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周冬雨擔任FIRST影展電影市場評審,作為年輕演員她的演技出眾嗎
周冬雨擔任FIRST影展電影市場評審,作為年輕演員的周冬雨,演技其實是非常出眾的,最開始陳可辛導演就說周冬雨是非常有靈氣,一個鏡頭就能夠展現出非常多的演法,可以說周冬雨的演技也算得上是渾然天成,是有著比較強的天賦以及感知能力,所以周冬雨也才能夠獲得那麼多的獎項,這也是對於周冬雨演技的認可。
最後周冬雨在演員這條道路上一直默默努力,你敢於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缺點,所以現在的周冬雨也越來越優秀。
❷ FIRST青年電影展的獲獎名單
青年競賽單元
最佳紀錄片:《種植人生》
最佳劇情長片:《告別》
最佳導演:王一淳《黑處有什麼》
最佳演員:趙炳銳《命運速遞》
最佳藝術貢獻獎:翟義祥《還俗》
最佳短片《見光》
評委會大獎(短片)《塞巴斯蒂安》
評委會大獎(長片)《處女之誓》
學生競賽單元
最佳紀錄片《活著》
最佳動畫/實驗片《魚》
最佳劇情片《原諒》
評委會大獎《完整的你》 2014年度FIRST青年電影競賽單元:
最佳劇情長片:《心迷宮》忻鈺坤(原名:《殯棺》)
最佳導演:忻鈺坤《心迷宮》
最佳演員:黃河《原來你還在》、黃璐《雲的模樣》
最佳藝術貢獻獎:攝影—宋曉飛《白相》
最佳紀錄長片:《子非魚》 導演:黃肇邦
最佳短片:《關於上海的三個短片》導演:程亮
評委會大獎:《Supernova》導演:Tamar van den Dop
《La Fugue》導演:Jean—Bernard Marlin
2014年度FIRST學生電影競賽單元:
最佳劇情片:《小學雞大電影》導演:甘劍宇
最佳紀錄片:《醫院里的中國》導演:陳一線
最佳實驗片:《陰極射線管的神秘儀式》導演:張徐展
評委會大獎:《The Karman Line》導演:Oscar Sharp 2013年度FIRST青年影展獲獎名單:
最佳劇情片:《美姐》
最佳紀錄片:《藍綠對話實驗室》
最佳短片:《華麗緣》
最佳導演:《美姐》郝傑
最佳演員:《美姐》馮四
最佳編劇:《美姐》郝傑、葛夏
最佳攝影:《甜蜜十八歲》徐偉
最佳美術:《美姐》栗存旺
最佳剪輯:《目擊者》高則豪
最佳配樂:《我們永遠在這里》藤原尚紀
評委會特別獎:《目擊者》
2013FIRST年度大學生電影競賽單元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周日早上》
最佳紀錄片:《沉漁》
最佳動畫片:《約瑟芬與蟑螂》
最佳實驗片:《它的故事》
評委會特別獎:《BATTLE》 「大學生影展」短片競賽單元
最佳實驗片:劉方白《9Nine》
最佳紀錄片:屈詩航《劉立武》
最佳劇情片:潘智欣《代駕》
最佳動畫片:Pablo Serrano《Eso te pasa por borroco》
評委會特別獎:張子龍《西廂》、Jeff Sousa《The Hirosaki Players》
「一戟即中」青年電影推選單元
最佳剪輯:孟超、孫一凡《頂缸》
最佳攝影:盧晟《這里,那裡》
最佳編劇:楊南倩、秦海璐、鄧勇星、葛文喆、席然《到阜陽六百里》
最佳音樂:《這里,那裡》Yongmin moon (韓國)
最佳美術:李桃《小老頭與電影院》
最佳導演:郝傑《光棍兒》
