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電影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發布時間:2022-09-11 20:07:34

⑴ 電影<可可西里>關於人物是怎麼塑造的影評

《可可西里》影評

榮獲第十七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金雞百花電影節參展影片、威尼斯電影節參展影片、中國第一部西部歷險片。

故事背景:電影《可可西里》根據一下真實故事改編而來,故事發生地可可西里,位於中國版圖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帶。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著大約一百萬只珍貴的高原動物藏羚羊,不過隨著歐洲和美洲市場對莎圖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導致了其原料藏羚羊絨價格暴漲,中國境內的可可西里無人區爆發了對藏羚羊的血腥屠殺,各地盜獵分子紛紛湧入可可西里獵殺羚羊。短短幾年間,數百萬藏羚羊幾乎被殺戮殆盡,現在可可西里大約只殘存有不到兩萬只藏羚羊。從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邊地區的藏族人和漢族人在隊長索南達傑的領導下,組成了一支名為野氂牛隊的巡山保護隊,志願進入可可西里進行反盜獵行動。在前後五年多的時間中,野氂牛隊在可可西里腹地和盜獵分子進行了無數次浴血奮戰,兩任隊長索南達傑和扎巴多傑先後犧牲。

總評----- 一部關於掙扎、值得敬重的電影,引導觀者關注人類自我生存狀況,關注人類和環境的關系.

經典場景:通過獵殺藏羚羊和阻止獵殺藏羚羊這個載體,講述人在絕境中的生存掙扎和人與自然的相互抗爭。無人荒漠,惡劣氣候,死亡鏡頭,強烈視覺沖擊。

記憶最深的一句話:67分鍾日泰隊長對尕玉說:見過嗑長頭的人嗎,他們的手和臉臟得很,可他們的心特別干凈。

開場鏡頭:巡山隊員強巴在巡山時被盜獵份子殺害,獵殺藏羚羊的境頭,片名出現時的大范圍外景轉換。。。。。。。通過青藏高原純凈稀薄的空氣和穿透一切的凜冽寒風,一望無垠的戈壁灘和連綿起伏的巍峨雪峰宛如版畫般印在鏡頭中明明白白的告訴人們,這就是可可西里,中國最大的一片無人區。

旁白:迷人的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蒙語意為"美麗的少女", (一說為「青色的山樑」,以發音不同而異)。藏語稱該地區為「阿欽公加」。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區之一,長江的主要源區之一。位於青藏高原西北部,夾在唐古拉山和昆侖山之間,西部與西藏自治區毗鄰,西北角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連,面積達8.3萬平方公里。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范圍為昆侖山脈以南,烏蘭烏拉山以北,東起青藏公路,西迄省界。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自然條件異常惡劣,人類無法長期生存,絕大部分地區為無人區。可可西里無人區,是世界第三大,也是中國最大的一片無人區,這里氣候惡劣,但卻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野氂牛、藏羚羊、野驢、白唇鹿、棕熊……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動物使這位少女更加嫵媚動人。無人區受人類活動干擾較少,大部分地區仍保持著原始的自然狀態。有資料顯示,可可西里目前是中國動物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之一,擁有的野生動物多達230多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類野生動物就有20餘種。

我們可以從「真實 ·人性 · 生命」思考:

燈光依然暗淡,當電影的帷幕,漸漸地閉合緩緩地閃出一束光線,打入空曠地的會場,一張張略帶倦意的臉龐,目光依然注視著前方。這,是一種震撼,是陸川的《可可西里》帶給每一個人的力量,它簡潔的鏡頭狠狠地將你擊倒在地。那是什麼力量?是真實,是人性,是生命。

一、真實

《可可西里》講述一群普通人保護藏羚羊的經歷。它沒有搞出什麼戲劇性的正義與邪惡的斗爭,它更多的是在紀錄。電影中除了有點「壞人」的樣子以外,沒有一個壞人,他們的處境都令人了解和同情。無論是「好」或「壞」的一方,他們都是生命,都有活下去的慾望和權利。只是有些人為了生存要保護環境,有些人為了生存要破壞環境。陸川平等地面對他們,擯棄了任何高高在上地道德和判斷。使用的鏡頭很簡潔,也很冷漠。它告訴你,在可可西里,生命的無常,人的渺小,理想的無奈;人與自然關系是如此的微妙與脆弱,當兩者之間的平衡被破壞之後,自然便會實施無情的報復。陸川用它獨有的鏡頭,以第三者的角度,完全描繪了可可西里的真實與惡劣。在角色的表現上,《可可西里》更加表現出了難得的生活邏輯上的真實,避開了「假太空」。《可可西里》的力量實際上就是真實的力度,它有效地表現了人特定環境所表現出來地復雜性及人性中本質的部分。陸川更是用其真實描繪了更加深層的,更加深刻的思想主題:人性與生命。

