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看過一部叫做《美國麗人》的電影,誰知道到底是講的什麼主題啊
1、主題:體現美國家庭倫理生活矛盾的黑色喜劇,揭示了美國日常生活的「眾生相」。 它以一個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為例,展示了隱藏在美國社會肌膚內的種種「癌症」。
2、劇情簡介:
萊斯特(凱文•史派西KevinSpacey飾)跟許多中年男人一樣,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生難題.。他在一個廣告公司工作,成績平平,但是妻子卻比他混得出色,一派女強人作風。這個橋告陪平凡的男人還有一個未成年的女兒珍妮(索拉•伯奇ThoraBirch飾)。
珍妮性格叛逆,被鄰居偷拍裸照還覺得很好玩,滿不在乎。她有一個要好的同學安吉拉(米娜•蘇瓦麗MenaSuvari),當萊斯特在拉拉隊的人群中看到了充滿青春活力的安吉拉,一切都改變了。萊斯特陷入了阿安吉拉年輕鮮活的氣息當中。他死氣沉沉的心境有了燃燒的感覺。
而此時,他的妻子,也和另外一個富商有了私情。當萊斯特得到了他心目中的年輕女神,槍聲也隨之響。
(1)美國電影美國麗人擴展閱讀:
片中角色介紹:
1、敏蠢萊斯特--演員凱文·史派西
萊斯特,一直受平庸的社會地位,拜金主義妻子的壓迫,內心壓抑卻找不到適當出口。來自女兒的鄙夷更讓他萎頓--像一具行屍走肉。
女兒同學的青春氣息和她表象的誘惑,讓他的男性自尊得到復甦。無論是她沒有閃躲的眼神還是那些年少女孩之間關於性的討論,都像友嘩一種暗示,一束火花,點燃他熄滅的自尊和生活。他不僅僅要活,還要生活……Ricky和安吉拉都是喚醒他生命的火花,他們的出現讓他回憶起青春的模樣。
2、珍妮--演員索拉·伯奇
(萊斯特的女兒)在壓抑的環境中長大,有角色錯位的父母親,從父母身上看到毫無收斂的人性的醜陋。
對生活的看法,人生,難免灰暗。在遇到Ricky後,她的濃重黑眼影沒有了,她還感受到愛,因為有個人和她在一起,相互支撐。對於生活,她有些麻木。她和她父親一樣,被人忽略,甚至被父母忽略。內心的敏感、變化,沒有人關心的孤獨,只有一個作伴的安吉拉。她一直是傾聽的角色,但是誰來傾聽她的內心。
3、安吉拉--演員米娜·蘇瓦麗
萊斯特女兒的好朋友Angela,校籃球隊的拉拉隊長,用自以為是的「成熟」的來讓自己「不同」。她是誘惑,不成熟賣弄,引誘同學的父親--對她來說,感官刺激的誘惑,還有這是自我價值、魅力的證明。小可憐,但是其實也是單純,無知,所以無畏的挑戰社會的倫理。
『貳』 電影《美國麗人》文化背景是什麼
<美國麗人>是一幅美國風情畫,它包含的很多社會問題都是歐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存在的症結.諸如拜金主義造成的精神壓力,生活的單調乏味,個人的挫敗感,性,毒品,暴力等等等等.感同身受的美國觀眾會處處與影片的細節產生共鳴.在這里,我們把它看作一部特殊的情s電影,著重考察影片在描寫不倫關系時的獨特視角
首先,只要將萊斯特伯恩漢姆(Lester Burnham)這個名字的字母順序稍加顛倒,就會得到那博科夫的經典小說<洛麗塔>中男主角的名字----漢伯特萊恩斯("Humbert learns");而曼娜蘇瓦麗扮演的安吉拉海耶斯(Angela Hayes),其姓氏海耶斯也極有可能指涉<洛麗塔>中的早熟女孩洛麗塔海斯(Lolita Haze).可見,編劇在創造人物時已經有了進一步的考慮.
