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有好看的特種兵的電影
我來推薦幾部比較經典的 特種兵 電影!
1.風暴之門 (2006)
導演: 安德烈·馬柳柯夫 / Андрей Малюков / Andrei Malyukov
主演: 安德烈·卡拉斯科 / Андрей Краско / Andrey Krasko / 米蓋爾·普萊切科夫 / Михаил Пореченков / Mikhail Porechenkov
類型: 劇情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俄羅斯
語言: 俄語
上映日期: 2008-02-14
又名: GROZOVYE VOROTA / Грозовые ворота
劇情簡介 · · · · · ·
2000年,俄羅斯發動的第二次車臣戰爭進入掃尾階段,俄軍攻克車臣首府格羅茲尼。其中,有一股車臣非法武裝分子被俄軍包圍在阿爾貢峽谷,他們企圖劫持平民逃出邊境。此時,俄76空降師屬104近衛傘降團第2營臨危受命,封鎖敵軍。其中,多羅寧(邁克•普萊切科夫 Mikhail Porechenkov 飾)率領的作戰小分隊,接到的命令是便是在在四面環山的阿爾貢峽谷阻擊叛軍通過。然而,由泰姆拉率領的車臣叛軍竟有千人之眾。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他們進行著頑強不屈的抵抗。最後,大家壯烈犧牲。多羅寧在臨死前,腦海中浮現出與女友阿利桑德羅道別時的情景。他把女友的地址交給了戰友,而戰友們也接連倒下了。炮聲隆隆,硝煙彌漫,戰爭的倖存者寥寥無幾……
本片根據俄羅斯報告文學《連隊消逝在天際》改編,取材自俄羅斯平叛車臣的真實戰役。
2.沖出亞馬遜
導演: 宋亞明
編劇: 趙峻防 / 王戈洪
主演: 侯勇 / 穆立新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 英語
上映日期: 2002-07
劇情簡介 · · · · · ·
亞馬遜是南美洲一條大河,聯合國相中了這里惡劣的氣候和異常艱苦的環境,在委內瑞拉境內創辦了國際特種兵訓練中心,代號「獵人學校」。
中國政府派遣了兩名特種兵到這里接受兩個多月的「非人」軍事訓練。學校規定,如果誰不能完成訓練,可以中途退出,但要摘掉懸掛的那個國家的國旗。
特種兵戰士王輝和胡小龍在超乎生理極限的軍事訓練和極其艱苦的生活條件面前,時刻抱定「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我代表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信念,用肉體和鋼鐵般的意志堅持下來,維護了國旗的尊嚴。最後,只剩下了兩面國旗,其中一面就是五星紅旗,在那裡高高飄揚。
在訓練中,校長假扮成黑社會的匪徒,考驗學員們的意志,卻被一些外國黑社會的人利用,企圖破壞「獵人學校」,王輝和胡小龍充分發揮了中國軍人的勇敢和智慧,擊敗黑社會,挽救了校長的女兒。
憑借超凡的意志和毅力,兩位中國特種兵順利畢業,並被訓練中心授予「勇士勛章」。為中國,為中國軍隊贏得了榮譽。
3.敢死隊 The Expendables (2010)
導演: 西爾維斯特·史泰龍
編劇: 西爾維斯特·史泰龍
主演: 西爾維斯特·史泰龍 / 傑森·斯坦森 / 李連傑 / 杜夫·朗格 / 埃里克·羅伯茨 / 蘭迪·庫卓 / 大衛·札亞斯 / 史蒂夫·奧斯汀 / 米基·洛克 / Giselle Itié / 查瑞絲瑪·卡朋特 / 蓋瑞·丹尼爾斯 / 泰瑞·克魯斯 / 阿諾·施瓦辛格 / 布魯斯·威利斯
類型: 動作 / 冒險 /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片長: 103 分鍾
上映日期: 2010-08-20 (中國大陸)
劇情簡介 · · · · · ·
其貌不揚的退伍老兵巴尼·羅斯(西爾維斯特·史泰龍 Sylvester Stallone 飾)生活在城市的某個角落,事實上他卻是一支特種兵的領袖,其麾下雲集了李(傑森·斯坦森 Jason Statham 飾)、楊(李連傑 Jet Li 飾)等一眾高手。正所謂藝高人膽大,只要酬金給足,再危險的任務也敢接。這天,來自中情局的教堂先生(布魯斯·威利斯 Bruce Willis 飾)聯繫到巴尼,僱用他們前往位於南美的比萊納島,鏟除與美國政府作對的獨裁將軍加爾薩(David Zayas 飾)。
