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牧馬人》中的老右是指什麼意思
《牧馬人》里的老右是特定的歷史時間下對在階層、黨派、集團內政治上右派分子的叫法。指思想政治上,認知落伍於實際的,無法隨轉變 了的客觀情況轉變 、前行,甚至是違反客觀發展規律性的趨向。
老右指右派,又稱右翼,是和左派相對,右派政治家一般會採取各種保守的政治立場,並且傾向於維護現有統治建制及既得利益。
「右派」源自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來自第三階級的自由派參議員坐在主席的左側,這是自1789年三級會議以來的習慣;而貴族階級、第二階級的成員則坐在右側。
之後的立法會議(Legislative assembly),將坐在右側,支持舊制度(Ancien Régime)的君主主義者稱為右派。這個根據自己政治立場而分坐大會主席左右席位的傳統延續到了今日的國民議會,在階級、政黨、集團內,政治上保守、傳統的一派。
(1)法國電影政治傾向的電影擴展閱讀:
《牧馬人》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謝晉執導的劇情片,由朱時茂、叢珊領銜主演,於1982年上映。
該片改編自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講述了許靈均被打成「右派」,來到西北牧場勞動,得到當地牧民的關懷照料,並與農村姑娘李秀芝結成連理,文革結束後,他放棄了到美國生活的機會,決定留下來建設祖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牧馬人
⑵ 政治題材電視劇有哪些
韓劇:《市政廳》《大物》《逃亡者》《sign》
中國:《紅色搖籃》 《長征》 《亮劍》《潛伏》《延安除奸》《人民的名義》
(2)法國電影政治傾向的電影擴展閱讀:
政治片以現實生活中重大政治事件為題材的影片。一般以真實事件為基礎,不強調情節性,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性。作為政治斗爭的一種工具,影片大都具有政論性質和宣傳鼓動作用。
這種電影在20世紀40—50年代已經出現,但真正形成勢頭,是從法國導演C·科斯塔-加夫拉斯拍攝的《Z》開始的。此後在法國、美國、瑞典、日本、德國,特別是義大利,形成了一股拍攝政治片的風潮。日本攝制的《松川事件》、《戰爭與人》,義大利攝制的《警察局長的自白》等,都是較好的政治片。
⑶ 想找電影《瑪戈皇後》的影評或者歷史背景~
《瑪戈皇後》是一部史詩級的電影,無論從影像風格、歷史深度還是思想內涵方面。
它猶如一幅幅精美凝重的油畫,將我們帶回到1572年的法國。
在歷史的血腥、政治的陰謀中滲透愛情的狂野,在宏大的場面、驚俗的故事中觸摸人性的張揚,讓我們在兩小時二十三分中內恍如做了一場華麗的噩夢。
本文從歷史背景、人物塑造、影像風格三個方面分析《瑪戈皇後》的美學風格及意義。
背景:
1572年,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和美第奇家族的凱瑟琳的美麗的女兒瑪歌年方18,被母親-瓦盧瓦王室真正的掌權者,嫁給了19歲的那瓦拉的亨利.
這個亨利說起來還是瑪歌的雙料表兄,首先亨利二世的父親弗朗西斯一世(就是瑪歌的祖父)的親妹妹是那瓦拉的亨利的外婆,並且亨利所屬的波旁家族和瓦路瓦王室同出於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瑪歌的父親亨利二世是個美男子,他的妻子凱瑟琳相貌平平,他們四個兒子都是孱弱醜陋,並且短命,據說這四個兒子有一種遺傳怪病,就是流血汗.但是他們的女兒都艷名遠播.瑪歌很漂亮甚至比他的姐姐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王後伊麗莎白更美,伊麗莎白本來是王太子卡爾洛的未婚妻但是被公公腓力二世(也是英格蘭血腥瑪麗的丈夫)取來為王後,威爾第的歌劇《唐卡洛爾》就是說的這回事.
婚禮定於八月在巴黎舉行,這個婚禮對於當時得法國意義非常重大.因為十六世紀路德在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傳到了法國,當時執政的弗朗西斯一世是個思想相當開放的君主,當時已經可以控制天主教會.剛開始對這個運動還是比較寬容.但是後來由於新教徒把發對天主教的傳單貼到了王宮,惹火了這位國王,認為這些人危害了國家統一.於是大肆殺戮了新教徒,鎮壓反對天主教的運動。
等到1559年,亨利二世死後法國的宗教改革基本成形,於是法國的新教稱為胡格諾教.這時弗朗西斯二世為法國國王,他是亨利二世和凱瑟琳的長子,繼位時年僅十五歲.他的未婚妻是蘇格蘭的瑪麗·斯徒亞特(後來被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殺死),年輕而孱弱的君主,他手下那些如狼似虎的大貴族枯做自是不肯乖乖就範,於是最有實力的三個家族相互角逐,覬覦統治法蘭西的權利,他們分別是吉斯家族,位於法國西部的大貴族 , 位於法國和西班牙間的法國南部地區的波旁家族,位於法國中部的 Montmorency-Chatillons . 在這三個家族中,吉斯家族勢力最為強大的而且是極其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們逐漸控制了年輕的弗朗西斯二世,從而成為法國真正的統治者.