最佳演員:秦海璐《到阜陽六百里》
最佳紀錄片:范立欣《歸途列車》
最佳故事片:《到阜陽六百里》
評委會特別獎:馬莉《京生》
「矚目無限」華語電影優選單元
最受青年矚目華語電影人(男演員):黃渤
最受青年矚目華語電影人(女演員):湯唯
最受青年矚目華語電影人(導演):寧浩
最受青年矚目華語影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從本屆開始,「大學生影像節」升級為:FIRST青年電影展
「大學生影展」短片競賽單元
最佳劇情片 《石頭》 文牧野
最佳紀錄片 《Frankie』s Dream》 姚婷婷、David Turner
最佳動畫片 《雞先生》 許成
最佳實驗片 《浮生七記》陳龍
最佳MV 《再見傑克》楊婉姝
Next Frame北美單元 《Controlled Burn》Daniel Van Wert
國際高校歐洲單元 《Violence Experimentale》Vladimir Kanic
「一戟即中」青年電影推選單元
最佳故事片 《潮逐浪》 申奧
最佳紀錄片 《大漠綠洲》 陳富/沈世平
最佳導演 《三公里》 李雨禾
最佳攝影 《三公里》 王岩川(攝影)
最佳編劇 《奧戈》 張弛(改編、導演)
最佳剪輯 《十一度青春之:拳擊手的秘密》王孟樂(剪輯)
「矚目無限」華語電影優選單元
最受國際大學生矚目華語電影人新人: 竇驍
最受國際大學生矚目華語電影人男演員:古天樂
最受國際大學生矚目華語電影人女演員:章子怡
最受國際大學生矚目華語電影人導演: 姜文
最受國際大學生矚目 華語電影 : 《鋼的琴》 最佳音響效果 《爸爸的秘密》 北京電影學院 張詩雪
最佳視覺效果 《D&V》 北京郵電大學 趙驥
最佳MV 《飄著》 北京師范大學 張凡夕
最佳動畫短片 《伯頓!伯頓!》 西南交通大學 劉曉、趙尹龍
最佳青年導演(劇情類)《路·寬》 中國葯科大學 白月
最佳青年導演(紀錄類)《Made in ChinaTown》 Sercio Basso
最佳平面攝影 《融化的冰川》 北京理工大學 劉希漢
最佳短片攝影 《錯過的美麗時光》 台灣輔仁大學 陳俊廷
最佳編劇 《娛樂精神》 北京大學 鄭映玫最佳剪輯 《酸奶:「咖啡、可樂、麥片」》 西南大學 薛凌
最佳新媒體短片《流浪的女人》 北京電影學院 黃莉
最佳紀錄短片 《蘋果樹下》 中國傳媒大學 楊揚
年度最佳短片 《在風中飛》 南京藝術學院 李星
年度最佳短片導演《錯過的美麗時光》 台灣輔仁大學 周鉅宏
年度最受國際大學生矚目華語電影人(新人) 李乃文
年度最受國際大學生矚目華語電影人(導演) 管虎
年度最受國際大學生矚目華語電影人(男演員) 古天樂
年度最受國際大學生矚目華語電影人(女演員) 章子怡
年度最受國際大學生矚目華語電影人(影片) 《唐山大地震》 最佳導演《南浦》周詩宇
最佳短片《缺氧》朱敏江
最佳編劇《屋檐下》王學博
最佳紀錄片《溝溝里的青春》邱淑萍 譚忭
最佳動畫片《回》商倬
最佳實驗短片《尋找劉月亮》趙春麗
最佳MV 《CheersDarling》賀敬傑
最佳男演員《北京小烏龜》孔德佩
最佳女演員《缺氧》任偉
最佳攝影 《秋雨澀澀》高鵬宇
最佳剪輯 《糖衣》齊天祖
最佳美術 《富貴醫生》崔厚棟
最佳錄音 《缺氧》嚴俊
最佳音樂 《缺氧》郭好為
最佳視覺特效《藝靈突起》陳勻佼
年度最受大學生矚目導演 《立春》導演:顧長衛
度最受大學生矚目影片 《光榮的憤怒》導演:曹保平
