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法國電影女收藏家女主角

法國電影女收藏家女主角

發布時間:2023-06-03 14:16:26

㈠ 埃里克·侯麥的電影花絮

侯麥姓名的由來:
Eric Rohmer這個姓名根據奧地利籍美國導演埃里克·馮·斯特勞亨(Eric von Stroheim)的名字和小說家薩克斯·侯麥(Sax Rohmer)的姓氏組合而成 。
侯麥在《喜劇與箴言》系列中,每一部電影都對應一句法國諺語:
《飛行員的妻子》La Femme de Laviateur 1980
——「人不可能什麼都不想。」(「It is impossible to think about nothing。」)
《好姻緣》Le Beau Mariage 1982——「有誰不嚮往空中樓閣?」(「Can any of us refrain from building castles in Spain?」)
《沙灘上的寶琳》Pauline a La Plage 1982
——「言多必失」(「He who talks too much will hurt himself。」)
《圓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 1984
——「有兩棟房子的人失去了他的頭腦,有兩個女人的男人失去了他的靈魂。」(「He who has two women loses his soul, he who has two houses loses his mind。」)
《綠光》Le Rayon Vert 1986
——「啊,願心心相印的時刻早日到來!」(「Ah, for the days/that set our hearts ablaze!」)
《我女朋友的男朋友》LAmi de Mon Amie,1987
——「我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My friends friends are my friends。」)
侯麥的三大電影系列:
1. 道德故事
這個系列完成於1962-1972年,由6部影片組成:《蒙梭的麵包店女孩》(1962)、《蘇珊娜的情感經歷》(1963)、《女收藏家》(1967)、《我在慕德家的一夜》(1969)、《克萊爾的膝蓋》(1979)、《午後之愛》(1972)。
2. 喜劇與箴言
完成於1980-1987年的這個系列包括7部影片:《飛行員的妻子》(1981)、《美滿婚姻》(1982)、《海灘上的寶琳》(1983)、《圓月映花都》(1984)、《綠光》(1985)、《雙姝奇遇》(1986)、《我女朋友的男朋友》(1987)。
3. 四季故事
「四季故事」由四部影片組成:《春天的故事》(1989)、《冬天的故事》(1992)、《夏天的故事》(1995)、《秋天的故事》(1998)。

㈡ 埃里克·侯麥:他的電影,是巴黎的香水

人間侯麥,四季男女。

關於侯麥,我們似乎總是知道的太少。

他的電影里有最繽紛的色彩,就像是印象派的一幅幅傑作,動靜之間吐納著世界的精巧。

每次看侯麥的電影,都會驚訝於他對於色彩的運用是如此臻入化境。

如果說阿爾莫多瓦電影中的色彩是濃烈而張揚的,那麼侯麥鏡頭下的色彩則是含蓄而平衡的。

他的電影中有著法國形形色色的美人,每一個女子都是如此生動而鮮靈,完美地詮釋著「巴黎女子」所特有的氣質。

侯麥就像是一個「美女收藏家」,他的品味是如此豐富和犀利,以致於那些或青澀或妖媚或單純或沖動的女性,總是時時刻刻牽動著觀眾的愛美之心。

他的電影里有海明威筆下那個被稱為「流動的盛宴」的巴黎。如果要從導演中選出一個最愛巴黎的,那麼侯麥無疑高居榜首。

他的電影永遠都離不開巴黎,他的人物永遠要麼是來自巴黎,要麼是嚮往巴黎。

電影中的那些街道、咖啡館、博物館、公園、住宅……都在侯麥的電影里熠熠閃光,成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寓居之地。

他的電影里也有著如此不同種類的關於愛情的探討和詮釋。

侯麥似乎一直在談論愛情,但他從來沒有試圖給愛情下定義,而是不停地通過一個個人物、一段段關系和一個個故事來試圖找到通往愛情不同的路徑。

「侯麥的人物不是在出軌,就是在走向出軌的途中」,他極少談到完美的愛情或是完美的愛人,他總是在越過倫理的界限去展露愛情的不可能性或是黑暗面,以此來勾起觀眾的思索。

下面,就讓我們走近侯麥。

亞瑟 · 佩恩在其執導的《夜行客》(1975) 中描繪了私家偵探吉恩 · 哈克曼的妻子蘇珊 · 克拉克邀丈夫一同觀看侯麥電影的一幕 :

