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豆瓣評分特別低,讓人無力吐槽的國產電影,你都知道有哪些嗎
《上海堡壘》講述了外星黑暗勢力突襲地球,企圖奪取人類賴以生存的能源寶藏,能源所在的地球重鎮依次遭到重創。國家的邊界被打破,各國精英組建聯合軍隊,人類團結一致抵抗外星侵略者,在所剩無幾的能源城市建立名為「泡防禦」的能量堡壘以抵禦外星人的進攻。隨著紐約、東京、新德里等堡壘城市的紛紛陷落,上海,成為了人類最後的希望。大學生江洋追隨女指揮官林瀾進入了上海堡壘成為一名指揮員。外星勢力不斷發動猛烈襲擊,林瀾受命保護擊退外星人的秘密武器,江洋和幾個好友所在的「灰鷹小隊」則要迎戰外星侵略者,保衛人類的終極一戰在上海打響。
演員是一個相對被動的職業,經常需要見組和推銷自己,學習表演專業的學生也難免要比普通專業學生與社會有更多、更早的接觸。城市中有著很多誘惑,影視圈也同樣復雜,他們的青春美貌也吸引了形形色色的人士們的目光。文老師與自己的學生們在四年的歷程中曾經沮喪過、傷心過甚至大痛過,但是青春這趟旅程,含著眼淚也要向前!他們決心闖入演藝圈並有所作為。但是這部電影評分只有2.0分,真的是不盡人意。
② 擺渡人豆瓣評分竟只有3.9 擺渡人為什麼被瘋狂吐槽
《擺渡人》上映之前,不少小夥伴對這部電影的期待值還是很高的。畢竟是王家衛監制的影片,還有梁朝偉和金城武兩位重量級男神加盟。然而近期看到的電影反饋,幾乎都是一邊倒的差評,豆瓣的評分也僅有3.9。甚至有網友調侃道,罵了爛片一整年,沒想到年底還能殺出一匹黑馬。很多沒看過的網友一定很想知道,《擺渡人》為什麼被罵得得這么慘?這電影真的這么難看嗎?接下來,小編就來揭秘《擺渡人》被吐槽的三大原因。
愛情故事拼盤「擺渡」故事難立
楊曉林(同濟大學電影研究所所長):《擺渡人》是多個撕心裂肺愛情故事的大拼盤,時尚而又豪奢。以誇張、搞笑的漫畫手法描摹調侃當代都市人愛而不得的傷心和痛楚,多線交織的敘事結構,意趣盎然的對白獨白,以小景別和濃艷色調為主的華美鏡語,每一幀都殫精竭慮地把王家衛、周星馳、王晶、徐克放在一起或燴或燉。因多味多意挑戰慣性觀影期待,必然有人淚奔有人捧腹,有人狂愛有人震怒,有人稱快有人愕然。
呂曉明(原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研究員):《擺渡人》並不十分糟糕,如果不是有王家衛、梁朝偉這些名字,觀眾對它的要求會低一些,批評的調門也不會那麼高。
片中三對男女的情事,其實也傳達了一些可以肯定的價值觀。對它的不滿意,多是在藝術呈現上。一是所謂「擺渡人」到底是干什麼的。「顧客」找男主角梁先生和金先生還須預約,他們除了對賈玲的失戀用過「飢餓療法」,看不出「擺渡」過什麼人,倒是一直在「擺渡」自己。當年王朔作品改編電影《頑主》里有家三T公司,那是正兒八經幫人解困;「擺渡人」做的,當是解人的「心憂」,但影片對此漫不經心,沒有講好「擺渡」故事。其二是風格前後不一。前半部梁先生、金先生對愛慕者的追求誇張之極,無論場面、鏡頭、段落,都讓觀者看到了超乎現實的風格,但到了楊穎飆酒這一段,雖然情節仍是假的,鏡頭語言、人物對話卻變得絲絲入扣、入情入理起來,煽情意圖也很明顯。竊以為,這倒透露出作者並非全片胡鬧,仍有「說教」之意。其實,如果影片繼續前半部的嬉鬧風格,在鬧的背後讓觀眾有所領悟即可,而不必跳脫原有風格,造成前後部分的割裂感。
此片的缺陷並不在作者的價值觀,倒是在對電影的內容和形式、立意和體現如何處理等方面存在不足。「王氏」風格變味「慢火細燉」不夠
黃望莉(上海電影學院製作部主任):馮小剛可以拍《甲方乙方》等系列電影,王家衛也可以拍《重慶森林》系列電影,他們一個談的是社會焦慮,一個談的是情感焦慮。電影《擺渡人》是一部為當下90後青年拍的新版《東邪西毒》,其主題意旨很明確,電影語言的華麗程度也足夠,還放了很多喜劇的梗,穿插在劇情中。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部合格的商業電影,既滿足了當下年輕人的主要觀影趣味,也是一部「三觀」較正的影片。
看了電影之後,終於明白,小說《擺渡人》這個題材被王家衛看中,拍成了電影,是借「擺渡人」再次澆自己心中的塊壘。以往的王家衛系列電影,多是對自身情感的宣洩和影像表達。此次,似乎有心「渡人」、「渡己」了。為了吸引當下的主流電影觀眾群,王家衛在這部影片中所大量呈現的迷離的上海都市空間景觀、誇張的表演,繼續沿用了他對香港空間的電影呈現特點,只是少了原來那種慢火細燉的精緻味道。酒吧高爾夫橋段也是他以往「那一壇醉生夢死的酒」的變體。總之,王家衛還是那個王家衛,所差的就是導演的「署名」了。可惜的是,原本可以再出現一部精緻的王家衛式「作者」電影,結果他為了「渡」張嘉佳,也搭上了自己的口碑和品牌。
