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找的,你可以整合一下
終結者2018是未來片三部曲的第一部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個人認為終結者2018(以下簡稱:救世主)表現還是中規中矩的。影片全片畫麵灰暗,這是預示在人類和「天網」早期的對抗是處於明顯的下風,人類處於絕望之中。(畫面選擇灰暗這種格調是正確的)影片開始給我一個疑問:為什麼在前幾部中提到的1997年是審判日,但為什麼到2003年馬庫斯被判死刑的時候,審判日感覺還沒有來到呢。後面導演用了簡短的文字敘述告訴了觀眾,我認為導演這點做的不是太好故事敘述的跳躍性太強,也就是這個原因導演直接跳過「天網」是怎麼樣啟動的,「天網」是如何開始對人類開始屠殺對人類世界開始毀滅的緣故吧,導演直接把我們帶到人類與「天網」直接對抗的初期階段。站在導演的角度來說他可能是想這未來三部曲的第一部,故事重點應該放在未來發生的事情上而不是已經發生事件上。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國外媒體評論為什麼「救世主」票房斗不過「博物館2」的原因是導演對人物方面刻畫虛弱,情節畫面時刻都充滿了血腥,屠殺,絕望。這點我稍許有點不同的意見,那就是「天網」前期過於強大,人類過於渺小。勝利的天平很明顯的傾向於「天網」機器人這邊,這些就要通過「天網」機器人冷血的屠殺人類讓人類從思想上出現絕望,最終放棄抵抗人類滅亡。影片中有幾句台詞可以說明這點:1.被「天網」機器人抓住的人中有人說:我們會被屠宰場的牛一樣一個一個的被宰殺。2.馬庫斯在路上遇到一小部分散兵游勇中人說的那樣人類是不可能打敗「天網」的我只有放下武器放棄抵抗才會有活路。所以我個人感覺導演這樣拍片是必須的,更重要的是我認為人類就是在這種絕望中就快要放棄的時候,我們的主角未來反抗軍領袖康納給人類帶來生存的希望,告訴全體人類「天網」機器人是可以打敗的。這更加符合影片標題「救世主」,正如康納在「村村通小廣播站」宣傳的那樣,他給了人類以希望,在影片後面人類相信康納就是「救世主」相信他的話放棄了指揮部下達的進攻命令。
在影片人物上面我不想多說什麼,正如導演最初的想法那樣馬庫斯才是第一部真正主角,「天網」正是由於他出逃,回歸讓我們了解馬庫斯的真正使命是什麼,(劇透不能說看了就知道)人類正是由於他給了我們的康納「救世主」第二次生命,人類應該感謝他的存在和偉大的犧牲精神,馬庫斯他始終相信自己是人而不是機器,就是這種信念才體現出了他的偉大和犧牲的價值。我個人認為在人物方面導演和編劇在這點上做的不是太好,其實在第一部中康納其實只要做好他「 村村通小廣播站」站長的工作就好了,因為後面兩部才是你康納「救世主」做主角的時候,第一部大大的削弱了馬庫斯一號男主角的表演(就是搶戲)兩個人戲份至少一半上下。卡爾為康納父親是影片重點目標人物,只要知道他是誰就好了。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是卡爾身邊的黑人啞巴小女孩這個人物是個亮點,她的異能(也是劇透不能說的秘密看了就知道)導演在後面兩部可以重點發揮一下,我很期待小女孩後面兩部的表現。兩位女性配角表現一般不多說了。
在影片里「天網」機器人方面:T-600,收割者,摩托終結者,水棲機器人,獵殺者,燕尾殲擊機,T-700效果表現好就不用說了,進步的科技時代說明一切。我只是期待後面兩部多出現些新型機器人和還有沒有出現的T-1000,T-X。