年度最受大學生矚目男演員 劉燁(電影《硬漢》)
年度最受大學生矚目女演員 周迅(電影《李米的猜想》)
年度最受大學生矚目新人演員 湯嫣影(電影《集結號》) 「真愛地球」最佳平面攝影獎
《沙漠之舟的渴望》 攝影:吳丹
《我們的家》攝影:管波
最佳短片攝影獎 《放假》 攝影:馬健
最佳原創音樂獎 《回家》 音樂:熊健 馮時
最佳錄音獎 《孩子》 錄音:赫天羿
最佳美術獎 《暖冬》 美術:王典典
最佳剪輯獎 《殺手阿勇》 導演/剪輯:鄧科
最佳動畫短片獎 《完美》 導演:王強
最佳劇情短片獎 《LA LA》 導演:黃偉誠馬來西亞留學生
最佳實驗短片獎 《空之二》 導演:梅健
最佳紀錄片獎 《喀拉古塔格日記》 導演:庫爾班江
最佳MV獎 《雪落下的聲音》 導演:董松岩
最佳短片男演員:《愛·減肥》 吳迪
最佳短片女演員:《憤怒的水壺》 何玉珍
最佳短片獎 《剃頭》 導演:郭譯文
最佳導演獎 《孩子》導演:王威
年度最受大學生矚目導演 馬儷文《我們倆》
年度最受大學生矚目紀錄片《圓明園》(導演:金鐵木)
年度最受大學生矚目影片《圖雅的婚事》(導演:王全安)
年度最受大學生矚目男演員(電影《門》):陳坤
年度最受大學生矚目女演員(電影《墨攻》):范冰冰
最佳顛覆剪輯獎:《中國隊勇奪世界盃》作者:成金君許博
第二屆大學生影像節分會場最佳組織獎:
北京電影學院
新疆職業技術學院
中央戲劇學院 最佳導演獎:《烈酒》(作者:秦奕威)
最佳男演員獎: 空缺
最佳女演員獎:《發》(陸麗賢)
最佳影片三等獎:(三部)
《獨旅》《青春·追夢》《恍》
最佳影片二等獎:(兩部)
《Eye Behind》《黃毛衣》
最佳影片一等獎的作品是:(一部)
《背簍》
❸ 戛納評審團大獎和評審團獎的區別
沒有區別。在戛納電影中,改賀評審團大獎和評審團獎指的是一個評審獎標准,如握兩者是沒有區別的。戛納國核橡派際電影節評審團獎是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的主要獎項。
❹ 柏林電影節的評選規則
由每屆的評委會選出。評審團是由中央柏林電影委員會的顧問團投票選取的。不過,柏林電影節的評審團在人員配比和組成上,與戛納和威尼斯,並沒有多少區別。
柏林國際電影節,與戛納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入圍影片是由電影家委員會的成員和每個單元的主席來選片的。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偏愛有思想性、政治性話題的影片。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宗旨和單元設置
柏林國際電影節長期以關注政治和社會現實聞名,宗旨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在每年6-7月間舉行,從1978年起提前至2月舉行,為期2周。柏林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遇見」、「短片競賽」、「全景」、「論壇」、「特別展映」、「新生代」等單元。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解讀電影百花獎質疑背後:看全球八大電影節如何評選?