也許是<美國麗人>的各個方面都更加切合了當代美國人的生活實踐和審美胃口,該片在美國本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夾道歡呼,無論是影評人還是觀眾都如獲至寶一般爭先恐後的擠入電影院.雖然該片只在全美的429家影院放映,但其兩周之內的票房總收入已排名第五,其轟動效應恐怕只有<女巫布萊爾>可以相提並論.除此之外,該片更是在各大電影節(尤其是美國大大小小的影評人協會)上風光無限,披荊斬棘,一舉囊括了五十餘項評選中的一百多個獎項.諸如2000年奧斯卡的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等桂冠已經足以說明:
"美國麗人",乃是又一個"長眠不覺曉"的美國夢.
『叄』 典型的好萊塢電影,中年危機題材的榜樣,《美國麗人》好看嗎
一部典型的好萊塢電影《美國麗人》,關於中年危機里同類題材的翹楚,把絕望寫得妙趣橫生,把黑色幽默玩的爐火純青!每個家庭都曾完美過,至少有那麼瞬間的光陰曾讓彼此感到過融洽。但大部分時候生活會隨時間的推移變得平淡,變得無聊,甚至充滿厭倦和丑惡。電影里的家庭都遇到了這種困惑,交織到一起之後慢慢演變成一部悲劇。
?多年以後重看,才理解lester掙脫束縛的欣喜若狂。安吉拉、珍、卡洛琳都是虛榮的,只在她們何時接受了自己的平凡、父親的真實、丈夫帶來的依靠,這時的她們才是真正的美麗。而唯一懂得美的Ricky也終於逃離那個看似完美,實則已經虛偽的死去的家。影片中凱文將少女衣服穿上的那一刻,其實是找到了與自己相處的方式,但最後依然未能倖免於命運。
影像敘事細節和對白風趣措辭,共同搭建黑色幽默,放大中年危機外衣下的美國夢叛變,處理內心轉變的極佳教材,幾個鏡頭足以豐滿一個人物的大師手筆,開頭即揭秘的獨白,被劇作細膩的伏筆擠出依舊沖擊有力結尾,一切移情張力指向年輕未喪失的奔放活力。飽含黑色幽默,充滿對生活的諷刺和警醒,啟示每一個人的現實境況。看來李安對美國社會的理解還是不如英國人薩姆門德斯透徹。
『肆』 美國麗人影評
下面是由整理的美國麗人影評,歡迎閱讀。
美國麗人影評(一)
少女潔白的肌膚,一雙粉嫩的芊芊玉手,一朵鮮艷奪目的紅玫瑰,由玫瑰、少女組合而成的電影海報中,透著一股純美,而且也讓人們對這部電影有一些遐想。但電影中所訴仿指說的故事,遠遠不是我們在海報上看到的銀中那樣輕松。這部電影的發展以萊斯頓尋找生活意義的心靈歷程為主線,從男主角萊斯特的自我救贖中,向我們揭示了生活的真諦。
“我四十二歲,再有不到一年就會死去。當然,那會兒我還不知道。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已經死了。”電影的開頭男主角萊斯特如此訴說他的現狀。這讓我想起了臧克家的一首詩《有的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並不能拿人是否還能呼吸這一生理現象為依據,來籠統的判斷人的死活。當心靈之火熄滅,生活希望破滅,人生信仰迷茫時,那也是一種死亡。
萊斯特努力尋找逝去的激情,他決定不再循規蹈矩地維持這種生活。使他下定決心與往日生活斷絕的是他的新搬來鄰居里奇,在一次商業聚會中,萊斯特偶然認識了里奇,他在酒店做服務生,同時兼賣大麻。在當班時里奇與萊斯特開溜去吸煙,不料被經理發現,當酒店經理呵斥他趕緊工作時,里奇依然如故,完全不去理會經理。當然,隨心所欲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頂撞經理的里奇不可能在這里繼續工作了。里奇的做法驚醒了萊斯特,他看似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但工作家庭的負擔已經抹殺了他對生活的全部熱情。萊斯特明白了,如果想要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態,就得有所犧牲。