二、人性

可可西里的生存環境是惡劣的,自然以無人區的方式橫亘在人們的面前,讓人意識到自身的渺小。控制與改造自然這些豪言壯語,在可可西裡面前,暴露了人類的可笑。人為了自我生存,只有被動地去適應它,這就使得人性、生存與道德,在這樣的環境中,起了劇烈的沖突。影片中,給盜獵分子剝羊皮的馬占林,他剝羊皮的技術最好,剝一張五塊錢。「為什麼干這個?」 「原來放牧,養羊,養牛,後來沒有草地了,牛羊活不下去了,人也活不下去了。」這是巡山隊與 盜獵者的黑白對抗中,他是個卑微的人物,他本能地掙扎著生存。他做任何事情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生存,維系自己的生命,如此而已。就連片中正直高大的日泰,在這種殘酷的生存法則之下,也像普通人一樣。他為了隊員的生存而賣臧羊絨,對捕魚者隨意的罰款,為了查出偷獵者而對被獲的偷獵者同黨近似瘋狂的毆打。這些人性中對生存,道德方面本質的反映與透露,更是陸川揭示於觀眾而要公眾去深思的。他們的這些動作,豐富地表達了他們內心世界地感受,也傳遞出了人性的復雜性。

三、生命

《可可西里》中充滿了死亡,充滿了對生命的叩問。最為壯觀的一場死亡是寂寂的荒原上日光之下,上千隻藏羚羊的屍骨安靜地躺著,乾枯的白骨上粘著大粒大粒的沙土。黑色的禿鷲啄食著粉色的肉。巡山隊員們沉默無語,因為任何語言都失去力量。它們被葬掉,擠在一個大坑裡,我心臟的溫度也跟著埋葬。再壯闊的生命還是脆弱的。羊是如此,人也一樣。劉棟陷入流沙,緩慢而不可抗拒地往下沉,掙扎著直到絕望的吼叫聲響過,直到最後一絲呼吸也被淹沒,鏡頭定格然後拉遠,沙地上一絲痕跡也不得,彷彿什麼都沒發生過,可在這沙土之下,明明有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埋葬於此。生命多麼庄嚴神聖,失去時卻如此輕易。能夠感受到的只有大自然的殘酷,人的渺小,生命的易碎。可可西里,像玫瑰,美中帶刺,暗藏殺機。

通過該片,我開始慢慢懂得了藏族人民的生存狀態,他們用自己的生存在詮釋這人性的光輝,生命的敬畏。為了生存的希望而努力掙扎,永不放棄,不管它多麼渺茫。 《可可西里》所展現出的對於人的深層的探索,對於人性,生命的叩門,都值得我們這一批生活於溫暖日光下的青年多多地加以思索。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更多人生與生命地真諦,更加堅定地去尋找自身,實現自身地價值。

⑵ 雷雨這部電影塑造怎樣的人物形象 淺析《雷雨》人物形象的塑造

1、周萍——自我

在《雷雨》中,周萍是個母親不在身邊長大的孩子,缺乏母愛,而從小長大的周公館被封建專制的氛圍所籠罩,導致周萍渴望母愛,多愁善感,性格也非常柔弱。周萍是一個自我的人,他所有的行為都是以自我為基礎。由於缺乏母愛,也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愛,在周萍的性格中,存在嚴重的情感失落,而導致心理缺陷,性格怪僻。父親總是向他訴說他的生母是多麼賢惠、多麼魅力,所以周萍對生母有一種眷戀,非常渴望母親的愛撫。

當年輕貌美的蘩漪作為周萍的後母出現在周公館時,周萍開始將對母親的眷戀和渴望轉移到蘩漪身上。周萍具有強烈的戀母情結,而蘩漪就是對象,所以周萍不願意承認或者面對和蘩漪之間不正常的關系,將對蘩漪的感情稱為「糊塗」。事實上,周萍對蘩漪的感情就是在潛移默化中發展的,是為了滿足心理需要,而不自覺的開展一段不負責任、沖動的感情。後來,周萍愛上了四鳳,也是因為四鳳和周萍印象中生母的氣質、品性非常的相像。此外,周萍還存在「殺父意識」,他跟蘩漪明確表示過:「恨他」、「願他死,就是犯了滅倫的罪也干」。曹禺先生塑造周萍這個人物形象,用於揭示人物靈魂的隱秘、心靈的沖突甚至更深層次的因素。