「我不想看,」哈克曼慢吞吞地回答。

「我看過一部侯麥的電影,感覺就像等待油漆變干那樣漫長乏味。」

侯麥作為「法國新浪潮」中的一員,他的名聲似乎遠不如同期的戈達爾和特呂弗那樣大,他的電影作品也沒有前兩者所具有的那種創新性和突破性,收獲的評論也總是褒貶參半。

埃里克 · 侯麥原名莫里斯 · 舍熱,他的筆名是根據默片導演埃里克 · 斯特勞亨的名字和小說家薩克斯 · 侯麥的姓氏組合而成。

光是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電影和文學對於侯麥來說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這也是為什麼他的影片具有極強文學性的原因。

在成為電影導演之前,侯麥曾從事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文學創作。他曾發表過長篇小說《伊麗莎白》,包括三個系列(「六個道德故事」、「喜劇與箴言」、「四季故事」)在內的影片都是由侯麥先寫成小說再拍成電影的。

上世紀50年代末,法國興起了轟轟烈烈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以巴贊創辦的雜志《電影手冊》為基地,戈達爾、特呂弗、夏布洛爾、里維特等人成了影評家。

因此,在寫小說之外,侯麥同時也為《藝術》、《當代》和《電影雜志》等專業刊物撰寫文章,並且憑藉以《茂堪的浮士德〉中的空間組織》一文獲得博士學位。

不過,這群年輕人的目標是拍電影,侯麥也不例外。

在接下來的 50 年中,侯麥總共拍攝了 26 部故事片,其中很多部屬於三大電影系列,即「六部道德故事」系列、 創作於 20 世紀 80 年代的「喜劇與箴言」系列以及跨越整個 90 年代的「四季故事」系列。

侯麥的最後一部電影《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上映於2007 年,當時他已經87 歲高齡了。

以下是侯麥三個系列所包含的影片:

在獲得極大成功的「六個道德故事」系列中,此時的人物性別定位還是男性,男性是人物關系網的中心,是獨白的是所有者,在若乾女性中流連徘徊,此時期為風格 探索 階段。

到了後兩個系列,侯麥的 情感 和重心明顯開始轉移到女性身上,女性成為人物關系網的中心。同時,獨白被大量的旁白所取代,侯麥」對話電影「的風格漸趨成熟並達到頂峰。

1967年,侯麥憑借《女收藏家》獲得了第1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銀熊獎,這是他成為重要導演的開始。

從時間點可以看出,侯麥屬於大器晚成的那一類。

早在8年前,特呂弗就用一部《四百擊》拿下了當年的戛納金棕櫚,而1960年,戈達爾憑借極具實驗性和創新性的《精疲力盡》獲得了 柏林銀熊獎

但侯麥並沒有急於像自己的先鋒同僚看齊,而是逐漸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電影風格。

如果要選擇一個場景作為侯麥的標志,那麼一定是一群法國男女在一個屋子內或立或坐,你一言我一語地針對某一問題發表著各自的看法。

一不留神,我們就跟不上節奏,結果看了個昏昏欲睡。

這就像個「電影沙龍」,適合中產階級或是知識分子躺在沙發上喝著飲料抽著煙發表意見。

如果說伍迪·艾倫的喋喋不休還夾雜著各種俚語和冷笑話,門外漢還能湊個熱鬧,那麼侯麥長時間的對話片段極其容易失去觀眾的耐心,讓人覺得漫長乏味。

這就是侯麥獨特的 「對話電影」

他的影片基本上是以對話的形式作為影片的主要內容。

得益於侯麥小說家和影評家的背景,他總是試圖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和思辨性。

這種文學性和思辨性並不是排斥性的或是異常嚴肅的,而是從小人物平常的生活中挖掘出來的,隱藏在影片人物對話背後的是作者對生活和 社會 倫理的厚重思考。

侯麥的影片異常強調畫面與對白的差別,他對話語,特別是對白作了如下的闡釋:「畫面製作出來並非為了意指,而是為了展示……為了意指,存在一種極好的工具,那就是對白。」

侯麥的電影都是自編自導,由小說改編而來,裡面對於細節,尤其是人物的語言進行了深度的精雕細琢,那些看似隨意的談話,實則早已經規劃好。

這就使得侯麥的電影有一種奇異的混合感,一方面場景和空間都是異常生活化的,另一方面人物的對話雖然口語化,但又處處是玄機,讓觀眾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文化修養才能跟得上。

