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搖擺》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搖擺》([日]西川美和)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XtxlodfS8wU9Pp43lHSj8g
書名:搖擺
作者:[日]西川美和
譯者:崔健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3
頁數:192
內容簡介:
★是枝裕和、小田切讓、香川照之傾力推薦!
★11項電影大獎導演西川美和成名作
★現代家庭中的羅生門。一個女人的死讓兄弟倆反目成仇,究竟是意外還是謀殺?真相復雜難辨,這個家積攢了30年的怨恨爆發了。
————————————————————————————————————
《搖擺》故事簡介:早川稔和早川猛兩兄弟在一個家裡長大,和同一個女人——智惠子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哥哥稔像母親,隱忍溫和,留在閉塞的小鎮經營加油站,照顧家人;弟弟猛像父親,坦率火爆,和家人鬧翻後去了東京做攝影師,很少回家。
他們本質上不是一類人,卻被同一根血脈捆在一起。他們羨慕對方的世界,又不肯踏出自己的王國半步。他們毫無保留地愛著對方,也不可避免地恨著對方。但他們把情緒掩飾得很好,小心翼翼地維系表面的和平。
母親去世一周年,猛回到小鎮。兩兄弟和智惠子一起郊遊,智惠子突然從搖擺的吊橋上墜河身亡。30年來對命運的不甘、對生活的憤懣,還有身為男人不可被挑戰的尊嚴和驕傲,終於要隨
★《搖擺》是現代版家庭中的羅生門,處在案情旋渦中的兩兄弟數次推翻先前的證詞,讓真相越來越模糊,也讓人性中真實殘酷的部分越來越清晰。
★在走過那座吊橋前,我們做了30年的兄弟。
★家,究竟是幸福的起點,還是不幸的根源?
★《搖擺》具備一部好看小說的多種要素:復雜的戀情、難解的真相、說不透的人性、親密的人之間的溫情與決絕。
★同名電影由小田切讓、香川照之主演,代表日本受邀參加戛納國際電影節,獲藍絲帶獎、日本電影學院獎等11項知名大獎。
★最近20年,日本電影的多樣性不斷遭到破壞,我想通過堅持原創來對抗這一現狀,而西川美和導演在這一點上做得比我更好。——是枝裕和
★兄弟僅僅因為血脈相連,就無法逃離彼此的人生。人與人的關系脆弱而危險,但我想在《搖擺》中以兄弟為主題,藉助人與人之間難以割捨的東西,尋求人際關系的更多可能。——西川美和
★讀完《搖擺》後我震驚不已,沒想到一個年輕女子可以寫出這么洞悉兄弟之間繁復心情的作品,西川美和令我肅然起敬。——香川照之
★起初看到《搖擺》這個故事時,我就特別感興趣,很想出演。《搖擺》是我跨入而立之年的代表作,我將此前學到的所有,都傾注到了《搖擺》中。——小田切讓
★夫妻或戀人相處不愉快時可以分手,父母有可能早於自己離世,而手足之間的感情永遠割捨不斷,即便不喜歡也必須連在一起,仔細想想很不可思議。《搖擺》吸引我的就是這一點。——伊坂幸太郎
作者簡介:
西川美和
1974年生,日本知名導演、編劇、作家。
她是日本知名導演,是創意不斷的編劇,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作家。
她自編自導了多部反映人性殘酷與溫情的電影,摘得日本影壇多項大獎的桂冠。
她是是枝裕和惺惺相惜的好友,兩人更一同創辦電影製作公司,扶植年輕導演。
她在文學方面亦擁有過人 天賦,作品多次入圍「直木獎」「山本周五郎獎」「三島由紀夫獎」等日本重要文學獎項,得到江國香織、西加奈子等直木獎得主的一致盛贊。
有媒體稱:「同樣是講故事,作家使用文字,導演運用影像,很少有人二者兼擅,而西川美和是個例外。」
代表作有《搖擺》《永久的托詞》等。
㈡ 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文藝清新:向左走向右走 天使愛美麗 建築學概論 戀空 花水木 初戀這件小事 yes or no 傲慢與偏見 一夜驚喜 非常完美 甜蜜蜜 完美新娘 公主日記 菊次郎的夏天 橫道世之介 怦然心動 自從他來了 青春派 聽見天堂 情書 花與愛麗絲 陽光姐妹淘 那山那人那狗 放牛班的春天 練習曲 牛仔褲的夏天 扶桑花女孩 我的父親母親
虐戀情深: 雛菊 只有你 我腦海中的橡皮擦 畫皮 如果愛 旺角卡門 重慶森林 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霸王別姬 春光乍泄 墮落天使 李米的猜想 愛情的牙齒 晚秋 驚蟄 月蝕 香草天空 美人圖 愛有來生 胭脂扣 潘金蓮的前世今生 倩女幽魂 滿洲國妖艷川島芳子 阿郎的故事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 古今大戰秦俑情 畫魂 暖 源氏物語之千年之謎
職場愛情:杜拉拉升職記 愛出色 搖擺的婚約 BJ單身日記 穿Parada的女魔頭 一個購物狂的自白 一夜驚喜 八面玲瓏的申小姐 攢錢羅曼史