2、蘩漪——病態

蘩漪是曹禺先生在《雷雨》中塑造的最為成功的悲劇形象,無論是從文藝社會學角度,還是戲劇美學角度都可以發掘出這個形象蘊含的豐富內涵。蘩漪為何會愛上周萍呢?弗洛伊德提出愛的力量非常強大,並且和性慾有密切的聯系。如果一個人的性生活不正常,則會導致性慾錯亂,只能在不是性對象的人中尋求性慾的滿足。一旦受到性壓抑,還會有一定程度的破壞欲和病態心理。蘩漪和周朴園在年齡上相差將近二十歲,所以在性愛上不可能十分和諧,所以蘩漪對周朴園會故意的疏遠,而向「不是性對象」的人尋求性慾的釋放和滿足。也就是周萍。在周公館中,蘩漪可以接觸到的男性少之又少,而周萍又和蘩漪年齡相仿,所以周萍是蘩漪釋放性慾最合適的對象。

當蘩漪意識到她和周萍畸形的關系即將被破壞時,表現出一種瘋狂的破壞欲和病態心理,她開始妒忌四鳳,想要將四鳳趕出周公館。在周萍和四鳳偷偷約會時將窗子鎖死。她披頭散發,像個幽靈一樣在風雨里奔走,在眾人面前揭露自己和別人的秘密,毫不顧忌愛子周沖的痛苦,在周萍和周沖之間製造敵意。不知是性慾還是愛的失落,讓蘩漪瘋狂,無視家庭倫理和封建秩序,最終發瘋了。蘩漪性格如此復雜不僅是因為她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生長的產物,也是生物自身條件和社會歷史環境發展的必然。

3、周朴園——偽善

周朴園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產物,是帶有封建性質的買辦資產階級的典型。一般情況下,周朴園作為資產階級紳士,到西方留過學,接受過開放的西方思想和高等教育,年輕時也有風流成性的品行。為何在婚後會對蘩漪這樣年輕貌美的女人如此冷漠呢?

蘩漪受到五四文化的影響,追求幸福和個性解放。但是她和周朴園年齡上相差將近二十歲,所以周朴園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很難滿足蘩漪,最終蘩漪和周萍發生亂倫。從這個角度來看,周朴園是一個處於精神失戀狀態的人,是愛情中的失落者。周朴園逼迫蘩漪喝葯,要求蘩漪順從自己,也是潛意識的希望彌補心理上的失落。蘩漪的冷漠和抗拒促使了周朴園心理上的變態,而周朴園的專制和冷漠又促使了蘩漪的病態。周朴園對蘩漪的不滿和愛情的失落讓他開始回憶和侍萍當年的情愛,周朴園保留了家中的舊式傢具和侍萍的相片,向兒子周萍說侍萍是如何賢惠、善良。而在侍萍出現在周公館時,周朴園又表現出一副冷酷無情的樣子。這是因為周朴園有戀舊情節,將對過去和侍萍美好生活的回憶轉移到傢具和相片上,但是僅此而已,對侍萍本人並無懷念之意。從本我上看,周朴園是一個變態、扭曲的人,而從超我上看,周朴園在努力扮演一個封建家庭最具威嚴的家長,為了體面,不能和蘩漪離婚,也不能對蘩漪打罵以泄不滿,只能以「合情合理」的方式——逼迫蘩漪喝葯,來讓蘩漪順從自己。曹禺先生筆下的周朴園就是這樣一個矛盾、偽善的存在,這也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矛盾沖突使然。

⑶ 影視劇《活著》是如何對人物形象的進行再創造的

對於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的創作者來說,塑造人物都是創作的中心任務。然而在改編時,原著人物究竟是改、是刪還是增,恰恰是改編者應該仔細斟酌的。在小說《活著》中,由於余華採用了福貴第一人稱敘述的形式,使得絕大多數人物都是通過福貴的語言描繪出來的。那麼影視劇《活著》是如何對人物形象的進行再創造的?

⑷ 電影中運用光影塑造人物形象

比如辛德勒名單里的特寫鏡頭。紅磨坊里的女主角演出鏡頭。泰國電影大城武士,黃飛鴻里的一些鏡頭。黃飛鴻電影海報的光影應用。等等。

⑸ 電影劇情是如何讓人物顯得更加生動有趣的

重視演員外部形體動作。演員要想將人物角色表演得深刻生動,就應該更加的重視形體功作,將其表演得准確富於表現力。形體動作要完滿地達到角色創造,在日常的訓練中演員應該重視形體訓練的問題,需要演員具有柔韌、靈巧、協調的形體。演員既是創作者又是創作的材料,通過平時的刻苦訓練,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地去塑造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通過形體動作表達出角色細致復雜的內心感情。對於一名優秀的演員來說,應該從全面提高藝術修養著手,來提高表演技巧。在表演設計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組織和體現角色的外部形體動作,善於掌握這種特性和規律,使人物形象更加的深刻生動。

