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亂世佳人的影評(1000字左右)
影片《亂世佳人》歷經三年時間,由三位導演輪流執導,耗資400萬美元,橫空出世,她的誕生,同樣標志著好萊塢電影進入「恢弘巨制」時代。1939年,《亂世佳人》一舉問鼎第12屆奧斯卡的8項金像獎,轟動世界影壇。這部長達三個小時四十五分鍾的影片,以其恢弘的氣勢,亮麗的色彩(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影片),豪華的場景,以及宏大逼真的戰爭場面,細膩的心理刻畫和男女主人公天衣無縫的 完美組合,給人以視覺上又一次《飄》的極大享受。她的原底片被安置再一隻金罐里,成為電影史上一件珍貴的文物。該片前半部如同一首史詩,重現一百多年前繁榮的種植園文明的沒落,亞特蘭大五角廣場遍地的傷兵,不斷的逃難,槍殺,大火等場面規模宏偉,色彩雄渾;後半部則是一出悲慟的心理劇,以戲劇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再與內心的沖突中走向成熟的過程。
郝思嘉成為電影史上最難產的一位女主角,有1400多位新老藝員參與角逐,最後由名不見經傳的英國女演員費雯*麗雀屏中選。沒有費雯·麗就沒有《亂世佳人》的巨大成功。她的「思嘉」較一般試境者多了一點深度,多了一點激情,多了一點奔放熱辣。費雯·麗那一雙透著靈性的精明而貪婪的綠色眸子,將郝思嘉的魅力表現的淋漓盡致。她對於角色的熱情,像一團火,且永沒有燃盡的一刻。費雯*麗狂熱的歇斯底里的表演讓她一舉成名,問鼎奧斯卡影後。
男主角克拉克·蓋博則是好萊塢三四十年代的頭牌影帝,由他出演風度翩翩,詼諧幽默的白瑞德乃十眾望所歸。《亂世佳人》問世之後,費雯·麗和克拉克·蓋博這一對熒幕上斗氣冤家的形象,成為迄今為止都不可超越的經典極限,沒人敢來挑戰,他們遙不可攀,讓我們無法親近,我們只有崇拜它,愛它,別無選擇。
影片上下兩部都以土地作結。上部思嘉獨自站在塔拉的荒田上抓起一把紅色泥土,對天發誓決不讓塔拉的人再挨餓,在雄壯有力的主題曲旋律的高奏之下,畫面從思嘉站在土地上昂然面對未來挑戰的剪影鏡頭中淡出;下部思嘉望著遠去的愛人瑞德,悲痛欲絕,耳邊突然響起了父親郝嘉樂雄厚德聲音,「世界上唯有土地與日月同在。」塔拉!家!塔拉!家!對,回家!她一定能在紅色的土地上重新得到力量,一定有辦法讓瑞德回來,明天又是另外一天樂!思嘉德眼睛重新現出了無盡德希望,高昂德主旋律再一次響起。
《亂世佳人》是不朽德,令人難忘的。歲月流金,經典無價。隨著時間的流逝,她並未「隨風耳逝」,而是在藝術的桂冠上,一「飄」再「飄」…… …… ……
愛情,人生中最美麗的片斷,電影中最動人的題材。我們為了愛情,或許痛苦,或許悲傷,但我們都不會後悔於曾經的心動。希區柯克曾說過,電影就是剪掉平凡後的生活。在我看來,電影是一面雙面鏡,美國人透過電影看世界,而我透過電影看美國。
從十四歲,讀到米切爾的《飄》後,我開始喜歡上了文學,而這本小說則成了我的最愛。 不記得是什麼時候,我懷著對原著的喜愛,看了這部拍攝於1939年改編於原著的《亂世佳人》。在我看來,克拉克·蓋博和費雯麗就是小說中的瑞德·巴特勒與斯嘉麗·奧哈拉。在這個世界上也許再也不會找到比他們更接近原著人物的一對。克拉克·蓋博,費雯麗的成功演繹也成就了這部影片在愛情電影中甚至世界影史中不可動搖的地位。雖然在拍攝時蓋博和費雯麗的關系並不融洽,蓋博還在拍片之中迎娶了新娘,而女主角和導演更是一換再換。但正是在如此不穩定的情況下,他們才完美地詮釋了瑞德與斯嘉麗之間時而互相憎恨,時而相愛卻又互相嘲諷的復雜情感。他們就是原著中的瑞德·巴特勒和斯嘉麗·奧哈拉。以至於幾十年後的今天,他們在影迷心中的形象永遠不會被超越。
《飄》展現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方動亂的社會現實。以「亂世佳人」斯嘉麗為主線,描寫了幾對青年的愛情糾葛。女主角斯嘉麗年輕貌美,但她的所作所為顯示了沒落奴隸主階級的某些本質特徵:殘酷、貪婪、自信,為了自己和庄園的利益可以把愛情和婚姻作為交易。但同時斯嘉麗又是勇敢、堅強,對愛情有著火一樣的狂野。我想這正是吸引瑞德的地方。而男主角瑞德,則是放盪不羈、玩世不恭,豪邁卻時而透露著紳士風度。不同於平常愛情的愛情,註定會讓人難忘。一個像風一樣飄乎不定沒有根的男人卻深愛著一個自信殘酷貪婪的女人,只有如此才能證實愛情的偉大。
女主角斯嘉麗的性格是多元的、復雜的: 她對初戀艾希利的愛是熱烈的、純潔的、執著的,但是熱烈中摻雜著虛榮,執著中透著強烈的自私,越是得不到艾希利,越對他念念不忘;便她又是聰明的、勇敢的、能乾的,性格中又有冷酷、貪婪的一面。爭強好勝的個性導致了她三次婚姻失敗的悲劇。正如影片中瑞德所說的那樣:「我之所以愛你,是因為我們太像了。。。。」瑞德和斯嘉麗的確太像了,所以瑞德越是得不到斯嘉麗的心,就越想得到。斯嘉麗從不掩飾自己不是上等人,雖然她出身在一個上等的家庭接受淑女式的教育,但她像她的父親,深信自己骨子裡流的是愛爾蘭民族的血而不是貴族的高雅。她會在吵架後,打對方的耳光,摔東西,說臟話,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心情和真實的面目。而瑞德同樣也是,以走私軍火起家的他,看待戰爭不過就是看做一個發財的機會。瑞德更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在他眼裡,南北戰爭還沒開戰,就已定出了勝負。就是這樣一個人,卻為也不完美的斯嘉麗付出了感動半個世紀的愛。