仍具有一雙慧眼。魏爾倫是一個偉大的發現者,也是一個無恥的寄生者。他發現了蘭波,把蘭波帶進了詩壇,並對蘭波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作風給予了極大的欣賞和扶持,他似乎從蘭波那裡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新生,也看到了蘭波對於自己的利用價值,他對蘭波才華的肯定,和對自己眼光的自信也顯出了他的非凡之處,但遺憾的是,他不是蘭波,他已經老了,他既沒有蘭波年輕氣盛的那種風范,也沒有蘭波放棄一切、擁有一切的豪情,所以,他只能分享蘭波施與他的同性戀情,而無法享用蘭波的才情。他妄想寄生在蘭波的精神世界裡,但卻被蘭波無情地驅逐出去。其實,在蘭波之前,魏爾倫曾有過一個可靠的寄生地點——妻子家,但當他認識蘭波以後,為蘭波的性格和才華所吸引,雖然他也有過徘徊和猶豫,但最終還是拋棄家庭,大膽地追隨蘭波而去,並用家裡的財產,維系著他和蘭波的關系。難道只有詩人才會這樣喪失理智嗎?對於魏爾倫和蘭波共同度過的日子,究竟對蘭波起到了一種援助的作用,還是對蘭波天賦的一種無謂的消耗,影片沒有給予答案。 本片的同性戀情節並不是影片的敘述重點和關鍵,編導並沒有說明蘭波有同性戀傾向的原由,也沒有對它加以足夠的評述,但這個情節卻有著非同一般的商業價值。本片有著歐洲那種典型的清秀風格,畫面中的色彩也如同水褪過一般清淡,籠罩著淡淡的霧氣。其中的台詞也有別樣的意蘊。
在新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女導演阿格尼斯卡·霍蘭德把鏡頭對准17世紀歐洲詩壇的這兩位詩人,究竟出於什麼原因呢?桀驁不馴的蘭波曾向現實世界庄嚴宣布:「如果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的,那就讓我們獨特地活著吧。」看到蘭波,我們有一種在今天的社會里似曾相識的感覺,也許是那個時代的蘭波與今天的社會產生了跨越時空的聯系吧。蘭波身上的反叛和無畏正如同今天社會中的叛逆分子。
人物解讀
蘭波其人
一、優質的信仰
1891年11月,馬賽一個女人請來一位神甫為弟弟作最後一次禱告。
然而神甫卻發現眼前處於彌留之際的人是一個對上帝持大不敬者。但是,當他聽說這個人有著詩人非凡的經歷後,依然懷著無限的敬意庄嚴地對那女人說,「孩子,你的弟弟有信仰,您說呢?他有信仰,有一種我見所未見的優質的信仰。」
這個女人的弟弟就是十九世紀極為引人注目的法國天才詩人蘭波。
二、離家出走的孩子
蘭波生於法國北部小城查維勒,這是一個貧瘠而荒涼又充滿著資產階級庸俗趣味的小城。蘭波從小就對這個城市充滿敵意,在早期的詩歌里也反映出他這種厭憎的情緒,「我的故城是外省城市中最愚昧的城市」。蘭波迷戀於「生活在別處」的天真幻想,大概由此養成。當然,還有更不容忽視的原因,那就是家庭的不幸。蘭波的父親是個職業軍人,久住在外地駐防,與妻子關系不合,並在蘭波六歲時與妻子離異。蘭波的母親因此變得專斷、刻薄,對他管束極嚴,簡直到了殘忍的程度。母親的一切意願絕對不能違抗的。故鄉的種種限制以及家庭種種不幸使得這個聰明、敏感的孩子內心「飢渴」,渴望「遠方」,追求他鄉之客的輕松、奇異、陌生的感覺。
年輕的蘭波三次離家出走。第一次出走,由於車費不足,甚至被警察當作流竄少年關入拘留所,幸得其恩師伊贊巴爾出保,才得以獲釋。以後兩次的出逃,由於沒有錢買車票,蘭波只好步行前往。最後一次,因結識魏爾侖才順利到達巴黎。
三、永遠的私奔者
