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的父輩德國電影影評
《我的父輩》是由導演菲利普·卡德爾巴赫指導,沃爾克·布魯赫、湯姆·希林、卡塔琳娜·舒特勒、米里亞姆·斯坦因、路德維格.特內普特升鏈轎等主演的歷史戰爭劇。
這部電影看完以後震撼人的心靈,看過很多關於二戰的影片,但是幾乎沒有這部好的,在我心中這是最好的一部。影片呈現給我們的不僅僅了戰爭的殘酷,硝煙彌漫中時時閃耀出人性的光輝。這部電影是以罕見的德國角度來講述。影片通過五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德國年輕人的經歷和遭遇,深刻地反思了那場殘酷的戰爭對人性的摧殘。
戰爭是一件無比殘忍的事情,無論是勝利還是失敗,都代表著生命的逝去。當聚焦到每一位士兵,每一個家吵肆庭上時,喚扒幾乎就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希望未來國泰民安,萬事順利,再無戰火紛飛日。
Ⅱ 《我們的父輩》 :人之過,非戰之過
《我們的父輩》是一部3集迷你德劇,曾經在微博上炒的非常火熱,風頭一時無兩。
這部劇不是新劇,最早於13年3月在德國上映,豆瓣評分高達9.6分,這一分數放在豆瓣上簡直就是獨孤求敗的存在,在國內擁有無數擁躉的史詩級神劇《權力的游戲》,只有第四季達到這一分數。
以二戰時期德國做第一視角的電影或劇不多,因為燙手的山芋沒人敢接。04年上映的講述希特勒最後的地堡生活的傳記型電影《帝國的毀滅》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引來四方罵聲無數。因為影片開頭第一場戲,秘書在給希特勒記錄文案時不小心打錯了字,而希特勒只是和藹的告訴她重寫就好。就是因為這一稍微人性化的舉動,在眾多影評協會口中變成了給希特勒洗地。
納粹是世界上最實惠的反派,最好用的背鍋俠。編不出來戲了,反派不夠狠,怕被人當成指桑罵槐,沒事,把納粹拿出來用就行。立在那,樹立成反派,想咋罵咋罵。反正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早已變成了狂躁症形象(我覺得這一形象的樹立更多是拜惡搞視頻所賜)。
《我們的父輩》算是獨辟奇徑,走了第三條路。既有納粹邪惡的一面,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德國人自己不一樣的視角。
影片雖然是戰爭題材,但卻以人物的成長歷程為主線,以人物間的關系變化為注腳。這是不同於以往戰爭劇的。(指的是《兄弟連》、《太平洋戰爭》等劇,不是中國的抗日題材劇)
主角是5個青梅竹馬的發小、死黨,各有著自己的理想與行事方式。就這樣,時間來到了1941年,也永遠定格在這里,5個人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也獲得了迥異的命運。
影片開頭故事背景設置在1941年的柏林,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在一間酒館里,5個人齊聚於此,為了再次的歡聚,為了即將的告別。
威爾漢姆,從軍早,這時已是少尉軍銜,連隊步兵統領。勇敢果毅,被希特勒國家社會主義思想所洗腦,期待立下戰功,為國家、家族爭光。
弗雷德漢姆,威爾漢姆的弟弟,跟隨哥哥參軍,第一次上戰場。膽小怯懦的文藝青年,不信納粹那一套,本性善良。
維克多,猶太人。個性獨立、倔強,在那個歲月和幾個德國人成為朋友是不容易的,維克多卻泰然處之、不以為意。
夏洛特,5人里最小的一個,夢想為國家事業獻身,成為一名護士。同時暗戀著威爾漢姆,只是戰爭歲月,許多事身不由己。