直到瑞德被斯嘉麗傷透了心,離開後,斯嘉麗才明白與她同類的瑞德才更值得愛。斯嘉麗的愛是錯位的,三次失敗的婚姻就是最好的證明。她一直認為自己深愛的是艾希利,一個懦弱無能、只會回憶過去的沒落奴隸主,因為這個人是她的初戀,一段難以忘卻的情懷。因為對艾希利錯誤的愛,她對瑞德始終表現出一種發自內心的抗拒,就算住在大房子里,被瑞德疼愛著保護著,心裡對艾希利卻還難以忘卻。三次婚姻失敗後,斯嘉麗雖然仍然年輕美麗,但瑞德卻累了,他在人生路上已經走得太疲勞、太乏味了。他可以用錢買到女人,可是卻買不到心愛女人的心。尤其還是斯嘉麗那顆殘酷、貪婪、自信的心。瑞德說過:我的愛已磨滅了……你固執得像一頭猛犬,無論什麼東西不弄到手,決不罷休。」瑞德不願意把自己的心作第三次冒險,決定離開斯嘉麗。在飽經滄桑後瑞德發自肺腑的嘆息更是縈人心懷,讓人不僅與他那顆受傷而憔悴的心一同哭泣,為他那冷酷強悍外表下的脈脈溫情而動容。而此時的斯嘉麗卻突然明白她丟掉的靈魂不是艾希利,她苦苦追求的理想中的愛。斯嘉麗一直不知一生的真愛就在身邊,在她終於明白時,驀然回首,伊人已去。戰亂總是讓愛情不得其所,也許戰爭才是消蝕他們愛情的真正原因。「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這是《亂世佳人》中斯嘉麗的一句話,這句話充分表現了斯嘉麗的倔強、不屈。其實瑞德又何嘗不是這樣?兩個相像的人,都是生活中的強者,卻還想做感情中的強者,這是行不通的。
動盪的年代,對愛情的狂熱追求,主人公在困難與挫折前所表現出的勇氣與奮斗不息的精神著實讓我們感動。因為戰爭,愛情更變得彌足珍貴。在戰火中的愛情,更讓我們感動、難忘。
想用一句話,做這篇隨筆的結尾:如果這輩子我有遺憾的話,就是沒有為了愛情而死。
B. 亂世佳人的觀後感,盡量長
亂世佳人的觀後感
亂世佳人的觀後感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斯佳麗,我為斯佳麗感到惋惜,她為何不早點感受到白瑞德對她的愛,一直要讓別人的心冷到不能再熱時她才覺醒,愛這種東西就是這么奇妙她來時你控制不住,去了你也挽留不了。但斯佳麗這個人物我還是很欣賞的,她的性格是個矛盾的統一體。她既想做個像她媽媽那樣有大家閨秀風范的淑女,但又沿襲了父親豪爽、粗獷、不拘小節、脾氣暴躁的性格。正是血管里流著的這種充滿矛盾的血液造就了斯佳麗敢愛,敢恨、敢說,敢做,對自己認定的目標便勇往直前、不擇手段的性格特點。從當時的角度來看,斯佳麗可能是大家公認的「壞女人」,她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她的幾次婚姻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首任丈夫是與衛希禮賭氣,次任丈夫是為了賑救父親用生命和尊嚴捍衛的農場,嫁給白瑞德的目的就更不是因為愛情了。但我覺得她有她的可愛之處,她情感豐富,對愛是那麼的執著,那麼的熾熱,她對認準的目標勇往直前,她熱愛她父親留下的農場,熱愛那美麗的紅土地,為了捍衛那紅土地,她可以象下人一樣在田間勞作,可以象男人一樣在外拋頭露臉,她吃苦耐勞,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在戰爭暴發之前,她是家裡的嬌小姐,除了玩樂,她不用做任何事。戰爭暴發後,別人一個個都倒下了,只有她勇敢地站起來帶領大家重建家園,我佩服她的勇敢和堅強。她對衛希禮的愛是一種不帶任何雜念的純愛,在現今這物慾橫流的年代,她這種愛還真不多,只是她愛錯了對象,不該把一個不值得她愛的人愛得死去活來。
斯佳麗的人生經歷是多磨難的,但是它的骨子裡有一種與困難頑強斗爭的執著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她一次次被困難擊倒後又一次次勇敢地站起來。她的心裡有一種信念,她始終認為她的祖先是不怕失敗的,即使被失敗咬住了,他們也會從容不迫鎮定異常的,正是祖先給了她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斯佳麗才會勇敢的抬起頭來。
在所有人物中里我欣賞的還有白瑞德,他真是一個極為優秀,極為難得的一個好男人,他有思想,有深度,情感豐富,感情熾熱,對愛執著,他是一個真正懂得愛的男人,但我又為他感到委屈,得不到回應的愛難以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斯佳麗在那麼長的日子裡竟然一直不能感受他對她愛,總是愛著她自己虛構的人物衛希禮,這是任何一個男人都不能忍受的事,但白瑞德竟長期地忍受著她的背叛,她的執迷不悟,這要多麼寬大的胸懷才能做到這一點呀。
電影的情節美國南北內戰為背景展開,事實上《亂世佳人》是虛寫戰爭,實寫戰爭對人類心靈的影響。在那個特定的情景下,個性鮮明的斯佳麗和白瑞德
那種不拘一格,突破傳統和道德的限制,按照經濟社會的選擇和人性的需要來判斷失誤的是非和行為的方式方法的做法,顯然是一種美國精神的體現。斯佳麗美麗的外表和按照自己的人性尺度生活的決心、白瑞德的陰沉和透視生活的力量,都在人格上為一代又一代學習做人的青年們樹立了人生某一特定階段的楷模。
電影的結尾是斯佳麗的一段獨白:「等明天回塔拉後再計劃這一切吧!我能忍受這一切的!明天,明天,我會有辦法再次得到他!不管怎麼著,明天是嶄新的一天!」多麼感人的一段話呀。「我能忍受這一切的」多麼頑強的精神!「我會有辦法再次得到他」多麼堅定的信心!「不管怎麼著,明天是嶄新的一天!」多麼樂觀的心態,多麼執著的信念!
