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史記讀後感500字
史記讀後感500字(精選12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史記讀後感500字(精選12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記》這是一本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史記》這部書偉大,它的作者更偉大。我們一定要讀他的《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太史公自序》當然很重要,因為只有讀這篇東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學術背景和創作過程,知道他有學識淵源、名師傳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到老,所以文筆也到老。但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他還有一則《報任安書》。如果我們說《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的「學術史」,那麼《報任安書》就是他的「心靈史」。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將就死」之人的心靈對話,每句話都掏心窩子,裡面浸透著生之熱戀和死之痛苦。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史記》是一部記錄著我國偉大歷史的著作,他的作者是司馬遷,這本書個館地記錄了中國朝代的興替,恰當地評價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在線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社會畫面,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了這本書,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一心為國家,為百姓著想,服務的以國之君,和只顧貪圖享樂,把國家大事放在一邊,欺壓百姓的暴君,昏君。他們的性格,心裡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他們統治出來的國家也是有著天壤之別。
正直的國君統治的國家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把國家也治理得井井有條,而昏君的國家人民不能安居,被巨大的稅額所擊垮,民不聊生,文武百官也不得安寧。
一個好領導可以治理好一個國家,也可以帶壞一個國家;一個領導可以創建一個國家,也可以毀滅一個國家;一個領導可以給他的百姓幸福,也可以給他的百姓痛苦。可見一個好的領導是多麽的重要。
很久以前,有一個叫虞舜的人就用自己謙恭有禮和藹可親的風范,和對事的公正管理好了一個國家。
也有一個叫太康的昏君,糊塗昏聵,只知道吃喝玩樂,把國家大事放在一邊,結果,這個國家沒多久就毀滅了。
所以,有一個好領導非常重要。還是那一句話——好的統領成就好的國家!
在炎熱的暑假裡,我讀了許多書,其中令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少年讀史記》這本書,它作者根據司馬遷的《史記》改編的,介紹了從三皇五帝到漢武帝2000多年的歷史。
讀完了這本書,我彷彿看到了那一一幕幕精彩的畫面:平民田單出奇制勝,助齊閔王復國;張良隱忍得到了天下奇書,足智多謀輔佐劉邦決勝;魏公子信陵君仗義盜兵符幫趙國……從書中,我體會到了古人的智慧。
以前我認為漢武帝是一位聖賢之君,讀了《少年讀史記》才明白漢武帝也有好大喜功,貪圖奢華的另一面。他求壯觀,像秦始皇一樣建築了茂林院,施工長達57年,幾十萬人背井離鄉,漢武帝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他求文治,把鐵、鹽、酒、都收入官府;求武功,不惜一切代價打匈奴。漢武帝求美色、求寶馬、求長生,一生求了六件大事,自己的國庫也被自己花費了二分之一,導致幾十萬老百姓無處可待,家破人亡。到了晚年,他也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頒布了「罪己詔」。從中,我感受到了最終漢武帝深深的懺悔,也體會到了哪怕再大的官,就算是君王,也要為自己犯的錯承擔責任。
歷史的長河靜靜流淌,其中熠熠閃耀的流沙千萬等著我們擦拭。讀史使人明智,讀史,在精彩的歷史故事中汲取智慧,同時更是在傳承中華民族原汁原味的文化。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名叫《史記》,讀完後我感慨萬分。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是祖國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作者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如對人謙恭有禮、和藹可親、孝敬父親的虞禹;令人尊敬、勤政愛民、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還有那殘暴、沉迷於酒色、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而最終丟失了江山的商紂王;「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只為博得美人一笑,點起烽火、不惜一切戲弄諸侯的周幽王;不忘亡國之恥,卧薪嘗膽從而最終戰勝吳國的越王勾踐;知識淵博、見聞深廣、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的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用「發憤以抒情」的方式創作的《離騷》而名垂千古……
讀了《史記》之後,我感覺歷史與我們彷彿近在咫尺,不再那麼遙遠了。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書為侶》一文中所說的那樣: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歷史旅行,讀者像是穿越了時空,成了一位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就彷彿在和司馬遷面對面的談話,被他那准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本令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細細閱讀的經典!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輕輕地翻開《史記》,歷史的年輪旋轉著重現於我的眼前,王侯將相的人生無比絢麗,吸引著人們的目光。然而紙上談兵的慘淡並沒有人去關注,宰予晝寢的故事也引不起別人的思考。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打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少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長久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兵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40多萬趙軍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射死。
那麼從認識論的原理來看,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實踐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兵法是經過實踐而來的,是一種認識,認識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而且我們看問題要用發展的眼光,紙上談兵則用靜止的觀點看待問題,違背了發展觀,所以我們要想某件事情成為現實,不能只憑口頭言論,更重要的.還是要加強實踐。
作為一個中國人,理所當然要讀一些和祖國有關的書,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史記》。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們中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聽人們說,《史記》是中國的第一部「正史」,自從這次以後,歷代「正史」的修撰從未斷絕,這便匯成了一條用文字記載的歷史長河。
我很佩服《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他不怕艱辛,由頭有尾地寫完了我手中的這本「正史」:《史記》。這令我非常驚訝,現在我們的條件這么好,可很少有人能幹成這樣的事,何況古代人沒有電腦,我真覺得我們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同樣是中國人,為什麼古代人比現代人好呢?