唯美動漫: 秒速五厘米(每一幅畫面都可以用來當壁紙) 聽見濤聲 螢火之森 哈爾的移動城堡 虞美人盛開的山坡 側耳傾聽
口碑相傳片: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莎翁情史 鋼琴別戀 北京遇上西雅圖 頤和園 戀戀筆記本 天堂電影院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濃情巧克力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最好的時光 海上花 藝妓回憶錄 最愛 心動 二十三十四十 白日焰火 紅顏 今年夏天 昨天 長大成人 陽光燦爛的日子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立春 孔雀 圖雅的婚事 青草地 香火 老井 黃土地 紅高粱 米 唐朝豪放女 花街時代 廟街皇後 推拿 觀音山 二次曝光 蘋果 好奇害死貓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夢之安魂曲 性毒品搖滾樂 羅生門 生之欲 蜘蛛巢城 七武士 亂 摩托日記 歸途列車上車,走吧 西施眼 熔爐 殺人回憶 回歸 我殺了我媽媽 卧虎藏龍 荊軻刺秦王 綉春刀 投名狀 陸小鳳傳奇
與二戰有關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 辛德勒的名單 鋼琴家 兵臨城下 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 生之欲 野良犬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修女艾達
這些電影是我自己看過後整理出來的,在豆瓣基本上都是7分以上,值得樓主花點時間看看。
㈢ 恐怖極限游戲:一場生活和命運的密室殺戮
白顏一度曾經非常醉心於看密室類電影,這其中有《電鋸驚魂》系列、《活埋》、《面試》等經典影片,也有很多則相對冷門。
密室類電影通常都是小成本製作,場景簡單,劇情集中,感覺上似乎是比較好拍的電影,實則不然。
正因為這類電影的空間局限性,「如何講好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就成為了這類電影取勝的關鍵。
美國電影《恐怖極限游戲》,是一部拍攝於2012年的密室類電影,豆瓣評分不高,只有5.5分。
演員不知名,內容簡單粗暴,負能量爆棚,劇情節奏把握不得當,這些都可能是它被詬病的理由。
然而今天白顏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不過是一個變態有錢人設計出來戲耍別人的游戲,只要不參加這個游戲,這一切恐怖就與你無關。
其實,這場游戲正活脫脫是我們的生活,包含著每個人的命和運。
只要你活著,你就是這個密室中的一員。
電影中的每一個角色,都代表著一種意象。
布蘭里克先生,片中的大富翁,游戲的設計和發起者。
他代表著規律和規則,更直白一點來說,他就是那個我們都逃不出去的命、逃不出去的生活。
他表面彬彬有禮、面帶微笑,其實冷酷無情,沒有任何商量餘地。
這和命是一樣的。 看上去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活著的權利,然而從一出生你的命就已經註定,無論任何人都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和父母。
朱利安,片中布蘭里克先生的兒子,富二代,變態游戲的參與和享受者。
他代表著既得利益者。
不需要任何奮斗和努力就已經站在了人生的巔峰,可以將別人的性命玩弄於股掌之間。
不需多說,你懂的。
貝文,片中布蘭里克家的管家,確保游戲按照主人的要求進行下去。
他代表著對規律和規則的維護。
規律和規則從來都不是用來保護任何人的,它們存在的目的只是為了保持社會正常運轉。
所以,貝文會毫不猶豫地擊斃違反游戲規則的人,同時,對意欲對女主圖謀不軌的朱利安也毫無偏袒。
黑人醫生,片中女主依瑞斯弟弟的主治醫,介紹女主參加游戲的人,也曾經是之前一次游戲的勝利者。
後來他良心發現,跑到庄園去救女主,結果被貝文一槍爆頭。
他代表著希望。
在這部電影里,希望可以解讀為:無望的人所做的美夢。
黑人醫生的確曾經是改變了些許命運的幸運兒,但仍舊無法徹底逃脫。
他多年來被迫幫助布蘭里克物色合適的獵物,並親手將他們送進這場恐怖游戲。
當醫生闖進庄園出現在女主面前要帶她離開之際,女主彷彿真的見到了逃出去的希望。
然而一切轉瞬即逝,化為泡影。
在命數和生活的規則面前,希望是多麼地脆弱。
包括女主在內的八名參與游戲者,他們都希望得到布蘭里克在經濟上的資助。
他們代表著我們每一個普通人,我們都對生活有所訴求。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豐厚的物質生活,渴望幸福美滿。
可是,我們得到的回饋是什麼呢?