❺ first電影節報名要求
影片50%以上的拍備鍵攝場景在讓備中國境內。截止到2023年3月31日,first電影節是一個著名的中國電影展,要求比較嚴格,主要包括影片主要對白語言為中文(包括仿滑巧普通話、粵語、方言),不包括配音;影片50%以上的拍攝場景在中國境內等。電影,也被稱為運動畫面或動態畫面,是作品視覺藝術來,通過使用移動圖像的溝通思想,故事,認知,情感,美女,或大氣模擬體驗。
❻ 周冬雨擔任第16屆FIRST影展電影市場評審,你覺得她的演技怎麼樣
我覺得周冬雨的演技是非常的成熟的,在和一眾老戲骨PK的時候也絲毫不輸。在同年齡段的明星里,周冬雨的演技可以說得上是名列前茅。畢竟多次獲獎其實也說明了業界對她演技的一種認可。周冬雨雖然年紀較小,但卻是實打實的影後,獎項在手又有優秀的作品,所以她本人的關注度一直很高。
比如說在《少年的你》裡面,她出演的就是一個高中女生。其實當時的她和所出演的這個角色年齡之間的實際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可是在看的時候完全沒有任何的違和感。她把這個高中生的瘦弱、委屈、不安以及惶恐完全的呈現給觀眾,在看她的作品的時候會深深的被吸引住,所以說我覺得她個人的演技是非常的值得肯定的。能夠靠自己的角色出圈靠作品拿獎,就可說明她本人的演技在眾多的明星裡面是非常的出彩的。
❼ 各個國際電影節的評獎標准有什麼不同
國際電影節:一般是由舉辦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向國際電影製作者聯盟(ZUMM)登記後,分別列入各種等級。其中A級為最高級,以下1--11均為A級電影節,排名先後順序如下:
1、法國·戛納電影節(Festivai de Cannes) 最高獎項:金棕櫚獎
又名坎城電影節或康城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1946年9月20日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創辦。後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以後每年5月10日至21日舉行,為期2周,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被選中參加電影節的導演和影片,都享有極大的榮譽。電影節越辦越紅火,成為最權威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各國電影界人士以能在此奪冠為榮。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分,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分,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分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我國故事片《菊豆》、《霸王別姬》、《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荊軻刺秦王》等都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過獎項。
官方網站: http://www.festival-cannes.com/
==============================================
2、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en Filmfestspiele Berlin) 最高獎項:金熊獎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自東、西德統一後,改名「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對東西方電影的對話、交流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國際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每年2月7日至18日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我國影片《紅高粱》、《香魂女》、《我的父親母親》在柏林電影節上拿過大獎。鞏俐還被邀請擔任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官方網站:http://www.berlinale.de/
==============================================
3、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高獎項:金獅獎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
我國從1971年開始,多次選送影片參加該電影節的活動,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故事片《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陽光燦爛的日子》都在該電影節拿過大獎。
官方網站: http://www.labiennale.org/en/
==============================================
4、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最高獎項:金貝殼獎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1953年創辦,系西班牙舉辦的最早、也是最大的國際電影節,素有「西班牙國際電影節王後」之稱。電影節得到西班牙政府有關部門及一些企業和私人的支持、贊助,並得到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聯合會的承認。凡未參加過其他國際電影節的各國影片,不受數量限制,經電影節主席及選片委員會審定批准後,都可參加電影節的比賽或會外放映。電影節每年一次,歷來在9月舉行,1961年至1972年改在6月或7月舉行,1973年又恢復在9月21日至30日舉行,為期10天左右地點在海濱地市聖塞巴斯蒂安。
該電影節開始兩屆只有西班牙語電影參展,以後影響逐漸擴大,現已成為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主要目的是支持世界各國電影界人士進行合作,以促進世界電影藝術和電影事業的發展。電影節規定,凡參賽或參展影片都要打上西班牙字幕,並經電影節主席及選片委員會批准。1959年至1979年間正式評獎,獎項設正式獎和非正式獎二種。正式獎以「貝殼」命名,分金貝殼獎(大獎)、銀貝殼;非正式獎有雅典娜獎、西班牙旅館獎、堂吉訶德獎、1959年有「珍珠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導演、男女演員、攝影等。此外,還有評委會特別獎、國際評論獎,聖塞巴斯蒂安城市獎等。
官方網站:http://www.sansebastianfestival.com/
==============================================
5、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高獎項:為東京大獎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屆電影節於1985年5月31日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