例如在大受好評的第一部長片《慕德家的一夜》中,三個主要人物就圍繞帕斯卡爾對於宗教的態度進行了討論。

令人感覺法國都是文化人,沒有文盲的存在(哈哈)。

在《當代法國電影史》一書中,祝虹將當代法國電影史劃分為「法國電影新浪潮與現代電影運動的醞釀和爆發」以及「「紅五月風暴』與激進電影運動」兩個階段。

祝虹將侯麥的《獅子 星座 》以及《麵包店的女孩》《蘇珊娜的故事》《女收藏家》等幾部早期影片歸為「現代心理劇」,處在法國主流電影之外。

在此之後,「六個道德故事」後期的創作以及「喜劇與箴言」前期的創作雖然也在電影發行中處於劣勢,但逐漸豐富了視聽的表達。

由此可以發見,侯麥的創作是一個逐漸進入主流電影的過程。

侯麥幾乎沒有大成本大規模的電影製作,創作大多屬於小成本生活喜劇的范疇。

所以說,最大的成本,就是侯麥先生的腦細胞,而這些腦細胞,多死在「愛情」這個古老的話題上。

你可以在侯麥的電影中找到各種各樣的愛情,當然大多數是負面事例,因此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把侯麥電影的主題總結為「道德」。

比如現代人之間對於 情感 的互相猜忌和不信任,如《飛行員的妻子》、《圓月映花都》等。

比如女性對於愛情的執著和大膽追求,如《好姻緣》、《雙姝奇遇》、《綠光》等。

比如有了男女朋友還在外面找小三玩得不亦樂乎的,如《人約巴黎》等。

比如四十多歲的中年大叔對十幾歲二十歲的小姑娘進行無恥追求的,如《克萊爾的膝蓋》。

比如完美的「典雅愛情」,如侯麥的遺作《男神和女神的愛情故事》

其餘各種狗血的、突破倫理常規的愛情,在侯麥的各種電影里隨處可見。

他通過年輕人或是中年人神秘莫測的 情感 糾葛為題材,集中筆墨揭示了當代人的復雜的心理狀態,以及面臨的倫理困境。

片中那些復雜的三角關系,使得侯麥的鏡頭能夠更加逼近個體的精神生活,不斷突破倫理界限,考察著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現代人的話語和細微動作,從而達到深層的目的。

這些 情感 上的道德問題,在今天依舊拷問著現代人,例如不倫戀、約炮、開放性性關系等。總是,男女之間那些暗搓搓的關系,在侯麥的電影里得以呈現和闡釋。

在看過他的電影之後,你會驚嘆於一個人居然可以對愛情關系如此了如指掌,堪稱「愛情宗師」。

不過即使是這些愛情題材,侯麥並沒有依據好萊塢的傳統模式,使用開端、高潮和結尾的套路,而是最大程度接近流水般的生活,以一種散文式的方式展現人物,講述故事,即「石沉湖心,表面平靜,內里早讓人七上八下,泛起無限喜悅或嘆息」。

他的人物大多為大學生、藝術家以及教師,或者是中產階級,他們針對愛情、哲學、藝術、異性等發表著評論和自省,態度中不乏欺騙、炫耀和指責。

侯麥的「道德」不僅指劇中人物遵循一定的道德觀念行事,更重要的是指劇中人物對自己行為動機的思考、分析,並且把自己的這種思考和分析用語言表達出來。

他們關心自己的內心感受,感興趣於自己內心的思想和 情感 ,而且要將這些說給周圍的人聽,和他們討論。

如此一來,語言便成了侯麥電影最有效的表意手段,這也使他的電影更多地觸及到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人物對話的大量運用也使他的電影散發出濃郁的文學氣息。

