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平壤國際電影節觀影人數
根據查鉛襲詢相關信息顯示:據統計,岩返截止至2019年1-5月,觀影人數僅為6.89億人次。原名「不結盟運粗激飢動及發展中國家平壤國際電影節」,電影節的宗旨是「自主、和平、友誼」。
B. 平遙國際電影展是什麼級別
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國家級影展。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始創於2001年,在中國國家文化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首次創辦的「平遙國際攝影節」,完全按照國際規范操作,國內與國際接軌、傳統與現代互動,使平遙古城獨特的風貌、古樸的民風以及形式多樣的攝影活動交相輝映。
平遙國際電影展由導演賈樟柯發起創辦、馬可·穆勒擔任藝術總監,每年於擁有2700年歷史的平遙古城舉辦。以展映非西方(中國、亞洲、東歐、拉丁美洲、非洲)影片為主。
影展旨在增強中國電影與非西方、發展中國家電影從業者的聯系和合作,形成非西方電影與西方電影的對話;同時,影展以表揚過往的電影成就及推廣青年導演新創作品為目標,著力推動電影文化,助推青年導演成長,致力於為中國觀眾提供欣賞全球優秀電影作品的機會。
平遙國際電影展是繼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之後,第五個獲得國家批準的國際電影展。第5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於2021年10月12日至10月19日期間在平遙古城舉辦。
C. 和其他國內的電影節相比,平遙國際電影展有哪些全新的變化
賈樟柯說,平遙國際電影展一直從第一屆開始,我們就希望是一個中立的平台,我們不介入、不參與任何具體的運營拍攝,我們不參與,不介入這些項目,我們更不去經營導演,導演是自由的,我們只是平台,每一個導演都可以變成我們的常客,也可以變成我們的過客,我覺得提供這種客觀的、中立的這種高效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平遙國際電影展是繼上海電影節、長春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和絲綢之路電影節之後,第五個獲得國家批準的國際電影展,旨在增強中國電影與國際電影界的聯系與合作,推動與世界電影更廣泛的對話交流,樹立起一種體現中國文化價值標准,建立有全球影響力的電影評價體系,為中國文化傳播和中國電影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電影展放映50餘部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電影,設立了「平遙之夜」「卧虎」「藏龍」「首映」「特別展映」「影展之最」「平遙一角」及法國電影大師梅爾維爾百年誕辰回顧展等八個單元。影展期間,還舉辦四場「論壇/大師班」活動,包括電影導演吳宇森、賈樟柯等電影從業者作為主講嘉賓與觀眾面對面交流電影心得,分享創作歷程。
D. 平壤國際電影節含金量
平壤國際電影節含金量耐逗檔高。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火炬金獎是平壤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電影節簡介平壤國際電影節原名不結盟運動及發展中國家平壤國際電昌亂影節,從1987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是朝鮮指扒的國際電影節。
E. 平壤國際電影節的介紹
平壤國際電影節原名「不結盟運動及發展中國家平壤國際電影節」,從1987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是朝鮮唯一的國際電影節。
F. 平遙電影節含金量
平遙電影節含金量高。根據查詢相關信息顯示一年一度的平遙國際電影節由著名的中國藝術電影製片人賈樟柯和義大利電影歷史學家馬可穆勒於2017年首次構思。兩者分別擔任電影節的創始人和藝術總監,每屆電影節都將舉行平遙是平遙,平遙是一個擁有2700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也是山西中部的世界文化遺產,所以平遙電影節含金量很高。電影節旨在慶祝國際電影界的成就,並宣傳年輕的中國導演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在非西方世界如中國,亞洲,東歐,拉丁美洲和非洲製作的導演,平遙國際電影節在全球電影界以及國際導演中得到了廣泛認可,因為許多藝術製片人刮鬍子選擇平遙進行全球首映,該電影節可能不是中國大的電影節,但其影響力正在增長。
