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陳十四娘娘的傳說與信仰
作為溫州鼓詞的重頭戲,「娘娘詞」源於陳靖姑及其傳說。 陳靖姑,又名陳靜姑、陳進姑,俗名陳十四。福建古田縣臨水村人,生而聰穎,幼悟玄機,父名陳上元,諱陳昌。道教法師,官封諫議戶部郎中,母葛氏,兄陳二相,號法通,義兄陳海青,諱法青。兩兄承父業(法師) 。
相傳她在唐代生於福建省古田縣的臨水鄉,故稱臨 水 夫人。其他尊稱甚多,如大奶夫人、 陳 夫人、陳太後、順懿夫人、順天聖母、天仙聖母、南台助 國 夫人,碧霞聖母等。福建民間常以奶娘、娘奶代稱;浙南民間則稱「陳十四娘娘」為多;在台灣為三奶夫人之一,民間稱陳大奶。其傳說綜合簡述如下:
王母蟠桃會上,觀音與眾仙比試彈天柱,指破血滴井中,為福建古田臨水中村陳昌妻葛氏所食,於唐大歷元年( 766 年) 正月十五 日產一女,臨盆時異香滿室,取名靖姑。又因是十四日夜靜時生,故又名靜姑,俗名十四。觀音兩根白發誤失,落人間化為白蛇殘害生靈。陳昌家傳茅山法,鄉人央陳出山為民除害,陳因患背疽難以成行,遣二子法通、三子法清降蛇,不料法通被蛇吞食,法清倖免逃歸。時靖姑年方十七,為了報仇,立誓上閭山學法。歸來時,路過溫州、平陽等地,沿途收妖捉怪,為民除害。後聞白蛇精在閩地危害良民。靖姑在白蛇洞前建法堂,布閭山正法,斬白蛇為三段,其蛇化作女子逃遁。某年大旱,禾苗枯萎,陳靖姑此時懷孕三月,便脫胎陳府,前往祈雨。果真天降甘霖,施澤萬民。此時白蛇喬裝靖姑回府,盜胎並食之。靖姑飛雲而歸,怒追之,白蛇逃入臨水洞(今古田縣),靖姑坐壓蛇頭,令其永不出洞。最終陳因疾坐蛇頭而死,終年 24 歲。 陳靖姑信仰,起於唐代。到明代,陳靖姑傳說進一步發展,有了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傳說觀音因凡間蛇妖害人,剪指甲化為金光投胎福州下渡陳家,生靖姑,其兄二相曾受異人傳授法術,於古田縣臨水村行法擒妖時,被蛇精所陷。時靖姑年方十七,獨自上閭山學法,後救出二相,把蛇妖斬為三段,但妖仍飛往各地繼續作惡,靖姑誓曰:「汝能布惡,吾能行香普敕。」後因救唐王皇後產難,被封為「都天鎮國顯應宗福大奶夫人。」以上傳說既保留了助產神的形象,又揭示了陳靖姑立志誅蛇除妖的內心世界。從靖姑出世、學法、滅妖,都圍繞著「滅蛇」為中心,為傳說的發展確定了基本框架,並在神格上使由助產神逐步向驅邪神過渡。
清代,是陳靖姑傳說發展的時期,通過民間口頭傳承,還豐富了「斗蛇」「斬蛇」情節,同時又描述了陳靖姑誅滅其它妖魔的許多故事,強調了她的驅邪功能。其中清人何求的《閩都別記》,可說是集陳靖姑傳說的大成。他將民間傳說加以綜合、渲染、豐富,成為我國第一部反映陳靖姑事跡的長篇章回傳奇小說。這一時期,經過民間口碑傳承,使陳靖姑的傳說情節更加曲折,內容更加豐富,陳靖姑的驅邪除妖形象越加突出。因而在福建民間有「媽祖是文的,靖姑是武的」的說法。在浙南《夫人咒》中描述的陳靖姑形象,也是「脫了羅裙穿神裙,頭戴鐵盔身穿甲,手執神刀和神鈴,身騎鐵馬救良民。」此時,閩台浙各地建夫人廟甚多,並有各種賽會活動,到道光年間,各地臨 水 夫人廟香火甚旺,「八閩多祀之」。民間凡求子、祈雨、驅疫,均往禱告,「其應如響」。可見當時陳靖姑的職能與神格都較前寬泛了許多,已演變為多功能的女神。