《史記》這本書里最令我感興趣的就要數寫禹的「夏本紀」了。因為我們以前學過一篇課文:《大禹治水》。我以前覺得這是傳說(傳說中大禹復活的那一段是假的),可讀了以後,才發現這是真人真事。
通過閱讀,我腦海中的一些傳說已化為現實,比如:大禹治水、卧薪嘗膽等;通過閱讀,我明白了一些成語故事,象: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通過閱讀,我也認識了一些好朋友,如:秦始皇、孔子、項羽等英雄好漢和傳奇人物。《史記》這本書充實了我的大腦,改變了我對一些人或事物的看法,也讓我深入地了解了咱們中國歷史文化的魅力。
多讀書,讀好書,這是我對自己讀書的要求。我覺得《史記》是一本「合格」的書,上面的語句不難懂,我推薦大家讀它。
在《史記》中,我看到司馬遷對於郭解的評價多以褒為主,並且明確地區別了郭解和盜拓之流的區別。但我感覺,郭解與盜拓並無本質區別,都為禍一方。
首先明確一點,郭解可不是什麼被朝廷所迫害的平民百姓,而是如假包換的權貴階級。郭解的母親一族來頭不小。郭解外祖母許負是漢高祖親封的鳴雌亭侯,許負的父親許望曾隨劉邦起兵,一家人由此得以富貴。郭解的舅舅裴洛文帝時為郎中令,掌京城宿衛,地位僅次於三公及太常。
按理說,如此地位的郭解即使不能為國家做貢獻,也至少別添亂。然而,郭解從小便上不知為國盡忠,下不知團結鄉里,少時殺人甚眾,又鑄錢掘冢,不可勝數,可謂為禍一方。後來,郭解侄子因為搬家的事殺了當地組織部長,楊季主的兒子。後來郭解把楊季主也殺了,楊家不服,派人到朝廷告狀,結果是「人又殺之闕下」。皇帝派使者追查此事,結果郭解的門客又因為口角當著使者的面殺了他的隨從。在中央看來這就是蔑視中央權威的表現。皇帝大怒,「遂族郭解翁伯」。
而且郭解著實開了一個不好的頭,「自是之後,為俠者極眾」,只是都不成氣候了,「無足數者」。文中耐人尋味的一點是一位儒生說「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這里感覺像是太史公借儒生之口表達了儒家與游俠之間的矛盾,那個儒生可以看做是代表了儒家。
說到司馬遷,大家都很熟悉吧!而今天我就讀完了司馬遷寫的一本書《史記》,讀後使我深受感動。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稱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全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無韻之離騷」。
其中我對史記中的一位人物印象深刻,那就是千古一帝一秦始皇,秦始皇並吞六國,一統中國,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實施一系列重大措施,並對後世深遠影響。但是,秦始皇他交橫殘暴,濫用民力,橫征暴斂,嚴酷刑法,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也就是一個強大的王朝,為何會農民起義給毀啦!對於這么強大的秦朝為何會覆滅,我是這樣想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好比是水,皇帝好比是舟,百姓可擁戴皇帝,讓他江山永固,也可以把她從皇位上拉下來,秦始皇就是這樣驕橫殘暴,不得民心,所以民眾才會起義來反他,最終使秦朝滅亡。
讀完《史記》使我感受到,要想國家強大,必須深得民心!
《史記》是中國古代最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三千年璀璨的文明,生動地描寫了三千年大大小小的一些史事。讀過這本書,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國文化的偉大,令我心存敬意。史記的生動描寫一直鼓勵我們的寫作,以及我們祖國的發展,史記一出來,可謂是洛陽紙貴啊。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會有輝煌的成就。《史記》這一部偉大的作品,是祖國文化的一顆明珠。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書為侶》一文中所說的那樣,看《史記》就彷彿在做一次歷史旅行,讀者像是穿越了時空,成了一位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就彷彿在和司馬遷面對面的談話,被他那准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史記》被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本令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細細閱讀的經典!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是我國文化的燦爛瑰寶,它的作者是古代著名文學家司馬遷。《史記》中有許許多多的經典故事,每看一個都會有不同感受,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了。
周幽王殘暴無道,喪盡天良。可他獨獨喜愛宮中的一位女子——褒姒。為了讓她開心,周幽王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把軍國大事當兒戲,點亮烽火,迫使全部將士匆匆趕來,就為了博褒姒一笑!可長期以往,將士們漸漸對他失去了信任,到戰爭真正來臨的時候,將士們已經完全不相信周幽王了,全都不願前往,最後被匈奴殺得片甲不留。看到這兒,我十分氣憤,周幽王為一代君主,卻只知道吃喝玩樂,殘害百姓。我們可不能學他,做人必須誠實,不能欺騙,玩弄別人,不然終究會自嘗惡果。
另一個讓我回味的,就是聶政以身報仲子。聶政與嚴仲子交上了好朋友,為了討伐俠累,他隻身來到韓國,在眾目睽睽之下刺死了俠累,最後自毀容貌而死。這段故事感人不已,聶政俠肝義膽,是一位了不起的烈士,而言仲子獨具慧眼,善於識人用人,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認可與贊揚!
《史記》中還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如:文武雙全的伍子胥,聰明機智的晏子,善用兵計的孫武等等。在他們的身上也發生了許多感人的故事,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哦!
總之,這本書給我產生了許多積極的影響,明白了許多深刻的道理,讓我對歷史有了更深的印象,所以,我十分喜歡這本書,書中的人物會帶領你走入他們的世界!
