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美國電影出口

美國電影出口

發布時間:2022-07-09 13:14:00

美國電影每年出口賺多少錢

90年代,我們常聽說美國的電影出口賺錢僅次於航空業。這應該是事實。電影業作為美國僅攻於軍工企業的第二大產業,在1996年產值已高達600憶美元。普華永道的報告數據指出,2004年全球電影業的產值是780億美元。2000年後,美國影視和音像產品超過了航天航空業,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全世界100部暢銷影片中,美國片共佔88部,穩穩占據壟斷地位。1994年,在美國影視娛樂產品高達180億美元的年收入中,有80億美元(44.4%)來自出口,同年,美國電影票房在海外市場的收入第一次超過本土市場。

㈡ 美國為何成為世界頭號的電影輸出國

好萊塢在美國的全球化戰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美國電影的全球化不僅創造著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創造美國式的"世界趣味"。 隨著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和世界各民族利益相互聯系的緊密,20世紀以來,以軍事佔領和政治顛覆為手段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政策逐漸被歷史所遺棄,一種新的世界圖景開始出現:當世界各國紛紛走上現代化道路之後,資本和信息的全球流通便成為可能,隨著跨國資本、跨國企業和信息工業、媒介工業的迅速發展,民族國家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一個前所未有的一體化世界體系逐漸相成,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依賴其經濟力量和文化力量進入不發達國家開辟更具活力的市場,獲得更廉價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在創造利潤的同時創造一種消費意識形態--這就是所謂的後殖民主義狀態。 顯然,建立在"自由市場、公平競爭"基礎上的世界體系,由於各國國家的政治、經濟基礎本來的不平等而事實上形成了一個不公平的全球格局。正像一些西方學者所分析,當今的世界格局主要由三類國家和地區組成:1、"核心國家"(core states):美國同盟國歐盟和日本,在全球經濟中擁有某種"不分地區的權力";2、"邊緣地區"(peripheral areas):具有依附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基本屬於"毫無權力的地區";3、"半邊緣地區"(semi-peripheral areas):介乎於核心國家和邊緣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角逐之間。核心國家的優勢是建立在對半邊緣和邊緣地區的剝削上的,而半邊緣地區則在被核心國家剝削的同時也剝削著邊緣地區,邊緣地區則尋找機會超越半邊緣地區而靠近核心。就在這種"不分地區的權力"與"毫無權力的地區"的不均衡關系網路里,世界體系成為在核心國家的支配下各國各地區為本身地位而斗爭的領域 。而美國作為實力最強的經濟大國和最主要的核心國家,其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中所佔有的優勢地位是顯而易見的。 近年來,美國經濟在新經濟支持下強勁增長,其軍事力量在前蘇聯解體以後也舉世無雙,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甚至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都不同程度受到美國控制。正是這樣一種地位,促成了美國的國家政策和自我定位,美國政界和學術界不少人提出美國追求世界"單極化"是歷史必然。被小布希委任為安全顧問之一的華盛頓大學教授威廉·沃爾福思在2000年大選時發表題為《單極世界的穩定性》文章,明確認為"美國在目前國際體系中的支配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美國占支配地位的單極世界可以避免兩極世界或多極世界為爭奪領導地位而發生的無休止的爭奪"等等。從小布希與戈爾的三場電視辯論和競選綱領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代表人物對追求世界"單極化"的策略雖然不同但立場並無分別,雙方都認為美國"超強的綜合國力"、長期奉行的"國際道義"和"現實的國家利益"三大因素決定了美國在新世紀"領導世界"的地位。 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文化產業,特別是電影一直都是舉足輕重的棋子。當文化成為一種產業以後,其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相互重疊,文化產品的全球輸出不僅能夠擴展經濟市場,獲得大量的經濟利潤,同時也可以通過文化媒介承載美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通過文化來銷售商品,通過商品來宣傳文化,文化即商品,商品即文化,文化商品在獲得現實利益的同時也在創造廣告意義,那些影像、聲音、文字、圖畫、造型都共同開發著美國政治經濟的廣大市場。正是因為文化產品具有這樣一種特殊意義,美國一直努力達成文化產業的全球化,特別是被看作最有國際傳播效果的電影的全球化。 早在30年代,美國政府就意識到,電影和其他大眾文化都不僅具有產業意義,而且對於宣傳美國政治、文化和擴大經濟影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輸出可以影響到其他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歷史意識、社團意識、宗教意識以及文化意識、甚至語言,淡化甚至重寫這些地區的傳統和文化,從而創造新的民族文化記憶,促使其與美國的信念和價值融合。所以,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美國便通過各種政治和經濟手段向全世界推銷電影和推銷電視節目、錄音唱片以及其他大眾文化產品。在羅斯福執政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好萊塢電影則成為推銷美國形象、美國民主,進行政治宣傳的重要工具 。 好萊塢的全球化策略與中國電影的發展 來自: 免費論文網 www.paper800.com 由於媒介經濟和媒介科技是歐洲工業革命以後"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的產物,在西方特別是美國已經經歷了百年以上的發展過程,而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說,媒介發展的基礎遠遠不能於歐美國家相比。特別是80年代以後,少數跨國化、集團化、集中化的"音影恐龍"誕生,這些媒介集團以在國際政治上具有主導力的國家機器為前導與後盾,更加促成了全球化的"不平衡發展"。東西方之間、南北之間、發達國家和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之間不平衡的信息流越來越明顯。以台灣為例,美國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佔領了70%以上的影院收入,5大音樂集團占據了60%以上的音樂唱片銷售,跨國集團所屬的各類電視頻道在約450萬有線電視用戶中普及率高達95%,而跨國廣告集團則以合資或獨資的方式承攬了60%以上的廣告業務。 顯然,在美國文化產業的全球化戰略中,美國擁有得天獨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優勢。如今全球100大音影企業集團85%都位於第一世界,特別是美國,其營業總額高達1100億美元; 1998年美國的第一大出口行業既不是飛機製造,也不是農業,而是影視和音像出版業,出口總收入達600億美元;美國視聽產業(影視和音像)在國民經濟中的排位已由1985年的第11位躍居到第6位;在錄像市場上,美國1997年僅錄像租賃收入就達96億美元;《財富》雜志推出的全球最大500家企業排行榜中,美國娛樂業巨頭就佔了多位。

