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比美國的有聲對白晚多少年
差4年
美國第一部有聲電影:1927年:《爵士歌王》
這部電影現在看來質量平平,之所以在影史有很高的地位主要是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1931年:《歌女紅牡丹》
這是中國的第一部有聲片,但並非真正意義的有聲電影,而是雙軌合成的有聲片。電影依然是默片,再由演員另外製作了錄音蠟盤,播放電影的時候同時用留聲機播配音的唱片形成聲畫合一的組合。當年也曾引起轟動。
『貳』 中國影視特效還要多久才能趕超好萊塢
特效行業整體來看,是最不能把「技術」和「藝術」分開的一個行業種類,真正超級牛的特效大師,本身絕對應該是藝術家不見的是個好導演,好美術,但絕對是個超強藝術感的人。比如海浪和毛發,你想想能把最接近大自然的東西,都通過演算法給重現出來,越加逼近真實的時候,這技術工程師跟藝術大師在我眼中區別不大。
對國內來說,開發自有軟體能力比較差,用正版軟體,每個都很貴,稍微像樣的公司你還真不敢用盜版,查出一個罰幾百萬是正常的。Avid,Inferno,Softimage,Maya,哪一個便宜啊,所以投資一個特效公司,硬體上千萬很輕松,別說還要請資深的特效師的費用了。先等我們的廣告行業超級強大起來吧,你看看泰國,就是廣告特別強,帶動特效行業發展,其實美國也差不多。
『叄』 國產電影與國外大片存在哪些差距
國產電影與國外大片的差距:
中國和國外起跑線是不一樣的,縱觀發展史,雖然中國不停地努力縮小差距,但是技術上仍然落後美國一大截。國外大片一般都是採取最好的特效,願意花大量的金錢,但是我們中國就不一樣了,錢到位了才可去做,做得還不一定是最好的。
中國大部分資金都用來投資演員了,國外好萊塢體制是很完善的,票房就是依靠特效來支撐的,不是靠演員。但是中國電影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選角上了,這樣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國外劇本有著相當成熟的分工,各種類型都有,劇本也比較精良,雖然現在好萊塢劇本也不怎樣,但至少中規中矩。而我國的限制比較大,劇本大多都是歷史宮斗片或者抗日戰爭片,類型比較少。由於我國沒有成熟的編劇體系,所有經常出現爛劇本,完全不把觀眾當回事,只想走走流量。
好萊塢有著成熟完善的道具製作組,比如《指環王》里的部分場景都是道具製作出來的,效果逼真。以及《權力的游戲》中,角色路人的服裝都是專門製作,符合實際。而我國這方面真的是完全空白,目前還沒有完整的道具組,服裝上面也都是光鮮亮麗,完全不符合實際,容易讓人看了出戲。
『肆』 為何九十年代的國產電影清晰度比不上美國30年前的作品
其實很簡單中的國產電影發展比較慢,而且單單從上海引進的電影來說,都是美國上個世紀的經典,所以說科技才是最根本的原因,不過因為國產電影的技術水平有限,所以說在清晰度方面是很難超過美國的,而且美國一直電影業就比較發達,所以這也就導致,從根本上來說,當時的國產電影是追趕不上美國的,而且正是因為中國當初處於中國建設時期,因此並沒有太過於集中發展影視業,所以這也就導致,整體上電影質量都是遠遠弱於美國同時期的作品的。
3,美國作為發達國家,影視產業發展迅速。
其實美國的影視產業發展比較快,而且很多經典電影放在現在依舊很流行,所以這也是最根本的區別,包括以後引進的很多電影,其實我們都是很難想像這居然是三十年前的作品,所以也正是因為美國影視業發達,所以遠遠領先於我們。
九十年代的時候,國產的影視行業也算是處於發展初期,因此自然和美國的作品有著很大的距離。
『伍』 中國電影特效與美國電影特效差了多少年
保守得說差了20年吧,也許不止。因為美國80年代就有<終結者>那樣的特效電影了,中國現在自己還做不出(當然香港的水平還將就,不過大陸很多特效請的是美國的製作團隊做的)。很多美國電影裡面看著很逼真的模型或效果都是電腦CG做得,比如 -加勒比海盜4裡面80%的場景都是電腦合成,但是你根本看不出破綻,非常逼真。美國現在的電腦特效幾乎可以實現一切逼真效果,無論從設備還是技術,中國和美國差距還不小,路還很長,不過差距在慢慢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