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22《大國糧倉》電影觀後感(精選5篇)
紀錄電影《大國糧倉》以紀實拍攝的手法,影片融入珍貴的歷史鏡頭,特別是從1949年起經歷的不同年代的彩色膠片開篇。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2022《大國糧倉》電影 觀後感 (精選5篇),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2022《大國糧倉》電影觀後感1
是誰,在田間辛勤工作;是誰,忙於工作,以實驗田為家;是誰,解救人民的飲食問題……種種疑問指向一位偉大國士——袁隆平。
望著面前熱氣騰騰的米飯,一位辛勞的身影漸漸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在田地埋頭苦幹,一次次實驗造福於民,您的功名被人傳頌,您的身影永存於人們的心中!您雖已是高齡老人,但您不辭辛勞,一直在田間穿梭,一直為人民服務;您整天潛心實驗,但您絲毫不古板,爽朗的聲音回盪在我們的心中,您的發明成就,也成為人們暫無絕口的美食,成為了人們的福音,解決了人們的飲食問題。像這樣的偉人、國士,被所有人所贊頌。
可是,就在昨天,您卻遠離了我們,遠離了世界,遠離了您的實驗成果……當您的遺體在駛過長沙街道時,許多人追隨著您,大聲呼喊——「袁爺爺,一路走好!」話音剛落,許多人泣不成聲。
關於糧食,你們這樣說:「一粒糧食能夠拯救一個國家,也能絆倒一個國家。上世紀六十年代,飢荒餓死人,大家都吃不飽飯,我都親眼見過。」當記者問:「您還擔心這種現象會發生嗎?他釋然的回答:「不可能了。」說完,他鬆了一口氣。
關於工作,他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國的夢。「我畢生追求的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他這樣說。
5月23日,袁爺爺去世後,長沙天降暴雨,群眾冒雨為袁爺爺送行。
回過神來,面對著白米飯,我竟淚眼朦朧,懷著的崇敬與懷念,對袁爺爺說一聲:「袁爺爺,一路走好,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您!」
2022《大國糧倉》電影觀後感2
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他創造的社會財富,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無價。
——題記
有一位老人一直走在科研的道路上,他解決了中國14億人口的溫飽問題;他曾多次赴國際水稻所開展合作研究和技術交流;他曾率先在中國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他就是我的偶像袁隆平。
他是一位飽經風霜而消瘦的老人,他那黝黑的皮膚是被太陽親吻過的色彩,歲月在他臉上留下一道道皺紋,須發已被匆匆流去的時光染成花白,他大步邁向田野,望著收成的水稻,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那麼靜謐,他那雙粗糙的手,輕輕的撫摸著水稻,眼裡充滿了喜悅。
袁隆平在研究雜交水稻的道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在一次實驗中,他所研究的雜交水稻稻穀減少了5%,而稻草卻足足增加了60%,在這時有人就說:「人要是能吃草的話,你這個水稻就大有發展了。」面對無數的譏諷,袁隆平爺爺依然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一直堅持研究水稻,終於將雜交水稻研究成功,還將它推廣到了全世界。每當有記者采訪他時,他總會像個小孩子樂呵呵的,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80歲時是80後,我90歲時就是90後。」袁爺爺總是懷揣著一顆年輕的心,面對事物總抱以樂觀的心態,正是他這種樂觀積極的心態,感染了我,對待事情總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去看待,那麼所有事情都會變得美好起來。
我喜歡他從不言敗的精神、樂觀積極的態度、純朴而高尚的品德,他就是我的偶像,一個真正能讓我們吃飽飯的男神——袁隆平。
2022《大國糧倉》電影觀後感3
中國有很多了不起的人,從古到今,都很愛國,真讓人佩服。在眾多了不起的中國人中,我認為袁隆平最了不起。
袁隆平乃是雜交水稻之父。提起他,絕大多數的人都對他十分尊敬。袁隆平列過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飢荒,一個個百姓都面瘦飢黃……袁隆平也親身經歷了飢餓的痛苦。他見證了嚴酷的現實,想起了舊社會,想起了平民百姓的困苦,所以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培育出水稻的新品種。
在試驗田裡,他發現了一株不同的稻子,和普通的水稻不同。它們的差異在於稻子產量差別巨大。這一發現,令袁隆平大吃一驚,細細尋找以後,碩大的試驗田中就只有這一株。在對其仔細觀察和統計分析,論證了這棵稻是「天然雜交稻。」證明了這種水稻存在明顯的雜交優勢現象,他激動地把它做成標本,拍下照發給助手,去外面尋找。
他和助手找了很長的時間,最終在一處水邊,找到了珍貴的6株天然稻。第一次雜交成果並不理想,新的問題又來了,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用,自花授粉,難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雜交。
為了克服這個世界難題,他每天都在試驗田裡,彎下腰,精心呵護著一棵棵水稻,彷彿是他的親兒子一般。當下一批水稻成功時,他剛走進田中沒多久,就興奮地沖出來,抬頭大笑:「我成功了!我的雜交水稻成功了!」反復多次的培育,產量從每畝800斤一躍到1600斤,研發到了2020年,稻桿比茭白還高,畝產超過了2000多斤。
袁隆平為中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讓十幾億人吃上了飽飯。也為世界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現在雜交水稻已在全世界推廣。我要好好學習,在未來能報答祖國。
2022《大國糧倉》電影觀後感4
因為熱愛祖國,錢老毅然冒著生命危險——回到祖國;
因為熱愛水稻,袁隆平頂著閑言碎語研究雜交水稻;
因為熱愛華夏民族,青少年投身於知識的海洋,只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
因為熱愛中國,我們甘願付出,只為它明天能比今天更好。