我套用電影最後的場景:三架直升飛機飛向日出的太陽「(這是美國電影摜用的電影場景多數在越戰片里出現)這個畫面作為結束語。
倖存的反抗軍說:」任務完成了慶幸的是我們還能活著,明天我們將繼續戰斗。「
」天網「機器人說:「I』ll be back」
總之是從第三部開始,終結者系列已經和卡梅隆導演的前兩部沒有太大關系了,這第四部的關系則更薄弱。但我到不會說第三、四部是爛片,甚至我還挺喜歡第三部,這大概會令所有的終結者死忠鄙視我。由於當初我是抱著看硬科幻的心開始看終結者系列,結果第一二兩部當下社會的故事背景和豐富的感情線讓我非常失望,然而,這也成就了前兩部終結者的經典。很奇怪,我對於終結者系列整個時空穿梭的玩味竟然是從第三部才開始領悟的,而且第三部後半部分開始出現了非常未來感的大量機器人武器,讓我為之一振,我覺得終結者開始硬起來了。於是,第四部乾脆直接把時間放到了2018,除了變形以外能與邁克爾·貝的汽車人相媲美的機器怪獸的出現,和不再與現代社會有任何瓜葛的未來末世完全滿足了我對硬科幻的需求。
時至今日,對於終結者究竟是硬科幻還是軟科幻貌似還有爭論。軟硬科幻的區分可以從三個方面看,第一,故事背景——背景放在人類當代社會的為軟,而完全是人們猜想或推斷中的未來世界的為硬;第二,側重點——著重表現人文、哲學、人類社會、情感等方面的,以故事情節、寓意和人物性格取勝,科技猜想為輔的是軟的,而具有大量科學技術描寫、以科學科技猜想推動情節的為硬;第三,是否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科學推斷越嚴謹越硬(有些非常嚴謹的硬科幻會讓人有完全相信其存在其必將發生的地步),反之就越軟。
如果從上面三點來判斷,第一二部無論如何都是屬於軟科幻的,而這一部2018則是扎扎實實的硬科幻。但以上三點並非是絕對分離的,也有硬科幻是放在當下的社會背景,也有好比《WALL·E》這樣完全放在想像中的未來世界的軟科幻,同時也有優秀的硬科幻在表現人文社會方面一點不遜色於軟科幻的。但科幻無論軟硬、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最終都應該是為了表現人性,假如這點薄弱了,它必然是不優秀的,這也是終結者三四部遭人鄙夷的原因。
但我以為二三線導演McG還是拍出了很大片的《終結者2018》,盡管情節發展上有漏洞、表現手法上嘩眾取寵,但在視聽享受和技術特效上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使之從讓人有一定思考和心理起伏的經典科幻片成功轉型為《變形金剛》式的只需感官可無視故事情節並很好地娛樂了觀眾的商業大片。再退一萬步講,這個片,沖著演員陣容也該走進影院去。貝爾、尤金、HCB、霍華德,以及從這里開始閃耀的沃辛頓!
沒有讓我們失望... 在大家期待已久的時候交出了答卷。
而本地的盛凰影城終於迎來了第一個零點首映的英文原聲拷貝... 我拖著一瘸一拐的腿,和一班電影粉絲,迎接了這一刻的到來....不遺憾 不後悔。
關於鏡頭:
開場不久約翰康納墜機的一個長鏡頭,迫力十足,非常吸引眼球:
從直升機遠處搖入機身,然後不斷穿越環繞,從起飛到墜落的過程一氣呵成,給全片的動作戲開了一個漂亮的好頭;
另外摩托機車終結者從大型機器人收割者腿部滑落並追擊的部分,完全可以媲美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里崔妮蒂帶著鎖匠穿越在高速車流的場景。
無數的爆炸,無數的戰斗鏡頭刺激著我們的腎上腺素...如果你是動作片影迷的話,還等什麼呢? 至於還有什麼驚喜呢?