歷史是一面鏡子,觀照祖國璀璨的古代文明,學好歷史,擦亮智慧的眼睛,我們永遠不迷濛。今年暑假我好好地讀了《史記》。
《史記》整理和保存了從五帝傳說到西漢中葉三千多年的歷史資料,全面而系統地記敘了我國這一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諸多方面的發展歷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作,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它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有殘暴的商紂王,有禮賢下士的齊桓公,有大義滅親的陳桓公,有卧薪嘗膽的勾踐,有機智勇敢的甘羅,有公正無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儀休。都有十分深刻教育意義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久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節中。
《史記》作者司馬遷為寫此書經受的磨難同樣也打動了我。司馬遷曾經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宮刑對司馬遷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這不僅催殘了他的肉體,而且在精神上給了他極大的打擊。開頭他簡直感到痛不欲生,然而,當他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使命猶在,他不能輕易毀滅自己的生命,多少個寒暑過去了,司馬遷殫精竭慮,耗盡心血,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內容浩繁的巨作。
從司馬遷寫《史記》中使我體會到:要取得好成績,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艱苦的。
這個寒假,我又重新閱讀了《史記》這本書,腦海中思緒萬千,感到這不僅是一本記錄冊,更是後人優秀品質和丑惡心靈的演繹劇本。
給我感觸最大的一則故事是——《趙氏託孤》(《趙氏孤兒》)。這個故事的主演有三人,程嬰、公孫杵臼和屠岸賈。程嬰和公孫杵臼是中心耿耿的忠臣,而屠岸賈是心術不正,企圖謀朝位的奸臣。他們一路爭斗,不惜犧牲自己和自己的親人,也要保住趙氏的唯一血脈,這兒讓我十分震撼。到底是什麼力量使他們二人不惜一切保護這趙氏的唯一血脈,就算是為國,也不會不惜所有的一切吧!從此我就被那捨生取義的精神真正震撼!
司馬遷用自己巧妙的構思將這些人物描述的栩栩如生,將他們的品質和性格刻畫的淋漓盡致,彷彿讓讀者身臨其境,一絲一絲觀賞著這些傳世美文。
讀著讀著,我的心靈被這些故事所佔據。我開始敬佩其作者,了解起作者作書經歷。司馬遷是在獄中花了16年編寫了這本《史記》,他不畏苦刑,一心專注《史記》的 人物,我無法想像他經歷了多痛苦的折磨,但他為《史記》的一片心意展現在我的腦中。司馬遷堅強的品質又一次在這本書上刻下了一個不朽的印章。
讓我們學習《史記》中人物的堅貞不屈,讓我們學習《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的優秀品質!
;『貳』 觀看史記讀後感心得感悟(五篇)
《史 記》是一部歷史詞典。裡面的內容太豐富,讀一讀只能了解它的大意對於人來說,以後要讀上幾遍或幾十遍,才能真正了解它才能真正了解中華民族古老悠久的歷史。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觀看史記 讀後感 心得感悟,歡迎閱讀!
觀看史記讀後感心得感悟1
有這么一本書。深暗的棕色封面上,鐫刻著的「史記」兩個大字,是那樣的入木三分,矯若驚龍,閃爍著民族智慧的光芒。翻開書頁,一股書香氣撲鼻而來。每一個字充滿堅韌、睿智的文字將我深深吸引,如漫遊在中華民族歷史的海洋,無法自拔。
這本書就是《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中國史上第一本傳記體通史,撰寫了一個個名主辦璀璨的人物,如足智多謀的藺相如,英勇無比的西楚霸王項羽,墳書坑儒的秦始王……許多繁星般的人物,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揮之不去。其中,廉頗負荊請罪令我折服,荊軻刺秦王反被殺使我惋惜,秦始王求取仙丹、墳書坑儒讓我憤怒……就這樣,書里一個個特點鮮明,性格迥異的人物牽動著我的心,讓我難以忘懷。
課《史記》這本書的創作背景,更是讓人折服!窄小的囚窗,潮濕的監獄,殘忍的酷刑,讓司馬遷受盡身體和精神的折磨。可他退縮了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於是,他毅然拿起筆,忍辱負重,饅頭苦幹,用信念直淌筆尖,完成了這部歷史巨作。
想到這兒,我的心頭湧起了一股慚愧。司馬遷忍受了那麼多痛苦,卻仍然振作起來,寫下《史記》,而我呢,遇到一點小事就半途而廢。記得四年級的時候,一時興起嚷著去學 游泳 ,爸爸同意了。可當我來到游泳館時,我竟然玩性大發,不好好學習。結果被爸爸摁在水裡,我只好跟著爸爸在水下做著頻繁的動作,心裡卻顯得十分不耐煩。這時我底下摔了一跤,跌進了水裡,鼻子也喝了好幾口水。最後還是被爸爸搶救上來。我立刻像個撒嬌的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因為那件「突發事故」,死活都不肯去游泳了,爸爸沒辦法,也只好依了我。
可現在回想起來,自己是多麼可笑啊!司馬遷在受盡酷刑,飽受打擊卻毅然能竭盡全力,嘔心瀝血完成《史記》,而我卻因為一點兒小打擊,而放棄了學游泳。於是,我輕輕合上書本,撫摸著封面上「史記」這兩個大字,緩緩抬起頭,眺望遠方。然後,站起身來,拿起藏在行李箱里的泳衣,拉起爸爸,向門外跑去……
觀看史記讀後感心得感悟2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先談《史記》。讀它,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談話。司馬遷,好人。好人經常倒霉,我對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覺得他這一輩子沒有白活。《史記》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書,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羅多德之於希臘,我們也是把司馬遷當「史學之父」。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 傳說 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就這樣,史記塑造了一個一個的經典人物。比如始皇帝嬴政,漢高祖劉邦,春秋首霸齊桓公還有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
在中國歷史上史記後漢書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這是我最喜歡的 故事 ,卧薪嘗膽,這是卧薪嘗膽的節選,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汝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弔死,與百姓同其勞。這個意思是吳王已經赦免了越王,(讓他回了越國,)越王勾踐時時刻刻想著如何復國。