由於任務艱險,巴尼和李先行探路,發現加爾薩與前中情局官員詹姆斯·門羅相互勾結,殘酷壓榨比萊納島的人民。不久巴尼和他的戰友趕赴小島,而更大的挑戰正等待著這群驍勇的戰士們……
4.深入敵後3:哥倫比亞 Behind Enemy Lines: Colombia (2009)
導演: 提姆·麥錫森
編劇: Tobias Iaconis
主演: 喬·曼根尼羅 / Ken Anderson / Channon Roe
類型: 動作 / 驚悚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片長: Netherlands: 94 分鍾
上映日期: 2009-01-06
又名: 深入敵後3
5.劇情簡介 · · · · · ·
在濕熱茂密的哥倫比亞熱帶叢林里,一組秘密行進中的美國海豹突擊隊員在偵察任務時遭遇意外,為擺脫罪名挽救自身,他們開始了一場未知之旅。
和前幾部系列電影一樣,本片延續了戰爭、驚悚、動作的主線,深不可測的原始森林和動人心魄的戰斗元素,使得本片張力十足,而R級的評定也預示著影片場面的火爆刺激。哥倫比亞一片混亂,政府軍和反叛組織劍拔弩張,一組海豹突擊隊員奉命秘密調查雙方的談判會議,然而偵查過程中政府和反叛組織雙方頭目意外被殺,海豹突擊隊員因此捲入爭端。為了擺脫罪名,並防止戰火燃燒過邊境,以肖恩少尉為首的海豹突擊隊必須沖破雙方的包圍,並隨時提防熱帶叢林中的惡劣環境、蚊蟲侵擾等……
本片為WWE與20世紀福克斯公司合作的影片,由曾出演《蜘蛛俠3》的喬·曼根尼羅(Joe Manganiello)、WWE巨星肯尼迪先生(Mr. Kennedy)以及參演《深入敵後2:邪惡軸心》(Behind Enemy Lines: Axis of Evil)的基斯-大衛(Keith David)領銜主演。
6.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 G.I. Joe: The Rise of Cobra (2009)
導演: 斯蒂芬·索莫斯
編劇: Stuart Beattie / David Elliot / Paul Lovett
主演: 查寧·塔圖姆 / 西耶娜·米勒 / 約瑟夫·高登-萊維特 / 馬龍·韋恩斯 / 丹尼斯·奎德 / 李秉憲 / 克里斯托弗·埃克萊斯頓
類型: 動作 / 冒險 / 科幻 /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劇情簡介 · · · · · ·
近未來,武器研發集團MARS的創始人詹姆斯•麥庫倫(Christopher Eccleston 飾)發明了名為「納羅脈」的微型機器人,該機器人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吞噬掉擋路的敵人,威力巨大。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武器研究所對此頗感興趣,向MARS集團購買了四顆納羅脈彈頭。運送途中,護衛隊遭到一夥高科技武裝分子的襲擊。在彈頭即將被搶去之際,另一組神秘人馬阻止了武裝分子的計劃,並解救了護衛隊僅剩的兩名成員公爵(錢寧•塔圖姆Channing Tatum 飾)和開傘索(Marlon Wayans 飾)。
解救公爵的正是霍克將軍(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 飾)所統率的特種部隊,公爵和開傘索請求加入該部隊,以血前恥。另一方面,陰謀奪取彈頭的幕後黑手正是麥庫倫,他企圖從NATO榨取巨額資金以支持他的研究,繼而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一場正邪較量就此展開……
語言: 英語 / 法語 / 日語
片長: 118 分鍾
上映日期: 2009-08-07
官方網站: http://www.gijoemovie.com/
又名: 義勇群英之毒蛇風暴 / 百戰英雄
2. 暮光之城的男主角羅伯特·帕丁森還演過什麼電影
參演作品
影視作品