在經理暗示要將他裁掉時,萊斯特並沒有低三下四地哀求經理使他留下來。反而在經理沒炒他之前,他不僅先吵了老闆的魷魚,還在辭職書上狠狠地罵了老闆一通。失業後的他,反倒是一身輕松。他現在要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當一位甜點售貨員。不難想像,這種做法在他的家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的。強勢的妻子認為丈夫無能,給她丟臉。爭吵時,一貫忍讓的萊斯特不再妥協,他開始與妻子爭吵,他自己知道這只是個開始,為了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付出點代價也是值得的。
終於有一天,當萊斯特遇上了他女兒的同學安吉拉時,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麗深深感動,心中那種已經死去了的那種感覺好像又重新復燃了。從此萊斯特的生活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勇敢地開始追求安吉拉,雖然這種感情是不可能被任何人認可的,但蠢蠢欲動的情慾,使她無時無刻想著擁有安吉拉。萊斯特開始注意他的形象,他發出了布滿灰塵的健身器材,開始健身。已過中年的萊斯特落入了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愛情陷阱中。同時妻子卡洛琳對萊斯特的變化,也產生了反應。貌似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恩愛夫妻,早已同床異夢。卡洛琳開始與房地產商私通。
事態逐漸向著萊斯特想要的方向發展。當他發現妻子背叛了他時,他絲毫都不生氣。妻子的出軌反而使萊斯特更明目張膽地去追求安吉拉。在萊斯特看來,“美”就是一種解放,他追求的美,本質上就是在追求使自己沖出圍困芸備搏配芸眾生的牢籠。下雨的一天晚上,偶然與安吉拉獨處在一起的萊斯特,勇敢地向安吉拉訴說了他心目中的那份埋藏的愛。安吉拉並沒有拒絕萊斯特,當萊斯特正要得到安吉拉時,安吉拉告訴他這是她的第一次時,萊斯特忽然像是明白了什麼似的,也許是幡然醒悟的良知,也許是瞬間洞察了生活的意義。他放棄了已然要到手的安吉拉。電影的最後,一個讓我們匪夷所思的萊斯特,正常了起來,她像一位慈眉善目的父親般,與安吉拉聊著天。萊斯特已經被摧毀了的父親的形象,再一次地被塑造起來。
片頭已經交代了主人公的結局,萊斯特註定要死去,殺死他的並不是恨他入骨的妻子,也不是埋怨他不負責任的女兒。而是里奇的父親,影片看起來好似里奇的父親槍殺萊斯特,是因為懷疑萊斯特將他的兒子帶壞,以致父子矛盾升級,里奇離家出走。實則不是,影片中里奇的父親是個潛在的同性戀者,在誤會萊斯特也是同性戀後,他向萊斯特表白,但遭到拒絕。明白萊斯特並不像他認為的那樣後,因羞憤將萊斯特殺死。
而就在萊斯特死前,他剛剛明白了他一直以來追尋的生命的意義。死前的萊斯特,正在仔細端詳著家中那一張全家福,伴著一張張老照片,萊斯特回憶著,以前一家三口幸福生活的點點滴滴。那時候的女兒聰明可愛,妻子美麗能幹。當一個個幸福瞬間從萊斯特的腦海中閃現時,他的臉上已不知不覺洋溢氣了久違的幸福微笑。
找回生活真諦的萊斯特,還沒來得及憧憬未來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時,已經死在了里奇父親的槍口之下。不過萊斯特死前的幡然醒悟,也多少使觀眾感到一絲欣慰。從片子開始時,萊斯特就一直在迷茫的生活中尋找幸福的真諦,用各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來刺激他已經埋塵的內心。最終再經過各種嘗試後,他准確的為自己找到了生活上的定位。