格激談雷塔,5人里最有風韻的一個,也是最耐人尋味的一個。一面不顧種族偏見的愛著猶太男友維克多,一面為了自己的演藝事業投身納粹軍官的懷抱。最終為自己的「飛蛾撲火」付出代價。
就是這樣5個特點鮮明的純真青年聚到了一起,在酒吧里痛飲、跳舞、告別,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出發。至少在當時,他們是以國家的理想為自己的理想的。第二天,他們踏上了各自的路。
世界上幸福的人都是一樣的,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
威爾和弗雷德在同一支連隊,威爾勇敢,榮譽感強。弗雷德懦弱,戰斗總是躲在最後,威爾也為此大為光火。經過戰火的洗禮,走過槍林彈雨,看慣燒殺搶掠。時間從1941年到了1943年,再來到1945年。變化的不只有戰局,也有兩人的信仰與本性。
威爾對國家的號召也從堅定到懷疑、抗拒,從作戰勇敢到當了逃兵,就如他自己所說「2年前他們(指蘇聯人)他們還把我們(指納粹)當解放者」,現在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在為誰戰斗。弗雷德依然不信法西斯那一套,但通過戰火的洗禮,逐漸意識到只有適應戰爭的法則,才能在戰爭中活下來。開始變的殘暴、刁鑽,從為了救一個小女孩而敢和黨衛軍軍官力爭變得殺人不眨眼,即使是無辜的平民。爛漏
維克多和格雷塔本是一對幸福的情侶,一個愛美,一個又恰好是服裝設計師,天造之和。只是造化弄人,民族政策終究是容不下猶太人。維克多先被抓走,再逃亡,加入游擊隊,再次因為種族問題被攆走。歷盡艱辛後終於活著回到德國,只是已不是記憶中的故鄉。
夏洛特終於滿足了自己的願望,成為一名戰地醫護人員,可以真正的為國家做貢獻。但是,當血肉橫飛的一幕幕呈現在眼前時,才發現自己的理想在戰爭的創痛前顯的那麼微小。而感情方面的困擾也越來越使她懷疑當初自己選擇加入這場戰爭的初衷是否正確。
這是導演通過影片來向觀眾傳達的第一個價值觀:人,是這個社會的產物。
5個人,5張面孔,5種性格。但有一個共同點,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生在了錯誤的時代,成長明歷碰在了錯誤的社會。被戰爭改造的面目全非,這遠非他們能選擇、掌控的,也不是他們的錯。誰又該為這一切負責呢?
弗雷德在劇中的變化就是這一切最鮮明的縮寫,一開始對戰爭嗤之以鼻,質疑哥哥殺俘虜的正確性,為了救一個互不相識的小女孩而頂撞黨衛軍軍官。到後來變的殺人不眨眼,在黨衛軍軍官還沒數到3時便開槍射殺了一個無辜的兒童。
這讓人們不禁去想,是什麼使一個單純、軟弱、天真、善良的孩子變成嗜血的劊子手。
就如弗雷德在劇中自己所說「戰爭會把人最壞的一面帶出來」。這是導演通過弗雷德之口傳達的自己的觀念,也是當下德國人對戰爭的最直觀反思。
弗雷德本可以不死,他負傷了,可以安心的陪在父母的身邊。但父親、德國百姓卻為他的活著回來而感到恥辱。就像他對父親所說「讓你失望了,子彈離心臟差一厘米」,所以即使全德國都投降,他依然選擇拿起槍沖向蘇軍,只為給家人、給國家一個交代。
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當時的社會,當時的國家,當時的時勢。他們只是孩子,不諳世事的孩子,在亂世當中只能當個木偶,連隨風倒的資格都沒有。
這也是我最喜歡這部迷你劇的地方,導演將影片的格局定在了一個更高的層面,不僅僅是通過一幕幕慘兮兮的畫面來反省戰爭帶來的創痛。而是通過人的心路歷程,從社會價值觀的高度來告訴人們:真正給人類帶來災難的是人性的黑暗面,不是納粹、德國、法西斯所能一言以蔽之的。而人是將善面展現出來亦或是惡面,這不是他們所能選擇的,他們只是社會的流水線產物。
這也是當下時代的一個大的命題,現在每年國際上都要慶祝反法西斯勝利XX周年,但這真的僅僅是法西斯的問題么?
