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蒙娜麗莎的微笑的英文影評
如下:
《蒙娜麗莎》(Mona Lisa)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創作的油畫,現收藏於法國盧浮宮博物館。該畫作主要表現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靜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Mona Lisa, an oil painting created by Italian Renaissance painter leonardo da vinci, is now in the Louvre Museum in France. This painting mainly shows the typical image of elegance and quietness of women, and portrays the image of an urban bourgeois woman in the rising period of capitalism.
畫作內容
《蒙娜麗莎》原作的尺寸:縱77cm、橫53cm,該作品畫在一塊黑色的楊木板上。《蒙娜麗莎》畫像沒有眉毛和睫毛,面龐看起來十分和諧。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會覺得她沒怎麼笑;然而當看著她的眼睛,感覺到她臉頰的陰影時,又會覺得她在微笑。
利用微表情理論得出結論: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興、9%的厭惡、6%的恐懼、2%的憤怒 。蒙娜麗莎,坐在一把半圓形的木椅上,背後是一道欄桿,隔開了人物和背景,背景有道路、河流、橋、山巒,它們在達·芬奇「無界漸變著色法」的筆法下,和蒙娜麗莎的微笑融為一體,散發著夢幻而神秘的氣息。
2. 蒙娜麗莎的微笑電影影評50字
女權主義的嘆息:《蒙娜麗莎的微笑》
曾經是最保守的女子學院,幫助宋美齡奠定修養基礎的韋斯利女子學院來了個有新頭腦的藝術史教師凱瑟琳,她夢想到一個貴族學校教書,因為這些學生會成為未來的領導,如果她能改變這些學生,她的理想就有可能得到貫徹。五十年代的美國,戰爭時期的職業女性崛起並沒能改變女性的全面解放,女人依然回到家裡,忙著相夫教子,這種情況反映在韋斯利學院,依然保持了一切維持建校宗旨的教學方式——為上流社會的男人培養模範太太。而從加州來到麻省的凱瑟琳,已經目睹了好萊塢的女性主義革命,她認同那些尚得不到認可的新藝術和新思維,希望把這一切都教給自己的學生。但這些學生卻是什麼樣的都有,有極端保守,維護傳統的失敗妻子,有專門勾搭有婦之夫的問題少女,有忙著談戀愛的,還有為自己的未來困惑的。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認同凱瑟琳,她的麻煩不斷,而保守的校方也很不贊同她的女權主義教育,認為是在把學生教壞。就這樣,一個夾雜了愛情泡沫的極端女權主義說教片完全展開,凱瑟琳被學生認可固然算是電影的大團圓,但韋斯利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
說到韋斯利,其實可以以五十年代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宋美齡就學的時代,美國有大量暴發戶的女兒想得到老歐洲的爵位,於是韋斯利就擔負起教化暴發戶女兒的任務,把她們教育成文雅的貴族夫人,學會如何操持一個大家庭,管理眾多家僕,舉辦社交活動,相夫教子。五十年代以後,韋斯利搖身一變,逐漸成了極端女權主義的大本營,臭名昭著。我曾經見識過那個時代的一位畢業生,那是一個宣揚「做愛也不需要男人」的極端女權主義者,恨不得都視男人為濁物,唯女人至上,難怪現在韋斯利每年招一百個學生,卻要給兩百個申請者發錄取函,白人女孩不樂意去上,於是招了大量韓國女孩。《蒙娜麗莎的微笑》想必是反映了那個轉型時期,當夫人的市場日益萎縮,這些精英女人無法靠丈夫獲得她們想要的地位,便自己走上了追逐地位的道路,咄咄逼人的奮斗下是永遠不變的韋斯利女人自以為是的「精英情愫」。現在女權主義運動已經轉而承認兩性的差異,謀求兩性的理解和符合自身天生優勢的互補,共同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蒙娜麗莎的微笑》卻依然祭起韋斯利那種自戀式的女權主義,真不知道這幫電影人是真不知道,還是裝作不知道女權主義都唱到了哪一出了。美國曾經為極端女權主義付出過慘痛的代價,為「自由」而被煙草商蠱惑著吸煙的女人毀壞了自己的身體,高離婚率造就了大量的單親兒童,這些性格被傷害的兒童同時也扼殺了一個健康的未來。我除了說這幫電影人無知和落後以外,真的是無話可說,紐維爾導演好歹也算是個輕松派掌門,何必去趟韋斯利女權這趟渾水?
