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部關於蝴蝶的電影
原 名:Le Papillon
譯 名:蝴蝶
導 演:菲利浦慕勒Philippe Muyl
演 員:米歇爾塞侯(Michel Serrault,3屆凱撒獎影帝)
柯萊兒布翁尼許(Claire Bouanich法國天才童星)
類 型:溫馨喜劇
片 長:79 分鍾
簡 介:
她沒有爸爸、只有媽媽,她不怕陌生人。
她的好奇心比大象還要大,她叫做麗莎,今年8歲。
中午放學,媽媽忘了接她回家,
麗莎不哭不鬧,坐在咖啡店,被鄰居爺爺發現。
脾氣怪怪的爺爺,搜集了各種美麗花蝴蝶,
還要去山上找「伊莎貝拉」,他說那是歐洲最稀有蝴蝶。
小女孩找不到媽媽,好怕被送到孤兒院,
麗莎也想看蝴蝶飛呀飛,可以跟爺爺一起去嗎?
以下的簡介是從一個台灣網站轉過來的
真心推薦大家快去欣賞。劇中有許多詼諧對白,經由第一次接觸蝴蝶的麗莎童稚的
口中冒出來,更是讓人笑得東倒西歪。
其中最傳神的是,她看了老爺爺從包裹中拿出來的繭,沒頭沒腦地問道:「你的蝴
蝶是什麼牌子的?」好像看到人家從百貨公司買回來的飾品,問一下是什麼牌子的
一樣。又讓人不禁想起以前第一次看到大學標本室中每一隻蝴蝶標本,蟲針上都別
了一個小「牌子」:「蟲簽」是也。
我們把采來的昆蟲做好標本之後,都會用小小的紙片做成的「蟲簽」,上面以極細
的針筆標明這只蝴蝶的學名,再把自己名字寫上去,也把採集地、採集時間記在上
頭。一位老師曾說:「沒有蟲簽的標本就沒有價值」。
《蝴蝶》劇中的主角「伊莎貝拉」(Isabellae),其實不是蝴蝶(butterfly)
,而是蛾(moth)。卻不能說它字幕翻譯錯了,因為雖然有些蛾比蝴蝶美麗更勝一籌,
如馬達加斯加島的彩燕蛾、本片中的伊莎貝拉,但是蝶、蛾在一般人心目中,不啻有
著天使與魔鬼之別。試想片名改成「蛾」(The Moth),還能吸引多少人去看呢?
在法文中,蝴蝶和蛾確實是同一個字。特地翻出多年前所讀的東方版法布爾《昆蟲記
》第三冊:大自然有夏日歌手-蟬,其中「大紋白蝶與甘藍菜」這一篇中提到:
在昆蟲學的分類上,蝴蝶和蛾類都屬於「鱗翅目」,也就是「翅膀上有鱗片的昆
蟲」。…這兩種無法完全用特徵區別出來的昆蟲,我們以「蝶類」和「蛾類」來
稱呼,英語則稱它們為butterfly和moth,在很多地區卻是以相同的名字來稱呼。
例如法布爾老師所說的法語,不管蝴蝶或蛾類都叫做「巴比用」。「巴比用」
(papillon)是來自拉丁文中的「巴比里歐」(papilio)這個字。「巴比里歐」除了表
示蝴蝶外,還包含了帳棚或旗幟的意思。或許是拉丁文詮釋在風中備「嘩啦嘩啦」
隨風飄動的旗幟和「叭達叭達」振翅飛舞的蝴蝶時,發現兩者都充滿動感,因而
產生聯想吧!漢字里的「蝶」,右邊「?」字的意思是薄平狀,例如在「?」字上
面加上「草」字頭,就成了「葉」字,如果加上「石」字邊,就成了「碟」字,
它們都有薄而平的特質。所以「蝶」指的是一種扁平、翩翩飛舞的昆蟲。可見中