影片有兩個小橋段比較發人深省。一個是蘇軍佔領醫院後所犯下的暴行,與德軍無異。二是夏洛特出賣了莉莉婭,而莉莉婭最後卻救了她。
如莉莉婭所說「不然冤冤相報何時了」,人類的互相殺戮是由內心的自私、貪婪、殘暴、憎恨等劣根性所造成的,絕非某個政黨、某種制度所能完全左右的。
有不少影迷將《我們的父輩》與《兄弟連》進行橫向對比,我覺得這是不必要的,也沒法對比的。《我們的父輩》只是以戰爭為背景,通過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改變來反思人性,立場並不固定。德國有劊子手,也有好人,蘇聯亦然。而《兄弟連》完全是在美軍的角度拍攝的一部純戰爭片,有反思戰爭殘酷性的一面,有歌頌英雄的一面。
《我們的父輩》人物戲更多,戰爭場面小,一帶而過。《兄弟連》人物戲也多,但刻畫的並不如《我們的父輩》這樣深入,更多的是表現連隊英勇作戰的一面,戰爭場面勁爆。同時,《我們的父輩》的精神格局也不是《兄弟連》能比的,這是二者最主要的差別,而不僅僅以誰的視角去看問題。
影片還有一個立意是非常有意思的,還是探討人性的話題。弗雷德適應了戰爭法則,殺起人來變得麻木,但心底的善良本性還是沒有完全泯滅。他為了救弗雷德而殺死了自己的上級,沒有讓12歲的戰友陪自己去送死。
格雷塔雖然被名利所蒙蔽雙眼,但對維克多的感情至死未變。
夏洛特出賣了幫助過自己的莉莉婭,因此而一直內疚,最後也為了桑亞而放棄了撤退的機會,這也是一種迷途知返。
本性純良的人無論怎樣隨遇而安,無論怎樣被環境所侵蝕,都會在內心最深處保留一絲光亮。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反倒是蓋世太保軍官,惡貫滿盈、作惡多端,最後卻被蘇軍包庇,得以脫罪。
這種「好人沒有好下場」和「惡人相安無事」的兩級分立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帶來極強的觀感沖擊力。
導演並不是想說「善未必有善報,惡未必有惡報」,還是想表達人與社會這一觀念。社會是人主導的,強者主導了社會走勢,而社會又改變了弱者。就是這樣,人的命運走勢不是自己能主導的,不是僅靠正義、信念、法度所能塑造的。
從全劇角度來審視這部迷你劇,是一部相當精緻、寫意的好劇,畫面細膩、真實,配樂逼真、大氣,人設到位,演技精湛,完成度相當高。導演僅通過3集,5個人物,卻探討到了人性的善惡這一高度。通過戰爭一角來以小窺大,反思戰爭背後的真正幕後黑手。最主要的還是以發難人「德國」的視角去出發,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也是不容易的。我們透過電視劇所看到的除了對災難的反思,對人性的揭露外,還看到了一片真誠之意,一顆本本分分講故事的心。
Ⅲ 《我們的父輩》——豆瓣評分最高的一部戰爭劇
明明只是一篇影評,我還是猶豫了很久無法下筆。我遲遲不能找到合適的筆觸來描述那個時代人的悲痛,同時卻也不由得對影片編劇心生一敬。
我想,如果是我,有一件事,堅持做了很久,在我覺得快要成功的一瞬間,發現我所有的努力,只不過為了完成一件很錯誤的事情,我可能會瘋掉。
但他們不僅於此。
他們眼睜睜地看著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他們用心中的理想麻痹自己的悲痛,但當租答升心中的理想湮滅。這場戰爭,終究會成為所有人的悲哀。
接下來我們來具體講講影片。