它起步較晚,但是由於財大氣粗的日本財團和政府的資助,電影節的經費富足,所以規模大,起點高。每兩年舉行一屆,活動內容豐富,僅電影節大賽就有二種:國際電影節大賽和青年導演作品大賽。國際電影大賽設:電影節大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等。而表年導演作品獎設:金櫻花獎、銀櫻花獎、銅櫻花獎。獲此三獎同時還頒發巨額獎金。由於獎金豐厚,青年導演作品大賽更具吸引力。但此項大獎規定,凡參加比賽的導演年齡要在三十五周歲以下,作品不滿五部。所以青年作品大賽在發掘青年導演人才方面,作出了貢獻。
該電影節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我國故事片《老井》獲得第2屆(1987年)電影節大獎和「東京都知事獎」及最佳男演員獎(張藝謀);《過年》獲第4屆(1991年)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及最佳女演員獎(趙麗蓉)。
官方網站: http://www.tiff-jp.net/
==============================================
6、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高獎項:聖·喬治獎
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舉行,由前蘇聯電影委員會和前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聯合舉辦。電影節的口號是:「為了電影藝術的人道主義,為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和平與友誼!」
該電影節是俄羅斯(前蘇聯)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兩年一次,1999年起改為一年一屆,原定7月舉行。1979年為了紀念蘇聯電影事業誕生60周年,改為8月舉行,為期兩周左右,地點在莫斯科市。
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放映具有藝術價值和思想內容的影片,促進各國電影工作者交流經驗和相互合作。主要活動項目有:①由 3個評委會分別對故事片、兒童片、短片進行評獎;②舉行會外映出和專場映出;③分別召開各種專題討論會;④舉辦回顧展;⑤開設電影市場。最高獎名稱為「聖·喬治獎」,靠政府撥款。
該電影節向來是規模大,參加國多,而且東西方客人並重,亞非拉國家也很踴躍,七十至八十年代,常有一百多個國家,五百至六百多部電影參展或參賽。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
故事片獎項原來分為大獎、金質獎、銀質獎三種。1969年起取消大獎,相應增加金質獎和銀質獎的數量。以上獎項授予最佳故事片、兒童片、短片。此外,還有最佳導演獎、男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榮譽獎、紀念獎等。
官方網站: http://www.miff.ru/
==============================================
7、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 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最高獎項:水晶地球儀/水晶球獎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由捷克斯洛伐克電影部主辦。是該國舉辦的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也是世界上最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 。1946年(第一屆)至1949年(第四屆)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現在已經成為了整個中歐以及東歐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盛事。
從1950年(第五屆)起在療養勝地卡羅維·發利舉行 。從1946年創辦至1958年, 除1953年和1955年沒有舉行外,每年6 、7月間舉行,為期兩周 。1959年起同蘇聯創辦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交替舉行, 改為兩年一次。該電影節從1948年起正式授獎,最高獎品為「水晶地球儀」(分為大獎和主要獎),並附設有評委會特別獎、「利迪策玫瑰獎」。此外還有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斗爭獎、自由斗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影片於1950年便參加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並屢屢在電影節上獲獎。如故事片《中華兒女》、《祝福》、《聶耳》、《女大學生宿舍》、《芙蓉鎮》等等。可以說,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是我國影片歷來所參加過的國際電影節中獲獎最多的。
官方網站: http://www.iffkv.cz/
==============================================
8、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 Ca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高獎項:金字塔獎
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由埃及政府、電影家和評論家協會主辦,是目前為止非洲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國際電影節。
該電影節每年一屆,原為非競賽電影節,是世界上三大非競賽電影節之一,從1991年起增加了競賽單元。
該電影節的宗旨是:發展世界電影事業,促進各國之間的互相了解和經驗交流。它規定,凡是不帶政治色彩的純藝術性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均可參展、參賽。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國王的王後娜妃蒂命名,娜妃蒂以美貌著稱,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設大獎「娜妃蒂之金像獎」授予最掛故事片、最佳紀錄片和最佳短片,「娜妃蒂之銀像獎」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娜妃蒂之銅像獎」授予有特殊價值的影片。
此金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短片。最近開羅又把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官方網站: http://www.cairofilmfest.com/
==============================================
