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三幕如何劃分

電影三幕如何劃分

發布時間:2023-05-17 18:05:21

1. 閑聊 | 淺析《寂靜之地2》三幕式劇作結構

紀念第一次在影院看恐怖片。

三幕式戲劇結構, 最早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總結的戲劇理論,即戲劇應包含 開始、中間、結尾 三個部分。

著名編劇 悉德·菲爾德 則對這一理論加以擴充和具象化,他的概念模式放在電影劇本中,可分為以下三幕:

第一幕是 鋪陳 ,占電影的四分之一。目的在於為整部電影的敘述架構基本的框架,交代故事發生的主要背景和事件,介紹主要的人物關系;

第二幕是 沖突 ,占電影的一半。這一階段通過沖突的演變推動劇情的發展,同時逐漸增加主角對抗障礙而生的張力;

第三幕是 解決 ,占電影的四分之一。主要是將沖突高潮戲劇化,並最終給出一個形式上的完結。

上述模式對於現實主義或形式主義的影片進行分析並不適用,但對於從1910年以來的以情緒、沖突推進劇情發展的 劇情片 ,基本上契合,並且由於菲爾德所著的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 廣為流傳,使得三幕式結構成為了最常見的劇作模式,尤其是在 好萊塢 。

2018年派拉蒙影業推出的高概念恐怖片《寂靜之地》,以1700萬美元的成本在全球狂卷了近3億美元票房,因此順理成章出了續派跡集《寂靜之地2》,並在今年上映。

雖然有疫情的影響,但是續集目前也已經拿到了將近2億美元的票房,第三部指日可待。

影片賣座的原因自然與其 「不能發出聲音 」的高概念密不可分,但支撐著這個概念推進劇情發展的,依然是上述經典的三幕式劇作手法。

一、故事的鋪陳

影片劇情部分時長88分鍾,第一幕時長約19分鍾。

這里有必要對第一部的劇情做個大致介紹。

伊芙琳一家總簡羨穗共五口人,包括李、伊芙琳夫婦和大女兒瑞根、兒子馬庫斯和小兒子博,其中瑞根是名聾啞人,因此全家都會 手語 ,這也讓他們在怪物降臨時便於溝通。

在怪物降臨後,每天晚上鄰居之間都很有默契得會在樓頂點燃篝火,證明自己還活著。

伊芙琳一家也倖存了下來,有次他們去超市取生活用品時,小兒子博拿了一個會發出聲音的玩具,於是被怪物殺死。

後來伊芙琳懷孕,在去地下室時踩到了釘子意外打翻了手上的相框而引來了怪物,伊芙琳一家便於怪物展開了搏鬥,李為了救瑞根和馬庫斯選擇犧牲,伊芙琳也順利產下一個孩子,而最後瑞根發現怪物對她佩戴的助聽器的高頻聲反應巨大,能使其暴露出被硬殼包裹的最脆弱的頭部,伊芙琳便配合著開槍將怪物殺死,第一部結束。

不同於第一部開門見山直接展示了後怪物時期的生活,這一部則是先介紹了怪物的 來源 。

怪物來自外太空,人們在逃難時發現其 沒有視力 ,但是 聽覺敏銳 ,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它的警覺,並對發出聲音者進行殺戮,手段殘忍且行動迅速。

這一幕也交代了主要的人物關系,伊芙琳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同時也引進了一位新的角色 艾莫特 ,是他們的鄰居兼好友。

之後劇情便跳到了第一部結束的攔卜地方,伊芙琳收拾殘局,帶著瑞根和馬庫斯以及剛出生的孩子往一處篝火的方向走去,第一幕結束。

二、沖突的發展

第二幕從影片的第19分鍾一直到第68分鍾。

這一幕中主要圍繞著 製造沖突-沖突發展-解決沖突 的模式推動劇情發展,並且不斷循環這個模式來控制影片節奏,讓觀眾時刻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從而激發觀眾繼續觀看的慾望,這一幕中比較突出的沖突點一共有 五處 。

第一處沖突 是伊芙琳一家進入了有篝火的一幢廢棄建築中,但因為不知道誰布置的機關而造出聲響,馬庫斯也因踩到野豬夾大叫,此時畫面中出現了用狙擊槍對准伊芙琳一家的鏡頭。

