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隊長2》影評
影評即電影評論。電影評論,簡稱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語言、拍攝技術、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等進行分析和評論。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美國隊長2》影評(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開場。
雖然美國隊長是用的葯劑,比一般人強壯。但也太誇張了吧!居然從高空直接躍入大海中;跑步的速度比一般人快好多倍(原諒對數字不敏感);力量也比一般人強壯很對,一拳嫩勾搭到一個專業的打手;
第二、在環節上。
出現了一個護工特工;由電視劇《復仇》中的艾米麗出演。讓人很驚喜。我看過《復仇》,雖然因太過復雜即漫長,現在正棄劇當中,但很喜歡這個演員;同時她在劇中的角色很讓人驚喜,美國隊長的隱形愛情線;而且是美國隊長第一人女友的侄女(肯定有血緣關系,但不缺定是不是侄女輩);
其次:朋友。
女性朋友。描述了一個從只是認識的關繫到成為一個可以交付生命的朋友的過程。
男性朋友。與退役軍人的同性友情,展現美國隊長的人格魅力(雖然全劇都體現美國隊長的魅力);
第三:前女友。70對年過去了。當然很老了。但在對方的眼中,他們還是最初的他們,是對他們而言,最完美的另一半。前女友是美國隊長可以傾訴心事的對象,美國隊長也是前女友完全信任的對象。同時帶出復仇者聯盟的創立者:前女友、鋼鐵俠父親集其他。
第三:尼克。在復仇者聯盟及鋼鐵俠燈中總覺得尼克所代表的團隊,有點陰暗。所以在這里他的人性弱點體現出來,太過絕對。所以才被九頭蛇利用。不過他的技術真高桿,在群攻中,都能脫身;
第四:美國隊長犧牲的隊友復活。原來那個醜陋的殺手,就是那個令人遺憾的犧牲。雖然被人控制,但科技永遠戰勝不了感情。相依為命的感情是不難么容易磨滅的,兩人再相見,記憶就回來了,相信下一部,就能付出了吧。
第五:九頭蛇集團人物重現。在第一部中的「醜陋」的模式,滲透入了復仇者聯盟俱樂部,竟然惡心的還留下大腦;在彩蛋中,他的BOSS居然還回來了。不過也正因為才有以後的故事不是嗎!
三、在主題上。
自由、信仰,友情、愛情、親情的牽絆、繼承。
創造武器,保護自由的同時代表著失去自由。所謂「有罪惡才會有保護」。
復仇者聯盟的信仰,通過毀滅重新建立;
與相依為命的好友、退伍軍人、娜塔莎:過往的、新建的,永恆的主題。
護工特工,新的愛情線;
艾米麗與前女友是有血緣的哦。
總之,美國隊長2內容很豐富,打鬥很激烈,科技很發達,造就了視覺模式震撼的美國隊長2。
今天這是第一次進影院看,選的是漫威影業的超級英雄電影《美國隊長2》。不知是因為開場是中午的原因,還是因為大多數人都趁暑假第一天出去旅遊了,又或是保利影城地理位置比較偏僻的緣故,整個1號max廳400多個座位就坐了30多個人,而美國隊長2這部電影是昨天剛剛開始在國內上映。
由於是第一次進影院看電影,所以也不知道其他地兒是怎樣,總之那個1號廳的屏幕挺巨大的,音響效果很震撼。電影是3D的,進去後領個眼鏡,也許是不習慣,我戴上眼鏡感覺很頭暈。傳說中的3D效果也和我想像中的不太一樣,我想像中的3D效果是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就好像自己身處在電影的場景中間,而真正看到的效果就像是往屏幕後方延伸了一個很大的房間,最靠近屏幕的人和物立體感最強,遠一點的則比較模糊,不過有個畫面我的確彷彿看到那個坦克的炮筒好像真的伸出了屏幕之外。難道是因為我坐的離屏幕有些遠了,我坐在第八排正中間,還是在網上搜的網友推薦的最佳觀影位置。
關於電影本身,是美國隊長的第二部,漫威影業的英雄系列電影之一,與其他的英雄電影都有一定的聯系,看這部之前最好把以前的看了,不然劇情可能接不上。這部電影也是典型的美國科幻大片,狂暴的追車,激烈的槍戰,壯闊的場面,各種高科技的武器裝備,各種爽快華麗的肉搏戰。狂拽酷帥的盾牌哥,在電影中是男神一般的存在,黑寡婦的身材也是非常的nice,在3D效果的呈現下極具立體感。而對於電影的劇情方面,只能說沒有什麼新意,在其中可以看到其他電影的套路,看到中間就已經猜到結尾了,具體劇情在此就不劇透了。結尾第一個彩蛋出現兩個超能孩,聽說是萬磁王的兒子和女兒,看來是想向《X戰警》的模式靠攏了,看來下部《復仇者聯盟2》應該會是英雄軍團對抗反派超能軍團。最後還有一個彩蛋,因為要看完演員和製作人名單所以沒看就走了。
