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不要回頭的影片評價
本片是法國女導演瑪麗娜·德·范導演的第二部長片,2002年她推出了第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長片《切膚》。此前她作為演員,與校友、導演弗朗索瓦·歐容合作,參演過《看海》和《失魂家族》。另外,弗朗索瓦·歐容的《沙之下》和《八美圖》都有她參與了編劇。蘇菲·瑪索扭曲的面部變幻為貝魯奇的畫面頗為懾人。本片的故事讓人不禁聯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兩生花》,而宣傳海報也推出了雙款。二位女星在海報上皆以黑色連衣裙亮相,以二人的位置變化相映成趣。有趣的是,海報上二人的POSE卻與片名《不要回頭》相反——她們都在回頭。
《不準回頭》:頂級美女變臉秀
蘇菲·瑪索自己都不敢說是法國演技最好的女演員,同樣莫妮卡·貝魯奇也離義大利偉大女星的地位尚有距離。但這並不妨礙她們倆成為歐洲最具人氣的女人。崇拜症似的美貌,區別於好萊塢的成熟魅力,超越於普通意義的性感,讓這兩個女人占據了各大娛樂媒體的封面。國際化的路線很成功,都已年過四十的法國、義大利女人,也不滿足於充當花瓶。畢竟再瓷實的肌膚無法抗拒皺紋變成裂痕,尋求演藝形象和表演類型的突破,瑪索和貝魯奇再走不同的路,本無交集。這一次的《不準回頭》,至少觀眾看到了她倆的努力,誰更迷人,一比既知。
不再年輕的蘇菲·瑪索,這兩年已經開始初執拿導筒,反響波瀾不驚,遠不如她做演員受關注。貝魯奇在美國和法國影壇頻繁出沒,也試圖突破花瓶定勢,接下幾部考驗演技的劇情片,可結果並不理想。歐洲的女演員,當成她們倆這樣也算是極品,借一部電影名來說,就是《只怪你太美了》,在一眾同年齡段女演員中,美貌壓過了演技,總與「偉大」二字隔洋嚮往。與花瓶相對的是才女。有趣的是,《不準回頭》的導演瑪麗娜·德凡就是這些年法國電影圈進步頗大的「小才女」。德凡年紀並不大,卻是Femis科班出身,自身形象也顯可塑性,常在弗朗索瓦·奧宗等師兄弟的片子里編劇、出演,可算是頗具才華,能導能編能演的新銳女影人。《不準回頭》只是德凡的第二部長片,上一部處女作《在我的皮囊里》贏得圈內和觀眾的廣泛好評,這一次再接再厲,作為新人直接入圍戛納電影節的展映單元,糾集兩位頂級美女,和眾大師同台,前途頗為看好。
這部《不準回頭》的立意,還真可以用德凡前作的名稱來概括:兩個相貌、身份完全不同的中年女人,法國人讓娜就「藏在」義大利人瑪麗娜的「皮囊」里,從沉睡到覺醒的過程。生活美滿,家庭幸福的女作家讓娜,在面對創作困境時,身體突然發生巨變。不單是自己的相貌軀體,就連身邊的親人,環境都通通抹去,詭異得不明所以。女主角只得重溯回憶,帶領觀眾一起尋找緣由,一切都是從回憶錄開始,而記憶里失去的,正是自己童年往事。影片中的迷惑變成了詭異的懸念,時空關系完全錯亂,蘇菲·瑪索陷入了超現實的迷霧中,觀眾也跟著兜圈子,最終才發現導演的意圖,像是看了一場變臉魔術秀。
影片在敘事上的刻意迷亂,如果用正常的手法講述並不復雜,但德凡顯然不甘心如此保守簡略。《不準回頭》里運用了先進的電腦特效,模擬出蘇菲·瑪索逐步變化成莫妮卡·貝魯奇的每一個階段。而且這種變化要伴隨著劇情,而不是一個鏡頭幾秒鍾就可完成的,影片中有十幾分鍾,讓娜的臉一半是蘇菲,一半是莫妮卡,兩個美女的面部特徵生硬地拼貼在一張臉上,變得怪異且醜陋。 這種完全不符合常理的造型,外人卻毫不驚訝女主角的變化,人物和環境的一再變幻,已經模糊了真實和想像的界限。德凡在影片中,其實引用了「心理重現」的方式,像很多成功的驚悚片一樣,觀眾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女主角的錯覺。包括她自己的相貌,母親和丈夫孩子的模樣,家庭出身等等,讓娜必須從童年誕生地去尋找,就像心理醫生的催眠一樣,從記憶深處找回自己。《不準回頭》所做的就是拍下這個過程,主觀與客觀混淆,真實與錯覺並立,靈魂與肉體重合又分離。