這樣便製造了 兩個小沖突 ,一個是馬庫斯的大叫將引來怪物,另一個是布置機關以及拿狙擊槍的人是誰?但因為掌握了怪物的弱點,伊芙琳一家嫻熟得用助聽器的頻率和霰彈槍殺死了趕來的怪物,可是卻引來了更多的怪物,好在被一個神秘人救下,來到了地下室一處相對密封的空間。這時兩個沖突同時解決,伊芙琳一家得救,而布置機關的神秘人正是他們的好友艾莫特。

第二處沖突 發生在當天夜裡,馬庫斯偶然聽到了一個電台在放歌,瑞根認為這是有人在發信號,可是艾莫特認為外面的世界已經沒有安全的地方,雙方就此產生分歧,矛盾凸顯。

夜間更具冒險精神的瑞根在與馬庫斯說了前往放歌電台地點的計劃,卻沒得到支持,於是選擇一個人出發,矛盾加劇。最後在伊芙琳的央求下,艾莫特出門尋找瑞根,矛盾解決。

這一個沖突沒有強烈的視覺效果和氣氛營造,主要是為了平穩推動劇情,以及使影片從單線敘事轉變為 雙線敘事 ,自此艾莫特和瑞根同一路,其他人則繼續待在艾莫特的藏身處,等待艾莫特回來,而後兩邊劇情同時發展,雙線敘事,交叉剪輯,增加影片的 可看性 。

先看伊芙琳和馬庫斯這條線。

在艾莫特出門尋找瑞根後,伊芙琳也准備去鎮上葯店拿幾罐氧氣瓶回來給剛出生的小孩供氧(因為剛出生的小孩容易吵鬧,因此伊芙琳將小孩放在一個木箱中,通過氧氣瓶供氧讓小孩呼吸)。

第三處沖突 發生在伊芙琳出門後。見母親遲遲不回來,馬庫斯便出了地下室,在廢棄建築中「探險」,但是當他看到已經成為干屍的艾莫特的妻子後被嚇得打翻了身邊的物品,製造出了不小的聲響,必將引來怪物, 沖突出現 ;

於是馬庫斯急忙跑回地下室,將小孩一起帶進了完全密閉的防空洞中,可是卻將門完全鎖上,只有從外面才能將門打開,而裡面的氧氣只夠呼吸幾分鍾, 沖突加劇 ;

這時母親趕了回來,製造爆炸使自動噴水滅火器工作,混淆怪物的聽覺,從而來到地下室,打開了被鎖住的門救回了馬庫斯和小孩, 沖突解決 。

再看艾莫特和瑞根這邊。

第四處沖突 是瑞根在路上看見一輛廢棄的火車,想要拿車上的急救包傍身,卻意外招來一隻怪物,沖突出現;

隨後使用高頻讓怪物暴露脆弱的頭部,可是瑞根第一槍並沒有將怪物打死,並且霰彈槍卡殼了,沖突加劇;

眼看怪物就要走到跟前,艾莫特及時趕到,一槍爆頭打死怪物,沖突解決。

第五處沖突 是艾莫特同意與瑞根一同前往放歌電台的地點,在一個港灣時遇上了一群倖存下來的人,可他們為了搶奪隨身物品,將掛滿瓶子的漁網綁在了艾莫特身上,只要他一動就會發出聲響,從而引來怪物,沖突出現;

這群人不僅將瑞根背的包搶走,還拿走了能夠對抗怪物的助聽器,沖突加劇;

隨後在艾莫特的暗示下,瑞根跳進了河中逃脫,艾莫特也發出聲響引來怪物,在怪物襲來的一刻跳進河中並將漁網解開,最後兩人坐上小船去往放歌電台的地點,沖突解決。

第二幕也伴隨著艾莫特和瑞根遠行的船隻而結束。

三、劇情的完結

第三幕從影片的第68分鍾一直到第88分鍾正片結束。

在這一幕中會將劇情推向 最高潮 ,並對影片中存在的矛盾進行 合理的解決 。

艾莫特和瑞根終於到達了放歌電台所在的小島上,令人驚喜的是,島上真的有人類居住,他們發現怪物 不會游泳 ,不會從對岸到島上,因此在這里是十分安全的。

可是第二天艾莫特在島上散步的時候,發現了一艘載著怪物的小船也停在了島岸。

此時影片進入到最高潮,毫無防備的人們突然受到了來自乘船到島上的怪物的攻擊,而另一邊伊芙琳在出去拿葯品的時候遭到了怪物的襲擊,兩邊同時製造了沖突,並且導演通過交叉剪輯將這種 沖突最大化 ,讓觀眾為兩邊的形勢都屏住一口氣。