C. 對電影《亂世佳人》的點評
有這樣一部小說叫做《飄》,讀過的人都感動不已。有這樣一部電影叫做《亂世佳人》,看過的人無不為之動容。故事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如此動盪的年代,卻孕育了一場偉大的愛情,而這場愛情之所以偉大,只因為它誕生在戰爭年代。
《飄》,如此為這部暢銷小說命名,象徵女主人公的命運也只是短暫的曇花一現,一切終將成為泡影,隨風而逝。《亂世佳人》,如此為這部好萊塢大片命名,亂世,一個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為背景的電影,佳人,一位高傲、美麗的千金小姐為主人公,象徵即使擁有幸福,最後所有的一切也只能隨著南方塔拉庄園美夢的結束而終結,曠世的愛情也終於破滅,此情只可成追憶。
早在幾年前,我就有幸拜讀了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小說《飄》,但那時卻無法體會出作者的深刻含義,只是很喜歡《飄》這個名字,她帶著淡淡的哀傷和感懷,似乎又帶著對女主人公的命運的悲嘆,卻不知所謂的「飄」並非指的單獨的個體,他(她)們是一群人。他(她)們自命不凡,一切都相信自己,雖然擁有強大的靈魂與軀體,卻無力抗爭冥冥中命運之指的輕撥倩弄,最終還是用一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他(她)們失敗了,卻始終相信有明天,這成為了他(她)們失敗的主要原因。
幾年後的今天,在我第一次觸碰到由《飄》改編的《亂世佳人》時便被那凄美的愛情深深吸引,然而,《亂世佳人》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永恆的愛情蘊於宏大的戰爭中」的主題,還有它光顯之後的深思。南部種植園經濟由興盛到崩潰、奴隸主生活由驕奢淫逸到窮途末路、奴隸主階級由瘋狂挑起戰爭直至失敗死亡、奴隸制經濟為資本主義經濟所取代這一歷史規律從《亂世佳人》中得到體現。從影片中,我了解了瑪格麗特·米切爾《飄》中真正所要傳達的是:珍惜身邊美好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爭取。正是這樣的主題帶給人們的震撼,造就了好萊塢電影史上最值得驕傲的曠世巨片,奧斯卡史上一個不可逾越的「至高點」。
《飄》與《亂世佳人》,不同的文學題材,卻共同描述了一個對於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無動於衷,直到失去才真正懂得了里自己真正需要的,然而幡然醒悟之時,青春、愛戀、以及愛人的火熱的心和眼神卻已幾乎全盤淪陷。即使是女人中的極品斯佳麗都不能免於如此大慟,只因為無知的驕傲,這樣的悲涼一演重演……
佳人以如風而逝,留給我們的卻是沉重的思考……
《亂世佳人》影評之一
無論他們是在守望什麼,他們都是一群守望者。
思嘉在守望著金錢,守望著不再讓塔拉的人再挨餓,守望著希禮的愛,守望著已經破碎的夢,守望著成長。
瑞德守望著思嘉,以及她生命的延續小邦妮,守望著一個男人能給予一個女人的全部的愛。
希禮守望著過去的生活,守望著那個隨風而逝的年代。
媚蘭守望著愛,愛每一個人,愛亞特蘭大,愛生活,她守望著丈夫和兒子,守望著希禮有一天真正的站起來。
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以起獨特的女性視角在描述美國內戰的作品中獨樹一幟,備受讀者青睞。作品中雖也有對戰爭恢宏場面的描寫,如亞特蘭大破城當日五角廣場的遍地傷兵,驚心動魄的逃難,槍殺等等。但女作家始終是以細膩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畫見長,一個個色彩斑斕的文學人物在作者流暢的文字作用下,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橫看全書,是一部老南方種植園文明的沒落史,一代人的成長史和奮斗史;而縱觀全書,則似一部令人悲慟的心理劇,以戲劇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在與內心的沖突中走向成熟的過程。所以看《飄》,就猶如走進原始森林,越深越美。
也許,文學性格可以用現實顏色來描述,來形容,那麼,就賦予思嘉,黑色的堅毅;
瑞德,冰藍色的深邃;媚蘭,粉紅色的善良;希禮,青灰色的憂郁。
思嘉的堅毅一直是本書的一大亮點,賦予其黑色,因為黑色有純粹的一面,如思嘉對生活終極堅定的信仰;黑色還有模糊的一面,如思嘉在夜霧中奔跑的迷茫,因為她一直看不清真愛的對象。
思嘉絕對稱不上是一位完美的女性。但她的魅力卻超出了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她堅強,自信,對生活充滿激情,卻又吝嗇,迷信,欺侮弱小,還無意地把幾個人送上西天。但就是這種褒貶不一的性格使她更為迷人。現實中人無完人,文學中也應如此。在那個風雲突變的亂世中,能夠在倍受創傷和打擊之後,不留戀以前豪華高雅的生活,堅強的站起來,下地摘棉花,不惜讓自己嬌貴的雙手長滿老繭,而目的只是為了讓住在塔拉的人不在挨餓。她在塔拉紅色的土地上得到了黑色的堅毅,如她父親郝嘉樂所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土地與日月同在。這股強大的力量加之她固有的愛爾蘭血統潛在的反叛思想,使她我行我素,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怎麼想,不在乎道德的束縛,公開在亞特蘭大和摧毀他們家園的北方佬做生意,而毫不在意作為丈夫的弗蘭克會無地自容。所以思嘉是自私的,但她的自私不僅僅建立在為己的基礎之上,她為了很多人,為了塔拉十幾張要吃飯的嘴,為了她愛的人和他的妻兒,為了白蝶姑媽,遠房的姨媽們,甚至還包括塔拉以前的黑人,思嘉的自私眷顧了很多人在挫折襲來之時,她也曾無數次的失望過,但從未絕望。就像方丹老太太所說的,她們是薺麥,風一吹,低頭,彎腰,吹過之後,又挺起腰板,繼續更好的接受陽光。始終有勇氣站起來,高昂著頭,接受風雨的洗禮。而支撐她這么做的只是一件金燦燦的光環下籠罩的完美禮服,一個虛無的靈魂,一個固執而倔強的信仰。思嘉對愛情的執著是她一生堅不可摧的信仰。為了實現對希禮的承諾,她在亞特蘭大成為一片火海之時,堅持照顧她的情敵,希禮的妻子,一個即將臨產的孕婦。她原本可以守在母親的身邊,尋求呵護,尋求安全,可是她不,她寧願面對北方佬的鐵蹄,也要實現對愛情的許諾,為了照顧虛弱的媚蘭,她把千方百計找來的食物給媚蘭吃,把家裡唯一的一雙鞋子給媚蘭穿,而自己則餓著肚子赤著腳下地摘棉花,這決不是一個自私狹隘的女人所能達到的境界。她擁有對愛情的絕對信仰,只是搞錯了對象,在守望愛情的征途中。
瑞德說思嘉像一個哭著要月亮的孩子,恭手放棄手中的幸福,且任性,倔強地死不回頭,我想在黃道十二宮中,她一定是獅子座的。只是思嘉在一味的追求那套「完美的禮服」時,怎麼也不會想到即便是瑞德周圍的空氣都潛藏著對她無邊幸福的追求和熱愛。所以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瑞德因為她的固執而筋疲力盡,黯然離去。但她也終於成熟了,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對於她來說,她想要的,就一定能得到。「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我等待著思嘉能再一次從塔拉得到力量,讓瑞德再一次回到她身邊。我喜歡這樣的結局,不是大團圓的,帶著點淡淡的悲哀,但算不上是悲劇,因為有希望存在,在思嘉心裡,也在我們心裡。
對於思嘉來說,其生命存在的真實意義在於有欲可求,她從不懂得知足,也不能知足。學會滿足是對她生命的褻瀆,也預示著生命之花的枯萎。她只能夠不停的追求,獵取下一個目標,最早是愛情,守望希禮;然後是溫飽,守望金錢;接著又是希禮,最後是瑞德,她剛剛意識到的自己的真愛。所以思嘉註定不能提前知道自己的真愛是瑞德,而一定要在愛女夭折之後,媚蘭去世之後,瑞德因為徹底失望而要離開之後,才能明白。生活彷彿與她開了一個無以倫比的玩笑,卻又是真實的存在,她需要為自己的執拗和任性付出最慘痛的代價,在一切都隨風飄過之後,思嘉成熟了。《飄》是思嘉的一部成長史.