布蘭里克游戲的第一次牛刀小試,完全出自於他的一時興起。
是的,生活經常和我們開一些「不經意」的小玩笑,它才不理會後果。
因為女主依瑞斯是一個素食主義者,布蘭里克於是用金錢為條件,讓她吃掉盤子里的烤肉和鵝肝。
而年紀較大的康維曾經是一個酒鬼,雖然已經戒酒16年,卻仍然無法讓生活有所起色。布蘭里克同樣以五萬塊為條件,讓康維重新端起酒杯。
這個游戲看似無憂性命,就連一同參與游戲的其他人也都認為這太簡單了。
真的是這樣么?
素食和戒酒,代表著一個人的原則和底線 。
為了金錢,或者說為了生活中的利益,人的原則可以打破,底線可以低到無下限。
最可怕的是,摧毀這種原則和底線卻往往能得到認同。
因為覺得「無所謂」。
布蘭里克的第二個游戲,選擇電擊自己,還是電擊別人?
游戲升級了,殘酷也升級了。
這個游戲代表著,在生活中,當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同時擺放在面前的時候,我們會怎麼選擇?
康維首先拍案而起,表示自己絕不參加。
他後悔了。已經有了手中用喝酒換來的五萬,為何還要去搏命?
可是游戲一旦開始就絕不會輕易結束,他的反抗換來的是一顆子彈。
剩下的七個人還算保持著大部分的人性,其中有四個人選擇了電自己,超過了選擇電他人的。
游戲進行到這里,每個人的特質已經基本上顯露出來了。
女主依瑞斯、黑人卡爾較善良;
對依瑞斯有好感的盧卡斯善良、想團結大家反抗;
伊拉克兵崔維斯善良無腦、性格倔強暴躁;
壯漢彼得沒什麼主意,左右搖擺,屬於騎牆派;
老婦人琳達昏聵老邁,存在感低;
濃妝艷抹的年輕女孩艾米是最早發現這個游戲殘酷性的,她的目的性也最強,做事不擇手段。
就像生活當中的人,五花八門光怪陸離,什麼樣的人都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世之道。
有的人真的會把生活和工作當成你死我活的戰場的。
從第三個游戲開始,每個人都感覺到了死亡的威脅。
伊拉克兵崔維斯因為在游戲休息間隙得罪了朱利安這位既得利益者,他於是成了第三個游戲的犧牲品。
你是選擇用冰錐刺別人一下,還是用犀牛皮鞭鞭打崔維斯三下?
兩個都不選的話,等著你的就是貝文手裡的槍。
這個游戲代表著,在生活中,當你必須要違背良心破壞他人利益的時候,我們會怎麼選擇?
能在這種時候選擇自我犧牲的人,恐怕除了佛祖和耶穌,這些年已經不多見了。
這種局面並非極端。就好像在職場里,當需要你在權力之爭中站隊的時候,你是向左,還是向右,還是原地不動?
第三個游戲之後,原本的八個人只剩下了一半。
第四個游戲,你是選擇不知道寫了什麼任務的卡片,還是在水桶里憋氣2分鍾?