於是就每天勞累地思索著,還把一個苦膽掛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覺之前,都要仰起頭嘗嘗苦膽的滋味,吃飯喝水之前也要先嘗嘗苦膽。他常常對自己說:「你難道已經忘記了在會稽山上所受的恥辱了么?」他親自到田間種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織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頓飯里幾乎沒有肉菜,穿的衣服沒有鮮艷的顏色。他降低身份對待下面有賢能的人,對賓客厚禮相贈,扶助貧困的人,哀悼死難的人,和百姓們一同勞苦工作。最後卧薪嘗膽了20年終於把吳國消滅了,最終,勾踐也成為了五霸之一。
看了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 文章 是劉邦的故事。這篇文章里的人物生動形象,故事活靈活現。所以我很喜歡。
觀看史記讀後感心得感悟3
近日,我又回顧了《史記》。在這次閱讀中,我的收獲及感受都與上次大不相同。
《史記》這本書,記載了從傳說中的皇帝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大約三千多年的歷史,與北宋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鑒》合稱為史學「雙壁」,文學家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在《史記》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毛遂自薦》。這個故事給我最大的啟發是:不管遇到什麼困難的事,都要有勇氣嘗試,不能連推薦自己的勇氣都沒有。一個人只有盡了100%的努力,就算沒有收獲,也不會留下遺憾。生活中,我也要善於毛遂自薦,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鍛煉自己,磨練自己,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鴻門宴》這個故事我也同樣喜歡。主要說了項羽想利用吃飯的機會殺劉邦,讓項庄舞劍,意在蓄謀殺害。但項羽優柔寡斷,劉邦識破詭計,借上廁所之機在侍衛護送下逃跑。因為項羽的優柔寡斷,把大好河山拱手讓給了劉邦,最終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而在江邊自刎。我從中懂得了「該斷不斷,必受其亂」的道理。我以後做事要乾脆果斷,不拖泥帶水,練就雷厲風行的辦事習慣。
《勾踐卧薪嘗膽》這個故事我也讀得津津有味。一聽故事名字就可以知道故事的大意。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在屋內掛一苦膽,每天都要嘗嘗苦膽的味道,以激勵自己,力圖雪恥。最終勾踐一舉打敗夫差。生活中,我們也要發揚卧薪嘗膽的精神,激勵自己,永遠進取。五年級時,我的英語成績跌入了最低谷,創下了79分的記錄。徘徊、失意之後,我提起精神,在Sarah老師幫助下,雖然沒有天天嘗苦膽,卻時刻提醒自己,要奮發、要圖強。現在已經提升到98分。
《史記》裡面,太多的故事都讓我難忘,太多的故事都讓我深思,它不僅僅是一個個生動的 歷史故事 ,同時也是人生中的一條條讓我受益匪淺的道理。
觀看史記讀後感心得感悟4
最近,我讀了《史記》這本書。書中的歷史長河中,有著許多讓人感動的故事,如《飛將軍李廣》、《屈原投江》……這些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給我深深的啟迪。《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越王勾踐卧薪嘗膽》這兩個故事感動了我。
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他的父親司馬談是朝廷太史令。當我讀到「他在臨終之時淚流滿面的對司馬遷說:『你一定要完成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書啊!』」這時,我的心顫了一下,我為司馬談在死之前還想著著書的堅定信念所感動。「從此之後,司馬遷每天都忙著研讀歷史文獻,整理史料,時時刻刻都不忘父親的囑托,專心致志地寫作《史記》。
就在這時,一場飛來橫禍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司馬遷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宮刑。監獄里的司馬遷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又打開了竹簡,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字。」雖然司馬遷受了宮刑之痛,但他還是忍辱負重,繼續著書。「終於經過了十三年時間,司馬遷完成了歷史巨著《史記》。」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生中,經常有無數來自外部的打擊,但這些打擊究竟會對你產生怎樣的影響,最終的決定權在你自己的手中。
「吳國攻打越國,越國打敗,越王勾踐求吳王夫差讓他做吳王的僕人,給夫差做馬夫,任勞任怨。勾踐又送了許多美女和珠寶給夫差,贏得了夫差的信任。」勾踐這種能屈能伸的精神打動了我。「幾年後,勾踐回到了越國,他住茅草屋,他白天耕種,操練兵馬,時刻做好對吳國征伐的准備。晚上睡在柴草上,品嘗著苦膽的味道,提醒自己不忘吳國之仇。22年後,越國終於滅了吳國。」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敘述了黃帝到漢武帝之間三千年的歷史,它包含著許多歷史故事,也包含了司馬遷多年心血的結晶!史記了骨心志斯人也。
觀看史記讀後感心得感悟5
《史記》無論在中國史學史還是在中國文學史上,都堪稱是一座偉大的豐碑。史學方面姑且不論,文學方面,它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 散文 ,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
《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徵的 方法 ,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的現象,這是人類通過藝術手段認識自身的`一種方法。只是中國文學最初的類型化人物出現在歷史著作中,情況較為特別。由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在小說方面,除了 人物類 型,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的顯著影響。中國傳統小說多以「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並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徵,主要是淵源於《史記》的。