9、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高獎項:金爵獎
創辦於1993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次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認證,被歸於A類即非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至今,上海國際電影節已舉辦了7屆。
每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金爵獎」的8個獎項,都是由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評委評審產生的。Oshima,Oliver Stone,Alan Parker,Assayas,IM Kwon-taek等都曾經擔任過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國際評委。為了鼓勵亞洲新人創作、為亞洲電影向世界的擴張搭建平台,電影節於2004年在金爵國際電影論壇下,設立了亞洲新人獎,並資金重獎亞洲電影新人。
上海國際電影節是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國際製片人協會同意的中國唯一的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由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承辦。當時國家廣電總局將中國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定在上海還有很深的涵義:上海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在相當長的一段歲月里,它幾乎就是中國電影的代名詞。上海文化為中國的民族電影工業帶來了最初的繁華;上海,曾經為中國電影長廊奉獻了最豐富的影像。上海國際電影節可以說是上海這個城市對電影情結的一個還願。
根據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章程,每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由四個主要活動組成:「金爵獎」國際影片評選、國際影片展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以及金爵國際電影論壇暨「亞洲新人獎」評選。
這是尚沒有完全開放的中國電影市場每年度惟一的一次世界影片集萃,因此,每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對上海及周邊城市的觀眾無疑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電影朝聖,創辦至今,已經有150多萬人次融入這個中國重要的電影活動中。現在,每年六月期間九天的電影節已然成為上海文化生活一個重要的景觀。
上海國際電影節是目前唯一中國尚可稱得上電影節的,每兩年舉行一次。對於熱愛電影的人是一次難得的觀影機會。如何更加國際化,減少非電影因素對電影節的影響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電影節的主要活動項目有:(1)進行故事片比賽;(2)組織會外放映;(3)舉辦各種專題電影展覽;(4)召開藝術研討會;(5)舉辦影片交易活動等。設「金爵獎」為最高獎項。上海國際電影節始辦於1993年10月,每兩年一屆。電影節宗旨是:增進各國、各地區電影界人士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世界電影藝術的繁榮。從第5屆(2001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屆。
官方網站: http://www.siff.com/
==============================================
10、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Montrea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高獎項:美洲大獎
創辦於1977年,由加拿大政府、魁北克省政府、蒙特利爾市政府大力支持及一些私人企業的資助舉辦的次年起改為比賽性。。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該電影節從第2屆起舉行評獎活動,故事片設美洲大獎、男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短片設蒙特利爾大獎、評委會特別獎。
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於每年8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主辦者希望從電影中看世界,所以稱謂「世界電影節」。此電影節的活動有很多。主要目的是鼓勵各國影壇人士間的往來,促進各國電影事業的發展,並使蒙特利爾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場地。主要活動有:故事片和短片比賽、故事片和短片會外映出、每屆舉辦一個國家影片的專場映出、專業人員的觀摩性映出、本國影片專場映出、美洲影片專場映出、表彰新老電影工作者大會、舉辦回顧展、召開研討會、開辦國際電影市場、廣泛開展宣傳活動。
蒙特利爾電影節地處加拿大法語區,是藝術電影的又一集散地,同時也是中國電影重要的海外展示場所. 有故事片和短片的比賽;而且獎項名目繁多,但每一屆實際評出頒獎的項目不多。電影節每年對本國參賽的影片都要頒發「國際電影評論獎」。
1995年為了紀念世界電影誕生一百周年,該電影節邀請全世界最具影響的一批影評人評出本世紀世界十大最具成就的電影導演給予表彰,舉行表彰大會,在這十名導演中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名列第七,也是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電影導演。
在第7屆(1983年)電影節上,我國和日本合拍的《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奪得「最佳故事片」大獎。
官方網站: http://www.ffm-montreal.org/
===============================================
11、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 最高獎項:金樹商陸獎
創辦於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舉行。
官方網站: http://www.mardelplatafilmfest.com/
==============================================
說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眾多的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
無聊老生搜集整理編輯,謝絕復制引用
==============================================
❽ FIRST青年電影展在圈內是什麼水平合作夥伴和嘉賓都很大牌啊!