這是個不俗的劇本,可惜德凡的處理過於魔幻,有為了炫技而炫之嫌,弄混了蒙太奇和敘事。有時候觀眾需要自己琢磨因果邏輯,填補漏洞,本來是件好事,結果處理的有點繞,前半段故布疑陣,顯得累贅且拖沓。這種尋找家族史秘密的立意,很像早期的阿莫多瓦,尤其是讓娜從照片中認出生母,毅然前往義大利南部的段落,成為這個懸疑故事的真正轉折。熟悉此類題材的觀眾,已經可以猜出事情的由來,逐漸接受導演的處理方式,再從女孩的視角來陳述就順當多了。相比之下,阿莫多瓦的懸念就設的明朗工整,不用魔幻的特技,也能通過戲劇手法造出魔幻的效果,德凡的這部《不準回頭》則顯得「機械化」了。
作為商業片,影片的最大賣點還是兩位歐洲頂級美女的「對決」。影片中由於只是一個女人在變化,其實並沒有多少對手戲。一人一半劇情平均分配,蘇菲演前半部,莫妮卡演後半部,僅有結尾處的一次對視,算是完成了靈魂對肉體的「交接儀式」。至於誰的演技更好些,各家粉絲自有評判。個人以為,相比之下蘇菲的疑惑和恐懼更多些,有更多更重的戲份可以發揮,觀眾的情緒也隨同她的心理表演而調動。到了後面莫妮卡回義大利的尋找,故事已經順暢明朗,再輔以童年記憶的閃回,留給表演上的空間並不多了。最為津津樂道的,還是讓娜變臉的過程,通過3D技術對臉部特徵的重構,眼部和鼻樑的精妙化妝,讓觀眾們見識了電影史上最完整最細致的「變臉魔術」。原來美女也是一場「真實的謊言」。
遺憾的是,飽受的法國影評人們並未贊同導演瑪麗娜·德凡的煞費苦心,也一點都不給兩位女明星面子,《不準回頭》公映後的評價並不高。應該說,觀眾對於這么個懸疑題材還是報以很大的好奇心的,這不是一個平白直訴的乏味故事,演員形體的異化,甚至帶有一點cult風味,算是難得的嘗試了。然而問題就在這里,把《不準回頭》當藝術電影看得影評人們,覺得導演和編劇故弄玄虛,賣弄特技;而把影片當商業類型看得觀眾,又無法完全接受其表現手法,缺乏簡單易懂的敘事邏輯。或許是期待高了點,最後的票房並未有預期的理想。但若僅此就給兩位女星下一個評語,尚為時過早。畢竟她們倆為了首次合作,表現地很賣力,在風韻猶存的歲月里,用這種「破相」的對決方式留下銀幕痕跡,這已經需要份勇氣,還是對得起影迷們多年的追捧和迷戀的。
很明顯,導演瑪麗娜·德·范想憑借《不要回頭》的明星陣容和勃勃野心躋身於電影大師之列。然而,她的敘事手法缺乏新意。瑪麗娜-德-范是一位出色的導演,卻在法國影壇無法被歸類。 ——《正片》雜志
捕獲人的氛圍和兩位巨星的信手拈來,讓我們能夠寬恕導演的愚笨(尤其在結尾處)和相襯之下黯然失色的男搭檔。 ——《20分鍾》
那些指望導演的新片能跟《切膚》媲美的影迷可能要失望了。影片的處理不如後者深入內心,結構更為鬆散……撇開這些不談,我們還是支持這樣一次自由而反叛的藝術嘗試。 ——Dvdrama網站
一切都平平,瑪麗娜·德·范太過在意蘇菲-瑪索和莫妮卡-貝魯奇金蟬脫殼的特技效果,有點忘記了她的電影,讓影片淪為女演員的展示秀。 ——《ELLE》
理解:是莫妮卡沒死,蘇菲死了,這是前提。所以說看清楚那隻流血的手是誰的,和結尾的那個字幕翻譯正確是相當重要的。但你可能會問,開頭出現蘇菲是怎麼回事?這是因為小莫妮卡一直接受不了小蘇菲死了的事實,或者說很希望很希望蘇菲還活著,於是這些年來一直都把自己當做是蘇菲,注意,不是把自己想像成蘇菲,而是認為自己就是蘇菲。長大了之後,她也有了一個丈夫,有了兩個孩子,有了一個母親,還有了一份作家的工作。但這一切都因為工作上面的不順心而改變。
精神上的壓抑,漸漸地觸動了她在記憶深處的那根脆弱的神經。她開始發現,照片上的她好像是另一個面孔,而總是有個小女孩出現在她的視線中,甚至做惡夢。在這樣混亂的精神狀態下,脾氣自然不好,家庭生活就出現了問題,丈夫提出分居。她到母親那裡去,母親卻不在家,到麻將館找到,又忙於堆城牆,對她不睬不理。就這樣,精神越來越緊張,越來越緊張,到了極度緊張極度脆弱的時候,她越能通感到那個埋藏已久的真正的自己,所以她感覺自己的臉在變化,在變化,直到她打開鏡子照,發現沒變才暫且緩了一口氣。