最後瑞根將助聽器放置於廣播站的麥克風上,讓高頻聲音能傳播出去阻止島上大殺四方的怪物,同時馬庫斯也通過收音機聽到了電台傳來的高頻聲音,便將收音機外放,於是兩邊同時用高頻聲音抑制住了怪物的行動,瑞根和馬庫斯也同時走向了怪物,並且同時使用武器將怪物擊殺。

第三幕結束,影片也隨之結束。

當然,這一幕不算典型的謝幕,一般來說正常的第三幕結束會有一個給觀眾在劇情高潮後的 緩沖時間 ,比如兩邊都殺死怪物之後終於團聚,或者各自收拾行囊准備出發下一程雲雲,而不是像影片這樣 戛然而止 ,會讓觀眾不盡興。

不過這樣處理也情有可原,可以給下一部做足鋪墊,也許下一部的第一幕就是交代兩邊團聚的背景。

總而言之,影片中規中矩,很多觀眾在第一部中已經接受了無法發出聲音的設定,因此這一部中無聲的設定對觀眾的吸引力會大打折扣。

也許導演也深知這一點,因此在影片其他方面做足了功夫,相比第一部,這一部 用多個地點豐富空間,用雙線敘事豐滿情節,用交叉剪輯控制節奏 。

而在劇本創作上,則是經典且標準的三幕式結構。

2. 好萊塢標准電影劇本模式

在三幕式理論中,電影被分為三部分——開頭、中間和結局。

【第一幕】

電影的第一幕分為這樣幾個部分:

開場畫面:開場的第一場戲,或者是第一個畫面,決定了電影吸引力的大小;

鋪墊:在這一部分,需要交代人物身份背景、人物關系以及大環境;

推進:也被稱為催化劑:主人公平靜的生活被一個意外打破,故事發生了第一個矛盾;

主題呈現:或者是一句話,或者是一場戲,但是你要交代給觀眾,這部電影講的是什麼?

爭吵:第一個矛盾發生之後,人物們彼此爭執,故事向角色無法控制的方向發展下去。

【中間】

電影的中間部分,是整個劇本最長的一段。這里需要引入一個概念——情節點。

劇本的情節點,即是區分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的兩個時間。另外,在劇本的中間部分,也就是整部電影最中間的地方,需要一個最大的事件,也就是「中間點」。

舉個例子,在《泰坦尼克號》中,第一個情節點是羅斯跳海被傑克救下, 兩人相識。中間點是撞上冰手逗掘山,整個電影的走向就此改變。第二個情節點是沉船, 羅斯與傑克一同准備迎接死亡。

在中間點之前的第二部分,我們稱之為「游戲時間」,這往往是整部電影最吸引人的部分,也相對輕松。角色們經歷許許多多有趣的事件,走向我們未知的未來。

而在中間點,他們將迎來一次「偽勝利」。在這里,角色和觀眾們一起鬆了一口氣,好像一切都結束了。但是很快,幸福的錯覺就會被打破,一件意外忽然發生,導致「氣氛驟然緊張」,角色們瞬間跌入深淵!

中間點之後的第二部分,被稱為「壞人逼近」。在這個部分,大
BOSS 終於出現,並且殘酷的折磨我們的主人公們。主人公在痛苦中掙扎,同時內部會發生矛盾,團隊分崩離析,一切似乎都無法挽回。

這之後,就是「一無所有」時刻。這段時間可長可短,但在這個時候,角色們失去了一切希望,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動力,失去了自己所珍視的一切東西。他們會迎來「靈魂黑夜」。

「靈魂黑夜」往往是很短促的一瞬間,就像《泰坦尼克號》中羅斯乘坐救生艇離開沉船,傑克絕望地與她分別一樣。這是角色最痛苦的時候。一個簡單的劇作技巧就是,在「靈魂黑夜」時刻 殺死一個角色,可以讓觀眾們達到情緒的最低點。而只有到達最低點,在結局的高潮到來時,才能夠爽的徹底......