錢學森,這位偉大的老人,他知識淵博,才華出眾,在國外學習,連外國人都稱贊他為天才。美國政府願意支付巨額工資,只為讓他在美國工作。可是他卻毅然決然的拒絕了。只是因為心繫祖國,渴望回到祖國,將自己的才能奉獻給祖國。他的願望是如此的強烈,以致於在美國政府以其生命威脅的條件下阻攔他返回中國,他還是毅然的帶上一家老小在周恩來的幫助下回到祖國。他對中國的貢獻是巨大的,人們親切的稱他為「兩彈元老」。
袁隆平,他說他的願望是讓每個人都吃飽飯,讓水稻長成甘蔗一樣高,米粒像雞蛋一樣大。讓大家不愁吃,不愁穿,家家過上小康一般的生活。他可不是開玩笑,雖然他並不高大,而且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人又黑又瘦,但他真的成功了,他研究出來的水稻,雖沒有雞蛋大,卻讓中國的水稻增產了好幾倍,幾乎每家都能吃飽,穿暖。袁隆平,他是全國的恩人,為全國人民帶來了充裕的米飯。但當有人誇獎他時,他只是撓撓頭,不好意思的說:「我只是熱愛水稻,熱愛祖國,能專業於我熱愛的水稻,還能為祖國帶來利益,是我的榮幸。」
不管是錢學森,還是袁隆平,他們都是因為熱愛祖國,所以不怕困難,不畏堅辛,甘願付出畢生的精力,只為祖國的明天更興盛,更強大。
所以我們青少年作為祖國明天的花朵,更應該向他們看齊,為中國的崛起而奮斗。現在有很多青少年,因為考試的失敗,父母的閑言碎語而想不開,以致於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我認為這是很不該的。如果我們能看著錢老和袁隆平博士為中國付出的艱辛,是否會有愧疚的感覺。現在,讓我們昂起頭,向前走,努力學習,為祖國的未來而學習。
2022《大國糧倉》電影觀後感5
當金戈鐵馬的喊殺聲漸漸遠去,誰,會為人們所崇拜?在曾經一次媒體調查中,有舞台上的明星,有英勇的烈士,還有偉大的領袖,直到這份名單的最後,袁隆平教授的名字才擠入我的眼簾,這入選的科學家默默守望著人們對科學家的那份敬重,而到了第二年,這的守望者也消失了。
數年前的一個夏天,在湖南安江的一塊農田裡,一位農民模樣的人,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著頭,彎著腰,正在尋尋覓覓。他,就是袁隆平。在那時,他是安江農校的一位教師,正在尋找雄性不育株水稻,以便進行水稻雜交試驗。在次年六月份,他帶領助手和新婚不久的妻子,先後共檢查了1.4萬余株稻穗,找到了6株天然的雄性不育植株,之後耗時六年進行試驗。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挫折,袁隆平並不氣餒,繼續堅持著。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於一九七三年培育出了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與全中國,甚至全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每年增產的稻穀可以多養活幾千萬人口。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們帶來了福音。」
面對世人的高度評價和各項殊榮,袁隆平教授沒有居功自傲,繼續默默地探索著、奉獻著,只為讓更多人不再忍受飢餓。功夫不負有心人,袁隆平教授又研製出一項重大發明——海水稻,然而,在中國並沒有很多人注意到這項成就,是因為在同一時期,某某明星公布戀情,導致網路癱瘓。看到這件事,我不禁萬分感嘆,想起一句話:將軍冢前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這句話,不正是當下社會的寫照嗎?
為了心中那崇高的理想,袁隆平教授鍥而不舍,廢寢忘食,兢兢業業,為全人類帶來了巨大利益,卻鮮有人知,而某個明星的家常小事,卻引起了網路的轟動。這是一種多麼不正常的現象啊!誠然明星優異的外表、風度、知名度會深深的吸引青少年的目光,追星行為也無可厚非,然而,又有多少人在追星中迷失了自我?
周國平說過,有著純正追求的青春歲月才是最美好的。在這最美好的時光中,我們崇拜的對象不應該是聚光燈下那些所謂的「星」,而是那些能夠激勵我們,充實自我的,真正為社會做出奉獻的人。讓我們,將目光轉向像袁隆平教授一樣無私奉獻的「星」,讓我們與星光同熠。
2022《大國糧倉》電影觀後感(精選5篇)相關 文章 :
★ 2022年央視感動中國個人觀後感(精選5篇)
★ 2020《大國戰疫》觀後感作文精選5篇
★ 2022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最新觀後感5篇
★ 2022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有感6篇
★ 2022年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觀後感(精選5篇)
★ 2019電影觀後感大全精選5篇
★ 2020《囧媽》電影觀後感
★ 2020《大國戰疫》觀後感作文例文大全5篇
★ 《感動中國》2022年度觀後感(5篇)
★ 央視2022感動中國個人觀後感【精選5篇】
❷ 電影大國糧倉觀後感作文2022
紀錄電影《大國糧倉》呈現了中國人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的美」「吃得健康」的歷史性轉變,影片檔談用鏡頭語言表述百姓 故事 ,讓普通百聚焦中國飯碗,以平民視角答疑解惑,了解中國糧食安全。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大國糧倉 觀後感 ,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電影大國糧倉觀後感 作文 1
袁隆平,平頭小臉,其貌不揚。你想不到他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而正是這個顯得有些平凡的老頭,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非凡的奇跡——目前在我國,有一半的稻田裡播種著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獲的稻穀60%源自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
是怎樣的力量把一個人的命運緊緊聯系並且積極影響著16億人的命運呢?又是一種怎樣的力量促使著袁隆平年輕時違背母親的意願作出自己的人生選擇?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促使他執著於雜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終走向成功的呢?