其餘兩個家族雖然也有人信天主教,但是由於政治原因支持胡格諾教派,尤其是那瓦拉的亨利的媽媽珍妮.亞爾培.而她的丈夫-亨利的父親那瓦拉國王,法國國王的將軍則是個天主教徒.據說珍妮信新教起初並不完全是政治的原因,因為亨利的爸爸長期不在那瓦拉,所以有很多"天主教的"情婦,於是珍妮向負心的丈夫及宮廷里一切妨礙她的人挑戰而改信新教.珍妮是個自負的女人,認為自己出身高貴,是弗朗西斯一世的親外甥女,而凱瑟琳·美第奇不過是義大利商人的後代,因此實際上心裡很鄙視她。
實際上就算是那兩個家族的很多主要領導者是雨格諾教,全法國的的胡格諾教教徒不過只佔不到百分之十.但是由於他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對於吉斯家族來說這兩個家族實在是不可小覷的敵人.所以說這幾個家族間的矛盾純粹是政治上的競賽所引起的,而外在表現為天主教會和新教教會的沖突.
弗朗西斯二世是個短命鬼,繼位一年就死了,年僅十六歲,而後凱瑟琳的第二個兒子繼位這就是查理九世,是年十歲,這時凱瑟琳開始攝政.這個傢伙小時候倒還健康可愛,樣子也不錯,但是後來很是肥胖,凱瑟琳太後頗為討厭這個面目可憎,軟弱無能的兒子,而比較鍾愛三子亨利.瓦路瓦,他就是後來的波蘭國王和法蘭西國王亨利三世.
雖然凱瑟琳是個相貌平庸的女人但是卻是一個聰枝歷明和鐵腕的政治家.她知道吉斯家族強大的勢猛敗搜力對她和他的兒子絕對是個威脅,於是她在政治上開始扶持其他的兩個家族用以和吉斯家抗衡,但是由於那兩個家族和胡格諾教已經融為一體,所以客觀上支持了它的發展,所以胡格諾教派在那時期得到迅速壯大.但是凱瑟琳本人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不想讓任何一個貴族控制國家,更不想要法國成為一個新教國家.於是經過一番斗爭,凱瑟琳還是決定了幫助吉斯家族打擊新教徒,她先是協助他們刺傷了海軍上將柯里尼(重要的新教領袖之一)在這之前,她已經毒死了珍妮,並使這個謀殺看起來像珍妮死於肺病)並且協助吉斯家族策劃了以天主教的瑪歌同新教的亨利婚禮為誘餌來消滅前來參加婚禮的新教首領及各地的新教教眾,這就是著名的聖巴托羅繆之夜屠殺。
[編輯本段]事件經過
8月18日婚禮舉行,從那天開始全巴黎的人開始慶祝婚禮,無論天主教徒還是全國各地趕來的新教徒,無論宮廷,貴族,還是老百姓,全城狂歡,大家受到一場隆重的婚禮影響都幾乎陷入癲狂,並且新教徒們想,這樣的結合可能會使新教合法化,所以格外的興奮,無數其他的方的新教徒都趕到巴黎參加這場婚禮,22日海軍上將遇刺的消息傳出,無疑又給人們脆弱而興奮的神經重重一擊.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互相憎恨漫罵,23日,情勢似乎對天主教徒很不利,新教徒群情激昂,發誓要找到刺殺柯里尼的兇手及策劃者.吉斯手下的人被逮捕,法院開始審判,國王也發出狠話,有罪的人決不輕饒,所以亨利.吉斯(瑪戈的情人之一)帶著他的人暫時離開巴黎,一切好像對凱瑟琳來說好像很糟糕.然而她沉穩而自信,她先允許他的兒子查理九世派遣新教士兵把守海軍上將柯里尼的官邸,並且派新教徒們的新王後瑪歌去探望病情.這時的瑪戈從心眼裡是同情新教徒的,在她看來新教徒們雖然粗魯,但是但是他們現在沒有防備,象羊羔一樣,而且他們還有良心.在此期間凱瑟琳秘密接見安汝公爵就是亨利.瓦個瓦(查理九世的弟弟,她的寶貝兒子),法國人,還有一些義大利人,最後連同他們脅迫查理九世同意處死柯里尼.