⑹ 電影劇本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用電影劇本塑造人物需要用影像化來看待和表現人物,不能像寫小說一樣用一些類似「滄桑」「有故事」等詞彙來形容,劇本是在沒有具體演員形象的前提下撰寫的,所以不需要太詳細的相貌描述,需要的是些事,通過可拍出來的影像化事件來塑造人物,因為你的人物是要融入到故事中去的,這么說不知道lz喜歡嗎

⑺ 影視表演:怎麼在劇本中塑造人物性格

淺談電影劇本中類型人物性格塑造
1 引言
戲劇理論家和教育家貝克在《戲劇技巧》中說,劇作中的人物可劃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概念化人物,即作者立場的傳聲筒;第二種便是類型化人物,「他們」擁有某些突出的特徵或一組密切相關的特徵;第三種為圓整人物(Round character),圓整型人物通常具有性格的多側面和復雜性。本研究將對電影劇本《親密無間》中的類型人物的性格塑造進行探討。
2 人物性格的特點
通常一部電影的視覺沖擊力能為一部影片帶來商業票房,而只有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獨特貢獻才能為影片帶來藝術品位方面的成就。將劇中人物作類型化處理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生活中的現實性格通常都是模糊而復雜的,我們通過劇本《親密無間》探索類型化人物世界的性格特點,對劇本中的任務按功能和個性分為:叛逆人物、慾望人物及異化人物。
2.1 復雜性
劇本中朱樺有意識的與他的孿生弟弟針鋒相對,「就喜歡跟他(白狄)唱反調,證明自己比他強,因為在他眼裡,白狄總是能得到一切,而他什麼都沒有,他嫉妒他,從少時一直持續到現在。但這既幼稚又毫無根據,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麻煩,只是成功者著眼於尋找解決的辦法,而失敗者卻怨天尤人,緊盯別人的光芒。雖然不想承認,可朱樺屬於後者,他口口聲聲地說他愛母親,卻把造成自己不幸的責任全推到她身上,盡管明白她當時完全是迫不得已,而且白狄和他如此相像,她根本不是有意丟下朱樺的。」這一段畫外音交代出朱樺這個「叛逆」人物性格特點的根源性,他的無理取鬧、口無遮攔都有著這個人物的兒時背景,透過表象看到本質,這是塑造「叛逆型」人物常用的手段。
2.2 獨特性
白狄在劇中被塑造成一個「冷麵鬼」,既往是個心狠手辣,沒有心的嗜血殺手。一個陰郁的殺手卻對身邊單純的如白紙一樣干凈的同時藍彬產生了異樣的情愫;而處處與他作對的孿生兄弟朱樺問他「你恨我嗎?」白狄說「我從來就沒恨過你,是你在恨我」。冷麵殺手面對親情時也也流露出溫暖的一面,他依舊認為血緣是最深刻的羈絆,出生就註定了,一輩子都改變不了。我對白狄這個人物性
格做了雙重性處理,以內向化的藝術視角,將社會批判和心理分析相結合,突觸表現非理性心理,使人物性格內涵更加豐富,風格更趨鮮明。
2.3 變化性
運用內心獨白、心理分析、自我解剖等手法展示劇中人的內心世界、靈魂軌跡、心理矛盾和內心沖突。我們從情感角度分析它們是如何體現人物性格特徵及其劇情變化的。Martin認為情感可以是性質(quality),過程(process),也可以使評論(comment)。劇中每個人物性格都不是一層不變的,順著情感這條線索我們可以看到主人翁性格的多面性也就是變化性,比如說叛逆人物——朱樺,因嫉妒孿生兄弟的光芒而與他針鋒相對,在得知白狄其實一直都沒有在恨他,在白狄內心一直把他當做親人,叛逆人物性格特點開始發生變化了,同時也推動者劇情進一步的發展。
阿鍥爾曾經說過:「有人不滿意一個人物從頭至尾總是抱著同一的態度,這種人物其實並不能算是人,只是兩三個特徵的化身,這些特徵在出場十分鍾內疚已表現無遺,以後便只是不斷的重復再現,正像一個循環小數似的。該劇本中我認為也有被塑造的過於單一缺乏變化的角色,比如藍彬,這是個跟劇中其他人物相比而下顯得簡單、幽默而善良的普通上班族,便是缺少了人物性格變化的塑造。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關於他周圍的陰謀一無所知,自以為是繼續過著他的貌似平和的生活。而當所有真相都解開在他面前時他依舊保持慣有的性格特點,我認為這個人物的塑造是不完整的地方。
3.1 情節塑造法
情節就是一個特定的性格在一個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反應和外部行動。是作者對生活觀察、概括、提煉和加工後的支架,用以進一步塑造人物和體現主題,它在劇作中依賴故事而具體化。劇情圍繞著藍彬背後身世、遺產、謀殺、愛情等相關主題劇中陸莉、藍彬、白狄、朱樺等各種人物的查差異和斗爭構成全劇的矛盾沖突,從而交代人物性格特點和行為線索。劇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沖突和行為而體現,只有在全劇沖突的框架中去研究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斗爭,研究他們的區別和聯系,才能把握人物各自的思想性格特徵。劇中陸莉這個聰明的女主人公對自己和被自己拋棄的前老公都有一種無理由的掌控,而劇情一步一步的前進,真想一個個揭開的時候,才發現遠遠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為那個曾經對自己無