總的來說,28元的團購票價還是值回了。出來時正好看到候場區的大屏幕正在播《極品飛車》的預告片,這款著名的賽車游戲終於出了真人版電影,看場面應該不輸於《速度與激情》,值得一看哈……
美國隊長人人都知道,現在新出了美國隊長2,劇情是這個樣子的:美國隊長被解凍後,發現九頭蛇重新興起,於是美國隊長奮力對抗九頭蛇,最終打敗了九頭蛇。
美國隊長原先是一個瘦小士兵,結果被做實驗變得很強壯,還可以長生不老,於是他就成了超級英雄,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了世界,卻被視為叛徒,因為神盾局被九頭蛇所收買,同時美國隊長還遇見了一個強勁的敵人,冬日戰士,可是冬日戰士竟然是他十幾年前被導彈擊落的一個朋友。
美國隊長很愛自己的國家,他無私奉獻,才拯救了國家,每次都奉獻自己拯救國家,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影片中也有好笑的部分,這就是他受歡迎的地方,美國隊長,勝似神仙,從很高的地方摔下來都不死。
美國隊長,值得一看。
這個國慶假期趕寫材料、探望父母,只得空看了一部電影——《美國隊長2》,還是相當不錯滴,值得一看。
「美國隊長」一聽這名字,就想起在美國特別受女生們歡迎傾慕的籃球隊、橄欖球隊或足球隊等等球隊的隊長,通常都是高大、帥氣、陽光的大男孩。電影的男主角——美國隊長(特種部隊的隊長)也正是這樣的形象,完全符合觀眾的心理預期,一頭利落的金發,俊朗白皙的臉龐,健美高大的身材。人的心理暗示,或者說貼標簽的心理習慣真的不能小覷,試想若讓一個絡腮鬍子、滿臉滄桑的人做隊長,也確實看著別扭。
故事內容其實還是自美國受到911恐怖襲擊後最流行的國家安全題材。和《諜影重重》系列有些相似,卑劣的政客們以滿口的仁義道德、匡扶正義、愛國愛民驅使著熱血青年們,而實際上,道貌岸然的外表下窩藏的是不能見光的私心,驅除異己、中飽私囊。政客往往是這樣的,這是不是工作需要、行業性質決定的?善良的人們應該小心提防,提高辨析能力。
影片最特別的當是美國隊長的道具,一個像烏龜殼一樣的盾牌,材質堅硬可以擋住近距離的子彈射擊、爆炸沖擊,更不要說拳腳;可以像飛鏢一樣遠距離攻擊後再收回來;可以像滑板一樣托兩個人滑行,用處多多,動作很炫,觀影時好幾次發出「還可以這樣玩!」的'感嘆。
這種美國電影節奏都是比較快的,很多細節和對話不那麼直白,緊緊抓著你的注意力,看起來就比較過癮。機械公敵觀後感復興之路崢嶸歲月觀後感電影美麗心靈觀後感
迪士尼出品的超級英雄影片《美國隊長2》在北美開畫3日狂攬9620萬美元票房收入,創下北美四月新片首周票房紀錄。
安東尼·羅素和喬·羅素兄弟執導的《美國隊長2》依然由人氣影星克里斯·埃文斯「持盾」,片中「黑寡婦」一角則由好萊塢著名女星斯嘉麗·約翰遜出演。影片講述了美國隊長史蒂夫·羅傑斯和「黑寡婦」強強聯手,在華盛頓共同迎戰強大、邪惡又神秘的黑暗勁敵「冬兵」的故事。
這部耗資1.7億美元的超級英雄續集在北美3938家影院上映,憑借著9620萬美元的強大吸金力擊敗由《速度與激情5》在2011年保持的8620萬美元的好萊塢四月開畫影片紀錄,成為北美歷史上四月份票房最高的開畫影片。《美國隊長》2011年上映時,首周票房為6500萬美元,與之相比,《美國隊長2》的首周票房高出48%。影片在北美以外的電影市場剛剛上映便已入賬2.7億美元,遠超前一部《美國隊長》上映期間累計在海外創下的1.9億美元票房。
首日觀影者為《美國隊長2》開出「A」的評級,預示著影片在今後幾周還將繼續釋放其票房潛力。著名影評網站「爛番茄」上89%的評論人推薦該片。在觀影群體中,男性觀眾佔到64%,超過半數觀眾年齡在25歲以上。
與《美國隊長2》的票房光環相比,本周其他影片不免顯得黯淡無光。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執導的《聖經》題材影片《諾亞方舟:創世之旅》位列第二,在3751家影院收入1700萬美元,較上映首周下跌61%。上映10天共獲得7230萬美元票房收入。
上映三周的《分歧者》排名下滑至第三位,周末3天收入1300萬美元,上映以來累計獲得1.14億美元票房。