瑞德是冰蘭色的,是火焰最外層的顏色,是火與冰的交界。我喜歡他曾經的執著,更喜 歡他最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離開。他都做的完美
經典回憶之亂世佳人
這是一部美國大片,1939年獲奧斯卡金像獎(第12屆最佳故事片獎),共4碟。反映美國南北
戰爭時期,美麗任性的南方大農場主的女兒郝思嘉歷經戰亂,由驕縱千金成為一家之主,為保護家園,她
對內勞苦操作,對外應酬籌措,但深藏於內心的盲目愛情,卻未曾動搖。她一直愛著年輕的莊主阿希禮,
而阿希禮卻心儀媚蘭妮,到她認識到至愛白瑞德時,真愛卻疲憊褪盡。郝思嘉回望前塵,想起父親的遺
言:世界之大,不及故園,乃作回鄉之舉,從此以後人事茫茫,此恨綿綿。
有一篇報道這樣寫道:《經久不衰 風靡世界的<亂世佳人> 》
<<亂世佳人>>是美國電影史上影響最大的影片,在1939年第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的角逐中獲八項大
獎,是好萊塢電影史上無以倫比的輝煌成就,堪稱好萊塢的一部經久不衰的經典愛情影片,在1939年問世
以來,受到世界各國觀眾的歡迎,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和創下的票房記錄是任何影片無法比擬的。本片敘
述的是在南北戰爭時期,南方喬治亞州的一個名門望族的興衰經歷,美貌而倔強的望族千金郝思嘉(費雯·
麗飾)與年輕商人白瑞德(克拉克·蓋博飾)的曲折的愛情故事。
著名影星費雯·麗所飾演的喬治亞州種植園主的大家閨秀郝思嘉,是一個貌似天真卻富於心計,爭強好
勝又倔強堅韌的"第一美女", 令當地的男士們如醉如痴。但很少有人知道,1939年為拍《亂世佳人》所
進行的試鏡,也創下了空前絕後的記錄。一共有60位女演員參加試鏡,耗去黑白底片約15萬英尺,彩色
底片1.3萬英尺,這次浩大的試鏡活動共花去105,000美元,把全部的試鏡片放映完,要用30個小時,
而《亂世佳人》一片全長3小時51分。製作單位花了八倍於該片的時間來尋找合適的女主角,可想這部經
典名片的得來不易了。
1999年,為了紀念好萊塢名片《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問世60周年,全美各重點影
院自6月底起隆重上映了運用當代數碼技術重新製版的這一歷史巨片。當影片開場女主人翁郝思嘉
(Scarlet O'hara)與父親並肩而立,眺望故鄉黃昏的瑰麗景色,優美、宏大的音樂撲面而來,無數觀
眾都為之深深感動。
美國電影學院最近評選出美國電影100部佳作,《亂世佳人》無可爭議地名列前茅。《亂世佳人》早
已名揚世界,《飄》的女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在亞特蘭大的私人故居博物館中收藏有世界許多國家出版該
小說並上演《亂世佳人》的檔案記錄。其中也有30年代末該影片在中國上海上映時的電影海報,鮮紅底色
的海報上赫然寫著:"藝術傑作,光芒萬丈, 永垂不朽。"
這部影片把美國人奮斗於逆境,追求個人獨立、尊嚴、愛情,永遠樂觀進取的民族精神表現得淋漓盡
致。郝思嘉,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弱小女子,歷經情場失意,內亂戰火,家園重建,愛女夭折,丈夫
出走等等一連串巨大的困難和挫折,但是她很少膽怯,一次次重新把生活的主動權奪回到自己手
中。"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畢竟,明天是新的一天)便是她樂觀自強人生的最
好表白。女主角費雯·麗那艷麗任性但不失高雅華貴的氣質,散發出無限的魅力,遠超過她在"魂斷藍
橋"(Waterloo Bridge)中的表現,令廣大影迷永遠懷念,她在劇中飾演的郝思嘉一角,由嬌縱刁蠻
到歷經戰火洗禮成為擔負重建家園責任的時代女子,的確有其獨特的魅力和風格。扮演白瑞德船長的男主
角克拉克·蓋博,更是風流倜儻、豪放磊落的典型,有富家公子哥兒的瀟灑,卻無紈胯子弟的低俗無知。而
李思廉·霍華飾演的艾希禮,則溫和儒雅、文質彬彬,鮮明表露出紳士風度及書卷氣息,內蘊豐富,令人願
意親近。奧麗薇·哈蕙蘭則把賢惠溫婉、充滿女性內在美的媚蘭刻劃得使人心痛垂淚。
這部以通俗劇結構為藍本,卻拍得有歷史劇風格的上乘巨作,在人類文化史上永遠佔有無以倫比的偉
大地位。60多年了,《亂世佳人》與每顆自強不息的心靈同在!
世界之大,不及故園。這與水滸上的一句話頗為相像: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水滸上的話,有鼓