國人在造這個字時,取的並不是聲音,而是把蝴蝶的模樣靈活的表現出來
B. 毛毛蟲與大黃蟲住蘋果房子的電影叫什麼
毛毛蟲與大黃蟲住蘋果房子的電影叫昆蟲總動員:
3D動畫電影昆蟲總動員又名 微觀小世界迷失的螞蟻谷的創作與電視動畫系列同期開始,但歷時五年,耗資2000萬歐元,是歐洲有史以來最昂貴的動畫巨制。
在一片寧靜的叢林里,在人類的行跡之下,掩藏著一個生機勃勃,熱鬧非凡的昆蟲世界,一隻瓢蟲遭遇叢林各色蟲類追趕,又闖入紅黑螞蟻的戰爭現場,親身見證一場昆蟲界的特洛伊攻城。
影片想像力天馬行空,不斷拋出新的昆蟲物種及各色設計感豐富的道具,在銀幕上走馬觀花,笨拙的蜘蛛,賣萌的瓢蟲,精明的螞蟻,輪番登場,教人目不暇接。整部影片沒有對白,以3D形式呈現出昆蟲王國的微觀世界,動畫與實景拍攝結合,創造與好萊塢動畫趣味大有不同的法式動畫大片。
3D版昆蟲總動員由法國Futurikon公司製作,影片的同名電視版曾風靡法國和歐洲,在國內,該劇也曾以微觀小世界之名登陸央視。
C. 求一部有關蒼蠅、蜘蛛等小昆蟲的法語影片
微觀世界(Minuscule)
http://www.mtime.com/movie/85765/
下載可以自己去狗狗搜,注意要搜英文名「Minuscule」,中文的可能不對,有很多資源
D. 有一部關於昆蟲的電影,只有音效,那個電影叫什麼講的是一隻瓢蟲的故事。
《昆蟲總動員》:一隻瓢蟲的奇幻游記 如果你因為「總動員」三個字而習慣性的把《昆蟲總動員》定位於好萊塢式的喜劇動畫片,你會發現你錯了。這是一部完全不同於以往節奏的動畫片,它沒有誇張的喜劇對白,也沒有斑斕的五光十色,擁有的只是一片寧靜叢林之下的微小世界。如同該片的英文直譯片名,《微觀小世界-迷失的螞蟻谷》。
這是一個微小世界的故事。在茂密的叢林里,一隻小瓢蟲意外的從家庭掉隊之後,開始了它獨自的成長故事。它遭遇過襲擊逃避,經歷了受傷孤獨,意外的成為了黑螞蟻的朋友,和它們一起躲避紅螞蟻的追擊,最後幫助黑螞蟻擊敗寵大的紅螞蟻族群。這個類似於「一隻瓢蟲的奇幻游記」的故事,讓小瓢蟲的成長故事格外的生動。
該片由兩位法國導演執導,歷時五年,耗資2000萬歐元製作而成。這部歐洲有史以來最昂貴的動畫巨制,採用了動畫與真實場景結合的拍攝方式,通過真實的叢林場景,以及精緻的小動物小昆蟲的特效製作,再加上全程無對白的故事,使得整部影片畫面非常逼真。
如果你以為通片無對白的方式會讓影片格外的沉悶,那麼你又錯了。雖然整部影片時沒有一句對白,但小昆蟲之間的聲音卻能夠讓我們讀懂它們的對白,小瓢蟲發出的小喇叭聲,黑螞蟻發出的小哨子聲,還有蒼蠅發出的嗡嗡聲,都清楚明白的詮釋了他們的對白。尤其是蒼蠅圍堵小瓢蟲時的各種嗡嗡聲,甚至能讓人清楚的聽到它們對小瓢蟲的挑逗、嘲笑,以及不屑一顧。
對於細節的捕捉,影片里有著幾近完美的呈現。小瓢蟲被蒼蠅圍追跌落山谷,一片薄薄的透明的翅膀慢慢飄落在它的身邊;黑螞蟻隊伍整齊有序的搬運食物,還有各種放哨、觀望、指揮;黑螞蟻在看見蜥蜴時,兩只觸角不停的抖動透露著它們的害怕;黑螞蟻和自己族群溝通時的聲音和節奏,幾乎就是一組摩爾密碼;小瓢蟲對黑螞蟻的疑惑、膽怯,以及對陌生環境的卻步不前;紅螞蟻圍追黑螞蟻時的憤怒、兇狠,以及害怕汽車時的作鳥獸散;還有紅螞蟻生動大軍圍城黑螞蟻的場景,簡直就是大戰即視感。