探討信仰的宗教題材影片《上帝未死》和韋斯·安德森拍攝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分別以770萬美元和630萬美元票房收入分列第四和第五位。
這周末,老姑為了獎勵我和弟弟最近的努力學習,所以決定帶我們去看電影,而且一看就是兩部。
經挑選,我們選了一部真人電影和一部動畫電影,真人電影就是《美國隊長2》,動畫電影是《天才眼鏡狗》,看《天才眼鏡狗》的時候我們因為去晚了,所以沒留下多少整體印象,不過《美國隊長2》我可是從頭看到尾,並且該片是3D的,給我留下的視覺沖擊與心靈沖擊都很震撼。
美國隊長原名「史蒂夫·羅傑斯」,他是一個標準的熱血青年,在納粹進攻美國時,他像所有美國青年一樣去報名參軍,保家衛國,但卻因為他羸弱不堪的身體幾度被拒絕,在他要放棄的時候,卻意外地被美國的「超級士兵重生計劃」選中,這是美國一項高度機密的試驗,試驗的主要任務厄斯金博士看中了羅傑斯身上所具有的正義感,所以選定他為實驗對象,試驗成功了,但厄斯金博士卻因為意外死亡了羅傑斯踏上了保家衛國的征程,成為了一名保家衛國,威名遠揚的英雄。
在之後的時間里羅傑斯一直在美國特別行政組織——神盾局內工作,突然有一天,他發現了一件驚人的事情,神盾局竟然是被曾經的納粹分支——九頭蛇控制的,他發現了這件事後便私下深入調查,發現了一個驚天的秘密:九頭蛇要用自己製造的天空母艦來統治世界,美國隊長決意阻止九頭蛇,他立即脫離九頭蛇,卻被九頭蛇發現了,他們開始瘋狂地追捕美國隊長,但是在美國隊長勇猛的反擊行動下,九頭蛇的美夢破滅了,美國隊長又一次成功的拯救了美國和世界。
在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我對美國隊長這個人物特別喜愛,因為他的正義感,曾經,他是一個羸弱不堪,甚至可以說是弱不禁風的小夥子,但他所擁有的正義感,他所擁有的勇氣是許多人都望塵莫及的,所以科學家厄斯金才放心的讓他成為唯一的超級戰士。
有時候我真的很想擁有羅傑斯那樣的正義感與勇氣,我時常看到身邊的人因為種種原因被人欺負,我卻無能為力,甚至連站出來替他打抱不平的勇氣都沒有,我真的很羨慕他,他那時身材比我還弱小,怎麼有勇氣去替別人打抱不平呢?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我總算明白了,這種勇氣來自於他的內心,來自於他內心強烈的正義感,也正是這種正義感促使他成為了百戰不殆的美國隊長。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心裡總是充滿正義感,那麼人們的生活中就會自然而然的減少許多矛盾,但總有那麼少數人心裡多少有一些黑暗,那麼。就讓我們這些心裡裝滿正義感的人來作出有益的事,來正確的引導他們吧!
㈡ 全美被影迷詬病的十大高分影評電影,看看有你沒想到的嗎
1.一位巨星的誕生
在《一位巨星的誕生》第二部中,Lady Gaga和布萊德利·庫珀主演了這部備受期待和評論界好評的電影,然而許多觀眾卻對好萊塢的翻拍感到失望和厭倦。
6.五十度灰
當狂熱的書迷們興奮地觀看由《五十度灰》改編的電影時,他們才發現電影並沒有達到宣傳的效果,這部電影遭到了書迷們的嚴厲批評,人們對影片的對話和兩位主要演員之間似乎缺乏化學反應的僵硬表演持批評態度。
7.它
這位古怪的粉絲是評論界的寵兒,贏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影迷都能被故事情節所吸引,故事講述的是一個男人愛上了一個叫薩曼莎的電腦操作系統。
8.探險世界
《探險世界》的演員陣容包括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傑西·艾森伯格、克里斯汀·韋格和比爾·哈德爾等知名演員;然而這仍然不足以讓每個人都喜歡這個成長故事,它可能只是與許多不在主題公園工作的人有點不相關。
9.撞車
盡管《撞車》擊敗《斷背山》獲得200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但很多人認為這部電影被高估了;雖然大多數人都認為表演是一流的,但故事情節卻太過於戲劇化了。
10.安姿麗
福克斯電影公司推出了廣受歡迎的《蟲蟲驚魂》,夢工廠也在同一時間推出了安特斯的作品;不幸的是,盡管影評專家都很喜歡《安姿麗》,但它卻沒有贏得觀眾的青睞,也許是因為電影出了太多的bug!