勵建功立業的思想氛圍,而只有在經歷磨難之後,才葉落歸根,像郝思嘉
D. 亂世佳人 觀後感 1000字 急!!
前些天買了《亂世佳人》的上下集,今天剛看完。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方大農場主的女兒美麗任性的斯佳麗一直愛著年輕的莊主阿希禮,而阿希禮卻娶了表妹玫蘭妮,她也賭氣嫁人了。但戰爭爆發,斯佳麗很快就成了寡婦,而阿希禮卻又在參軍前把懷孕的妻子玫蘭妮託付給了她。戰亂期間,她完全可以逃離所在的城市,可她答應過阿希禮,所以只得留下照顧即將臨盆的玫蘭妮,而內心卻恨不得她死去。後來她們在瑞特(一個深愛斯佳麗人,被人們認為是無賴)的幫助下,終於回到了家。可面對的卻是母親去世,父親精神失常,還有飢餓與貧窮。她為了保住家園並養活一大家子,奪走了妹妹的情人,並嫁給了他。後來她自己經商,向瑞特借錢,僱傭犯人,投機取巧,可以說不擇手段。丈夫為了暗殺要非禮斯佳麗的兩個北佬,自己卻被人殺害,一同去的阿希里也多虧瑞特的幫助才保住性命。後來她又嫁給了瑞特,可他們倆一直以來都在彼此誤會和傷害,他們各方面有著太多的相同,也總怕自己的愛遭到拒絕而針鋒相對。直到失去愛女,玫蘭妮也病故,斯佳麗才完全明白過來:她一直追尋著她的夢中王子阿希里,並被這個幻想所迷惑,而她真正所愛的是瑞特,不知何時開始,但至少已有好久了。但瑞特此時對斯佳麗的愛已被一次次的失望磨光了。
小說中的玫蘭妮也給人非常深刻的印象,她身材嬌小,外柔內剛,善良,卻有著驚人的毅力,可以說是偉大的女人。在斯佳麗快支撐不下去的時候給她以精神力量,在斯佳麗被人們唾棄時以全力來維護她。但斯佳麗一直沒意識到,甚至恨她。直到玫蘭妮臨死前,她才意識到自己離了玫蘭妮是活不下去的,玫蘭妮才是真正愛她的,她也愛玫蘭妮。她依賴玫蘭妮,正象她依賴自己一樣。可這時,玫蘭妮卻又把丈夫阿希禮和兒子都託付給了她。因為阿希禮是一個內蘊豐富注重道德,名譽的紳士,在這樣的戰爭年代就顯出了他的無能為力。 玫蘭妮,一個弱小的女子,她卻是勇敢堅強的斯佳麗和儒雅紳士阿希禮的精神支柱,也是風流倜儻、豪放磊落的瑞特值得信賴的偉大的女人,顯示出了她的內在美。
斯佳麗,貌似天真卻富於心計,爭強好勝又倔強堅韌,歷經情場失意,內亂戰火,家園重建,愛女夭折,丈夫出走等等一連串巨大的困難和挫折,但是她很少膽怯,一次次重新把生活的主動權奪回到自己手中。每當她在遇到難題時,她就想:不管怎麼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便是她樂觀自強人生的最好表白。她愛過兩個男人,但都沒有真正去了解他們,所以才雙雙失去了他們。如果她了解過阿希禮,她就決不會愛他了;如果他真正了解過瑞特,那麼她就不會失去他了。
可最讓觀眾和讀者感動的是瑞特對斯佳麗的愛,達到了男人愛女人的極限。但他做不法的生意,發的是不義之財,所以一直被人們所唾棄,也是斯佳麗對其產生防範的一個原因,但主要還是每次相逢他總說中她的內心,而讓斯佳麗惱火,從而對他的愛產生懷疑。直到有了女兒,把愛轉移到女兒身上,人們才對他改變了看法,但女兒夭折,他對斯佳麗的愛也消失貽盡。
E. 求《亂世佳人》觀後感 2000字!! 急用!!!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每次看《亂世佳人》,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獲。年輕時看,討厭虛榮愛出風頭的斯嘉麗, 喜歡純潔善良的玫蘭妮,不喜歡油腔滑調的瑞德巴特勒,喜歡溫文爾雅的阿希禮, 喜歡南方如畫的景緻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不喜歡北方的浮華和放盪。 後來看了多次之後,不由得對斯嘉麗敬佩起來,緣本是一個弱女子,任性而年青, 第一次結婚是一時的沖動報復,嫁給了不愛的男孩,讓自己成為了年輕的寡婦。 第二次結婚是為了一家人的生存,搶走了妹妹的心上人,肯尼迪。 肯尼迪雖然是一個半老頭子,卻不是斯嘉麗的對手,面對她的冷酷和無情,他束手無策。 最終為了斯嘉麗差點遭受的侮辱去報復窮白人而被人擊斃,不幸枉死。 卻從未享受過斯嘉麗的一點愛。於是斯嘉麗再次成為寡婦,而且還是個有錢的寡婦。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了答應過阿希禮照顧玫蘭妮的一句承諾,在北軍就要攻佔亞特蘭大的時候, 斯嘉麗又果斷地替玫蘭妮接生,並找到瑞德沖破重重阻礙和關卡,回到了鄉下老家--陶拉。 在又飢又餓之時,她又遭受了母親病亡、父親痴呆、家裡被劫,一窮二白的多重打擊, 她不屈不撓,帶頭種田幹活,喝令妹妹下床摘棉花,並照顧玫蘭妮和小波,支撐一家人的生計, 那時她頂多也不過是個二十來歲的小姑娘,本應是個在母親懷里撒嬌的小姑娘。 可是面對如此巨大的困難,她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勇敢挑起家裡的重擔, 以常人難以企及的毅力抗爭命運,每每看到斯嘉麗舉著蘿卜向天盟誓,決不願讓家人再受苦挨餓時, 我總是覺得拍片導演對光線和背景的運用是那麼巧妙和藝術, 它那麼生動地刻劃了斯嘉麗渴望安定、渴望生存、渴望富裕的強烈而真實的內心情感。 我覺得那時的她,已完成了最艱難的嬗變,由一隻醜陋的毛毛蟲破繭而出變成了美麗的蝶,自由而高貴, 那時的斯嘉麗就像一個女神---渴望富有、並為此能不擇手段的慾望女神。 我必須承認,對我來說,《亂世佳人》的吸引力之所以這么大,和克拉克蓋博主演的瑞德巴特勒絕對有關系。 當然,費雯麗眯著那雙像貓那樣的綠眼,迷人而妖媚,同樣也讓人傾倒。 她是個讓女人都能為之神魂顛倒的女人,她自私、冷酷、無情、聰明、不擇手段、堅強, 卻不乏善良、美麗、脆弱;她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女神,讓許多女人都夢想著能像她那樣, 集財富、美貌、能幹、堅強於一身,讓瑞德那樣的男人能夠為她而傾倒。至少我曾經就那樣想過。 但我認為,瑞德給我們這些女性觀眾帶來的卻更多是對愛情和婚姻的甜美幻想, 他是那麼瀟灑倜儻,那麼玩世不恭,那麼自信過人,富有並充滿了成熟男人的魅力, 該是多少女性心目中的偶像啊。 在這里,簡單回閃斯嘉麗和瑞德相遇、相識、相愛的幾個片段, 就能讓人對瑞德愛我所愛,堅持自兒,富有個性的男性魅力印象深刻: 片段一:瑞德第一次見到斯嘉麗是在十二像樹園的舞會上。斯嘉麗向所有的男士賣弄風情, 卻發現瑞德正注意她,斯嘉麗向身邊的女伴抱怨說:「他看我的樣子,就像我沒穿衣服」 可見瑞德給人的感覺不是溫文爾雅,富有紳士風度,對世事的有種別人所不具備的強大洞察力和影響力, 表明了他與一般的南方男人不同點:現實、大膽而富有進攻性, 當他躲在客廳里偷聽斯嘉麗大膽地向阿希禮表露愛慕, 但因遭到婉拒,她氣急敗壞地搧了阿希禮一個耳光,並砸碎了一個小花瓶時,他吹了一個口哨, 於是他被斯嘉麗指責為不是一個紳士,而他同時也反唇相譏斯嘉麗不是一個真正的淑女,讓斯嘉麗氣極。 倆人第一次相見就是一次愛情的交鋒。 片段二:斯嘉麗因查爾斯病亡到亞特蘭大散心,正在服喪的她,十分渴望能再度飛旋於舞池中, 表現了她在內心裡對無拘無束、自由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是瑞德看出了她的心思,並出重金替她撬開了那個壓抑而沉悶的社會道德囚籠, 使她走上了和別的南方女人最不相同的命運之路。