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若曼底登陸
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對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對於蘇聯的建議,英國的回應只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偷襲騷擾。
1942年6月,蘇美和蘇英發表聯合公報,達成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充分諒解和共識,但英國在備忘錄中對承擔的義務作了一些保留。
1942年7月,英美倫敦會議,決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陸,而把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推遲到1943年上半年。但此時蘇德戰場形勢非常嚴峻,德軍已進至斯大林格勒,蘇聯強烈要求英美在歐洲發動登陸作戰,以牽制德軍減輕蘇軍壓力。英國只好倉促派出由6018人組成的突擊部隊在法國第厄普登陸,結果遭到慘敗,傷亡5810人,傷亡率高達96.5%。
1943年1月,英美卡薩布蘭卡會議,通過上半年在西西里島登陸的決定。把在歐洲大陸的登陸推遲到1943年8月。在這次會議上,英國借第厄普的失敗,以大規模兩棲登陸的復雜與危險必須謹慎從事為理由,堅持要求推遲對歐洲大陸的登陸。實際上英國一則想乘蘇德相爭坐收魚翁之利,二則想借美國的力量恢復大英帝國戰前在北非和南歐的傳統勢力。當然遭到美國的反對,作為妥協,英國同意成立英美特別計劃參謀部,負責制訂在歐洲的登陸計劃。由英國陸軍中將F·摩根擔任參謀長。摩根上任後立即組建「考薩克」,「考薩克」就是同盟國歐洲遠征軍最高參謀部的英文縮寫,主要成員有副參謀長美國陸軍准將雷·巴克,陸、海、空軍及所有與登陸有關的各軍兵種代表,負責指揮對歐洲大陸偷襲騷擾作戰的英國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蒙巴頓海軍中將也是當然成員。
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於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考薩克」立即開始制定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歷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斗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麼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km的海岸線上,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再進一步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加萊和諾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點是距英國最近,僅33km,而且靠近德國本土;缺點是德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銳部隊,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於登陸後向縱深發展。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優點一是德軍防禦較弱,二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km。幾經權衡比較,「考薩克」選擇了諾曼底,於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體計劃,以「霸王」為作戰方案的代號,以「海王」為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初步計劃以3個師在卡朗坦至卡昂之間32km寬的三個灘頭登陸,即後來的「奧馬哈」、「金」和「朱諾」灘頭,同時空降2個旅。第二梯隊為8個師,將在兩周內佔領瑟堡。整個計劃中最大的難題是港口問題,也就是在佔領瑟堡前,如何解決部隊的後勤補給,要知道諾曼底在五六月間,多為大風大浪,光靠登陸灘頭無法保證後勤供應——這似乎成為無法克服的困難。束手無策中,「考薩克」的海軍代表英國海軍少將約翰·休斯·哈萊特想起蒙巴頓在一次會議上的玩笑:既然沒有天然港口,就造一個人工港。於是建議製造配件裝配成人工港來解決問題。別無良策,他的設想獲得批准。7月15日,摩根將「霸王」計劃大綱呈交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
1943年8月,英美魁北克會議批准「霸王」計劃。
1943年11月,英美蘇德黑蘭會議確定於1944年5月發動「霸王」行動。
1943年12月,美國陸軍上將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歐洲同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於1944年1月2日抵達倫敦就任。艾森豪威爾閱讀了摩根計劃,認為突擊正面太窄,在最初攻擊中缺乏足夠的突擊力量,提出修改意見,把登陸正面擴大到80km,第一梯隊由3個師增加到5個師,登陸灘頭也從3個增加到5個(新增「猶他」,「劍」灘頭),空降兵從2個旅增加到3個師,這一意見得到最高司令部三軍司令的支持。
1944年2月,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批准了「霸王」計劃大綱和修改後的作戰計劃,但是隨之對登陸艦艇的需求也增加了,為了確保擁有足夠的登陸艦艇,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決定將登陸日期推遲到6月初,並且將原定同時在法國南部的登陸推遲到8月。