「知識+汗水+機遇+靈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縮寫!
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從一棵天然雜交稻開始,袁隆平開創了水稻育種的新歷史。作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的英雄,也是有著世界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他獲得的一系列國際獎勵可資證明。若回答「下個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沒有哪位科學家比袁隆平更有資格回答了。
關於超級雜交水稻,不善言辭的袁隆平有著講不完的故事。當別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時,他以「知識+汗水+靈感+機遇」作了精闢的回答,並且還講了一個故事。
從「1953年到1966年,我在農校一邊教課,一邊做育種研究,每年都去農田選種。從野外選出表現優異的植株,找回種子播種,看它第二年的表現,這樣來篩選具有穩定遺傳優異性狀的品種,這稱為系統選育法,是常用的一種 方法 。1962年,我在一塊田裡發現一株稻鶴立雞群,穗特別大,而且結實飽滿、整齊一致,我是有心人,沒有放過它。第二年我把它種下去,辛苦培育,滿懷希望有好的收獲,不料大失所望,再長出來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這時候一般人感到失敗就放棄了,我坐在田埂上想為什麼失敗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選出的是一棵天然雜交種,不是純種,因此第二年遺傳性狀出現分離,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雜交種的產量來計算,畝產能達到1200斤,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發靈感,既然水稻有雜交優勢,我為什麼非要選育純種呢?從此我致力於雜交水稻育種。」
電影大國糧倉觀後感作文2
當你吃著手中粒粒飽滿的大米飯,你是否會想到一個人?當你覺得手中的糧食不合自己的胃口,想倒掉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一個人?沒錯,他就行則碰是袁隆平爺爺。
可是就在昨天袁隆平爺爺逝世了,他一生勤勤懇懇,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在建國初期,袁隆平爺爺放棄優良的學習環境,放棄去重點大學的機會。回到鄉村讀農業大學,只是為了讓人民都吃飽飯。在大學 畢業 之後,他去當了一名鄉村教師。同時不停研究雜交水稻,在一開始因為沒有名氣而飽受質疑。但他沒有放棄,依舊堅持研究雜交水稻,終於有一天他成功了。讓中國水稻的糧食產量翻了幾倍,從這之後,袁隆平獲得眾多獎項。但他沒有對獎項對的高高在上,依舊頂著烈日,堅持下田,研究出了第1代第2代,第3代雜交水稻。他的成功是舉世矚目的成功,他的榮譽是汗水換來的榮盯配譽。它是國之棟梁,更是國家的驕傲。
可就在昨天,噩耗傳來。袁隆平爺爺與於下午1:07逝世。也許是天堂也需要糧食了吧,他帶著他的稻穀離開了。這時候,當你看著手中那碗香噴噴的大米飯,你是否覺得意義深刻?他的背後是一位老人用畢生心血換來的,袁隆平爺爺的高尚情操我們永遠難忘,他的崇高精神也應該永垂不朽,在袁隆平爺爺身上,我們看到了堅持不懈,我們看到了不驕不躁,我們看到了勤勤懇懇……他的精神是我們永遠需要學習的,是我們永遠應該牢記的。十里禾香,承載的是袁隆平爺爺無窮的智慧,寄託的是他盼望中國崛起的無限懷想。讓我們致敬國之棟梁。致敬老一輩人的智慧,致敬他們無窮的愛國之心。
禾下乘涼夢,丹心映青。願國之棟梁都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電影大國糧倉觀後感作文3
平日里,我們瞻仰、贊美、崇敬您,將您視為共和國天際最明亮的星。但這一刻,您彷彿離我們很近很近,像是血脈相連的親人忽然離開了,心突然地空了一塊,淚水不知何時已經盈於眼眶。
記得第一次知道您,是在小學的課本上。照片的人在稻田中手拿稻子,仔細地觀察。老師說您是一個偉大的人,童真的我好奇為什麼要看棵稻子呢?
漸漸地,我知道了。您說您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曾經在稻田裡拉琴的古稀老人,現在您帶著種子去了天堂。可能天堂有些人吃不飽,您又去拯救他們了。
在當時一場飢荒災難席捲中華大地。您毅然決定投身水稻研究,希望能研製一種高產的水稻,讓全中國人都吃飽飯,經過長達十年的研究,遭受無數次失敗,終於在1970年發現「野敗」,為雜交水稻科研事業的發展帶來契機。
隨著雜交水稻的成功研製以及大面積推廣,袁隆平的名字走進千家萬戶,甚至走出了國門贏得了世界的贊美,這次,您不僅讓中國人民吃上了飯,更讓全世界人民吃上了飯!