《美國美人》這部電影,喜利得揭示美國日常生活中的“眾生相”,他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為例,為觀眾們揭示了很多社會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看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產階級,也並不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幸福和諧。為了生活,人們都在帶著面具生活。我們為了擴展自己的人脈,參加各種應酬,在觥籌交錯中,睜著眼睛說著瞎話。為了博取別人的好感,我們學會了虛偽的不切實際地奉承。在家中,妻子為了生活可以忘記已經多久沒有和丈夫親熱。為了生活,丈夫可以忘記自己已有多久沒有在家中吃飯。為了生活,父母可以忘記已經有多久沒有關心過兒女的學習生活。我們自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無可指責。理由是一切為了生活。
不知不覺中,家庭中沒有了熱鬧的交談已成常態,夫妻之間沒有了溫存的情話已成自然,將子女的疏遠和陌生歸結為兩代人的代溝,這樣不正常的生活過久了我們已然習慣,在單位,我們像狗一樣為了一口糧食充當著俯首帖耳的好員工。在家裡,親人間的距離已越來越遠。但至少在別人看來我們是幸福的。但是當夜深人靜時,當獨自一人時。我們問過自己過的幸福嗎?每日重復著相同的生活,為一口口糧,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交有用的朋友,看有用的書,做有用的運動。幾十年如一重復著一日的生活。
萊斯特的救贖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失敗的,因為在他明白之後,他很快就見了上帝。但他也是成功的,最起碼他有勇氣,有行動來改變生活,敢於挑戰各種常態,無視別人的白眼,勇敢地用各種“不正常”的方式去與人們習慣了的“常態”進行角斗。萊斯特雖然死了,但電影鏡頭中的萊斯特,在死之前臉上浮現著的那種幸福的表情,是很值我們去品讀的。
《美國美人》這部影片似乎在說明,美就是敢於追求自由,美就是打破禁錮的思想,美就是保持一刻年輕鮮活的心,美就是跟著感覺隨性而活,美就是無拘無束的靈魂。然而萊斯特還是被一槍打死了,雖然他剛從丑惡的世界中走出來,剛剛體會到一點生命的美麗。
美國麗人影評(二)
我覺得看電影有四種境界,這是我看完美國麗人這部影片的最大收獲與感慨。下面,我就以此片談談是那四種境界?
影片中的男一號 萊斯特班寧,內心變態、扭曲、對家人大呼小叫、滿不在乎,竟然暗戀自己女兒的好朋友安吉拉。女一號 卡洛琳強勢、貪慕虛榮、追求完美,對自己的丈夫埋怨仇恨,對女兒要求苛刻。這些都是 看完電影後最直接的感觸、最表面的東西。此為第一境界。
接著,就會思考 人物為何有這樣的性格特點?簡言之,是何原因造成的?我稱這樣的思考為“深入剖析”。人到中年,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危機?從影片中 可以看出 :萊斯特班寧在事業方面一無所成、在單位里也是可有可無;正因如此,他在家裡並不受到崇尚名利的妻子的尊重,女兒也看不起他,認為自己的老爸無能、好色、庸俗。他事業的失敗直接導致了家庭矛盾的激化、與妻子、女兒之間的不和諧。換言之,如果萊斯特班寧是大富豪、成功者,那麼他的妻子卡洛琳還會瞧不起他嗎?