這代表著我們每個人對未來都是未知的,因為有了憧憬,所以難免有時想要放手一搏。
萬一成功了呢,對吧。
就好像有一份穩定工作的你忍不住辭職創業,就好像看多了婚姻丑態的你決定一輩子單身。
萬一我選對了呢,對吧。
電影《黑客帝國》中有兩句台詞,多年來白顏一直念念不忘。
還記得尼奧選擇紅葯丸還是藍葯丸的那一幕嗎?
尼奧一直以為是自己的選擇決定了自己後來的路,直到他在Matrix里遇到了先知,他才知道這所謂的選擇不過是個「讓人以為自己真的有選擇」的假象。
不管是在水桶里憋氣2分鍾,還是在手裡引燃一顆巨大的爆竹,還是用刀片割開自己的眼睛,還是在水桶里憋氣4分鍾,總之,都是要人痛苦或者死亡。
可怕嗎?
終於到了最後一個游戲。
此時壯漢彼得已經心臟病發而死,勢利女艾米已經在水桶里溺亡,只剩下了女主依瑞斯和盧卡斯。
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在鋪墊盧卡斯對依瑞斯的好。
他照顧她,呵護她,替她受苦,甚至為了讓依瑞斯能夠跑掉而犧牲自己。
此時的盧卡斯帶著一隻腫起的眼睛露出了微笑。
他覺得依瑞斯不會對他開槍。
畢竟他們患難與共走到這一步,而敞開的大門就在他們的眼前。
可是,如果選擇兩個人離開,依瑞斯將拿不到那筆錢,她就無法挽救身患絕症的弟弟,無法改善家中貧困的生活,無法償還父母生前欠下的債務,也無法重回校園。
是的,依瑞斯開槍了。
她哭泣著扣動了扳機,赤紅的鮮血從盧卡斯胸膛湧出,他直到死也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感情算什麼呢?
這個游戲正代表著,在現實和情感之間只能選擇一個的時候,我們該怎麼選擇?
其實我們根本沒得選啊。
影片最後有一個巨大的反轉,將本片的負能量指數又急速飆升了無數個點。
此處白顏不再繼續劇透,反正也都透得差不多了。
恐怖極限游戲之所以恐怖,不只是因為它一直在挑戰人性的極限,更是因為這是一個誰都無法逃出去的命運和生活的密室。
即使是運氣爆棚、最後得到了獎金的女主,她也不是一個勝利者。
與「變態的富翁玩弄完生命後還能逃脫法律」相比,我相信這是本片導演更想呈獻給觀影者的體會,從這一點上講,本片的評分應該高於現有的5.5.
看完之後看點無腦喜劇舒緩一下情緒吧,可千萬別抑鬱了啊。
㈣ 求豆瓣2020年度評分最高的五部恐怖片電影資源
豆瓣2020年度評分最高的五部恐怖片《狩獵》《飢餓站台》《燈塔》《隱形人》《電話》網路網盤資源高清免費下載,資源合集:鏈接:
1:飢餓站台
豆瓣評分:7.8
在未來的反烏托邦國度中,囚犯們被關押在垂直堆疊的牢房裡,飢腸轆轆地看著食物從上層落下,靠近頂層的人吃得飽飽的,而位於底層的人則因飢餓而變得激進。
由加爾德·加斯特盧-烏魯希亞執導的《飢餓站台》是一部扭曲的社會寓言,講述了人類最黑暗和最飢渴的一面。
㈤ 豆瓣評分8.8,《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什麼華語影史地位這么高
只用一部《一一》就可以讓人喜歡上楊德昌。我看了4部,但仍然不敢理直氣壯地談論他和他的電影。
因為在我看來,只有當你真正領會一部作品時,才有資格去評論它。 否則,任何觀點都是膚淺甚至粗鄙的。對於楊德昌的電影,我依然認為自己還缺乏理解它所需要的生活閱歷。
因此,即便有所感悟也不敢亂下結論。
我最經總是想起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部時隔多年的老片子。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飽含了楊德昌對人、 社會 、烏托邦等等太多的注釋,他的鏡頭不是為戲劇而生,是為人性而生。