㈢ 當今電影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的是美國還是中國香港,法國,義大利

美國!

㈣ 世界上最大的電影電視出口國

美國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市場,同時又是最大的電影出口國,控制了全球錄音產品市場38%的份額,有四大商業性廣播網(ABC、CBS、MBC、NBC)。

美國的很多大學里都有傳媒專業,學生可以隨時申請的,課程強調從興趣出發,從實踐出發,有創造力,在申請美國傳媒專業有三點要考慮:語言關要求高,獎學金難申請,工作不好找。

英國英國開設了傳媒專業的大學有很多,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擁有獨立電視新聞公司、Skynews、第5頻道新、BBC等,開設的大眾傳媒、傳媒文化和國際關系、網路新聞學等專業受到英國學生的歡迎。

英國的傳媒專業課程主要通過傳媒業在社會特別是在文化上的差異,培養學生對本國乃至世界的電視、電影、廣播、新聞通訊等傳媒載體的逆向思維能力。

澳洲傳媒類課程是澳洲大學課程中最受歡迎的專業之一,在傳媒課程的設置上非常細致,傳媒留學門檻相對較高的。

㈤ 美國電影的特點

1)、好萊塢的大公司
在1900年的時候,好萊塢還只不過是離洛杉磯市中心十幾公里的一個人口稀少的小鎮。洛杉磯原來屬於墨西哥,加利福尼亞被納入美國版圖後才成為美國的城市。1886年,房地產商哈維·維爾克特斯買下了這里的一塊地,他的夫人將蘇格蘭運來的大批冬青樹栽在這里,就有了好萊塢這個名字(在英語中,Hollywood是冬青樹林的意思)。如今,好萊塢在美國文化中已經具有了重大的象徵意義。諸如日落大道、貝弗利山莊、聖費爾南多河谷、聖莫尼卡和馬利布海灘等享有盛名的地方,這些地名都充滿了現代神話。可以說,好萊塢的發展史就是美國電影的發展史。

1907年,導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帶領他的攝制組來到洛杉磯,拍攝《基督山伯爵》。他們發現,這里明媚的自然風光、充足的光線和適宜的氣候是拍攝電影的天然場所。從1909年開始,著名的製片人格里菲斯在好萊塢以天然背景拍攝了好幾部影片。當時,美國電影的中心在東部,紐約是大本營。從此以後,許多電影公司紛紛來這里拍片,開始了美國電影業移師好萊塢的大轉移。1912年起,許多電影公司在好萊塢落戶,到1928年,已經形成了"八大影片公司"一統天下的局面。這八大電影公司是:

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簡稱MGM)

馬庫斯·洛是洛氏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於1920年收購了米特洛製片公司,後來又收購了高德溫公司,最後與路易斯·B·梅耶製片公司合並,組建成米高梅公司。洛氏公司保留了電影院部分,米高梅公司則負責製片廠。在洛氏去世和尼古拉斯·申克擔任董事長之後,塔爾伯格重新成為製片人。塔爾伯格於1936年去世,3年後,米高梅公司推出《亂世佳人》。1973年,米高梅公司受到財政上的限制,不得不放棄發行並減少生產。1981年,柯克里安控制了金融集團泛美公司所有的聯美製片公司,組建了米高梅/聯美娛樂公司。1985-1986年,有線電視新聞網的老闆特德·特納收購了製片廠,後來又賣給了柯克里安,只保留了影片庫。1990年,義大利人姜卡爾洛·帕雷蒂和他的控股公司帕泰通訊公司在時代-華納公司的幫助下,收購了米高梅公司。1989年,米高梅/聯美公司佔有6%的市場份額。