民國後期,陳靖姑信仰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更加興盛。各地的民眾,紛紛到陳靖姑信仰的發源地——福州至古田一帶——祀拜或恭請香爐回去建廟。陳靖姑信仰的傳播路線有兩條:一是向南,即向閩南並越海至台灣和東南亞以及北美發展;二是向北,即先傳到閩北,再從閩北傳播到毗鄰的浙江南部各地。
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接壤,又是閩語方言區。陳靖姑信仰逐步南移,在浙南迅速蔓延、流傳,覆蓋面達十多個縣。據史載,宋元明時,溫州數次大海溢,特別是北宋二年的海溢,溫州沿海居民死亡甚多,至今浙南不少地方還講閩南話。陳靖姑信仰也隨之傳入浙南,如在清代,僅永嘉楠溪江人港,經上塘、中塘、下塘,沿途七十里水路皆有陳十四娘娘祠或廟,民間竹枝詞有「詞神到處奉娘娘」之諺。甌江流域遍布的大小地方神廟中,也以陳十四娘娘廟為最多,其名稱不一,在溫州城內就有太陰宮、娘娘宮、廣應宮、永瑞宮、坤元宮、鳳南宮、棲霞宮等。每年夏歷 正月十五 或 十月初十 ,未生育的婦女,往往結伴到宮中向陳十四娘求賜子息,還有婦女爭食米制粉桃之俗。在江邊有海聖宮,陳十四為配神。人們為紀念她,常在江邊請鼓詞藝人唱「娘娘詞」。 20 世紀 40 年代,僅瑞安一縣就有上百個專為祈奉陳靖姑的太陰宮。平陽有順懿廟,俗名太陰宮,又名臨水宮,一在凈明寺北,一在北門外,一在小橋,一在任白橋。平陽江南的都口、孫店、象岡有三個大廟,專祀陳十四,現廟尚在。麗水縣有順懿夫人廟,在縣城西太平坊鶴鳴井南,祀陳靖姑,原寺廟殿宇巍峨,香火極盛。舊時處州(今台州)在 正月十四 娘娘誕日,有許多婦女到此祀拜,有喝浴水求子之俗。在青田縣,各地都有陳十四廟,被作為海神崇拜。其他如泰順、蒼南、文成的畲族中,也有此信仰,俗稱陳十四為「奶娘」「仙姑」「大奶」。如福建鼎縣以及浮柳、瑞雲、才堡等畲村都有奶娘宮,有的畲民家堂上還寫著「奉祀陳、林、李三位太 後元 君神位」的紅紙,下擺香爐。舊時,逢求雨、治病、求子,都要請娘娘保佑。同時,在畲族中,還流行著《奶娘歌》和木偶戲《夫人戲》。到 20 世紀 80 年代,溫州市郊,改建或重修的娘娘宮就有 30 多所。 2001 年,筆者曾先後到洞頭縣和溫州茶山鎮,參加當地民眾祭祀陳十四娘娘的活動,並觀賞了由瑞安藝人演唱的《娘娘詞》。
② 陳十四娘娘的娘娘詞
被民間稱為「娘娘詞」的《南遊傳》,又名《靈經》。《南遊傳》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在清嘉慶年間已經出現。清人趙鈞的《過來語》中說:「嘉慶道光年間,有白門松最善唱詞……一年四季唱大詞……終年不絕。( 1 )」
娘娘詞一般都在宮觀廟宇中傳唱。清人郭鍾岳在《甌江竹枝詞》中曾寫道:呼鄰結伴去燒香,……盲詞村歌唱娘娘。( 2 )既然是「呼鄰結伴去燒香」那麼他們去的地方自然是宮觀廟宇。而且當時在溫州城鄉陳十四娘娘宮和其他的廟宇甚多,如天妃宮、靈門太陽宮、甌北碼道宮、七都上沙宮、羅溪宮、荊州太陽宮等等,八仙樓東岳殿、信河街熙和殿、士門外賢大王殿、百里坊四營等等都是唱娘娘詞的重點之地。年年不絕。而另有一詞為證:「唱大詞,唱大詞,九月菊花開幾枝,光應宮里香事盛,十四娘娘閃靈旗」。