在這里就不在贅述了 。
在我看來,由薩姆沃辛頓扮演的馬庫斯是這部T4的絕對主角。搶了不少貝爾扮演的康納的風頭,如果不是貝爾這樣很有個性魅力的演員。估計一下子就被比下去了。很難說,沒准過兩年薩姆沃辛頓就會成為新一代的動作巨星接班人。(又是一名來自澳大利亞的個性演員,這幾年在好萊塢充斥著澳大利亞的個性男星)
從一開始,馬庫斯選擇死刑後捐獻屍體,大家就已經赦免了他的罪。之前犯下的罪行,已經由一死來補償了。按照人們的思維邏輯,什麼事都大不過一死,人都已經死了,已經算是贖掉了他今生的罪,無論是怎樣的大是大非。15年後,馬庫斯蘇醒在審判日之後的荒原,他的一舉一動都被觀眾容納和接受。無論和少年凱爾里斯一起抗擊T600,還是救下駕駛戰斗機與飛行器終結者戰斗的女飛行員,總之,就算揭曉了他是一個有人類皮膚,有人類心臟,但骨子裡還是一個機器人。(如果還記得鳥山明《龍珠》里的情節的話,人造人16號就是T800,而人造人 17、18號就是馬庫斯這一類的)指不定就是新型號的終結者等等這一切,從一開始到此時,觀眾都深信獲得新生之後的馬庫斯,絕對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
這個地方就是一個矛盾沖突了。整部終結者電影的系列的絕對主角毋庸置疑是約翰康納,沒有約翰康納一切的故事都不成立,所有的終結者都是圍繞終結約翰康納才誕生的,但是到了系列第4集2018,觀眾從心裡默認了這個馬庫斯也是約翰康納那樣的熱血男兒,盡管是機器人也好。 康納也產生了困惑,眼前的這個絕對是新型號的終結者,絕對是威脅。但是,以前卻從來沒聽說過,它的一舉一動都表明它深信自己是人類(包括眼神),但,它卻實實在在是個機器人。
站在觀眾的立場:馬庫斯是沒問題的,值得信賴的,可以和康納並肩作戰(因為他和凱爾也並肩作戰過)。大家都希望他們能攜手作戰;(如果編劇惡搞的話,沒准又是個終結者版的無間道就麻煩啦)
站在康納的立場:機器人就是威脅,終結者機器人就是天網為了消滅自己而誕生的。眼前的這個新型號類人類機器人絕對是最大的威脅。
所以,當康納的戰友說要肢解掉機器人的時候,大家都為馬庫斯捏了一把汗,而當女飛行員搭救了馬庫斯之後,大家都歡喜雀躍,希望馬庫斯和女飛行員能早日離開這個是非之地。情理上反倒是覺得康納有點是非不分了。
如何信任這個變成機器人的人類呢?
這個是約翰康納作為救世軍的領導人必須面對和突破的問題:信任。
而到最後唯一的希望就是互相信任。其實,康納在看到馬庫斯為了救他幹掉水棲終結者之後,放它走,也是想搏一搏這個變成機器人的人類是否還有人性存在?
有時候生死就在一念之間。
康納在對全世界的救世軍發布消息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們戰鬥了很長時間,我們就像沒有編號的機器,日以繼夜,無法退出。是什麼讓我們區別於機器,心靈的力量...
暫且把這個詬病為主旋律的東西吧:其實到最後導演就是向我們灌輸的這個東西,人性是什麼?是人心的力量嗎?
什麼讓我們願意為彼此犧牲呢?機器是做不到這些事的。
而到最後,馬庫斯第二次完成了自己的救贖。
經典台詞:
NO:1 拿槍對著人,要時刻准備扣動扳機...
NO:2 在我們存在之前,我們的戰爭就開始了。
NO:3 如果你聽到這個,你就是反抗軍啦。
如果再加入康納和馬庫斯並肩作戰的鏡頭,這片就變成喋血雙雄啦。
經典歌曲:
1.馬庫斯修好吉普車之後,車載音響播放的歌曲:Alice In Chains 樂隊的 Rooster
2.康納放絆馬索絆倒摩托機車終結者時收錄機里放的歌曲:Guns N' Roses 樂隊的You Could Be Mine
PS:
另外一個值得記住的眼睛:聾啞女星星 ( Star ) 在洛杉磯的廢墟中,第一眼看到這個女孩的時候就想起了《南京!南京》里的小豆子。
無論是裝遞子彈;貼OK綳;還是遞火摺子;乃至最後她遞上炸彈遙控器....(一同觀影的朋友說:她簡直就是叮當貓)
Star 就是這部電影裡面純潔和希望的化身。看她一眼,你就會想起:這就是我們戰斗的目的,我們要讓她這樣的人活下去。這就是未來。
㈡ 地球脈動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地球脈動觀後感(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看完《地球脈動》這部電影,中間有一個片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段中有一個剛出身不久的小鹿,它那種頑強的意志,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下永不放棄的精神深深的打動了我。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有一群鹿在河邊喝水。突然,有一隻狼打破了這安詳的畫面。鹿群開始分散。有一家三口成為了狼的捕獵對象。一開始,一家人手拉著手,絲毫沒有向惡狼投降!就在這時,鹿一家好像發生了爭執,鹿分兩路,一隊是鹿媽媽和鹿爸爸,一隊便是剛出生不久的小鹿。惡狼急中生智,朝著小鹿追去。小鹿不甘示弱,使出了吃奶的勁。它那四條又細又短,毫無力氣的小腿像離了弓的箭似的,飛快地向前奔跑。雙方各有各自的優點,鹿和狼的距離忽遠忽近,同學們的心裡真是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經過幾分鍾的你追我趕,小鹿快跑不動了,可是它依然在前進。這是小鹿不是在與狼挑戰,它更是在和自己的生命作斗爭。狼乘勝追擊,把小鹿捕獲了。最後,小鹿成了狼的美餐……雖說弱肉強食是動物世界裡的自然規則。可是看到這只小鹿奮勇地為生命奔跑,我還是被深深震撼了。想到我們人類正在一步步地破壞生態環境,河流正在枯竭,森林正在減少,冰山在慢慢融化,到時該有多少無辜的生命被葬送?動物也是有生命的,它們也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富有人的情感。我們是不是更應該保護動物呢?