比深愛的男人,可以隨時輕而易舉地回到他身邊並將他虜獲,事實並非如此,聰明反被聰明誤,機關算盡,最後一無所有。不斷的情節交代使陸莉這個人物性格特點更加豐富而獨特。
3.2 特徵塑造法
要塑造出具有獨特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的人物形象要善於從貌似相同的人和時間中抓住這一人物透過細節表現出來的特徵,藉助這些特徵把握人物精神上的內在特質,運用想像和虛構,創造出強化及突觸這些特徵的表現形式。而不是別出心裁地給任務加上一些怪異的癖好、離奇的言行,如本劇中對陸莉的塑造,「扎著兩個高高地羊角辮,頭發染成櫻桃色。一張粉撲撲的圓臉,化視覺系的濃妝,盡管蹬著一雙高跟絆帶鞋,身材仍然顯得嬌小。(裝出可愛的嗓音對以奇怪的姿勢躺在地上的屍體說):對我的服務還滿意嗎,田納先生?」;「服務員把嘴湊到領班耳際:陸莉是藍彬的前妻,雖然和他年紀相當,但總打扮得像個十五六歲的孩子」等,這樣用脫離實際的獵奇來代替人物的個性,搜羅離奇古怪的言行習慣,從外部貼到某個人物身上顯然是不可取的。特徵性塑造法應該努力使人物形象具有精神上的獨立性、自主性以及獨特性。
3.3 語言動作塑造法
人物性格在語言上的表現和在行動上的表現同等重要,「唇槍舌劍、「伶牙俐齒」、「人言可畏」,說話人物的性格語言便能艷如其人,呼之欲出,不單能通過語言折射出人物的身份、文化素養、生活經歷、社會地位,讀者也能通過語言的外延去引申思考社會背景。電影劇本不同於小說、散文等其他文學形式,它用文字塑造形象,描寫場景,反映生活,並最終為電影拍攝提供藍本,是一切影片拍攝的基礎。它既屬於文學范疇,又受到電影特性的制約。是文學特性與電影特性辯證統一的產物。電影劇本必須結合電影藝術的特性,用電影思維方式來創作劇本。電影劇本的特性,首先表現在它應該具備鮮明的動作性和畫面感。
在《親密無間》劇本中對藍彬的語言塑造很成功,如「藍彬:因為你是個機器人,只需要定期上點機油,充點電,就能照常工作。你的製造者十分失敗,甚至忘了給你分配容儲存情感和幽默感的硬碟空間。我為你感到惋惜。他聳聳肩膀:回頭見。」;「藍彬受不了的翻了翻白眼:我在你眼裡是什麼,老幼孕殘病?拜託,要是你是我手下的實習服務生,跟我說這種肉麻話我早把你耳朵揪下來了。」等
這些生動幽默的語言塑造了藍彬這個可愛而又單純的性格特點。讀者在閱讀劇本時,應能「看見」或聯想出未來影片中一幅幅運動的畫面,「聽到」這些畫面中的聲音;其次,它應顯示出未來影片中的蒙太奇結構以及豐富的潛台詞。正是這種動作性、畫面感和蒙太奇結構使電影文學區別於其他文學形式,給予讀者特殊的審美享受並成為銀幕形象的基礎。電影劇本的每個人物動作與每段場景,都要求畫面化。這是電影藝術的審美特點決定了的,也就反過來要求劇本的文字寫作,達到畫面化或畫面感為好。
3.4 場景塑造法
在一部電影劇本的創作中,劇情、角色、場景是最基本的要素,他們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密不可分,共同服務於科幻藝術創作。一般情況下,角色是主體,劇情是主線,場景設計服務於角色與劇情,場景可以給角色和劇情發展提供舞台,並闡明劇情發生、發展所處的時間與空間背景,表現特定的時空背景對整個故事發生的影響。
每一場戲、每一個段落、每一個情節點和故事點都必須構建,打好基礎,然後再合適的時機來完成它。古德曼認為場景間的「晚進早出」。意思是在很多場景里(根據情節的目的)最好能在最後一個可能的時機再切換。
在《親密無間》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精彩的場景切換,如那場朱樺試圖謀殺藍彬的場景——「朱樺喬裝的白狄的眼神比起平時的冷淡更添了幾分陰郁和強烈的殺意,她另一隻空閑的手伸進大衣的內口袋裡,掏出了一柄亮光一閃的匕首。藍彬掙扎得更加劇烈。朱樺朝他心臟的位置舉起武器—」,帶著緊張感和懸念離開,場景切換到律師辦公室,「辦公室里靜得像口棺材。陽光透過百葉窗,投下一條條被打斷的陰影。寬大的書桌後,一個五十歲上下的男人坐在旋椅里,專心的翻閱著一本文件,黑框眼鏡後的眉頭緊鎖著。陸莉越過桌子坐在他對面,雙手撐在身體兩側的椅子邊上,蹬高跟鞋的雙腳在地上蹭來蹭去。回頭看到藍彬,她露出一個欣喜的笑容,"你來了,親愛的,我真高興!"她旁若無人的摟住他的脖子,在他的唇上輕啄了一下。」緊接著場景再次切換回來「砰!子彈打在金屬上清脆的聲音。刀子被震飛出去,不偏不倚的插在藍彬腦袋上方。鏡子里出現了一個洛莉塔打扮的陸莉。陸莉咀嚼著口香糖:我還以為你退休了,蒼狼白狄。陸莉把槍口對准朱樺:放開他。」這樣的場景切換正符合「晚進早出」的原則,這能
產生良好的閱讀感受,也能推動故事前進。