★ 2011 Breaking dawn (暮光之城:破曉)飾 Edward Cullen 大象的眼淚片場Water for Elephants(大象的眼淚) 飾 Jacob Unbound Captives (解放的囚徒) 飾 Phineas ★ 2010 Bel Ami (漂亮朋友)飾 George Duroy Eclipse (暮光之城:月食)飾 Edward Cullen Remember me (記住我)飾 Tylor Hawkins ★2009 New Moon (暮光之城:新月)飾 Edward Cullen ★2008 Little Ashes (少許灰燼) 飾 Salvador Dalí Twilight (暮光之城:暮色)飾 Edward Cullen BEL AMI劇照The Summer House 飾 Richard How To Be (如何生活) 飾 Art ★2007 The Bad Mother's Handbook(壞媽媽手冊)飾 Daniel Gale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哈利波特與鳳凰社) 飾 Cedric Diggory ★2006 The Haunted Airman(迷魂飛行員)飾 Toby Jugg ★2005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飾 Cedric Diggory ★2004 Vanity Fair (名利場/浮華新世界)飾 Older Rawdy Crawley Ring of the Nibelungs (尼伯龍根的指環/魔戒傳奇)飾 Giselher RM劇照監製作品 Remember me (記住我)
演唱曲目
《Never think》——《暮光之城》原聲 《Let me sign》——《暮光之城》原聲 《To Roam》 《stray dog》 《In Your Head》 《I'll be your Lover too》 《I was broken》 《i don't mind》 《Doin' Fine》——《how to be》原聲 《Chokin' On The Dust Part 1》——《how to be》原聲 《Chokin' On The Dust Part 2》——《how to be 》原聲
2008年
憑借電影《暮光之城》造就的知名度,Robert在2008年時獲選了: 01. 二十五位二十五歲以下最紅男演員 02. 雅虎最令人心動電影明星 03. 《滾石雜志》最紅男演員 04. 電視節目《Entertainment Tonight》票選最英俊性感男人 05. LA《時代雜志》最突破明星 06.《熱度》雜志最性感男星 07.《Hello》雜志年度最迷人男士 08.《福布斯》雜志年度突破男演員
2009年
01.《人物》雜志最性感男星前十 02..英國版《GQ》[1]雜志09最佳衣著男士 03.著名網站Interview列出的「十年來20位最美的人」之一 04.世界最權威的電影庫IMDB評出了2009年度明星TOP25,Robert排行第一 05.Robert是美國的營銷公司Zeta Interactive評出的2009年10大最佳好評名人之一 06.美國《OK》雜志09全球最美麗人士[2] 06.英國權威電影雜志《帝國》票選百位性感影星,Robert排行第二[3] 07.美國著名雜志《名利場》票選全世界最英俊男人,Robert榮獲「全世界最英俊男人」的光榮稱號 08.MTV2009年度性感男人排行榜第一名 09.《人物》雜志評出的09年全球最美麗人士之一 10.英國雜志《Glamour》全球性感男士的評選中,Robert獲得全球最性感男士的稱號
2010年
01.著名網站mailonline列出的「100位重要的英國名人」中,Robert排行第六 02.著名雜志《GQ》列出的「過去的五十年最有型的五十位型男」之一 03.在由Orange Digital Media Index發布的「手機用戶最多搜索的名人」榜單中,羅伯特排行第三 04.美國雜志《who》雜志評出的「全球最美麗的25個人」之一 05.英國雜志《Glamour》年度最佳著裝男士 06.《星期日泰晤士報》英國三十歲以下的年輕富豪榜中排在第14位 07.《人物》雜志評出的2010年全球最美麗人士之一 08. 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1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09.《GQ》雜志全球十大酷男排行榜,Rob排名第二。屈居英國哈里王子之後 10.《福布斯》2010年度全球百大名人榜排第50位