看著碗中的大米,拿起筷子,嘗上一口,吃到嘴裡是甜甜的,可到心裡卻是悲傷的,我還是會不由得想起您,您好像還在海南研究,海水怎麼種水稻呢。大家可能都做了一場夢,你還在完成您的夢,只不過換了個地方罷了。
風輕輕吹動,麥苗微動,那比高梁還高的稻穗在陽光的照射下映出金色的光芒,他戴著草帽,躺在搖椅上,安靜的聆聽著風吹麥浪的聲音,嘴角微微上揚。我想,他一定夢到了這衣食飽足,繁榮昌盛的祖國,這盛世,如他所願了。
電影大國糧倉觀後感作文4
2021年5月22日,這是個世人永遠銘記的日子,兩位國之脊樑永遠離開了我們。一位是「心懷一稻濟世,但求萬家糧足」的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另一位則是「俠志披肝瀝膽,永懷醫者仁心」的科學院院士吳孟超先生。他們用行動詮釋了國士無雙,他們的先進 事跡 和崇高精神永遠是大家學習的榜樣,激勵著大家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開拓奮進、砥礪前行。
國士無雙是人生耐得住寂寞,在稻田中奉獻一生,守住中國人的鐵飯碗。「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說的一句話。他也用一生,為這句話寫下了注腳。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為不讓受苦挨餓的飢荒苦難再次出現,讓中國人端牢「飯碗」,他牢記三個任務:實現超高產、 種植 海水稻、做好第三代雜交水稻工作,日復一日下農田做實驗。在實踐基礎上,以過人膽識和科學眼光投身基礎科研事業,依據事實、發現真理、驗證真理,築牢中國農業之基石,成功實現第三代雜交水稻晚稻畝產911。7公斤,真正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讓雜交水稻造福全球,讓禾下乘涼夢照進現實。他鼓勵年輕人要勤勞勇敢、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團結協作,將年輕的自己投入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在強國征程中寫下精彩的一筆。承蒙袁院士之恩,在未來,作為後備力量的我們,必是以知識為應用基礎、汗水為苦幹實干、把握好 經驗 升華的思想火花、順應時代大潮盡我所能,不懼人生路漫漫、塵世車馬喧,獨守一方地、淡泊志彌堅,願得一斛黍、消弭天下飢,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國士無雙是以學投戎攻難題,軍人本色護國民健康,守住中國人的醫無憂。「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從醫七十餘年,救治近兩萬肝膽病人,在工作中爭分奪秒去奉獻,那是生命終點的意義。他是一代醫界傳奇,深受病患愛戴,懸壺桃李滿天下。他曾說:「即使有一天,倒在手術室里,也將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他勇闖生命禁區,帶領同伴不斷突破,創造性地提出「五葉四段」的解剖學理論,建立「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的肝臟止血技術,克服了一個又一個肝臟外科界的難題,拯救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他時刻為病人利益著想,在日常行醫過程中,主張為病人節約,最大限度地為病人減輕負擔,每每看望患者,也總是先把雙手搓熱,然後才跟患者接觸,他檢查時主動拉上屏風,還會幫助患者掖好被角,用「父母仁心」在人生中寫滿「拯救」二字。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馬,要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離黃泉。他的精神將會永遠砥礪代代醫者,不忘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團火,游刃於病魔、刀除患精準,誓言從不悔、冰心在人民。
年少不懼歲月長,彼方尚有榮光在。欣逢盛世,當不負盛世。我們將牢記禾下乘涼夢,一稻一人生;心當在人民,醫難無可擋。致敬「醫食無憂」的守護者,以吾輩之青春,捍衛我盛世中華。
電影大國糧倉觀後感作文5
袁隆平爺爺用一生為祖國奉獻,是被稱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而就在昨天,袁隆平爺爺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對袁隆平爺爺而言,他是一個不居功自傲的人,在2019年收獲了共和國勛章,在這勛章背後,袁隆平爺爺付出了巨大的艱辛,他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發明「三系法」,目前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
袁隆平爺爺在以前的時候看見人們吃不飽,喝不飽,骨瘦如柴的樣子,於是下定決心一定要讓所有的百姓吃飽飯,也正因為這樣,袁隆平爺爺開啟了奮斗旅途,但是想成功並沒有那麼容易,再一次泥田裡有700株稻穀被拔掉了,一次次失敗,經過年復一年的研究,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為袁隆平星。
在2018年12月18日袁隆平爺爺獲得改革「先鋒」稱號與獎章,並且2017年9月,在試驗田內畝產1147.02公斤創畝產記錄。袁隆平爺爺除了悠閑時間,就是看書,每天熬到12點多才睡覺,他也說過一句話,一粒小小的糧食既能絆倒一個大國,同樣能使一個大國進步。
若我們每一個人沒有像袁隆平那樣的決心,沒有那樣堅定的毅力與頑強的意志,心中沒有夢想,那麼祖國的未來由誰來撐起?袁隆平爺爺既然解決了全國人民吃飽飯的問題,我們就要更加珍惜一粒米一粒飯。