4 結語
類型人物的特徵如此鮮明,以至於不善於觀察的人也能從他周圍的人們中看出這些特徵。貝克認為,類型的性格化石依靠一種虛假為前提的,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可以用某些突出的特點,或者一組密切相聯系的性格特點來加以充分表現的。類型人物在今天還大大地存在的原因如下:①人物性格特徵有限並且鮮明,這樣就易於觀眾領會和把握。②這樣的人物容易創造,更容易編寫。③鬧劇和情節劇看重的是情節的戲劇性,這樣的劇本哪怕它缺乏人物的個性化,觀眾仍然對同樣的故事百看不厭。通過對劇本《親密無間》類型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其塑造方法的研究對影視劇本的創作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⑻ 影視片塑造人物的方法有那些謝謝~~~

影視劇創作的核心問題——如何塑造人物。他認為基本方法是:始終讓人物處於困境之中;讓觀眾同情你的人物;保持人物的主動性;找到形成人物成長的情節,而「這樣的情節便是塑造人物的必需場面」。
應當說,作者所提供的「基本方法」,不失為傳統影視美學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作者並未提及除此之外是否還有與此「基本方法」大相徑庭的其他方法,那麼,我覺得對此便有進一步商榷的必要,以就正於作者。
在研討影視劇人物塑造是否還有另一種方法以前,首先要說明影視劇存在兩種不同的結構方式。一種是傳統的封閉式的戲劇性結構,另一種則是開放式的散文性結構。影視劇的人物塑造,大致與這兩種不同的結構相對應。
周涌先生論述的影視劇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其結構基本上可統屬於戲劇性結構(也包括某些情節小說式結構)。這種結構的主要特點,是相當重視情節的因果關系,並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直至結局這個情節層次逐步展開,其戲劇事件安排比較嚴謹,通過巧妙的情節起伏跌宕加以線性安排,以戲劇高潮使觀眾的感情達到頂點。正如美國電視藝術家賽德•菲爾法所說,這種結構形式是「典範的、行之有效的,它是一部好的電視劇本的基礎」。但是,也恰如我國電影評論家鍾惦所指出,這種封閉式的戲劇式結構,「著重表現一時一事的具體結果,情節自成起訖。事件帶有孤立和靜止的特徵,是生活的特例而不是生活本身,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個自在自為的完形之物,這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作品的典型性和社會意義」。②
與以上這種戲劇性結構相對應的,就是戲劇性的人物塑造方法。正因為戲劇性結構要求以矛盾沖突為劇作基礎,以戲劇沖突的規律為結構的原則;以步步相逼、場場推進的形勢去發展劇情;以集中、完整的情節保證整體的勻稱謹嚴、有始有終,那麼在這種結構框架中的影視劇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正與周涌先生所歸納的幾條頗為一致。比如說,他要求人物始終處於困境之中,其「最大秘訣便是不斷地把人物逼入絕境。只有困境中的人物才是『有戲』的」;要讓觀眾同情劇中人物,其「秘訣」有效辦法是「讓好人遭難,壞人暫時得志」;而保持人物的生動性「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事件與人物動作之間的因果關系;在設計「必需場面」時,要使人物相互關系的變化「促成人物性格的發展,使人物從初始狀態到達最終狀態」。不難看出,作者所講解的影視劇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是完全符合封閉式戲劇性結構方式規律的。
周涌先生特別告誡讀者:「記住,當你的人物被動地遭遇事件時,不要讓他光是做出反應,你應當設法使人物的反應成為一種主動的行為,並且讓他的行為成為以後事件的動因」。作者的這一觀點,恰是典型的戲劇性結構塑造人物的方式,在中國傳統的古典名劇中,其例證可謂俯拾皆是。假如套用作者在他的文章中所繪制的初始階段——A(劇情進展)——B(劇情跌宕)——C(劇情上升)——最終狀態(大結局)的這種戲劇結構樣式來簡單分析《白蛇傳》、《西廂記》等古代作品,就能清晰地看到,這些經典名作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與周涌先生講述的「基本方法」真是絲絲入扣。