G. 世界四大電影節簡介及詳細資料
" 奧斯卡金像獎 "(Academy Award), 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1927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半個多世紀來一直享有盛譽。它不僅反映美國電影藝術的發展進程和成就而且對世界許多國家的電影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1927年5月,美國電影界知名人士在好萊塢發起組織一個"非贏利組織",定名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縮寫為A.M.P.A.S.)它的宗旨是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的進步。學院決定對優秀電影工作者的顯著成就給予表彰並成立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1931年後"學院獎"逐漸被其通俗叫法"奧斯卡金像獎"所代替,其正式名稱已鮮為人知。
奧斯卡只是美國本土的一個電影獎項而已,和中國的"華表獎"是一個意思,只是一個本土的電影獎項,但從他沒有"最佳外語片獎"來看他也不是國際性的,而電影節的定義是世界各國電影藝術和技術成就展覽的盛會。其主要目的是交流經驗、互相學習、促進各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對正式參展的影片進行評選,對優秀影片和它們的作者(包括導演、編劇、演員、攝影、作曲、剪輯、服裝、美工、特技等)授予獎品或獎狀等。也有隻參展不評獎的國際電影節。電影節可以說是個電影展覽會,而奧斯卡只是頒獎並不存在展覽性質,綜上所述奧斯卡不是電影節更不是國際電影節,而世界上最富盛名的是柏林、坎城、威尼斯三大國際電影節。
奧斯卡於1947年起設定最佳外語片獎,2011年第8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是丹麥的《更好的世界》。
柏林國際電影節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 *** 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審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坎城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坎城、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網際網路、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審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我國電影《白日焰火》於2014年獲得金熊獎,男主角廖凡獲銀熊獎。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故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電影節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准很純粹:藝術性。在六七十年代,威尼斯電影節發掘了一大批新興的歐洲電影人。盡管它所選擇的電影未必是該導演最好的一部作品,但卻時時刻刻地在引領歐洲藝術電影的發展潮流。
坎城國際電影節 (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 ,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法國的坎城電影節因舉辦地擁有大海、美女和陽光(Sea,Sex,Sun)三大特色而被稱為3S電影節。當前坎城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坎城電影節是一個不關心政治的真空地帶,是一個濃縮的好像人們能直接聯系,講同一種語言的微觀世界。"
尚·高克(Jean Cocteau)
1939年,法國教育及藝術部部長讓·扎伊(Jean Zay)提議在法國創建一個國際電影節。坎城因其"陽光及美麗的景色"而當選會址。
第一屆坎城國際電影節
第一屆嘎納國際電影節,由路易·盧密耶(Louis Lumière)擔任主席,但是被二戰延誤。1945年,法國國家文藝協會(AFAA)再度被要求在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組織電影節;自1946起,剛創造的法國國家電影中心也聯合支持。