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個人物需要解釋一下。第一個是她的丈夫。我開始也沒看明白為什麼看著看著她的丈夫變成另外一個男人了。後來才知道原來開頭出現的那個男人也是莫妮卡如同把蘇菲當做自己一樣「當做」的。那個男人其實是當時在車上的另一個小男孩,也沒死。那個在她童年時代印象最深的面孔,也就一直跟著她到她的生活中來,被她當做她的丈夫。實際上她丈夫跟她一樣是另外一個面孔,也就是後來開車送她到娘家的那個面孔。而她的母親,開頭出現的那個也是她童年時代的母親的面孔,也只是她印象中的,事實上跟她生活在一起的是那個白頭發的——她的養母。那個恍然出現在她的視線中的小女孩,是她童年時候的自己,也是印象,並不真實存在,象徵著她的記憶。這就是後來她為什麼跟著小女孩的原因,實際上是跟著自己的記憶。先前夜裡做惡夢,拉著她團團轉的小女孩,也是她的記憶牽扯著她團團轉。
在養母家,她發現了一張小時候的照片。上面有她親生的母親和姐姐,於是才有了後面她去老家找她們的情節。為什麼養母把門反鎖了不讓她走,其實怕她見到生母之後不回來了,畢竟養母對她有很深的感情。
終於,她找到了照片中的那個地方,但是生母已經假裝不認她了。而那個被她「當做」丈夫的面孔的男人,也就是當初同樣在車上的小男孩,因為事過好多年也不認識她了。後來去旅館找她,她還把他當做他丈夫,但男人只是來找個激情邂逅罷了。
小女孩又出現了,代表著她離記憶更近了。於是她跟著小女孩,事實是跟著記憶,一步一步地走進了童年的家。回到了當時,回到了車禍現場。她,她母親,小男孩在車禍中倖存下來,唯獨小蘇菲死了。小蘇菲是小莫妮卡深愛的姐妹,車禍的時候她們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這其實象徵著一種「靈魂」的傳遞。小莫妮卡的心靈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她接受不了所發生的一切,於是離家出走後,就在靈魂之中一直把自己當做蘇菲,把童年時代身邊的人當做後來身邊的人,活到現在。
這里有一個場景,實際上是兩個場景的重疊,就是她在露天咖啡座那遇到一個白頭發的女人,也就是她的養母。一是當她小時候離家出走的時候,在這里遇到她,後來就成了她的養母。二是養母現在是過來接她,這兩個場景重疊到一起了。這就是為什麼小莫妮卡做了個打電話的手勢,就自己上火車去了。
小莫妮卡在換完衣服之後就變成蘇菲了,實際上這個過程象徵著她從那時候開始就把自己當作是蘇菲了,一直到現在。也象徵著她還習慣把自己當作蘇菲而存在。
但在她回到家裡的時候,推開門,看見丈夫兒女,兒女叫了聲「媽媽」,所有的一切,在這一刻真實了起來,她終於擺脫了心中的夢魘,找回了自己。最後,莫妮卡回望了一下蘇菲,也算是告別了那個存在於她靈魂之中的蘇菲,從此蘇菲不在她的靈魂中,而在她的心裡,她不再把自己當作蘇菲,而是保存著對蘇菲的記憶……
雖然我也用「靈魂」這個詞來作了解釋,但此靈魂絕非彼靈魂,可作為「深度的心靈」來解釋。所以,這絕對不是一部鬼片,也沒有任何的鬼出現。所有的一切,都是存在於主角的心理。
總的來說,這部片子還是相當有看點。比如鏡子中的自己還是作為意識而存在的,而照片中的自己卻是作為事實而存在的,這都是導演費心所表現的細節。
想起了《停留》,那是主角在臨死前的一剎那腦海里對外界一切印象的解構和重演,也是在「存在於某一特定時刻的印象」上做文章。可惜我早先沒有看懂,後來看了影評才懂,覺得好遺憾喲!還好這一部想了很久終於自己能夠想通。————摘自豆瓣。
❷ 此女是誰好像看過她演電影。。。