[編輯本段]電影獲獎記錄
2008年
01. Hollywood 電影節「New Hollywood 獎」 02. 憑電影《How To Be》獲法國斯特拉斯堡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2009年
01.2009MTV電影 最佳突破性男演員:羅伯特·帕丁森 最佳電影:《暮光之城:暮色》 最佳打鬥:《暮光之城:暮色》與凱姆·吉甘戴 最佳接吻:《暮光之城:暮色》與克里斯汀·斯圖爾特 02.TCA 青少年選擇獎: 最熱門男星:羅伯特·帕丁森 最佳劇情類男演員:羅伯特·帕丁森 最佳愛情:《暮光之城:暮色》 最佳劇情:《暮光之城:暮色》 最佳打鬥:《暮光之城:暮色》與凱姆·吉甘戴 最佳親吻:《暮光之城:暮色》與克里斯汀·斯圖爾特
2010年
01.36屆美國人民選擇獎: 提名最受歡迎男影星 最受歡迎銀幕團隊獎 《暮光之城:新月》與克里斯汀·斯圖爾特 泰勒·洛特納 02.由其主演的獨立影片 《少許灰燼》(Little Ashes)獲得了GLAAD傳媒大獎的限制放映類影片傑出電影獎 03.由其主演的電影 《暮光之城:新月》獲得美國ShoWest電影產業博覽會的影迷選擇獎 04.俄羅斯Georges獎最佳海外男演員獎 05.由其主演的獨立影片 《少許灰燼》(Little Ashes)獲得了義大利電影節大獎 Rob獲MTV全球巨星獎及最佳男演員06.英國國家電影獎(NMA) 最佳主演:羅伯特·帕丁森 最佳科幻片:《暮光之城:新月》 最令人期待電影:《暮光之城:月食》 07.MTV電影大獎 最佳男演員:羅伯特·帕丁森 全球巨星:羅伯特·帕丁森 最佳影片:《暮光之城:新月》 最佳接吻:《暮光之城:新月》與克里斯汀·斯圖爾特 08.TCA 青少年選擇獎: 最佳粉絲:《暮光之城:新月》 最佳奇幻片:《暮光之城:新月》 最佳化學效應:《暮光之城:新月》與克里斯汀·斯圖爾特 最佳銀幕親吻:《暮光之城:新月》與克里斯汀·斯圖爾特 最佳暑期檔電影:《暮光之城:月食》 最佳暑期檔電影男星:羅伯特·帕丁森《暮光之城:月食》 最佳劇情類電影男演員:羅伯特·帕丁森《記住我》
3. 看看俄羅斯世界的電影五百字
俄國1908年始有電影,第一批藝術片出現於1916年,1919年列寧簽署電影國有化法令,這是蘇聯電影事業的開端。
國內戰爭年代占據蘇聯銀幕中心的是新聞紀錄片,主要反映紅軍的英勇戰斗和工農群眾的業績。
國內戰爭結束後蘇聯電影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拍攝反映革命歷史和蘇聯現實的新影片。1925年,謝.米.愛森斯坦(1898~1948)導演了無聲影片《戰艦波將金》,歌頌1905年革命。影片在世界電影歷史上首次採用了蒙太奇的剪輯手法,被稱為里程碑式作品,在1927年巴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20世紀20年代後半期的優秀影片有根據高爾基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母親》、《土地》等。 20世紀30年代有聲電影的出現是電影史上的轉折點,蘇聯的一批作家開始創作電影劇本,作曲家開始為電影譜曲,戲劇演員轉而從影。20年代電影方面的革新主要在剪輯、節奏和群眾場面上,30年代則轉向劇情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以及運用語言、音樂、歌唱、音響等表現手法。蘇聯第一批有聲影片中較好的有《迎展計劃》和首次搬上銀幕的古典戲劇名著《大雷雨》等。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導演的根據富爾曼諾夫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夏伯陽》,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繼該影片後出現了一系列較好的革命歷史影片,有《馬克辛三部曲》、《波羅的海代表》、《肖爾斯》、《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雅科夫.斯維爾德洛夫》等。