侯麥所營造的對話場景中包含著故事本身以及電影的主旨,對話並不是孤立於場景而存在,而是與場景共生,對話產生了電影的第四維,即精神維度。

敘事上,他最大程度避免了三段式的傳統情節劇模式,而是直面生活中的偶然性和巧合,賦予電影以生活化。

侯麥的電影都根植於被大多數電影忽略的日常生活本身:火車上的閱讀、與朋友聚會、與戀人游公園等……

侯麥如同電影界的巴爾扎克,構建了一部宏大的人間喜劇,它基於 社會 牢不可破的根基,旨在 探索 與人類 歷史 一樣古老的經驗與沖突。

巴爾扎克創作小說,侯麥編寫劇本——這些有關生命的小寓言雖篇幅有限,卻暗含更深遠的願景。

值得一提的是,侯麥電影中的空間是將繪畫空間和建築空間轉換而來的,這使得其電影呈現出一種繪畫般的面貌,同時又不乏真實感。

侯麥對於空間的真實有一種物戀般的痴迷。

《獅子 星座 》中,塞納河兩岸的巴黎風光以及街道;《午後之愛》弗雷德里克到了下午會在大街上游盪;《冬天的故事》里的理發店以及《好姻緣》中的辦公室場景……

度假地是侯麥的故事最常發生的場所,《女收藏家》、《克萊爾的膝蓋》、《沙灘上的寶琳》、《綠光》《夏天的故事》、《雙姝奇遇》……

這些場景是慾望的鋪展之地,人物的關系與慾望在此交織纏繞,最終抵達侯麥關於「道德」的深層討論。裡面每一個咖啡館、每一個空間線路、每一個時間變化都經過了真實的考察,竭力做到最完美。

關於這一點,侯麥說:「我希望觀眾被打動,但也許他們根本就沒注意到這些。」

而這種真實性,是與巴贊所提倡的「心理的現實主義」相接近的。

侯麥的電影,就像是一款關於巴黎的香水,曖昧又迷人。

他營造了屬於自己的「侯麥空間」,裡面的色彩、人物、環境、生活,每一處都是如此細致和真實,彷彿觸手可及。

去看一部侯麥電影吧,為了那些色彩,為了那些美人,為了侯麥。


文章著作權:倒映電影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豆瓣評分超高的電影,裡面的穿搭也能打8分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陳蒼蒼

公眾號ID:followcangcang

作者:蒼蒼

不少女孩都愛看電影,但是跟著電影配色學穿搭你們試過嗎?其實很多電影畫面都能成為我們的穿衣靈感,蒼蒼( 公眾號ID:followcangcang )就專門研究過,一起看看她的心得 。

還想看更多 時尚 搭配和好物分享,可以戳下面美圖

從夏天開始,就斷斷續續為侯麥電影的配色穿搭積攢素材,直到近期才大體完成。在侯麥電影,一本最法國的生活方式手冊一文我就寫過,侯麥電影就是一本厚厚的、最法國的生活方式手冊,任何時候打開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如果說那時只是整體描繪,那麼這一節就將更細致地單就服裝配色部分作出進一步的展開。

其實要論起他在電影中所詮釋的美學,畫面與色調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野岩中過去的。很多侯麥電影愛好者都對他曾是一名文學教師的身份有所了解,但應該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曾在繪畫、音樂上接受大量熏陶與專業化訓練,還拍過關於提香和拉斐爾的短片。也正是基於藝術方面的愛好和素養,他會自己為電影選擇色調、選擇服裝,同時也非常講究在電影空間中融匯繪畫與建築之美、從而在作品中構建出畫作一般的鏡頭。

比如影片《沙灘上的寶蓮》便使用了紅白藍為主色調。侯麥最喜歡的畫家之一亨利·馬蒂斯的畫作《羅馬尼亞人的上衣》成為布景的一部分,影片中充斥的各種繪畫性細節也悄然渲染了畫作所形成的氛圍——而透過電影鏡頭所展現的繪畫效果還都需要在最為自然的情態之下發生,侯麥絕不允許觀眾覺察到任何有意為之的跡象。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再次打開這本手冊。並不需要完全照搬,有時候只需要汲取一點點配色靈感、像在日常穿搭的調色盤中加入少許點綴就會發現它們呈現在鏡頭前的美是超越日常、帶有藝術感的。是由電影而來的靈感穿搭,也是當代視角下的「侯麥女孩穿搭」。