《我們的父輩》是豆瓣評分最高的一部戰爭劇之一,它根據主人公威廉的回憶錄進行拍攝,為了盡量保證劇集的真實性,令參加二戰的老兵和他們的子孫信服,編劇StefanKolditz多年來查閱了大量資料,走訪了很多戰爭倖存者。
本劇僅僅是在講述五個普通人的二戰,五個年輕人,五個摯友,在青春時代將要結束時加入了戰爭,他們懷著英雄的目的,卻不知道迎接他們會是什麼。
哥哥威廉漢姆是一個對納粹有著堅定的信仰的德國國防軍官;弟弟弗雷德漢姆對納粹抱以懷疑態度,卻不得不聽從家裡的安排跟隨哥哥進入部隊;格麗塔對納粹嗤之以鼻,渴望成為電影明星;夏洛特對納粹同樣抱著堅定的信仰,勵志成為護士服務人民和元首;猶太人維克多曾經試圖說服父母,最終在投入集中營的途中脫逃加入游擊隊。他們在分別的前一天晚上,約定在聖誕節的凱旋歸來。
但一切在他們做了這個決定後都成了定局。
哥哥和弟弟去了東部,以英雄的身份投入戰場。他們被東部地區的人視為解放者,自大,狂傲。他們飛快地向蘇聯挺進,卻被炎炎的寒冬束縛住手腳。他們開始無視規則殘殺平民,俘虜。從一開始就認識到戰爭的邪惡的弟弟,開始麻痹自己。哥哥對制度的信仰卻因為上級各種可舉讓笑的決定以及因此在他身邊倒下的無數兄弟而懷疑不已。弟弟成了老兵,成了當初自己最厭惡的樣子,他開始用老兵的態度對待那些剛入伍的士兵,就像在嘲笑當初無知的自己。
閃電戰的失敗,那隻戰無不勝的德國軍隊不在了。失敗的恐懼在軍中蔓延,士兵用殘暴的行為掩飾自己,用子彈和死亡麻木自己。他們拚命地執行幾乎愚蠢的指令,渴望在清醒之前給自己的生命畫上英雄的句號。可是,終究是自我麻痹罷了。
從英雄到豬,不過是短短的幾年。
由於一場戰役,兄弟二人走散。哥哥成了逃兵,被判以極刑,僥幸之中,才得以逃脫。
而弟弟,卻早已不是當年的弟弟,他麻痹自己。最終,在戰爭結束之際,沖向了敵人陣地,在敵人的子彈下得以解脫。
......
格麗塔和維克多是一對戀人,格麗塔為了幫助猶太人的男友獻身於一名德國高級軍官。在軍官的幫助下,她成了一名歌星。她自以為掌控了自己的人生,卻不知道自己也不過是上層手中的玩偶罷了。她沒能幫助男友逃脫,男友遭到軍官的暗算後被送上了通往集中營的列車。而她最後也被軍官殘忍拋棄,在蘇聯人進攻到柏林的前夕被殺死在了自己人槍下。
維克多是一個典型的猶太人,在從火車上脫逃後,受到了來自各個種族的弊老迫害,但最後還是堅強的活了下來。
夏洛特是一個善良天真的女護士,只想著到戰場上救死扶傷。但由於她的種族思維根深蒂固,剛剛來到醫院就害死了一位幫助過她的猶太人醫生。她開始後悔自己的行為,拚命地工作,也變得麻木起來…
看到最後,我開始羨慕那些在知道真相之前就在戰場上犧牲的德國人,他們像是在為了某個偉大的理想不顧一切。盡管在我們這個世界,他們已經是罪人,但在他們的世界,依舊是英雄。
其實,這個世界就是一部由成功者編出來的歷史。任何失敗,都會被人別有用心地聯繫到那些本不可避免的錯誤身上。
其實本沒有對錯,只是信仰不同罷了。
只是可憐了那些普通人。
Ⅳ 《我們的父輩》;戰爭只有苦難
戰爭是由什麼組成的?
是士兵們一場又一場的沖鋒?是那些鋼鐵巨獸在戰場上飛馳的熱血推進?還是由鮮花擁簇的英雄凱旋的振奮場面?
我曾看過許多戰爭類題材的影視作品,這其中的絕大多數作品往往都是那場戰爭勝利的一方所創作,在多數視角里,反派的形象往往是兇殘,毫無人性,泯滅良知的惡魔。血戰鋼鋸嶺里如喪屍般沖向美軍的日本士兵,辛德勒的名單中殺人取樂的德軍,.......
這些趨於單一的刻畫讓我們對於「反派」有著過於刻板的印象,而我們常常忽略了一點是;即使是「反派」,讓賀戚首先也是作為一個人而存在的。他們首先是人,然後是士兵,然後才會是其他的角色.....