唱娘娘詞有一套非常庄嚴獨特的儀式。 從請 先生到接先生以及唱詞中都和宗教信仰緊密結合在一起。而這些正是其他詞類所沒有的。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時令請唱詞的習俗。請唱大詞總是有那些「頭家」 和唱詞 先生事先約好,否則唱詞先生會被它地方請走的。因而他們總是請一位會看「日子」的道教先生選一個黃道吉日,早去 和唱詞 先生約定時間來他們地方唱詞。而且唱詞先生來得也很是氣派,接送也是很是庄嚴。解放前,唱大詞的藝人,有的坐轎,有的騎馬,到壇(唱詞的地方,庄嚴的稱呼)時,人們放炮迎接,熱鬧而庄嚴。據已故的老藝人趙連欽說,他的師傅周德壽以及師傅的師傅們早年就坐轎去唱大詞的。還有一位名叫岩聰的藝人騎馬,並帶馬童、徒弟一行四人。他們到達經壇時,群眾還放炮相迎。
演唱一般是在下午和晚上,連續七日七夜。演唱開始時均放一串鞭子炮和三個爆竹(溫州「鞭子炮」和「爆竹」二者不同)。而娘娘宮內或廟宇中則是掛燈結綵,擺香案,立經壇,有的還搭閭山景,另有一紙糊的蛇妖,纏在台柱上,有汪、楊二將守住,還有焚紙馬台,外搭三界台。在神前一般還放四張八仙桌,擺有眾多的祭品,以及米塑人物:陳家老少,六姐九妹,文武式列八仙等。
唱大詞每一場演唱開始時藝人身穿長衫(有的還穿道袍),和掌站著唱,「請神」、念「八大神咒」,請神降福,上通情旨,祝禱告天地,接著藝人唱「八仙」、「鼓詩」、「保祥」、「表紙」作為啟經,一般是在上午進行,類似一種開幕式的演唱儀式,而下午才開始正式的演唱。單每場開始都得唱「八仙」、「鼓詩」、「保祥」接下來唱正文。每場結束時都要送神安位。
當唱到「陳十四游地府」時藝人就跪下來唱,聽眾焚香默聽完畢,藝人坐下來繼續唱。娘娘詞「每唱到神佛來去時,聽眾要拈香參拜,燒紙馬,呼佛號。」
而當演唱進行到第三天下午時,唱陳十四收妖到溫州,謂之「娘娘到壇」。由經壇首事(頭家)組織二三十人為迎接儀式隊伍,抬著佛鑾,全副鑾駕,頭牌執事,長幡寶蓋,對鑼開道,嗩吶長號,鑼鼓鏘鈸,琴蕭管弦,音濤樂浪,洋洋盈耳。由道士身穿道袍到藝人唱台前,領取陳十四娘的令旗,即所謂「十四娘娘閃令旗」。他手執龍(牛角)、寶劍、神鈴等,帶領迎接儀式隊到甌江邊接陳十四進經壇,道士如導游一樣每到一處向陳十四介紹這是什麼地方。到經壇時,聽眾每人手中拈香,以示敬。經壇內還擺起了三牲福禮祭祀,由道士祈禱降福。
最後,還要舉行收耗送聖儀式。即用紙糊成的船,把一切害民的妖耗,統統押進船艙中,神娘(陳十四)差來天兵天將,把它們押送到大洋江海里去,出耗滅災。由首事帶領十至二十人,腰插寶劍、鋼刀,扛著紙船,由道士押送到甌江邊焚化,驅邪迎祥,送聖回宮。離甌江遠的地方,這一儀式就到附近的小河邊舉行。但這最後的儀式,婦女和小孩是不能參加的、不許觀看的。至此,一壇《靈經》算是唱完滿了。 溫州鼓詞在溫州孕育而生,成為溫州人平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娘娘詞在溫州經久不衰,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的,正如有的學者所說:「溫州鼓詞是浙南地區下層民眾精神生活重要的支柱,與戲曲一樣,在文化架構中具有十分顯要的地位。」
溫州遠離中原,歷來被稱為蠻夷之地。甌越古俗信鬼神,據嘉靖本《浙江通志》記載:「始東侯王信鬼,古甌俗信鬼。」又《永嘉聞樂》記載:「昔東甌王信鬼神,其風至今未替,故俗患病祈神,演戲酬神之事終年不絕。」陸游在《野廟記》中說:「甌越間好鬼神,山椒水濱多淫祠,其廟雄而毅,黝而碩者則曰將軍,有溫而厚,皙而少者則曰某郎,有慍而尊嚴老則曰姥,有容而艷者則曰姑……」,而且《永嘉南溪竹枝詞》中有說:「上塘中塘又下塘,祠神到處奉娘娘。」
古甌越鬼神信仰的傳統,是溫州娘娘詞產生的土壤,也是其發展的溫床。