1. 藍色+綠色

/代表作品《女友的男友》/

我心目中最為極致的一部自然是《女友的男友》,全片突出的藍綠配色實際是以另一種形式襯託人物與主題,而在視覺上又賦予觀眾一種非常獨特的美的體驗。一方面,是矛盾的,對稱的;另一方面,又是呼應的,整體性的。(而且這部影片與建築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整部電影都在一座名叫塞爾吉的新城取景。)

夏天去千島湖度假的時候,第一次嘗試了這樣的配色思路。原本的想法自然是一藍一綠,不過最終因為款式問題沒有實現、選擇了黑色和藍綠色。在擁有大片藍色和綠色的島嶼之間,這樣的色彩果然十分突出,不需要任何情節整個畫面便已經棗兆充滿氛圍感。

在島嶼之間>

泳衣:&Other Stories

2. 藍色+白色

/代表作品《女友的男友》/

布萊莎的藍色系穿搭,常配以基礎的白色、黑色。尤其喜愛藍色西裝的那一套搭配,內搭是白色波點,下半身為黑色半裙,西裝則是帶有墊肩的寬松廓形。她去參加婚禮派對,穿絲質藍色背心搭配白色半裙,耳環是誇張的藍色大朵花瓣狀。你總能在侯麥電影中發現這樣那樣的細節:項鏈、手鏈、耳環甚至發飾,都無一疏漏,畫面的小小角落也會被妥善安排。

一個陽光很美的午後,大概五點鍾的樣子,我便是穿著一身絲質藍色連衣裙搭配藍色耳環與白色手包出門。置身於這樣一個幾分自然幾分生活的室外場景,配上一杯黃色橙汁也感覺恰到好處。明明都是飽和度高的顏色,但這樣的環境就是來自自然界的天然「打光」,微風與暖陽加上適當的植物背景會讓整個色調變得突出頌山又柔和。

午後,陽光>

連衣裙:&Other Stories

耳環:Ejing Zhang

項鏈:Picnique,Hermina Athens

包包:By Far

3. 藍色+紅色

/代表作品《女友的男友》/

「我感覺到我倆都在寂寞的荒島上。」

侯麥的男女主角親近自然,熱衷度假。度假電影、周末電影,是他常有的主題。到了《女友的男友》,兩幕著名的約會戲份中,分別安排男女主角穿藍色+紅色、藍色+黃色,從配色形式上就已經能夠看出這幾方的 情感 關系與內心掙扎。事實上,《女友的男友》劇本標題曾一度是《四方》,正是對應了如薩沙·吉特里小說中的男男女女的四角關系。

以這幅畫面作為參考,我嘗試了將兩人的色彩都穿在身上,以紅色寬松廓形毛衣搭配藍色真絲裙。

毛衣:Short Sentence

裙子:Annie Bing

鞋:Jil Sander

耳環:Shiitake

4. 紅色+白色

/代表作品《綠光》/

「誰能看到綠光,誰就能獲得愛情。」這是法國影史上觀影人數最多的文藝片之一,上映前還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和最佳女主角。戴爾芬在愛人的陪伴下,最終奇跡般地真的看到了綠光這樣的結局既呼應了主題,似乎也在某種程度上挽救了這部電影,令它多少超越了情節上的平淡和煩悶。

我最喜歡的是戴爾芬穿著紅色西裝、淺藍色內搭、光腿踩進一雙粉色球鞋,坐在台階上托著下巴泫然淚下的畫面(她的帆布袋也是粉色)。在台階的旁邊,就是一叢叢正在開放的紅粉花團。所煩惱的自然也不是什麼人生大事,大概是沒人陪她去度假了,或者心中突然襲來的孤獨。單品不易尋,轉而就選擇了開頭的紅色西裝與白色裙子的配色方案。

