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一枝海棠美國電影

一枝海棠美國電影

發布時間:2023-08-07 04:26:43

㈠ 除了《洛麗塔》,關於戀童這個主題的文學作品有哪些

關於戀童這個話題最近由於三種顏色的新聞熱點再一次被推上了大眾的視野。在通常人的眼中,孩子是與純真直接關聯的一個詞,很多時候,我們對於這樣的美好與成年人的丑惡沾上關系,會表現得比其他的事物更為強烈。

比較有名的差不多就以上兩部


㈡ 想知道關於電影《一枝梨花壓海棠》的介紹

——《一樹梨花壓海棠》

亨勃特人過中年,他在大學里教授法語,他沒有愛人。
亨勃特的初戀情人死在了十四歲,他的愛情也隨之停留在十四歲。
他愛十四歲女孩玻璃一樣的脆弱,陽光一樣的美好,清泉一樣的純真,羽毛一樣的輕盈,也理所當然地愛上了十四歲的洛麗塔。
洛麗塔擁有十四歲的天真無邪,她明亮的眼睛和明媚的笑容讓整個世界充滿生氣。她從不矯揉造作,甚至還有超過十四歲的洞察力,當然,這洞察力僅限於男女關繫上。
亨勃特貪戀她的一切美好,他的目光追隨她的一舉一動,她伏在草地看書,她從冰箱里翻找冰淇淋,她懶洋洋地吃口香糖,她肆無忌憚地坐在他的身上,甚至,她似懂非懂的觸碰與挑逗——一切都讓他心旌搖曳。

亨勃特貪戀她的一切美好,甚至甘願娶她的母親夏洛特為妻,然後每一夜再從床上遠遠逃開。他做這一切,只為了能夠離她近一些,更近一些。
夏洛特發現了他的愛的記錄,她憤怒地質問。
亨勃特還在笨拙的編織謊言,他倒了兩杯酒,准備和夏洛特喝下去,這時接到電話,霍然回身,夏洛特已經不在椅子上了。生命何其脆弱,剛剛她還坐在椅子上,剛剛他還正給她倒酒,轉瞬之間她已經憤然沖出家門被車撞倒在街邊。
夏洛特死了,亨勃特有點內疚,但只有一點。
他可以肆無忌憚地去愛心愛的洛麗塔了!

亨勃特貪戀她的一切美好,也愛上她的一切放縱,他甚至不是她的第一個男人。可是,他的愛是要強烈占為己有的,強烈到讓她逃開。
克拉爾昆寧是一個劇作家,他也喜歡年輕女孩。和亨勃特一樣,他喜歡年輕女孩是因為原始的熱愛,那種眼看著自己在老去卻無力阻止,只能通過年輕的女人來確認自己的「實力」。但不同的是,亨勃特的佔有尚且可以稱之為「愛」,而克拉爾昆寧的佔有隻是佔有,僅僅只是佔有。
他處心積慮的跟蹤亨勃特,確切的說,應該是跟蹤洛麗塔。當洛麗塔在亨勃特的愛中窒息得想要逃出的時候,他像龍卷風一樣將她帶走了,只留下震撼,給可憐的亨勃特。
洛麗塔走了!亨勃特的世界隨之塌毀,他瘋狂、絕望、悲哀。

這樣,亨勃特重新開始了漫長的行程,這一次,他的身邊再也沒有了洛麗塔快活的聲音和年輕的身體,他要重新把她找回來。
在漫長的行程中,他開始了想念的煎熬,開始了慾望與道德的掙扎,也開始了沉重的思索。他一次次地在靈魂深處拷問自己——他真的後悔了。
當他重新找到她,看到她懷孕的體態,看到她被生活打磨出來的憔悴與成熟,他真的後悔了!
他真的後悔了。這種後悔一直延續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令他難過的不是他的身邊沒有洛麗塔,而是「歡笑聲中沒有她」——是他將她帶入了這樣的生活啊!
愛人啊,我愛你,原本是想保護你而絕非傷害你!
愛人啊,我愛你,原本是希望我的愛能夠讓你更加幸福啊!

作為一個愛人,他害苦了她。作為一個父親,他還能為她做什麼?
亨勃特想要殺死那個曾將洛麗塔拐走又拋棄的男人,「這之前做的一切我深深後悔,但是這之後做的絕不後悔。」
他真的殺死了克拉爾昆寧,那具醜陋的裸體掙扎、反擊、倉皇逃亡,最後總算稍微體面一點地躺在了床上。大片的血染紅了被子,大滴的血在靜靜流淌,甚至在克拉爾昆寧的嘴邊還泛起了一個血氣泡。
亨勃特如願以償地殺死了克拉爾昆寧,然後,他讓自己消失在洛麗塔的生活中。這是他最後能為她做的事情。
只是,他不知道,最後,他深愛的洛麗塔,也死於難產。

㈢ 電影《一枝梨花壓海棠》有哪些讓你意難平的地方

電影一朵梨花壓海棠原名叫洛麗塔,是一部關於繼父愛上繼女的電影,這部電影最讓人意難平的地方大概就是繼父和繼女之間的不倫戀了,而且這名少女僅僅只有十四歲,我們不知道她對於自己的繼父是不是真愛,還是年少時期的無知,錯把對繼父的崇拜當做成了愛情。此外,這名男子為了接近女孩,還違心和女孩的媽媽結婚,我覺得這位媽媽也是悲哀的,居然愛上了對自己的女兒有非分之想的男子。