世人都曉蒙娜麗莎的微笑最美,卻不知道她揪心的喪子之痛,作為旁觀者看凱瑟琳教育學生女人要做未來的領導,而不是領導太太,這點當然是很開心的事情,看著臉譜化的反派貝蒂捍衛著太太傳統,為這個傳統付出了被丈夫拋棄的代價,最後離婚,接受了凱瑟琳的觀念。但問題就在這里,娜拉出走以後依然不會找到幸福,從電影的角度上,主角的理想實現自然是值得歡呼的事情,但離婚後的貝蒂未必就能過得爽。倒還是凱瑟琳一心支持上法學院的瓊看開了,女權主義說白了就是女人有權利掌握自己的命運,所以回家當個太太也是自由了,不一定非要和男人一爭高下,這倒是頗有點現代女權主義的意思了。整個電影,玩弄了眾多小聰明的笑料和口號式的台詞,就一句是真心話,凱瑟琳的戀人對她說,「你以為自己來韋斯利是幫助這些姑娘發現她們的道路,我卻認為是你幫助這些姑娘發現你的道路」。言下之意,這條女權主義的道路是否走通,且看效果再說。
按說這電影拍成這樣也真的是
3. 蒙娜麗莎的微笑 觀後感!美女帥哥幫幫忙!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主要講的是20世紀50年代發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保守的衛斯理女子學院的故事。那時的美國女性的社會地位表面看來有了明顯提高,然而在如威斯理般著名的女子大學里,教師們教授學生,仍是一切圍繞將來的好姻緣打轉,並不鼓勵她們主動獲取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也不注重培養她們的心理素質。思想頗為獨特領先的藝術史老師凱瑟琳.沃森。如春風化雨般,給這個晦澀無味的禮教帶來新的生機。同樣的,一場跟傳統禮教,固守的成舊思想斗爭的戰爭拉開了帷幕。一場關於女性自我價值實現的爭論。 就在那個時代,美國女性解放運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凱瑟琳作為接受過先進自由改革思想的人,她一直追求的是男女間完全的平等,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落後禮教的束縛,所以她發起了挑戰。懷揣理想和熱情來到該學校擔任藝術史教師時,便因想散播自由的種子碰壁連連。
最令我震撼的場景是在貝蒂刊登了批判凱瑟琳的新聞以後,凱瑟琳在教室里所進行的那一堂激昂也讓人覺得悲哀的課,為了什麼進行教育,所教的高材生只是培養出來的賢妻良母,用著一堆堆高深的數理知識計算著柴米油煙,所謂的文學藝術只是在充檯面的時候用。當凱瑟琳接連著喊出這句話的時候,悲哀油然而生。衛斯理學校,將新娘學校偽裝成一般學校;衛斯理校友,優等生們照著她所受的訓練去做。無論對凱瑟琳還是那些女學生來說,這都是一種無法言語的悲哀。
還記得片頭新學期開始的時候,很獨特的開學典禮,叩響禮堂的大門,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傳統禮教的威嚴,隱隱告訴觀眾這是一個不容改變的固守世界。「是誰在敲打學習之門?」「我代表所有女性。」「你尋求什麼?」「通過努力學習喚醒我的心智,並奉獻畢生於知識。」「那我們歡迎你們,所有追隨你的女性都能進來。我宣布本學期就此開始。」多麼冠冕堂皇的話,有種換湯不換葯的感覺。凱瑟琳眼裡充滿了期待,沒有想到與傳統抗爭這條路多麼不好走。
當然結局是衛斯理學校容不下凱瑟琳,而學生完全接受了凱瑟琳,至少這屆學生在凱瑟琳的影響下,都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蒙娜麗莎的微笑,一種假象,微笑背後的苦澀誰人得知?就如開始一直是衛斯理校友傳統的維護者貝蒂的苦澀誰人了解?在不同的人眼中,蒙娜麗莎的微笑有不同的判斷。如果是自己真心的微笑,別人怎麼判斷又何妨?所以,女性如果是能夠追隨自己真心,而不是受傳統的教育或者是別人的思想選擇的,那都是成功的。所以對於貝蒂、瓊、貝塞爾、康蒂的選擇,我們誰都不能去加以言辭,只能衷心祝願她們。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真實的表現出了那個年代的情況,無論是在視覺效果還是在主題上,都有時代特色。整部片子所反映的主題正是我們需要在社會上廣泛倡導的。在現實生活中,存在這么一種現象。一些女性朋友的婚姻家庭關系不和,甚至出現丈夫有外遇的情況,這樣的一種關系,她們沒有申訴抗議,卻在默默忍受她們有的自己有工作,經濟上能夠獨立,應該不用依賴丈夫,但是她們唯一想到的托詞是為了孩子,她們不願讓孩子成長在單親家庭里,不能得到完整的愛。