由此看來,男人成功與否決定了家庭是否幸福。這里,我們會講 事業上的失敗、家庭的不幸福是導致他這種性格的主要原因。可我卻認為,人生的迷惘、青春年華的逝去、追求夢想的心的死去 是導致他變態性格的根本原因。至於卡洛琳 導致其以上性格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內心就是一個要強的女人,對金錢、名譽、完美的追求 以及拿完美去要求別人、尤其是自己的丈夫和女兒,這些執著 在毀滅自己人性的同時,也把丈夫、女兒一同毀滅了。
從沒反思過自己的對與錯。總想得到別人的關愛,而自己從不去把愛給予別人,尤其是自己的丈夫,對他只有抱怨。同樣,其女兒也是如此,覺得父母從不關注自己,竟而喜歡上一直關注她的鄰居男孩瑞奇。做兒女的就不該主動去關愛自己的父母嗎?難道父母把愛全部奉獻於子女就是天經地義嗎?豈不知,做兒女的欠父母太多,也許一輩子也還不清。試想,我們還有什麼資格去責備我們的父母,要求我們的父母呢?這是家教的缺失、人們常說:“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影片中,她的母親卡洛琳自己都是個自私自利、埋怨別人的人,更重要的是 她缺乏一顆關愛他人的心。
那麼,她的女兒怎會去尊重、關愛自己的父母呢?以上折射出當時美國小資階級的拜金主義、自私自利、無盡的貪欲以及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忽視、家庭對子女身心成長的影響。此為第二境界。
影片讓我們反思、給予我們啟迪,這樣 我們就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影片美國麗人告訴我們做人應該學會知足、知足者方能常樂;追求完美、無盡貪欲終將毀滅自己。除此之外,我們應當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多年來陪自己走過風風雨雨的妻子、感謝多年來父母對自己的哺育、辛勞。要想得到別人的關愛,首先去關愛別人。愛妻子、愛子女、愛身邊每個人、愛生命帶給我們的一切。此第三境界。
明白應該做的事之後,就要去付諸實踐。否則,只是天方夜譚、千年神話罷了。此第四境界。
美國麗人影評(三)
“少年愛上紅玫瑰,荒野上的玫瑰”,看完《美國麗人》,便想到這句歌詞,只不過少年換成中年人,愛上紅玫瑰的,是電影中四十歲的父親。愛上自己女兒的同學,真是一件尷尬的事情。可是對於父親來說,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愛情給了他勇氣,使他終於辭掉了討厭的工作,終於可以不再唯唯諾諾地做人。雖然愛情讓他最終死去,可是在死的瞬間,他的眼中反射出所有人生的亮點。“我為自己愚蠢而渺小的生活自豪”,他說。一個人如果能在死的時候說出這樣的話,即使算不上高大,至少也可以問心無愧了。
四十是讓人沮喪的年紀,一切似乎都開始走下坡路。日復一日的工作,討厭透頂的上司,不再相愛的家庭,相信很多人都和父親一樣,在那個年紀,經歷著人生荒涼冷漠的一段。這時候,美麗的女中學生突然出現了。父親對她的嚮往,不只是性的期待,還伴隨著玫瑰的色彩。他想像著女孩躺在玫瑰大床上,躺在玫瑰的澡盆里,脫下衣服,胸前飛出無數的玫瑰花瓣。這些玫瑰的存在,使父親對女孩的情感,不僅僅是肉慾,也閃爍著一點與他年紀不相稱的浪漫。落寞與誘惑的組合,撩人如荒野上的玫瑰。
記得有誰說過,我們生活在一個碎片的時代。電影中的幾個人,就如同幾塊碎片,折射著現代生活的稀奇古怪:中年危機的父親。瘋狂追求成功的母親。感性而叛逆的女兒。冷靜而吸毒的男孩子。聽起來真是一個讓人喪氣的故事,可是導演卻將它處理成一部黑色幽默劇,幾乎每個場景都滑稽可笑,只是在笑過之後,嘴角會留一點乾巴巴的味道,也會有些莫名的傷感,從黑暗中慢慢包抄過來。這種感覺很象美國畫家EdwardHopper的畫面。他的畫色彩總是非常明快,只是畫上的人物,在明亮中顯得異常孤單。影片原名叫做AmericanBeauty,我覺得並不能簡單地翻譯做“美人”或“麗人”之類,beauty在這里,泛指一切美好的東西。
每個人感受到的美是不同的。在電影中,父親迷戀年輕可愛的肉體;母親追求成功,哪怕僅僅是表面上的成功;而那兩個年輕人,則會坐在黑暗中,看白色的廢紙在風中飄舞15分鍾。這些美其實都是平等的,並沒有孰優孰劣之分。歸根結底,美是一種被打動的感覺。在我們對一切變得漠然的時候,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情感的出口,讓我們忽然明白,原來自己也可以生動地存在。
《美國麗人》得到了奧斯卡很多獎項的提名,我覺得它極有希望最終得獎。在一個越來越商業化的時代,在我們日益脫離理性的時候,看一部這樣的電影,可以愉悅感官,同時又將我們推入到思考之中。畢竟,“思想的頭腦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恩格斯語),雖然這樣的美,在我們看來顯得比較鄭重。
『伍』 美國麗人|這絕對不是洛麗塔的改編電影!