強烈的表現欲,這是蘭波的傳記作家格雷海姆·羅伯如此評價詩人傳奇式的一生。他認為蘭波不憚以最邪惡、無恥的姿態來激怒公眾來獲取人們的持久的關注。這位天才依靠的是:超越年齡的才華,性別不明帶來的奇異感、魅力與殘忍的混合,隨時准備擺脫過去的自己,以便永遠成為人們心目上「另一個」。這也是有道理的。
蘭波的性徵連他自己都無法確定。這樣的人註定無法與這個世界的女人、男人們和諧地相處。到達巴黎後,17歲的少年蘭波特意挑選了有同性戀傾向的作品呈現給魏爾侖。他似乎早已意料到這個不安份的巴黎浪子的反映。剛剛與魏爾侖結婚的瑪蒂爾小姐意識到蘭波在有意破壞她的家庭幸福,便時時向魏爾侖發泄自己的不滿。
於是,蘭波極力慫恿魏爾侖離開巴黎,和他一起到外國去謀求發展。當時魏爾侖雖在巴黎文氣很盛,頗有文名,但由於當時巴黎整個氣候不盡如人意,使他極不舒心,同時也為蘭波的魅力與殘忍所深深地折服,便決然拋下與之剛結婚並有身孕的美貌妻子,和他一起私奔到比利時。在比利時兩個詩人以教書為業,同時也寫詩,但日子過得相當狼狽。於是,兩人又去了英國倫敦,不過日子依然窮困潦倒,歷盡磨難,時而與流浪者為伍,時而又參加社交活動。
然而正是這段「私奔」時期,蘭波的詩歌創作達到了高潮,詩的格調由一般的靈感印象式的天才抒發而開始走向人生哲理更深刻的思考甚至近於瘋子的清醒,對於夢想與現實、瞬間與永恆、有形與無形等的思辨問題也漸漸達到玄思的程度。
與此同時,蘭波與魏爾侖之間的矛盾也漸漸明顯地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蘭波於是決計與魏爾侖分道揚鑣,不願再過這種在一望無際的苦海之中跋涉的生活。然而,此時魏爾侖與家庭關系破裂,並對蘭波懷著非正常的鍾情與依戀,對他意欲的背叛極度地憤慨和絕望。1873年7月魏爾侖把蘭波騙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並試圖用手槍威脅,不小心走火,打傷了蘭波。魏爾侖因此被比利時當局判處兩年徒刑。
蘭波向這段「私奔」生涯告別寫下了著名的《地獄里的一季》道出了他內心種種痛苦。「從骨子眼裡看,我是畜生(《地獄里的一季·壞血統》)」!這是他對自己這段墮落時光最有力最瘋狂的清醒認識。同時他也道出內心崇高的渴望:「難道我沒有一次可愛、英勇而奇妙的青春有幸寫在金色的書頁上嗎!我犯了怎樣的罪過,怎樣錯誤才得到眼下這種衰弱的報應?你斷言畜生在痛苦地號啕,病人已經絕望,死者已做不成夢,那麼請講講我的墮落我的睏倦吧。」
詩人蘭波已經睏倦,在詩歌面前、在現實生活面前,他感到一切都嚴重地限制著他,使他成為有限之物。於是,他產生了一種常人所無法擁有想法,去嘗試一種「生活在別處」的新的生活方式,去成就「詩歌烈士」(海子語)的英名。
四、生活在別處
蘭波作為詩人出現的生命是極為短暫的,只是短短五年。1875年19歲的蘭波在德國學習德文等多種語言並開始了世界性的瘋狂漫遊生活。
他成了一個革命性的(非革命的)詩人,走向詩歌本身。正如他前期的詩歌《感覺》(1870)所透露的:「我不想講話,也不願思想;但無限之愛湧向我的靈魂,我要走向遠方,很遠很遠的地方,像個流浪兒,和大自然一起幸福得如同一個女人為伴。」這種「生活在別處」的想法同時在致他敬愛的修辭老師喬治·伊贊巴爾的信中也透露了出來,「我惶惑,痛苦,狂躁,痴愚,神魂顛倒;我希望沐浴陽光,無休無止地漫步、憩息、旅遊、冒險,最後浪跡天涯……」