但這種名存實亡的家庭是否真的能夠帶給孩子健康成長的空間呢?或許可以說其是位偉大無私的母親,但無疑也是位不幸福不快樂的女性,時時壓抑著對幸福生活追求的慾望,不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我很是懷疑在這樣一個失衡的痛苦的母親教導下的孩子的心理能否健康呢?她的選擇能否帶來好的結果呢?一直認為要愛人首先是愛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能愛的話,還有能力去愛他人嗎?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不管在物質方面,還是在精神方面,我是支持女性同胞們獨立的,擁有獨立的人格,你我平等。
女性被比喻成撐起世界的半邊天,可見女性的重要性。女性不是低於男性的第二性,更不是男人的附屬品,即便那個亞當的肋骨創造了夏娃的故事還在廣為流傳。自由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這也是男女一樣天賦的權力。無論男女,平等的關系是我一直堅持的。
一方面,雖然有個百依百順體貼可人的妻子是許多丈夫的夢想,但幸福的永恆應該來源於倆人的平等相待,而不是女奴,當然也不是女皇。另一方面,做好一個家庭主婦並不表示比做個女強人或女名人差,這就象那蒙娜麗莎的微笑,各人有各人的判斷,各自都在所屬領域發揮非一般的能力。總之,我只是希望無論她們作出何種選擇,都是發自內心的,是自己喜歡的,而不是別的什麼強迫她們這樣做。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婦女解放運動的實質吧。但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像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的主人公那樣,擺脫保守的傳統思想,不被束縛,追尋真實的自己,放飛夢想。
《蒙娜麗莎的微笑》,一部女性的勵志片,今天的你,微笑背後是否還有苦澀?希望從今以後,你我的微笑都是發自我們的內心。
4. 《蒙娜麗莎的微笑》看完的感受,要簡短,十萬火急!!!!!!!!!!!!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感受是1950年美國女性地位雖然提高。但是在這著名的大學里。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打破不了傳統的思想縛眼光很短淺。就類似於早些年間中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然而女主的出現掀起了新的熱潮,雖然新的教學方法等屢次碰壁,學生之初也不太聽從。但後來隨著她和學生的進一步相處。大家逐漸走進了互相的心裡,她倡導女子也能幹出一番大事業。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也是時代的亮點。
5.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
[<<蒙娜麗莎的微笑>>觀後感]
《蒙娜麗莎的微笑》聽起來有點像歷史題材的影片,但其實是一部強調女權主義的電影,觀後感。1953年,坐落在美國馬薩諸塞州、被譽為沒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威斯理女子學院,新來了位藝術史老師,名叫凱瑟琳·沃森(朱莉婭·羅伯茨飾),她是個美麗成熟的女人,剛剛從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大學畢業,在大學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為一名傑出的教授,卻沒想到迎接她的是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阻擾。50年代的美國雖然女性的地位漸漸受到重視,但在上層社會封建思想依然非常嚴重,在威斯理這所著名的女子大學,學院對學生的教育並不是教他們如何獲得自己感興趣的學科知識,也不是重視心理教育,而是把學生的成功與否定義為以後的婚姻,她們學習的目的就是嫁個好丈夫。滿懷志向的凱瑟琳被這個現象驚呆了,當她正想改變這個現狀時,卻不小心迎來了學生們的挑戰。威斯理女子學院的女學生,大都有著良好的家庭背景,從小接受過優秀的教育,所以她們有時大膽,甚至挑戰老師。