這部劇是一部情色片,情色片和色情片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男主喜歡青澀的洛麗塔,洛麗塔對這名溫文爾雅的繼父也非常有好感,但是這段感情終究是違背常理的。經過才朝夕的相處,女房東也發現了這個秘密,發現了男主和洛麗塔的行為,面對這樣的情況,女房東會選擇怎麼做呢?一個是自己喜歡的男人,一個是自己的女兒。

㈣ 電影|一樹梨花壓海棠

好幾個星期之前,更確切地說追溯到開學的那段時間,只要一提及電影,室友飯飯便推薦我去看電影《一樹梨花壓海棠》。然而從開學到現在為止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我僅僅看了一部《湄公河行動》,每天各種各樣的閑雜之事我就沒有太放在心上。

昨天晚上做完了思修作業的PPT文字後倦意襲來,實在是困的眼皮都要打架了,一看手錶20:00,發現時間還很早,又沒辦法寫作業,我便隨口說我看部電影再去睡覺。話音剛落,飯飯便接上來「我推薦電影《一樹梨花壓海棠》,真的很經典的」。不好拂去她的好意,我便打開手機影視大全搜到了這部電影。

看到影片是1997年上映的,我有些不解,畢竟1997到2017中間已逾二十年,整整二十年。飯飯說「你別看它的年份,它真的超經典的。這還只是翻拍的,那個時代的大多數美國人還是不能接受大叔和少女的戀情的。」她說的一臉的認真以示不滿。她在不到五分鍾的時間里將同一個詞說到了兩遍,「經典」,無論是這個詞本身所包含的重量讓人心生好奇還是飯飯那樣認真的態度,都讓我覺得今天非看這部電影不可了。

 事實證明,她是對的。看完了整部影片之後,我馬上改變了自己的觀念,時間是不能用來衡量一部影片的價值的,尤其是當一部影片過了十年以上的時間仍然有人記得,大概,是因為它本身真的有著那樣的分量。

 梳好頭發後飯飯走過來窩在我的椅子上和我一起看電影。「你看,這里有超經典的一幕,男主和女主相遇的一幕。女主真的好美~」我剛剛看到男主漢伯特搬進房東寡婦夏洛特的家中,夏洛特帶他去看後花園。在那片綠油油的草地上,女主洛麗塔趴在草地上認真地看書,她的腳丫子豎起來,悠閑而自在。澆水的管子里的水灑在她濕透了的衣服上,隱隱看出她年輕的胴體。漢伯特有些出神,以至於夏洛特問他花園是不是特別美的時候他結結巴巴的含糊不清的說「Beautiful.」洛麗塔發現他之後對他微微一笑以示友好。本來不願入住的漢伯特忙不迭跑去問夏洛特房租多少錢。

 影片繼續播放,房東夏洛特為了有所依靠和漢伯特結婚了,不久發現漢伯特迷戀自己的女兒,並且欺騙自己的感情,背地裡稱自己為母牛。頓時,憤怒、傷心和羞辱之感撲面而來,她沖出家門去寄信卻不幸遇上車禍當場死亡。正在廚房做飲料的漢伯特接到她死訊的電話前去確認是否是真的,當他看到身體被壓的變形的夏洛特的時候,我以為他會有一絲難過和後悔。但是,他沒有,他看起來只是有些震驚和一時的難以接受。

 我開始厭惡這個男人,深深地厭惡。雖然夏洛特的死亡純粹是因為偶然的車禍,但我固執地認為漢伯特是殺死夏洛特的間接兇手,或者說他是第一兇手似乎也並不為過。漢伯特買安眠葯給夏洛特吃,推卸大部分作為丈夫的責任,敷衍她的感情,甚至是迷戀夏洛特的女兒。自始至終,漢伯特都沒有悲傷與懺悔之意。我實在是難以接受。

 我對飯飯發表自己的意見。

 飯飯連連搖頭道:「不不不,可能剛開始你這樣想,像我一樣,可是最後我還是原諒了男主。」

 我耐著性子繼續看下去。

因為夏洛特去世,漢伯特自然而然承擔起照顧洛麗塔的責任,去夏令營接她,帶她去旅館,讓出床給洛麗塔睡,對外聲稱她是自己的女兒。在旅館的清晨,漢伯特和洛麗塔逾越了父女的界限。之後,漢伯特告訴洛麗塔她的母親去世了。他們開始了周遊美國的生活,漢伯特開始和洛麗塔在一起了。當漢伯特回到大學教書,洛麗塔開始努力攢錢想要離開他。他發現之後終於忍受不了而打了她一巴掌。

 我對男主的厭惡感直線上升。我真的特別可憐那個只有14歲的女主。因為漢伯特,她失去了母親,也失去了家庭,她厭倦了這個男人,她想要離開他。我覺得是漢伯特直接導致了洛麗塔不能像其他女孩子一樣無憂無慮地正常生活。他是一切錯誤的根源。

