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好看感人的歐美愛情電影
感人的歐美愛情電影有《愛在午夜降臨前》《泰坦尼克號》《八月迷情》《星運里的錯》《別讓我走》。
1、《愛在午夜降臨前》
《愛在午夜降臨前》由理查德·林克萊特執導,伊桑·霍克,朱莉·德爾佩領銜主演的愛情片,是《愛在》三部曲的第三部。影片於2013年6月14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男女主角步入婚姻之後發生的瑣碎事情,生活的細節、磨難成為談話的重點,意見不合,也會變成爭吵的導火線。
4、《星運里的錯》
《星運里的錯》由謝琳·伍德蕾、安塞爾·埃爾格特等主演,根據約翰·格林同名小說《無比美妙的痛苦》改編,講述了兩個患有癌症的青少年間有關愛情,生命和死亡的故事。
5、《別讓我走》
《別讓我走》由福斯探照燈公司出品,由馬克·羅曼尼克執導,凱瑞·穆麗根、安德魯·加菲爾德、凱拉·奈特莉領銜主演的愛情片。影片於2010年9月15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根據英國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說改編,影片講述了一九九零年代末的英格蘭鄉間的一所學校裡面的學生發現自己非同尋常的出身和不可思議的命運故事。
② 八月迷情電影剖析 心理學方面
【摘要】電影是視聽藝術,如何將畫面和聲音結合起來,已經有了大量的實踐。但在研究方面,目前的文獻大都從聲音的功能、性質等方面來討論,很少有文章分析聲畫是如何結合的。本文試以音樂劇情片《八月迷情》為例,對該影片中的聲畫結合方式加以剖析。
【關鍵詞】《八月迷情》 聲畫結合 音樂劇情片
人天生就是「視聽」動物,現實生活中,處處都有聲畫結合的美景。電影是視聽藝術。一部視聽結合雜亂且不會引起美感的電影顯然不會被大眾接受,那麼什麼樣的視聽結合才是美的呢?本文對電影《八月迷情》中的聲畫結合方式作一剖析。
《八月迷情》是華納兄弟公司於2007年出品的音樂劇情片。埃文是本片的小主人公,他的父母因音樂相識相愛,但卻因為等級觀念無奈地分開了。由於外祖父的安排,埃文的母親(萊拉)直到父親去世才知道自己的孩子還在人世,所以拾起荒廢已久的大提琴,期望用音樂找到自己的兒子。同時,埃文的父親(路易斯)勇敢地面對自己心靈深處的渴望,重新與音樂為伴,終於在埃文開音樂會的時候,一家人團圓了。
影片一開始,觀眾伴隨著風聲聽到一個男孩的聲音。「聽!你聽到了嗎?那個旋律,我在哪兒都能聽到。」這時,屏幕上出現了字幕,每一個名字都被太陽光照射,反射出白色的光芒。大提琴漸漸加入,給人一種溫暖且寧靜的感覺。「那旋律在風中,在空氣里,在陽光下。」接著,我們看到了廣闊的天空,一大片綠色的稻田,看不到邊際。漸漸聽到了風聲,風吹動麥苗發出的聲音,昆蟲的叫聲和音樂聲,節奏越來越快。埃文在麥地里盡情地享受著「自然協奏曲」,他揮舞著手臂,擺動著身體,和周圍的環境完全融為一體。埃文張開雙臂時我們能聽到滑翔的聲音,麥苗因風的吹動形成了波浪,這時我們聽到弦樂在不停地渲染著色彩。埃文的每一個動作、麥苗的每一次擺動都會引起聲音在節奏甚至是方向上的變化,加上攝影機拍攝角度和景別的不同,令人心曠神怡。這正是電影中聲畫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產生的效果。
聲畫結合(聲畫同步和聲畫對位)符合音樂心理學。音樂心理學告訴我們:長音使人感覺空間寬闊,短音使人感覺空間狹窄;長音使人感覺心情平和安靜,短音使人性情急躁、不平靜。有規律的節奏運動,容易使人與物理的機械的運動發生聯覺,而不規則的節奏往往是表現人的情態活動。音越強,情感體會越強,音越弱,情感體會越弱。①聲畫同步,在相同的方向上加強電影的表現力。
第二處精彩的聲畫配合出現在影片的26:44分到第29:00分處。這一次只有少量的音樂,大部分是節奏鼓點和音效。由一串風鈴作為引子,鏡頭轉入埃文的腳步特寫,他踏著金屬網蓋,每一步都踏著節奏,突然闖入的地鐵鳴笛聲預示著「城市交響曲」就此拉開帷幕。隨著風聲的闖入,畫面(繁忙的街道和埃文不知不覺隨音樂擺動的雙手)快速地切換,有的鏡頭只是閃了一下(很像切分音)。在此過程中,聲音越來越豐富,由起初的風鈴、汽笛和風聲,逐漸加入了工廠生產的聲音,鴿子拍動翅膀的聲音,滑板的聲音,焊鐵的聲音,甚至有廣播里說唱樂的聲音。聲畫的結合生動地描述了一個繁忙的街道,這對塑造小主人公音樂神童的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雜亂無章,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噪音的聲響在埃文看來卻是如此美妙。