好在凱瑟琳的青春率直,以及她豐富的藝術史知識,加上風趣熱情的授課,很快就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女學生都稱她為蒙娜麗莎的微笑。這時的凱瑟琳也遇到了她的得意門生瓊(朱麗婭·斯黛爾斯飾),瓊和別的女孩不同,她嚮往像男孩子一樣做出一番自己的事業。另一位學生莉薇(瑪姬·葛倫霍飾)則非常好動,喜歡在班上賣弄風情,逗人喜愛,常常使凱瑟琳的課堂充滿笑聲。可是,不久後的一場婚禮,卻打破了凱瑟琳和她的學生的寧靜生活。凱瑟琳班上的學生貝蒂(克莉斯汀·鄧絲特飾)結婚了,這個消息頓時驚醒了女學生們,她們意識到能嫁給英俊富有的丈夫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於是對凱瑟琳教授的邁出社會做和男子一樣的生活產生了懷疑,觀後感《觀後感》。此時,學校里的領導和同事也越來越對凱瑟琳的教學方法反感,不斷地抨擊她。盡管如此,凱瑟琳還是告訴她們「不,這不是你們想要的,你們可以做得更好,找回自己」。正如所期待的那樣,凱瑟琳最後成功了,她贏得了同學們的理解,改變了她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讓她們重新審視這個世界。
凱瑟琳的第一節課,她的學生就給了她當頭一棒,她所帶來的繪圖幻燈片被學生們如數家珍。良好的藝術基礎和家庭教育使學生們對這位老師幾乎瞧不上眼。凱瑟琳在第二節課上才予以反擊,她拿出了很多另類的藝術作品,由於課本上並沒有這些作品的介紹,同學們開始學乖了。大多數的同學開始慢慢接受凱瑟琳,只有貝蒂除外。貝蒂原來在家長教育下是「結婚生子」路線最堅決的領導者和實踐者。為此,她不惜在課堂上和校刊上與凱瑟琳針鋒相對,並極力勸說動搖的中間派喬恩將其拉回結婚生子這樣的人生道路。喬恩最終放棄了去法律學院,這讓凱瑟琳失望透了,也讓我大吃一驚。這可是一個多好的機會啊!在耶魯上學可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機會啊,但是喬恩卻放棄了。這讓凱瑟琳傷透了心,本以為自己可以改變喬恩的命運,但卻落得了這樣的下場。
不過,貝蒂的丈夫在結婚沒多久,就背叛貝蒂,借口公司出差離開了家門,丟下老婆不管。由於婚姻並不如想像中的那般美滿,貝蒂開始覺悟了,她開始反抗自己的母親堅決離婚,「she』s
smiling,but does she
happy?」。原來,蒙娜麗莎在這部電影中是影射那些生活在傳統社會中的女性在家中雖然表面上是在微笑,但那並非是她們的追求,是社會傳統和社會價值觀賦予他們的,她們微笑的背後並不是真正的快樂。
<<蒙娜麗莎的微笑>>反映了新生事物向舊傳統挑戰的主題,希望婦女能夠打破社會傳統,跟男人一樣做她們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局限與做個家庭主婦。這也是我理解中的婦女解放的一部分內涵。
〔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6. 關於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影評和對裡面主要人物的評價!!
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 (2003)
http://www.mtime.com/movie/11353/
有很多影評……
關於蒙娜麗莎著名的微笑,人們似乎不止於欣賞,而是喜歡猜測背後的含義。人們說她美,而對我來說,她微笑的恬靜與溫暖或許才是重點,至於美,這看法不說大相徑庭,也可能千差萬別。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蒙娜麗莎一微笑,人類就思考。兩者有某種異曲同工之妙。
關於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原因,人們給出了五花八門的原因,其中甚至把模特兒與畫家的關系考量在內。人們的理由無非是,這畫里大概看出了作者的些許愛意。愛是創作的永恆推動力不假,但也大可不必這樣大費周章、生搬硬套,你且好好看她的微笑就好了,何必猜測那麼多呢。
美國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對於女性的幸福進行了探討。衛斯理學院有才能有個性的女學生們,在一位女老師的帶領下,努力尋找自身幸福的真正含義。因為這些女學生自己在如何幸福——學業還是家庭之間苦苦掙扎,於是難免向對象物投注同樣的思索,於是鄧斯特演的走入無愛婚姻的女學生後來憤怒地對婆婆說,蒙娜麗莎的笑只是表面的,我不會以虛假的微笑維持這段婚姻,我要離婚。她決定讓自己笑,不對別人笑。