㈢ 美國電影《弱點》的英文影評和梗概
梗概:
The film tells of a homeless African American boy, Michael och, who was an orphan since childhood and met the kind Mrs. Taoxi. With the help of the latter, he finally became the first selected player of the American 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影片講述了一個無家可歸的非洲裔男孩邁克爾·奧赫從小就是一個孤兒,遇上了好心的陶西太太,而在後者的幫助下,他終於成為了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的首批被選球員。
評價:
This is a typical American theme film. Although it has its hypocritical side, it really moves people's hearts. It uses an ordinary person's personalized road of success to interpret the lev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feelings.
這是一部典型的美國主旋律電影,盡管有其偽善的一面,但真正做到了打動人心,是用一個平凡人的個性化成功之路來詮釋社會發展水平和國民情懷。
人物
1、莉·安妮·陶西
一位和藹、友善、極有責任心的白人養母。陶西的兒女與邁克爾在同一個學校就讀,她看到邁克爾一人徘徊在街上便把他帶回了家。陶西一家都非常喜歡邁克爾,最後他們決定領養他,讓他成為家庭的一員。
2、邁克爾·奧赫
一個無家可歸的非洲裔男孩邁克爾·奧赫從小就是一個孤兒,一再的從領養家庭中逃走後終於遇上了好心的陶西太太。
㈣ 美國麗人影評
下面是由整理的美國麗人影評,歡迎閱讀。
美國麗人影評(一)
少女潔白的肌膚,一雙粉嫩的芊芊玉手,一朵鮮艷奪目的紅玫瑰,由玫瑰、少女組合而成的電影海報中,透著一股純美,而且也讓人們對這部電影有一些遐想。但電影中所訴仿指說的故事,遠遠不是我們在海報上看到的銀中那樣輕松。這部電影的發展以萊斯頓尋找生活意義的心靈歷程為主線,從男主角萊斯特的自我救贖中,向我們揭示了生活的真諦。
“我四十二歲,再有不到一年就會死去。當然,那會兒我還不知道。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已經死了。”電影的開頭男主角萊斯特如此訴說他的現狀。這讓我想起了臧克家的一首詩《有的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並不能拿人是否還能呼吸這一生理現象為依據,來籠統的判斷人的死活。當心靈之火熄滅,生活希望破滅,人生信仰迷茫時,那也是一種死亡。
萊斯特努力尋找逝去的激情,他決定不再循規蹈矩地維持這種生活。使他下定決心與往日生活斷絕的是他的新搬來鄰居里奇,在一次商業聚會中,萊斯特偶然認識了里奇,他在酒店做服務生,同時兼賣大麻。在當班時里奇與萊斯特開溜去吸煙,不料被經理發現,當酒店經理呵斥他趕緊工作時,里奇依然如故,完全不去理會經理。當然,隨心所欲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頂撞經理的里奇不可能在這里繼續工作了。里奇的做法驚醒了萊斯特,他看似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但工作家庭的負擔已經抹殺了他對生活的全部熱情。萊斯特明白了,如果想要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態,就得有所犧牲。
在經理暗示要將他裁掉時,萊斯特並沒有低三下四地哀求經理使他留下來。反而在經理沒炒他之前,他不僅先吵了老闆的魷魚,還在辭職書上狠狠地罵了老闆一通。失業後的他,反倒是一身輕松。他現在要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當一位甜點售貨員。不難想像,這種做法在他的家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的。強勢的妻子認為丈夫無能,給她丟臉。爭吵時,一貫忍讓的萊斯特不再妥協,他開始與妻子爭吵,他自己知道這只是個開始,為了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付出點代價也是值得的。
終於有一天,當萊斯特遇上了他女兒的同學安吉拉時,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麗深深感動,心中那種已經死去了的那種感覺好像又重新復燃了。從此萊斯特的生活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勇敢地開始追求安吉拉,雖然這種感情是不可能被任何人認可的,但蠢蠢欲動的情慾,使她無時無刻想著擁有安吉拉。萊斯特開始注意他的形象,他發出了布滿灰塵的健身器材,開始健身。已過中年的萊斯特落入了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愛情陷阱中。同時妻子卡洛琳對萊斯特的變化,也產生了反應。貌似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恩愛夫妻,早已同床異夢。卡洛琳開始與房地產商私通。