1946年9月20日,坎城國際電影節作為戰後的第一個重要的國際文化盛事,在坎城的舊賭場里舉行。當時,坎城國際電影節是一個設有董事會的非營利組織;並在1972年變成慈善機構。除了1948年和1950年 -- 因為缺乏資金坎城電影節被取消以外-- 每年都舉行為期兩周的坎城電影節;1951年以前是在9月舉行,後來變成 5月。1968年,坎城電影節因政治騷亂被迫中斷。
最開始的時候,坎城電影節主要是一個旅遊和社交事件,更像是電影論壇而非 賽事。 幾乎所有參展的電影都可獲得獎項。歷經多年後,隨著參加者的急劇增加和新的經濟後盾,坎城電影節改變了原來的定位,逐漸演變為電影工業中最為媒體關注的年度盛事。一般而言,每年約有一千六百個媒體的四千多個記者參加坎城電影節。
1959年"電影市場"的創建更增添了坎城國際電影節的影響力;其不但提供了一個商業平台,而且為電影工業的買家和賣家之間的會晤及討論提供了便利 。在其不斷發展的45年間,坎城電影場已成為全球電影行業的主要市場。同樣,在2000年創建的圍繞電影宮的國際村(Village International)也使越來越多的國家能促進自己的文化及電影,並為他們的製片人和電影工業提供支持。
與正式提名並行的是1962年創建的"國際影評周"和1969年創建的"導演雙周"。這兩項活動都設有各自的競賽單元。1978年,時任電影節總代表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創立了"金攝影機獎"(Caméra d'or),以獎勵三個競賽中的最佳影片。
坎城國際電影節初期,是由各國選送自己的電影來參賽。1972年,總代表莫里斯·貝西(Maurice Bessy),電影節主席法伍爾·勒·布埃(Favre le Bret)和董事會毅然決定坎城電影節自此將是參賽影片提名的唯一決策者,自行在全球范圍內提名參賽影片。這個決定標志著一個轉折點,很快被其他的電影節效仿。
1998年,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創立了"電影基石"(Cinéfondation)提名全球電影學校的短片和中片,旨在發現和提攜新的電影人才。自此,各國家和地區的兩千多部電影被送到電影節競選提名。
追隨電影基石的構想,2000年的秋天在巴黎開辦的坎城電影節官邸也是為年輕的電影人提供在國外發展自己的拍攝計畫的機會並鼓勵其在國際的推廣。
2000年,自1978年起一直擔任坎城電影節的總代表的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繼皮爾·福娃(Pierre Viot)之後被董事會選為主席 。皮爾·福娃(Pierre Viot)從1985年到2000年擔任主席,2000年成為電影基石會長。從2001年起,吉爾·雅各布(Gilles Jacob)由坎城電影節總經理維若妮卡·蓋拉(Véronique Cayla)及藝術總監特艾里·福茂(Thierry Frémaux)協助工作。
他們加強了坎城電影節作為年度國際電影講壇的地位。所有的電影風格、學派和類型都各得其所。無論是通過電影放映還是通過眾多豐富電影節的文化、藝術活動:討論會、表彰會、大使講堂、音樂會、展覽等,其永恆的目標是為了電影藝術的成長服務。
坎城電影節不僅是電影產業從業人員聚會的理想場所,而且也非常注意那些促進電影發展的藝術家的才能。歷經數年,坎城電影節以其在電影的藝術水準和商業影響之間取得的平衡著稱於世。不但為展示的影片保證了一個獨特的國際化的平台,而且在維護"為廣泛的客群提供電影產品"的理念同時,也揭示和反映世界電影的發展和趨勢。
H. 平壤國際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電影節的宗旨是「自主、和平、友誼」,目的是加強不結盟和發展中國家電影工作者在建設民族電影藝術方面的交流合作,從2004年起,改名為平壤國際電影節,其最高獎為最佳影片「火炬金獎(金火炬獎)」。
I. 韓國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節
我為大家帶來韓國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節,希望對出國留學的同學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留學精彩內容,為你詳細解答。全州國際電影運寬節(jeonju internatioal film festival)
舉辦時間: 每年4月左右
電影節性質: 引入部分競爭的非競爭性國際電影節,以數碼影像和另類電影為中心。
從1999年開始的全州國際電影節(jeonju internatioal film festival),主要的投資者是韓國政燃汪府。和釜山國際電影節不同的是,全州國際電影節展現的內容是以數碼影像和另類電影為主題。
另外,全州國際電影節不設立電影市場,僅僅側重電影的藝術性和學術交流。