 我和飯飯發生了明顯的分歧。飯飯堅定地說:「我和你的觀點完全不一致,因為那個女主才是妖女,是她先「勾引」了男主。」

 電影的後半部分是女主洛麗塔生病住院,有個男人將她帶走了。男主像發瘋了般跑進醫院詢問洛麗塔的去向,以及後來在長達幾個月的時間里四處尋找洛麗塔,他去過了每一個他們待過的旅館,他不願意放棄任何蛛絲馬跡。可是,他沒有找到洛麗塔,他思念她,無時無刻不在想她。直到他接到洛麗塔給他的一封信,告訴他她懷孕了需要他給她一筆錢來生小孩子。他立刻驅車到洛麗塔的住處,他看到她懷著別人的孩子。他對她說:「從你這到你熟悉的汽車里只有25步,走過這25步,你和我走吧。」洛麗塔拒絕了他,她得到了他全部的錢四千美元。漢伯特回到汽車里,洛麗塔站在門口送別他。他彷彿看到,那個他的洛麗塔,仍然是少女時期的樣子,天真活潑,美得不可染指。

 電影的最後,漢伯特殺死了當初從他身邊帶走洛麗塔的那個男人而被警方重重追捕。最後,他站在懸崖邊上,眺望遠處的村莊。「我聽見遠處有孩子的歡聲笑語,令我心灰意冷的不是洛麗塔沒有站在我身邊,而是這歡聲笑語里沒有她。」

 我在最後的這一幕里徹底地原諒了男主所做的一切,我甚至非常非常同情他。我想,當他站在懸崖邊上時,他一定感到深深的絕望。他沒有和他心愛的人在一起,可他希望她幸福。可是,沒有了他的至愛之人,他到底也沒有活下去的渴望了吧。我深刻的記得,整部電影里,漢伯特打了洛麗塔兩次,每次都是右邊臉上一記響亮的巴掌。打完了以後,洛麗塔便哭著跑開,他便開始後悔,他馬上去追她去抱著她。他愛洛麗塔,愛到了骨子裡,他是真心地愛她,全心全意,不遺餘力,她是他的一切。她是他的魂他的魄,沒有了洛麗塔就沒有了魂魄,他怎麼能完整。

 另外一個鏡頭很深刻的是,漢伯特發現有人跟蹤他們,安慰洛麗塔是他的警察叔叔。這時洛麗塔對他說,我們都有罪,或者說,是你有罪。

 愛上一個人,無關年齡,他是無罪的。

㈤ 洛麗塔是什麼的 電影人物一樹梨壓一海棠是怎樣的電影

小說《洛麗塔》
出版時代
1955年,9月15日
·作品簡介
在讀者、書評家、小說界中,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無疑是一部備受爭議的小說。2005年9月是《洛麗塔》出版五十周年,各國最有影響的文學出版機構,如美國的蘭登書屋,英國的企鵝出版社,法國的伽理瑪出版社,都相繼推出了這本富有爭議的名著的紀念收藏版。上海譯文出版社經過多年努力,終於贏得獨家中文授權,第一次在中國推出沒有任何刪節的完整譯本。

·故事梗概
「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麗-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

這段肉麻的情話是中年教授亨伯特的內心自白。1947年,亨伯特來到美國,任教於比利亞斯大學。他准備利用暑假的空閑時間寫成一部教科書,於是他來到蘭之蒂鎮的寡婦夏洛特·黑茲太太家寄居,在那裡他遇上了讓他一生魂牽夢縈的女孩:洛麗塔。亨伯特從餐廳里出來的時候看到了她,在太陽沐浴的一塊草墊上,半裸著,跪著,以膝蓋為軸轉過身,蜂蜜樣的肩膀和綢子一樣柔嫩的脊背讓人目眩神迷。

那位令人神魂顛倒的小妖精迷住了他。她在他的身旁晃來晃去,令他無法專心寫作,而她的母親也對他一見鍾情。黑茲太太似乎已經意識到了女兒對她亨伯特太太這個位置的威脅,在他們去滴漏湖度假的時候,黑茲太太還是以商量的口吻下達了命令:讓洛麗塔去夏令營。然後她給亨伯特寫了一封情書,向他求婚。雖然他愛的是黑茲太太的女兒,但他還是和黑茲太太結了婚。和黑茲太太結婚之後,洛麗塔成了他沒有血緣關系的女兒。但他在日記里寫下的那些對洛麗塔的情感剖白還是紙藏不住火,被他的現任太太發現之後引發了一場家庭內部的劇烈爭吵。夏洛特一怒之下沖出家去,卻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撞上汽車一命嗚呼。

亨伯特和洛麗塔終於走到了一起。他開車去夏令營,將洛麗塔母親去世這個「不幸」的消息告訴她。他是興高采烈地去的,盡管他感到一點內疚。他把洛麗塔接走,先騙她說她的母親病了,住進了醫院。在路上,他們住進了一家旅館,在大堂,洛麗塔遇上了一個禿頂像臟豬一樣的老頭兒,還有他的狗。晚上,當亨伯特將洛麗塔送上床,給她吃了安眠葯,自己出去走到旅館門外白色的台階上,這時,那個禿頂的老頭兒再次向他說了一些模稜兩可的話,但亨伯特並沒有放在心上。他們在第二天早上完成了不倫之戀,而且他知道了,他甚至不是她的第一個情人。然後他們驅車往家趕。亨伯特越來越感到不安,覺得坐在旁邊的洛麗塔像個索命的小冤魂。她要求在一個加油站停一停,她下了車,很長時間沒有回來,當她重新上車時,要求亨伯特給她零錢,她要往醫院給媽媽打電話。亨伯特讓她先上車,然後向她吐露了實情,「你媽媽死了。」