影片名稱:《美國麗人》
導演:山姆·曼德斯
主演:凱文·史派西,安妮特·貝南,索拉·伯奇
類型:劇情片
上映時間:1999.10.1(義大利)
獲獎記錄:第72屆(2000年)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等五個獎項,最佳女主角獎等三個獎項提名
IMDb評分:8.3
豆瓣評分:8.5
影片簡介:幾個美國中產階級家庭講述關於美的故事。
簡單粗暴地幾個字概括這部電影就是: 中年大叔愛上女兒的同學。
同樣是大叔愛上少女的故事,但這不是洛麗塔,絕對不是洛麗塔、一點都不洛麗塔。
主人公萊斯特因為生活苦悶到了極致,因為女兒的同學——有著青春身體的女孩,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樂趣,與其說是樂趣,不如說是「性」趣,沉浸在自己的性幻想中,一個很洛麗塔的開始。
但是影片的最後卻是 萊斯特捧著一家三口的照片,眼中閃爍著感激、幸福、快樂的光芒。 萊斯特從死氣沉沉到重新點燃生活的激情,直到最終才體悟到生命的美,而那樣的美正是台詞中的流星雨、奶奶手上的皮膚……
看完了,你或許也會覺得彷彿承受不住這世界的美,心,感覺要爆炸了一樣。
American Beauty,即電影的英文名,是一種美國玫瑰花,美麗,卻花期很短。
玫瑰的影子也貫徹著影片 ,似乎有著更深刻的象徵意義:妻子在院子里摘玫瑰花,萊斯特性幻想時總是由玫瑰為背景,萊斯特最終醒悟時桌子上擺著的紅玫瑰,以及最後在牆上用血綻放的「玫瑰花」。
美麗,花期很短。是指人生美麗,但生命太短,也指「總有一天你會明白」到來之前,浪費的美麗與生命。
「 那一天我突然發現,事物的背後都有一種生命,一股慈悲的力量,讓我知道其實我不必害怕,永遠不用怕。 它讓我牢記,這個世界有時候,擁有太多美,我好像無法承受,我的心,差一點就要崩潰。」影片中的男孩里基用攝像機拍了15分鍾的塑料袋,對,就是一個在空中飛舞的塑料袋, 他感激而無力地感嘆著世間的美。
所謂的美並不是雨後刻意尋找的彩虹,而就是雨水。美像雨水一樣洗滌著我們,我們不得不對自己卑微而短暫的生命,在每一刻都充滿感激。
微信原文鏈接
微信搜索公眾號「青梔子物語」,更多精彩內容等你來看~
『陸』 如何評價《美國麗人》這部電影
整個片子的色調雖然不是黑白的,但卻是晦澀的。「世界如此之美,應該平靜地去欣賞」,主人公萊斯特·伯納姆(凱文·斯帕西飾)死前的最後一席話啟發到,人們要用嶄新視角去看待周圍的世界。如此頗具哲理的結局既讓觀眾對萊斯特-伯納姆的離開充滿悲傷,對人生意義價值產生新的思考。物質帶來便利,同時也帶來太多負擔,又有多少人,可以真的放下。請寬容,讓自己幸福,不能帶給別人幸福至少不要帶去傷害。[6]
《美國麗人》是一部體現美國家庭倫理生活矛盾的黑色喜劇,影片線索繁多但卻脈絡清晰,充分顯示了導演山姆-門 德斯的深厚功力。同時凱文-斯貝西的出色表演也是影片成功的保證。
『柒』 美國麗人人物分析影評
美國麗人人物分析影評如下:
99年拍攝的電影《美國麗人》,這是一部描寫美國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故事,故事的開端就是男主的一段自述,在這段語言里他就已經表明了他即將死去。
事情的開展從他死亡的一年前慢慢開始呈現,他的太太是個房產中介,積極向上,開著賓士車,每天都為自己的事業加油鼓勁;男主角則是個可以被稱為loser的中年男子,工作被炒魷魚,家庭地位低下,就連16歲的女兒都打心眼裡瞧不起他。
長相平凡的女兒有著青春期年齡段的叛逆和孤獨,她有一個好朋友安吉拉,自恃漂亮性感每天都大談男人的關注和性,男主角竟然對她產生了愛慕之情。生活直到男主角家隔壁搬來了新鄰居才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