在圈內是挺知名的。名列前茅。
FIRST青年電影展(FIRST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國內一個專注發掘、推廣青年電影人及其作品的電影節形態服務平台。舉辦城市在青海省·西寧市。2012年增加長片進入主競賽單元後,經過6年的系統發展,選片已經覆蓋超過了53個國家的,2018年第十二屆影展共徵集影片1312部。
經過多年的耐心探索與積極嘗試,FIRST以電影節形態介入當下中國青年電影事業,確定其重點發掘電影人處女作及早期作品的發展方向。同時作為電影文化的交流平台,倡導青年電影文化介入當代生活,亦是世界電影流域內一處泊岸碼頭。在當代電影史記憶形成機制中,為世界提供中國青年電影的多義樣本。
❾ 第76屆戛納電影節的評審都有誰
第76屆戛納電影節公布主競賽評審團完整陣容:瑞典導演魯本·奧斯特倫德(《悲情三角》《方形》)領銜,擔任評審團主席。
評審團成員包括摩洛哥導演瑪麗亞姆·圖扎尼、法國演員德尼·梅諾謝、尚比亞導演倫加諾·尼奧尼、美國演員布麗·拉爾森、美國演員保羅·達諾、阿富汗導演阿提克·拉希米、阿根廷導演達米安·斯茲弗隆、法國導演朱利亞·迪庫諾。
據悉,本屆戛納電影節將於5月16日-27日舉行。
多部華語新片入圍第7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76屆戛納電影節主辦方不久前公布了向法國資深女星凱瑟琳·德納芙致敬的官方海報。在此次增補之後,有資格角逐做蠢金棕櫚的主競賽單元影片數量為21部,其中女性導演的作品達7部之多。
華語片在本屆戛納上有不少佳作入圍,在「一種關注」單元型仔中,有魏書鈞的《河邊的錯誤》和陳哲藝的《燃冬》。《河邊的錯誤》根據余華原著改編,講述朱一龍飾演的刑警隊長陷入吊詭的兇殺案之中,這已是「90後」魏書純租陪鈞第四次入圍戛納。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執導的《燃冬》,則是由周冬雨、劉昊然和屈楚蕭主演的冬日情感故事。此外,還有女導演耿子涵的處女作《小白船》、潘越的短片《夏日副本》、舒輝的短片《一個散步的夜晚》入圍導演雙周和影評人周單元,體現出中國年輕電影人的潛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第7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❿ 第11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首批評委曝光
第11屆FIRST影展首款主題海報
11屆FIRST影展評委:托尼-雷恩;曾劍;陳界仁;范偉
今日,第11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的首批評委陣容曝光,赫然紙上的四人分別是:「亞洲電影的伯樂」、英國影評人托尼-雷恩斯(Tony Rayns);台灣藝術家陳界仁;與婁燁導演合作頻頻,柏林銀熊得主,剪輯師、攝影師曾劍;以及去年憑借梅峰導演《不成問題的問題》剛剛摘取台灣金馬獎最佳男主的表演藝術家范偉。
去西寧
「學科的、性別的、地緣的……我們關注一切阻滯的邊界」
「學科的、性別的、地緣的……我們關注一切阻滯的邊界。」在影展網站的評委會板塊,官方如是闡述著對於評委選擇的慎思,或許這句話恰恰能夠揭示你看到這份名單時的些許困惑。跨越學科、跨越文化的評委選擇勢必將帶來更為開放的評價語匯,植根於影像研究與創作的本位身份亦能夠穩妥地關照到電影節既成的自然屬性,這一舉動知談看似是對於節展評價傳統的一次探索創新,也同時引人思考。節展的競賽模式與價值輸出是否一定要忠於電影產業和主流審美?唯電影創作而服務的評審好惡是否已經疲軟固化?這不光是FIRST影展面對的問題,更是所有藝術形式的節展行業同僚需要思考的新命題。
