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院電影是投影機放的嗎
現在一般是專用的數字式放映機,有的影城的小包間也會使用投影機。有的影院為了放映自動化,在放映機後安置有平盤式循環大片盤,可以容納整部長度的影片,映完後不必倒片即可在下一場放映。
為了簡化操作,某些移動式窄影片放映機,在輸片通道設計有自動穿片裝置,也有的採用影片插盒裝置。為了放映無聲影片,有些窄影片放映機有16格/秒的速度裝置。有的教學、科研專用放映機還可停格、重復或變速放映。
電影放映機有各種不同類型,通常可分為固定式和移動式兩大類。按放映影片的寬度,則可分為70毫米、35毫米、16毫米、8.75毫米和 8毫米等不同的放映機。為一些特殊形式的電影還裝備了立體、全景、環幕、穹幕、巨幕等放映機。
一般固定式放映機,由傳動、輸片、光學、還音、機體和電器等部分組成。移動式放映機上不附有擴音機、揚聲器等。
❷ 有沒有知道古代電影院是怎麼的
古代電影是從中國皮影戲開始的,當時的影台很簡單也很小,就是馬路上誰時誰的,可以擺的,後面用燈火照著,大師們在下面推動皮影道具。入位後收錢
然後就是無聲電影,是以膠片速轉產生的電影效果,就好像你快速翻動書本一樣,產生不同畫面步進。但是很遺憾聲音的缺乏,但是買票就是入場門口直接給錢,沒有票據憑證的。影台就是一塊白布,影機從反面攝像,但是坐在前面的觀眾看著就是正的了,影機是手搖制動,和氣動兩種
❸ 電影是怎麼放映出來的
電影放映的原理是通過人的心理過程和間歇運動機構的機械作用的。
間歇運動機構在攝影中把景象的動作連貫地一幅幅拍攝下來,再在放映機中把連貫的畫面一幅幅放映出來,由於景象在不斷地改變空間位置,加上人的心理作用,從銀幕上就看到了活動電影。普通電影的攝影頻率和放映頻率一致,無聲電影為16格/秒,有聲電影為24格/秒。
視覺暫留時間從1/30秒到1/5秒。無聲電影每1/16秒、有聲電影每1/24秒移動一個畫格,它們都在視覺暫留時間范圍內。由於畫面的間歇移動和人的視覺暫留作用,觀看者會感到畫面是連續移動的,沒有間斷,但還會感到銀幕上有光線閃爍。把閃爍頻率從每秒24次提高到每秒48次,閃爍感就會消失。
在片窗後面加裝一個有兩個葉片的遮光器,畫面移動一幅,遮光器就旋轉一次,而葉片就遮光兩次,這樣可使光線閃爍頻率提高到48次。遮光器與間歇運動機構連在一起,當間歇機構拉片時,遮光器葉片遮光,銀幕上無光;當間歇運動停止時,遮光器葉片離開片窗,光線充分照明畫面,銀幕上產生清晰明亮的圖像。
(3)美國無聲電影機怎麼用擴展閱讀:
1895年,法國科學家L.盧米埃爾和他的哥哥奧古斯特發明了拉片機構,即間歇運動機構,從此電影攝影機和電影放映機就誕生了。1896年,電影放映機傳入中國,法國人在上海放映了一部短片,這是中國第一次放映電影。
1897年,西班牙人在上海乍浦路口蓋了一個有 250座位的簡陋電影院,這是中國第一家電影院。從此,各國商人紛紛攜帶電影放映機和影片來中國放映電影。
一直到解放前,放映機大都依賴進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南京建電影機械廠,開始製造國產16毫米及35毫米移動式有聲電影放映機,供全國工礦企業和廣大農村發展電影放映隊用。
後又在哈爾濱建電影機械廠,製造35毫米固定式有聲電影放映機,供電影院和俱樂部用,80年代,已開始生產70毫米和特殊型式電影所需的放映機。
❹ 無聲電影與有聲電影的區別是什麼
一、出現時間不同
1、無聲電影:出現於1860年左右,但在1880至1900年期間,當單卷電影的製作已經變得容易時,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東西。
2、有聲電影: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
二、特點不同
1、無聲電影: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的聲音的電影,默片非常依賴大量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好讓觀眾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內心思想。
2、有聲電影:觀眾既能在銀幕上看到畫面,又能同時聽到劇中人的對白、旁白,以及解說、音樂。
三、製作方法不同
1、無聲電影:早期電影只有畫面,影片本身不發出聲音,劇中人物的說白通過動作、姿態以及插入字幕間接表達。拍攝和放映無聲影片的運轉速率為每秒16格畫幅。無聲電影時期,電影發展為純視覺藝術。
2、有聲電影:有些默片是演得頗為含蓄的,這取決於導演的取向和演員的演技。默片中的過態演出通常都是演員在舞台表演中培養出來的習慣,很多知道新媒體的取向的導演都不鼓勵這種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