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關於對美國電影的評價

關於對美國電影的評價

發布時間:2023-07-01 05:13:44

美國電影有什麼特點

華麗的場面和逼真的特級反傳統精神黑色電影新好萊塢——後經典主義電影直接電影:現實主義美國電影是美國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是伴隨著美國文化的成長與發展而成長與發展的。它生動地體現了美國思想與美國這一民族和文化的許多特點。它順應了美國人熱鬧好動的天性和積極進取的人格,同時,也表現了美國人的樂觀處世的精神和人性。美國電影在注重商業性和票房價值的同時,在追求大眾趣味,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同時,仍然非常關注社會與現實的,非常關注藝術的。對美國生活作了詩意的描寫,動作迅猛,對話簡潔,表演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也表現了傳統的好萊塢娛樂片的特點。後現代電影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呢?這至少有3點。1. 電影事業的組織體系具有後現代的特點。好萊塢經歷了從福特式的大生產(電影製片廠體系)到更為靈活的獨立電影製作體系(新好萊塢和後新好萊塢時期),獨立電影製作體系具有後現代經濟的特點。同時,好萊塢融入多元的媒體大集團公司使工業、技術、和文化形式之間的界限模糊,這也是後現代的一大特點。2. 電影在許多方面表現後現代的主題和後現代社會的形象。當代科幻片表現那些糟透了的社會形象,這是與後現代對社會進步失去信心的思想有關。3. 電影表現與後現代文化實踐有關的美學特徵(如折衷主義和傳統的藝術階梯的喪失)。黑色電影(film noir)在50年代派生出「反叛的青年」電影,深刻地反映了美國青年人在50年代的文化情緒,成為60年代的民權運動、青年的反叛和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鋒。美國社會充斥的叛逆,對傳統和主流文化價值的叛逆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電影。美國60年代的電影以多元化和試驗性為特徵,電影的發展勢頭很好,充滿了活力。電影中裸露的鏡頭增多,有不少明顯的性愛鏡頭,這對於年輕的觀眾是有很大的誘惑力的。在60年代中期,美國電影變得更為自由放任。保守主義讓位於流行文化。新的現代風格在電影中得到充分體現。當時,生活條件和民權方面平等的呼聲日益高漲,特別是黑人和拉丁裔美國人要求平等的願望特別迫切。這些年輕人和少數族裔的亞文化變得越來越有力量,震撼了WASP美國的主流價值。為了適應這種情勢,好萊塢拍了描述年輕人叛逆的電影,描述代溝、緊張的種族關系、吸毒和挑戰有關性愛禁區的電影。好萊塢的匪幫片揭示美國的經濟與道德狀況。美國人大量失業並陷於貧困。社會秩序混亂,在社會底層滋生了暴力的種子。觀眾正是出於對現有體制的不滿情緒,對那些用子彈來解決社會與道德問題的歹徒懷有敬佩之情。匪幫片充滿了硬漢子和暴力,通過揭示犯罪行為的原因,並顯示罪惡的性格往往是糟糕的經濟狀況、家庭環境和冷漠的無能的政府造成的。這些無情無義的反英雄,厭膩無聊的生活,一般都來自小鎮,不斷地竭力躲避法律的制裁,生活在道德的真空之中。在這些電影中,導演試圖嘲弄與揶揄美國社會,表現正發生在美國的道德衰落。綜上觀之,在反映社會的問題上,美國電影有其本身的特點:1. 在大部分情況下,它們並不是刻意表現社會現實;2. 在表現社會現實的主題中,每每關注社會陰暗面和暴力。通過暴力反映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反映資本主義社會的冷酷;3. 暴露與商業價值(票房)共存,從來不是為了暴露而暴露,帶有純政治性的目的;商業性與藝術性是平衡的;4. 大投資,追求巨片效果,場面宏大壯觀,充滿動作和戲劇性;5. 它的終極目的是通俗性,取悅於最廣大的電影觀眾的趣味和愛好,因此充滿新奇,不拒絕高科技手段。無論時代怎麼演變,通俗性始終是美國電影的信條。通俗性始終優於藝術性;6. 在表現現實的過程中,它們從來沒有忘記所謂的「成人語言」,用性自由來表現美國的個人主義的文化價值。總之,無論主流電影還是非主流電影,其精英部分自20世紀中期之後在歐洲電影新現實主義和新浪潮的影響與啟迪下,開始關注美國社會現實,用他們獨特的藝術的方法對美國所處的戰後時代作出回應。這些作品,無論是反叛的,黑色的,還是地下獨立製作的,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後現代社會的焦慮情緒。無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藝術上講,它們無愧當代美國電影的精華。美國大多電影的核心主題都是以信仰相關話題有關,諸如人性,美德,希望,勇敢,愛等等美國電影比較誇張,場面華麗(後天,星戰等),很多科幻片帶有英雄主義(蜘蛛俠。007等。亞洲片比較注重內涵(如日本的大逃殺)和美感(我國的英雄、黃金甲等)美國片宏大壯觀,亞洲片細致內涵美國片是外在的刺激,亞洲篇是從內里引導一般電影都是會融入很多美國本土的文化特徵~比如~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真正的愛情片~是純美的~~一般~在結尾處才會有性的出現~往往~出現「性」的~都不是單純的「性」~而是會引出一個故事~或其他~美國的恐怖片~大多數是血肉模糊型~多數是~突然出現嚇你一跳~所以看到第二遍~往往就是有些惡心的搞笑片~美國的災難片~~看多了~你就會發現~~~大多都是歌頌大愛~~勇敢的~~~還有~~美國電影往往都是你想的結局~~亞洲電影~~個人認為~日本的~唯美變態~~可能挺矛盾~~但就是這樣~韓國的~~搞笑輕松~~色情成分也不少~~~這兩年真是開放了不少~~但是個人覺~~高麗棒子的腦子還是不適合拍電影~~拍電視劇還是比較適合~~泰國電影不錯~~除了泰國話難聽點~~挺有內涵的~印度的寶萊塢電影~就是鬧騰~香港電影是大雜燴~~國產的~~我基本不看~~~不了解~~中國電影:黑色幽默,農村電影,武俠,偏向色情化(失望……)美國電影:色情暴力血腥+奇思妙想法國電影:暗喻+人文關懷+奇妙聲色我覺得中國電影比較生活化,美國電影商業化,法國電影文藝化,這和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有關。