至於直接取材於《史記》的歷史小說,那就更不用說了。在戲劇方面,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沖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據統計,僅現存的元雜劇中,就有十六種是取材於《史記》的,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到後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於《史記》的,如眾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在傳記文學方面,由於《史記》的紀傳體為後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雖然,後代史書的文學性顯著不如《史記》,但其數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將其中優秀傳記提取出來,也是極為可觀的。此外,史傳以外的別傳、家傳、墓誌銘等各種形式的傳記,也與《史記》所開創的傳記文學傳統有淵源關系。
在史傳以外的散文方面,由於魏晉南北朝及初唐時期駢文盛行,《史記》的影響尚不是很明顯;中唐以後,由於韓愈等人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北宋歐陽修等人所倡導的文體革新運動,以及明代前後七子所倡導的文學復古運動等等的不斷推動,《史記》的影響日益增長,被推崇為與駢文相對的「古文」的崇高典範。唐宋八大家,明代的歸有光,乃至清代的桐城派、陽湖派散文家,無不規模《史記》的文章。
觀看史記讀後感心得感悟(五篇)相關文章:
★ 《史記》讀後感心得5篇
★ 關於史記讀書心得作文5篇
★ 史記讀書心得5篇
★ 關於史記讀後感五篇
★ 史記的閱讀心得體會5篇精選
★ 讀史記的心得體會5篇
★ 史記讀書心得600字5篇
★ 史記讀後感800字範文五篇
★ 關於史記的讀書感想範文5篇
★ 史記讀後感範文5篇
『叄』 四史的紅色故事有哪些
1、小兵張嘎
《小兵張嘎》是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片,由崔嵬、歐陽紅櫻聯合執導,安吉斯、張瑩、葛存壯、於中義主演。該片於1963年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吳瓊花從奴隸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的經歷和海南紅色娘子軍的戰斗故事。
『肆』 關於黨的四史讀後感,怎麼寫
我們讀每一篇文章的時候。實際上都是有自己真實想法的。但是我們只要把真情實感寫出來就可以。
『伍』 小學生四史讀後感日記300字。左右怎麼寫
在這次暑假,我讀了《白鵝》,《鳥的天堂》和《貓》這三本書,其中我選了《白鵝》這本寫了我的這篇讀後感。這本書是豐子愷爺爺寫的散文集,其中最好看的還是《白鵝》這篇。這篇散文也曾經在我們的語文書上出現過,所以這篇短文對我來說是非常熟悉的。
作者筆下的白鵝形象生動,極其傳神。在白鵝的叫聲,吃相和步態可以看出它的高傲,嚴厲和兇猛。白鵝的叫聲十分嚴肅,稍微有厲聲呵斥的印象。它還可以像狗一樣看守門戶:它見了任何人,都會厲聲呵斥,有時還會使勁地咬。白鵝吃飯時,一向需要水,泥和草。它先吃一口冷飯,再吃一口水,然後再吃一口泥和草。不管在什麼情況,它吃飯的規矩,是絲毫不會改變的。如果有誰來偷吃它的飯,它必定會使勁地咬它。白鵝的步態,更是傲慢了。鵝的步調從容,大摸大樣的,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廠。它傲然地站著,看見人簡直不讓,有時非但不讓,竟會咬那個人幾口。
那隻白鵝的步態,叫聲和吃相不禁讓我發出笑聲來。作者描寫鵝的傲慢的同時,也表示出了作者對鵝的喜愛。作者與小動物相處,給他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情趣。他對於白鵝的贊美和喜愛,應該是發自他的內心的。讀了這篇短文,使我不禁對白鵝有了一種喜愛之情。它也給我樂趣和快樂。白鵝使我感覺到了白鵝的豐富的情趣
『陸』 史記列傳 讀後感
《隆中對》主段原出處:諸葛亮之口。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漢族,字孔明,號卧龍居士。中國三國時期蜀漢傑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書記載其身高八尺,約合現今1.84米。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8歲喪父(一說是9歲喪母,12歲喪父),與姐姐以及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17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冰鏡先生司馬徽。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不是命世之主,於是結廬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隱居待時,這是公元197年的事。諸葛亮在隆中已隱居了十年,他廣交江南名士,「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時局的發展,所以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人稱「卧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托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
蜀漢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賞罰嚴明。對外與東吳聯盟,對內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託付姜維。
諸葛亮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但是諸葛亮並不墨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成為後世的楷模。
中國千百年來將諸葛亮描繪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連續發射10箭;製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發明「孔明燈」。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史、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雲: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陳壽(233—2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他少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