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明星製片廠老闆阿道夫·朱克爾於1916年收購了拉斯基故事片公司,幾經更名之後,於1930年改名為派拉蒙-帕布里克斯公司。它的實力由於利用了華爾街的信貸收買了一些電影院而大大增強。1932年,曾發生導致公司破產的嚴重的金融危機。1933年到1936年,派拉蒙公司在巴尼·巴拉班的領導下重整旗鼓。1946年,公司的利潤達到了創歷史紀錄的3900萬元。當時,派拉蒙公司被最高法院強制賣掉其所屬的電影院。從1971年起,弗蘭克·雅布蘭斯、羅伯特·埃文斯、馬丁·戴維斯、弗蘭克·曼庫索相繼擔任公司的董事長。作為的四大公司,派拉蒙1989年佔有14%的市場份額,並試圖收購時代-華納公司,但在一場官司後失敗。

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

維廉·福克斯的福克斯影片公司於1917年在好萊塢成立。1927年,公司投巨資開發福克斯有聲電影工藝,與反托拉斯法發生法律糾紛。1929年,華爾街爆發金融危機後又遇到財政上的困難。威廉·福克斯去世後,公司於1935年與達里爾·扎納克和弗蘭克·申克的20世紀製片公司合並,成為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1981年,福克斯公司被石油大王馬文·戴維斯收購,他把一半股份出讓給了澳大利亞報業巨頭魯伯特·默多克。福克斯公司於1989年處於第六位,佔有6%的市場份額。

華納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

華納斯兄弟於1923年組建華納兄弟製片股份有限公司,1925年吞並維太格拉夫公司,並投資其子公司維泰豐公司與西方電氣公司合作開發的音響技術。第一部有聲片《爵士歌手》(1927)耗盡了薩姆·華納的心血,他於同年去世。華納兄弟公司於50年代轉向電視片生產。1957年,傑克·華納只保留了華納公司的少量股權,1967年,華納公司被七大藝術製片公司收買,1969年又被金尼國民服務公司收購。伯班克的公司由史蒂芬·羅斯領導,重新命名為華納通訊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其電影、唱片和電視部分保留華納兄弟的名字,由特德·阿什利負責。1983-1984年,華納公司曾陷於嚴重的財政危機。在特里·西默爾的領導下,由於《小妖精》和《蝙蝠俠》等影片的成功,公司恢復了元氣。1989年,華納公司在八大電影製片廠中排名第一位,佔有19%的市場份額。此時,時代公司合並進來,成為時代-華納公司。

雷電華公司(Radio-Keith-Orpheum, 簡稱RKO)

雷電華公司是好萊塢八大公司中最年輕的公司,1928年由戴維·薩爾諾夫和約瑟夫·肯尼迪的美國無線電公司合並幾家公司後成立。沃爾特·迪斯尼、奧遜·威爾斯和塞爾茲尼克等獨立製片人都曾加盟雷電華公司,並未公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48年,公司被飛機大王霍華德·休斯所控制。1955年,雷電華公司被一家輪胎公司的子公司托馬斯·奧尼爾的通用遠距無線電公司收購,把幾百部影片的攝制權讓給了可口可樂公司。1958年,在女演員露西爾·鮑爾的主持下,在德西露製片廠內開始恢復生產電視片。由於公司領導人的決策不利,致使雷電華公司最終從好萊塢消失。

環球公司(Universal)

卡爾·萊姆利在合並了幾家企業後於1912年創建了環球製片公司。1936年萊姆利去世後,環球公司被一個財團收購。擺脫了30年代的財政危機之後,環球公司於1946年與國際製片公司合並。1962年,環球國際公司被美國音樂公司收購。從1976年起,內德·塔南、弗蘭克·普賴斯、西德尼·申貝克相繼領導環球公司。環球公司1989年處於第二位,佔有17%的市場份額。1990年環球公司被日本的松下公司以60億美元的代價收購。

聯美公司(United Artists)

1919年由道格拉斯·范朋克、查理·卓別林、瑪麗·璧克馥和格里菲斯創建,由海勒姆·艾布拉姆斯領導,1926年起由約瑟夫·申克領導。經過徹底的改組後,阿瑟·克里姆和羅伯特·本傑明於1951年取得了聯美公司的領導權。1967年,聯美公司被金融集團泛美公司收購。

哥倫比亞公司(Columbia Pictures)

1924年由喬·布蘭特和哈里·科恩、傑克·科恩兄弟在1920年成立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基礎上創建。在1927年至1939年間,由於弗蘭克·卡普拉的領導,哥倫比亞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3年,公司被愛倫·赫希菲爾德和戴維·貝格爾曼收購。1982年,公司杯可口可樂公司收購,任命英國獨立製片人戴維·普特南為董事長。1987年,哥倫比亞公司與三星公司合並時普特南離任。哥倫比亞公司於1989年成為第三大製片公司,佔有15%的市場份額,同年被日本的索尼公司收購。