電影中小鹿,雖然它最後被狼吃了。可是,它那對待生命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看看小鹿,像是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鹿在十萬火急的情況下,仍不向惡狼屈服。在回頭看看我們人類,想到還有很多人為了一點挫折就放棄自己,甚至放棄生命,我們是不是該思考一下?
同學們請把電影中的小鹿當做你學習的榜樣吧!
地球脈動拍攝團隊走遍全球各地,才拍攝到地球脈動。地球上的野生動物正在減少,逐漸走向滅絕。
如大鼻羚已從100多萬只減成幾十隻,如居住在懸崖峭壁上的阿比西尼山羊因戰爭時戰士們飢渴難耐食物匱乏,打山羊吃,所以被逼到懸崖上生活,在遷往懸崖前,還有幾千隻,現只剩下150隻,在保護後,又起死回生般增加到了600隻。如全球蛙類三分之一已滅絕。因天氣變暖、冰層流失,使北極熊失去了大多的繁殖區和狩獵區。東北虎只剩下30多頭了,在剛果盆地,一隻只無手的猩猩在地上跑,就因為人們盜獵。人們在剛果盆地反盜獵巡邏,動物才得以生活。
就因為人們獵殺動物,所以才滅絕,就因為人們醒悟,動物才得以生存。我想說:「保護動物,人人有責,不破壞食物鏈,人和動物,和諧相處,地球才會更美。」
今天下午我們學校觀看了科技電影《地球脈動》,主要寫了北極熊、獵狗、黑斑羚、企鵝和食人鯊等動物。它們互相殘殺,並且環境也很惡劣,地球遭到了破壞。我們一定要愛護地球,愛護那些可愛的小動物們。
那些小草都因為環境的惡劣有的變黃、有的都枯萎了。《地球脈動》上面講了許多的動物怎麼捕獵,可是地球受到了破壞,許多的小動物們都沒有了自己的家園。因此捕獵當然更困難。有一次,幾只獵狗在捕殺黑斑羚。有一隻小黑斑羚跟隊伍走散了,獵狗的目標於是轉向了它,那隻獵狗把它追到了河裡面,因為獵狗不會游泳,所以它們只好在河的四周等待。過了一會兒,從森林的另一頭傳來一聲叫聲,這叫聲表示已經抓到了獵物,獵狗們一聽到就趕快跑回森林裡,共同享受美餐。而這只黑斑羚安全了。鬣狗雖然很兇狠、很殘酷,但它們的團體精神令我感動。它們這樣做是因為地球的環境很惡劣,獵狗們實在忍不下去了,就去捕殺獵物。
所以我們以後一定要愛護地球,讓地球沒有互相殘殺,多種植花草樹木,多愛護那些可愛的小動物們!