__,袁隆平爺爺去世了,他有兩個內心,一個是平凡樸素的內心,一個是甘願努力付出的內心,這兩個內心鑄就了不朽的袁隆平,國士無雙,舉國哀悼,向您學習、向您致敬,一路走好!
電影大國糧倉觀後感作文2022相關 文章 :
★ 2022《大國糧倉》電影觀後感(精選5篇)
★ 電影《大國糧倉》2022觀後感五篇
★ 2022大國糧倉電影個人觀後感(10篇)
★ 觀看《大國糧倉》2022觀後感十篇
★ 《大國糧倉》電影觀後感十篇
★ 紀錄電影《大國糧倉》觀後感10篇
★ 《大國崛起》之中國篇觀後感(2)
★ 愛國電影閃閃的紅星觀後感10篇
★ 電影《楊善洲》觀後感1500字5篇
★ 初中生愛國電影觀後感
❸ 紀錄電影《大國糧倉》觀後感700字
紀錄電影《大國糧倉》觀後感700字(通用12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紀錄電影《大國糧倉》觀後感700字(通用12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個人將一生獻給一片土地,只為堅守一個夢想。——題記
您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在泥濘的田埂上的背景,您那一件件廉價的花襯衣,您那台「世界名車」奇瑞….這年夏天,深深烙印在我心裡。
背灼炎天光
烈日當頭,稻浪滾滾。您肩杠農具,兜揣放大鏡,在沒腿的泥中滿跚。低頭端詳,您臉上的老年斑正是歲月的勛章,花白的銀發讓您更加精神。手捧稻穗,您深陷的眼窩漸漸有了光彩,閃爍的瞳仁與微笑流光溢彩,您用汗水澆灌出這沉甸旬的黃金稻。
從實驗田這頭一路俯首仔細觀察到那頭,身影遂漸被拉長,一趟來回,一背汗水。每日都如此艱辛,您面朝稻葉背頂炎陽,偶爾才坐到樹陰下,在夾子本上記錄所得。火熱的烈日從東方升起爬到山頂,又順著西邊的樹梢徐徐滑下。
但惜夏長
時光如川,又是一年稻豐時。夏日轉瞬即逝,稻兒們奉出顆顆金黃,搖曳在微風中,您立於田埂之上,雙手插腰站定,極目四望,滿眼金黃,不禁咧開嘴,憨憨地笑了,滿臉的自豪與興奮。
但您總嘆息夏天太短,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研究。是啊!「貪心」的你又怎麼可能知足呢?您將水稻每公頃15噸的產量提升到每公頃18噸,將高產水稻變成海水稻。水稻的每一點進步,每一點成長,都凝聚著您的無盡心血啊!若不是當年歷經飢荒,若不是當年的深痛怦擊,又怎麼能「貪得無厭」,怎麼能開創水稻的新紀元,救濟蒼生呢?
15元的襯衫,50元的衣服,100元的鞋子,260元的手錶,是您!懷揣著永恆的赤誠之心,是您將一生都獻給深沉的土地,一生都專注於陪伴在水稻左右,解決了全國、全洲乃至全世界的溫飽問題,向您致敬!還是您!
手執水稻,痴迷一生。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種子改變世界!這個夏天,稻子熟了,金浪翻滾,而您卻永遠地去了,去追求那個永恆的夢,您也許化作了天的一顆明星,閃閃爍爍間看著我們吃飯呢……
當你吃著香噴噴的白米飯的時候,也許你會想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不,我會想到「我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讓人類擺脫飢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的袁隆平爺爺。他是解決一個國家吃飯問題的大功臣。
袁隆平,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利用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多畝,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相當於每年解決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
對於一個幾千年未曾真正解決吃飯問題的大國,這是一個多麼巨大而深遠的貢獻!他先後獲得了國內國際多項頂尖大獎,身兼數十個學術和社會職務。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閃爍翱翔;風雲市場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麗登場。
不知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這些輝煌、榮耀、名利,似乎絲毫也沒有對袁隆平產生任何改變。從播種到收獲,他依然風塵僕僕地騎著摩托車去試驗田;從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趕著陽光從北到南察看育種基地。即使這次來京領獎,他也無時不惦記著他的試驗。
他拉著身上的衣服說:「這是我最貴的一件T恤,七十元。一般我買的都是三、四十元。我在香港,一百元買六條領帶,人家都說好。」但他抽煙要抽好煙——「中華」,每個月二千元,是生活中最奢侈的開銷。「我對財富的看法,有錢不花就是沒錢,放在銀行里那不是自己的錢。」
不論銀行里有多少錢,袁隆平還是種水稻的人。他除了日漸增多的條條皺紋,沒有任何的變化。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於研究,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當你吃著香噴噴的白米飯的時候,也許你會想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而我,會想到「我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讓人類擺脫飢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的袁隆平爺爺。他是解決一個國家吃飯問題的最偉大的人。
為什麼說袁隆平爺爺是最偉大的人呢?我國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授予他金質獎章和「傑出的發明家」榮譽稱號。國際同行稱他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利用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多畝,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相當於每年解決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
袁隆平爺爺做出了如此之大的貢獻,卻是一個艱苦樸素的人。他拉著身上的衣服說:「這是我最貴的一件T恤,七十元。一般我買的都是三、四十元。我在香港,一百元買六條領帶,人家都說好。」但他抽煙要抽好煙——「中華」,每個月二千元,是生活中最奢侈的開銷。「我對財富的看法,有錢不花就是沒錢,放在銀行里那不是自己的錢。」不論銀行里有多少錢,袁隆平還是種水稻的人。他除了日漸增多的'條條皺紋,沒有任何的變化。
一位記者問到有沒有想過把辛苦得來的科研成果對台灣水稻界保密時,袁隆平回答:「那要看對哪些人保密啦,這個東西內外有別是不是?台灣是我們的同胞,我們大家沒什麼可保密的,當然是分享成果啦。說老實話,我一點也不願保什麼密,我個性是這樣。」好個「內外有別」,在涉及「兩岸關系」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袁院士可一點也不含糊。
袁隆平,天上的行星以他命名,地上的水稻認他為「父」,居功不自傲,妙語常留香,為人類做出的貢獻,為他人帶來的歡樂!永s記人們心中!一路走好,袁隆平爺爺!