《我們的父輩》豆瓣評分9.6
這部於2013年上映的由德國人拍攝的戰爭系列劇,共有三集,它講述了二戰時期五個有血有肉的德國青年,如何從戰爭開始時天真,有理想,有抱負,勇敢,堅毅,到歷經戰爭後的迷惘,麻木,恐懼。
「戰爭殺死了一代德國人」是影片的主題之一。
影片拍返的同名紀錄片也印證了這一主題,據悉導演菲利普·卡德爾巴赫為了保證影片的真實性,采訪了大量二戰的戰爭倖存者,幾位主演也紛紛向他們的父輩咨詢有關那一場戰爭的記憶,整理出了巨大篇幅的資料,劇組將這些經歷進行了些許的加工賦予了影片中的五位角色。
影片在保證戰爭的宏大場面時,也對那些細致入微的情感進行了細膩的刻畫,讓人物形象更為飽滿。這其中不時穿插的影像資料和旁白,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觀眾們,這是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
同時,影片從「反派」——戰敗國的角度反省了那場戰爭的不為人知的一面。也為我們審視戰爭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其客觀程度以及對於戰爭深刻的反省讓我感到震撼。
有網友曾這樣評論;日耳曼民族是個多可怕的民族啊。連反省都反省得這么帥。
它不僅僅是描述了五個年輕人在戰爭中的遭遇,更是那場戰爭中無數德國人的悲歡離合,承載著那一代德國人的記憶。
1941,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已經過去了兩年,德國軍隊在歐洲戰場上一路凱歌,取得了一系列戰役的勝利,他們士氣高昂,正籌劃著進攻蘇聯,德國國內的青年也響應著希特勒的號召踴躍參軍入伍。
Friedhelm與他的哥哥威廉也在其中。臨行前,他們准備了一次聚會,與昔日的三位摯友告別。深愛著Wilhelm的女青年Charlotte,她也參加了軍隊成為了一名護士,即將奔赴前線戰地醫院救治傷員,;女青年Greta無意參加戰爭,她擁有美麗的面孔和動人的歌喉,夢想未來某一天能成為歌星,他的愛人Viktor是一個猶太人,是一名裁縫的兒子。
盡管他們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坦陵迥異,但沒有影響他們是最好的朋友。臨行前在聚會上載歌載舞,相互打鬧,他們滿懷期待,相約在聖誕節重新聚在一起。
「好,我們來一起發誓:聖誕節我們再回到這,就這個房間。」
「
-- (Greta) 要活著。 -- (Wilhelm) 聖誕節柏林見. -- 聖誕節柏林見...
出征前;
「
我們曾是五個朋友,那時我們年輕,以為未來是屬於我們的,整個世界都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只需行動起來,我們無往不勝;後來我們才漸漸地了解了更多。
「
Wilhelm「戰爭將鍛煉出一個男人,對嗎?」
Friedhelm「戰爭只會把我們最壞的一面呈現出來」
Wilhelm一個逐漸被戰爭擊醒的「理想主義者」。
他出身於軍事世家,曾在法國和波蘭參加過戰斗,堅毅,果敢,雷厲風行是寫在他臉上的標簽,他的父親期望他能帶著弟弟在戰場上為家族贏得榮譽。
和大多數納粹青年一樣,威廉的對於戰爭充滿信心和狂熱,作為戰爭的」狂熱分子「他們相信可以在聖誕節之前取得勝利帶著榮譽回到德國。盡管有戰爭的經驗,他還是發現眼前的這場戰爭和想像中的不同。
當戰爭的推進遇到阻礙,那些為達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段開始讓他愈加不解,他開始對自己產生質疑,是選擇繼續前進?還是?不,他沒有選擇。於是,他掙扎著槍決了那位被俘的蘇聯政委,目睹了黨衛軍槍殺手無寸鐵的小女孩兒,注視著士兵驅趕平民在雷區引路……..