民間信仰需要諸多載體,物質的和非物質的,不可偏廢。娘娘詞的適時出現,成為溫州民間信仰最佳的非物質文化載體。
首先,它在民眾心目中擁有祈福攘災的功能。「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就有務實和功利主義傾向,表現在信仰的特徵上,就是信仰者大多從自身的功利目的出發信奉其神,信仰者祭神則必尋神有所求,在信仰者那裡只在那達到『祈福禳災'的作用就滿足了」。而唱大詞,正好有這樣的功能。在《凈水咒》中詞文唱到「凈水散灑,禍去福來;一灑天開,日月長光;二灑地裂,百草盡藏;三灑香坦北斗,四灑人間長生。」「禍去福來」正是人們所希望的。「天開,日月長光」人們希望早晨早來,天多晴,這樣在務農的溫州的人們就可以下地勞作,「百草盡藏」也正合人們田地受雜草困擾,農作物生長受影響,希望「百草盡藏」而農作物快快生長的心理。而多壽「長生」也是人們對生命的珍惜和希冀。
在《天地凈煞咒》中「卻鬼延年」,也是人們所希望的。其中的「保祥」可以說是反映了人們的所有希望。現摘錄如下:
上保老人多福多壽,手腳輕便,身體強壯,福爾湊來,壽再增。中年當家發起,出門東風送嫩柳,回家金杏滿樹紅,一年到頭順風順水。
凶人遠避,喜人相逢,保年輕,保成人,未得婚姻送鸞鳳,未得子息送玉麒麟,生男該送長壽子,出女女投身。
保六根清凈,無關無煞早成人。學堂讀書都上進,日功夜讀能勤文;
保手藝人身體健康,技術精通,創造財富好賺銀,公平買賣永平安。
保田土羊大豐收,落種五穀慶豐登;滿山滿壟樹成蔭,樹頭果子變黃金,豬牛六畜保興旺,雞鴨豬頭保成群,飛災橫禍,相冷咳嗽百病消散,一切蟲耗遠退大洋江海。
保鄉方清吉,戶戶康寧,份份家家吉慶。靈神不用多禱告,顯佛不需多通情。
娘娘詞還結合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套用了道教的儀式,使其演唱具有了神秘的力量。而道教在溫州早就深入民心,晉時就有名道士陶弘景隱居在溫州的陶山。
其次,陳十四傳說在溫州民間的傳播,需要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合力作用:既需要各地廣建宮觀端宇,更需要通俗易懂的傳播形式。藝人們把「陳十四收妖的故事」同溫州當地具體的區域和人文歷史聯系起來,使之具有趣味性和可信性,因而使陳靖姑信仰得到迅速的傳播。於是,在「太陰宮」、「娘娘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時,娘娘詞也應運而生,而且在溫州鼓詞中出類拔萃,一枝獨秀。
與此同時,娘娘詞自身獲得了傳承與發展的最佳契機。
在演唱與傳誦陳靖姑傳說的過程中,娘娘詞不但具備了娛神的功能,同時也增強了娛人的功能。娛神功能:娘娘詞演唱的場所都是在宮觀廟宇,在演唱開始時就有「請神」、「表紙」、「打八仙:,之後還有「按位」和「送聖」等儀式,而且在八仙桌上還擺有眾多的祭品和香火。每唱到神佛的時候,聽眾要拈香,而且默聽,呼佛號,叩頭參拜,唱到「陳十四齣世」和「游地府」等時,藝人還跪下來演唱。這些具有神迷色彩的儀式也正好和民間信仰意識產生共鳴,因而受到群眾的歡迎。娛人功能:張在《杜隱園日記》寫道:「唱《陳十四收妖的故事》,台下男婦環侍,聽者不下千餘人,少年婦女,濃裝艷服,輕搖圓扇,露坐至五更始返。」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它具有很強的娛人的作用。這種娛人作用,體現在鼓詞的故事性、音樂性、和通俗性等方面。