蘭波從1875年開始自己的流浪的生涯,這一種令其他詩人們都無法想像的生活。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一次歷險,像一首迷人的詩。他的追求,無論寫詩還是追求生活,正是一種「別處」的陌生、奇異、刺激等各種感覺交織在一起的感受。蘭波在流浪生涯中當過馬戲團的翻譯、食品商的經紀人、荷蘭殖民者的雇傭兵等,在人間體驗著各種角色,成為「他者」,而不僅僅限制為巴黎文壇中出眾的天才詩人。他彷彿是在人世間的天涯海角尋找聖杯的騎士。其間1879年因病返回故鄉在羅什農場小憩一段時間,又於1880年在英國一家遠東公司當一個五十來個人的小工頭,但因工資低、待遇差而辭職,於是他又抵達埃及在紅海海岸流浪,尋找機運。最後他到達亞丁為一家法國公司幹事。從此,便在大漠里過著與匪盜打交道的歷險生活。
直到1891年2月他的右腿因非洲的瘴癘溽熱和關節炎感染而變成了毒疽,日益嚴重才停止這種「追著風的腳印」的生活。有人說,蘭波在流浪生涯中體驗到的並不是「生活在別處」的奇異感與令人欣往的詩意,而更多的恰是生活的貧窮與平庸。他領略到異地的風情的同時,卻為了基本的生存忍受了巨大的平庸、瑣碎。更重要的是,詩人在理想與現實的巨大的反差面前,已不是痛苦了,而更多的是一種麻木。在非洲大漠的他寫信回家向母親索要的是如何做一個工匠之類的書,因為要養活自己,卻隻字不提詩歌,或許這時「詩歌」已經使他倍覺傷感的字眼了。
不管怎麼說,也不管蘭波是否已經後悔,他畢竟是真正意義上死在「路上」的詩人,真正的「詩歌烈士」。
因此,伊莎貝爾·蘭波說過:「……我絕對相信他也有這樣崇高的意圖:將懷疑的彩綿罩在大地,以便更好地向人們證實他們對於永恆強力的造反是徒勞。」
生活在「別處」的面前,證實的還是人是有限之物,不能完全找到自己。人總是死在尋找自己的路上!不過,蘭波比常人要尋找的更多的,他的性別、他的信仰、他的生活……
影片解讀
這是LeonardoDicaprio還不到20歲時主演的一部同性戀電影,講述的是法國天才詩人蘭波在少年時代與詩人保羅魏爾倫的一段不倫之戀,一段明亮而頹廢的過去。嚴格意義上來說,電影的重點不在於同不同志,而在於一個詩人的人生選擇。
蘭波(LeonardoDicaprio飾演)是個鄉下的貧窮少年,年僅16,卻已才華橫溢。詩人魏爾倫(DavidThewlis飾演)為他的出眾才華所震撼,遂邀蘭波至巴黎共闖詩壇。當兩人見面之時,魏爾倫又為蘭波驚人的美貌和率性狂放的氣質所吸引。
蘭波看似天真卻又洞悉世故,他受過嚴柯的家庭教育卻又時常表現的骯臟放肆,他時而溫柔如水時而又冷酷殘忍。他叛經離道、浪盪隨意,為社會名流所不齒。他鋒芒畢露、桀驁不馴,恣意嘲弄那些古板陳腐的衛道士。他並非懵懂,他了解這個社會上一切的規則、人與人之間的虛與尾蛇、相互敷衍和得過且過。然而他卻不願意妥協。如同他自己所說:「我決定要成為天才,我決定要創造未來。」
魏爾倫幾乎立刻就愛上了蘭波。出於詩人的浪漫,他們愛世上所有美麗的事物,愛著同性也愛著異性,如同愛天空愛流水,愛能給予他們激情和沖動的一切。他愛著蘭波卓爾不群的靈魂,更愛他無與倫比美麗的軀體。他拋棄了年輕美貌的妻子跟著蘭波出走,在荒野夜宿,喝酒作樂,在狂熱的激情刺激下,和蘭波一起寫出美輪美奐的詩篇。然而魏爾倫軟弱而優柔寡斷,他和蘭波之間的分裂越來越深。在窮困潦倒的流浪生活中,他們互相依賴卻也互相傷害,他們可以親憐蜜愛,也能用尖刀和語言把對方的身體和靈魂傷得鮮血淋漓。
在這場戀愛中,蘭波永遠是主導者。他對著魏爾倫的一個輕輕微笑,就像苦艾酒融化冰河一樣,融化了魏爾倫那「生銹的靈魂」;魏爾倫試圖回到妻子身邊時,蘭波一出現,輕描淡寫的一個眼波,就勾走了魏爾倫的魂兒;蘭波隨隨便便一句絕情的話,就能讓魏爾倫痛不欲生。然而就是這樣左右搖擺著的魏爾倫,不會是蘭波的選擇。