由於登陸日(代號D日)推遲到6月初,盟軍統帥部開始確定具體的日期和時刻,這是一個復雜的協同問題,各軍兵種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陸軍要求在高潮上陸,以減少部隊暴露在海灘上的時間;海軍要求在低潮時上陸,以便盡量減少登陸艇遭到障礙物的破壞;空軍要求有月光,便於空降部隊識別地面目標,最後經認真考慮,科學擬定符合各軍種的方案,在高潮與低潮間登陸,由於五個灘頭的潮汐不盡相同,所以規定五個不同的登陸時刻(代號H時),D日則安排在滿月的日子,空降時間為凌晨一時,符合上述條件的登陸日期,在1944年6月中只有兩組連續三天的日子,6月5日至7日,6月18日至20日,最後選用第一組的第一天,即6月5日。
戰役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最終擊敗德國創造條件。戰役企圖是在諾曼底登陸,奪取登陸場,在登陸的第12天,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km,縱深100km。計劃在登陸場右翼空降2個美國傘兵師,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並協同登陸部隊奪取「猶他」灘頭,在左翼空降1個英國傘兵師,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後首批8個加強營在5個灘頭登陸,建立登陸場,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後,後續部隊上岸,右翼先攻佔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聖羅一線發展,掩護右翼部隊的攻擊;第二階段攻佔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第三階段攻佔布勒塔尼,向塞納河推進,直取巴黎。
1944年6月6日凌晨,盟軍登陸部隊的13萬將士趁著風急浪高的夜幕,與上萬輛戰車一起搭乘5000艘登陸艦只,沖向法國西部的諾曼底海灘,向納粹德國守軍發起猛烈進攻。這一天,是被隆美爾預言為「決定性的二十四小時」,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盟軍登陸部隊在「猶他」、「奧馬哈」、「金」、「劍」、「朱諾」等5個海灘浴血奮戰。另外,還有3個師大約兩萬三千名盟軍傘兵乘坐數千架運輸機,空投在諾曼底地區的縱深地帶,搶占戰略要沖以阻擊德軍增援部隊。人類歷史上投入兵力武力最多、規模最大、戰斗最殘酷的登陸戰就此打響了。
諾曼底戰役歷時40天,盟軍陸續投入各種兵力300萬人,由艾森豪威爾、布萊德里、蒙哥馬利等二戰名將指揮。其中陸軍共36個師,包括23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3個傘兵師,約153萬人,由美國、英國、加拿大、自由法國、波蘭等14個國家的軍隊組成;海軍方面,美英共投入軍艦約5300艘,其中戰斗艦只包括13艘戰列艦,47艘巡洋艦,134艘驅逐艦在內約1200艘,登陸艦艇4126艘,還有5000餘艘運輸船;空軍為作戰飛機13700架,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斗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與盟軍相對抗的是在法國、比利時、荷蘭的58個德軍師,由德國陸軍元帥龍德施泰德和隆美爾等指揮,其中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
在這場規模浩大的戰役里,盟軍最終達成了自己的戰略目標: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地區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最終擊敗德國創造條件。戰役中總共斃、傷德軍7.3萬人,俘虜4.1萬人,以德軍的潰敗和盟軍的勝利而告終。它向世界宣告盟軍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取得成功,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納粹德國陷入到兩面作戰的困境,敲響了希特勒滅亡的喪鍾。在整個40天的戰役中,大約傷亡了12.2萬名盟軍戰士。他們為了正義和自由而英勇作戰,他們的業績將永載史冊。
㈡ 好看的法國電影
巴黎我愛你
Paris, je t'aime
十幾個小故事一點一點連成線,講述一個個愛的故事,和愛人的故事,造就了這個愛的城市——巴黎,真正的浪漫之都。
這是2006年戛納電影節的開幕影片,20名導演,50名知名影星,18個故事,20個街區。周末的夜晚,在大師與影星的帶引下,游歷浪漫之都——法國巴黎,這是一部可以靜靜觀賞,慢慢品味的電影。
再見初戀
Un amour de jeunesse
懵懂的年紀,陽光下的少男少女,空氣中都彌漫著荷爾蒙細小分子,甜蜜而苦澀的初戀總是像空中的風箏,你永遠不知道是否能抓緊手中的線,也不知風箏何時會像鳥兒一樣飛走。初戀是一種味道,想念時舔舔嘴角的蜜糖。
人心中都有一個影子,有些是夕陽照射下的,長且淺,有些是正午的太陽,短卻深,如初戀。初戀再短,也總歸是終生的記憶,她總是會冷補丁的冒出來,在上班途中聽到一首當年的歌,在書中讀到一個美好的故事,可這都不及,在看到《再見初戀》這種用憂傷填滿的電影。
銹與骨
De rouille et d'os
導演從未想過拍一部愛情電影,觀眾也不會像第一次看到電影海報那樣想入非非,相比生活中的我們,男女主角並不會過度考慮「無法面對」的煎熬。向前看,先前走,生活總要繼續下去。
這算不上是一個愛情故事,也算不是勵志題材,角色隨命運的潮汐不斷向前,只能用不斷的自我認識和成長來勉強對待。正如影片的最後男主角獨白:「別的地方的骨頭碎了也許還有機會長。但倘若手掌碎裂,骨頭就永遠長不齊全了。在某個瞬間,疼痛會回來,像針一樣,像碎玻璃一樣。」
朝聖之路
Saint-Jacques... La mecque
這里有一條朝聖之路,假設有一天親人離開了我們,我可以驕傲的說:我走過父親的路,但若失去兒子的父親重走兒子走過的道路,可能才會明白他口中「選擇生活」的意義。一個家庭里的兩個男人間總有一道看不見得牆。
「大家都很忙!」因為這個借口人生錯過多少風景?物質豐富的代價難道都要用人心隔膜來換取?