1937~1939年,列寧的形象連續出現在銀幕上,這是蘇聯電影藝術的一項重要成就。影片主要有《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和《帶槍的人》等。
20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蘇聯電影在主題、體裁和風格方面趨於多樣化。有描寫歷史活動家的大型史詩影片《彼得大帝》、《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有反映當代生活的《政治委員》、《燦爛的生活》等。此外,還拍攝了一些動畫片、喜劇片、紀錄片和科普片。 衛國戰爭年代用以鼓舞戰鬥士氣的電影小型片居多。四年間共拍攝了489部新聞紀錄片,67部小型片和34部大型片。著名的藝術片有《區委書記》、《她在保衛祖國》、《虹》、《卓婭》等。戰爭年代還創造了文獻紀錄電影形式,紀錄下了從德國法西斯入侵到他們徹底失敗的許多重大事件。這類影片有《莫斯科城下大敗德軍》、《斯大林格勒》、《柏林》等。
戰後初年的影片有《青年近衛軍》、《易北河會師》、《鄉村女教師》、《西伯利亞交響曲》等,反映衛國戰爭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回顧重要的歷史事件,表達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的嚮往。傳記片在戰後的蘇聯電影片中佔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米丘林》、《巴甫洛夫》、《穆索爾斯基》和《塔拉斯.舍甫琴科》。戰前蘇聯已有彩色片,戰後進一步提高了色彩技術,並在完善立體聲、環幕電影和全景電影技術方面取得進展,1955年蘇聯拍攝了第一批寬銀幕影片,立體影片。
5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拍攝了不少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的思想藝術傾向幾經變化。50年代著重表現下級官兵的戰壕生活;戰爭中人們的悲劇性命運和表現戰時普通人的道德心理。如丘赫拉伊導演的《士兵之歌》,邦達爾丘克根據肖洛霍夫同名小說自導自演的《一個人的遭遇》,卡拉托佐夫導演的《雁南飛》等。60年代以後逐漸轉向表現蘇聯官兵的英雄行為,並把激烈的戰斗和前線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影片著力表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關鍵時刻人的心理和道德面貌,這也是70年代戰爭題材的影片的鮮明特性之一。這方面著名的影片有《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熱血》等。70年代戰爭片的另一特徵是展現戰爭全景,對反法西斯的歷史進程進行客觀的概述。奧澤羅夫導演的《解放》是全景式的5集史詩片,它從蘇、德兩軍統帥寫到普通戰士、從蘇軍開始反攻寫到德軍全軍覆滅,是一部反映二次世界大戰的文獻性故事片。類似的影片還有《圍困》(原著恰科夫斯基、導演葉爾紹夫)。80年代初問世的戰爭片,如《勝利》、《岸》(原著邦達列夫,導演阿洛夫、納烏莫夫)具有更加強烈的政治色彩。他們把過去的戰爭同當代蘇聯的對外政策聯系起來,涉及到諸如戰爭與和平、東西方緩和等重大國際政治問題。另外,根據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他們為祖國而戰》(導演邦達爾丘克)也取得很大成功。 表現當代生活的影片題材廣闊、形式多樣,道德題材影片有《湖畔》、《熱愛人》、《紅莓》、《稻草人》、《懷戀的冬夜》、《合法婚姻》等,70年代的故事片《紅莓》展現了一個刑滿釋放人員重新做人卻遭黑社會殺害的經歷,在蘇聯評論界引起了長時間的討論。根據舞台劇改編的電影《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受到觀眾的歡迎。其中1964年舒克申自編自導的影片《有這樣一個青年》獲全蘇電影節嘉獎和第16屆威尼斯電影節「聖馬克金獅獎」。80年代初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曾獲奧斯卡金像獎。生產題材的影片有《最熱的一個月》、《獎金》等。