Ⅱ 電影美國往事評價怎麼樣

史詩巨作

《美國往事》是藝術長河中的一塊「瑰寶」,是義大利導演Sergio Leone (賽爾喬·萊昂納)的「終極夢工程」,是這位導演歷經十多年的嘔心瀝血製作,更是現在導演教學的必修教材。電影《美國往事》是以「黑幫」電影為題材,描述了畢生對美國故事熱愛的賽爾喬·萊昂納對美國最真實的認識與感受,更是對美國向歐洲輸出價值觀的一種顛覆,也是導演對於殘酷現實與幻想的理想國之間的一次成功博弈。《美國往事》雖然並不是寫實電影,但是卻被稱為史詩一般的巨作,是一部能夠穿越時間隧道的藝術作品。

Ⅲ 如何評價《美國狂魔》這部電影

那詭異的戲劇張力,與《美國麗人》這看似美好的片名實則截然相反,影片以一個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為引,精彩的群戲所呈現而出的是電影對復雜人性和慾望的深諳,當中年危機與青年煩惱,兩種屬於不同年齡的困擾交織與一,黑色幽默的基因渲染而出的自然不會是「麗人」,從壓抑沉悶直到爆發的崩潰的演變。

Ⅳ 你對1998年電影《美國X歷史》的評價是什麼

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

《X美國歷史》就是一部自己的電影。它能觸動你所有的東西。這當然使它成為一部非常引人注目的電影。沒有一種類型的電影你可以把它放入,因為它不是一個犯罪故事,動作,甚至是簡單的戲劇,而是一個人文驚悚片。它是關於戰勝我們自己的戰爭。

只是在早餐時的一次談話中,德里克的消極思想最終被深深植入,並戲劇性地佔據了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只有當他父親被殺後,這些消極的想法才顯得合理。這部電影的劇本和導演能夠用大量其他潛在的音調來顯示這一信息的方式是非常壯觀的。

然而,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在於,你可以在傳達的信息中真正找到自己。雖然主角可能看起來與很多人無關或沒有聯系,但我們所有人都能與他的情感和思想聯系在一起。然而,一部電影之所以偉大,不僅僅在於傳達了什麼信息,還在於傳達的力度有多大。《美國X歷史》傳遞了它的多重和交織的信息,就像我從電影中看到的那樣有力。

Ⅳ (40分)談談對美國電影的感受(當代美國社會與文化)