2)、好萊塢的歷史和現狀

美國早期電影全是無聲電影,常被稱為默片時代。默片時代的電影多是喜劇,最著名的喜劇演員是查理·卓別林。他的《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已經成為名垂青史的優秀影片。

1923年,有聲電影問世,給好萊塢帶來了滾滾財源。

1927年,在米高梅影業公司老闆路易斯·B·梅耶的指導下,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正式成立。不久,梅耶建議設立學院獎來鼓勵並表彰那些對電影事業做出突出成就的電影人。於是,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大酒店舉行了第一屆學院獎。學院獎的獎品是一尊身高13.5英寸的錫銅合金的鍍金裸體人像。1931年,當學院的圖書管理員看到這尊金像時吃驚地說:"它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從此,奧斯卡這個名字就傳開了。從第七屆起,學院獎正式更名為奧斯卡獎。奧斯卡獎分為兩大類:成就獎和特別獎。成就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最佳表演、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化妝、最佳短片、最佳紀錄片、最佳動畫片和最佳外語片等。在當今世界名目繁多的各種電影大獎中,奧斯卡獎無疑是最具權威、最有影響、設獎范圍最廣的電影獎。它象徵著美國電影藝術的最高成就。

30年代初,美國已經度過的經濟危機,好萊塢也開始了長達20年的黃金時代。從30年代初開始,洛克菲勒財團與摩根財團就開始了對好萊塢控制權的激烈爭奪,到1935年,兩大財團基本上控制了好萊塢的八大公司。而找到了經濟後盾的好萊塢製片公司,也開始發揮出巨大的創造力。三四十年代,好萊塢創造並發展的類型片、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深受觀眾歡迎。好萊塢在它的黃金時代拍攝了許多優秀的影片。其中,《亂世佳人》是好萊塢黃金時代最具魅力的經典之作;《公民凱恩》也總是名列歷年的"十大影片排名"之中。其他如《一個明星的誕生》、《紅衫淚痕》、《綠野仙蹤》、《呼嘯山莊》、《關山飛渡》、《費城故事》、《蝴蝶夢》等,在取得巨額票房收入的同時,也都獲得了藝術上的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好萊塢也以電影為武器展開了與納粹的斗爭。在所有反法西斯影片中,以1942年底華納公司拍攝的《卡薩布蘭卡》最為著名,其女主角英格麗·褒曼也因此蜚聲世界。此外,亨利·方達主演的《血雨腥風》、卓別林的《大獨裁者》以及《納粹間諜的自白》、《希特勒的子孫》、《納粹黨徒》等影片,也都深刻地揭露了納粹的丑惡面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正當好萊塢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的時候,美國國會"非美活動委員會"開始調查"混入到美國電影界的共產主義分子"。非美活動委員會於1949年10月20日開始審訊,"好萊塢十君子"被判入獄。一大批導演、製片人、演員和編劇被列入了黑名單,使他們淪為無業人員或流亡國外。這場風波整整持續了十年,使好萊塢元氣大傷。此外,50年代電影的普及也對好萊塢造成了沖擊,使好萊塢經歷了長達30年的危機。這一時期最優秀的影片是《教父》,它被譽為"自《公民凱恩》以來最出色的美國影片"。

70年代末,好萊塢再度出現新的曙光。從這時開始到整個80年代,《克萊默夫婦》、《普通人》、《母女情深》、《墜入情網》、《金色池塘》、《雨人》和《為黛茜小姐開車》等影片,表現了普通大眾對家庭倫理的關注,將嚴肅的社會主題納入到了動人曲折的故事情節中來,引起了美國社會的強烈反響。達斯汀·霍夫曼、梅麗爾·斯特里普是這類影片表演藝術的集大成者。

喬治·盧卡斯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是七八十年代好萊塢涌現出來的兩位導演奇才。喬治·盧卡斯將喜劇片、西部片的類型與高科技和幻想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了令幾代人痴迷的《星球大戰》系列。斯皮爾伯格在80年代拍攝了《E.T.外星人》、《第三類接觸》、《奪寶奇兵》(《印第安納瓊斯》)、《紫色》和《太陽帝國》,90年代又拍攝了《辛德勒名單》、《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

在經歷了80年代電影體系的趨向完善之後,90年代一開始好萊塢各大影片公司到達了它們的收獲期。從1995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有十部左右票房超過億元的大片。90年代好萊塢既獲商業成功又具有藝術價值的影片有:《沉默的羔羊》、《漂亮女人》、《阿甘正傳》、《獅子王》、《辛德勒名單》、《勇敢的心》和《泰坦尼克號》等。