就像弟弟所說的那樣,「戰爭只會把我們最壞的一面呈現出來,」
戰場形勢急轉直下,德國開始潰敗,這場戰爭的性質已經變了。不會到來的支援,一場又一場自殺式的沖鋒,昔日並肩作戰的戰友一個又一個倒下。
「
「1943年9月,剛參軍那會兒,我們為祖國而戰,到了後來開始懷疑這一點了,就為戰友而戰,我們不能拋下戰友不顧,可是要是戰友都死光了,那再怎麼辦呢?就剩你一個人了,只剩下你一個,自欺欺人了,那你還能為誰而戰呢?」
他質問著自己,麻木的躺在了郊外,從一名勇敢的少尉變成了逃兵。但這場戰爭已經將他捆綁,他無法退出。
目睹了這場戰爭的真實面目,他成為了弟弟那樣的人。
Friedhelm,一個被戰爭裹挾著向前的「清醒者」。
Friedhelm是一個愛好詩歌的文藝青年,帶著些許憂郁卻也十分理智。早早的看透了這場戰爭的本質,卻仍被捲入其中,裹挾著向前走......
在戰場上,哥哥作為他的上司,面對著他消極的戰斗意志總是給予暗中的保護特別的關照。但他也因此常常受到隊友的戲謔。
身邊的戰友對於這場戰爭總是興奮的, 他們談論著那些快要到來的勝利和榮譽,後方的元首,將軍們和政客們繪制著他們的藍圖,將這場戰爭描繪成了一場解放的運動,讓這些平日里本就熱血激昂的青年在戰場上找到了發泄正義的方式,不斷的推進,連續的殺戮,以及一切的不擇手段。
「
--(士兵)您怎麼會變成現在這樣?
-- (Friedhelm) 試著不要把自己當人,一些人變成這樣,另一些變成那樣,沒人知道會發生什麼,人人都會變。 -
-(士兵)您怎麼能倖存到現在?
-- (Friedhelm) 希望倒下的是旁邊的人,好士兵大多時候懦弱偶爾會勇敢。
--(士兵)那你不是一個好士兵。
「
政治是最高境界的犯罪,罪惡的頂峰就是正直的光明。
士兵們贏得戰斗,而將軍們獲得榮譽。
Friedhelm目睹著一批又一批被「洗腦」的青年來到戰場,他們天真而興奮,對戰爭充滿著嚮往,只有在真正目睹了血淋淋的殺戮和那些無謂的死亡後,才會感到恐懼,現實擊碎了他們的天真,他們會很容易的死在戰場上,然後又會有一批新兵來到戰場,只是他們的面孔變得越來越稚嫩。
一直保持清醒的「Friedhelm」改變了么,或許是的,起初那個消極,膽怯的憂郁少年在戰爭環境的逼迫下,也開始變得麻木,迷惘。他曾因為負傷回到了家中,沒有為家族帶去榮譽,他面對的是一個失望的父親,社會依然排擠他,將他再次送往戰場繼續戰斗。
這一次他改變了,起初會為了哥哥槍殺俘虜而憤憤不平,會為了黨衛軍殺害小女孩而痛心哭泣.......現在,他也會果斷的開槍擊殺手無寸鐵的平民,他也會發了瘋似的沖鋒在最前面,他變得冷血了,他成了起初他哥哥的模樣,那個他討厭的樣子。
「
據說,在死亡的那一刻,周圍的一切將歸於寂靜。
死亡來臨前,Friedhelm像具行屍一樣癱倒在那裡,幾年的戰斗下來,他成了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兵,帶著幾個乳臭未乾的「狂熱分子」不過。他也變得更加無助而迷惘,
那一張出發前五個好友的合照,他轉交給了身旁的戰友,他不能在聖誕節與他們相聚了。
靜靜的杵在那裡,此時進入他腦海的或許是那些以往美好的回憶。
身邊的那幾個乳臭未乾「狂熱分子」仍在口述轉達著什麼」元首「,」勝利「一類的話語,他們仍要戰斗,拒絕投降,沒有認識到眼前令人絕望的形勢。
他提起槍,一個人毅然的發起了最後的「自殺式」沖鋒,子彈打在他的身上像是游曳了一番,擊中的地方瞬間迸裂出濃濃的熱血,將他撕碎,讓他痛苦的倒下,他死了。他那笨拙的,傻瓜式自殺方式是在警示著那幾位」狂熱分子」
在理性的子彈面前無知的勇氣是沒有用處的。
Friedhelm死了,也許他早就死了,在參加戰爭之前,在第一次槍殺手無寸鐵的平民的時候.....只是,他現在才真正的倒下了。
Charlotte,戰爭中無助的「等待者」
Charlotte一名性格開朗,直率的女青年,她深愛著哥哥Wilhelm,立志要為國家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懷著崇高理想的她參軍成了一名隨軍護士,作為他們五個人中最小的那一位,Charlotte對於這場戰爭顯得是那麼的格格不入,她的理想從第一天到達戰地醫院後就被擊碎了。
在這場戰爭中,Charlotte更像是扮演著一名」等待者」的身份,等待著戰爭的勝利,等待著五位好友的團聚,等待著Wilhelm與她相愛。可這些永遠都不會到來.......