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便尊魏為正統。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記劉備則為《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這是編史書為政治服務的一個例子,也是《三國志》的一個特點。
陳壽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就記事的方法來說,《先主傳》和《吳主傳》,也都是年經事緯,與本紀完全相同,只是不稱紀而已。陳壽這樣處理,是附合當時實際情況的,這足見他的卓識和創見。《三國志》總起來說記事比較簡略,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陳壽是三國時人,蜀國滅亡時三十一歲。他所修的《三國志》在當時屬於現代史,很多事是他親身經歷、耳聞目見的,比較真切,按說是有條件搜集史料的。但因為時代近,有許多史料還沒有被披露出來;同時,因為恩怨還沒有消除,褒貶很難公允,也給材料的選用和修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從魏、蜀、吳三書比較來看,《蜀書》僅得十五卷,較魏、吳兩書更簡。這大概是魏、吳兩國的史料多於蜀的原故。陳壽寫《三國志》時,魏國已有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吳國也有韋昭的《吳書》可作參考,這給陳壽搜集史料提供了極大方便。而蜀漢既沒有史官,也沒有現成的史書可借鑒,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難。陳壽費了很大氣力,連一些零篇殘文也注意搜尋,《蜀書》才僅得十五卷之數。《蜀書》中的許多重要人物的事跡,記載都十分簡略,可見蜀漢的史料是相當缺乏的。另外,因為政治上的原因,陳壽也可能舍棄了一些材料,如牽涉到司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寫,只好舍棄了。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後,尚書郎范頵上表說:「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采錄。」由此可見,《三國志》書成之後,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復,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但是,唐朝房玄齡等奉詔撰寫的《晉書·陳壽傳》,在承認陳壽「善敘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時,又認為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說「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
《晉書·陳壽傳》關於陳壽索米的這條史料,只有少數幾位史學家如北周的柳虯、唐朝的劉知幾等相信,而多數的史學家則認為這條史料不合事實,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國志考證》中指出:「丁儀、丁廙,官不過右刺奸掾及黃門侍郎,外無摧鋒接刃之功,內無升堂廟勝之效,黨於陳思王,冀搖冢嗣,啟釁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隨之,斯實魏朝罪人,不得立傳明矣。《晉書》謂索米不得不為立傳,此最無識之言。」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也指出:《晉書》謂「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被髡,故壽為《亮傳》,謂將略非所長。此真無識之論也。亮之不可及處,原不必以用兵見長。觀壽校定《諸葛集》,表言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至今梁、益之民,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過也。又《亮傳》後評曰:亮之為治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其頌孔明可謂獨見其大矣。」由此可見,《晉書》貶陳壽之說,實為不實之詞,不可盡信。
然而,《三國志》也有其不足之處,不可不注意。在敘事時,除了在某些人的紀和傳中有矛盾之處外,其最大的缺點,就是對曹魏和司馬氏多有回護、溢美之詞,受到了歷代史學家的批評。另外,全書只有紀和傳,而無志和表,這是一大缺欠。
《三國志》成書之後,由於敘事過於簡要,到了南朝宋文帝時,著名史學家裴松之便為其作注,又增補了大量材料。
魏、蜀、吳三書,原是各自為書,一直到北宋才合而為一,改稱《三國志》。
陳壽還著有《益部耆舊傳》、《古國志》等書,整理編輯過《諸葛亮集》,可惜這些書後來都亡佚了。
當1700年前的南充人陳壽揮筆寫下這三個字的時候,他或許不會想到,這部耗費了他畢生精力創作出來的史書會跨越時間的阻隔,影響著之後歷朝歷代的中國社會,直至1700年後衍變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對於今天的多數人來說,了解「三國文化」多是通過明代羅貫中所寫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那麼,這兩部相距數百年的著作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呢?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三國志》是史書,《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演義》的全稱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在我們都統稱《三國演義》,演義就是小說的作者他可以根據《三國志》去即興發揮。」
《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一起被後世史學家尊稱為「中華史學名著前四史」,歷代史學家對《三國志》都有著極高的評價。據此,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認為:陳壽的《三國志》是時至今日已經形成的「三國文化」的源頭。
早在唐代,在陳壽的故鄉南充,陳壽的父老鄉親就在他少年讀書的地方建起了萬卷樓,以示紀念。南充,也由此成為「三國文化」的發源地。1992年,財政並不富裕的南充市政府撥款一千多萬元,重新建起了這規模宏大的萬卷樓,在南充人的心中,前人留下的這筆文化的財富顯然要比很多事情都要重要。從那之後,無數人來到萬卷樓,尋找他們嚮往的三國文化。
《三國志》中的故事已被世人所熟知,在這部經典史書的背後、在陳壽的故鄉又隱藏著一些怎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的命運呢?
南充在三國時叫巴西郡安漢縣,是蜀國領地。陳壽出生於蜀後主劉禪建興十一年,也就是劉備在白帝城向諸葛亮託孤後的第十一年,三國爭霸已進入尾聲。