3)、美國電影的經濟學透視

幾十年以來,美國電影產業一直都是國際市場上的主導力量。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在80年代初期之前,美國電影出口一直表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8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電影出口開始下降。另一方面,從1953年開始,美國電影進口一直呈現出上升趨勢。對這種進出口相背離的趨勢可以解釋為美國電影業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美國電影進口和出口之間這一差距的彌合反映出其貿易更加趨向平衡。

從20世紀初開始,許多國家對文化產品的貿易實行了限制。1948年的《貝魯特協議》規定取消教育用視聽材料國際貿易中的進口關稅,許可證和數量限制。1950年的《佛羅倫薩協議》注重對知識產品如圖書、期刊和報紙等的自由流通。然而,這些國際協議沒有包含娛樂性文化產品或文化特徵。事實上,《關貿總協定》(GATT)和《經合組織無形標准》(DECE code of Invisibles)都批准了電影放映保留配額,以保持各國的文化身份。各國為保護其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經常把文化主權問題作為主要理由提出來。從實質上講,文化主權(Cultural Sovereignty)並不是關於藝術產品本身的消費問題,而是關於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選擇問題。政府會運用價值判斷來促進、刺激國內文化產品的消費,因為這些文化產品表達了本國的價值觀和文化。例如,加拿大和美國享有許多共同的文化特徵,如作為共同語言的英語(雖然接近四分之一的加拿大人主張把法語作為他們的母語),作為經濟制度的資本主義和作為宗教的猶太教--基督教。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恰恰因為這些共同的文化價值,加拿大人認為他們的文化主權受到的最大危脅來自美國文化產品的支配,而不是其他國家的文化產品(Morris,1978)。文化主權是支持貿易壁壘的核心觀點,經濟和政治問題也常常被提出來支持貿易限制。

一些進口國抱怨市場規模的不平衡,如人口因素,為美國生產商提供了享有規模經濟的機會。這樣,單位產品的成本降低使美國生產商在國際市場上更加具有競爭力。因而,從90年代初開始歐洲和加拿大就一直關注美國電影的文化影響。在上個世紀20年代德國就對進口美國電影施加配額(Feldman and Nelson ,1977)。隨著德國把自己的電影用來進行宣傳,其對美國電影的限制越來越升級。實際上, 現在《關貿總協定》和《經合組織無形標准》都批準保留電影配額以維護各國的文化身份。根據Wildman和Siwek,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對錄像製品施加了貿易壁壘(Wildman & Siwek,1988)。美國在文化產業中也一直使用有限的貿易壁壘,主要是關稅壁壘。與歐洲國家不同,加拿大採取政府補貼或投資生產的方式來促進其國內電影業的發展,而不是以進口壁壘來保護國內文化產生業(Feldman and Nelson ,1977)。然而根據Wildman 和Siwek的研究認為面對外國競爭,本國文化產業的生存並不需要政府的經濟支持。通過對義大利和拉丁美洲的電視節目生產和貿易統計數據的研究,他們提出發展商業電視是增強當地節目製作者和電影生產者實力的關鍵。他們聲明,外國競爭所削弱的僅僅是國家控制和撥款的媒體(Wildman and Siwek ,1990)。

wildman 和 siwek還認為,對電影和電視節目貿易的限制,特別是數量上的限制,會使消費者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於是從正常渠道得不到滿足的這部分需求,便常常由盜版來滿足( wildman and siwek,1988)。新的復制技術的方便快捷和衛星傳播使盜版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最近,美國電影出口協會向美國商務代表提交的一份報告指出大部分國家都存在錄像帶盜版現象。美國電影出口委員會估計盜版使美國從與加拿大的貿易中受到的損失大約在2500至5000萬美元之間,這僅僅是一個非常粗略的估計。Wildman和siwek認為錄像盜版是由沒有知識產權立法的國家和對現有版權法執法不力造成的(wildman and siwek,1985)。例如,1984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利用電視錄像設備在家庭中出於非商業性目的復制廣播電視節目是合法的(Vogel ,1986)。

產品和市場特點

以各種形式出現的"明星制"一直是美國習慣運用的電影產品分化的一種手段。在"大片"依靠明星出演這個意義上來說,因為大牌明星稀缺,這樣的大片也就很少。這種狀況的結果是,每一家主要的電影製片廠每年都是靠一部或很少幾部電影來獲得其利潤。到80年代末期,每年發行60至80部主要電影,但有一部電影的片酬達到三百萬以上美元的實力的明星不到25個。到1997年,有些明星的片酬達到2000萬美元之高,這就造成了電影生產成本的急劇上升。相應地,各種大片的票房收入佔了全部電影票房收入的一半。

明星制部分地造成了生產費用和市場營銷費用居高不下,這就為新企業進入電影行業造成壁壘,最終導致這一產業的高度集中。據估計,在1965至1988年期間,美國前四位電影生產商在北美洲票房市場中所佔的份額一直在48%至69%之間上下波動。美國電影行業到底是寡頭壟斷控制下的競爭還是壟斷競爭還可以討論,1965~1988年期間,排行前四位大公司的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n)平均為58.64,而同期的Herfindahl Hyrschman Index指標為1236。(註: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簡稱HHI,為美國市場集中度指標,從38.2%至39。2%開始,每增加1%的商業市場份額,HHI指標便增加78個點。)這些數字說明。