醫院到處都充滿著傷兵們痛苦的哀嚎,手術台上那些血淋淋的慘狀讓她生理性的惡心與抗拒,不斷的敲擊著她純真的理想,身邊那些隨時發生的背叛一次又一次戲弄著她的善良,時刻挑戰著她的認知。
大多數人以為,戰爭是由拼搏組成的,其實不是,是等待,等待下一次進攻,等待下一頓飯,等待明天。
這不是她理想中的戰爭,可她已經無法回頭,她開始變得沉穩,盡力的去處置著眼前的一切,為了那些永遠不會到來的希望而等待著......
戰爭只給她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Greta
一位美麗動人,才藝出眾的女人。她夢想是成為一名歌星。她對於戰爭沒有興趣,不過戰爭的到來讓他的猶太人男友Viktor陷入了困境,為了幫助他逃難,他不惜出賣自己給軍官享樂以換取男友出境的通行證。
表面上她高傲,風光無限,看似成了那個挑戰規則,適應環境的「女強人」,不過她還沒有意識到這個規則的操縱者其實一個不擇不扣的人渣,她保持著她的高傲,將不該有的訴諸正義方式用在了用在了不合時宜的地方,這也成了她最終的死因。
(歌詞)我小小的心臟,只為你跳動,倒數著時間直到你的歸來,然後你把我擁入懷里;我小小的心臟,已經開始夢想幸福,在故鄉期待你的歸來,我知道你馬上就會回來,深情地,你看著我,我們的嘴唇輕輕地碰合,我知道你就是我的男人;我小小的心臟,不能停下來,讓我整夜無法入眠,跳著都是為了你;我小小的心臟,帶著對你的渴望,如果你問我,它將告訴你,「是的,我屬於你。」「是的,我屬於你。」
戰場上硝煙彌漫,士兵為了各自的目的而廝殺著。
Greta依然沉浸在現實為她編織的美夢里,舞台上展示著她無與倫比的魅力。她對自己處境毫不知情,直到她去往軍隊演出,見到了真實的戰場才讓她慢慢清醒;軍隊在潰敗,形勢並非像國內說的那樣一片大好。政客們欺騙了民眾,但是無法欺騙真正去往戰場的人,她目睹了事情的真相,最終因為散布不良言論而被處決。
戰爭結束之時,那位作為戰敗一方的德國軍官卻得以逃脫罪名,搖身一變成為了戰後秩序的維持者,帶上一副虛偽的面具繼續苟且偷生,而她沒有見到戰爭結束的黎明,她死在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
Viktor,這場戰爭中一名處境尷尬的「倖存者」。
他出身於一個猶太家庭,是一名德國猶太人,原本在他父親的裁縫店工作。這場戰爭的到來,帶來了許多的改變,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對於猶太人的殘酷政策,暴風雨即將到來,他的父親仍固執的堅信國家不會那樣對待一個曾經為它做出過貢獻的公民,不願意離開,直到風暴降臨,那些始料未及的事情發生了,德軍開始大肆迫害猶太人。
Viktor在女友Greta幫助下得以開始了逃亡生活,卻被那位軍官暗算送上了去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列車,火車外是一片充滿生機的田野,這輛載滿猶太人的列車卻是在趕往死亡的路上,他們仍然毫不知情。
幸運的是,她在一名波蘭女人的幫助下,跳下了火車。隨後又陰差陽錯的加入了游擊隊,成為了一名游擊隊員,即便被隊員利用誘殺德國人,受人排擠,他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善良和勇敢,營救了大批自己的同胞。
盡管暫時活了下來,在這場戰爭中,他卻始終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在西面,德國人因為他是一名猶太人而對他們大肆屠殺和排擠,波蘭游擊隊也因為他是猶太人而驅逐了他,俄國人也仇視猶太人,整個歐洲幾乎都在反猶,他只能亡命天涯,四處逃竄。
起初看起來文文弱弱的他,卻在逃亡中迸發了讓人驚訝的力量,最終奇跡般地倖存了下來。
「
(Wilhelm) 你活下來真好。敬Friedhelm和Greta.