金馬獎影片,豆瓣8.8,IDMb接近滿分, 這部被譽為「最好的華語電影」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敘事方式很值得新聞寫作的借鑒。而我也慢慢覺得,原來很多新聞事件的發生機理都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有不少相似之處。影像作品與文字作品,似乎有了很多的相通點。
影像的表現力要遠遠強於文字。
因為直觀的畫面和生動的細節更容易激起受眾的某種情愫,從而超出作者原本想要表達的內容。巧合的是,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正是改編自一則短簡的新聞 ,而它的價值卻遠遠超出了這個微不足道的新聞事件。
( 以下簡稱《牯嶺街》)
1991他將時間點定位於民國50年,拍攝了從片名上看似血腥暴力的《牯嶺街》,全景展示了台灣 社會 在那個時代人和事。
在我看來楊導是在 用電影解構台灣 社會 ,通過發生在民國50年一段少年間的愛恨情仇故事隱喻的表達出了希望中的台灣民眾殺死了過去台灣的觀點。
楊德昌的電影是那種無論電影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都會不斷有人翻出來一遍遍重溫的經典,他不束之高閣,他不拒人千里,他更不神秘兮兮。
他的作品猶如放大鏡一般的放大著整個當時全中國的 社會 矛盾 ,看得我都不忍再看下去。
平淡無奇的鏡頭語言一直 持續了快四個小時 ,《牯嶺街》講述了很多東西。
也就是這些毫無波折感的鏡頭才讓觀眾體會到了心酸與感嘆之情, 鏡頭從小的青少年暴力,早戀,分派別,再到中國內部階級矛盾,人們捕風捉影,人心惶惶 。
楊導的確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否則拍不出來這么貼近生活的優秀作品。
從《光陰的故事》《牯嶺街》到《麻將》《一一》, 楊德昌從來沒有將鏡頭離開青春電影,他一直在用淡定而悲憫的目光隨著時代用鏡頭記錄下我們這個時代的的悲歡離合 。
楊導的這四部電影恰恰應和了中國古典哲學起、承、轉、合的玄機,四部電影正好構築了整個人生。
而台灣青春電影從侯孝賢、楊德昌到易智言、鈕承澤,從《童年往事》《牯嶺街》到《藍色大門》《艋舺》以來的近三十年時間,台灣的此類電影帶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感動,正是這些異彩紛呈,別具魅力的台灣殘酷青春電影陪伴我們走過另一種青春年代,讓我們感受、感悟、感動那一抹淡淡的憂傷,那一絲執拗的美好。
在這個時代,能繼續看到這么精彩的作品,幸甚。
無論是從表現深度還是影像魅力來說,《牯嶺街》都是華語電影無法逾越的巔峰之作。
它獨特而迷人的魅力即使今天看來亦生動可感,無法令人忘懷。
《牯嶺街》也是楊德昌十年磨一劍的嘔心瀝血之作,堪稱青春時代的一幅清明上河圖,寫盡了青春時代的悲歡離合, 那種 砥礪的銳氣和不羈的才情此後再也沒有重現。
即使是生命詠嘆詩式的《一一》抑難以匹敵《牯嶺街》的靈氣 ,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安得幾回聞」式的人生頌歌。
影片的故事背景20世紀50年代,是台灣政治生活的轉型期。
解放戰爭結束,國民黨倉皇逃竄到台灣島,同時也有大量平民湧入,遠離故土,迎來的只有漫長的、毫無止境的等待。
楊德昌作品裡展現的台灣就是處於共產主義、民主主義、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拉扯之下,其混亂、疏離與反復無常有時會引發削弱型的 社會 變亂, 那些處於 社會 底層的弱勢群體,往往會首當其沖成為犧牲品。