富川國際幻想電影節
舉辦時間: 每年7月左右
電影節性質: 引入部分競爭的非競爭性國際電影節,以幻想性(fantastic)電影為中心。
富川國際幻想電影節,每年7月左右在韓國的富川舉行,富川國際幻想電皮悄仔影節參展的內容是,以幻想為主題的電影。1997年舉行了首屆的富川國際幻想電影節,到2005年的7月14日,已經舉行了9屆。
J. 朝鮮是怎麼拍電影的
文 | 張千卓
編輯 | 江宇琦
這是一個看起來不太真實的愛情故事:一個韓國富二代女子「 從天而降 」,披著滑翔傘落入朝鮮境內,遇上一名朝鮮軍人,然後愛上了他。
此前熱播的《愛的迫降》,從各種意義上來說都是部典型的韓式言情劇,但與此同時,它又因為扎實的背景資料研究和對朝鮮細致入微的描繪,而受到廣泛贊賞。如劇中准確地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很多韓國和其他國家的物品,通過走私被運進了朝鮮。劇方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該劇的編劇團隊中有一位真正的脫北者。
《愛的迫降》中男女主相遇時
另外,毒眸通過查閱資料得知,在走私商品琳琅滿目的朝鮮地下黑市中, U盤也是一種緊俏品,甚至有「在朝鮮,U盤就像金條一樣值錢」的說法。 而這些U盤中,則儲存了各種「違禁」的好萊塢大片、韓劇、美劇和電子書等,是很多朝鮮人獲得這類信息和內容的唯一渠道。
在這樣的管理下,朝鮮本土的電影業又是怎樣的一番光景?事實上,和外界以為的「封閉」所不同, 朝鮮電影業發展的過程中,朝鮮歷屆領導人都曾給予過高度重視。 朝鮮已故領導人金日成,生前更是曾將電影視為教育公眾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製片廠大門上被掛置著金日成的肖像
1897年,電影從西方傳入了朝鮮,便立刻發展、流行了起來。韓國電影《詞典》里就描繪過,即使是在日統時期,朝鮮半島各大電影院、劇院也常常是人山人海。正因如此, 至今朝鮮還存在著獨具特色的「電影工業」,有大型影城與國際影展,從「動畫代工」到「影片外銷」均有涉獵。
自1948年建國到20世紀末,朝鮮電影事業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其中從朝鮮取得解放開始到朝鮮戰爭時期,為第一個階段。
盡管朝鮮在建國之初戰爭不斷,但朝鮮電影的產出也從未間斷,即使美軍在平壤上空投彈不休,製片廠依然在創作著各種各樣的戰爭片。片中反派被日本人和美國人「包攬」,故事的內核則基本上都指向了金家。
朝鮮電影片中的反派被日本人和美國人「包攬」,
圖為電影《我心中的國家》海報
1949年,朝鮮推出了獨立後的首部劇情片《我的故鄉》,描述了金日成領導軍隊,從日本的殖民統治下解放農村的故事。朝韓戰爭時期,朝鮮電影繼續以《少年游擊隊》等戰爭片來「凝聚士氣」。
戰後的1954年至1960年間,各類題材開始大量涌現,創作也更為多元化,朝鮮電影的發展至此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武俠題材、浪漫喜劇皆有新片誕生。20世紀50年代後期,朝鮮掀起了「千里馬運動」,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此時生產力的發展為後來電影事業的進步創造了契機。1964年以後,朝鮮電影工作者拍攝了許多反映千里馬時代精神和千里馬旗手典型的電影。
70年代至80年代是朝鮮電影的發展進入第三階段——黃金時代,也是從這一時期起,朝鮮開始大量對中國出口電影。此時的朝鮮電影往往具有一定意識形態宣傳色彩,朝鮮的三大革命電影《血海》《一自衛團員的運命》《賣花姑娘》等影片便是在此時拍攝的,三部影片都是根據金日成親自撰寫的革命小說創作而來的。
曾在戛納展映的《賣花姑娘》
因為原作是金日成所寫,所以三部電影的創作可謂舉國之力。 在拍攝電影《血海》時,金日成和金正日曾多次到電影拍攝現場進行拍攝指導,從電影開拍到結束僅僅花費了40天左右的時間。而電影一經上映,也受到了朝鮮觀眾的一致好評。
這三部革命題材的電影,中國觀眾最熟悉的要數《賣花姑娘》了。該片由金正日親自指導了150餘次,不僅在中國獲得了非常高的評價,同時也是朝鮮首部在國際上發行的電影。這部描述了日本殖民時期革命軍解救受壓佃農的影片於1972年9月進入到中國, 整部影片從翻譯、錄制到最後洗出拷貝,僅用了7天時間。
《賣花姑娘》被印在1元朝幣上
據當時觀看過這部影片的中國觀眾回憶,《賣花姑娘》上映期間,很多影院全天24小時循環放映,跑片員車輪飛轉,拷貝一本一本傳遞,許多地方的人們夜以繼日地在電影院前排隊購票,甚至因此發生了多起擁擠踩踏事件。
而這段朝鮮電影的高光時刻,和金正日的助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1973年出版的金正日著作《電影藝術論》