《救貓咪》中有一個例子,如果在「一無所有」時刻,你沒有角色可以死 亡,那麼就提供給觀眾一種死亡的隱喻,比如收到一封信告訴主角他的姨媽掛了。這當然是一句玩笑,但是效果很明顯,就是當觀眾察覺到「死亡」的訊息指檔時, 無論之前的情節有多麼熱鬧歡樂,到了這一刻也就是「一無所有」時刻都會沉靜下來。這是為了結局的高潮服務的。

【結局】

但是故事沒有結束,我們很快就會迎來第二個情節點,以及整個故事的結局。,接下來就是第二個情節點,也就是引起結局的大事件,這個「第二個情節點」,是整個故事中最關鍵的一部分,因為角色已經「一無所有」,因此依靠角色本身,已經無法對抗邪惡力量,無法走向最終勝利,否則就不是真正的「一無所有」,那麼主角怎樣翻盤?故事怎麼才能結束?

這里需要引入AB線的概念。

【主線&副線】

AB 線,顧名思義,就是A 線索與 B 線索,也被成為A 故事與 B 故事,中國傳統小說中習慣稱為主線與副線。

副線在主線故事的畢核第二幕結束時結束,在第二個情節點匯入主故事,推動主故事中的主角繼續行動;

主線故事在第二幕結束時結束, 在第二個情節點匯入副線故事,主線角色放棄自己原本的目標,幫助副線故事中的角色完成副線故事。

仔細分析《冰火》中蘭尼斯特家族的故事線,我們會發現這幾乎是一條反向的史塔克家族線,兩條線索相互排斥,但當他們產生交集的時候,必定會有改變整個故事走向的大事件發生。(AB線交織的點)

【偽失敗(負成長)】

「偽失敗」是什麼呢?就是與「偽勝利」截然相反的硬幣的另一面。角色在中間點沒有迎來勝利的曙光,反而跌入了失敗的深淵。在這里,一切外部、內部因素都在向角色施加壓力,讓角色看不到光明的希望。是不是很像「一無所有」時刻?沒錯!「偽失敗」就是提前的「一無所有」和「靈魂黑夜」。

「偽失敗」也是好萊塢劇作法中的一種,但是並不常見,大多數採用「偽失敗」作為中間點的電影是傳記片。因為在經歷「偽失敗」之後,角色已經不可能再失去更多。因此在之後的「壞人逼近」段落中,角色反而會是一馬平川,一步步走向最終的勝利。

由於採用了「偽失敗」替代了「偽勝利」,因此這個角色在之後的走向會是逐步向上的,但是在第二個情節點之前,角色必須經歷一些波折,否則將毫無戲劇矛盾。剛才已經解釋過,「偽失敗」其實就是用「一無所有」時刻替代了「偽勝利」的中間點位置,因此,在原本應該是「一無所有」時刻的地方,角色將經歷一次「偽勝利」,之後再被從高高在上的勝利喜悅中打落下來!

「偽勝利」和「偽失敗」是硬幣的兩面。你可以調換他們的位置,但你永遠無法擺脫經歷這兩次轉折點的命運。

所以,在《冰火》第六卷中,當其他角色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時,提利昂反而會迎來自己人生的最高點。然而切記,這是一次「偽勝利」,當提利昂沉浸在夢想成真的幸福中時,一次意外會將他擊潰,而這時,他才能夠真正做到迎接結局的准備。

3. 電影的三幕四場具體是什麼,麻煩解答下。謝謝

好萊塢「說故事的方法」沿襲自亞里斯多德闡釋的「故事基本要素」:開端、中段和尾。而「三幕劇」

(Eugene
Scribe)所發展的「結構精良的戲劇」(well-made
play),注重時間推移的連續感,每場戲都必須透過「描寫沖突的本質」而不只是「描寫沖突」來推進故事的進程,直到推向劇情的轉折點。而結尾會有一個清楚且合邏輯的收場,一切紛紛擾擾的事件又回歸平靜,社會重拾秩序,因此被命名為「復原型三幕式結構」,簡稱「三幕劇」。「三幕劇」結構是利用動作(action)來表達動機及人物所面對的沖突。
第一幕旨在「鋪陳」-主要人物介紹、故事的前提、戲劇性情境。第一幕結尾要有一個轉折點,一個事故或事件在第一幕的結尾,主角會主動做出一個似是而非的選擇,但觀眾都知道主角之後一定會後悔,因為他做出的只是權宜之計;此時,觀眾在心理上會同情主角。而第一幕後段的這個似是而非的決定,會讓劇本的第二幕變得復雜,因為當主角做出這個決定後,就會有個人無法控制的災難發生,發生的事情不是主角能掌握的,但他已無法重新做決定,也就是說,當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才是他真正的考驗,他必須想辦法面對並改變。