蘇聯的電影工作者注重將國內外的文學名著搬上銀幕。蘇聯銀幕上的文學名著優秀影片有科靜采夫導演的《哈姆雷特》、尤特凱維奇導演的《奧賽羅》、羅沙里導演的《苦難的歷程》、謝.阿.格拉西莫夫導演的《靜靜的頓河》、扎希爾導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伊.亞.培利耶夫導演的《白痴》和《卡拉馬佐夫兄弟》、庫利讓諾夫導演的《罪與罰》等。
戈爾巴喬夫時期放寬了文化限制,電影界發生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⑴出現反對斯大林的影片。1986年11月上映的喬治亞電影製片廠攝制、堅吉茲.阿布拉澤導演的影片《懺悔》和1987年12月上映的電視紀錄片《再揭露》。⑵重新審查過去發行的影片。蘇聯影協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調查近20年來禁止放映的影片25部,公映了克利莫夫導演的《垂死掙扎》等影片。在赫魯曉夫時期曾轟動一時,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被禁演的影片《晴朗的天空》,於1987年在中央電視台播映。1971年攝制的影片《途中考驗》(根據尤.格爾曼的小說《「祝賀新年」行動》改編,阿.格爾曼導演),1986年開禁。同時,蘇聯政府以個別情節「嚴重失實」為由,把《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其他9部電影列為禁片,不得在影院、電視台播映。⑶放寬進口電影的標准,過去被嚴格禁止的流亡西方的蘇聯導演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的作品《鄉愁》和《犧牲》也在莫斯科上映。
除開禁了許多影片外,隨著國家對電影監控的取消,出產影片數量增加,且主要是描繪社會的陰暗面並充斥著暴力與色情。這類影片有《克萊采奏鳴曲》(1987,施維策爾導演),《小維拉》(1988, B.B.皮丘爾導演),《僕人》(1989,阿布德拉希托夫導演),《衰弱綜合症》(1989,穆拉托娃導演),《星空下的房子》(1991,C.A.索洛維約夫導演)以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出產的影片《深坑》(1992,B.德霍維奇內導演),《太陽灼人》(1994,米哈爾科夫導演),《高加索的俘虜》(1996,C.博德羅夫導演)。
蘇聯有電影從業人員30萬人,電影製片廠39個,其中拍攝故事片的製片廠19個。蘇聯設有國家電影委員會,負責領導電影事業。1965年成立的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是電影藝術工作者的專業聯合組織。蘇聯從1958年起以舉辦全蘇電影節的形式展映所有製片廠的影片。 蘇聯電影從《戰艦波將金》開始登上國際影壇,30年代以後經常參加戛納、卡洛維伐利、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屢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蘇聯電影在134個國家上映,在世界影壇上享有盛譽。從1959年開始隔年舉行一次莫斯科電影節,放映來自五六十個國家的幾百部影片。80年代,蘇聯每年攝制故事片約150部,電視片約100多部,科普片約1000多部,動畫片約130部。
俄羅斯的電影產業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莫斯科有「莫斯科電影製片廠」、「高爾基兒童與青年中心電影製片廠」、「聯盟木偶電影製片廠」、「中央科學電影製片廠」。在聖彼得堡的有「列寧電影製片廠」、「文獻和科普電影製片廠」、在葉卡捷琳堡和其他一些城市也有電影製片廠。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電影業陷入了困境。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的10多年間,俄羅斯電影業發展十分不均衡。1991年拍攝430部電影,而1996年產量僅為26部。近年來影片產量有所回升。進口影片,尤其是美國影片占據著俄羅斯的市場。以1995年為例,俄羅斯全年上映影片共286部,其中,美國電影就佔了111部。