以《白蛇傳》為例。許仙游西湖,與白娘子相逢於斷橋雨中(初始階段);兩人一見鍾情,墮入愛河(劇情進展);許仙發現白娘子是白蛇,而採取「主動的行為」去找法海(劇情跌宕);由於這一「行為」「成為以後事件的動因」,法海與白娘子鬥法,造成水漫金山(劇情上升);白娘子被鎮雷峰塔,小青搭救,許仙與白娘子團圓(結局)。
由此看來,周涌先生的講述雖然仍嫌粗糙,但依然作出了較為精當的總結。然而,他的文章畢竟只談及塑造人物的一個方面而並非全部;只著重於方法之一而並非所有方法;冠之於「基本方法」而不涉及另一種與之頡頏的「基本方法」,對於一些編導(特別是初學者)就有可能造成誤導。
在粗略談畢傳統的封閉式的戲劇性結構及與這種結構相對應的影視劇塑造人物方法之後,我們就應當對另一種結構及與這種結構相對應的塑造人物方法予以簡明闡述。這就是開放式的散文性結構和與此對應的人物塑造方法。
所謂散文性結構,是與戲劇性結構迥然不同的另一種影視結構形式。1986年版的《電影藝術辭典》對此作過詳盡說明:「它與文學中的散文樣式有相似的結構特徵:不太注意情節的完整性和因果關系,沒有明顯的開端、高潮和結局等結構要素,也沒有顯露完整的矛盾沖突線索。」「它或者側重表達含義,或者追求傳達哲理,文體靈活多變,取材自由,在近似散亂中蘊涵著真摯、深沉的情感,因而使這種獨特的敘述格局具有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
還應當補充說明的是,散文式結構與戲劇性結構的最大區別之一,在於前者與後者相對立的非線性結構方法。
由此出發,周涌先生所繪制的初始階段至ABC再到結局的這種戲劇性線性結構圖,在散文式結構中即顯得格格不入,無法套用。作為開放型的散文性結構,它決不進行自我封閉,結構趨於松緩散漫,故事情節採取並列式進展,構成全片的每個片斷和組成部分均不為戲劇高潮而匯聚、積累、上升,而是各有主張,自行其道。它有意識地讓觀眾一邊欣賞,一邊評論,造成家庭式、茶座式的活躍氛圍,促使與鼓勵觀眾在獨立思考後轉入自我社會實踐。應當說,這種復眼式捕捉事物與對象的結構,整部作品無始無終、逼近現實的手法,更具有深刻的現代性,更富於當代人的審美情趣。如果說,具有首尾貫穿的矛盾沖突的行動,有完整的開端、糾葛、發展、高潮和結局的傳統性結構是布萊希特所說的「亞里士多德式戲劇」,那麼,開放型的散文化結構更貼近布氏本人所創造的敘事詩體戲劇手法。
與散文式結構相對應的影視劇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當然也就與戲劇式結構的塑造人物基本方法完全不同。它不是通過人物與事件的相互作用形成因果模式,而往往貌似鬆散和即興,以一個中心人物或一個靜態情境來取得全劇的統一。所以,它不以人物相互沖突和情節表面緊張取勝,也沒有人物關系發展的連續性。它往往隨著人物意識的流動來深入表現正面素質,以接近人物情思的遠近作為藝術內容的尺度。必須指出的是,這種塑造人物的方法雖然極為強調逼近現實生活,「但決不意味是自然主義,作品中的每一個片斷,依然是藝術家對社會生活信息提煉和加工的結晶。它們雖不是一致地導向一個激動人心的高潮,但卻以它的豐富內涵,構築了作品的典型形象」。這種塑造人物的方法,利於主題深化而饒有詩意,便於生活揭示而引發共鳴,亦即雷諾阿所說,是「一個主題的多次復奏」,薄「情節」(並非沒有情節)而厚「情境」(並非止於情境),在西方電影中已形成流派,大量運用並卓有成效,出現了一大批諸如《羅馬十一時》、《偷自行車的人》、《野草莓》、《公民凱恩》等等優秀影片。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影視劇創作中成功地運用散文式結構塑造人物的佳作,同樣也不斷涌現,例如影片《黃土地》、《獵場扎撒》、《海灘》、《青春祭》,電視劇《新聞啟示錄》、《一個女記者的畫外音》、《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尋找回來的世界》等等,都是在觀眾中頗有影響的作品。
為了與戲劇性結構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一個比較,我們不妨對已故著名女導演張暖忻所拍攝的電影《青春祭》略作分析。