於是24日凌晨,亨利.吉斯已經悄悄返回巴黎,他首先來到柯里尼家,當即殺死了柯里尼,於是以教堂的鍾聲為信號,全城的武裝的天主教徒保衛團出動了,這事先都是准備好的,他們帶著白臂章和帶有白十字的帽子,向尚在熟睡的新教徒們發動了襲擊.當夜巴黎血流成河,死掉的新教徒的數量是有爭議的.各個立場得人都有他們自己的數字,有人說當晚死了2000,有的說3000,還有說6000的.以後的幾周,這種屠殺擴散到法國各地,死亡人數一般來說歷史學家們認為是70,000人.這次大屠殺之後,法國陷入了分崩離析的狀態,上升中的王權遭到了削弱.因為新教徒怎麼會善罷甘休,因此建立自己的政權和中央對抗.從而導致了法國第二次宗教戰爭.
[編輯本段]事件後續
按照大多數歐洲史書的描述,最開始查理九世和皇太後都是真心想把女兒嫁給波旁的亨利的。
但後來發生了一些事:
1、新教首領柯里尼唆使查理九世對西班牙開戰,這個與皇太後穩定國內的政策是矛盾的
2、柯里尼對查理九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個是皇太後無法容忍的
這兩個個條件加到一塊,使皇太後認為法國朝政有可能落到新教徒手中,而他們的政策將會導致災難。
皇後的三兒子安茹公爵以及吉斯公爵利用了這一點,使得皇太後倒向他們一邊,但說服查理九世還是一個問題,於是他們傾向於刺殺柯里尼。
但是,這次刺殺失敗了,柯里尼只受了重傷,巴黎的新教徒很不滿,開始騷動,查理九世也聲稱一定要查處兇手。
這時皇太後秘密告訴國王,她就是那個兇手,而且現在新教徒已經蠢蠢欲動,如果不先下手為強,新教徒會在巴黎發動叛亂。
在這種情況下,懦弱、無主見的查理九世崩潰了,下達了屠殺新教徒的命令,而實際執行屠殺的是吉斯公爵、安茹公爵以及他們手下的天主教極端分子。
亨利與瑪格麗特的婚禮事先就是一個圈套的說法現在看來是不太可靠的。
這次屠殺全法國大約有五萬新教徒被殺,幾乎所有的新教徒領袖都遇難,只有波旁的亨利以及孔代親王因為宣布改信天主教而躲過一劫。
但是新教下層民眾沒有屈服,他們據守拉羅舍爾,天主教軍久攻不下。
後來波旁的亨利以及孔代親王都逃出巴黎,於是宗教戰爭再度爆發,查理九世病死後,局勢變得更加復雜。
天主教一方分為三派:
國王亨利三世一派,天主教極端派吉斯公爵一派,天主教溫和派阿朗松公爵(也是國王的弟弟)一派, 再加上波旁的亨利帶領的新教徒,於是又是一場混戰。
[編輯本段]伏爾泰與聖巴托羅繆之夜
伏爾泰激烈的發表抨擊天主教反天主教,認為天主教虛偽、愚昧、庸俗、罪惡。
他養了一隻猴子,並給猴子帶上牧師的帽子,沒有一天不捉弄它,捏它,用針戳它鼻子,甚至賞它一頓皮鞭。
伏爾泰一直在大笑,別人問他要笑到什麼時候?他說:笑到死。
一年之中他都在笑,但是只有一天不笑,那就是聖巴托羅繆之夜。
只一天他不僅不笑,還痛哭流涕,甚至口吐白沫在地上抽搐。
那次大屠殺是多少人心中永遠的噩夢!