雖然這一產業中確實存在大公司的市場支配力,但這一行業中獨立生產商的數量越來越多,四大公司的構成不斷變化,這一切都說明這一產業正在朝著競爭性的方向發展。一小部分獨立生產商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也開始佔有較小的市場份額,如Orion。然而,獨立生產商把他們生產的電影交給大公司去做市場營銷和發行,因為要想發行成功必須要有大的資金投入和廣泛的發行渠道,這些對小公司來說是非常困難的,而大公司則具有這兩方面的實力。此外,影劇院的集中度也相當大,有大約40%的影劇院掌握在排名前六位和大連鎖影院公司手中。為了加強這一集中的效果,上世紀80年代,各大連鎖公司斥巨資在美國、英國、加拿大修建了大批的多銀幕的劇院(Vogel,1986)。1982年,全美國共有大約7300家從事電影的生產、發行和放映業務的綜合性公司,但其中年收入在一億美元以上的大公司只有11家(Trade in Service ,1986)。

來自電視和其他娛樂媒體的競爭越來越大,使得電影業不得不採取新的應付措施。除了對明星制度進行改進之外。還加大廣告投入力度,使電影得以進一步細分,分割電影市場。1980年,平均每部電影的廣告成本為54萬美元,到1991到增加到平均990年萬美元(Motion Pictures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91)。1985年,電影業全部廣告開支為大約3.52億美元,佔全部娛樂業廣告開支(15億美元)的17%(leading National Advertisers 1985a)。在美國,娛樂業的廣告支出按行業排名第五位(Leading Nationd Aertisers 1956)。正如wildman 和siwek所指出的那樣,如果國內市場的規模是該國公司在電影的數量和質量上都佔有相對優勢的外因的話,那麼相對優勢和巨額成本也只屬於那些享有廣大的國內市場的國家(wildman and siwek,1988)。

美國電影公司應對與日俱增的競爭的另一條策略是把電影的生產製作移向海外,以便降低生產成本,規避貿易壁壘。外國直接投資,不論是流入還是流出美國的投資,增長都十分迅速,從1977年到1993年,美國電影產業在其他國家的子公司的資產總增長了5.1倍,而同期的銷售額僅增長了6.4倍,同時,其他國家在美國電影業的資產增長了271.1倍,銷售增長了233.1 倍,然而,絕大部分外國在美國的直接投資似乎都是有價證券投資(Portfolio investment),並且對電影生產和內容的控制權仍然掌握在美國人手中。

歷史資料顯示美國在其他國家子公司的資產和銷售額也同樣不錯。例如,1984年好萊塢主要電影製片公司和獨立生產商共拍攝318部電影,其中151部在其他國家拍攝,估計價值達到20億美元,然而這些電影被認為是由美國子公司"進口"的。一此類似由在美國的外國子公司"進口"的價值達到了10億美元(office of Technological Assessment ,1986)。雖然這些數據是不全面的,但也顯示出在大多數年度,在資產競爭方面,美國也保持著巨大的優勢。

美國電影產業的另一個特點是存在著第二市場或者叫作輔助市場。錄像技術的最新發展使這一產業從第二市場獲得的收入份額明顯增加了。第二市場包括錄像帶租售、付費家庭錄像、網路電視,付費光纜電視和辛迪加組織等。通過"分層的"或時間差銷售戰略,電影業在各個不同的銷售渠道採取隨機價格策略(Office of Technological Assesment,1986)。在這一整套銷售環節中,電影院是第一個也是最主要的環節, 繼之以錄像帶、付費電視等。第二市場可以連續數十年為像《飄》(Gone with the wind)《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和《星球大戰》(Star wars)這類"大片"創造收入。計算機的影像處理技術可以防止流行電影膠片原版的損壞或老化,從而延長這些電影在第二市場上存在的時間。第二市場的強勁增長大大增加了電影製片公司的收入,使居高不下的電影製作成本得到了補償(Block ,1986)。再者,第二市場的存在使電影公司可以瞄準各種市場細分,這樣就可以增加產品分化,降低失敗風險(Smith and Smith ,1986)。

簡單地說,美國電影產業已經通過採用明星制,特殊效果和大規模廣告分化了它的產品,既使成本上升也增加了收入。最近,美國電影業已經開始把生產製做移向國外,以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利用第二市場試圖通過隨機價格來增加收入。在這一系列過程中,美國電影產業仍然是高度集中的,以致於只有幾家大型電影製片公司和連鎖影院主宰著這一產業,同時在競爭的狀態下也存在著市場的制衡力量。這一行業結構受到巨大的國內市場的支撐,而其國內市場是一個幾十年來受到明星制的培育,已經是一個十分成熟的市場。這些獨一無二的產業特徵很好地說明了美國電影貿易的模式。