今天,我看了一部很好看的科教影片——《地球脈動》,裡面的每一個鏡頭都特別的緊張,刺激與神奇。
第二集《多樣淺海》主要講的是地球陸地被淺海所包圍,這里擁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海洋動物群落,正是淺海環境的多樣生態養活了如此眾多的生物。本集展示了棲息在炙熱的巴林沙漠地區的神秘海鳥群落,以及獨特的沖浪海豚,這種海豚會把魚驅趕到海岸附近然後飽餐一頓;而這些海鳥群則和舞姿曼妙的海獅一起潛水,圍捕巨大的鳳尾魚群。追隨著鏡頭我緊張地看著動物們為了生存而各施其法。
在這一集中我認識了很多奇形怪狀的海洋生物,比如狀如一塊大黑板的儒艮;像一把長劍的樽海鞘;星狀的葵花海星;墨斗似的黒喉;狀如其名的黃帶擬羊魚等等,還有些見也沒見過,聽也沒聽過的海洋生物。當然我也見到了我經常吃的烏賊與小蝦,曾在海洋館見過的海馬和鯨魚。海洋生物對我來說太陌生了,將來我一定要去探討海底世界,去跟它們親密接觸。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座頭鯨了。它雖然龐大無比,但特別可愛。小幼鯨累時,它媽媽就會把它托出水面,讓它更容易呼吸。小座頭鯨雖然長達三米,體重近一噸,但它還是很脆弱,需要媽媽的照料。貪玩的小幼鯨一天要喝五百升母乳,為了孩子的食量鯨媽媽每天都忍受著飢餓,這是多麼偉大的母愛啊!看到這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
除了座頭鯨我還如願以償地看到了我最喜歡的海豚寶寶,胖胖的滑溜溜的身體憨態可掬,它是海洋生物中最善良的,也是我們人類的「海上救生員」。
通過影片,我了解了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多珊瑚礁的地方,珊瑚蟲與海藻它們共同把荒蕪的海洋變成茂盛的花園,我覺得珊瑚蟲神奇至極。我還知道了海草是唯一能在海里生長的開花植物;儒艮是海里最大的食草動物;磷蝦是地球上最多的——
《地球脈動》讓我見識到了海洋世界的無窮無盡,科學領域的奇妙無比,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變換。以後我會認真學習,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大家看過《地球脈動》這部電影嗎?假如沒看過,那也沒關系今天我就向你們介紹一下我看這部電影最令我難忘的片段吧!
最令我難忘的片段是:在一片美麗的的海里,有兇猛的鯊魚、奇形怪狀的魚和一些活蹦亂跳的蝦子們等,突然鯊魚從海里竄了出來只見它那嘴裡的鋒利的牙齒緊咬著一直小海豚,小海豚也試這掙脫,但最後還是被鯊魚大作美食享用了,看見這樣殘忍的畫面我想:要是沒有鯊魚就好了,這樣海里的小動物能自由自在的生活了。隨後轉念又想:假如世界上沒有鯊魚,那生態就會不平衡了,再說了鯊魚翅一些海里的動物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假如鯊魚不去捕食一些動物吃,它們就會餓死。因此我知道了動物世界裡有善也有惡,假如世界上沒有了狼、鯊魚這些兇猛的動物存在世界,那麼世界就會失去生態平衡,那些食肉的動物去吃一些鹿羊等動物,這就是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無論是那些兇猛的動物還是弱小的動物,我們都應該去保護,這樣我們的地球才會變得更加美麗。
生存的法則是什麼?是迷惑敵人,還是隱蔽自己?NO!《地球脈動》這部紀錄片告訴我:生存的.法則是速度和耐力。
在《地球脈動》中有這么一個場景:一頭狼對一頭和媽媽走散的小馴鹿窮追不舍。那頭小馴鹿拼了命地快速奔跑,只要它可以堅持跑1000米,狼就會放棄。這註定是一場速度和耐力的較量戰爭。可是最終那頭小馴鹿還是沒有堅持下來,這也意味著他將會走向滅亡。果不其然的,狼最終撲到了馴鹿的身上……看到這我不禁想著:如果那頭馴鹿能夠一鼓作氣堅持下來,狼也會就此放棄,也許就不會有這場悲劇的發生。
是啊!速度和耐力都是生存的法則,生活中也不正是如此嗎?那次跳繩比賽,練習集體跳的我因為站在最後,而那位甩繩的同學又甩的很高,所以我跳的有些吃力。「一、二、一、二、一……」口號又喊了起來。我心裡想著:為了班級,為了集體,我要堅持!「啪」,繩子打了下來,我便再次跳起,我跳過去了!事實上,我跳過去的不只是繩子,還有一道催我放棄的坎兒,還有成功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是的,生活中既需要耐力,又需要堅持。只有鍥而不舍,才能催開希望之花,結出勝利之果。
