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什麼好的資金融危機的美國電影推薦呢
1:《大空頭》,評分:8.5
有人在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但也有人在金融危機中獲利頗豐。
這部劇講的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
把枯燥和專業的金融題材,用各種花哨的方式給你講明白,幫助你理解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怎麼產生的。
2:《商海通牒》,評分:7.9
這是一部很真實的電影。用很冷靜的方式展現了這個行業的冷酷啟卜和,慘烈和欺詐。
沒有太多的你儂我儂,沒有太多的情感糾葛,更沒有俗氣的男女溫情故事悄盯。有人認為搞金融的,都是騙子,但影片中大boss的一句話說得很准確:我們只是在此時此刻的公允價值下出售給那些願意買的買家罷了。世界上所有的正常交易的完成都依賴於買賣雙方的估值不同。
一部電影說盡了資本市場的浮世繪
3:《億萬》,評分:8.9
對沖基金高手億萬富豪艾克斯羅德被懷疑存在欺詐交易行為,在政界的擁有野心與道德心的羅茲,與艾克斯羅德之間形成了激烈的碰撞與摩擦。
經典的雙雄對戰,但是背後人性的糾葛,利益的誘惑
想要大致地了解了弊歷解「交易員的日常」,又需要足夠的趣味性,那這部劇絕對值得一看。
4:《跨國並購》,評分:8.2
這是一部中央電視台的紀錄片。
《跨國並購》特別節目內容覆蓋了跨國並購的大部分領域。
從如何破解政治法律障礙到如何降低並購風險,
從如何面對文化差異到如何實施人事整合,
從如何制定並購戰略到如何運用中介機構,再到如何抓住中國經濟的機遇,全面客觀地反映了國內外跨國並購領域的基本面貌。
節目還采訪了美國副國務卿羅伯特·霍馬茨、美國副財長沃林、法國前總理拉法蘭,並走進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第一次向觀眾全面展示這家神秘部門,究竟如何掌握美國跨國並購的生死大權;
第一次系統介紹美國律師事務所、公關機構、媒體、私募基金如何在跨國並購中發揮出看不見的力量;第一次報道企業在贏得並購成功背後,不為人知的商業謀略。
B. 美國電影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我只知道一點 希望對你有小小的幫助
我覺的美國電影反映了美國的文化 經濟 甚至是政治
以前有一部電影叫做 (刺殺肯尼迪)描述的就是肯尼迪總統遇刺
此外還有多部影片描寫有關於金融危機的 這些都說明美國電影和美國政治經濟的密切關系
我知道的不多 我想你還可以去網上再找一下相關內容
C. 美國電影行業發展的背景
美國電影行業發展的背景是經濟。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美國好萊塢目前處於世界電影產業的支配地位,以經濟全球化為時代背景,從工業體系和產業管理的角度出發,以社會文化和史論研究為手段,好萊塢電影在美國經濟遭受重創的情況下,電影業依然蓬勃發展。
D. 好萊塢對美國的經濟文化貢獻究竟有多大
好萊塢對美國的經濟文化貢獻
幾十年來,影視產業一直是美國創意產業以至美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同時也是美國最大的私營經濟僱主之一。其經濟文化貢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創造就業。2008年,美國影視產業共提供了240萬個就業崗位和總計超過1400億美元的工資額。其中與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發行等直接相關的職業崗位工資總額為417億美元,年人均工資額5.56萬美元,比全國平均工資水平高出26%。其中29.6萬多人從事著影視節目生產、銷售、製造和發行等核心業務,覆蓋了影視業的主要職業類別,包括自由撰稿人,大型製片廠和獨立製片公司兼職或全職人員,電影製作室、特效數碼工作室、外景地服務、道具和衣櫃製造等核心產業兼職或全職人員等。這些工種的人均年收入接近7.6萬美元,比美國全國平均工資高出72%。另有超過45.3萬人從事著電影和電視節目的銷售、發行、流通等相關業務。他們主要受雇於電影院、DVD零售和出租業、電視台、有線電視公司和新涌現出來的新媒體公司、視頻網站等。
還有與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發行間接相關的職業崗位,包括由零售店、主題餐廳、主題公園和影視旅遊勝地等所創造的就業以及與該行業有業務往來的公司就業等。