陳界仁2002年錄像作品《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
長久以來,FIRST影展的口味都難以歸納琢磨,一方面,這要歸結於其作為電影節本身資歷的年輕,另一方面,年輕作者創作取向襲搭的多樣態嘗試和尚未成熟飽滿的類型市場亦可能是共同的肈因。
陳界仁2003年影像作品《加工廠》
如是來看,FIRST影展評委會名單上出現首位當代藝術家陳界仁,便更能讓人理解,在陳界仁的藝術創作脈絡中,始終保持著對「被剝奪者」的凝視,關懷和理拍猛拿解人的處境,表達著屬於人的精神和能動性。除了攝影、行為藝術和裝置外,對陳界仁來講,影像是一個關鍵的媒介。2002年,陳界仁拍了他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作品《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之後的《加工廠》、《帝國世界》系列、《殘響世界》等影像作品,都在表達的訴求下,任虛構、紀實、行為在影像中不斷解構變換出多種表現方式。從影像意義上來說,這其中展示的實驗性,以及陳界仁對人類意義上的關懷,期待能為電影評價帶來電影傳統邊緣的視角。
托尼-雷恩斯
而與陳界仁介入角度大相徑庭的是,英國久負盛名的影評人、電影節策展人、作家托尼-雷恩斯(Tony Rayns)。熟悉他的人知道,他是最早將中國及亞洲電影介紹到西方的人士之一,也是溫哥華電影節龍虎單元和釜山電影節的初創者。素有"亞洲電影教父和伯樂"之稱。他所象徵的是近半個世紀亞洲電影史縱深,視角深遠而銳利。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便發覺和推介了眾多亞洲優秀導演,如北野武、李滄東、洪尚秀、陳凱歌、蔡明亮、阿彼查邦等。二十多年過去了,他回到中國,將如何評價新一年FIRST影展視野內的創作者和作品,看待FIRST影展?是一次未知、刺激、緊張的旅程。
攝影師曾劍
而其他兩位評委自不用說,攝影師曾劍憑借與婁燁導演合作的《春風沉醉的晚上》、《浮城謎事》、《推拿》多次獲得了國內和國際電影節的青睞,兩度收獲金馬獎,並憑借《推拿》榮獲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攝影機如同他手中的畫筆,不斷探索前所未有的拍攝手法,構建獨特的視覺語言。這一點被《推拿》中的「盲視角」體現的淋漓盡致。
范偉
繼葛優之後,FIRST再度迎來憑借喜劇家喻戶曉的范偉老師,直到去年出演《不成問題的問題》,成為金馬獎新晉影帝。或許大多數人是由此開始以電影演員的角度去談論他。但事實上,在范偉的身上,你會發現一個演員的不確定性是最重要的,還有極端性和幽默感。從《耳朵大有福》的王抗美到《求求你,表揚我》中的楊紅旗,他已經在電影中塑造了一個個入木三分的小市民形象,直到最近成為新晉金馬獎影帝,范偉老師實力開掛,在表演維度展示了無可比擬的跨越和轉變,而又自如從容。
據悉,FIRST影展主競賽征片正如火如荼,將進入最後一個月倒計時,初審委員會也即將開始第一輪審片工作;其他三位評委將於五月四日新聞發布會現場公布,屆時,評委會主席將到達發布會現場,代表評委會致辭;發布會現場還將公布一項全新板塊,11屆FIRST影展將新增開設針對競賽/非競賽影片的產業放映板塊,旨面向行業潛在買家,利用電影節的評價基準,為入選作品創造更廣闊的交易可能和宣發服務,為業內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