陳壽少年時就聰慧好學,從小就對歷史著作表現出了特別的興趣。他先通讀了最為古老的《尚書》和《春秋》,更精細地研習了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和東漢班固的《漢書》,熟悉了寫作史書的方法。同時,他所寫的文章又富艷動人,深得長輩們的贊許。陳壽小時候就在家中讀書,時時受到父親的關注和督促。
「陳壽的父親是馬謖的參軍,失街亭以後,陳壽的父親和馬謖一樣受到處罰,馬謖被諸葛亮投進大獄,死在獄中,陳壽的父親受到困刑的處罰,就是削發,剃去頭發,是種污辱性的處罰,然後逐出軍營,這個時候陳壽的父親才回到家鄉,幾年之後結婚生子,得了陳壽,陳壽的父親把他在失街亭當中滿腔的義憤和不得志寄予他兒子陳壽的身上,從小對陳壽要求非常嚴格。」
1992年,在修建萬卷樓時,在陳壽的故居中出土了這樣一塊漢磚,經仔細辨認,確定漢磚的內容是教子圖,這使得陳壽的父親的形象更加清晰起來,正是在這樣的教學之中,陳壽與父親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後來,陳壽的父親病故,陳壽匆忙趕回家中,守孝三年。而在其後來編撰而成的《三國志》中,對於因捲入失街亭一戰而受牽連的老父卻隻字未提,對於懲罰父親的諸葛亮卻大加頌揚,足見陳壽對待歷史的客觀公正的態度。也因此,陳壽的父親在歷史上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後人常有提及,只能稱其為陳壽父。
陳壽在大約在18歲時進入了蜀國都城成都的太學學習,遇到了影響他的人生的第二個人物——同是南充人的譙周。在譙周門下學習時,陳壽進一步刻苦攻讀史學,在南充的民間至今流傳許多陳壽刻苦讀書的故事。
譙周作為三國後期的重要人物或許不被今天的人們所熟知。陳壽在他的《三國志》中專門為這位同鄉的老師寫了一篇傳記。譙周語言幽默,傳記中說諸葛亮都被他幽默的話語逗樂。就是這樣一個詼諧幽默的人,最終卻左右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三國後期,魏國逐漸強大。蜀、吳均無力與魏國抗衡。魏國伐蜀時,兵至陰平。危急關頭,譙周力勸後主劉禪降魏。並打消劉禪顧慮,說如果降魏後魏國不封你為王,我願冒險去魏國說理,劉禪聽從了譙周的意見,投降魏國。三國鼎立的格局被打破。
「這樣又能夠保證後主劉禪不至於身敗名裂,另一方面又能使全蜀老百姓不至於生靈塗炭。」
陳壽在《三國志》中也是如此評價他的老師的,然而,在那個忠義為本的封建社會中,譙周的所作所為在很多人看來無疑是違背忠義之道的,在當世和後世的人對於譙周都有著諸多的非議。
南充人寬容地接納了這位頗具爭議的老鄉。蜀國降魏後,譙周數次拒絕了魏王封賞給他的高官厚祿。七年後,譙周在家鄉於紛擾中離開了人世,誓死不肯穿魏王賜給他的壽衣。這其中的是非曲直,只能任由後世評說了。今天的譙周墓坐落在一處頗為熱鬧的市民小區中,人們在茶餘飯後不知是否會偶爾想起這位用名節換來這一方平安的老鄉。
之後形式的演變,果然如同譙周所預料的那樣,蜀國在歸入魏國兩年後,魏國的晉王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以受禪讓之名取代魏國建立晉朝,也就是歷史上的西晉,公元280年,晉朝消滅吳國,至此,長達84年分裂割據的局面終於結束。
蜀漢滅亡那一年,陳壽31歲,漸入中年。他留在了故鄉南充,閑居家中,埋頭讀書數年,造詣日深。外面世界所發生的一切他也都看在眼中,《三國志》的構思也許從那幾年就開始了。
公元268年,36歲的陳壽離開故鄉南充趕赴晉都城洛陽,擔任西晉著作郎,專門負責編撰史書,從此人生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天下一統的政治環境使得陳壽編撰《三國志》的設想成為可能。從小就在蜀國成長起來的陳壽早已積累了大量蜀國的資料,後又補充魏,吳兩國資料,一部長達65卷的宏篇史學巨著終能編撰而成。
在《三國志》完成那一刻起就在當世引起了轟動。晉惠帝在看過《三國志》後當即下詔,命令全國百姓每家每戶都要抄寫《三國志》,這也使得《三國志》中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間普及,到唐朝時,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新興的行業——說書,又進一步推動了三國故事在民間的普及。
《三國志》中的人物及故事以說書的形式在民間流傳了一千多年,至今,我們在南充的老茶館中仍可聽到許多關於三國故事的評書。流傳中,人們對《三國志》中記載的歷史故事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進行取捨演義,後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便是根據說書人的記載完成的。
在南充的民間剪紙藝術中,有大量的體裁取自於三國的故事和人物,《三國志》中記載的多是歷史事實,關於人物形象的描述很少,這就給了後人很多想像和發揮的空間。關於人物形象和故事也便有了許多不同的版本。
漢恆候張飛曾在南充閬中駐守了七年,在當地流傳著許多關於張飛的傳說。時光流轉,當地的們對於張飛固有的爆頭環眼形象也產生了懷疑。
「那麼張飛到底長什麼樣呢?我們這有尊像,這尊像就是張飛的長子張苞的兒子張遵的像,你看這尊像,它做的面目很清秀,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同時這尊像它是一直在張飛廟里就做成這樣的。它是有依據的,如此說來,按現代的遺傳說的觀點來看,那麼,要是倒退的話,他的爺爺張飛也不會太醜陋。這算是一個證明吧!證明之二呢,就是,據史料記載,張飛的兩個女兒,一個被後主劉禪立為皇後,還有一個呢,後來他成為劉禪的妃子,相繼的兩姐妹都被喜歡美色的劉禪看上了,你想想,那麼她們的父親張飛會是什麼形象呢?不會太丑吧?」
《三國志》中記載,猛將張飛死在閬中,被其手下范強與張達所害,但卻沒有說明範強、張達為何要殺張飛。在南充地區流傳著一種張飛之死的傳說,也被當地人改編成川北皮影戲,詳細解說了其中的原因。
張飛在閬中所說二哥關羽敗走麥城,被吳國軍隊所害,異常悲憤,命手下范強、張達趕制盔甲要討伐吳國為二哥報仇。
范強、張達心想完不成任務也是死,便心生殺機,殺害了酒後沉睡中的張飛,提著張飛首級投奔東吳而去。卻在路上將張飛頭顱扔在了四川雲陽。因此在南充民間至今仍有張飛「頭在雲陽,身在閬中」的說法。
後來劉備為替兩個弟弟報仇,貿然討伐東吳,失利後病死於白帝城。「桃園三結義」的情景給今天的人們留下了無窮的回味空間。劉備,關羽,張飛雖未能同年同月同日死,卻也為了相互間的情義而相繼死去。此種情義成為了三國故事中最為華彩的段落。陳壽在《三國志》中樹立起的劉、關、張三人之間「君賢臣忠」的關系也成為了此後封建社會中君臣關系的典範,備受推崇。南充人為表達對張飛的崇敬為他雕塑了皇帝的金身,卻也不忘他和劉備的君臣關系,讓他持笏稱臣。《三國志》的故事便以這樣的方式在民間流傳著。