事態逐漸向著萊斯特想要的方向發展。當他發現妻子背叛了他時,他絲毫都不生氣。妻子的出軌反而使萊斯特更明目張膽地去追求安吉拉。在萊斯特看來,“美”就是一種解放,他追求的美,本質上就是在追求使自己沖出圍困芸備搏配芸眾生的牢籠。下雨的一天晚上,偶然與安吉拉獨處在一起的萊斯特,勇敢地向安吉拉訴說了他心目中的那份埋藏的愛。安吉拉並沒有拒絕萊斯特,當萊斯特正要得到安吉拉時,安吉拉告訴他這是她的第一次時,萊斯特忽然像是明白了什麼似的,也許是幡然醒悟的良知,也許是瞬間洞察了生活的意義。他放棄了已然要到手的安吉拉。電影的最後,一個讓我們匪夷所思的萊斯特,正常了起來,她像一位慈眉善目的父親般,與安吉拉聊著天。萊斯特已經被摧毀了的父親的形象,再一次地被塑造起來。
片頭已經交代了主人公的結局,萊斯特註定要死去,殺死他的並不是恨他入骨的妻子,也不是埋怨他不負責任的女兒。而是里奇的父親,影片看起來好似里奇的父親槍殺萊斯特,是因為懷疑萊斯特將他的兒子帶壞,以致父子矛盾升級,里奇離家出走。實則不是,影片中里奇的父親是個潛在的同性戀者,在誤會萊斯特也是同性戀後,他向萊斯特表白,但遭到拒絕。明白萊斯特並不像他認為的那樣後,因羞憤將萊斯特殺死。
而就在萊斯特死前,他剛剛明白了他一直以來追尋的生命的意義。死前的萊斯特,正在仔細端詳著家中那一張全家福,伴著一張張老照片,萊斯特回憶著,以前一家三口幸福生活的點點滴滴。那時候的女兒聰明可愛,妻子美麗能幹。當一個個幸福瞬間從萊斯特的腦海中閃現時,他的臉上已不知不覺洋溢氣了久違的幸福微笑。
找回生活真諦的萊斯特,還沒來得及憧憬未來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時,已經死在了里奇父親的槍口之下。不過萊斯特死前的幡然醒悟,也多少使觀眾感到一絲欣慰。從片子開始時,萊斯特就一直在迷茫的生活中尋找幸福的真諦,用各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來刺激他已經埋塵的內心。最終再經過各種嘗試後,他准確的為自己找到了生活上的定位。
《美國美人》這部電影,喜利得揭示美國日常生活中的“眾生相”,他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為例,為觀眾們揭示了很多社會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看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產階級,也並不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幸福和諧。為了生活,人們都在帶著面具生活。我們為了擴展自己的人脈,參加各種應酬,在觥籌交錯中,睜著眼睛說著瞎話。為了博取別人的好感,我們學會了虛偽的不切實際地奉承。在家中,妻子為了生活可以忘記已經多久沒有和丈夫親熱。為了生活,丈夫可以忘記自己已有多久沒有在家中吃飯。為了生活,父母可以忘記已經有多久沒有關心過兒女的學習生活。我們自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無可指責。理由是一切為了生活。
不知不覺中,家庭中沒有了熱鬧的交談已成常態,夫妻之間沒有了溫存的情話已成自然,將子女的疏遠和陌生歸結為兩代人的代溝,這樣不正常的生活過久了我們已然習慣,在單位,我們像狗一樣為了一口糧食充當著俯首帖耳的好員工。在家裡,親人間的距離已越來越遠。但至少在別人看來我們是幸福的。但是當夜深人靜時,當獨自一人時。我們問過自己過的幸福嗎?每日重復著相同的生活,為一口口糧,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交有用的朋友,看有用的書,做有用的運動。幾十年如一重復著一日的生活。
萊斯特的救贖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失敗的,因為在他明白之後,他很快就見了上帝。但他也是成功的,最起碼他有勇氣,有行動來改變生活,敢於挑戰各種常態,無視別人的白眼,勇敢地用各種“不正常”的方式去與人們習慣了的“常態”進行角斗。萊斯特雖然死了,但電影鏡頭中的萊斯特,在死之前臉上浮現著的那種幸福的表情,是很值我們去品讀的。
《美國美人》這部影片似乎在說明,美就是敢於追求自由,美就是打破禁錮的思想,美就是保持一刻年輕鮮活的心,美就是跟著感覺隨性而活,美就是無拘無束的靈魂。然而萊斯特還是被一槍打死了,雖然他剛從丑惡的世界中走出來,剛剛體會到一點生命的美麗。
美國麗人影評(二)
我覺得看電影有四種境界,這是我看完美國麗人這部影片的最大收獲與感慨。下面,我就以此片談談是那四種境界?
影片中的男一號 萊斯特班寧,內心變態、扭曲、對家人大呼小叫、滿不在乎,竟然暗戀自己女兒的好朋友安吉拉。女一號 卡洛琳強勢、貪慕虛榮、追求完美,對自己的丈夫埋怨仇恨,對女兒要求苛刻。這些都是 看完電影後最直接的感觸、最表面的東西。此為第一境界。
接著,就會思考 人物為何有這樣的性格特點?簡言之,是何原因造成的?我稱這樣的思考為“深入剖析”。人到中年,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危機?從影片中 可以看出 :萊斯特班寧在事業方面一無所成、在單位里也是可有可無;正因如此,他在家裡並不受到崇尚名利的妻子的尊重,女兒也看不起他,認為自己的老爸無能、好色、庸俗。他事業的失敗直接導致了家庭矛盾的激化、與妻子、女兒之間的不和諧。換言之,如果萊斯特班寧是大富豪、成功者,那麼他的妻子卡洛琳還會瞧不起他嗎?