㈥ 美國出口電影每年賺多少錢

好多好多,多的你不敢想。

㈦ 急求!!美國電影業的產值資料,在全球電影業的佔有率,在美國GDP的比重.最好說明出處

第一節 美國文化產業發展概況

縱觀美國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美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抓住主導產業而逐漸成為世界強國(現在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只是一個普通的年輕的資本主義國家,很少參與國際事務。但兩次世界大戰及冷戰時期,美國以外交手段為渠道,著重發展軍工產業,逐漸成為世界霸主。從冷戰後期到上個世紀末,美國逐漸轉變為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產業為主導產業引領世界發展。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美國在發展網路產業的同時,漸漸轉向文化產業的發展。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了頗具影響的「文明沖突論」。該理論認為隨著冷戰的結束,意識形態不再重要,「文明沖突」模式成為新的對抗和協調模式。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影響國家間的對抗和聯合;最可能升級為更大規模戰爭的地區沖突是那些來自不同文明的集團和國家之間的沖突。雖然這種理論還存在爭議,但該理論認為文化將成為將來國際競爭中的決定因素卻得到認同。可以說,美國現階段成功的奧秘之一就在於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

美國是一個年輕的移民大國,有多元的文化。同我國相比,沒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也不是文化資源大國,卻是一個文化產業強國。在美國,文化產業有著多種不同的提法,例如,版權產業、創新產業、內容產業、信息產業、藝術產業、休閑娛樂產業等,而版權產業使用最多。通過版權產業的概念來表述商業和法律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在美國版權產業,尤其是核心版權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在尖端技術和雄厚資本的支持下,美國文化產業取得了另世人驚嘆的發展。根據《美國經濟中的版權產業:2004年報告》提供的數據,在1997年-2002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增速是3.51%,超過同期美國GDP2.4%的年均增長速度;2002年美國核心版權產業的增加值為12500億美元,約佔美國GDP的11.97%。在就業方面,2002年核心版權產業就業人口有548.4萬人,佔美國就業總人口的4.02%。同年,全部版權產業就業人口有1147.6萬人,佔美國就業總人口的8.41%。僅核心版權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就遠多於飛機、鋼鐵、葯品、紡織、食品加工和電子器件等傳統知名產業。

目前,美國有1500多家日報,8000餘家周報和小報。《紐約時報》、《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的發行量都超過100萬份。有1.22萬種雜志,1965家電台,電視台1440家,擁有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三大電視網。好萊塢是世界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其先進的電影生產流水線和成熟的商業運作經驗使它多年來壟斷世界電影市場,迪斯尼公司的動畫片製作世界聞名。音像業已經成為美國最有影響的行業之一,曾以每年12%—20%的勢頭增長,其出口額已經超過航空業的出口額。到20世紀末,美國的傳媒產業走向集約化和巨型化,如2000年有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合並而成的媒體巨人—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文化產業鏈,年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以上。文化產業與製造業、金融業相互融合,共同組成的產業群憑借其規模優勢開拓國內國際和市場。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美國文化產業不斷向世界各國滲透,成為對外擴張的重要渠道,音像產品占據了40℅以上的國際音像份額,電影出口額占據世界電影市場80℅的份額。1996年,其文化產品(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圖書雜志和計算機軟體)的出口首次超過汽車、農業、航空和軍火等傳統行業,位居所有出口產品之首。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廣播節目的生產和製作。美國的電影產量只佔世界電影產量的6%-7%,但好萊塢電影卻占據了世界電影市場份額的90%以上。2001年美國IT產業產值高達6000億美元,占據世界IT產業產值的75%,美國的網站佔了全球網站的70%以上。2004年,美國的文化產業佔GDP的20℅左右,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業,同時,文化產業為美國國內提供了1700多萬個就業崗位。由此可見,文化產業已經成為21世紀美國推行全球文化擴張的重要戰略。

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當然與全球政治格局的深刻變革和經濟全球化的充分擴張(美國領導著全球經濟浪潮)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但美國有眾多產業為何文化產業獨樹一幟,這要從美國內部去尋找答案。美國是一個極賦創新精神的國家,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也顯得那樣與眾不同。

在行政體制上,美國沒有文化部;在文化政策方面,至今沒有一個官方文化政策文件。其實,這正是美國文化政策的精妙之處,美國採用「無為而治」的文化政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外部環境。與此同時,政府高水平的管理,進一步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政府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首先是美國政府注重通過法律加強對版權的保護。美國國會先後通過了《版權法》、《半導體晶元保護法》、《跨世紀數字版權法》、《電子盜版禁止法》《偽造訪問設備和計算機欺騙濫用法》等一系列有關版權保護的法律法規,為版權產業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是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這種投入面向所有符合規范的團體,鼓勵多元投資機制和多種經營方式,鼓勵非文化企業和境外資金投入文化產業。現在美國投資主體非常多樣,一是政府投資大。這種投入面向所有符合政策導向的團體。二是吸收非文化部門和外來投資,來自於各大公司、基金會和個人捐助的數額遠遠高於各級政府的資助。