成功的關鍵在於節奏重音的運用。節奏重音是聲音或畫面的一個或多個節奏點與畫面或聲音的節奏點重疊。②開始的地鐵聲是明顯的重音,它與埃文突然聽到後的驚異在同一剪切點。從那之後,我們看到畫面切換明顯加快,即使需要推拉鏡頭也是快速的,每一個聲音的出現都會有聲源鏡頭。
影片中還有一處使用了重音方式,在開頭的6:33分處,萊拉演奏的古典樂響起,7:07分處,路易斯的搖滾樂切入。古典樂的節拍重音在第一拍,而搖滾樂的重音在第二拍,按理說,這兩種音樂形式的節拍不符,要將它們結合在一起不太容易,但這正是影片聲畫結合的巧妙之處:7:07分處用了一個重音把兩種音樂銜接得天衣無縫,同時畫面從萊拉轉換到路易斯,為之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剪切方式打下了基礎。接著,鏡頭不停地在萊拉和路易斯之間切換,搖滾樂中加進了古典樂,不僅使樂曲另有韻味,也為兩人的感情發展預熱。
影片中為解決人物的出場問題,採取了以音樂為向導的方式。大家都知道,在故事中,每一個重要人物的出場都會推動情節發展。電影也是一樣,所不同的是,作為一部以音樂為賣點的電影,是以音樂引出人物。街頭賣藝的小男孩阿瑟第一次將埃文真正帶入了音樂世界。阿瑟是以歌聲出場的,我們在畫面上只能看見埃文因丟了重要聯系號碼變得驚慌失措,他不懂得如何躲避車輛,眼前紛繁的景象令他不知所措。這里依舊是畫面的快速切換,只是聲音發生了很大變化:不是有規律的樂音,而是完全變成了嘈雜聲。但通過背景音樂,我們可以隱約聽到一個男孩的聲音,阿瑟登場了。這是用聲音連接畫面,用聲音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在影片的1:03:05處用了同樣的處理方式。夜晚,車水馬龍的街道,背景音樂響起:「朋友不停告訴我,沒有爸爸沒關系……」。歌聲作了處理,有些迴音,就像是上帝的指引,似乎在告訴我們:埃文是為音樂而生的,他最終會因音樂找到雙親。接著,他又一次追尋著歌聲來到一所教堂,在這里,他認識了給他提供就讀世界名校機會的音樂家,邁出他尋根之旅的關鍵一步。
描述心情是音樂的強項。音樂所表現的藝術思想及表達情感的作用,是其他的藝術形式所不能及的。在影片的1:11:11處,籃球重重落地的聲響又一次出現。埃文和著籃球的聲音彈奏了三個音,大提琴再一次響起,越來越快,象徵著思緒在埃文腦海中快速地穿梭,我們還能聽到埃文譜曲時筆尖在紙上摩擦的沙沙聲;畫面時而是他思索的鏡頭,時而是樂譜的特寫,時而又是窗外籃球比賽的畫面。為了將這兩個完全不同的場景聯系起來,影片用了一個技巧:運動員失誤了,球沒有被接到,而是從他的頭頂飛了過去;這時埃文的思緒也打住了,他匆匆劃掉剛剛寫好的樂曲。就在這時,音樂聲突然降調,速度減慢,就像是播放器沒電了似的,但瞬間便恢復了。接下來的場景聲畫對應:畫面中擺動的跳繩對應樂譜中弧形的連線,並列的鞦韆對應並列的和聲,跳繩的腳步對應鋼琴鍵盤上下跳動的特寫。為了表現埃文與生俱來的音樂才能,把兩件毫不相乾的事物結合得如此巧妙,體現了製作者的匠心。
影片聲畫結合的精妙處還體現在影片的結尾。演奏會上,萊拉再次奏響了大提琴,她期望兒子能夠聽到;路易斯站在久別的舞台上接受觀眾的歡呼聲。大提琴首先響起,接著小鼓和吉他也響了起來,路易斯唱到:「你在原地不停徘徊,你想爭取,你想退縮……」。畫面從萊拉切換到路易斯,再到埃文,他正被迫在街頭賣藝,同伴正在數錢。鏡頭繼續切換到萊拉,然後是路易斯:「我要找到你,我要找到你……」。這時,我們看到埃文對同伴說:「我必須離開,這次我不會回頭」。同伴回答:「你的父母聽不到你,也許他們已經死了」。埃文頭也不回地沖了出去,試圖擺脫束縛自己的一切,他要找到自己的父母。畫面上再次出現路易斯:「這是你第一次看清事實,睜開眼睛吧」。同伴回答:「你沒地方可去」。路易斯:「我要找到你」。萊拉不時地朝台下看,她在傾聽自己的愛人和孩子。埃文迷路了,他在地鐵通道換氣處聽到了母親的琴聲。萊拉堅定的琴聲不僅給了自己力量,也給了埃文希望,而路易斯在演出結束後因看到音樂會的廣告也趕到了現場,一曲終了,一家人終於團聚。
通過對影片中幾處聲畫結合場景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影片中聲畫如何結合才能產生美以及聲畫結合的重要性。首先,聲畫結合能推動故事的情節發展,如引導重要人物的出場等。其次,能渲染氣氛。如開場的麥田景象等。第三,能表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在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創作者運用了重音、節奏,將自然聲響穿插到音樂中,古典與流行樂的結合等方式,我們也相信未來的電影還會有更多的表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