「真正的離別,沒有長亭古道,沒有勸君更進一杯酒,只是在一個和往常一樣的清晨,有人永遠留在了昨天」——題記
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間地頭忙碌;他,九十歲高齡還能用流利的英語與其他國家交談;他一直有個「禾下乘涼夢」:試驗田裡,雜交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像掃帚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一陣風吹來,稻浪此起彼伏,躺在稻穗下乘涼……擁有這個想法的老人究竟是誰?沒錯,他就是我最尊敬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
他從一個夢想開始,為之奮鬥了大半生。
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反復實驗,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這種雜交水稻能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袁隆平不僅是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終走在雜交水稻技術的發展前沿,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烈,為解決發展中的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戰略措施,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增產效果十分明顯,袁隆平榮獲多項國際大獎,享有很高的國際聲望,我國將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了袁隆平,同時它也是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的獲得者。
山河因而色變,草木為之含悲。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袁爺爺去世了,未曾蒙面,看到消息已淚流滿面。他終究是離開了,帶著對祖國和人民的最誠摯的最深沉的愛,踏著七彩祥雲離開了。
人類文明中總有幾個時代之子推動著族群的前行,完成使命後又變成天上的星星,他一定是趕著去創造下一個奇跡了,他曾說,「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都遠離飢餓。」袁爺爺您做到了,為天地立心,繼往開來;為生民立命,彰顯大愛;為萬世開太平,家國情懷。
一日三餐,米香彌漫,飽食者當常憶袁公,在此,我向您致敬,袁爺爺,一路走好!
2021年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爺爺去世了。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的死是比泰山還重的。縱觀袁隆平爺爺的一生,我們會發現他的一生是偉大的。
路有餓死殍,路有凍死骨。
上世紀60年代3年自然災害時期,袁隆平爺爺親眼目睹了在街邊有人餓死的景象,這給正在研究農業的他心靈產生了極大的震撼。也讓袁爺爺明白了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能絆倒一個國家的道理。從此袁隆平爺爺走上了研究水稻的道路
一心一意做研究,堅持不懈出成果。
那時袁隆平發現蘇聯人的方法並不可靠,於是他只好偷偷研究歐美的學說。學習完後,袁隆平便天天下地觀察,尋找合適的秧苗。他經常四處奔波,在各地的農田地里觀察。為了育種,他在火車上用體溫育種。盡管有人總會反對,說他不好,但他一直「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雖然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取得突破,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不斷反思、總結。終於取得了突破。以至於在滇南大地震的時候他也在臨時的帳篷里研究。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研究出了野敗。後來,雜交水稻的產量不斷突破新高,為我們的糧食供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禾下乘涼幾時有,雜交水稻覆全球。
袁隆平說自己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現在,雜交水稻的畝產是不斷增加,秧苗的品質也在不斷提升。我相信在不久後的,禾下乘涼夢一定會實現的。可惜袁爺爺沒有等到這一天,這可能是他的一個遺憾吧。現在,雜交水稻已經推廣到了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解決了不少當地人的吃飯問題。這是袁隆平爺爺對世界做也的貢獻。
袁隆平爺爺已經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我們應該學習他純朴、勤儉、純粹、高尚的品德。現在,我們充分落實光碟行動就是對袁爺爺最高的敬意。國士無雙,原袁爺爺一路走好!
與糧食同行,珍惜當下——沉痛悼念袁隆平爺爺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每每吟誦這首古詩,我就情不自禁想起一位老人。這位老人,是一介「農夫」。他畢其一生耕耘田間,淡泊名利,播撒希望,收獲糧食的富足,他在泥濘中倔強地尋找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的方法。這位老人,就是袁隆平爺爺。
「倉廩實,天下安。」千百年來,糧食一直就是一個國家的立根之本,是全民的希望。袁隆平爺爺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為了這個夢想,他努力了近70年,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一事業。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取得了無人超越的成就,他成功了!他研究的雜交水稻使得全球7%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1%的人口!袁隆平爺爺,是人民的英雄。
袁隆平爺爺曾說過,他有兩個夢想:第一個是禾下乘涼夢;第二個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不幸的是,5月22日下午13時07分,袁隆平爺爺因為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一時間,全國哀悼,長沙人民更是自發十里長街相送。
當我得知這個消息,內心很是沉痛。但我所能做的,就是好好吃飯。把碗中的米飯吃完、吃干凈。「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我們應該節約每一粒糧食,珍惜現在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
雖然,現如今各種各樣的精美食品層出不窮,但眼前這碗潔白的大米飯,更應該讓我們心存敬畏!因為這是袁隆平爺爺嘔心瀝血栽培出來的成果,這是他為民為國的精神!
很多人熱衷追捧娛樂明星,並樂此不疲,又有多少人去關注科學界這些為社會、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默默無聞於人群中的一些人呢?像袁隆平爺爺這樣為中國、為世界做出巨大貢獻的人,這才是我們青少年應該追捧的明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我做起,養成不浪費的好習慣。與糧食同行,珍惜當下。「地上播種子,天上撒甘露。」祝袁爺爺一路走好。
袁隆平爺爺說過:「浪費不但可恥,更是犯罪。」
——題記
袁隆平爺爺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他一生最大的願望是「讓人類擺脫飢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他辛辛苦苦培育出雜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使我國人民不再挨餓,都能夠吃飽飯。小時候,媽媽教會我的第一首古詩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我們應該珍惜糧食,好好吃飯,拒絕浪費!