由此看來,男人成功與否決定了家庭是否幸福。這里,我們會講 事業上的失敗、家庭的不幸福是導致他這種性格的主要原因。可我卻認為,人生的迷惘、青春年華的逝去、追求夢想的心的死去 是導致他變態性格的根本原因。至於卡洛琳 導致其以上性格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內心就是一個要強的女人,對金錢、名譽、完美的追求 以及拿完美去要求別人、尤其是自己的丈夫和女兒,這些執著 在毀滅自己人性的同時,也把丈夫、女兒一同毀滅了。
從沒反思過自己的對與錯。總想得到別人的關愛,而自己從不去把愛給予別人,尤其是自己的丈夫,對他只有抱怨。同樣,其女兒也是如此,覺得父母從不關注自己,竟而喜歡上一直關注她的鄰居男孩瑞奇。做兒女的就不該主動去關愛自己的父母嗎?難道父母把愛全部奉獻於子女就是天經地義嗎?豈不知,做兒女的欠父母太多,也許一輩子也還不清。試想,我們還有什麼資格去責備我們的父母,要求我們的父母呢?這是家教的缺失、人們常說:“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影片中,她的母親卡洛琳自己都是個自私自利、埋怨別人的人,更重要的是 她缺乏一顆關愛他人的心。
那麼,她的女兒怎會去尊重、關愛自己的父母呢?以上折射出當時美國小資階級的拜金主義、自私自利、無盡的貪欲以及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忽視、家庭對子女身心成長的影響。此為第二境界。
影片讓我們反思、給予我們啟迪,這樣 我們就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影片美國麗人告訴我們做人應該學會知足、知足者方能常樂;追求完美、無盡貪欲終將毀滅自己。除此之外,我們應當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多年來陪自己走過風風雨雨的妻子、感謝多年來父母對自己的哺育、辛勞。要想得到別人的關愛,首先去關愛別人。愛妻子、愛子女、愛身邊每個人、愛生命帶給我們的一切。此第三境界。
明白應該做的事之後,就要去付諸實踐。否則,只是天方夜譚、千年神話罷了。此第四境界。
美國麗人影評(三)
“少年愛上紅玫瑰,荒野上的玫瑰”,看完《美國麗人》,便想到這句歌詞,只不過少年換成中年人,愛上紅玫瑰的,是電影中四十歲的父親。愛上自己女兒的同學,真是一件尷尬的事情。可是對於父親來說,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愛情給了他勇氣,使他終於辭掉了討厭的工作,終於可以不再唯唯諾諾地做人。雖然愛情讓他最終死去,可是在死的瞬間,他的眼中反射出所有人生的亮點。“我為自己愚蠢而渺小的生活自豪”,他說。一個人如果能在死的時候說出這樣的話,即使算不上高大,至少也可以問心無愧了。
四十是讓人沮喪的年紀,一切似乎都開始走下坡路。日復一日的工作,討厭透頂的上司,不再相愛的家庭,相信很多人都和父親一樣,在那個年紀,經歷著人生荒涼冷漠的一段。這時候,美麗的女中學生突然出現了。父親對她的嚮往,不只是性的期待,還伴隨著玫瑰的色彩。他想像著女孩躺在玫瑰大床上,躺在玫瑰的澡盆里,脫下衣服,胸前飛出無數的玫瑰花瓣。這些玫瑰的存在,使父親對女孩的情感,不僅僅是肉慾,也閃爍著一點與他年紀不相稱的浪漫。落寞與誘惑的組合,撩人如荒野上的玫瑰。
記得有誰說過,我們生活在一個碎片的時代。電影中的幾個人,就如同幾塊碎片,折射著現代生活的稀奇古怪:中年危機的父親。瘋狂追求成功的母親。感性而叛逆的女兒。冷靜而吸毒的男孩子。聽起來真是一個讓人喪氣的故事,可是導演卻將它處理成一部黑色幽默劇,幾乎每個場景都滑稽可笑,只是在笑過之後,嘴角會留一點乾巴巴的味道,也會有些莫名的傷感,從黑暗中慢慢包抄過來。這種感覺很象美國畫家EdwardHopper的畫面。他的畫色彩總是非常明快,只是畫上的人物,在明亮中顯得異常孤單。影片原名叫做AmericanBeauty,我覺得並不能簡單地翻譯做“美人”或“麗人”之類,beauty在這里,泛指一切美好的東西。
每個人感受到的美是不同的。在電影中,父親迷戀年輕可愛的肉體;母親追求成功,哪怕僅僅是表面上的成功;而那兩個年輕人,則會坐在黑暗中,看白色的廢紙在風中飄舞15分鍾。這些美其實都是平等的,並沒有孰優孰劣之分。歸根結底,美是一種被打動的感覺。在我們對一切變得漠然的時候,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情感的出口,讓我們忽然明白,原來自己也可以生動地存在。
《美國麗人》得到了奧斯卡很多獎項的提名,我覺得它極有希望最終得獎。在一個越來越商業化的時代,在我們日益脫離理性的時候,看一部這樣的電影,可以愉悅感官,同時又將我們推入到思考之中。畢竟,“思想的頭腦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恩格斯語),雖然這樣的美,在我們看來顯得比較鄭重。