《牯嶺街》以旁觀者一樣的冷靜視角展現了一種和平年代之下躁動不安的生存狀態。
其實每一個 社會 都有這樣一個必須要經歷的發展階段,美國的60年代是正是美國 歷史 上最為狂躁的年代,史稱「焦慮的一代」。而彼時的台灣,剛剛經歷了國民黨統治下的超長融合期,黨派矛盾與各種 社會 矛盾都在最為尖銳的時候。
在這個急劇轉型的時期, 舊有的價值觀遭到廢棄,新的價值觀尚未建立 ,整個 社會 都沒有一套合理的自我約束機制。
人們東奔西走忙忙碌碌,喪失了精神追求,隨波逐流。
影片有兩條線,都集中指向 社會 階級矛盾。
主線指向了一群青少年中學生拉幫結派,幫派紛爭。副線則指向了成人 社會 之間的政治斗爭,比少年之間的幫派紛爭更加凶險。
片中張震飾演的小四兒與父親有著如出一轍的固執,這兩個人物都有著舊時代仕人的那種高亮風骨。
他們奉行忠誠、簡朴、勤學的信條,這正是傳統的儒家、法家教導後人的為人之道。
滑頭這個人物正如他的名字一樣,是一個滑頭。這個人物見風使舵,充滿了小人的陰狠毒辣。政治斗爭中的汪狗同樣也是這樣一個人物。
其實在那樣無信仰的 社會 環境下,這種人的存在更加普遍。
他們的存在客觀上指出了一個問題,就是 社會 信仰已經從精神追求逐漸的開始物化為可以看得見的金錢和權力, 這正是《牯嶺街》所展現出的 社會 精神狀態,這是一種 社會 的病態 。
影片中的另一派人物相對來講更加符號化,對於他們影片並沒有著墨於更多的性格塑造。只是以旁觀者的視角展現了他們的行為,顯然站在了俠義精神的對立面。
哈尼死前單獨約架曾經說過,最看不起他們的行為。
他們象徵的更多的是信仰的壓制者和毀壞者。而在成人 社會 中,這群人成了政治斗爭的施加者,國民黨黨內的斗爭成了毀壞 社會 信仰的大手,一個破壞者的形象在影片中被更加的符號化。
楊德昌通過對這幾類人的刻畫,展現了整個 社會 中多個矛盾極端,呈現出了一個精神上撕裂的焦慮 社會 。
所有的錯綜復雜的事件發展,歸根結底都在於每一類人所信奉的規則不同、想法不同,而最終當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勢必會造成一些慘劇的發生。
影片中間發生的一場慘烈的斗毆是全片的最高潮段落,在這場斗毆中另外一個幫派終於被消滅干凈。
然而與這場大勝利同時到來的,卻是父親在政治斗爭中的落敗。
這一勝一敗的結局對比,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比「江湖」更險惡的戰場——政治戰場 ,它破壞了這個 社會 本來應該有的平衡,使得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
我們以為最不可能變壞的孩子居然走上了最絕的路,無法料想的結局。
影片開始的時候,小四和父親並肩騎車從樹木蔥蘢的林蔭道深處緩緩出現在畫面里,色調溫暖明亮,一反影片始終籠罩著的灰暗陰沉。
那時的他是個典型的乖孩子、好學生,有著干凈的臉和清澈的眼睛。 他的世界本來應該和黑暗沒有任何交集,就算命運將他投入到那樣一個混亂的環境里他也努力堅持自己,從未想過要去混。
他是黑暗裡的一線光芒,就像他從片場弄來的那個手電筒照出的光,將黑夜照亮。
開始的時候電筒用來隨意照人,透著孩子氣頑皮搞怪的心態;
小四躲在自己狹小的空間里,打著電筒寫日記,有時它開開關關,光亮明滅之間,少年彷徨無助的心也跟著搖擺不定;
小明也在路邊把玩過這把手電筒,那時她和小四分享著希望的光芒,最快樂的一段光景。
再後來,小四帶著手電筒經歷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幫派活動,為哈尼報仇。一切都在幽暗中進行,只有小四電筒的光不時閃現。