伏爾泰處處跟天主教作對,他曾經為以為一位被法國法院殘害致死的新教徒卡拉鳴不平,並最終迫使法國政府為卡拉平反。
在一片文章中說出了他最為人知的名言Ecrasez L』infame(踩死敗類)。
這「敗類」究竟何指,歷來爭論不休,有的說指基督教,有的說天主教,有的說一切宗教狂熱者。
我較贊成後一種說法。
為紀念聖巴托羅繆之夜大屠殺 200 周年,他還寫了《1772 年 8 月 24 日之詩》,抨擊宗教狂熱給新教徒帶來的災難。
⑷ 什麼是法國新浪潮~
「新浪潮」電影是電影史中最耀目、最迅速、最徹底的新舊換代事件之一。最常為大家所稱道的是眾多性格各異的年輕人搞出的一批批精彩紛呈的電影佳作,電影評論對電影創作的作用,沒上過電影學院能不能拍電影,器材的整體變化對創作的影響,青年電影的活力,電影變革與社會變革的互動等話題。這些話題常道常新。比如目前中國電影評論的弱勢、與創作的脫節、說好不說壞,比如各式電影教育是在培養電影人才還是在製造電視通才,比如數字化影響到器材的復雜程度不夠,而且改變了工藝流程,創作除了適應它之外還能做什麼,比如對電影創作者進行「分代」論撥,等等。
浪潮之後——六十年代後法國電影速描 60年代,《電影手冊》繼續伴隨年輕的法國電影運動。在「新浪潮」首期之後,有些人繼第一代編輯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夏布羅爾和羅麥爾之後成為導演,陸續出現了呂克·穆萊、安德烈·戴西內、巴斯卡爾·卡內、讓一路易·考莫利,後來又有塞爾日·勒·貝隆、達尼埃爾·杜布魯克斯、雷奧·加拉克斯、奧利維爾·阿塞亞斯,雖然他們絕對沒有形成可以跟1958年那代人相提並論的集體。保羅·維西亞試圖通過_個製作公司(「對角線電影公司」)促進一群志趣相近的年輕作者形成一個集體,他們當中有讓一克魯德·吉蓋、馬利一克魯德·特萊魯、讓一克魯德-比埃特、雅克·達維拉、紀拉德·弗羅特一古達茲,但是這個嘗試是邊緣性的,因為他們的探索結果和國際影響始終非常有限。只有安德烈·戴西內例外,他在經歷了艱難的起步之後,成功地在電影製作領域占據了相當於弗朗索瓦·特呂弗在娜·德納芙不遺餘力的支持,自1981年拍攝《美洲旅館》開始,直到《我最喜歡的房子》(1993)和《竊賊》(1996)。 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末對法國電影來說是一個過渡時期。「新浪潮」的餘波仍在震盪,傳統形式的電影又重為人們所矚目。一些資深的藝術家把傳統和「新浪潮」手法相結合,拍出了富有個性的影片,如布努艾爾的《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1972)、《慾望的隱晦目的》(1977)、布萊松的《幻想家的四個夜晚》(1971)等。「新浪潮」的主將們則開始分化,戈達爾仍延續離經叛道的宗旨,拍了《中國姑娘》(1967)、《周末》(1967)等極左觀點的作品;特呂弗向傳統有所回歸;拍了《阿黛爾·雨果的故事》(1975)、《最後一班地鐵》(1980)等影片;阿倫·雷乃繼續他對時間和心理的探究,向法國電影貢獻了《天命》(1975)、《我的美國叔叔》(1980)等影片。此外,科斯塔一加夫拉斯的《z》(1968)、《招供》(1969)、伊夫·布瓦塞的《謀殺》(1972)、米歇爾·德拉什的《舞會上的小提琴》(1973)等影片分別從現實或歷史揭露政治的黑暗,形成了「政治電影熱」。70年代中期,法國還曾有過一個色情電影的高潮,但很快便銷聲匿跡。 「新浪潮」是電影有史以來發生的場著名的美學革命,在這個意義上來說,1959年的「新浪潮」的繼承人只有讓·厄斯塔什(從1963年的《有害的交往》到1981年的《阿利克斯的照片》)和菲利普·卡雷爾(從1969年的《處女的床》、1989年的《急吻》和1991年的《我再也聽不到吉他聲了》到1995年的《幻滅的心》),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延續著「新浪潮」先驅者們的實驗和探索。 80年代的法國電影雖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創新運動,卻也涌現了不少才華橫溢的新人,給法國電影帶來了勃勃生機。他們中間有的年齡並不輕,但就從事電影異常工作來說,仍屬80年代新人,如克洛德·貝黑,他從早年當製片和演員發展到執導《讓·德·弗洛萊物》和《甘泉琶依》這樣的巨片,同時還擔任了《熊》《情人》等名片的製片人。 ……