最讓人喜愛的還是萌萌的小瓢蟲,它這一路的故事足以令每個人感動。從懵懂無知擔心害怕,到勇敢跨步堅韌成長,再到最後揮動新生的翅膀幫助黑螞蟻,小瓢蟲向我們展示了微小的存在也有巨大的力量。於是,當小瓢蟲再次與那群欺負它的蒼蠅重逢,以勇敢者的姿態取得勝利時,忍不住讓人心湖澎湃。
影片里有一個場景一直貫穿著整部影片,瓢蟲爸爸瓢蟲媽媽帶著小瓢蟲在叢林里快樂而又溫馨的飛舞著。第一次出現在影片最開始,小瓢蟲剛剛孵育出來,揮動著稚嫩的翅膀跟著瓢蟲爸爸瓢蟲媽媽;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小瓢蟲的夢境,在孤獨成長的路上,小瓢蟲的思親之情讓它的夢境美好而又心酸著;第四次則是小瓢蟲幫助黑螞蟻大敗紅螞蟻之後,叢林像是什麼都沒有發生似的,瓢蟲爸爸瓢蟲媽媽和小瓢蟲們幸福而美好的生活著……
感動,由始至終。
E. 有一部電影,好像是法國的,整部電影沒有一句對白,講述的是一些昆蟲的事,請問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昆蟲總動員》 Minuscule: la Vallée des Fourmis Peres(2013)
又名:微觀小世界:失落的螞蟻谷
F. 紅螞蟻攻佔黑螞蟻巢穴的電影叫什麼
《昆蟲總動員》。
《昆蟲總動員》(法文名«Minuscul—La vallée des fourmis peres»)是Cinéart公司2014年上映的一部3D動畫電影。由伊蓮·吉羅擔任導演,托馬斯·斯扎波擔任編劇。
該片講述了一隻瓢蟲在人類掩藏下的叢林中遭遇其他昆蟲追趕、參與紅黑螞蟻對戰的故事。該片獲得歐洲電影獎和法國凱撒獎提名。
《昆蟲總動員》導演鑒於很多觀眾並不十分熟悉昆蟲的世界,他們特意選擇了辨識度最高的瓢蟲、黑蟻和紅蟻做影片的主角。「瓢蟲是動畫作品裡最常出現的昆蟲角色,是因為它的形象比其他昆蟲更加可愛;而黑蟻與紅蟻在顏色上的巨大反差,也使得兩大家族為了爭奪一盒方糖而展開激斗的對壘場面十分搶眼。」托馬斯·占波說。
與將動物角色擬人化做到極致的好萊塢動畫不同,托馬斯·占波和海倫·格瑞德既不希望《昆蟲總動員》中的角色太過寫實,也不希望人物過於卡通化。「我們的目標是在兩者之間取得精妙的平衡,既有基於紀錄片的真實特徵,也有設計上的相對簡化。」托馬斯·占波說。
在視聽效果方面,兩位導演也希望影片的風格更接近於紀錄片而不是典型的動畫電影。「真正的昆蟲不會講話,不會微笑、皺眉或者眨眼,我們希望保留這些面部表情的欠缺,避免讓它們太過『人性化' .所以盡管觀眾會看到我們的角色長著動畫人物常見的大眼睛,卻看不到它們極度擬人化的動作和表情。」海倫·格瑞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