從那時起,他們開始了遍游美國的旅行。在各種類型的住宿地中,他很快就喜歡上了「實用汽車旅館」———干凈、整潔、安全隱蔽,是睡覺、吵架、和好、貪婪而違法私通的理想場所。雖然是旅行,但實際上他們一無所覽,他們這漫長的旅行只不過是用一條迂迴蜿蜒的粘土路來褻瀆這個迷人、誠信、夢幻般的國度。最後,這段旅行走到了盡頭,亨伯特決定把他的「寶貝女兒」送到比爾茲利女子學校就讀。

一切似乎都很讓亨伯特滿意。但有一點是致命的,亨伯特無法容忍洛麗塔和其他男性在一起。當洛麗塔要求出演學校的話劇《幽暗的麗人》時,他斷然拒絕。但在洛麗塔用美色相誘之後,他還是妥協了,雖然他心裡很不痛快。亨伯特覺得她正在從他的掌握中逃脫出去,他只能用她每星期的零用錢來買她的歡心,但她對他越來越冷淡,彼此之間並無真正的快樂可言,亨伯特沉溺於性愛游戲,洛麗塔逐漸厭倦了這種不道德的生活。他們開始不停地爭吵。洛麗塔把從亨伯特這里要來的錢攢了起來,亨伯特覺察到了,預感到這是一個陰謀,一個讓他永遠也見不到洛麗塔的陰謀,這讓他火冒三丈。一次,爭吵之後,洛麗塔奪路而逃,在大雨中跑了出去。找到洛麗塔後,他們決定到外去散散心,西行去各地轉轉,這也許對於改善他們現在這種冷戰的狀況有好處。

在路上,亨伯特發現背後有人跟蹤,一輛「阿茲特克紅色敞篷車」老是在他們屁股後面跟著,它們之間的間距似乎雷打不動。當亨伯特在一個小鎮下車買眼鏡的時候,他在商店裡看到這輛車的車主下車和洛麗塔攀談。但當他趕過去時,這個黑衣人已蹤跡不見,他問洛麗塔:「那人說什麼?」洛麗塔說:「他問我要張地圖,肯定是迷路了。」亨伯特覺得不妙,立即掉轉車頭,往回開。

洛麗塔生病了,住進了醫院,醫生診斷不過是流行性感冒,沒什麼大礙,但要住院觀察一天,補充水分,好好睡一覺。第二天,當亨伯特打電話給醫院時,醫院醫護人員告訴他,有個人把她給接走了,自稱是她的叔叔,還帶著一條狗,看上去很和善。亨伯特大吃一驚,他馬上想到這些天來一直跟蹤他們的人,他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大意了。他趕到醫院,和醫護人員大吵了一架,但於事無補。他踏破鐵鞋,一直找,找了幾個月,依舊不死心。

3年後的一天,他收到了洛麗塔從遠方發來的一封信,信上說她已結婚懷孕,急需用錢:「請給我們寄張支票來吧,爸爸。有三四百,或再少些我們就能對付得過去。」他讀信時拚命抗拒著它在他身心中引起的劇痛,他踏上了那條路,獨自一人按照信上寫的地址驅車前去。他以一個父親的身份來到女兒的新家,慰問他們,給他們錢,然後洛麗塔告訴了他真相,那個將洛麗塔從他身邊拐走的人正是那個禿頂像臟豬一樣的老頭兒,他的名字叫奎迪,是個編劇,有時還做點廣告。他是洛麗塔唯一真正愛過的男人。他把她騙走,為他拍一些色情照,洛麗塔不肯,於是她就給趕了出來。

雖然亨伯特仍然試圖挽回這段感情,但此時的洛麗塔已不是當初的那個妖艷的小仙女了,亨伯特從他的口袋裡拔出了自動手槍,准備將一腔仇恨都發泄到那個拆散了他們的人身上。他找到了這個讓他憎恨一輩子的男人,把子彈射進他的身體,就像這是一隻該死的老鼠。他沒有一絲憐憫,沒有一點猶豫,他只知道,他要幹掉這個男人,為自己也為這段要命的戀情復仇。

·相關鏈接

作者:納博科夫被世界文學評論界定為20世紀最偉大的散文體大師。這位1917年革命時流亡歐洲的俄裔貴族子弟,曾靠教英文,教打網球為生,同時寫俄文小說,30年代末到了美國,在各名牌大學輪番教文學,暑假時到各地撲蝴蝶,做成標本放進實驗室。除了研究蝴蝶翅膀斑點的嗜好,他還翻譯普希金長詩《葉甫蓋尼·奧涅金》,用直譯法,註解多於翻譯加原著的分量。為了生存,他改用英文寫小說,以康奈爾教書經驗寫的小說《微暗的火》,一位教授一邊研究著一位風格隱晦的作家,一邊在學院文人堆里勾心鬥角。小說大註解套小註解,冷幽默,也夠艱深。就是這樣一位高度優雅的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兼翻譯家的納博科夫,寫了他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和未成年的少女洛麗塔之間的一段「感情」,由此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禁書:1954年,《洛麗塔》完稿後,「對幾個上了年紀閱讀能力差的人來說,是一部令人憎惡的小說」,於是先後遭到四家神經緊張的美國出版社的拒絕。此書在美國盡人皆知,是把它當做一本「黃書」來讀的。從1955到1982年間,此書先後在英國、阿根廷、南非等國家遭禁。