我願意相信蒙娜麗莎那一刻的笑是發自內心的。請注意,蒙娜麗莎也不會永遠微笑,她也有煩心事,但是畫家用畫筆留下了她永恆之動人微笑,這微笑給了看客以美以溫暖以勇氣。因為這微笑如此誠摯,發自肺腑,所以才感動我們,所以,請相信它不僅是表面的。
好以己度人是人之通病。或許看起來足夠寬厚的蒙娜麗莎不介意你這樣解讀她。她知道你的迷惘,也許。那位羅伯茨演的女老師就沒那麼寬厚,她以為她墜入了情海,有天發現當過兵的教師愛人沒去過義大利,輝煌的戰場經歷都是假的,於是選擇退出來,她的生活里不能忍受欺騙。那人說,你太完美了,所以我不敢說出真相。那人還說,沒有人是完美的。那人還說,你以為你到這里是給別人方向,其實你也需要別人給你方向。強韌的女老師聽不下去了,她抽身而去,如此決絕。是啊,選擇一個人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她要的是完美。但從來沒有完美。最完美的就是她的學生經歷曲折後都理解了她。按照她說的,去找自己真實的需要。於是有去法學院求學的,有去當家庭主婦的,即使她們一樣有才華,她們人生的重點不一,但她們都學會了遵從自己的內心。
其實我覺得那位男老師說的沒錯。我想起看木心的一篇文章,裡面質疑白娘子為什麼不早點告訴許仙自己是蛇精,然後說,白娘子太珍視他了,所以不能允許他們之間有哪怕一絲一毫的罅隙。這位男老師像白娘子一樣,反而最後失掉了他的許仙,而許仙和白娘子最後還是心心相惜的。不免覺得許仙的寬厚,和女教師的不厚道。
我們都是在彼此給予方向。我們用一生成長。我們知道人生的不完美想盡力修正。就像那句話說的,慢長才能長好。只是那個微笑是完美的,而不是別的。
7. 如何評價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
美國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對於女性的幸福進行了探討。衛斯理學院有才能有個性的女學生們,在一位女老師的帶領下,努力尋找自身幸福的真正含義。因為這些女學生自己在如何幸福——學業還是家庭之間苦苦掙扎,於是難免向對象物投注同樣的思索,於是鄧斯特演的走入無愛婚姻的女學生後來憤怒地對婆婆說,蒙娜麗莎的笑只是表面的,我不會以虛假的微笑維持這段婚姻,我要離婚。她決定讓自己笑,不對別人笑。我願意相信蒙娜麗莎那一刻的笑是發自內心的。請注意,蒙娜麗莎也不會永遠微笑,她也有煩心事,但是畫家用畫筆留下了她永恆之動人微笑,這微笑給了看客以美以溫暖以勇氣。因為這微笑如此誠摯,發自肺腑,所以才感動我們,所以,請相信它不僅是表面的。
8. 蒙娜麗莎的微笑的電影800字的影評
講的是50多年前發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保守的衛斯理女子學院的故事。朱莉婭·羅伯茨演該學院新聘的藝術史老師凱瑟琳.沃森。在這所女子學院,學生們大多有著良好的家庭背景,受過優秀的教育,第一堂課就給凱瑟琳來了個下馬威。但是學院灌輸給學生們關於成功的定義卻是嫁一個好丈夫,她們所學的一切東西都是為了這個目的,找一個好丈夫,為丈夫服務。於是,凱瑟琳就在這個保守的環境里,試著引導學生們去尋找真實的自我,並且大膽去實踐她們的想法。整部片子在我看來,除了一些場景拍得不錯,知道了點那時美國學校的生活方式外,總的來說一般性,情節比較鬆散,缺少那種振奮人心的張力,就不細述了。但還是來寫上一評論,是因為它的主題不錯,就有感而發說上幾句了。
有一女性朋友,婚姻家庭關系不好,丈夫有了情人,兩人常常吵架,現在竟然公開地發展到上半夜睡情人那裡,下半夜才偶而回家。這樣的一種關系,她居然還在默默忍受!她自己有工作,經濟上能夠獨立,應該不用依賴丈夫,唯一的托詞是為了孩子。但這種名存實亡的家庭是否真的能夠帶給孩子健康成長的空間呢?(當然了,每個人都有對自己生活的選擇權,我是不會去橫加干涉的。但同樣,我也有著發表自己意見建議的權利。)或許可以說其是位偉大無私的母親,但無疑也是位不正常的女性,時時壓抑著對幸福生活追求的慾望,不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我很是懷疑在這樣一個失衡的痛苦的母親教導下的孩子的心理能否健康呢?她的選擇能否帶來好的結果呢?一直認為要愛人首先是愛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能愛的話,還有能力去愛他人嗎?