一個國家的文化包含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例如:政治、經濟、人文、地理等,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不能單一的就某一方面來說。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和社會政策是當代美國的社會文化行成的重要因素。90年代起美國成為唯一的全球超級大國,盡管美國經歷經濟滯脹和1979-1982、1990-1992、2000-2003年的四次經濟危機,但是整個說來美國經濟仍然在發展。在外交政策上,2001年「9·11」事件前美國實行了比較現實主義路線的重大調整。在政治和思想領域,美國的保守主義思潮明顯強化。但是「9·11」後美國的內政和外交明顯向右轉。 美國社會中出現了文化斷裂的現象,對過去的歷史的含義存在分歧的意見。這種文化的斷裂促使社會去關注歷史,關注過往的事件與含義。社會科學家認為,為了使社會凝聚在一起,當今的一代需要有意識地將現在與過去進行比較,而不是僅僅擁有當今的經驗。社會學家劉易斯•科塞認為,對歷史的記憶只能通過閱讀、聆聽或者通過節日紀念活動被撩撥起來。由社會機構存儲和闡釋過去的歷史。顯然,電影就是這么一個存儲和闡釋過去歷史的主要社會機構。在一個文化斷裂的社會中,多樣化造成多樣的過去。在20世紀後期,美國社會似乎懸在空中一般,似乎擁有太多的過去,又似乎一無所有。這種矛盾在里根時代更顯突出,在這個時代中,一方面懷舊,一方面又似乎喪失了對歷史的記憶。在這一段時期之後,好萊塢的電影製作人開始不僅關注電影的商業價值,也關注歷史的題材了。對歷史的回憶成為一部電影的文化力量的試金石。有影響的好萊塢電影製作人在90年代初開始在他們的創作中關注歷史。
總的來說,美國電影以好萊塢為中心,商業電影為主,文藝片以及其他多元化影片共存。其原因與美國的社會文化不可分離。美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強調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開拓和競爭,講求理性和實用,其核心是個人中心主義:個人至上、私慾至上、追求個人利益和個人享受,強調通過個人奮斗、個人自我設計,追求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美國公眾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積淀。個人成就是所有美國人價值觀中評價最高的價值之一。美國人有很強的成就(或成功)意識。成功是所有美國人的追求,是誘人的前景,前進的動力。他們堅信,一個人的價值就等於他在事業上的成就。一些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和各類明星,成了新時代的英雄。他們個人奮斗的過程和結果,成了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的參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就目前的美國電影市場來看,大部分電影給人的感受就是「火爆」「刺激」「驚險」「奇妙」「特別」之類的形容詞。不難看出美國所要創造的,是那些吸引人眼球的巨作。而這里我不想談他們的野心和動機,我只想談他們的表達。
從美國的歷史上看,顯而易見他們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家。自由女神像手上的書說明了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為「不要束縛,不要枷鎖。」大部分的早期美國電影都在表達這樣一個信念。而現在,他們所表達的是更深層次的東西:「自由以後要做什麼?」於是,90年代初,美國有了無數的漫畫英雄。而那些漫畫英雄也慢慢從紙上爬進了銀幕。現在,英雄們依然再被頌揚,但他們卻又有了新的想法——並不是像超人蜘蛛俠一樣有超能力才能做英雄。於是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無數的平民英雄。 美國是流動性很大的社會。這種流動體現在兩個方面:地域性流動和社會性流動。美國相對的開放自由、發達的交通和冒險好動的傳統使許多美國人從鄉村流到城市,又從市中心流向郊區;從北方流到南方陽光地帶,從一個城市流到另一個城市。美國社會階級不像歐洲國家那樣固定,加上公共教育的普及,使沿著社會階梯向上流動成為可能。許多生活在美國的人,無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還是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的外國移民,都有一個夢,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這就是人們常津津樂道的「美國夢」。當美國的文化被映射入電影製作中時,電影能否表現國家文化的底蘊,符合美國公眾的審美需求就是決定電影成功的一個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年Sundance電影節上,華裔導演Justin Lin用了自己五張信用卡透支五十萬美金拍攝的影片「Better Luck Tomorrow」 普遍不被看好,評論界認為影片描寫的第二代華裔移民不符合美國人眼中的「模範公民」形象。Ebert看過影片後,力排眾議,反駁別人「為什麼要將一個族裔臉譜化?」他認為影片很真實,而且,科班出身的Lin有著很好的電影感覺,從而使得該片不僅被時代華納的MTV收購,而且在全國藝術影院得到放映,取得了將近四百萬美金的票房成績。

Ⅵ 如何評價電影《美國往事》

往事若是真說起來,大概就是江湖,兄弟,流血,愛情。


閱讀全文

與關於對美國電影的評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什麼地方買電影票 瀏覽:1000
泰國寓言電影 瀏覽:478
廣州珠江電影城 瀏覽:39
成龍自述電影經歷 瀏覽:650
2016勵志電影剪輯 瀏覽:170
2017倫理電影雲播 瀏覽:306
釜山行類似的韓國電影 瀏覽:749
佐羅電影院 瀏覽:556
五殺電影在哪個城市 瀏覽:859
有創意的電影院廣告語 瀏覽:5
遇見你之前電影純音樂插曲 瀏覽:654
日本電影世之 瀏覽:63
八國聯軍侵華電影什麼名 瀏覽:566
法國電影插曲超好聽 瀏覽:831
如何成為電影院店長 瀏覽:727
韓國電影春去春又來 瀏覽:489
韓國電影追擊者圖解 瀏覽:79
法國戰後電影 瀏覽:124
性的研究韓國電影 瀏覽:541
最新越獄的電影大全2015 瀏覽: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