1955年9月,歷經挫折之後,《洛麗塔》終於在巴黎得到奧林匹亞出版社認可,並獲得出版。在寬容的法國出版後,屢屢被批評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說,也是由於這部小說一眼看去必定會產生的這種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況也是如此。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在網際網路上鍵入主題詞「洛麗塔」,所搜出的全部網頁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色情)。

爭議:關於小說,爭議的焦點自然是有關藝術的社會責任問題。《紐約時報》的一篇書評稱:「《洛麗塔》無疑已是圖書世界的一樁新聞……」《洛麗塔》爭議的關鍵和最令人難解的是,納博科夫對道德問題顯得很沒興趣。許多人的閱讀動機可能確實出於要看一看《洛麗塔》到底有多「不道德」,好奇的讀者總是由它聯想到因為色情描寫而引起世界性爭議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和《尤利西斯》。一位論者自覺找到了被這種含混性掩埋了的真義,稱《洛麗塔》是「衰老的歐洲誘奸年少的美國」的象徵,但另一位論者卻發現:《洛麗塔》是「年少的美國誘奸衰老的歐洲」的寓言。

面對不同的議論,納博科夫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確:「在現代,『色情』這個術語意指品質二流、商業化以及某些嚴格的敘述規則,那也是千真萬確的。因此,在色情小說里,必須有一個個性描寫場面。此外,書中描寫性的場面還必須遵循一條漸漸進入高潮的路線,不斷要有新變化、新結合、新的性內容,而且參與人數不斷增加(薩德那裡有一次花匠也被叫來了)。因此,在書的結尾,必須比頭幾章充斥更多的性內容。」納博科夫也說:「《洛麗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說。」

國內首位譯介納博科夫作品的人:
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洛麗塔》,但或許正因為如此,到現在為止,納博科夫也沒有在中國產生真正的重大影響,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對第一個譯介納博科夫的梅紹武來說更是如此—— 「我是第一個介紹納博科夫進入中國的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海譯文出版社要出一套書介紹美國文學,找到我的時候,我就選擇了納博科夫,因為他當時是西方很重要的一個作家,被稱為『小說之王』。

他們本來要我翻譯《洛麗塔》,但我拒絕了,這個小說講的是一個老頭和一個小姑娘談戀愛,我不太喜歡,覺得它和我們中國的道德不太相符。但後來我看到評論,說它諷刺了美國社會,還是有積極意義的,所以不要把它當做一部黃色小說。現在它在美國也得到很高的評價,我想,它還是一部好作品吧。

1985年,一位美國作家到我家裡來聊天,聽說我翻譯了《普寧》,就建議我翻譯《微暗的火》,說它是納博科夫最好的作品。我看了之後覺得這部書太難翻譯了,李文俊建議我選譯。我花了半年的時間翻譯了其中幾章刊登在《世界文學》上。1999年的時候,我才又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把它全部翻譯了出來。

納博科夫好用生僻的古典字,翻譯他的書得備一本《韋伯斯特國際大詞典》。他的文筆晦澀,頭一遍讓你雲里霧里,第二遍理出些頭緒,第三遍才能茅塞頓開。所以,翻譯自有翻譯的樂趣。像納博科夫就盡製造謎語,有時我怎麼也想不明白,等到豁然開朗就會很高興。

納博科夫的作品在世界上很有名,但在中國知道他的人不多,大約是因為他沒有象米蘭·昆德拉那樣被宣傳得厲害。」
電影 《洛麗塔》 Lolita (1997)
劇情
[編輯本段]
故事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之間的姦情。在大學里靠教授法文為生的亨勃特年過中年,自從年幼時的初戀女孩死去後,心中總藏著一個溫柔而猥褻的夢魘。那些十幾歲的青春少女們對他有著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著這個隱秘的慾望,只是用顫抖的靈魂呼喚著那些膚淺狂燥的精靈們。
一次偶然的機緣下,他成為了夏洛特(洛麗塔的媽媽)的房客。他瘋狂地愛上了夏洛特年僅14歲的女兒——洛麗塔。而與此同時,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為自己洛麗塔找個靠山。為了能夠繼續跟心中的精靈——洛麗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違心地娶了夏洛特為妻。但最終夏洛特還是發現了亨勃特對自己女兒的迷戀。激憤的夏洛特沖出家門,卻遇車禍身亡。亨勃特於是帶著洛麗塔開始了一段美國高速公路上到處逃竄的亂倫愛情……直到狂燥的洛麗塔開始厭倦最終離開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靈的亨勃特在絕望與悲哀中殺死了當初拐走洛麗塔的男人——克拉爾·昆寧。

幕後/花絮
[編輯本段]