《青春祭》是一部描寫知識青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鄉,在西南邊陲傣鄉插隊落戶的故事片。女主人公李純離開了父母,與同學們來到傣家山寨,住在小寨合作社社長家裡。假如按照戲劇性結構方法,李純與她的同學應當與周圍的鄉民形成悲歡離合的關系,從而推進劇情的發展。然而,在這部影片中,從李純紮根山寨開始,我們在影片中所看到的,是她觀看傣家姑娘傍晚游泳;她參加評工分會議;她接觸老啞巴和一百零四歲的奶奶;她到集市上買書;她與「大哥」純真的交往;她為傣族兒童上體育課;老奶奶「伢」的去世……最後的影片結局,也完全脫離了戲劇結構應有的「大高潮」形式,而只是李純獨自一人,在落日中穿行在茅草地上,以旁白講明,「多少年來,我常常夢見那個地方」。
影片《青春祭》的結構方式以及主要人物李純、伢、大哥、啞巴等等的描述,顯然是同周先生要求影視劇編導必須「記住」的創作規律背道而弛的。偶然,正因為《青春祭》的導演張暖忻敢於以散文式結構進行影片塑造人物的新嘗試,使這部影片帶有強烈的創新沖擊力,在國內外專家和觀眾中都獲得普遍的贊同與好評,成為新時期中國影片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標志是對戲劇性的徹底消融」。「如果說《沙鷗》是把戲劇性從外部沖突轉向了內心,後來的《城南舊事》和《鄉音》是對戲劇沖突實施淡化,《青春祭》則完全擺脫了敘事、情節對於戲劇性的依存,第一次實現了整體的非戲劇電影的散文框架。」
以上的簡明闡述,我想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在周涌先生推薦的影視劇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之外,還有另一種基本方法。但是,影視劇的結構歸類和人物塑造方法,從來就沒有固定劃一的法則。本文所提及的另一種方法,也僅著眼於與戲劇式結構相對立的散文式結構,並由此相關連的影視劇人物塑的不同方法。在編導者的實際創作中,不應當也不可能受到限制和約束。他們可以從影視劇作歷史沿革角度入手,也可以從劇作的時間及空間結構處理考慮,或者從敘事方式、視點結構的方面進入案頭工作。即使是本文論及的兩大類型,也只是大致劃分,沒有把小說式、詩式、報告文學式等等各種下屬或相關類型及其相互融合滲透詳加歸納辨析。
影視劇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是每一位編導者都應當學習和掌握的。但是,正如美國文藝理論家小巴斯費爾德所說:「不管存在於任何特定時代的編劇法則都可以被突破。」「沒有確保編劇成功的公式。」⑥在本文即將結束時,我想再引述一段克羅賽斯的論述:「編劇法則是鬆散的和易變的。它們經常被突破,被改變著,被改造得適合於手頭的材料。它們是如此的虛幻,它們彷彿是自相矛盾的,或者說,它們根本不存在。」這兩位外國佬的論述,當然也不需要為編導和讀者們必須「記住」不可。不過,他們的話說得那麼絕對,我想並非毫無道理吧。

⑼ 電影如何塑造人物

電影塑造人物一般是通過對劇本的發揮以及表演演員表演能力的一種形使用,人物的話還是靠演員演戲演出來的

閱讀全文

與電影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成龍演過的電影及受傷次數 瀏覽:488
日本有點福利的電影電視推薦 瀏覽:903
2018真人版電影大黃蜂日版系列 瀏覽:705
鹽城橫店電影城寶龍店學生 瀏覽:904
光谷電影票團購 瀏覽:417
開字電影觀後感 瀏覽:598
2017上海電影節期間票房 瀏覽:971
大傻電影精選 瀏覽:824
恐怖蛇電影大全 瀏覽:230
日本感人動漫電影治癒愛情 瀏覽:476
末日版電影哪個比較好看嗎 瀏覽:619
桃花諾是哪個電影 瀏覽:558
韓國電影兄弟2017演員表 瀏覽:319
銀河補習班電影觀後感2000 瀏覽:556
鄧超電影百團大戰觀後感 瀏覽:668
聊城中影國際影城通宵電影院 瀏覽:732
主角叫夏洛的電影 瀏覽:149
印度電影蛇王的復仇完整版 瀏覽:919
武俠動作片完整版電影免費看 瀏覽:815
2017最近上映電影校園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