NinaDobrev(妮娜·杜波夫)是一名加拿大演員、歌手和模特,以及前奧運會體操運動員。1989年1月9日,Nina出生在保加利亞的首都索菲亞。在她兩歲的時候移居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市。年齡很小時她就對戲劇、音樂、舞蹈等藝術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天賦。在DeanArmstrongActingschool就讀時她被多倫多人才機構發現,這為她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08年在瑞爾森大學主修社會學的她決定輟學,全身心的追求演藝事業。最初,Nina只是一名模特,後來接拍商業廣告,然後得到了電影試鏡的機會。不久,她就出演了《四處散落的碎片》《永不哭泣的狼人》等電影,並且出演了CTV熱播電視劇《迪格拉斯中學的下一代》第六季至第九季。2009年Nina出演CW主打電視劇《吸血鬼日記》,在其中飾演女主角Elena,一個同時被一對吸血鬼兄弟愛慕的女孩。此外,Nina還為電影《馬達加斯加》中的Cupid配過音。人氣驟升的Nina榮登2009年10月號《ELLE(保加利亞版)》封面。2009年10月號《ELLE》封面
電影作品
-2006年《遺傳學歌劇(Repo!TheGeneticOpera)》飾TeenageZytrateAddict
-2006年《ThePlayingHouse》飾YoungFrannie
-2006年《柳暗花明(AwayfromHer)》飾Monica
-2007年《舞動青春(HowSheMove)》飾TallBritney
-2007年《戰地詩篇(ThePoet)》飾Rachel
-2007年《TooYoungtoMarry》飾JessicaCarpenter
-2007年《四處散落的碎片(FugitivePieces)》飾Bella吸血鬼日記
-2007年《女兒的秘密(MyDaughter'sSecret)》飾Justine
-2008年《美國購物中心(TheAmericanMall)》飾Ally
-2008年《MookiesLaw》飾Rosebella
-2008年《狂戰狼人(NeverCryWerewolf)》飾LorenHansett
-2009年《克洛伊(Chloe)》飾Anna
-2009年《YouGotThatLight》飾Girl
-2009年《DegrassiGoesHollywood》飾MiaJones
-2011年《殺戮游戲(TheKillingGame)》
-2011年《美利堅帝國(AmericanEmpire)》
-2011年《室友(TheRoommate)》飾Maria
電視劇作品
-2006-2009年《迪格拉斯中學的下一代(Degrassi:TheNextGeneration)》飾MiaJones
-2008年《強渡魔鬼關(TheBorder)》飾Maia
-2009年《最後一刻(EleventhHour)》飾RachelDahl
-2009-2010年《吸血鬼日記(TheVampireDiaries)》飾ElenaGilbert&KatherinePierce
-2010-2011年《吸血鬼日記2》飾ElenaGilbert&KatherinePierce
❸ Elle鏈接失效了
鏈接: https://pan..com/s/1rshhGksoEzq2TAQRjDUz4A
❹ 她elle嚇人嗎
嚇人。
這部電影的定位是恐怖驚悚的劇情,影片的開始就是一場強暴戲,黑幕中激烈的扭打撕扯,不見畫面,卻讓人驚悚這部影片曾獲戛納金棕櫚提名,是一部特別的電影。觀影的人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這部影片是表達女性變態論,另一種則認為這部影片是表達女權主義立場。