他沒有殺人,他還在堅持著。然而不公平的事一件件發生,朋友的死去,被記過,退學,這些都不至於熄滅小四內心的火焰。 但最後小明的背叛給了他致命一擊,令他徹底放棄生命中的光線 ,雖然他曾如此熱愛光亮。
影片快結束時,有一個細節,小四把手電筒留在了片場,讓它回到原來的地方。黑暗裡最後一線光無聲無息的消失了,誰的過錯,無從解答。「人生真的好孤獨啊,你知道一個人最絕望的時候是什麼感覺...」
人都是孤獨的,彼此不能代替。
總覺得楊德昌不是在用膠片拍電影,而是拿一架放大鏡冷靜觀察,所有細節都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示,他卻仍舊躲在暗處不動聲色。
他很少用煽情的特寫和背景音樂,對少年人的愛情和青春幾乎沒有任何外露的渲染,只是靜靜填在一個個零碎的鏡頭里。
楊德昌對於 社會 的洞察有著異常冷峻和敏銳的感覺,他絕對是以一個藝術家的眼光在關照這個 社會 ,關照悲劇。
在他的電影里,悲劇的發生是沒有通俗敘述的因為和然後,一切都是順水推舟,都在這個已經滿目瘡痍的 社會 機器的運轉下發生。
所以,每個時代發生的悲劇盡管原因不同,但都不可避免。而 社會 機器同時又是人來操作的, 人心的貪欲和黑暗,可能都是這不能改變的一個源頭 。
大姐的青春是入世和光明的,她漂亮的長裙,流利的英語,戴手錶的姿勢,還有教訓弟妹的家長口氣,就象是她媽媽留在上海的韶華;
老二的青春混沌而壓抑,在家裡永遠處於被忽視被責罰的位置,流連於彈子房也可解釋為內心中被接納被承認的渴望。
二姐把青春的信仰奉獻給了上帝,她的聲音一直都是低沉而平靜的,但最後得知小四殺人時歇斯底里的尖叫,卻充滿了對神的憤怒和絕望。小妹衣服上的鈕扣總是掉,裙子總是嫌短,那是她迅速成長的青春。
相信很多人都能在小四身上找到自己年少時的影子,正統的家教、不錯的學業、沉默的性格、敏感的心靈。
當張震那張稚嫩而羞澀的臉出現在鏡頭前時,我忽然有一種親切感,那種久違像極了多年前的我。
十年前的張震還沒長成今天《春光乍泄》和《卧虎藏龍》里的帥哥模樣,但那張純凈的臉龐在我看來更加飽滿,富於表現力。
小四這一形象並不因其寡言而顯懦弱,相反是堅強有力的,他始終不肯放棄自我的信念,寧願被學校記大過、開除也不認錯,寧願毀了自己也不允許小明這樣「沒出息」。
大家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他殺小明這個中心情節上,但不應忽視的還有另外兩個人物對他的影響—— 父親和好友哈尼 。
同小四一樣,父親在大環境中的性格發展也是非常飽滿的,在幾乎相同的學校訓導處場景中,觀眾清晰地看到了導演刻意安排的強對比, 由影片開始的據理力爭到後來的唯唯諾諾,這個保有年輕人朝氣的知識分子終於被殘酷的現實徹底擊垮 。
曾鼓勵孩子「要相信自己的未來可以由自己的努力來決定」的父親在小四的精神世界裡倒下了,他就只剩下哈尼的精神支持。
小明在他眼裡是一個美麗的卻又脆弱的待拯救的存在,他想要照顧她,想要將她抽離出自己混亂的生活,但小明不想改變,就如同這個世界一樣。
愛情在小四心中其實是一種改變目前生存狀態的力量,所以他才會對小翠也說出想要好好在一起的話,但是小翠直指他的痛處,讓他不知所措,沒想到在小明那裡,他也得到了同樣的答案。
楊德昌極其克制地表現了這本該大肆渲染的一切, 大量的全景甚至大全景鏡頭,人物的面目模糊 ,聲音卻在觀眾的耳邊響起,如此清晰和接近。
這讓人產生一種偷窺的假想。探照燈和蠟燭成為影片的常備光源,所有的殺戮和械鬥幾乎都發生在晚上,隱藏在黑暗中,也許表現這些打打殺殺不是目的,他要表現的是別的什麼東西。
我常常在想,小四心目中真正愛的究竟是小明還是哈尼?