一次邂逅
Une rencontre
法國,一個浪漫的國家,法國人,一個又浪又慢的民族。如果說中國人正在思考如何賺錢時,那麼法國人必定在考慮帶妹去哪兒浪,蘇菲瑪索又怎樣?女神也是人啊!
「想讓一個故事永遠不要結束,那就不要讓這個故事開始。」「在量子世界中,一個物體並不一定只固定在一個地方。事實上,同一時間,你可以出現在不同地方。」
㈢ 有知道這個男明星的名字嗎 謝謝 如果知道 最好也能告知這部電影的名字
男明星叫什麼不知道,電影名字《潮汐時的愛欲故事》。
《潮汐時的愛欲故事》是由法國1974年Walerian Borowczyk執導的情色經典,由四個情色短片構成。Charlotte Alexandra,Florence Bellamy 參與主演。 《潮汐時的愛欲故事》中四個故事都是不同年代領導的民間傳說,在第一個故事中,內情的表兄妹在海邊嘗試著潮汐的邊境,讓燒毀與海水同樣達到高潮。第二故事講述的則是一個內情女孩在宗教制度下自慰並享受到幸福的甘心。
㈣ 《潮汐》歌詞是什麼
歌名:《潮汐》
歌手:齊浠兒
作詞:唐寧
作曲:趙博
歌詞:
尋尋覓覓,想念輪回了幾個世紀
誰都不知道海岸的平靜,是你錯過了我期待的眼睛
我從沒忘記,下一次還會始終凝望著你
你沉默不語漂洋過海,拍打岸堤留下了美麗
我跟著你,讓記憶跟著一片片潮汐
留下淚滴,丟在冰冷潮濕的沙灘上
獨自嘆息,我跟著你
讓我在你深邃的記憶里,留下淚滴
在我們相同的空氣里,跟著你
誰都不知道海岸的平靜,是你錯過了我期待的眼睛
我從沒忘記,下一次還會始終凝望著你
你沉默不語漂洋過海,拍打岸堤留下了美麗
我跟著你,讓記憶跟著一片片潮汐
留下淚滴,丟在冰冷潮濕的沙灘上
獨自嘆息,我跟著你
讓我在你深邃的記憶里,留下淚滴
留在我們傷痛的空氣里,讓記憶跟著一片片潮汐
留下淚滴,丟在冰冷潮濕的沙灘上
獨自嘆息,我跟著你
讓我在你深邃的記憶里,留下淚滴
留在我們相同的空氣里
(4)潮汐法國電影擴展閱讀:
《潮汐》是由齊浠兒演唱的一首歌曲,該歌曲時長03:29。發行於2016年02月19日,並收錄在個人專輯《再見美人魚》中。該歌曲是奇幻愛情電影《再見美人魚》主題曲,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在《潮汐》的mv中,女主在人魚和人形之間來回穿梭,僅僅為了和男主同撐一把傘行走於人世間。蛟人尋覓愛情,本是聞之荒謬的事情,卻又不得不隨著緣分的浪潮,就這樣讓湧入心底的浪花,泛起霧氣洇濕了眼角。
㈤ 電影外埠新娘主題曲潮汐誰唱的
潮汐
詞:侯健
曲:侯健
演唱:侯健
想你 是空空的海岸
風平浪靜 叫我如何 將心事隱瞞
在你漲潮之前
我要為你築起一座港灣
等你 是一葉的孤帆
海市蜃樓 如同你的笑容般燦爛
在你落潮之後
我已為你把所有的淚流干
愛 是心的羅盤
恨 是磁場極端
糾纏的方向 讓我進退兩難
而你如潮汐一般
起起停停落落
把我的心擱淺在忘情的海灘
㈥ 《加勒比海盜4陌生潮汐》有沒有帶字幕的預告片
男孩女孩們,或者還有其他些什麼~~~你們好!我叫傑克斯派洛船長。啊,這樣看來你們中有人聽說過我。正如你們知道的,有時候……或者說一直以來,我都願意從玻璃杯的底下看世界——朗姆酒。就是這玩意。你們可能還聽說過一些傳言,說傑克斯派洛又召集了一班人馬,向「不老泉」進發——這純粹是胡說。但是,就算這是真的,你們也不會願意跟我一起去吧?我估計不會。我得承認,那條路上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危險,包括但不僅限於僵屍啊、嗜血狂魔啊、人魚啊……還有那位兇狠又不知疲倦的佩內洛普克魯茲。所以,我才不去呢——反正也壓根到不了目的地。沒人知道那地方在哪兒,所以我得有一張血腥地圖,或者有個血腥瑪麗……或者倆都要。不過血腥瑪麗還真不是個壞主意。
原文:
