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豆瓣電影網的電影演員介紹能作為參考資料創建電影演員的百度百科嗎
這個是可以的,演員介紹也屬於電影的一部分
❷ 豆瓣排名靠前的電影有哪些
第十:《忠犬八公的故事》豆瓣評分9.2
八公雖然只是一隻狗,但實際上卻是親情、友情、愛的化身。願世界善待它們!
❸ 豆瓣評分第一的電影
第二位:霸王別姬(1993)評分(9.5)
這真的不是電影,而是人生。如此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從抗戰前夕至文革的那段歷史時期下命運凄慘的人們,滲透在每一個細節,包括那個不能忍受戲班虐打的孩子,而文革中六親不認,人格扭曲更是展現到了極致。當然最贊的是哥哥的表演,如此悲哀可憐的蝶衣讓人心痛,不瘋魔不成活,人戲不分,現實的他也是如此。
第一位:肖申克的救贖(1994)評分(9.6)
當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被如日中天的《阿甘正傳》掩蓋了它的光彩,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電影在越來越多的人們心中的地位已超越了《阿甘》。每當現實令我疲憊得產生無力感,翻出這張碟,就重獲力量。毫無疑問,本片位列男人必看的電影前三名!回顧那一段經典台詞:「有的人的羽翼是如此光輝,即使世界上最黑暗的牢獄,也無法長久地將他圍困!」
❹ 豆瓣網的發展歷程
豆瓣表面上看是一個評論(書評、影評、樂評)網站,但實際上它卻提供了書目推薦和以共同興趣交友等多種服務功能,它更像一個集BLOG、交友、小組、收藏於一體的新型社區網路。
在楊勃的眼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說門戶類網站還是以「物」為第一要素,一些社會類網站則把「人」提到了第一要素,那麼,豆瓣,則是第一個把「人」和「物」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網站。
隨著豆瓣英文版的推出,豆瓣有望成為中國第一家向外輸出模式的網站,而實際上,豆瓣自身就是集眾家所長的結果。至於豆瓣究竟借鑒了哪些網站哪些元素呢?據楊勃介紹一共有三個方面。一是簡約素雅的界面風格,來自於flickr,包括它的分享概念;二是電子商務方面,借鑒了亞馬遜(Amazon),比如用戶評論和推薦;三是社會網路(SNS)的一些元素,把人和人的社會關系真實地搬到網上,不過一般的社會網路是沒有媒介的,而豆瓣用相同興趣作為媒介。
楊勃將豆瓣的核心思想總結為,「可以發現不同的東西,並且適合自己」,他解釋說,朋友的推薦往往對購買某種產品非常關鍵,豆瓣擴大了推薦的群體,你會相信特定陌生人的推薦,這「可以理解為一種以書等具體物體為媒介的人脈關系網」。 你經常對著書店裡的綿綿不絕的封面發呆嗎?或者頭暈腦漲地從音像店的琳琅滿目中逃出?寬頻下載和網上購物降臨之後,即使在最小的城鎮,你的選擇也在每天成百上千地增加。這其中一定有你喜愛的東西,但十有八九它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和你擦肩而過。媒體讓老少咸宜的大片無處不在,對只適合一群人的東西卻顯得力不從心。而且,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不管電視的娛樂編輯和報紙的書評作家多麼公正和勤勉,他們的幫助都不可能對所有人同樣有效。
豆瓣的發起者發現,對多數人做選擇最有效的幫助其實來自親友和同事。隨意的一兩句推薦,不但傳遞了他們自己真實的感受,也包含了對你口味的判斷和隨之而行的篩選。他們不會向單身漢推薦育兒大全,也不會給老媽帶回赤裸特工。遺憾的是,你我所有的親友加起來,聽過看過的仍然有限。而且,口味最類似的人卻往往是陌路。
如果能不一一結交,卻知道成千上萬人的口味,能從中間迅速找到最臭味相投的,口口相傳的魔力一定能放大百倍,對其中每一個人都多少會有幫助。豆瓣隨著這一個願望產生。豆瓣不針對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圖包納百味。無論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幫助你通過你喜愛的東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後通過他們找到更多的好東西。
2004年12月,北京朝陽門外豆瓣胡同附近的星巴克。幾乎每天下午,阿北(楊勃)都會拎著一台已經掉漆的PowerBook來到這里,埋頭編程幾個小時。豆瓣最初的程序大半完成於此。這是「豆瓣」的來歷。
然後,2005年3月6日,豆瓣正式上線了。 2004年9月,楊勃為自己的旅行網站製作了商業計劃書,並且將這個網站命名為「驢宗」。
從2004年10月開始開發,經歷了5個月,2005年3月6日,楊勃的豆瓣網開張了,並且第一天就有用戶注冊。
2005年4月9日,小組藏書功能開通。
2005年4月12日,增加小組發言修改功能;增加針對某本書的評論,分離了對某本書的評論和討論;對關鍵詞的搜索結果確定以站內收藏人數排序。
2005年4月14日,豆瓣的界面特別是收藏部分做了大的更新,對URL也有簡化。
2005年4月19日,增加 「和你口味最像的人」,還在部分書的介紹頁里開通了「豆瓣成員認為類似的書」。
2005年4月20日,針對用戶和小組推出個性化域名服務。
2005年4月22日,推出針對站內評論的rss feed。