這正是斯嘉麗反叛舊的社會道德標准邁出的關鍵性一步, 而這一步,如果沒有瑞德暗中巧妙的支持和安排,斯嘉麗是決不會踏出的。 如果沒了這關健一步,那麼日後那個能幹、要強、並獨擋一面的亂世佳人---斯嘉麗就決不會存在了! 片段三:瑞德為了幫助斯嘉麗重返故里,拚死弄了一輛馬車,並幫助她把玫蘭妮和小波抱到馬車上, 同時一路歷經辛苦,並在即將要到達的時候,瑞德看到許多南方兵前仆後繼,視死如歸, 深感震憾,並決定上戰場,為保衛家園盡一份力。這時可以看出,為了心愛的女人,他能出生入死; 同樣,面臨家園被毀之境,他也是一個熱血之人, 導演在這里才向我們描繪了一個深藏在平日玩世不恭外表下, 也具有一顆為榮譽甘灑熱血之心的典型南方男性的形象。 在這里我們看到,雖然瑞德平日里非常精明、現實,但他骨子裡其實還是一個南方人。 片段四:瑞特在經歷了喪女之痛和斯嘉麗在精神上的背叛後,面對玫蘭妮的之死,對一切都灰心失望至極, 回家收拾行李,返回自己的故鄉,查爾斯頓。當愚蠢的斯嘉麗最後發現自己已深愛瑞德時, 才發現已最終失去了自己最心愛的人。瑞德最後走得十分乾脆,讓斯嘉麗深感懊悔。 直到這里,我們才聽到那顆曾經為愛而柔軟的心破碎的聲音,同時也因為破碎而對斯嘉麗變得「冷酷無情」, 這里的瑞德才讓我們感覺到,這個男人敢愛敢恨,處理事情十分乾脆利落,極富男性魅力。
滿意請採納
F. 《亂世佳人》影評
亂世佳人》影評 無論他們是在守望什麼,他們都是一群守望者。 思嘉在守望著金錢,守望著不再讓塔拉的人再挨餓,守望著希禮的愛,守望著已經破碎的夢,守望著成長。瑞德守望著思嘉,以及她生命的延續小邦妮,守望著一個男人能給予一個女人的全部的愛。 希禮守望著過去的生活,守望著那個隨風而逝的年代。 媚蘭守望著愛,愛每一個人,愛亞特蘭大,愛生活,她守望著丈夫和兒子,守望著希禮有一天真正的站起來。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以起獨特的女性視角在描述美國內戰的作品中獨樹一幟,備受讀者青睞。作品中雖也有對戰爭恢宏場面的描寫,如亞特蘭大破城當日五角廣場的遍地傷兵,驚心動魄的逃難,槍殺等等。但女作家始終是以細膩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畫見長,一個個色彩斑斕的文學人物在作者流暢的文字作用下,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橫看全書,是一部老南方種植園文明的沒落史,一代人的成長史和奮斗史;而縱觀全書,則似一部令人悲慟的心理劇,以戲劇的力量揭示出女主人公在與內心的沖突中走向成熟的過程。所以看《飄》,就猶如走進原始森林,越深越美。 也許,文學性格可以用現實顏色來描述,來形容,那麼,就賦予思嘉,黑色的堅毅;瑞德,冰藍色的深邃;媚蘭,粉紅色的善良;希禮,青灰色的憂郁。 思嘉的堅毅一直是本書的一大亮點,賦予其黑色,因為黑色有純粹的一面,如思嘉對生活終極堅定的信仰;黑色還有模糊的一面,如思嘉在夜霧中奔跑的迷茫,因為她一直看不清真愛的對象。 思嘉絕對稱不上是一位完美的女性。但她的魅力卻超出了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她堅強,自信,對生活充滿激情,卻又吝嗇,迷信,欺侮弱小,還無意地把幾個人送上西天。但就是這種褒貶不一的性格使她更為迷人。現實中人無完人,文學中也應如此。在那個風雲突變的亂世中,能夠在倍受創傷和打擊之後,不留戀以前豪華高雅的生活,堅強的站起來,下地摘棉花,不惜讓自己嬌貴的雙手長滿老繭,而目的只是為了讓住在塔拉的人不在挨餓。她在塔拉紅色的土地上得到了黑色的堅毅,如她父親郝嘉樂所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土地與日月同在。這股強大的力量加之她固有的愛爾蘭血統潛在的反叛思想,使她我行我素,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怎麼想,不在乎道德的束縛,公開在亞特蘭大和摧毀他們家園的北方佬做生意,而毫不在意作為丈夫的弗蘭克會無地自容。所以思嘉是自私的,但她的自私不僅僅建立在為己的基礎之上,她為了很多人,為了塔拉十幾張要吃飯的嘴,為了她愛的人和他的妻兒,為了白蝶姑媽,遠房的姨媽們,甚至還包括塔拉以前的黑人,思嘉的自私眷顧了很多人在挫折襲來之時,她也曾無數次的失望過,但從未絕望。就像方丹老太太所說的,她們是薺麥,風一吹,低頭,彎腰,吹過之後,又挺起腰板,繼續更好的接受陽光。始終有勇氣站起來,高昂著頭,接受風雨的洗禮。而支撐她這么做的只是一件金燦燦的光環下籠罩的完美禮服,一個虛無的靈魂,一個固執而倔強的信仰。思嘉對愛情的執著是她一生堅不可摧的信仰。她擁有對愛情的絕對信仰,只是搞錯了對象,在守望愛情的征途中。 瑞德說思嘉像一個哭著要月亮的孩子,恭手放棄手中的幸福,且任性,倔強地死不回頭,我想在黃道十二宮中,她一定是獅子座的。只是思嘉在一味的追求那套「完美的禮服」時,怎麼也不會想到即便是瑞德周圍的空氣都潛藏著對她無邊幸福的追求和熱愛。所以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瑞德因為她的固執而筋疲力盡,黯然離去。但她也終於成熟了,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對於她來說,她想要的,就一定能得到。「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我等待著思嘉能再一次從塔拉得到力量,讓瑞德再一次回到她身邊。我喜歡這樣的結局,不是大團圓的,帶著點淡淡的悲哀,但算不上是悲劇,因為有希望存在,在思嘉心裡,也在我們心裡。 對於思嘉來說,其生命存在的真實意義在於有欲可求,她從不懂得知足,也不能知足。學會滿足是對她生命的褻瀆,也預示著生命之花的枯萎。她只能夠不停的追求,獵取下一個目標,最早是愛情,守望希禮;然後是溫飽,守望金錢;接著又是希禮,最後是瑞德,她剛剛意識到的自己的真愛。所以思嘉註定不能提前知道自己的真愛是瑞德,而一定要在愛女夭折之後,媚蘭去世之後,瑞德因為徹底失望而要離開之後,才能明白。生活彷彿與她開了一個無以倫比的玩笑,卻又是真實的存在,她需要為自己的執拗和任性付出最慘痛的代價,在一切都隨風飄過之後,思嘉成熟了。《飄》是思嘉的一部成長史. 瑞德是冰蘭色的,是火焰最外層的顏色,是火與冰的交界。我喜歡他曾經的執著,更喜 歡他最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離開。他都做的完美到讓人議論紛紛。
G. 電影《亂世佳人》的影評
我看了這部長達四小時的電影《Gone with the Wind》即《亂世佳人》之後,有很多難以言喻的感受。可能是因為長大了,所以想的也隨著多了。