這聽起來有點兒荒謬,他遠在認識哈尼之前就喜歡上了小明,但是哈尼在他生命里的曇花一現無疑給了他巨大的沖擊。整部片子的基調是非常寫實的,唯獨對戲分不多的哈尼調入了理想主義的色彩。
藍色海軍服下的「小公園」老大英俊而孤獨,他近乎傻氣地單槍匹馬去談判,結果失去了年輕的生命,只是為了像《戰爭與和平》里那個「獨自去堵拿破崙的老頭」一樣去抗爭那些不能抗爭的事。
正是這看似不值得的死激發了小四強烈的生機,他第一次勇敢地向心愛的姑娘表白。
「我永遠不會離開你的!」
而到了影片的最高潮,他甚至發出了「現在,我就是哈尼」的聲音。在他拔刀捅向小明的時候,他感到自己是在和哈尼一起同醜陋的現實世界爭奪小明。
這就是楊德昌的高明之處。
被殺者小明是一個很復雜的人物,楊德昌加在她身上的已遠遠超出十幾歲少女的負荷。
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她對殘酷現實的體會遠比小四透徹,貧窮、動盪、寄人籬下,時刻處在一種沒有安全感的不穩定狀態中,這使得小明身上體現著矛盾的美感,既有少女的清純羞澀,又有成熟女人的冷酷。
你可以罵她水性楊花 ,跟身邊每一個追她的男孩子相好,但在看完《牯嶺街》第三遍後,我為她難過的程度甚至超過了為小四。
如果說, 在小四由明轉暗的青春里,小明是他最後的亮色 ;那麼,在小明早已暗淡無光的青春里,小四就是她唯一的亮色,而這唯一的光亮,還是被她自己掐滅的。
同小四家熱鬧溫馨而相對穩定的氣氛相比,小明和母親總是在為明天的落腳點擔心。她母親曾憂傷地說,「你一定要快快長大。」 這沉重的期待和嚴酷的生存環境剝奪了她真正享有青春的權利,她在最單純的年紀就迅速地被這個世界同化了。
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她甚至比小四父親還要成熟和衰老。
在另一面,小明的眉宇間還閃爍著純真的光芒,她其實是那樣迫切地需要被理解和尊重,因此小四是心靈上最貼近她也最溫暖她的人。
但是最終,她還是背叛了小四,也就是背叛了自己,向更為強大的現實世界妥協了。
小四終於用匕首殺了小明,被判入獄十五年。
小貓拿了自己錄制的音帶去看他,卻被看守隨手丟進垃圾箱。空氣中傳來小貓細聲細氣模仿貓王的歌聲,歌聲稚嫩,是他們單純而認真的青春。
看完電影後,我怎能不為青春的死去痛哭?在楊德昌鮮血淋漓的青春里,又有誰能夠不失聲痛哭?
或者與其說楊德昌想讓我們感動,他更想讓我們思考,他把所有可以煽情的段落都消隱於鏡頭的背後,不讓我們看見。
我們沒有看到失去女兒的小明父母是怎樣的撕心裂肺,她吞金自盡也是假他人之口說出來的。我們也沒有看到張震被判刑後母親的痛哭流涕,只看到她拿著兒子校服的黯然神傷。甚至在常規意義上本該給特寫的人物卻被遮擋在鏡頭之外...
他用攝影鏡頭關照著這群悲苦的人,卻始終用攝影機擋在你的面前,讓你無法靠近,始終和人物和故事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正像生活中出現在我們周遭的人一樣。
楊德昌透過這部電影要問的終極問題:我們到底能不能改變世界?也許我們心裡還是沒有答案。
這真的是一部復雜的電影,而我能品味到的況味又似乎太少太少了, 哪天夜深寂靜之時,重新再看一遍,也許還會有不同的感受吧。
㈥ 《瑞克和莫蒂》為什麼能沒有差評達到豆瓣9.9高分
我覺得因為《瑞克和莫蒂》真的很好看。我們的宇宙是什麼樣的?宇宙是一個夢,一片星空,年輕女孩關於愛情秘密的最佳樹洞,還有溫柔的白月光。 在漫威世界裡,宇宙是一個星球的愛與恨交織在一起的地方,是真誠的愛、友誼和親情發生的地方。 總之,“宇宙探險”這個話題應該永遠與童年和夢有關。然而,瑞克和莫蒂的冒險總是血腥和暴力的,總是排在18禁的首位。
第二季第九集,瑞克帶莫蒂去溫泉,治癒他因參與這些荒謬冒險而造成的精神創傷,這可以消除他身體上的缺陷。 結果,莫蒂和瑞克完全變成了兩個完美的人,但他們的“病毒”也形成了兩個獨立的個體。 “病毒”瑞克傲慢自大,他一心想征服世界,但為了在計劃的最後一刻拯救“病毒”莫蒂,他放棄了一切。所以我覺得因為《瑞克和莫蒂》真的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