產業聚集。美國影視產業是一個由很多大小公司組成的全國性網路。2009年影視業企業達到9.5萬多家,遍布美國各州,其中81%以上的影視公司不到10個人。有 4.9萬個公司從事著影視生產的直接業務,包括製作室、衣櫃公司和攝影器材公司等核心產業供應商。它們大部分都是小企業,93%的企業員工數量不到10人。這些企業64%分布於加州和紐約之外的地區。另有4.5萬多家企業從事著面向消費者發行電影和電視節目的相關業務,其中包括電影院、專門從事視頻零售和出租的企業、電視台、有線電視公司等。這些企業廣泛分布於美國各地,80%建在加州和紐約以外。
影視製作不僅需要核心產業供應商,也需要許多外圍業務服務商,如餐飲店、木場、服裝零售商和花店等。2008年,美國影視業為分布全國各州的14.4萬多家配套公司支付服務費400億美元。
娛樂受眾。2009年美國電影的全球票房達到299億美元,不僅在本土,而且成為世界各國的娛樂之王。對比其他娛樂休閑活動,電影在美國本土表現出突出而恆定的觀眾忠誠度。2009年有2.17億美國人走進影院看電影,占人口(2歲以上)總數的67%,即2/3多。這批電影觀眾2009年人均觀影6.5場次。2009年電影院入場人次超過主題公園及各類體育比賽的總和。在國際上,美國電影是拉動很多國家票房的引擎,市場份額超過這些東道國國產電影。
影視旅遊。據一項發布在美國《旅遊研究雜志》上的研究成果顯示,在一部成功的電影中出現過的景點,在影片公映後其旅遊業收入將上升75%。2008年,甚至在電影《慾望都市》還在拍攝製作階段時,其拍攝地紐約的某些景點每周就已吸引1200名遊客。紐約官方旅遊市場組織的CEO表示,《慾望都市》已經成為紐約的「全時商業廣告」。在阿勒岡州聖巴巴拉郡某葡萄酒廠拍攝的電影《杯酒人生》放映之後,聖巴巴拉郡的各葡萄酒廠的參觀者增加了三倍。
創造公共收入。2008年,美國影視產業為美國的公共收入貢獻了157億美元,其中聯邦所得稅129億美元(不包括企業所得稅、財產稅、營業執照稅和由間接就業創造的稅收收入),包括失業、醫療和社會保險等;州所得稅20億美元,包括營業稅等。
國際貿易支柱產業。在全球影視市場中,美國影視產業是少數幾個能始終如一保持貿易順差的產業,表現出強勢的國際競爭力。2008年,美國音視頻服務出口額為136億美元,較上年下降6%,但仍比2004年增加21%。影視服務貿易順差為117億美元,佔美國私營經濟服務貿易順差總額的7%,高於通信、管理與咨詢、法律、醫療、計算機以及保險等行業的服務貿易順差。
E. 經濟的發達對美國電影有什麼幫助急!
好萊塢電影的優勢還體現為在長期的娛樂工業發展中形成了一種大眾文化的傳統。如果說,在歐洲,電影首先被理解為一種藝術的話,那麼,在美國,電影從一開始就被理解為一種娛樂。美國電影主要不是作為一種藝術創作來發展的而是作為一種娛樂工業來發展的。用美國人的話來說,對於電影,「觀眾「就是一切。正是在這種觀念下,美國電影往往通過展示暴力和性來宣洩觀眾的無意識沖動,以善惡有、皆大歡喜來撫慰人的創傷性體驗,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灰姑娘「、「灰小伙「的故事來為人們提供集體夢幻,以奇觀化的畫面、場面和強烈的聲音、音響來刺激人們的視聽習慣,形成了好萊塢電影特有的夢幻性機制、情節劇結構、奇觀化風格、煽情形修辭和通俗性敘事的傳統。而在延續這些傳統的同時,好萊塢又始終保持了一種開放和創新的機制,不斷吸收新的電影人加入電影娛樂工業,不斷將世界各地的優秀電影人吸引到好萊塢的娛樂工業體制中,為好萊塢電影提供新的藝術營養和新鮮風味,在堅持基本的大眾電影模式的前提下,用藝術電影包裝流行電影,用流行電影促進電影流行,這使得好萊塢電影在保持主流性的同時也保持一定的創新性。這也是好萊塢雖然很難產生革命性電影,但是卻始終能夠保持其時尚性和流行性的重要原因。實際上,在好萊塢的電影歷史上,從製片廠制度、明星制度、高成本製作等製作方式到早期特技以及後來的電腦高科技的使用等技術手段,從類型電影和電影類型的形成到正反打、短鏡頭、交叉蒙太奇和限制性視點畫面等電影語言特點的形成,其實都與好萊塢電影的娛樂性定位息息相關。在好萊塢電影中,藝術和文化都必須成為娛樂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正是好萊塢電影一方面受到包括美國在內的幾乎全世界的知識精英的反對,另一方面卻成為全世界最流行的電影產品的根本原因。而在中國,不僅長期以來,電影被理解為一種「政治宣傳「,而且電影的大眾文化定位至今沒有完成,其負載的意識形態意義遠遠超過了其娛樂工業的意義,電影常常還是被理解為一種「宣傳「,因而所有娛樂性的追求只是對宣傳的一種包裝,而「宣傳「所包含的集體化和整體化意識與娛樂的個體化和消費化傾向之間往往具有難以調和的沖突。 不好意思 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