希望王家衛尊重自己的每一部作品,少一些商業上的炒作,讓觀眾能夠多看到精緻的、精確地表達自己電影觀的作品。龔金平(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初看《擺渡人》,我們很容易煩躁不安。因為影片的場景過於奢靡、喧囂,內景和夜景可能佔了全片90%的篇幅,讓人莫名地感到壓抑和躁動。影片的色彩過於濃烈飽和,尤其那光怪陸離、紙醉金迷的酒吧里,每天上演的似乎是末世狂歡。同時,影片大多是小景別的鏡頭,構圖少有規則對稱的時候,還常常處於晃動和跳躍中,觀眾缺少一個能夠安靜平和地凝視的「安全距離」。再加上大多數人物近乎癲狂的說話方式和動作幅度,影片的節奏和氛圍幾乎時刻處於動盪之中,沒有「小清新」的明媚與寧靜,沒有大遠景中的從容與悠遠。
與這些形式上的狂放形成對比的,是梁朝偉飾演的陳末那略帶滄桑憂郁、卻又顯得深情而睿智的旁白。這些文藝腔十足的旁白,語調克制,情感卻不乏雋永的地方,許多語句也散發著繁華看盡之後的透徹與灑脫。正是在這喧囂的形式與克制的旁白之間,我明白了影片的用心和意義:現代都市人其實並非他們看上去的那樣空虛而麻木,他們不過是用酒精來掩飾內心深處的傷痛與殘缺而已。這也是王家衛許多電影里重復的主題,即現代人的孤獨。這份孤獨來自於個體和這個世界的貌合神離,同時也來自於個體窮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早已失落的東西。《擺渡人》的形式比王家衛以往的所有電影都要更癲狂,但骨子裡的那份孤獨卻依然如故。而且,《擺渡人》比王家衛大多數電影都更為溫和樂觀,它沒有讓人物與「美好」、「回憶」永遠失之交臂,而是讓人物找到了現實中的情感寄託或者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成長。這已經很不「王家衛」了,所以它終究不是王家衛的電影。整體而言,《擺渡人》並不像網上所說那麼不堪。影片也許有浮誇的地方,一些笑點也比較生硬,但我們不能否認影片在刻畫現代人生活狀態和情感焦慮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影片在紛擾鼎沸的環境里尋求內心靜觀的突破性嘗試。
迷信明星魅力烹煮乏味「雞湯」
劉巽達(《上海采風》雜志主編):我承認,我戴了兩副眼鏡同時看《擺渡人》。
一副眼鏡說,賤賤的喜感逗笑了我好多次,也算沒白看,尤其是擅裝深沉的梁朝偉改變戲路有驚喜。即使有點浪費大才,但還是給影片加分。
另一副眼鏡說,既然集合了梁朝偉、金城武、王家衛等精英影人,卻烹煮出一鍋營養貧乏的雞湯,殊為可惜。全片人物眾多,塑造得像模像樣的卻沒幾個。
近期熱映的幾部片子已經呈現中國電影的共同軟肋:或者迷信資金,或者迷信明星,但講不好故事,找不好內核,塑不好形象,唯靠攝影、音樂、特效撐持。歧途漫漫,不知何時反省、返路。李建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這是一部典型的無厘頭影片。一群角色,不見人物。像這樣的「腦殘粉」題材,寫寫網路小說也就罷了,拍成電影就多少有些奢侈了。我知道,這樣的電影是拍給「主流」觀眾看的,像我這把年紀的人,能夠看完就需要毅力。我還是以為,一部電影,動輒投入數千萬元,總要承擔一些社會和藝術功能,或讓人開懷大笑,或叫人浮想聯翩,或使人悲憤填膺,哪怕只是認識一些「人」,了解一些生活形態也是好的。什麼都沒有,只有喧囂和聒噪,就難以讓人消受了。
程波(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影視藝術系主任):完全沒有人的情感,還要治癒心靈。完全不懂文學,還要拽文雞湯。完全沒有電影感,拍個廣告就算了,還上院線忽悠觀眾。
和《東成西就》之類看似惡俗但能讓人真捧腹的作品完全不在一個水準之上,甚至比《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都差出好多。鄭重建議,還沒有看過的朋友不要懷著看爛片新標準的獵奇扭曲心理走進電影院了。我這么一個對中國當代電影懷著樂觀態度的人看後都覺得特別悲觀。這樣的作品的存在大大拉低了本就不太高的中國當代電影的平均水準。
③ 豆瓣2.7分遭全網吐槽,愛情公寓如何變成「愛情公墓」
首先,關谷和展博兩大角色就未曾登場。
為什麼沒有來,原因太明顯了。之前關谷的飾演者王傳君就直接在微博上帥氣的喊出了「我不喜歡」,果斷和這個抄襲劇劃清界限,斬斷關系。面對這種拼湊抄襲的劇,我連一塊錢的票房都不想給他,也不想刷出任何與此相關的內容。
也希望以後的爛片也可以遭受到類似的待遇,可惜無論如何真金白銀還是被韋正汪遠賺到了,真的是令人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