"Hello boys and girls...or whatever. My name is Captain Jack Sparrow. Ah, I take it some of you have heard of me. As you may well know, there are times...almost constantly, in fact, where I prefer to look at the world through the bottom of a glass. Rum...something like this. You may have also heard whisperings and rumors that Jack Sparrow be recruiting a crew, to undertake a voyage to the Fountain of Youth. Not true, course not. But even if it were not true, you wouldn't be interested in joining me, would you. Eh? No, thought not. I do admit, that there be varied insubstantial dangers along the way,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zombies, cutthroats, mermaids and the vicious and vivacious Penélope Cruz. Which is why I'm not going, no sir. Impossible to find the place anyway, no one knows where it is, plus I'd have to have a bloody map...or a bloody mary...or both. Which is not a bad idea, in fact, bloody mary. Bloody marys all around! It's on the mouse. Barman..."
㈦ 電影《超脫》的最後一幕是什麼意思主角的想像嗎
首先我不覺得是悲劇結尾,相反的電影的結局比較符合客觀事實的發展。男主和他的學生都是理想主義的偏執者,把現實生活想的太過於美好,而忽略了客觀事實存在的陰暗面,以至於不能接受兩者帶來的沖擊。在他們起初的世界觀里,他們認為世界總是美好的,比如人都是善良的,有愛的等,刻意或者無意的忽略了一些客觀事實,比如人性跟動物性本質上是沒區別的,所謂的神性只是文明附加品。女孩最終選擇死亡,是因為現實的沖擊達到了她的臨界值,她已經跌入谷底而無力掙脫,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諸如此類的生活寫照,輕者致郁,重者輕生。主要是她這個年紀缺乏一個完整的世界觀。
㈧ 潮汐的介紹
《潮汐》是2012年上映的中家庭倫理微電影,由李鷹執導,崔宇娟、王小藝、孟火火及程鍇等主演。 《潮汐》講述了迫於種種壓力,美婷不得不和老公商量後選擇找代孕人代孕,但她發現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原以為情況可以好轉,但是找來代孕的人卻不安分了,和老公出雙入對。而老公也因為孩子的原因對美婷有些疏遠。終於,在再三的忍讓無效後,美婷終於做了一個危險的決定的故事。
㈨ 求一部電影,有一個片段好像男主和女主在窗檯上,男主是神,於是便把月亮變大了於是引發潮汐,還有一個地
影片《冒牌天神》是2003年環球影視出品的一部喜劇電影,由湯姆·沙迪亞克執導,金·凱瑞、詹妮弗·安妮斯頓、摩根·弗里曼和菲利浦·貝克·霍爾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3年5月23日在美國上映[1] 。
電影講述一位諸事不順的電視台播報員,他把所有的發生在他身上的衰事全都怪在「上帝」的頭上,於是上帝決定出讓一個星期的管理權給金·凱瑞,讓他也嘗嘗掌管全世界的感覺。
㈩ 《消失的愛人》這部電影你看完什麼感受
因為久仰大衛·芬奇的大名,所以慕名看了這部電影。
看完後心情復雜,思緒萬千,沒有觀影過程中大起大落的情緒,只剩無可奈何,黯然神傷。
對,就是那種感覺,感覺身體被掏空。
「這就是婚姻」 即使婚姻帶給你的只是滿身的傷痕,只有痛苦,但,這就是婚姻啊。
所以你准備好踏進愛情的墳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