在1917號房間>

襯衫&耳環:Lemaire

裙子:COS

毛衣:Short Sentence

鞋:Jil Sander

發帶:BEVZA

5. 黃色+綠色

/代表作品《女收藏家》/

四個道德故事中,我喜愛《女收藏家》。侯麥選擇這位女演員的標準是他在早期文章中描繪的天使面孔、魔鬼身材、學生做派,最終他找到哈蒂·波麗托弗,並以她為靈感繆斯正式開始劇本創作。影片嘗試了35毫米的格式,自然場景美、度假別墅美、人物也美,不過據說波蒂的服裝是最後一刻才買的。款式很簡單,看點一如既往在色調上,但因為演員的個人條件,任何普通的衣服在她身上都更添光彩。

導演本人的觀點為這部電影提供了絕佳注腳:電影必須擁有美,無上之美,才能在如此溫暖金黃的光明底下,呈現出得到又拒絕天堂的 情感 、一種註定擔憂的單純 情感 。我們周圍的世界,所有人、事、物,在藝術家眼裡都有顯而易見的美妙。

我們的流金歲月>

綠色&灰色開衫: 十塊錢團購

黃色上衣&半裙:COS

鞋子:Lemaire

包包:Bally

6. 黑色+黃色

/代表作品《秋天的故事》/

四季故事系列和道德系列、喜劇與諺語系列一樣都是侯麥的代表作。它集合傳承了此前這些作品的特點,既體現出一定的哲學思想、又在人物的塑造中灌注以平凡人性。《秋天的故事》是整個系列的最後一部作品,和最早的《春天的故事》無論在情節故事還是哲學意味都有著若有若無的呼應,只是主角的年齡從青年走到中年。我個人較為偏愛《秋天的故事》,因為它的服裝、色調、畫面都更具有美感(包括演員的選擇也是),分明已經有了一點Lemaire的風格。

瑪麗·里維埃曾是《綠光》的女主角,中年的她美麗、憂愁、睿智,在影片中穿衣品味也好過另一位女主角、同為侯女郎的碧翠絲·羅曼德。印象頗為深刻的兩個畫面,一個是她身穿鵝黃色真絲吊帶裙在廚房的白色圓桌旁寫信,一個就是她在女兒的家庭小型婚禮上穿著黑色連衣裙站在窗前,陽光在她身後投下一層淺金色光暈。黑色與黃色,是屬於這個時期的她的色彩,也由這個例子令我更為深切地體察到,原來配色的另一層意義在於自身的色調和周圍環境的色調。

和我跳一支舞,好嗎?>

黑色蝴蝶結連衣裙:&Other Stories

項鏈:Picnique

鞋子:Uma Wang

7. 橙色+褐色

/代表作品《秋天的故事》/

《秋天的故事》中和兩位中年女主角相並行的一條情節線由年輕的艾麗西亞·波特爾完成演繹,她一邊交往馬加利的兒子,一邊又對自己的哲學老師生出情愫,索性想辦法把他介紹給男友的媽媽。這位棕發女孩長得不算漂亮,但有著耐人尋味的味道,只穿簡單的黑色背心搭配駝色針織衫也很好看,不過最經典的畫面還是參加婚禮時穿橙色連衣裙搭配深褐色披肩、橙色晶石項鏈與耳釘,非常具有油畫質感。

秋日奏鳴曲>

連衣裙:優衣庫

外套:浪金LangJin

項鏈:Hermina Athens

侯麥女孩穿搭系列第一輯就到這里。侯麥不僅是電影大師,也是美學大師,當之無愧的全方位藝術家。不拘泥於安全色,不受限於同色系, 時尚 和藝術從來連接緊密,那麼不妨試著向藝術的領域汲取養分。