《她》是保羅范霍文執導的法國電影,改編自菲利普迪昂的小說《Oh》,由伊莎貝爾於佩爾、克里斯汀伯克、安妮康斯金尼、維吉妮艾菲拉、羅蘭拉斐特等出演,於2016年5月25日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米歇爾在不幸遭遇強奸後,她決定找出強暴她的男人,由此捲入了一場驚魂游戲的故事。影片入圍了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金棕櫚獎。2017年2月,獲得第42屆愷撒獎最佳電影。
❺ 如何評價電影《她》(ELLE)
《她Elle》是一隻逆生長的IPHONE:用越來越精緻的靈魂,收拾越來越殘敗的肉身。
在法國熱門電影網allociné上,觀眾給出的平均分只有3.5分,而一向苛刻的媒體專業影評給出了4.3高分。
在其中最受歡迎的兩個分別為2.5和2.0分的觀眾評價中,對於佩爾本人在戲份中的賣力和敬業一致沒有任何意見,失望源於觀眾預期的落差。
也就是原著——菲利普·狄讓(Philippe Djian)小說《哦……》成功創造的融情倫理混沌等屬於巴黎中產階級病態美的復雜角色,在電影中,最後沒有把屬於巴黎人熟悉的這種關系表現到位。電影情節製造出的「不適」,也是讓觀眾評價低的一個原因。
法國電視一台、《新觀察家》、《解放報》等媒體對於電影的一致好評,和大多數觀眾不滿的地方恰恰相同——角色的演繹和製造的不適,媒體評論認為這正是電影的成功之處。
❻ 求2016法國電影《Elle/她》未刪減版百度雲資源
文件已上傳,但是河蟹有點嚴重 你只能看我個人資料
❼ 這部女性至上的電影,到底藏有多少秘密
看電影《Elle》,是想知道63歲的於佩兒到底能性感成什麼樣子。
畢竟該片導演是拍出《本能》的保羅·范霍文,迄今為止,《本能》里莎朗·斯通飾演的高智商美女作家仍令無數影迷回味無窮。
作者:朱七七,獨家授權發布
❽ 求 她 Elle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她》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3xQWyZP9QpS0vNILAE0ppQ
《她》是保羅·范霍文執導的法國電影,改編自菲利普·迪昂的小說《Oh...》,由伊莎貝爾·於佩爾、克里斯汀·伯克、安妮·康斯金尼、維吉妮·艾菲拉、羅蘭·拉斐特等出演,於2016年5月25日在法國上映。
❾ 中國人就那麼喜歡翻拍電視劇嗎十遍二十遍的不膩嗎
因為一個人拍了,大賣了,其他導演一看,誒,拍這個掙錢,就會反拍,說實話,現在的中國電視劇完全是靠演員的臉撐著的,演技甚至沒有二三十年前的好,歷史知識更是錯的一塌糊塗,以前的電視劇歷史知識錯誤率20%就算高的了,而現在呢,80%算好的了,辛亥革命時期居然穿著54時期的衣服,這種情況屢見不鮮,就是因為導演演員不去深造,現在中國很缺少向外國一樣的學霸演員,希望演員深造,提升自己的水平,這樣,才能拍出更好的電視劇,而其實你對老外的電影電視不夠熟悉,問題其實並不成立。比如《傲慢與偏見》就是個最有名的拍爛了的段子,不算電影,英國光電視劇就拍了1938、1958、1967、1980、1995年五個版本。好萊塢翻拍電影更是上了癮,比如《決戰猩球》1973拍了2001又來翻新,《全面回憶》1990年拍了一遍2012年又來拍。豆瓣上有人整了個翻拍電影大合輯,你看看,好幾百部,數都數不清。那些原版+翻拍一 那些原版+翻拍二此外好萊塢還熱衷於購買其他國家成名電影的劇本來翻拍,比如翻拍《無間道》的《無間道風雲》,翻拍法國片《Pour elle》的《危情三日》(The Next Three Days),所以並不是只有中國人才在翻拍,這種情況在外國也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