此外,娘娘詞演奏的道具也值得一提。譬如鼓,鼓的神秘性也是溫州民眾選擇鼓詞的原因之一。鼓是溫州鼓詞演奏的主要音樂用具,因而稱之為鼓詞。鼓在演奏中具有神秘性,可通神。唱大詞的時候,用的是大鼓,而一般的唱詞用的則是扁鼓。用大鼓,鼓聲響亮,如打雷。可以驅邪,正如寺院中的大鍾一樣。在鼓詞中鼓也很有來歷的,在娘娘詞中唱道:「月中裟羅定陰陽,獨角仙牛皮一張;廣博仙師鞔成鼓,三音六板干歌唱。」而且還有很早的師承,「 祖師 教授輕輕調,重打三捶透上蒼」。鼓的神秘性不僅在於「重打三捶透上蒼」,還可以「上請三十三天佛落降,下請地府十八重」,打起鼓還可以「陽界聽打太平鼓,天賜五穀豐登交萬倉,幽冥聽打太平鼓,十八重地府把罪釋,中間聽打太平鼓,大男小女保安康,柴禾綠花紅滿地,年長山河此誦文,太平賜鼓來奉敬,法台法鼓敬聖君「。鼓不僅上可以通天請佛,下可以是 閻 君釋放鬼魂,中間還可以保平安。鼓了變成了「法鼓」。
總之,娘娘詞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溫州民間信仰共生共榮,形成了一種互動關系。娘娘詞因為普及和宣揚陳靖姑故事而受到民間歡迎,經久不衰;陳靖姑信仰藉助娘娘詞而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娘娘詞的演唱在溫州地區已經成為溫州民眾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娘娘詞的將來發展趨勢不容樂觀。
溫州經濟文化的發展,科技教育的發展,使得封建迷信逐步被破除,民間信仰雖然還有一部分領地,但娘娘詞賴以生存的土壤逐步消失。可以預見,娘娘詞與陳靖姑信仰將一起被送進歷史博物館。這不僅因為陳十四作為一個神的存在受到了挑戰,而且現階段娛樂方式的多樣化,年輕人更喜歡具有很強視覺沖擊的影視、網上沖浪,或者舞廳、 KTV 、書吧、保齡球、健身房等等。在《網易快報》里有篇文章里提到:(唱詞)「有時在白天有時在夜裡(後來戲沒人看了,詞也沒人聽了,放電影了就都改成夜裡)……若是唱鼓詞,場子下只有老人聽了。台上唱詞的先生必定是鄉間有名的。」
不過陳十四信仰和鬼神作為一種民間的傳承文化,成為溫州鄉土文化中重要部分被人們時代流傳下來,在人們的心理上總是留有痕跡的,即所謂的「集體無意識」,特別是在老輩,以及中年的那代人中其還是有相當的分量的,也經常的出資修廟,請藝人唱鼓詞。到八十年代,單溫州市郊統計,改建或重修的娘娘宮就有三十多所。據 葉大兵 先生在溫州上村太陰宮考察中發現,該宮在 1988 年 12 月一張資助建宮的名單上,該村在美國、加拿大、荷蘭的華僑 95 人捐了款,多則 500 美金,少則幾十美金,其中有些老華僑還能夠將陳靖姑的神像或香爐請到國外,在小樓上供奉。上世紀九十年代,顧希佳說「如今這種傳統(祈禱神佛的傳統)正在恢復之中……近幾年溫州人有錢了,為這習俗的恢復打下了基礎,於是乎,那些知名的鼓詞藝人一個個『發'了起來,青年看在眼裡……他們紛紛投師學藝」。但這也只是在衰亡前的迴光返照而已,繁榮的背後掩蓋不了衰亡的因素。
保護措施。 溫州娘娘詞雖然具有一些迷信的成分,但它的底本《南遊傳》卻是溫州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娛人功能還是有積極的作用。面對如此狀態的娘娘詞,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呢?