這是一個與男主家好似鏡面的家庭,爸爸是個退伍軍人,媽媽好像得了抑鬱症,每天都坐在那裡發呆,偶爾還要產生幻聽,兒子喜歡用dv機拍攝一切他認為美的事物,他最後成為男主女兒的男友,看似乖巧,實則曾經是癮君子,現在依然在悄悄販賣毒品。
這個看似一個和諧的家庭,三個人卻有著三條不同的情感線發展出來,太太最終與其他男人出軌,他則是把安吉拉視為慾望對象,女兒卻打算跟著鄰居家的男友私奔,最後男主被男孩爸爸一槍打死。
這個對現實社會充滿了諷刺的黑色幽默給了太多引人深思的東西。人們都說電影就是一部縮小版的人生,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會反應出社會的一些問題,讓人不斷地去思考、反省。
先說這個太太,她強勢、堅強、故作高雅,說實話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但現實也就是電影里說的那樣,房子那麼大房貸誰還?有了理想又怎樣?沒了工作沒了纖念錢談什麼理想?家裡男人不頂事,只有靠女人來撐著。女人在酒會上裝腔作勢也好,阿諛奉承也好,那都是迫不得已的。
誰也不想沒事就去拍別人的馬屁,也不想在毀團困酒桌上被領導吃了豆腐也不敢聲張,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願意這么自降身份?她和那個中介王出軌我是比較理解的,女人始終會臣服在比她能幹、比她有見識的西裝褲下,不是為了愛,就是想尋找一個依靠。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英或渣國偉大文學家莎士比亞說得太有見解了,再強勢的女人內心都是柔弱的,她們永遠都想有一個安全的港灣可以讓他們依靠。 我也一直認為,世界上本沒有「女強人」,弱男人多了,也便成了頂樑柱。
『捌』 美國麗人影評
《美國麗人》的主題背景就是一個混亂的家庭,導演把丈夫、妻子、女兒、鄰居和女兒的同學都雜糅到一個混亂的生活體系內,用最誇張的手法撕碎「美國夢」的題材電影。
《美國麗人》作為一部美國家庭倫理的黑色喜劇,雖然體現了導演深厚的藝術功力,但也沒能給觀眾以准確的答案。事實上,家庭經營本就沒有固定手段,只能靠自己悟出經營心得,這才是電影的魅力所在。
這部影片著眼現實生活,多多少少帶著一些富有爭議的情節。不少人初觀此片,會被這些勁爆情節吸引,或興奮,或不齒。隨著生活閱歷的增長與對影片了解的深入,觀眾會發現,這部電影恰是對家庭生活的真實再現。面對荒唐的現實,它不止於簡單的嬉笑怒罵,卻借著主人公之口,勸誡眾生,頗有悲天憫人的情結。
『玖』 《美國麗人》的簡介
《美國麗人》這部1999年度的第7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犀利地揭示了美國日常生活的「眾生相」。 它以一個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為例,展示了隱藏在美國社會肌膚內的種種「癌症」。該片滲透著濃烈的嘲諷精神,所有角色的表演都可圈可點,攝影、剪輯、配樂等都令人叫絕,但最出彩的「神來之筆」卻是一個冗長的空鏡頭:一個被人用過扔掉的垃圾袋在地上隨風起舞,飄來飄去不知歸宿在哪裡。
中文名: 美國麗人
外文名: American Beauty
其它譯名: 美麗有罪
出品公司: 環球影業
製片地區: 美國
導演: 薩姆·門德斯
編劇: Alan Ball
製片人: Alan Ball
主演: 凱文·史派西,安妮特·貝南,索拉?伯奇,韋斯·本特利等
類型: 劇情
片長: 122 min
上映時間: 1999年10月1日
主要獎項: 第72屆奧斯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