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白鯨記電影_從《白鯨記2010》看美國文化的傳承
[摘 要] 根據美國著名浪漫主義小說家麥爾維爾的小說《白鯨》改編的《白鯨記2010》是美國電影的又一部力作。電影講述了核潛艇船長亞哈因被白鯨咬掉了一條腿後誓死追殺,最終導致全體船員在魚雷陸祥的爆炸聲中和白鯨同歸於盡的悲劇復仇故事。影片表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抗爭,正義與邪惡之間的較量。本文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揭示了電影中所映射出的美國生態保護意識、個人主義精神和世代傳承的基督教信仰等美國文化,對理解和欣賞該電影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 《白鯨記2010》;美國文化;傳承
一、引 言
電影《白鯨記2010》(2010:Moby Dick)是根據美國19世紀著名浪漫主義小說家麥爾維爾的海上傳奇小說《白鯨》改編,由著名導演提莫?貝克曼貝托夫於2009年導演的又一部力作。《白鯨》(Moby Dick)(1851)講述了亞哈船長因為無法忍受被白鯨咬掉一條腿所帶來的屈辱和傷痛,誓死復仇,最終,他的狂熱和偏執導致包括他和許多無辜的船員葬身海底。該小說曾一度被淹沒在美國文學史的長河中,經過半個世紀的洗禮,終於在20世紀得到認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經三次被搬上銀幕,分別有《白鯨記》1956年版、《白鯨記》1998年版和《白鯨記2010》。
《白鯨記2010》是以20世紀下半葉和21世紀初期為時代背景,故事梗概與小說中的基本相同。蘆雹然而,由於早嘩搏時代背景的變換,內容有一些出入。影片融入了核潛艇、導彈、海鷹戰機、反潛火箭、魚雷等現代化武器,畫面驚心動魄,蔚為壯觀。影片不再以19世紀的捕鯨為背景,亞哈也不是在捕鯨過程中失去一條腿,而是在1969年11月20日,作為美國海軍「阿庫什涅特號」潛艇的一名聲吶員在深海中追尋前蘇聯潛艇時遭遇大白鯨的突襲所致。40年之後,亞哈成長為美國海軍第三艦隊潛艇的船長,而在小說中他是「裴廓德號」捕鯨船的船長。電影中追殺白鯨的「裴廓德號」潛艇上惟一的倖存者是一位某學院從事與鯨魚相關研究的聰慧漂亮的女博士米歇爾,她是被脅迫到潛艇上幫助尋找白鯨的專家,而小說中「裴廓德號」捕鯨船上惟一的倖存者則是捕鯨水手男青年以實瑪利。該電影和小說的故事一樣發人深省,本文從文化的視角,探討了《白鯨記2010》映射出的20世紀美國生態保護意識、個人主義精神以及世代傳承的基督教信仰等美國文化,旨在為觀眾理解和欣賞該電影提供一定的幫助。
二、《白鯨記2010》所映射的美國文化
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始終帶著時代的烙印。《白鯨記2010》由小說中的19世紀改編為20世紀下半葉和21世紀初期,從文化的層面說是對美國文化的某種傳承和升華。
首先,該電影是對美國生態保護意識很好的詮釋。19世紀的美國,正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工業發達,物質進步,捕鯨業財源豐厚。受經濟利益的驅動,捕鯨普遍,因此,小說中有大量血淋淋的捕鯨和分割鯨的場面描寫。進入20世紀,捕鯨成為美國的歷史,《白鯨記2010》中若再出現大規模捕鯨的場面則有悖於社會現實。因此影片中捕鯨場面沒有了,「裴廓德號」捕鯨船被美國海軍的潛艇取而代之。
美國對環境和鯨魚的保護從電影一開始便有展示,美麗的加利福尼亞聖地亞哥海濱,天空湛藍,海鷗翱翔,聰慧美麗的女博士米歇爾利用長假正在海面上通過鯨魚發聲器對鯨魚的行為進行研究。她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亞哈船長長期的關注。很快米歇爾和開船的黑人青年比普一起被要挾到亞哈為船長的「裴廓德號」美國海軍潛艇上,以協助亞哈找到白鯨。在潛艇上,當亞哈表示要追殺白鯨時,米歇爾博士斷然拒絕幫助他對動物進行復仇行為,當亞哈解釋說是為了阻止白鯨再次襲擊人類時她才應允。米歇爾博士從事的職業和反對追殺白鯨的態度凸顯了美國對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視和努力。事實上,美國聯邦政府已經制定了上千個環境保護條例,形成了一個完善的環境法體系,並於1972年出台了《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美國這個聯邦制的國家,各州也有自己的環境法,並起著重要作用。影片暗示觀眾,人與自然界應和平相處,和諧共存。
其次,該電影是美國個人主義精神的完美體現。美國個人主義起源於19世紀美國超驗主義代表人物愛默生的個人主義。愛默生的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價值,即強調人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崇尚個人奮斗,實現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的個人中心主義精神一直是美國文化的核心,經過代代傳承和積淀,已成為美國的主要價值觀。受此文化影響,「美國公眾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積淀。個人成就是所有美國人價值觀中評價最高的價值之一」。當代美國電影塑造了許多深受人崇拜和喜愛的英雄形象,這些英雄的靈魂就是「個人英雄主義」。《白鯨記2010》中的亞哈就被塑造成了一位捍衛正義的英雄,是美國個人主義精神在新世紀的體現。
影片中的亞哈是一位充滿正義感的英雄。他的復仇不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更多人的安寧。他不再是小說中的「暴君和邪惡魔王」的形象。他的偏執被演繹為執著,他的兇狠變成了剛強,他復仇的決心使他成了一位英勇頑強、不怕犧牲、舍己為人的英雄。他報仇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要阻止白鯨襲擊他人,造成更大的破壞。電影中的白鯨像一個巨大的惡魔,力大無比,詭計多端,對人類充滿敵意。它頻頻撞沉捕魚船和商船,撞翻油輪和遊船,甚至撞沉美國「埃塞克斯號」核潛艇,使許多無辜的人葬身海底。它能從1 700英尺的深海,張開血盆大口把潛艇拖到水面,沖破冰層,再將其扯斷;它能吞下美國的戰機,抵擋機槍的子彈,躲過魚雷的攻擊。因此,它不再是亞哈一個人的仇敵,而是眾矢之的。電影中亞哈說道:「你能想像如果那個東西到了珍珠港,會造成多大的破壞嗎?我不會拿美國海軍的安全或25萬人的生命去冒險。」「白鯨這樣,我們不能袖手旁觀。」他復仇的決心打動了潛艇上的130名船員,最後多次勸阻他放棄復仇念頭的大副斯達巴克也被他的精神所征服。追殺白鯨時,他駕駛著快艇,一手高舉著槍,一手緊握著方向盤,在大海中急速向前,毫不畏懼,讓人不由心生敬意。電影略去了捕鯨的血腥背景,突出了人類對鯨魚的研究和保護,誇大了白鯨的威力和破壞性,白鯨的行為似乎是恩將仇報。在這樣背景的襯托下,亞哈對白鯨的追殺也就顯得合情合理。
⑵ 求韓國政治電影 白鯨
《白鯨》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1k-ATZgrEBxXac0ZnNIpUA
《白鯨》講述了伊什梅爾受雇於捕鯨船「裴廓德號」出海獵鯨。船長亞哈在一次航行中,一條白色的抹香鯨咬掉了他的一條腿,他從此不顧一切,要找到這頭名叫莫比·迪克的抹香鯨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