㈣ 愛情誓言的法國新浪潮的老舵手

艾力侯麥(Eric Rohmer)是法國電影新浪潮中年紀最長、卻最晚才贏得世界注目的電影人。這部新作《愛情誓言》是根據17世紀法國作家杜爾菲(Honore d』Urfe)的愛情經典巨著〈阿絲特蕾〉(L』Astree)所改編,全書多達60冊,是法國巴洛克文學的代表作,對法國文學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電影問世一百多年以來,這本鉅作就一直被人們期待能拍成電影,卻一直無人敢嘗試,而被高齡的侯麥拔得了頭籌。侯麥這次透過改編這部400年前的巨著,來探討人們的愛情和忠誠,處處皆展現他的返璞歸真。現年87歲的侯麥,在其50年的電影生涯中總共拍攝了25部長片。〈六個道德故事〉他拍過了,〈四季〉他也拍過了,此次能將〈阿絲特蕾〉搬上銀幕,侯麥了無遺憾地說,《愛情誓言》將是他的最後一部電影。《愛情誓言》維持了侯麥所擅長的愛情與文學主題,有著他近半個世紀以來一貫堅持的美學風格,並以簡單樸素的紀實手法,描寫人們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細致微妙的心情。
一句話評論:
本片是導演最成功的那些影片中最美的一部。--《正片雜志》
影片深深地感染著觀眾的情緒,而且讓觀者無需去細究這種自由的得到是否切實可行。--《電影手冊》
很有必要復習一遍1967年的影片《女收藏家》,這樣才能發現侯麥是一位如此有創造天賦的導演。這部影片中第一次在行動和思想上如此百無禁「色」。--《電視全覽》
侯麥改編自奧諾雷·杜爾菲的田園牧歌式的小說,在影片中講述了一段不同尋常的愛情,精彩的故事引人入勝。--《解放報》
不管有多牽強附會,埃里克·侯麥的這部最新也有可能是最後一部電影,其中展現的道德和之前預測的相差無幾。--《綜藝雜志》
【一部新的對話體愛情故事】
從六、七十代的六個道德故事開始,到八十年代的喜劇與格言系列,再到九十年代的四季故事,法國導演埃里克?侯麥一直孜孜不倦地闡述著他所感興趣的命題,不厭其煩地糾纏於讓人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現年87歲的侯麥,在自稱是他的最後一部影片中,秉承其一貫擅長的對話體愛情故事,訴說了一個古老的美麗神話,繼續剖析耐人尋味的人生命題。
電影《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是根據17世紀法國小說家於爾菲(Honore d' Urfe)的《阿絲特蕾》(L'Astree)改編而成。這是侯麥連續第三次拍攝歷史故事,此前有設置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貴婦與公爵》L'Anglaise et le c(2001)和1936年西班牙內戰時期的《三重間諜》Triple Agent(2004)。而在更早以前還有根據克萊斯德的同名小說改編的《O女侯爵》 Die Marquise von O(1976),故事發生在1799年拿破崙時代的義大利。
改編《阿斯特蕾》的計劃最早是由法國導演皮埃爾·祖卡提出來的,由埃里克·侯麥與他人共同成立的Films Losange電影公司出資拍攝。然而,另一名導演兼製片人瑪格麗特?梅內葛佐認為這部電影的投資太昂貴,於是拍片計劃就此夭折。這部在1955年沒有付諸於實踐的電影,終於在時隔多年之後的今天,由埃里克?侯麥親自執導筒來完成。侯麥曾在接受采訪中選稱自己一直以來都認為皮埃爾·祖卡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編劇,但同時還強調自己改編的這個劇本和祖卡的完全不同,要更加的自由。影片的文學色彩占相當比重,但是侯麥的拍攝給影片一種對文學新的表現手法,完全在自然背景中完成的拍攝,只不過台詞會給觀眾舞台劇的感覺。從背景裝飾、自然風光等等方面來看,侯麥以自己獨特的視角賦予了劇本全新的意義,並且是純粹的舞台劇無法達到的效果。
【阿斯特蕾、瑟拉多及其他】
侯麥常常喜歡選擇與新人合作,在這部電影中亦是如此,啟用了兩位名不見經傳的演員擔任主要角色,即男女主角安迪·吉雷和西塞麗·卡塞兒。兩位主演都是第一次在大銀幕上亮相。至於希茜爾?卡塞和喬斯林?基夫蘭則算得上是鏡頭前的熟面孔。扮演浪盪子海勒斯的拉道菲?鮑力曾在《亡情巧克力》 Merci pour le chocolat(2000)中扮演伊莎貝爾·於佩爾和雅克·迪特隆的兒子。此外,在女導演安妮·芳婷的電影《新的機會》 Nouvelle chance(2006)中也曾經詮釋過瑟拉多這個人物。