第二幕在「製造對立」,故事的主體,電影劇本的抗衡(confrontation),戲劇的基礎-沖突(conflict)、阻礙第二幕結束時,會再有一個轉折,是主角彌補當初所做的「似是而非的決定」;此時,觀眾的心理和主角是平行的,他能同理主角的錯誤與悔改。「第二幕的高潮在於人物終於面臨錯誤的選擇所種下的惡果。此時也提供人物內省的機會,以便邁向第三幕的解決和復塬。在叄幕劇中,當人物在第二幕結尾承認錯誤時,不只是內心上的救贖,
更代表人物將有能力改變外在的世界,修正以前所犯的錯誤。」

第三幕則是「解決問題」-事件如何結束、人物怎麼了?第三幕的結尾,主角會做出一個觀眾不會做的決定,於是主角在結尾時變成英雄,讓觀眾產生崇敬的心態。「三幕劇」呈現出一個人從開始到結束的旅程,他歷經幾個重要的轉折,這轉折為他帶來轉變。人物的外在旅程可能回到原點,但內心一定有所改變。以李安的《喜宴》為例,此片透過「親情」與「個人自由」兩命題的反覆辯證,以「喜宴」這個儀式,鋪排中西方文化和兩代間的倫理觀念,如何歷經沖突、挫敗和妥協,最後以寬容的方式接納差異的存在。

4. 三幕式結構是什麼

三幕式結構是最易理解和掌握的故事結構劃分方式。

第一幕:確定人物的目標並設置障礙交代沖突,該幕的目標是讓觀眾參與到故事和角色中來。一般佔用一部劇1/5的時間。

第二幕:通過不斷的劇情沖突展現主角所需要克服的困難的各種細節,突出困難的強度,讓觀眾感受到主角所經受的種種挑戰,以及在各種劇情沖突中,主角的身心發生了種種變化,壓力推動者主角一步一步克服障礙,最終迎來終極挑戰。第二幕佔用一部劇的3/5的時間,這一幕讓觀眾的情感不斷投入其中,並期敏升首待著最終BOSS關卡的到來。

第三幕:主角戰勝終極挑戰,主線、支線以不同方式結束沖突,給觀眾以終結感,或者讓觀眾感受到l另一場風暴正在醞釀,期待下集。

三幕劇的機制

若仔細觀察,會發現無論笑改是電影、小說、漫畫……等作品,三幕劇的架構無所不在。其實三幕劇可以概括為六個字:「觸發」、「沖突」、「解決」。三者涵蓋一個完整橋數的事件,描述事件時,少了其中任何一段,都會覺得哪邊不對勁。  

在創作的過程中,三幕劇也可以有各種變形。例如系列劇,其中每一集都符合三幕劇的架構,但全系列也同樣是三幕劇的結構。例如哈利波特每一集都有完整結局,但直到最後一本,才做掉了他的生平大敵。 

5. 三幕式結構是什麼啊

三幕劇這個概念發源於舞台戲劇,指的是用三幕完結的劇本,而每一幕的劇情各有其任務,鎮納三幕結合才能呈現最精彩的劇情給觀眾。三幕式結構指故事的建置,故事的核心,故事的解決。

戲劇的三幕式結構最早是由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簡單來說,三幕式結構指故事的建置,故事的核心,故事的解決。這就類念局似議論文的三段式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情節點1到情節點2之間,是故事核心部分,也是最難的中間部分。

特點:

一旦掌握了三幕劇結構,就能清晰地理解既有情節如何編排、尚欠缺哪些東西、故事要如何開始與結束。三幕各自的篇幅長短,通常認為第一幕與第三幕各佔25%,第二幕佔50%,然而這並不是僵硬不可變動的鐵則,只要每一幕的任務仔旅讓各自完成即可。若仔細觀察,會發現無論是電影、小說、漫畫等作品,三幕劇的架構無所不在。