金正日對於電影的執迷,比自己的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據悉,他除了建了帶溫控的地窖,來收藏數萬張好萊塢DVD之外,生平最大的愛好就是去製片廠視察,和一線電影從業者進行直接的交流。他在走訪平壤電影製片廠時曾表示: 「朝鮮電影不僅要和歐美電影競爭,而且必須打敗它們」。
據不完全統計,金正日一生曾到電影製片廠視察過600次
此時,金正日麾下的劇組長期受到不同他人的厚待:給最好的導演送勞力士金錶、車子、房子,把劇組人員送到蘇聯學習最先進的技術。而有別於好萊塢的製片人制度,朝鮮演員全部由政府一手培養並支付薪水。
為了能夠在電影創作上有所突破,金正日甚至不惜做一些越界的事情。1978年,金正日相繼將知名的韓國女演員崔銀姬與其前夫、韓國知名導演申相玉,「設計至香港」後「綁架至平壤」,以完成他的電影夢(不過朝鮮當局否認過這一指控,稱申相玉是自願去朝鮮的)。
崔銀姬、申相玉與金正日合影
申相玉在朝期間,金正日不計成本、幾度無預算上限地支持他拍攝電影。申相玉在朝鮮共執導7部電影,他的創作使得朝鮮電影界誕生了首部浪漫愛情片《love,Love,My Love》,並首次將吻戲帶入朝鮮大銀幕,開創了朝鮮電影新格局。1985年,崔銀姬更是憑借申相玉執導的《鹽》一片,斬獲了莫斯科國際影展最佳女主角獎,這也是朝鮮電影在國際影展中的首次獲獎。
同年,申相玉拍攝了「朝鮮版的哥斯拉」電影《平壤怪獸》。該片講述了無道君王徵用農具導致民不聊生,鐵匠以米捏成玩偶,祈求神明垂憐相助,其女不經意滴血其上,竟成為以金屬為食、日漸茁壯的龐然大物,並助「農民起義軍」推翻暴政。此片的結尾部分,意外的「頗有深意」:消滅獨裁君主後的「平壤怪獸」,仍繼續大食農具,最後是靠鐵匠之女自我犧牲、與怪獸同歸於盡。
《平壤怪獸》劇照
1986 年,申相玉和崔銀姬利用參與柏林影展期間,前往奧地利維也納勘景的機會,投奔美國大使館尋求政治庇護,在旅居美國多年後返回韓國。
雪上加霜的是,即便投入如此巨大,進入80 年代中後期後,由於經濟層面的積弱不振和相對的閉塞, 致使朝鮮電影產業整體也開始呈現出衰落的趨勢,電影產量等開始下滑。
再加上朝鮮和中國跨境貿易從90年代中開始興盛,因此韓國電影和連續劇的黑市交易也藉此機會在朝鮮活絡起來,朝鮮人民透過來自黑市的DVD、隨身碟、記憶卡收看盜版的美國、韓國、中國影視劇已是常態,朝鮮東北部收看外國電影、電視的比例更高,都讓彼時的朝鮮電影產業遭遇考驗。
朝鮮地下黑市中流傳的小型媒體播放器Notetel,
多用於讀取DVD、外接U盤或硬碟
朝鮮政府於是「另闢蹊徑」,試圖通過其他渠道和外界建立電影方面的合作以謀求新的發展。
動畫代工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手段。朝鮮的動畫代工產業頗為發達,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製作動畫電影,但是當時只能製作木偶片和剪紙片。
進入80年代後,朝鮮動畫電影迎來了鼎盛期,一年可製作20多部動畫電影,1987年首次推出了24幀動畫作品《聰明的浣熊》,而彼時世界上多數國家製作的動畫片還停留在8到16幀的水平。
由於動畫製作技術的高水平,加之代工費低廉,因此不少外國公司曾將動畫製作承包給被稱為「朝鮮動畫心臟」的4.26動畫電影製片廠,1988年的法國動畫片《甘達星人》、美國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動畫系列片《風中奇緣》和《獅子王》等,都曾以代工的方式委託朝鮮進行部分繪制。
動畫片《甘達星人》
另一個振興朝鮮電影發展的重要方式則是舉辦電影節。1987年,「平壤不結盟與發展中國家電影節」誕生,僅針對少數國家開放,於當年9月1日至10日舉行。到了2002年,電影節更名為平壤國際電影節,正式面向全球各國電影人開放。
電影節的獎項「火炬獎」,是一座帶火焰紋樣的奧運風格的獎杯。它是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女主角獎以及其他獎項的獎品。在2019年舉辦的第17屆平壤電影節中斬獲最佳影片的,是一部名為《香橙的滋味》的伊朗電影,而其餘8個獎項當中,有6個獎項由中國的電影作品奪下。
第17屆平壤電影節獲獎名單(截圖自網路)
平壤電影節的選片流程同樣充滿了神秘感,而地緣政治和沖突是一個重要考量,美國、韓國等國家出品的電影基本不會出現在參選名單之列。即使是作為一個「國際電影節」,在創辦之初,主辦方也曾毫不留情地全盤否定美國和日本電影,只對印度的寶萊塢電影「網開一面」——其中一大原因是其通篇傳達的性保守思想。
時至今日,隨著中朝兩國的交流越來越開放,我們也可以透過不少平壤電影節的報道和宣傳了解到當下的朝鮮電影,但也因為種種原因,而難以拼湊出當下朝鮮電影完整的全貌,只能藉由碎片化的資料去探究其神秘的一面。未來朝鮮電影是否能更開放、為世人了解,或許只有時間才能帶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