斯嘉麗——費雯·麗詮釋的這個女主角,真的無可挑剔。她把斯佳麗的輕佻、高傲和任性,當然還有她的堅強、勇敢以及無畏都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斯佳麗絕不是像那時代的千 金小姐一樣是個呆板的淑女。相反,她面容姣好,身姿窈窕,鋒芒畢露,招搖張揚,令無數男人為之傾倒。可是,她卻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已有未婚妻梅蘭妮的阿希禮,她是那麼執著又不顧一切。而她最初的堅強也是來自於阿希禮臨走前的一句託付----好好照顧梅蘭妮。我忘不了南北戰爭時斯佳麗在橫屍遍野的地方找不到醫生,最後親手幫梅蘭妮接生的那一刻;我忘不了斯佳麗帶著梅蘭妮和剛出生的孩子頂著炮火紛飛一路出逃,瑞德與斯佳麗在橙紅色的沖天火光里深深親吻的剪影;我忘不了斯佳麗從容地扯下綠色天鵝絨的窗簾圍到身上做成新衣服去向瑞德求救的場面;我忘不了斯佳麗重回塔拉庄園時發現田地荒蕪家業衰敗,她在紅色的夕陽照耀下從田地里拔出來一個蘿卜,連泥土都未擦去就狠狠咬一口的情景。這個倔強的女人面對夕陽,雙手握拳高舉雙臂用盡全身的力氣向蒼天吶喊:「我以後絕不挨餓!」她纖細的背影在夕陽下投下長長的影子。斯佳麗這絕不挨餓的宣言,還有她在紫紅雲霞里的背影卻永遠的留在了我的心裡。她這樣的堅定與勇氣,這樣連戰亂都打不垮的女人,生命力頑強得如同春天的野草。看到她,生活就總有希望,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困難。正如電影最後她說的那句經典勵志台詞:「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毫無疑問,斯佳麗是電影的主角,她是被歌頌的對象,她是電影給予我們關於選擇的答案------拋棄過去,不顧一切地為了生存,就算是一個外表柔弱、從小嬌慣的女人。因為除了自己沒有人是真正能一輩子庇護你;勇敢地擔當起你應擔起的責任,因為責任只會降臨在能擔起它的人身上。然而,我也欣賞另一位偉大的女性----梅蘭妮。她寬容、沉靜、純潔、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對困難,捍衛自己的朋友。她不會傷害別人,只會維護人;她更不會不相信別人,只會堅定不移的相信她認為應該相信的人。梅蘭妮雖然年輕、長相平庸,但舉止卻穩重端莊,品德高貴,這些氣質足以讓所有人都十分尊敬她,並願意真心與她成為朋友。
在電影中,瑞德曾經這樣說過:「如果我對梅蘭妮小姐更好,是因為她值得我這么做。在我認識的人中,善良、真誠、無私的人不多,而她是其中的一個。」梅蘭妮不張揚並不代表她真正的平凡,她的魅力是在於發自內心善良和讓人感到愉快的氣質。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在護士協會工作期間,梅蘭妮看到米德大夫做手術切除傷病者身上爛肉的時候臉色蒼白,但她只是在手術後躲在衛生間里用毛巾堵住嘴,悄悄嘔吐。她理解傷員在危難時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所以她展現在傷病者面前的永遠是一幅笑臉,溫文爾雅、笑容可掬、無微不至。此時此刻,她無疑就是一位落入人間的慈祥天使。然而此時的斯佳麗,卻一心想著自己成為寡婦所以不能參加舞會。她毫不忌諱地說:「她厭惡這里的工作,甚至恨不得那些傷病者在一夜之間死光光。」與斯佳麗的自私相比,梅蘭妮的所作所為無疑只能用高尚來形容。
我最難忘的一幕是在塔拉,當斯佳麗用槍殺死那個入侵的壞人時,剛生完孩子虛弱得連下床都困難的梅蘭妮已經作好了廝殺准備,她手裡拿著軍刀,准備為了保護斯佳麗而和壞人對峙;隨後,她幫極度恐懼的斯佳麗隱瞞了殺人的事情並果斷地用自身的衣服清理現場和埋掉了屍體。 她愛斯佳麗,她勇敢地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保護她。她更愛她的丈夫阿希禮,她勇敢地支持他的信念。梅蘭妮柔弱的外表和堅毅的內心使我看到了她擁有真正強者的力量:因為真心真意愛著身邊的人,所以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一心想保護自己在乎的人。她和斯佳麗一樣,在戰火紛飛中頑強生存。然而最後,梅蘭妮卻死了,所有人都悲痛萬分。但是我寧願相信她的死亡只不過是一種形式,一種新的解脫。她的美好傳達了一個真理:無論在什麼年代,一顆善良的心,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無疑都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幸福之源。
這部經典的《亂世佳人》塑造了兩個佳人-----一個是超越世俗的斯佳麗,一個是完美無瑕的梅蘭妮。一個不羈的斯佳麗,讓讀者在災難中崛起;一個完美的梅蘭妮,讓讀者在漫長的人生中獲得長久的幸福。
慶幸我們生長在這樣一個和平年代,但我們還是需要斯佳麗和梅蘭妮這份頑強不羈,自立自強,從容淡定和善良寬容。
H. 跪求亂世佳人觀後感
合上厚厚的書本,回想似是與郝思嘉共同經歷的那段艱苦歲月,不禁感慨萬千,為她的歡樂而歡樂,為她的悲痛而感傷,為她的勇敢堅強而欽佩,這段歲月屬於生命真正的勇者。
她沒有埃倫的溫柔嫻熟,待人謙遜而又富有教養,她有的是精明能乾的頭腦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沖勁;她沒有媚蘭的善解人意,寬厚慈愛,深得別人喜愛,而是張揚放肆,敢愛敢恨。他繼承了父親嘉樂的豪爽、不拘小節、暴躁的性格,又接受了母親埃倫大家閨秀的教育,造就了她矛盾而富有特點的性格,她就是——郝思嘉。
也許,郝思嘉身上時有太多為人詬病的性格,她固執、自私自利、拜金、吝嗇,她背叛當時婦女的道德觀;剝削手下囚犯的勞動,甚至是狡詐,但是人無完人,這一切並不能成為否定她的理由,她任何的缺點都不能掩蓋她性格中的亮點。
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和開放的時代,我們不必去為生計擔憂,也不必擔心隨時降臨的戰火,但是,我們的生活中何嘗沒有起伏坎坷呢?我們也許會為一場考試的失利而懊惱失意;會為事業上的坎坷而痛苦傷心,我們繞不開那些必經的曲折,就只能像郝思嘉一樣,勇敢地面對它們,而不是退縮、放棄。很多時候,命運總是在和我們開玩笑,我們對它哭,它只會讓我們覺得更痛苦;我們對它笑,它就會帶給我們希望,既然如此,何不放開已不能再改變的過去,來把握一個屬於你的明天?畢竟,再多的痛苦與失敗也只屬於昨天,明天只屬於自己,只有自己能改變命運,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們的努力與奮斗。不論思嘉選擇的路正確與否,她在痛苦面前不屈服的勇氣便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正是要用他那種永不言棄的精神來面對學習、生活中的一切紛擾與失意,成為生命的強者。
抬起頭,遙望今夜無星的天空,明天是這樣得不可預知,但是我仍要向她微笑,因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希望對你有 幫助~~~
I. 亂世佳人電影觀後感
「There was a land of Cavaliers and Cotton Field called the Old South…
Here in this pretty world Gallantry took its last bow.