正如說狩獵的時候,每一種生物睜開眼就開始忙著填飽今日的肚子。只不過有的物種吃一頓可以頂十日,有的需要每日進食而已。有的是團隊作戰,有的是孤軍奮戰,歷史演進到今日,每一種生物還能存活在世上,自由能存活的道理,要不然是其繁衍能力強大,要不然是適應能力強,總有其能生存的原因,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且還要看你命好不好,投胎的哪個大陸出生,如果出生在資源好的地球版塊,生存壓力小一些,採食更容易一些;如果出生在非洲沙漠這種地域版塊的物種,即使是獵豹、雄獅,相比其生活在其他地球版塊的同類,這一生狩獵遇到的失敗也更多。當時看到這的時候,心裡不禁聯想到人類,人類何嘗不是這樣,今日生活在非洲的兄弟,生活條件和現在的我們肯定沒法比。連吃飽都成問題,哪還有時間談什麼理想。
《地球脈動》這部電影讓我知道生存的法則是速度與耐力。同時他還讓我體會到成功的法則是努力與堅持,只有努力與堅持共存才能成功。
今天我們全班同學在老師的安排下觀看了一部很好看的電影——《地球脈動》。裡面的畫面真是太精美,太讓人震撼了。
我們看到張大嘴巴的帝企鵝排著整齊的隊伍。看到新幾內亞島上華麗的天堂鳥在翩翩起舞;看到大白鯊躍出海面,一口咬住逃亡的海狗。看到迷人的日出日落。看到山巒間的顏色如何在高速鏡頭的播放下由新綠到翠綠再到金黃,艷紅,直至落葉凋零……裡面的每一幅畫面都是那麼讓人驚嘆,驚嘆大自然的神奇和科學的偉大!
我看到某種鳥類的遷徙。密密麻麻地布滿著天空,朝著同一個方向飛翔,那是一種生命之美,鳥類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不惜飛躍萬水千山,那種壯觀讓我們驚嘆。
在寒冷的北極,小北極熊第一次見到陽光。它看起來是那樣的喜悅,陽光對南極的動物們來說可能一年都見不到一次,陽光是天賜的禮物,想到我們人類能每天都享受陽光的溫暖,該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羚羊正在浩浩盪盪地遷徙,他們的路線蜿蜒崎嶇,可是他們不爭不搶,那麼有序,無論路途多麼艱辛,他們都不會放棄。像是事先約定好的一樣,羚羊是多麼聰明的動物啊;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好好保護他們,地球才會更加的美麗。
我們還看到了不一樣的日落,當最後一縷陽光遠離地球時,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多麼的美麗,壯觀,讓我想到了地球上的人類,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有誰在意這么美麗的景象,我們不該珍惜嗎?
這是一部十分神奇,令人驚嘆的電影,大家有空都來看看吧!
看了這部電影我感受到了大自然兩極之間的奇妙之處和壯憾的景象。如南極的冬天雪花飛舞,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上百隻企鵝搖搖晃晃的向前走去,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它們的蛋。那時我就想希望企鵝寶寶快快出世,這樣就不用媽媽再辛苦的帶它們。其它還有很多:比如動物尋水源、大鹿群遷徙、野狗巧捉鹿等。
大鹿群遷徙——播放時我被嚇到了,因為從上面汪下拍,鹿群密密麻麻的像小黑點,我都不知道那是什麼,那個景象實在是太壯觀了,上千上萬只鹿羊都一起遷徙,但是遷徙不是都一帆風順的,幾只餓狼邁著沉重的步伐,緩緩向它們走近。這時我心砰砰跳動,希望狼不會得逞。狼瞄準時機嗖地沖了出去,鹿群被這突如其來的危險驚恐萬分,整齊的隊伍也立馬解散了。狼群向幼鹿追去,它們的目標是幼鹿,果不其然有一隻幼鹿落單了。
狼群用盡全力追補。這將是一場速度和耐力的較量,跑了好久好久,我以為小鹿會慢下來,但出乎意料,小鹿速度絲毫沒有慢下來。這時我心中為它鼓勁,小鹿,加油啊,可能過一會狼就半途而廢了,小鹿加油啊,生死之別就在一念之間。
最後小鹿還是被狼追到了,但我覺得它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敬佩!
在昨天,我們看了一個很好看的科教影片——《地球脈動》。聽唐老師說這部影片可是獲了很多國際大獎的,觀看了以後,果然精彩絕倫!電影的每一個畫面都是那麼的精美,每一秒鍾都是讓人賞心悅目,每一個片段都是那麼緊張刺激,同學們不時發出驚嘆,感嘆電影的不可思議!