6. 什麼是電影電視的三幕劇作結構

三幕劇作結構是指電視電影一般由開端、對抗和結局這三幕組成,是悉德·菲爾德在編劇領域最重要的貢獻。在電影電視開始後的20~30分鍾之間設置一個讓主角經歷的「情節點」,讓他/她有一個必須實現的目標(戲劇性需求)。之後,在電影運行到一半左右,角色必須採取爭取或反抗,以實現他/她的目標——這是對抗時期。

同時悉德·菲爾德也提出,這個"中點"有時以更微妙的轉折點的形式,發生在第二幕(即書面劇本的第60頁左右)之中,這種對抗往往使得一個主角的命運發生極端的逆轉。影片的最後一個階段則用於描述主角的抗爭高潮,最終實現(或無法實現)他/她的目標,表現故事的最終結果。

1、第一幕,或稱開端

一個標准電影劇本的篇幅大約有120頁,或長兩個小時。不論劇本是全用對話、全用描寫,或兩者兼有之,均可按一分鍾一頁來計算。規矩是不變的——電影劇本中的一頁等悶野於銀幕時間一分鍾。第一幕是開端,可看成建置(setup)部分,啟虧這是因為要用30頁左右的稿紙去建置(確定)故事。

一般大約十分鍾左右就可以做出是否喜愛這部影片的決定。也就相當於電影劇本的頭十頁,應該及時地抓住讀者。應該用大約十頁的篇幅來讓讀者明白故事主要人物,故事前提,故事的情境。在第一幕結尾處要有一個情節點。所謂情節點就是一個事變或事件,它緊緊織入故事之中,並把故事轉向另一方向。這一事件一般出現在第25~27頁之間。

2、第二幕,或稱對抗

第二幕是故事的主體部分。一般是在劇本的第30頁至90頁。它之所以稱為電影劇本的對抗部分,是因為一切戲劇的基礎都是沖突(conflict)。一旦你給自己的人物規定出需求(need),亦即在劇本中他想要達到什麼目的,他的目標是什麼,你就可以為這一需求設置障礙(obstacles),這樣就產生了沖突。第二幕結尾處的情節點一般發生在第85頁至90頁之間。

3、第三幕,或稱結局

第三幕螞旁喊通常發生在第90頁至第120頁之間,是故事的結局。故事需要有一個有力的結尾,以便使人理解並求得完整。

(6)電影三幕如何劃分擴展閱讀

三幕劇作結構已經幫助很多編劇將他們的想法縫合為好萊塢模式,勞拉·埃斯基韋爾(《巧克力情人》的編劇)指出:」在我知道三幕劇結構之前,我常常覺得結構將我束縛,但之後我明白了,結構實際上真正的解放了我,得以讓我把重點放在故事之上。「

7. 電影里說的第一幕第二幕是什麼意思

傳統電影劇作結構一般分三幕,第一幕用來建置沖突,第二幕發展,第三幕結局,第一二幕的結尾都有一個情節點,引發事件的轉折,把劇情推向新的方向。如《末路狂花》,第一幕一直到殺死強奸犯,第二幕一直到第一次主動搶劫。如果是120分鍾電影,三幕的時間劃分一般是30分鍾、60分鍾、30分鍾

不是不同的拍攝場景,那是分場

閱讀全文

與電影三幕如何劃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奇異博士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09
萬枚導彈毀滅地球什麼電影 瀏覽:305
購買電影票哪個最劃算 瀏覽:182
美國海軍陸戰隊狙擊戰電影 瀏覽:391
印度劉德華阿米爾電影 瀏覽:899
第一集下載電影毛片 瀏覽:327
2018有什麼青春勵志電影 瀏覽:791
販毒卧底相關電影有哪些 瀏覽:218
韓國電影年輕的表妹 瀏覽:535
筆記本電腦投影電影機上網 瀏覽:836
2018年恐怖科幻vip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53
小汽車比賽電影動漫 瀏覽:786
老電影推薦泰國 瀏覽:775
張剛喜劇電影大全 瀏覽:734
周星馳電影笑圖片 瀏覽:150
歐美經典超燃的電影 瀏覽:100
韓國電影男人女人 瀏覽:18
電腦下電影到手機教學 瀏覽:998
愛的體驗電影韓國電影 瀏覽:591
2018年9月電影踢足球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