1962年,電影怪才庫布里克和他的製片人詹姆士·B·哈里斯花了150萬美元買下了《洛麗塔》小說的版權,這在當時可說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目。在電影劇本的第一稿中,編劇凱爾德·威廉漢姆為了迎合電影審查委員會的標准而將故事的結局改為亨伯特最終跟洛麗塔結為夫婦。但沒有一個人喜歡這個結尾,於是庫布里克決定在不違反審查委員會標準的原則下,盡可能地忠於原著。而其中對審查委員會的一個重要妥協就是,電影中的洛麗塔的年齡要比小說中的12歲大。最後這部小說被庫布里克改編為電影《一樹梨花壓海棠》。
1962年,電影大師庫布里克將小說搬上銀幕。在今天開來,這一版本顯得過於「保守」,但在六十年代初期,如此大膽的銀幕題材可謂驚世駭俗,非庫氏此等先鋒不敢吃這個「螃蟹」。
很明顯,庫布里克是把這個故事當作「諷刺畫」處理了,因而其主旨更接近於文化層面上的嘲諷和隱喻,而不是個體層面上的悲憫和描摹——他要把人物的可笑和荒謬剝給人們看。比如本片的配樂幾乎是清一色的泡泡糖舞曲,輕佻的「cha cha cha」.......全片充滿黑色幽默,其不合時宜的「搞笑」甚至讓人懷疑庫氏居心何在。比如有一場戲,漢伯特和一個黑人侍者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打開一張折疊帆布床,其滑稽的身體語言和與環境、道具的互動直讓人想起卓別林的橋段。洛已經睡了,這張打不開的床可謂遂了漢伯特的心願(他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的和洛同床了)。但不幸的是,這張床到底還是被多事的黑人侍者制伏了——漢伯特的性企圖落敗,萎了.這個搗蛋的黑人侍者代替庫布里克調笑著可憐的漢伯特。

從故事的角度看,這一版本有很多不足.最大的缺憾是:影片根本沒有交待漢伯特「為什麼」會如此迷戀洛麗塔,庫氏完全忽略了原著中安娜貝爾這個人物。按說150分鍾的片長隨便抻出一段來也已足夠鋪陳漢伯特少年時期打下的心理基礎,但導演似乎假定了觀眾對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耳熟能詳,因而砍去了必要的「前因」,使漢伯特幾乎一上來就是個心理變態者。可實際上,小說中的漢伯特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我最終未能使我的安娜貝爾階段保留一個完整的結局也許是因為最初那次不成功的約會」——成年後的漢伯特始終留戀著那種像童年一般純真的美妙的感覺,因而在他第一眼看到草地上穿著比基尼,戴著太陽鏡,沐浴在陽光中讀書的洛麗塔之後,就徹底淪陷為她的俘虜。
其次是演員問題。
扮演漢伯特教授的人選可謂幾經周折。導演庫布里克和製片人詹姆斯 B 哈里斯的首選是James Mason.但由於此君有百老匯的演出任務在身,所以庫氏不得不考慮勞倫斯奧立弗。但後者在經紀人的勸說下拒絕了這個角色,於是庫轉而考慮Peter Ustinov,後被刷掉;製片人又推薦了David Niven,他倒是同意了,但考慮到自己的電視節目贊助商"四星劇院"會反對這一決定,這廝還是臨陣脫逃了.最後,James Mason終於痛下決心,從百老匯的演出劇目中退出,參加洛麗塔一片的攝制.然而遺憾的是,這個演過西北偏北的「惡棍」總是一臉壞相,我始終看不到他詮釋的漢伯特表現出劇烈的感情調動。影片一開始就是故事的結尾:漢伯特槍殺Quilty。據說是因為發行商想讓漢伯特被觀眾發現是戀童癖者之前先成為冷血殺手,這樣就不會有人同情他的遭遇(!)。
扮演迷人而危險的電視劇作家Quilty的是Peter Sellers。你也許奇怪為什麼我第二個就提到了他,這也正是我想問庫布里克的問題。因為在影片中,這個角色即使沒有喧賓奪主也至少和漢伯特平起平坐——以致新版導演亞得里安林恩笑稱本片應改名為「Quilty」。他的戲分太多了,一會是電視劇作家,一會是便衣警察,一會是德國精神病醫生,一會又是誘拐洛麗塔的花花公子,他像變色龍一樣不懈的與漢伯特周旋,其噼里啪啦的語速簡直像個饒舌的rap歌手。也許庫的意思是他和漢伯特兩人是硬幣的兩面,一個君子一個小人一個明槍一個暗箭,一個是英國的高級知識分子一個是美國的低級性倒錯者。不過Sellers確實演技出眾,這在稍候的「奇愛博士」中有更淋漓盡致的表現。

至於洛麗塔,這個混雜了天使與魔鬼的尤物,在書中只有12歲(!),而她的扮演者Sue Lyons當時年屆14(影片1961年首映時15歲,未出席;直到62年英國首映時,方才獲准入場),以今天的審美觀來看並不具備「小妖精」的素質。雖然挑不出什麼大毛病,不過始終缺少那股「致命」的吸引力。相信是因為電影分級制度尚未實施的原因,庫氏必須小心翼翼的處理性場面以避免禁映的命運——實際上,片中根本沒有「成人」鏡頭,這無疑使洛麗塔空有一身本領而無用武之地。假設庫布里克是在1999年「大開眼戒」之時拍這個片子,想必就真的是「大開眼界」了。
Shelley Winters扮演洛麗塔的母親夏洛特海斯,一個富有漫畫般喜劇色彩的悲劇人物,粗俗、多情、敏感、神經質。
總之,庫氏沒有在人物身上傾注(我認為)應有的同情或理解,缺乏悲劇感.雖然是大家手筆,但我仍然對片中的諸多手法不明就理,而且,你會發現這個片子帶有很明顯的西區科克似的懸疑味道,比如漢伯特策劃謀殺海斯時的心理活動,Quilty化身後的匿名電話和跟蹤----尤其是他在旅館里背對漢伯特時兩人的對話,以及後來在公路上若即若離的追車場面,都極盡西區科克的精髓.這些使得全片頗具「娛樂性」——可是你知道,在庫布里克的片子里出現「娛樂」意味著什麼。
1997年,拍電視廣告出身的美國導演亞得里安林恩(Adrian Lyne) 重新拍攝的「洛麗塔」在歐洲上映。同30年前相比,這一版本無疑更加「狂野」,更加忠實於原著。尤其是對男女主人公性關系的描繪,可謂「赤裸裸」。畢竟是《愛你九周半》的導演,片子的整體氛圍頗有「軟核」色情片的味道。