㈤ 美國麗人影評
《美國麗人》的主題背景就是一個混亂的家庭,導演把丈夫、妻子、女兒、鄰居和女兒的同學都雜糅到一個混亂的生活體系內,用最誇張的手法撕碎「美國夢」的題材電影。
《美國麗人》作為一部美國家庭倫理的黑色喜劇,雖然體現了導演深厚的藝術功力,但也沒能給觀眾以准確的答案。事實上,家庭經營本就沒有固定手段,只能靠自己悟出經營心得,這才是電影的魅力所在。
這部影片著眼現實生活,多多少少帶著一些富有爭議的情節。不少人初觀此片,會被這些勁爆情節吸引,或興奮,或不齒。隨著生活閱歷的增長與對影片了解的深入,觀眾會發現,這部電影恰是對家庭生活的真實再現。面對荒唐的現實,它不止於簡單的嬉笑怒罵,卻借著主人公之口,勸誡眾生,頗有悲天憫人的情結。
㈥ 美國恐怖電影《征服》的影評
想看名人情史的要失望了,這里沒有愛情,只有政治。
*三段性愛
甚至三段激烈的性愛場面也都是隱喻政治——年輕的墨索里尼的身體在黑暗中,肌肉緊綳,在輪廓光的勾勒下,呈現出有如大理石雕塑般的線條;身下的女人亦如「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渴望淪陷;她開始呻吟了,喚起他更強的征服欲,不是肉體的,兩性的,他眼睛裡燃燒的是俾睨天下的野心。
編導極匠心的設計兩人的關系,當伊達越是臣服,他對她的愛還象男人對女人。其中她把所有資產變賣支持他創立《義大利人報》,在這一場戲中,伊達近乎赤裸著身體躺在黑暗中,她深色的長睡衣,沒有遮擋她所有最迷人又最脆弱的私處——她那樣橫陳著,眼中閃爍著乞憐般的愛慕。他此時沖進了她早已淪陷的城池。
而當,伊達企圖維護自己愛情的尊嚴時,當她不再臣服而是憤怒時,他以對待敵人般的絕情回答她的追問。
因此,從這個關系的設計上,編導並不是在塑造一對愛恨糾纏的情人。而是隱喻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更直接地講是,獨裁者和民眾。從這個動機出發,那些看似高深的紀錄片插入的依據就結實了,也令結構上可以解讀。我往往害怕不可解釋的,因此鬆了一口氣。
然而這僅僅是影片的一半。
下一半,從伊達回到家鄉開始,他的情人不再出現,而僅以墨索里尼的紀錄影像穿插。
*四種「送信」
從此,電影變得越發令人痛苦,不在於痴情女子負心漢的悲歌,而在於伊達正常與瘋癲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四個「送信」段落是不斷加深的絕望:開始她請修女幫她向外寄信,她說他不知道她的處境,還有給教皇、法官etc.的申訴;然後她逃跑,爬上高高拱門柵欄,向路過的少年求助,把信拋給他們,她大喊她是元首的合法妻子;再然後,她在深夜裡又爬上那高高拱門柵欄,向滿天飛雪拋灑她給他的信,萬籟俱寂;而最後,她就是個瘋子了,監禁她小屋的四壁,遍地的紙片型知,都寫著她的控訴……
顯見,這並不是寫實的電影,它充滿著意象,影像的修辭與格律,對故事的渴望是得不到滿足的。有評論說片子更接近歌劇,很有幾分道理——義大利人的激情表現得像黑色而寒冷的火。
*一段史料
或許很多對義大利政治圖景不大了解的人,對後半部會產生費解,墨索里尼對伊達的決絕僅僅因為此人的冷酷和醜陋嗎?答案顯然不是。
這里簡要的補充一下。
這得從影片開頭說起:年輕的墨索里尼與眾人爭論對上帝的信仰,他借了一支懷表大聲宣稱——如果上帝存在,請他在五分鍾內讓我死。在戲劇化了的嘀嗒聲中,時間流逝,他灼熱的野心挑戰了上帝同時征服了一個女人。這個段落是表現這個投機者和兩人命運最重要的場景。即墨索里尼早期贏得聲望是依靠挑戰宗教權威、梵蒂岡的天主教廷而積累的。
而天主教教卜吵消義是伊達最終被她的男人和歷史拋棄的根本。因為,天主教義是不允許離婚的。
墨索里尼向權力巔峰邁進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手段是使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天主教會成為他推行法西斯制度的主要支柱。於是,1929年2月11日,墨索里尼政府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義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皇。
作為反基督者的他或許愛她,而政治投機後,他必須以虔誠天主教徒的面目出現。她脆弱的愛情像一顆粘在權力碰襲「華服」上的蒼蠅屎。
影片迫使你思考,就不像是娛樂的產物。其實,我也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要看一個這樣徹底的政治電影……也許是因為政治在我們的創作中更加禁忌,而禁忌就意味著危險的趣味。
㈦ 跪求1992年美國電影《無名英雄》影評!!