裡面有一個場景是介紹鹿群的生存經歷,可憐的小鹿最終還是讓大灰狼給吃掉了,同學們看上去都很討厭狼,因為狼太殘忍,就連很小的鹿都不放過。我也不例外,真想上去幫小鹿一把啊!
電影裡面還介紹了南極冰川的企鵝。企鵝個個憨態可掬,張開翅膀,昂著頭像個紳士一樣走來走去。更加的讓我們敬佩的是,企鵝媽媽很勇敢,因為小企鵝要在冬天才能孵化。在孵化的過程中,企鵝媽媽要一直守候在蛋寶寶的身旁,相信企鵝媽媽要在南極受冷受餓,我就覺的企鵝媽媽特別勇敢無私。
動物們真的是充滿活力與激情,只要好好的觀察就一定可以看到許多美妙的東西。原來我們的地球這么美麗,大自然如此的神奇,科學真是他奇妙了,只要我們用心去探索,就一定能體會到其中的奧秘!
也許你會問科學是什麼?也許你也會和我同感,科學為什麼這么神奇,那麼就來看看《地球脈動》這部電影吧,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從昨晚的熱烈討論中足見有許多人在關心,也在身體力行環境保護的事情。這當然值得褒獎。
但是我總覺得,這個問題在根兒上就不是那麼方向正確。
保護這個詞,從來都是用在強者與弱者之間,從來都是大的保護小的,強的保護弱的;環境是什麼,他/她/它為什麼需要你的保護?環境是比我們弱還是小?
這樣的說法,根本上是人們借科學理性狐假虎威。因為手中的科學,就以為自己可以掌控環境,破壞了環境,然後在修補環境。美其名曰保護環境。偽善的人們哪……
其實,環境問題的凸顯,是在人們眼見身邊的環境今天不似昨天,今天糟糕甚於昨天,身體的某個部位昨天好好的今天就疼了癢了變樣了,才開始抓後腦勺了,人就是這么短視與近視。
人們為了環境做點什麼,不是保護環境,而是保護自己。自我保護從來都是人第一位的事情。所以無論你借環保的名義做了什麼都沒有那麼大公無私。
關於環境問題,人不改變對待自然對待環境的態度,不理清人與環境的關系,是無法改善環境惡化的狀況的。
㈢ 劉白羽日出讀後感50字
當拿起《日出》的劇本,必須要整理好自己的心緒,把自己代入到那個年代,才有辦法切切實實的體會到當時社會的種種黑暗與在這種環境下一個個扭曲心靈的形成,也才有辦法真正體會到曹禺老先生寫這個四幕悲劇劇本的真正含義。我特別喜歡讀《日出》,無論它用怎樣的形式出現,在我的心中,它是那麼細膩與自然,也讓我們現代人可以永遠銘刻那段悲慘的歷史。在《日出》裡面的每一個人物,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也許就是芸芸眾生的人物之一,但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逃不過那個黑暗、悲劇的社會,當人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又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甚至是努力的後果比「等著」更糟糕時,人就扭曲了。《日出》恰好就把社會上各種人的扭曲恰如其分的表現出來。好比如有陳白露身上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幾分「倔強」與對現實的妥協;有如淤泥中蓮花般的方達生,有新的思維也有沖勁,就是找不到可以一起奮斗的人,最後也只能來去匆匆;有徹底悲劇色彩的「小東西」,無法看到希望與熱情,只等這個黑暗的世界去吞噬她的生命……當我讀到這樣一個個細膩的情節,會讓我不由得佩服曹禺老先生對於生活的細致觀察與筆下那最真實的文字,因為他通過一個四幕的劇本,通過這些錯綜復雜而又悲情的劇情里,讓作為讀者的我已經可以對那個時代感同身受了,並且對那個黑暗的社會表示憤憤不平,當出現一些讓我心覺痛恨的對話時,我甚至會握緊拳頭,咬牙切齒。劇本中很少涉及歡樂的場面,我想,曹禺先生不是缺少會寫歡樂場面的心,而是那個時代,再大的喜都是從悲中來,只有用濃濃的悲情色彩,更可以烘托出時代的特徵。我認為,《日出》是通過刻畫人物來體現當時社會的黑暗,很貼切,因為人們的一言一行肯定會帶著一個時代的符號,他們的壞,他們的悲,也是在那個大背景下「孕育」出來的。而用「日出」這個名字也恰好反應了當時人們的共同願望,一定會沖破這個黑暗,等到日出的到來,等到美好生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