我國影迷應該對亞得里安林恩的風格非常熟悉,像D市上很早就出現的《愛你九周半》、《致命吸引力》、《不道德的交易》等等都出自他的手筆。其特點是情慾味道很濃,深層思考不足,總是長久的糾纏於中上層資產階級意亂情迷的男女兩性關系。當年他放出口風來要重拍洛麗塔的時候,很多評論當即回應「太糟了」,但林恩依舊不為所動,只不過拍竣之後做了重新剪輯,以符合美國嚴厲的反兒童色情法(就是這項法律把「鐵皮鼓」一片告上法庭)。但緊接著又在國內院線遇到紅燈,雖然導演名頭很亮,且片子有強大的演員陣容和成功的海外票房,但依然沒有美國發行商願意摸這塊燙山芋,因為亂倫題材在美國社會可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於是此片只落得在有線電視網「秀時間」(Showtime)率先放映的厄運。不過還好,塞繆爾高德溫公司(注)高價買下了該片的影院放映權,並在98年9月25號開始了小規模的局部上映。在將近2年的漫長等待之後,美國觀眾終於可以一睹其廬山真面目。
從技術上講,兩部片子可謂今非昔比.新版的攝影(Howard Atherton)極為出色,用光和服裝都非常考究,配樂更請來馳騁多年的大師級人物Ennio Morricone,兩相呼應,狠狠的渲染了那股陰郁,絕望和晦暗的情緒。全片預算高達五千六百萬美元,足見林恩重塑經典的野心。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傑瑞米艾恩斯所扮演的漢伯特教授,其毀滅性的反英雄形象絕對勝過當年的James Mason.另,小說的磁帶版由艾恩斯本人親自朗讀,可惜國內影迷無緣聆聽其殺人聲線。
扮演洛麗塔的是從2500多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15歲少女Dominique Swain,當時的她還是一名中學生,之前沒有任何錶演經驗。其沐浴著陽光和灑水器濺出的水滴。趴在草坪上讀書的出場可謂情色經典。日後她還在吳宇森的《奪面雙雄》中扮演約翰屈弗塔的女兒——又一個「洛麗塔」形象。
Melanie Griffith和Frank Langella分別扮演海斯和Quilty。
綜上可見, 兩位導演對同一題材的處理截然相反。前者是諷刺的黑色幽默,後者是移情的黑色哥特。必須承認,後者比前者更加激動人心,對情緒的攪動有股欲罷不能的氣勢。也許是先入為主的影響(新版很早就出過vcd),我覺得97年的版本更加原汁原味,人物豐滿,各方面都很精緻。雖然詆毀大師庫布里克的版本有淪為亂臣賊子之嫌,但我仍然堅持認為,新版要更勝一籌。
註:塞繆爾高德溫(1882-1974),美籍波蘭電影製片商,他在1917年創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1925年跟路易斯·比·梅耶公司合並成立了邁拓-高德溫-梅耶公司(Metro-Goldwyn-Mayer),即米高梅。

1997年,《洛麗塔》的故事第二次拍成電影,洛麗塔變得更鮮艷更明亮,更讓人動心,然而意境卻也變得淺薄了,愛情空茫了,只剩情色慾望在蠢動著。

2005年,《洛麗塔》再度在銀幕上亮相,美國導演賈木許在坎城影展參賽片《愛情,不用尋找》中,安排了21歲的女明星AlexisDziena演出洛麗塔。
服裝風格洛麗塔
[編輯本段]
我們最早聽到的洛麗塔,是一本小說的名字和一位12歲少女的名字。如果僅從對小說的理解,可以將其單純地理解為早熟的性感少女以及她和戀童癖的聯系,而且有接觸西方文化的人會發現,西方人說的「洛麗塔」女孩是那些穿著超短裙,化著成熟妝容但又留著少女劉海的女生,簡單來說就是「少女強穿女郎裝」的情況。 但是當「洛麗塔」流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就將其當成天真可愛少女的代名詞,統一將14歲以下的女孩稱為「洛麗塔代」,而且態度變成「女郎強穿少女裝」,即成熟女人對青澀女孩的嚮往。 而幾乎所有東方型的「洛麗塔」,都以電影《下妻物語》里的宮廷娃娃時裝作為標准來打扮自己。港版「洛麗塔」由此而來,而慣於向香港取經的粵版洛麗塔也一樣。但不同的是,粵版洛麗塔玩家年齡集中在13-25歲,而且大部分人不超過20歲,十七八歲的這類玩家,她們並不存在要拚命裝嫩的需要,更多時候她們追求的是一種嶄新的衣著態度,和尋求有別一般的生活方式。