鍾敬文 先生曾給了我們的很好的啟示,他說:「中國境風,民間藝術十分富饒……而當前又值社會劇變,傳統的民間的藝術,如果不急加搜羅保存,並有選擇地給以發揚,我們將永遠失去那些不可再得的文化瑰寶。」
從唐代流傳至今的陳靖姑傳說,是我國民間文學中的一朵奇葩。同時也是形成陳靖姑信仰的基礎。而結合了溫州具體區域和人文歷史的《南遊傳》對研究陳靖姑信仰的傳播和故事的流變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但它孕育誕生在封建時代,其中具有很濃的迷信色彩。因而我們要用批判的眼光看溫州的娘娘詞。 首先,對不同版本的(不同藝人)《南遊傳》唱本加緊進行錄盤、成書。以保留將失傳的民間文學,搶救寶貴的口傳文化遺產,以供研究,使之成為我國民間文學中的瑰寶。
其次,對錄盤成書的《南遊傳》中的異文加以整理和研究。探討我們溫州曲藝中的豐富的人文和歷史因素。使更多的人了解溫州,了解溫州的特殊的曲藝溫州娘娘詞。
這樣,我們就為中國民間口傳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一件具體工作。
陳十四娘娘歷代護國佑民,閩、台、浙南各地,均以立廟奉祀,祈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③ 台灣演員玉尚的妻子
台灣資深男藝人,早起很多古裝作品劇中出演大反派,中國內地風靡一時的懷舊影視中時常出現他的身影。
唱片
一輩子的愛
敬自己一杯白開水
你是我心中永遠的痛
戲劇
台視
唐太宗李世民
神劍無敵
龍城風雲 (1990台視版)
德興和他的女人
乞丐與千金
作人真艱苦
故鄉之戀
香火情石磨心
雙喜
媽媽帶我嫁
陳靖姑收妖
李鐵拐
深深的情戀
福德正神土公地
濟公
阿蓮
爺虎傳奇
望鄉(點八檔)
一生緣心素蘭
台灣英雄(八點檔)
神機算妙劉伯溫
視中
神州俠侶
飛燕驚龍
情少定林寺
保鏢
天師鍾馗
仙拼仙
爸阿的私房錢
請原你諒
媽媽再愛一我次
小卒變英雄
華視
神劍無敵
龍鳳俠奇
俠客行
生死門
劉伯溫傳奇
公施奇案
土地公
媽媽
媽祖
視民
嘉慶君游台灣
狀元親家
白賊七
阿公的百一元
公視
出外人生
三立
負君千行淚
隔壁親家
台灣霹靂火
台灣龍卷風
金色摩天輪
一我定要成功
幸白福馬里
天下父心母
大愛
古井心泉又名幸福的青鳥飾 志王誠
美味人生
國產劇
龍游天下續集
地天英豪 (中原鏢局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