雖然現在我們已經能吃飽飯了,但世界上卻還有很多人在挨餓。據資料統計,2017年,世界飢餓人口的數量上升至8。21億人,相當於全球人口中每9個人就有1個人在挨餓。當我看到非洲小孩餓得皮包骨時,我的眼睛不禁濕潤了。他們那深陷的眼窩、無助的眼神、枯木般的四肢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他們實在是太可憐了。但地球的另一邊,有些人卻根本就不懂得珍惜糧食,經常浪費,奢侈無度,白白浪費太多的食物(插評:若將浪費糧食的情景描繪出來,更形象,更具感染力。),實在是太不應該了,我們要杜絕一切奢靡之風,拒絕浪費。
要做到不浪費糧食,就要「好好吃飯」。比如在吃自助餐時,我們要吃多少拿多少,一次不能拿太多;在餐館吃飯,我們也要盡量做到光碟行動。
在我家,我們每個人都很珍惜糧食。如果有吃剩的米飯,我們也不會把它倒掉,而是留到晚上肚子餓時,給它加些水,熬成粥,或者做成蛋炒飯,也很美味。我們在外面吃飯時,如果不小心點太多吃不完,也會打包回家。每當弟弟不想吃飯時,爺爺就會跟我們講他年輕時缺糧少食、經常吃了這頓沒下頓的艱苦生活,教導他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袁隆平爺爺在5月22日因病逝世了,全國人民都傷心不已,人們用各種方式悼念他,有的人給他敬獻鮮花,有的人到現場為他送別,有的人為他書寫輓聯。對於我來說,我覺得「好好吃飯,拒絕浪費」、珍惜每一粒糧食,就是對袁隆平爺爺最好的緬懷。
「我年齡90歲,卻有著80歲的身體,和20歲的心理」這句話出自於袁隆平爺爺的口中,袁隆平爺爺是我最崇拜的一個人,因為他一生都在為雜交水稻而研究。然而,就在星期六的下午,一個驚人的消息傳開了,那就是——我們可敬的袁隆平爺爺去世了。
他一生都在為雜交水稻而研究,聯合國為中國送食物中的26年,就是他為這件事畫上了完美的句號。聽老師說,袁隆平爺爺小時候是在城市裡長大的,而他大學畢業之後,要去農業幹活,但是他的爸爸媽媽都不同意,最後經過袁隆平爺爺的好說歹說,終於說服了他的爸爸媽媽。袁隆平爺爺為了研究雜交水稻受了無數次失敗,就在他剛剛插好秧苗之後,一場大雨拔光了他的秧苗,要不是在偏僻的地方發現還有完整的五株秧苗,那他的工作就算是前功盡棄了。又在他剛剛插好秧苗之後,他所在的位置又發生了7。7級的大地震,所有人都勸他趕快離開,但是他卻說:「我的實驗田在這里,我的秧苗也在這里,所以我不會離開的。」在地震的時候,他竟然搭了個帳篷搭在了秧苗田裡,最後總結出了雜交水稻的培育過程。所以它被命名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為什麼袁隆平爺爺造成了這么多次失敗,他還不放棄呢?因為在他的心中,一直有兩個夢,在鼓舞著他。第一個是禾下乘涼夢。有一次,他做夢夢見他的底的秧苗長得像高粱那麼高,稻穗像掃把那麼大,鼓勵兒則像玉米那麼大,他正在和他的助手在這下面乘涼呢!第二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他想:如果雜交水稻的面積等於半個地球陸地的面積,那麼,至少還會多養育4~5億人口。就是這兩個夢一直鼓舞著他,讓他有不放棄的勇氣。
當星期六上午,我聽到袁隆平爺爺去世之後,整個人彷彿都癱瘓了,心都快要碎了。袁隆平爺爺一生都在為國家做貢獻,像他這樣無數的精神多該值得我們學習呀!所以,我們以後一定要吃光碟子里的每一粒米,來紀念我們的袁隆平爺爺!
一片土地,一把稻米。一片顆粒無收的土地,哭聲直上千雲霄。一把稻米,那會是幾十人,乃至百餘人的生命。「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一片土地,1100公斤。夏日的風吹過稻田,小小的稻苗隨風擺動,似乎是一片夏日的悠閑。可小小的稻苗永遠也不會知道,一位老人不再會開著小車在田間,小心地培育它們。
小苗們會努力長的很高,長的很大,要像高粱一樣高,穗子要像笤帚那麼長,結出的稻米要像花生米一樣大……不會再有人為飢餓所迫,因為「我的畢生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我們害怕偉人的離去,我們害怕後來的人們不記得他們,害怕他們真的變成課本上的一行文字。最可怕的事情,是遺忘。我們害怕他們只知道假大空的概念和意義,不知道他們真正的付出了多少,真正的為什麼值得我們記住。我們真的不會忘記。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一粥一飯思來之不易!
一位老爺爺,笑的那麼和藹,那麼開心,開著他的小車,行駛在田埂上。田裡的稻苗,比高粱還高,穗子比掃帚還長,稻米像花生一樣大。爺爺笑著,我們跑去告訴他,超級稻長遍了全球各地,他還是笑著,笑的那麼和藹,那麼開心……
昨天,就在昨天,一則消息讓天下人默哀。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爺爺於5月22日13點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當媽媽告訴我這個消息時,我很傷心,因為是袁隆平爺爺讓全國14億人吃飽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這是袁爺爺畢生的追求。袁爺爺還說過「糧食可以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感謝您為中國人能把飯碗牢牢的端在自己手中而做出的巨大貢獻。感謝有您!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今我們能吃到香噴噴的米飯,是袁爺爺辛苦努力奮斗一生所得。我們更應該乖乖吃飯,珍惜每一粒糧食。我們要永遠記住這位偉大的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
袁爺爺您辛苦了!您在天堂好好休息!一路走好!