再次是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融資體制。一些有實力的文化產業集團如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公司等,背後都有金融大財團的支持。

第二,政府高水平地的引導和管理。在美國,政府機構中保護版權產業的機構很健全。政府機構中設有版權辦公室——隸屬於國會圖書館,主要負責版權的登記、申請、審核等工作,以及為國會等部門提供版權咨詢;美國貿易代表署——負責知識產權方面的國際貿易談判;海關——主要負責涉及知識產權產品的進出口審核等相關工作;商務部國際貿易局、科技局和版權稅審查庭。此外,隨著版權產業的需要,美國政府還成立了一些直屬政府部門的工作小組,加強對版權的監督和保護,如柯林頓政府設立了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顧問委員會、信息政策委員會等機構。

各州政府和市政府等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文化產業。例如,紐約市政府比國家藝術捐贈部門有更高的年預算。在布隆伯格(Bloomberg)市長的領導下,文化產業在紐約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並且通過電影戲劇廣播市長辦公室等機構改進了對文化產業的服務。的職責是使每個地區都有文化生活,用於資助文化事業的經費由政府核定,議會審查批准。同時要保證這些活動符合法律的規定,凡是背離法律規定的,政府有權給予取締。美國在對文化市場進行管理時不僅運用經濟的、行政的、行業自律的手段,還非常重視法律的約束。

第三,重視科技在文化產業中的作用。美國文化產業的成功,並能引導全球文化產業發展,在經濟和政治因素促成的基礎上,科技含量高是其重要原因。尤其是大眾傳播媒介,它直接構成了美國文化產業的輸出機。如果缺少了電視、電影、收音機、印刷新聞媒介和廣告這些傳媒的支撐,那麼,至少美國文化的傳播不會如今日這般普泛與深入。尤其是在大眾傳播媒介領域,印刷復制、錄音錄像、電子排版、網路傳輸、數字化、地球通訊衛星等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美國文化產業具備了向全世界擴展的「橋梁」和「利器」。

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品,尤其是好萊塢的電影、幾大電視網的肥皂劇及娛樂節目、自由的無線廣播,在世界各地都形成了這種媒介霸權。首當其沖的就是《星球大戰》、《阿甘正傳》、《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諜中諜》等好萊塢大片,特別是那些投資巨大的娛樂影片搶佔了全球票房的大部,甚至全球正在放映的電影中85%都來自好萊塢。

第四、放眼全球,充分吸收國際資本、世界文化資源和各國人才,同時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藉助貿易自由化潮流,美國文化產業已經取得了向全球輸出的主導權,且正在從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動中受益。特別是在資本方面具有壓倒性優勢,美國文化產業的投資者,無論是好萊塢的電影製片廠還是流行音樂的唱片公司,其實都是以外來跨國資本為主的。在文化產品製作中,則立足於全球市場需求並引領潮流,牢牢把握海外銷售市常美國的電影產量僅佔全球的6%,而市場佔有率卻高達90%。輸出美國的文化價值觀,並通過影響人們的觀念來進一步培育消費市場成了美國人發展文化產業的法則。

㈧ 美國電影業年產值是多少

90年代,我們常聽說美國的電影出口賺錢僅次於航空業。這應該是事實。電影業作為美國僅攻於軍工企業的第二大產業,在1996年產值已高達600憶美元。普華永道的報告數據指出,2004年全球電影業的產值是780億美元。2000年後,美國影視和音像產品超過了航天航空業,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全世界100部暢銷影片中,美國片共佔88部,穩穩占據壟斷地位。1994年,在美國影視娛樂產品高達180億美元的年收入中,有80億美元(44.4%)來自出口,同年,美國電影票房在海外市場的收入第一次超過本土市場。

閱讀全文

與美國電影出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他來自美國在線 瀏覽:601
唐山電影票團購 瀏覽:497
功夫電影里的功夫是什麼 瀏覽:195
法國在俄羅斯戰爭電影叫什麼 瀏覽:239
靜態3d電影下載 瀏覽:385
什麼電影軟體比較好 瀏覽:322
三大電影節影帝影後沒什麼含金量 瀏覽:114
有哪些三d電影 瀏覽:802
韓國暴力的動作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983
下載各種電影軟體是什麼 瀏覽:823
電影解說大v排行榜 瀏覽:395
好看的日本校園懸疑電影 瀏覽:110
國外機場電影 瀏覽:219
2018年12月21日新電影 瀏覽:57
魔方日本電影 瀏覽:476
高分東南亞動作電影 瀏覽:291
去泰國打工的電影 瀏覽:811
好看電影推薦青春動作 瀏覽:293
毒舌電影電視劇 瀏覽:539
電影節致敬王家衛 瀏覽: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