影片的名字——TotalEclipse——就寓意著蘭波這一生的追求。要麼就徹底的燃燒,要麼就徹底的毀滅。「我永遠都走得不夠遠……我需要太陽,你明白嗎?我需要太陽……」當他愛的時候,他盡情的揮霍著自己的情感和任性,歡喜、嫉妒、瘋狂,他傾盡所有;一旦決定放手,他目光如冰,決不回頭。
「要麼不要傷害別人,否則就做得冷酷一點。不要用道歉去侮辱那些被你傷害的人。」
「唯一不可忍耐之事,就是事事皆可忍耐。」
在夢中,他總是喃喃囈語著:「On,On,On……」他的一生,永遠都在往前走,從不回顧。對也好,錯也好,他都一如既往。在19歲之前,他寫完這一生所有的詩,從此與詩歌徹底決裂。19歲之後,他離開了歐洲,游歷天下,在非洲經商,直到癌症把他擊垮。在他妹妹的勸導下,他皈依了天主教,尋求救贖。然而,蘭波是不能被救贖的,他的生命中沒有妥協,一旦妥協,只有滅亡。最終蘭波還是選擇出走,在陽光下停止了呼吸。
蘭波的確是一個罕見的天才,他的詩打破了舊式詩的體制,永遠的改變了現代詩歌的格局。他實現了自己的誓言,他創造了未來,他開創了一個時代。雖然他英年早逝,來不及看到這場偉大的變革。而整部片子最出色的便是Leonardo飾演的蘭波,那麼年輕,美麗不可方物。雖然從1997年的《泰坦尼克號》開始他一飛沖天,迷離無數的少女的心。但是在《全蝕狂愛》中的Leo,才是一種自然的、未經雕琢的赤裸裸的美。那時的他身量尚未長成,仍然稚弱嬌嫩,蒼白而精緻,卻依舊光芒四射,令人難以逼視。當他站在碼頭向離去的愛人哭訴請求他回來的時候,那張美麗的臉上卻有那麼悲傷的表情。原來,美也是有殺傷力的。Leonardo那毫不刻意修煉的演技和他與身俱來的明暗交替的多重氣質,才能將蘭波那極具悲情色彩的命運演繹得如此令人動容。
魏爾倫和蘭波的問答
他曾經反復向蘭波求證:「我從未像愛你一樣愛過任何人……告訴我,你愛我嗎?回答我,這對我很重要。」
蘭波不置可否:「你知道我很喜歡你。……你愛我嗎?」
魏爾倫溫柔而軟弱的點頭:「愛你。」
蘭波凝視著他:「把手放在桌上……掌心向上。」他輕輕用刀子撫摸著魏爾倫的手,重重的將刀子扎進了那種手的掌心。年輕的他也許是想把自己的存在通過身體的痛苦也深深的烙進對方的靈魂。
而在影片的結尾,得知蘭波死訊的魏爾倫,點了兩杯他們曾一起喝過的苦艾酒。碧綠的酒漿,彷彿映照著對面促膝而坐的少年光滑的臉頰和倔強的嘴唇。他還是問他:「Tell me if you love me?」他微笑作答:「You know I am very fond of you……Do you love me?」魏爾倫仍然是毫無抵抗的回應少年:「Yes」手掌攤放在桌面,少年用刀輕輕滑過,握住手掌,印下了一個深深的吻。
「在他死後,我每晚都夢到他,我們在一起一直很快樂。一直很快樂。」
在魏爾倫心中,他寧願相信那個少年始終溫柔的愛著他。他在他的手心和心中所刻下的痕跡,就像他們兩個同樣生在膝蓋的腫瘤,一生都難以散去。這是一種劇毒,無葯可解。他是他不願醒來的春夢,是他愉悅著的憂傷,是他永難痊癒的傷口——也是他希翼著的絕望。沒有明天,只有絕望。在夢里,他還是那個單薄少年,一面對他笑著,一面向前走去。那個永遠青春、永遠美好的少年,是他巨大而榮耀的罪。
「我已經找到了。」少年的聲音在風中喃喃低語,「那海天交接處,是太陽。」他回眸微笑,彌散在溫暖明亮的陽光里,「就是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