Here was the last ever to be seen of Knights and their Ladies Fair,of Master and Slave…
Look for it only in books,for it is no more than a dream rembmbered.
A Civilization Gone With The Wind…」
——引自電影《亂世佳人》
她沒有埃倫的溫柔嫻熟,待人謙遜而又富有教養,她有的是精明能乾的頭腦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沖勁;她沒有媚蘭的善解人意,寬厚慈愛,深得別人喜愛,而是張揚放肆,敢愛敢恨。他繼承了父親嘉樂的豪爽、不拘小節、暴躁的性格,又接受了母親埃倫大家閨秀的教育,造就了她矛盾而富有特點的性格,她就是——郝思嘉。
郝思嘉出生在美國的南方種植園家庭,理應生活無憂無慮,所要做的就只需向一個名門閨秀一樣,嫁一個如意郎君,生一群孩子,然後相夫教子,平淡地度過一生,然而她的性格與命運決定了這一切的不可能。她的美麗與豪爽使她的身邊總是圍繞著許許多多正當青春的男孩子,而他則傾心於看似風流倜儻的衛希禮。希禮的拒絕使她賭氣嫁給了她不喜歡的韓查理,也就在這時,南北戰爭開始了,查理的死讓她婚後一年就成為了寡婦,而她也來到了查理的家鄉亞特蘭大。當戰事臨近,亞特蘭大淪陷,她再回到家鄉塔拉時,塔拉早已物是人非,母親去世,父親精神崩潰,她一個年輕姑娘用瘦弱的雙肩承起塔拉的一切,她打死過一個來偷盜的北方士兵,獨自勇敢面對闖入塔拉劫掠的北方軍隊。戰爭結束後,她又肩負起重建塔拉的使命而在塔拉受到要挾,一家再度面臨流離失所的危機時,她回到亞特蘭大,毅然將妹妹小有資產的男友弗蘭克奪來,挽救毀滅邊緣的塔拉,即使是面對許多人的職責。思嘉再嫁給弗蘭克後又一次拙出了一個旁人看來離經叛道的舉動——買下一家鋸木廠,她運用自己的才能在流言蜚語中使生活重新變得井井有條,她的經營也如日中天。當生活看似又回到自己所希望的軌道上,卻誰知一系列出人意料的災難接踵而來,弗蘭克的死、再嫁白瑞德、愛女夭折,最終當她發現自己深愛的是白瑞德而非衛希禮時,白瑞德已經心如死灰,執念離開了,但是面對這一切,堅強的思嘉依舊不放棄「畢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
也許,郝思嘉身上時有太多為人詬病的性格,她固執、自私自利、拜金、吝嗇,她背叛當時婦女的道德觀;剝削手下囚犯的勞動,甚至是狡詐,但是人無完人,這一切並不能成為否定她的理由,她任何的缺點都不能掩蓋她性格中的亮點。
她有著絕對的責任心,當希禮拋下媚蘭參戰,僅是一個小小的口頭託付,讓她在戰火紛飛、混亂的亞特蘭大不顧自身安危照顧她當時打心裡不喜歡的媚蘭。當她帶著剛生完孩子,病懨懨的媚蘭逃難回塔拉時,作為嘉樂和埃倫的長女,她又不得不負起照顧兩個妹妹和已經失去理智的父親的責任,她原本是塔拉的小主人,享受榮華富貴,只需要讓下人滿足自己的需要,但此時她卻得放下夫人的身段親自勞動,親自參與耕種這些曾經只需要黑奴乾的苦活,即使如此,她從沒有選擇放棄,因為她有這個責任,來拯救與重建這個命運多舛的家族。
在思嘉的所有性格中,最為人稱道的一點,就是在面對災難與痛苦時堅強與勇敢的精神。從小說的開始直到結尾,她面對過太多的痛苦與失意,卻從未因此而崩潰。就像故事中寫的,當戰火降臨,她試圖回到生養她的塔拉,找到可以容身的避風港時,她看到的是無盡的悲傷,她面對的是一無所有,可是這一切並不能使她氣餒,因為自暴自棄不能起任何作用,她下定決心要保護塔拉,她能做到曾經只屬於黑奴的苦活,為了挺過這一切的艱苦她可以不擇手段,雖然這會為她招致非議。她從未向命運低頭,無論面對多麼深重的痛苦,她都堅持自己的信念,而事實證明,天無絕人之路,她戰勝了每一個對他這么一個弱女子來說不可能的挑戰,也勢必會戰勝未來不可預見的更多挑戰。
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和開放的時代,我們不必去為生計擔憂,也不必擔心隨時降臨的戰火,但是,我們的生活中何嘗沒有起伏坎坷呢?我們也許會為一場考試的失利而懊惱失意;會為事業上的坎坷而痛苦傷心,我們繞不開那些必經的曲折,就只能像郝思嘉一樣,勇敢地面對它們,而不是退縮、放棄。很多時候,命運總是在和我們開玩笑,我們對它哭,它只會讓我們覺得更痛苦;我們對它笑,它就會帶給我們希望,既然如此,何不放開已不能再改變的過去,來把握一個屬於你的明天?畢竟,再多的痛苦與失敗也只屬於昨天,明天只屬於自己,只有自己能改變命運,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們的努力與奮斗。不論思嘉選擇的路正確與否,她在痛苦面前不屈服的勇氣便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正是要用他那種永不言棄的精神來面對學習、生活中的一切紛擾與失意,成為生命的強者。
合上厚厚的書本,回想似是與郝思嘉共同經歷的那段艱苦歲月,不禁感慨萬千,為她的歡樂而歡樂,為她的悲痛而感傷,為她的勇敢堅強而欽佩,這段歲月屬於生命真正的勇者。感謝作者米切爾·瑪格利特用她精湛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留下了一個難以磨滅的形象,給於每一個被生活所困的人生存的信念。
抬起頭,遙望今夜無星的天空,明天是這樣得不可預知,但是我仍要向她微笑,因為Tomorrow is another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