還是那一個酒館,只不過已經變得滿目瘡痍,三個從戰爭中活下來的人為逝去的兩位好友舉杯。盡管戰爭至始至終都沒有改變他們五個人之間的情誼,但也沒有人能改變這場戰爭,他們每個人都被捆綁在上面,隨著這輛」戰車"向前推進,走向毀滅。
戰爭的最終勝利如同蒼蠅一般,
我們為它們獻上身軀和肉體
戰爭沒有對錯,只有誰活下來了。
組成戰爭的只有苦難,而並非那些人們所構造出來的理想,不是士兵們那一次又一次的沖鋒,不是那些飛機坦克的推進......它只是一場暴力的對決,只有血淋淋的殺戮,它帶來痛苦,絕望,以及無盡的苦難。
無論是德國人,波蘭人,蘇聯人,猶太人.......他們當中沒有絕對的勝者,他們中有無數的Wilhelm,Friedhelm,Greta,Viktor,Charlotte,如果沒有戰爭,他們會有無限的可能, 但是,那場戰爭發生了。
多年以後,倖存下來的人或許會結婚生子,與家人共享天倫,然後慢慢老去,而那些在戰爭中逝去的人,卻永遠的留在了那裡。
一部優秀的戰爭片,往往不會美化戰場,不會粉飾死亡,不會無視常識,最重要的是它能讓人們對戰爭產生深深的厭惡。
讓人們明白;
如果有誰真的想打仗,那他一定沒上過戰場。
Ⅳ 《我們的父輩》影評
《我們的父輩》影評是讓我們從不一樣大液鏈的角度看到了軸心國的年輕人,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是一個普通人。
故事以五位身份家庭背景不同的好友展開,親兄弟wilhelm,friedhelm來自軍事家庭,父親高大威嚴,以兒子參軍殺敵為榮,因此性格細膩頗具白面書生風格的小兒子friedhelm被迫上了戰場,他最喜歡的作家是一位和平主義者,以至於上了戰場他也帶著小說。
而大哥wilhelm已經是小有成就的上尉軍官,此時的兄弟兩說出了我們文章開篇的那句對白。
Charlotte是一位略帶稚氣的姑娘,也是五人中年齡最小的那個,當她拿到東線隨軍醫院護士的錄取通知時興奮的不能自己。一是迫不及待地想為自己的祖國奉獻青春,二是可以同其暗戀對象,wilhelm一樣走上戰場。
Viktor是裁縫店的繼承人,他的父親曾在一戰為德軍縫制軍衣,並引以為傲,他們是一個猶太家庭,當水晶之夜爆發後,父親依然稱之為「我埋櫻們的戰爭」。
迷你劇《我們的父輩》讓我們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到了軸心國的年輕人,他們同樣懷揣理想,擁有憤怒,具有恐懼,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是一個普通人。
《我們的父輩》五個人的結局是:
在結尾,維克多、溫特哥哥、夏洛特在戰爭滾孫中倖存,存活的三個人,威廉、維克多、夏洛特在廢棄的酒館中重聚,此時已物是人非。威廉的弟弟和格里塔已在戰爭中去世。
1945年5月,德國宣布投降。昔日充滿歡樂的酒吧幾成廢墟,當維克多走入酒吧後,等來的,只有溫特哥哥和夏洛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