陳壽因《三國志》而備受贊譽,卻也因為秉筆直書而得罪了很多當世的權貴,晚年屢次被貶,在仕途中始終鬱郁而不得志。公元297年,65歲的陳壽沒能趕回老家南充便病死在都城洛陽。然而他一定不會想到,他在歷史的長河中摘取下來的這段歷史在1700年後不僅被中國人奉為經典,更進而影響著這個世界,《三國志》中所體現出來的智慧與謀略現今被世界各國的人們廣泛應用在政治、軍事、商業等各個領域。並被改編成小說、戲劇、電影甚至漫畫與電子游戲在這個世界更為廣泛的傳播著。人們說,《三國志》是展現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最壯美的篇章。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隆中對》的提法並不是陳壽在《三國志》中提出的,而是後人加的,還有一種提法叫《草廬對》。 陳壽(233年~297年),西晉安漢(現四川南充)人,史學家。二十五史中《三國志》的作者。 《隆中對》的事情發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當時27歲)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 陳壽在268年至273年間撰寫了《諸葛亮集》,這應該是太康十年(290年)陳壽完成的《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傳的主要內容,所以,陳壽肯定是聽別人轉述然後整理出來的《隆中對》,至於當時到底都有誰請提到並轉述下來,就不好說了。
歷史
[編輯本段]
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裡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司馬徽說:「這一帶有卧龍,還有鳳雛(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卧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卧龍,將軍是不是願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
版本
[編輯本段]
《隆中對》的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魯肅版隆中對
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余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張昭非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肅年少粗疏,未可用。極不以介意,益貴重之,賜肅母衣服幃帳,居處雜物,富擬其舊。劉表死,肅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
毛玠版隆中對
玠語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飢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沮授版隆中對
從事沮授說紹曰:「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觽,威震河朔,名重天下。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觽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觽,迎大駕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
爭論
[編輯本段]
《隆中對》,一篇節選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的三百餘字短文,曾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編初三課本,1988年後淡出,2001年經審查通過復又入
『柒』 黃大年/袁隆平/王繼才/屠呦呦/四史人物怎麼寫自己的感想
摘要 他們每個人嘛代表著每一個領域的比如說袁隆平他肯定是代表著農業部的或者說是就是水稻雜交這一塊,屠呦呦的話一般就是我屠呦呦的話一般就是我們說的生物生物生物化學領域是氫屠呦呦的話一般就是我們說的生物生物生物化學領域就是清高瘦的一個成功給世界帶來了一個人對人民的貢獻
『捌』 百萬師生同上一堂課觀後感1000字
今年3月5日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49周年紀念日,為進一步加強我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動員和組織全縣廣大青年團員和少年兒童弘揚雷鋒精神,做文明新風的倡導者、實踐者,全縣學校共青團和少先隊組織開展了以「學雷鋒精神、做文明標兵」為主題的學雷鋒五大系列活動,面向全體師生,貫穿整個學年。 開展雷鋒精神再教育活動。著重開展「五個一」活動:聽一堂課,邀請課外輔導員通過生動的講解,使少先隊員認識到雷鋒精神的內涵;開一次班團、隊會,就如何在新時期學習和弘揚雷鋒精神為專題進行專題宣講;寫一篇心得,以每個團員學生和少先隊員為主體和教育對象結合學習生活談感受、找缺點、見行動;出一期板報,以校內、社區宣傳為主陣地,積極營造助人為樂光榮的良好氛圍;做一件好事,立足校園,融入社會,做一件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的好事,展示團員學生和紅領巾的風采。 開展扶貧幫困送溫暖活動。深入開展「護環境、送溫暖、獻愛心」活動,組織團員學生、少先隊員在學校、社區、街道等公共場所開展環境整潔、綠地養護等公益活動,進一步宣揚廣大市民良好的文明衛生習慣的養成,鞏固文明創建成果。同時,積極開展向特困學生家庭和農村進城務工子女送溫暖活動,組織城市少先隊員與農村地區、外來務工、特困家庭的子女開展「手拉手」互助活動,努力形成互助友愛、和睦相助的大家庭。 開展尋找身邊的「雷鋒」活動。廣泛發動團員學生和少年兒童留心班級、走進社區、洞察社會,真真切切的通過自己的眼睛尋找生活在我們身邊的「班級雷鋒」、「社區雷鋒」,從中了解雷鋒精神高尚在那裡,社會需要什麼樣的雷鋒精神,以及自己學習雷鋒精神主要做什麼。某校學生得了白血病,全校師生積極捐款;寒流來襲,各校學生紛紛捐贈冬衣;西南地區缺水,全縣師生參加「縣萬名青名萬瓶水活動」。 開展「關愛老前輩」小雷鋒特別行動。組織團員學生和紅領巾志願者深入到老軍人、老勞模、老幹部、老專家、老教師、社區老人和農村老人等老前輩家中,通過文藝表演、打掃衛生、談話交流等形式與老前輩進行情感上的溝通、行動上的關愛,充分體現對老前輩的摯誠關心和深情厚意。同時向全縣少先隊員發出倡議,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開展觀看有關雷鋒精神的影視資料活動。向同學們推薦《少年雷鋒》、《雷鋒之歌》、《離開雷鋒的日子》等影片,讓同學們進一步認識和了解雷鋒和雷鋒精神。同時,在各校巡迴展出雷鋒事跡相關展板,在校園內掀起學習雷鋒好榜樣的高潮。學校號召同學們從身邊的幫助同學、幫助他人等點滴小事入手,以實際行動讓雷鋒精神在同學們的心靈深處生根發芽。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象山學子學雷鋒做好事還將繼續前行。雷鋒精神具有永恆性,但如果大家都趕在3月5日來學雷鋒,就把雷鋒精神簡單化、庸俗化了。象山學子從以前的扎堆、搞運動到現在的常態化活動,這種變化從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一種可喜的社會現象:雷鋒精神已逐漸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細節里。我縣學子用行動呼籲天天都是學雷鋒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