「新浪潮」(又稱「電影手冊派」、「作者電影」)作者電影的風格,在巴贊理論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下,大都以專注的手法記錄或表現一個事件、一些人物。因而有很強的紀實性,不少影片都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比如:特呂弗的處女作《胡作非為》及可視其為續集的《喻吻》、《二十歲的愛情》、《夫妻生活》等等。這些影片都以一種空前未有的真實與誠懇征服了觀眾。戈達爾說:「新浪潮的真誠之處在於它很好地表現了它所熟悉的生活、事情,而不是鱉腳地表現它不了解的事情」。作者電影往往集編劇、導演、對自、音樂,甚至製片於—身,形成了統一的製片方式。從電影觀念上看,「新浪潮」同先鋒派一樣,向傳統電影觀念發出了挑戰,這兩次電影美學運動都是對商業電影的有力打擊。從形式上看,「新浪潮」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有著不少共同之處,所不同的是「新浪潮」與「新現實主義」在影片的主題與內容上卻有所不同,「新現實主義」帶有重大的社會性,而「新浪潮」卻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主題:非政治性的電影。在新浪潮的作品中,人物似乎是隨風來到人世,隨風在世上飄泊,又隨風而離開人世。《精疲力盡》是最說明這一點的。入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的電影。「新浪潮」的功績之一在於戰勝了某種禁鋼,力圖真誠地描寫男女和愛情,暴露虛偽。他們所感興趣的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於建築在「善」與「邪惡」的傳統觀念。特呂弗拍攝的《朱爾和吉姆》(1962年)就是最具有代表意義的。 法語法國網站整理 Myfrfr.com
攝影方法:攝影風格側重於電影的照相性,攝影師們側重於畫面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製作。他們以一種全新的自然主義的攝影風格出現。這一點緊緊和拉烏爾·谷達爾的名字聯系在一起。谷達爾是戈達爾形影不離的攝影師,拍攝了從1959年一1968年間戈達爾的所有影片,還有一部分是和特呂弗合作的影片。由於「新浪潮」製作費用低、周期短,在實景中拍攝和即興的導演、表演風格,便決定了谷達爾的攝影風格。他在攝影中更多地使用自然光和微弱光線的表現。他創造了肩扛攝影機、跟拍、搶拍等類似紀錄片或新聞片的拍攝方法,形成一種極強的現實風格。谷達爾的這些風格賦予影片以自然、逼真、偶發的創作風格。在「新浪潮」的作品中,既顧及電影時空的完整性以及節奏的運動感,又出現大量的長鏡頭、景深鏡頭的攝影,特別是動用了一些十分靈活的移動攝影 Q—戈達爾說:「攝影移動是個道德問題」。他把美學上的追求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從那時起,跟拍、長焦、變焦、定格、延續的全景攝影,成幀調節、攝影機的震顫相繼作為藝術手段而動用。
音響處理:「新浪潮」大量採用自然音響環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實感。有時人物的對白都被淹沒在音響中。那時,因為投資少,大都是同期錄音、製作周期短,這是最省錢的辦法。剪輯:蒙太奇在這里不再表達思想和解釋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為時空切割時的手段。「新浪潮」的導演們對電影的長度、節奏很感興趣。他們實現了一種快速剪輯的方法,增加了電影的鏡頭數目。取消遮擋、化出化人、淡出談人等傳統手法,採用鏡頭之間的直接銜接,並在時空關繫上進行跳接。這種剪接無疑加快了觀眾的視覺節奏,減輕了敘事的繁瑣冗長。長鏡頭的使用是增加影片的真實色彩。而快速剪輯法是增加視覺的節奏感。從「新浪潮」之後,特呂弗和夏布洛爾的長鏡頭,戈達爾的跳接與快速剪輯,成為當代法國電影的基本藝術手段,一直為人所延用至今。 法語法國網站整理 Myfrfr.com
表演:與傳統明星制度相對立,他們啟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輕人做演員。同時,他們還汲取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非職業演員的方式,以及詹姆斯·迪思和馬龍·白蘭度的「不表演的表演」的風格。同時,「新浪潮」的導演還紛紛登場,出演他們影片中的角色。實際上,「新浪潮」也創造了自己的明星:貝爾納戴特·拉風、讓—保爾·貝爾蒙多。他們的表演完全擺脫了戲劇腔,真實、樸素、自然,總之,「新浪潮」對電影傳統的語言、語法毫不在意。他們採用十分靈活的製片原則,導演不追求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而是追求個人風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形成了「作者電影」的觀念。同時,這種觀念影響了德國、日本、美國,甚至全世界。
⑸ 法國電影《解放軍佔領巴黎一》是什麼意思
其實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待這部32年前的電影,可以說影片談不上醜化中國人,上世紀70年代的法國人對中國的認識畢竟有限,其反映和諷刺了法國被佔領後上至總統下至平民社會各階層的反應,選擇解放軍為佔領軍只是為增加該片的喜劇效果和一定的政治傾向。這當然是對那場破壞性極強、給中國人民造成深重災難的「文化大革命」的可笑的、嚴重的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