2005年4月25日,第一個公益性質的小組出現於豆瓣。
2005年4月27日,用戶上傳書目功能開通(試驗性運行)。
2005年5月2日,因為小組「愛看電影」的迅猛發展,豆瓣電影單列開通。
2005年5月23日,開通「WISHLIST」,開始測試對個人的推測清單。
2005年6月6日,「標簽」從豆瓣的主菜單里消失了,標簽列表成為豆瓣讀書和豆瓣電影頁面的一部分。
2005年6月14日,增加了代碼生成器,用戶看過、在看、想看的書或者電影都可以自動顯示在自己的BLOG上。
2005年7月6日,因香港用戶快速增長及活躍,開通繁體字版本,網站針對港台用戶增加個性化服務;相關的更新,豆瓣增加數萬種港台出版的圖書名目,還有在台灣第二、三大網上書店——金石堂和誠品的購買鏈接和售價;增加了旌旗書市的購買鏈接和價格。
2005年7月18日,豆瓣音樂單列開通。
到2005年7月底,豆瓣網注冊用戶已接近萬名,日訪問量近20萬。
2005年8月23日,豆瓣推出同城。
到2005年9月底,豆瓣網注冊用戶已達3萬多名,日訪問量超過20萬。
2005年10月7日,開通二手書碟交換功能。
2005年11月,網站從上海搬到北京運營。
2005年12月,豆瓣網英文版上線。
2005年12月,由1個人開發、4個人運營的書評、影評、樂評網站豆瓣網,已經有5萬多名注冊用戶。
2006年2月,豆瓣網注冊用戶過10萬。
2006年3月,豆瓣網開通一周年,注冊用戶過11萬。4000個小組,50人以下小組佔90%。
2007年 11月13日,豆瓣成員滿100萬。
2008年8月15日,豆瓣廣場上線。
2008年11月7日,豆瓣推出音樂人頁面。
2008年9月22日,站務論壇下線,新的幫助中心正式使用。
2009年1月14日,新版9點推出。
2009年6月3日約1:00至5:00,豆瓣關閉發布和回復功能。
2009年6月19日,豆瓣電台Beta版正式開始小規模公測。
2009年7月8日18:00,關閉小組回復、日記回復、簽名修改、小組設置修改、我說、留言板等功能。部分小組被私密化。
2010年6月3日,關閉「我說」及圖片上傳功能,於兩日後恢復。
2010年12月27日,豆瓣專有貨幣小豆上線。
2011年1月26日,讀書筆記功能上線。
2012年1月10日,新版豆瓣首頁啟用,新豆瓣猜重登首頁。
2012年5月7日,豆瓣閱讀的作品商店上線,正式發售作品。
2012年5月17日,豆瓣電影開啟在線購票和選座位功能。
2012年8月,月度覆蓋獨立用戶數(UV)已超過1億,日均PV為1.6億。
❺ 豆瓣是電影評分比較權威的網站,在上面可以看電影嗎
不能,豆瓣只有電影的介紹。
豆瓣是一個社區網站,像大多數 Web 2.0 網站那樣,豆瓣網內容可由用戶添加,對裡面所列的音樂、書籍、電影等可以作收藏、評論、打分等操作。該網站程序演算法可以根據用戶收藏的電影、書等進行同類推薦,即在用戶提供了一定量的收藏信息後;
豆瓣會根據其演算法自動選出與此成員口味最像的其他成員,成員以此可以找到和自己「臭味相投」的用戶。豆瓣還會給出「豆瓣猜你會喜歡」的列表,向用戶推薦可能合其口味的音樂、書籍或電影,豆瓣電影只能看評論,寫評價和其他社交功能,但不能看電影。
(5)豆瓣第一電影網擴展閱讀:
豆瓣網體系——
豆瓣的核心用戶群是大多都是都市青年,包括白領及大學生。除了閱讀、看電影、聽音樂,更活躍於豆瓣小組、小站,對吃、穿、住、用、行等進行熱烈的討論。
豆瓣擅長從海量用戶的行為中挖掘和創造新的價值,並通過多種方式返還給用戶。憑借獨特的使用模式、持續的創新和對用戶的尊重,豆瓣被公認為中國極具影響力的web2.0網站和行業中的創新企業。
在豆瓣上,可以自由發表有關書籍、電影、音樂的評論。可以搜索別人的推薦,所有的內容、分類、篩選、排序都由用戶產生和決定,甚至在豆瓣主頁出現的內容上也取決於你的選擇。
❻ 《肖申克的救贖》評分為豆瓣第一,為什麼它的評價這么高
第一遍看的時候我就也把這個電影當勵志的方向來看,只要你能像安迪一樣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是去信心,在任何情況下都努力爭取、抗爭,你最後的命運一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看到他都這樣都還不失去信心,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所謂的困難還有什麼能算的上是困難呢。
❼ 豆瓣電影網站,提供的影片全不全面
豆瓣電影提供最新的電影介紹及評論包括上映影片的影訊查詢及購票服務。你可以記錄想看、在看和看過的電影電視劇,順便打分、寫影評。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❽ 如何在豆瓣電影網上面查看所有的電影信息
進入主頁,有電影標簽可以查看自己感興趣的電影類型
❾ 豆瓣里的電影怎麼看
1.打開你的瀏覽器,進入主頁,選擇下圖標出的圖標【功能大全】,並點擊,進入功能大全的頁面。
豆瓣(douban)是一個社區網站。網站由楊勃(網名「阿北」) 創立於2005年3月6日。該網站以書影音起家,提供關於書籍、電影、音樂等作品的信息,無論描述還是評論都由用戶提供(User-generated content,UGC),是Web 2.0網站中具有特色的一個網站。網站還提供書影音推薦、線下同城活動、小組話題交流等多種服務功能,它更像一個集品味系統(讀書、電影、音樂)、表達系統(我讀、我看、我聽)和交流系統(同城、小組、友鄰)於一體的創新網路服務,一直致力於幫助都市人群發現生活中有用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