洛麗塔風格
[編輯本段]
在Old school朋克,Hip&Hop,Guru等一波波穿著風格在過去的十年中輪流主導了從東京到紐約的街頭風尚後,另一種完全與棒球,滑板,水手服,牛仔,超短裙等「現代時裝元素」毫不相關的服飾風格興起了,它使原宿到布朗克斯區的街頭彷彿落入了一場永不落幕的萬聖節狂歡: 14至18歲的高校女生穿著華麗的絲絨長裙,或起褶篷裙綴滿蕾絲花邊的緊身胸衣從她們系滿綢帶和紐扣的燈籠袖上衣中綻放出來,並罩以寬大的斗篷和高筒長靴。與這些格林童話式的裝束相搭配的是濃重的淚滴式黑色眼影與蒼白的歌舞式粉底。

沒有Lolita情結的女人就像是過於成熟的水果,失去了青澀帶來的回味。現實而安全,但誰還稀罕這些?於是,那些綴滿白色的黑色的花邊裙子,胸前的綁帶把我們帶回到逝去的懵懂歲月,那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裝嫩,而是對於自己的最好獎勵,允許自己生活在非現實的世界中,鼓勵自己犯那些小小的錯誤,甚至有那麼一點殘忍和邪惡。

時尚界自然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可以大做文章的由頭,女人要的無非是虛榮,美貌,年輕,如今又加上了肆無忌憚的華麗。在這個洛麗塔般「小妖精」橫行的年代,John Galliano在Dior05秋冬秀場上摒棄了以往多變眩暈的風格,用華麗和不同季節服裝的混搭,製造出早熟的摩登小女郎風格,碩大的太陽眼鏡,女人味十足的皮草搭配芥末黃的百褶裙和吊帶上衣,性感清純一個都不能少。時尚精英們紛紛向懵懂和叛逆致敬,他們和普通大眾一起進入一場拒絕長大的游戲中。年輕且性感的裝扮,並不難做到,因此近年來,蕾絲花邊和蝴蝶結曾風靡一時,且風頭不減。法國設計師Josiane Pividal和Joseph甚至為自己的服裝品牌起名為Lolita Lempicka美國小說家Nabokov的名著改編電影《Lolita》和畫家Tamara de Lempicka的姓兩者之結合),其靈感多來源於40年代的服裝風格,在巧妙的整體風格中以略帶嬉戲的態度平衡摩登和古典兩種感覺。充滿了女性化的色調,浪漫而獨特。在今年春夏,他們用嫩黃或嫩藍的色調搭配柔軟而輕薄的面料,青春洋溢。

連一貫成熟優雅的Chanel也在05春夏的Haute Couture(高級成衣)中,穿插許多可愛細膩的小細節,蓬蓬裙,草帽和碩大的蝴蝶結。Jean paul Gaultier則將街頭洛麗塔的風格帶入其秀場中,印花連衣裙配以帶著花邊的遮陽傘。同樣的設計,在John Galliano為Dior設計的白色裙裝上也能找到。日本設計師品牌KENZO在屢次換人之後,亦有傑出表現用濃濃的懷舊感詮釋少女風范,一套以粉色基調為主的碎花裙裝,配以寬沿帽,荷葉邊的裙擺搖曳生姿。

在這個好女孩上天堂,壞女孩走四方的世界中。還有多少人願意做個中規中矩的淑女?叛逆不再是年輕女孩的專利,用迷人的高跟鞋,滿綴花邊的連身裙,猩紅色的唇膏和維尼熊做武器。倘若能夠活地多姿多彩,做個迷人的小狐狸精又何妨。

㈥ 電影一枝梨花壓海棠,適合晚上看嗎

電影一枝梨花壓海棠是一部美國電視劇,屬於愛情類的電影。

一、如果是未成年人則不適合觀看,更不是和晚上觀看

電影一枝梨花壓海棠是一部愛情電影,但卻不是純潔愛情電影那一類。在電影中主要講述的不是大學教授韓拔與寡婦夏洛特的愛情。

是非觀不強的人可以用其他的影片代替電影一枝梨花壓海棠來消磨時間。如果在晚上看一部價值觀比較合適的電影,休閑時間也會比較愉悅的。這個還是要根據不同的人來選擇是否在晚上觀看。

㈦ 如何評價《一樹梨花壓海棠》這部美國電影

美國電影《一樹梨花壓海棠》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就感覺,感觸挺深的。裡面寫了很多。有關人性的東西在看了之後能夠引發人們的深思,對我們現在生活的現實也有一個反思,我們在生活中到底追求的是什麼,自己想要得到的又是什麼。

閱讀全文

與一枝海棠美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時間倒流的手錶印度哪個電影 瀏覽:176
楓花園汽車電影院官網 瀏覽:359
達利電影網辱 瀏覽:628
佳木斯電影票團購 瀏覽:134
imdb總榜第一是哪一部電影 瀏覽:698
如何使用聚滇福電影卷 瀏覽:616
韓國逆推電影 瀏覽:327
黑客推薦電影 瀏覽:74
9億電影網 瀏覽:814
2018年中國未引進電影 瀏覽:514
8個字的俄羅斯電影 瀏覽:679
女巫電影推薦 瀏覽:401
日本煙花電影國語 瀏覽:630
自衛反擊戰電影電視片名 瀏覽:371
搞笑美國黑幫電影 瀏覽:250
電影電視劇最高多少幀 瀏覽:925
小晶晶電影網專用種子 瀏覽:588
軋鋼工人電影插曲歌詞 瀏覽:492
手機免費看電影和電視劇的軟體 瀏覽:288
電影太行山上插曲主題曲 瀏覽: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