當我們吃著香噴噴的白米飯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那句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聽了這首詩,你是否會想起對祖國糧食產量貢獻最大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正是他讓我們從飢餓中脫離出來,他是我國不可缺少的大功臣。
袁隆平爺爺其貌不揚,經常戴著草帽,卷著褲腳在田中做實驗,你看見他,可能都想不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於1930年,在2021年去世,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是因為他的一生都在研究雜交水稻。他的夢想就是雜交水稻畝產達到1000公斤以上,讓雜交水稻走出國門,推廣到世界各地。
袁隆平爺爺研究水雜交水稻的初心是什麼呢?因為他小時候曾經親身感受到飢餓的痛苦。袁爺爺的小時候正是飢荒年代,只能靠吃野菜、啃樹皮度日,整日被飢餓所折磨。當時有大批的老百姓沒有渡過難關,最後沉睡在泥土之中。而那時,袁隆平爺爺就立志要研究出高產糧食,讓人們不再活在飢餓中。
袁隆平爺爺為了研究雜交水稻,每天不分晝夜,不眠不休,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可他仍然不氣餒。每次走到稻田中,他手握稻穀,於稻田中奔波,不怕夏日烈陽、秋日泥濘與冬日風雪,面朝黃土背朝天,他研究五十年的雜交水稻終於研究成功了。
雖然袁袁隆平爺爺研製的雜交水稻使他身價千億,可他的生活卻異常簡朴,每月6000元的工資生活就讓他十分的滿意了。穿著幾十元的衣服,穿著百多元的鞋子,這種淡泊名利的品格讓人十分佩服。
可是,世界上任何人都不能長生不老,即使是對國家有巨大貢獻的袁爺爺也是,活了91歲的袁隆平爺爺在2021年5月22日去世了。就算他去了天堂,他的精神和卓越的貢獻,卻永遠地留在我們的心中。
神農氏返回了他的天國,留下人間稻米滿倉。我永遠懷念您,永遠感恩您!風吹稻花香,國士無雙,我們永遠緬懷「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
說起袁隆平爺爺,老百姓對他最熟悉不過了,是他研究出雜交水稻,從根本上解決了大家的溫飽問題,為老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就在昨天上午也就是五月二十二號上午十點零七分,袁隆平爺爺永遠離開了我們,他的離去不但是我們整個中國的一大損失,更是這個世界的損失,我的心情難以平靜,因為我們現在能吃上米飯,完完全全就是靠袁隆平爺爺的,要不然我們現在連填飽肚子都不知道是不是問題。我和家人都很崇拜他,爸爸也給我講了他的偉大事跡,各個網站也發出袁隆平爺爺生前很多感人的故事,我才真正的對袁隆平爺爺有所了解。
袁隆平爺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等,袁隆平爺爺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絕對不是「一顆種子」那麼簡單的事情。
袁隆平,雖然並不是雜交水稻最早的創造者,但是他普及了雜交水稻,將雜交水稻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袁隆平首先提出「要想利用水稻雜交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而這個理論是對傳統遺傳學理論的挑戰,等於否定了水稻這類雌雄共體,自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的傳統觀點。這種「否定」在實踐中獲得了成功,而且效果很好,所以基本全盤否定了傳統水稻育種理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大家應該都聽過吧。意思就是我們不能浪費糧食。能有的吃已經很不錯了,袁隆平爺爺用大半輩子的精力發明出了雜交水稻也拯救了我爺爺當代的那些人。
也才有我爸爸那代人,也才有我們這代人。現在的人都喜歡那些鋼鐵俠呀,蜘蛛俠呀,但是我覺得袁隆平爺爺才是我們真正的英雄。雖然我這三言兩語,並表達不了袁隆平爺爺的偉大,但我就用一句話就可以表達出來。「中國人的一口飯,袁隆平爺爺的一輩子。」
我在此緬懷和感恩袁隆平爺爺,請大家珍惜我們現在的糧食,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小時吃飯總剩或米粒掉一桌子一地的時候,媽媽總是苦口婆心的教育我要節約糧食。媽媽還教會了我《憫農》這首詩,讓我知道了一粒一粒米飯,是經過多少辛勞,才出現在我的面前的。就這樣我知道了糧食的來之不易,也改掉了剩飯掉飯的壞毛病。
在學校的「光碟行動中」中我做到了光碟小達人,老師還給我發了表揚信,鼓勵我和同學們最節約糧食的帶頭人。在媽媽的故事中,老師的引領下,我知道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
回顧人類發展的歷史,溫飽問題一直是我們人類在努力解決的問題,歷史上記載的一次次的飢荒事件深深刺痛著我們,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就是反映了近代我國歷史上的一次飢荒事件。
新中國成立之初,盡管政府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但由於底子太薄,很多地方依然要忍凍挨餓。袁隆平爺爺的「雜交水稻」解決了傳統水稻產量低的問題,大大解決了我國糧食產量低的問題,解決了世界1/5人口的溫飽問題,袁隆平爺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爺爺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雜交水稻的誕生,也歷盡艱辛。一項試驗,往往要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袁隆平爺爺創建超級雜交水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世界糧食供給做出傑出貢獻。就是這樣一位熱愛國家與人民的老人,為了解決我們的糧食問題,近90歲了,還兢兢業業奮斗在實驗室稻田上。
他時刻關心著人民的生活,經常出入超市觀看大米價格;他淡泊名利,把專利無私的奉獻給國家;他生活朴實,在商場買三四十塊錢的打折衣服。他不愧是「共和國勛章」的獲得者,實至名歸。
2021年5月22日13:07分,一個讓人悲痛的時刻,袁隆平爺爺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一日三餐,碗中粥溫時,莫忘種稻人,願聞稻花香,共築乘涼夢。當我們坐上餐桌,享用可口飯菜的時候,我們要懂得珍惜每一顆糧食,這是對袁隆平爺爺最好的銘記。
;❹ 一部電影講述的美國內戰結束後南部將軍回家老婆孩子被燒死在谷倉,後丈夫復仇
皮爾斯.布魯斯南與連姆尼森的《雙雄對決》
,美國西部片必看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