近幾年來,俄羅斯大力加強對國產電影的扶植,通過了《電影法》,為發展「民族電影」鋪平了道路。從政府組織機構上也進行了調整:撤銷了主管電影的電影委員會,電影歸文化部管理;政府設專項電影基金;製片廠設備得到更新;電影院逐步改建,採用最新的放映設備;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改為一年一次,並且由政府撥款資助。俄羅斯電影正在逐漸走出困境。
近兩年最新拍攝的《戰爭》、《小狗與流浪兒》、《他妻子的日記》、《布穀鳥》、《情人》、《致艾麗斯的信》等影片基本代表當代俄羅斯電影的發展水準,反映俄羅斯現代社會和民俗風情。
《西伯利亞理發師》以1885~1905年沙皇俄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凄婉美麗的浪漫故事,受到俄羅斯各界觀眾的喜愛。該片導演尼.米哈爾科夫拍攝的《太陽灼人》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謝爾蓋.索洛維約夫(1944~)1968年畢業於莫斯科電影學院導演系。主要作品有:《童年過後一百天》(1973年,獲第2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救生員》(1979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溫柔年華》(2001年)以蘇聯解體前後15年的生活為背景,展示主人公的種種際遇。
近年來,俄羅斯私營電影公司發展迅速,私人資本投資於電影業,完全進行商業化運作,投拍了一批新影片。如《羅曼諾夫王朝》(1997年,潘菲羅夫導演)、《小偷》(1997年,巴維爾.朱赫萊導演)、《聾者之國》(1998年,瓦.塔達洛夫斯基導演)、《伏羅希洛夫的槍手》(1999年,斯.加沃羅辛導演)、《寶馬》(2003年,彼.布斯洛夫導演)等。
動作片的數量在增加。《兄弟》(2000年)的主人公達尼拉從部隊復員後來到聖彼得堡投奔自己的朋友──職業殺手,故事在俄美兩國展開,以當代為背景。這是俄羅斯第一部完全按照動作片模式拍攝的電影。
阿.羅果什金從1995年到2000年這五年中,連續拍了三部以俄羅斯民俗為背景的喜劇片──《民族狩獵的特點》(1995年)、《民族捕魚的特點》(1998年)、《冬日民族狩獵的特徵》(2000年)。
2003年,俄羅斯年輕導演安德烈.茲維亞金采夫的導演處女作《回歸》奪得第60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回歸》描寫的是一對兄弟如何面對10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突然歸來的故事。這部影片的獲獎對俄羅斯電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是40年來俄羅斯電影首次獲此殊榮。此前,安德列.塔爾科夫斯基《伊萬的童年》和尼.米哈爾科夫的《庫倫》分別於1962年和1991年贏得威尼斯電影節大獎。
近年來,戰爭題材的影片不僅把鏡頭對准50年前的那場大戰,譬如阿.羅果什金的《布穀鳥》(2002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展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影片中的三個主人公語言不通,最後卻能相互理解。 故事片《哨卡》(1998年,阿.羅果什金導演)、《戰爭》(2002年,阿.巴蘭巴諾夫導演)以最近的車臣戰爭為背景,直接反映了內戰給人民生活帶來的不幸。
歷史題材的《小牛犢》(2001年,亞.索庫洛夫導演)描述列寧逝世前一年的生活,對列寧的形象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故事片《寡頭》(2002年,巴.魯金導演)反映俄羅斯近20年暴富起來的人及其為此付出的高昂代價。
總體而言,近年來隨著經濟情況的改善,俄羅斯電影的數量與質量在不斷提高,電影業正在逐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