安迪·吉雷和西塞麗·卡塞兒與侯麥的第一次見面非常簡單。侯麥在辦公室里等候著,看見他們來了又是沏茶又招呼他們吃糕點,然後坐在一起開始很隨意地聊天。大師的親切與隨意讓他們放下所有的負擔,而在接下來的合作過程中,認為表達感情是演員的任務的侯麥一直賦予演員完全自由的空間,展現最自然真實的表演。
執導風格追求文學化的侯麥,對台詞的要求也非常嚴格,《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的對白都都古代用語。侯麥在拍攝現場並不喜歡下指令,但是一旦涉及到台詞對白,態度就非常強硬,著重要求演員們在片中改變過於現代化的說話方式,盡可能放慢節奏說話。在拍攝之前,女主角阿斯特蕾還有一個舞台劇教練,專門訓練她的說話發音,以此糾正平常的說話方式。所有演員必須將對白熟記於心,使之完全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幾乎可以說是讓大家掌握了一門古代用語。
【關於作家於爾菲的一些】
於爾菲(1567~1625)是法國作家,創作的田園小說《阿斯特蕾》在十七世紀家喻戶曉。全書共分五個部分,每部12冊,從1607年至 1627年間陸續出版,以牧羊人瑟拉多和牧羊女阿斯特蕾經過曲折而終成夫婦的愛情為主要線索,穿插了大量的故事以及有關愛情和政治的議論。小說一共有五千多頁,包括了四十個故事和成百上千位人物形象,是法國文學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埃里克?侯麥在電影中尋找到了小說家於爾菲的《阿斯特蕾》與自己作品的共通之處。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如果我想改編這部著作,我當然可以從我以前的電影中找到無數的理由,例如保持忠貞的主要動機」。這個類似而又不變的主題還出現在了《六個道德故事》中的第三個《慕德家一夜》 Ma nuit chez Maud(1969),以及《冬天的故事》Conte d'hiver(1992)、《女收藏家》 La Collectionneuse(1967)和《圓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1984)。而他的一個獨幕劇《E大調三重奏》同樣也是建立在和《阿斯特蕾》類似的懷疑基礎之上。人們還可以發現他的主人公如瑟拉多,都是固執倔強的、甚至有些瘋狂。
埃里克?侯麥在談到電影所展現的性傾向時指出:「原著就是這樣的,既不會多也不會少。我並不太喜歡通片都用這個來點綴,尤其是當所有坐在電影院里的觀眾,他們很愜意地欣賞著歷史故事,加進了很多他們並不期望看到的裸體畫面。在於爾菲描寫的女主人公出場的那段場景里,我盡量做到恰如其分地重現,不再加入任何東西。但是在於爾菲的小說中並沒有迴避裸體,就好像是那一時期的油畫一樣。因而我也沒有任何理由來迴避它。小說細致入微地描寫了性慾和情愛,可以說是一種極其輕盈靈動的手法。於是我意識到如果是用現代的語言來講述這個故事,就會使得影片顯得十分粗俗和瑣碎。但《阿斯特蕾》不是一部輕佻放縱的小說,當然也不是一部邪書。」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女收藏家女主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回歸俄羅斯電影迅雷 瀏覽:501
王俊凱人物微電影在哪裡看 瀏覽:198
虐殺女性美國電影 瀏覽:564
印度衰鬼1上身電影 瀏覽:774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報錄比 瀏覽:902
問什麼電影 瀏覽:249
2017年已上映新電影 瀏覽:993
黃日華電影第一次 瀏覽:920
長春雷納國際電影城影訊 瀏覽:770
刮痧電影有哪些文化沖突 瀏覽:35
電影十大學校排名榜2015 瀏覽:654
武俠電影大全國語 瀏覽:215
松原電影院明日電影城 瀏覽:399
蛇女電影泰國版 瀏覽:856
20002015年的動畫電影 瀏覽:859
韓國詭眼電影 瀏覽:958
三次什麼電影 瀏覽:261
2016的恐怖電影有哪些 瀏覽:18
中國2017電影高票房 瀏覽:36
電影孤味里有哪些歌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