這條影評符合你要求 有1000字左右:
原名《Hero》,直譯就是「英雄」,可是被應用廣泛的譯名卻是「無名英雄」。這個譯名咋看像囊括了影片的中心,但實際上把影片要表達的更多的意思縮小化了。
一般情況下我還不是特別在意片名的翻譯,畢竟原話被傳過之後總會出現點小誤差,但是這個片子直譯應該是最正確的。
影片講的是由達斯汀.霍夫曼扮演的一個小人物在一個暴雨的夜晚從遇難的飛機中救出50多人,之後默默離去。後來電視台找他的時候,由安迪.加西亞扮演的一個和他談過話的流浪漢冒認了「英雄」並且領走了懸賞的100萬美元。
影片演到這里的時候,我就一直盼著他最後正身的結局並且憎恨著那個「假英雄」;可是情節上開始發生轉變,「假英雄」的事跡被大家全面接受和認可,他出席慈善活動的時候奇跡般的喚醒了一個病危兒童的生命,他的形象在觀眾的心中逐漸升華,他不僅僅是飛機乘客心中的「英雄」,而是樹立了一個「英雄」的形象代言。我們不得不承認輿論的力量是很強大的;而此時「真英雄」因為一些偷雞摸狗的事被關在監獄等待判刑。
「真英雄」與「假英雄」的道德觀念第一次發生沖突。「真英雄」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光輝的形象,相反他與妻子離婚、生活拮據、經常偷人東西、到處賒賬、典當生活物品,連個普通人的形象都沒有,很難想像這樣一個人能在生死關頭不顧性命安危去救別人。身邊的人都對他說「你根本不是這種人」;而「假英雄」被人發現從前在部隊就有英雄事跡,而且他並不張揚,平易近人,從精神上感化著世人,人們稱他為「上帝派來的天使」,從這層意義上來說,他就是人們要找的「真英雄」。
話到此處,有人可能會認為「真假英雄」更適合做這個標題;但是我會說,這個定論下早了。
正當「假英雄」的影響力越做越大的時候,出現了一件「會抹黑英雄形象」的事件:飛機中被救女記者的皮包在「真英雄」那裡找到了。細想一下,在不駁回「假英雄」真實身份的情況下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假英雄」救人的時候順手偷了女記者的皮包,之後賣給了「真英雄」兌現。紙里包不住火,「假英雄」崩潰了,一個人站在摩天大樓准備自殺,他的崇拜者圍在大樓下面捏著一把汗;恰恰女記者找到了「真英雄」問皮包的事情,見狀拉他去救人。
這時,「真英雄」又要做一次英雄了,而「假英雄」良心發現也露出了他最內心深處的感情。兩人在名與利的問題上最終達成一致准備離開危險地帶的時候,「真英雄」卻腳下一滑...眼瞅著就要掉下去了,「假英雄」愣住了:去救他有可能兩人一同掉下去;不去救「英雄」的形象就全毀了,女記者高喊「拉他上來」,他用力拉住他,嘴裡說道「他要是掉下去,我也不活了」,警察見狀也冒險伸出了繩子...
「真英雄」與「假英雄」的觀念第二次碰撞,但是並不沖突,而是慢慢融合。做不做英雄,救不救人都只在一瞬之間,所以「假英雄」在之後的發言中說到「只要有機會,大家都是英雄,英雄是我們所有人善良一面的象徵」。的確是這樣,即使「假英雄」冒認了英雄的稱謂,但是在緊要關頭他還是表現出了「真英雄」所具有的勇敢,這並不是觀念的模糊,而只是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英雄。這正像我們之前接受了小偷可以成為英雄一樣,騙子也可以當英雄,這也驗證了我們中國的一句古話「英雄不問出身」。
所以直譯「英雄」這個名字更利於我們的思考,而不僅僅限定在這個故事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