女性不是低於男性的第二性,更不是男人的附屬品,即便那個亞當的肋骨創造了夏娃的故事還在廣為流傳。自由地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這也是她們與我們男性一樣天賦的權力。無論男女,平等的關系是我一直堅持的。雖然有個百依百順體貼可人的妻子是許多男人的夢想,但我首先希望的是她有著自己獨立的人格,與我平等相待,不是女奴,當然也不是女皇。所以我在桃花蟲兒的那個故事裡寫了那第三個結局。
我並不是說當好一個家庭主婦就比當個女強人或女名人差,這就象那蒙娜麗莎的微笑,各人有各人的判斷。我只是希望無論她們作出何種選擇,都是發自內心的,是自己喜歡的,而不是別的什麼強迫她們這樣做。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婦女解放運動的實質吧。
9. 觀 蒙娜麗莎 有感
觀蒙娜麗莎的微笑有感
你又如何能懂我的心,
我自己都不懂!
似乎終歸只是為了自己——
為了一份不虧欠,
為了一份不要說對不起,
我拒絕了自己,也拒絕任何人。
誰又能明白?
可是偏偏還要來傷害...
你不是高興著離開,
卻又假裝輕松的面對;
你不曾了解我,
不然我也不會曾經傷心;
我沒有了解你,
就算是了解,
也不願去澄清,
只怕一份過後的無助與無奈。
我知道還剩下很多,
只需要我去說、去做。
從來就不肯輕易的服輸,
你不明白,不明白...
女人的路與夢想——觀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有感
從昨天到今天發生了一堆事,早上又做了一個不平常的夢。
起來洗澡後打開電視,看了一部非常非常非常不錯的老片(竟然曾經被我錯過不看)
——《蒙娜麗莎的微笑》
產生的感觸我必須立刻記錄下來,不然我不會心安。
女人,應該怎麼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我今天找到了答案,所有看我寫的這些字的女生都可以找到答案。很簡單,你問問自己:
「當有一天醒來的時候,我會後悔自己沒有當上律師?還是會後悔自己沒有結婚生兒育女?」
作為女人,我們本性總是那麼善良,為別人的夢想著想太多。
可是當有一天你偶爾想起那個屬於自己夢想的時候,難道沒有一種異樣心痛的感覺?
是的,可能這種痛很快就被你列舉的眼前得到的幸福掩飾過去了。
想想看吧,幾千年來,社會對我們這個性別的無形的要求真的有改變過嗎?男性好不容易從母系社會的陰影中走出來獲得權力,他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輕易歸還了。《達芬奇的密碼》這本書在講述什麼?就是通過一個天大的謊言,讓一個性別忘記自己的過去、洗腦、心甘情願的放棄自己為另一個性別而生存。
謝天謝地,存在過就必留下痕跡。讓我們一點點的回憶,一點點找回自己應有的尊嚴。
我現在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對女性的價值評價仍舊有偏差。
女主角的一句怒吼震撼了我:「我多想培養出一個領袖,而不是一個領袖的夫人。」
女人未必個個都喜歡當領袖,但是至少作為女人,我們首先要懂得尊重自己的夢想。誰說先考慮自己的夢想就是自私?事實告訴我們,無論是誰,只有自己過得足夠幸福才能給別人幸福。放棄實現自己的夢想,去實現別人的夢想真的有那麼高尚么?
我祈禱,我們女性都能有夢,都能夠有勇氣有力量去實現自己的夢。愛做什麼樣的人就去做什麼樣的人。成功與否不重要,朝目標奔跑的路上所見的風景已足夠讓我們自豪。
「人人生來自由,這是上天的賜福」——林肯
10. 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影評800字的影評
曾經是最保守的女子學院,幫助宋美齡奠定修養基礎的韋斯利女子學院來了個有新頭腦的藝術史教師凱瑟琳,她夢想到一個貴族學校教書,因為這些學生會成為未來的領導,如果她能改變這些學生,她的理想就有可能得到貫徹。五十年代的美國,戰爭時期的職業女性崛起並沒能改變女性的全面解放,女人依然回到家裡,忙著相夫教子,這種情況反映在韋斯利學院,依然保持了一切維持建校宗旨的教學方式——為上流社會的男人培養模範太太。而從加州來到麻省的凱瑟琳,已經目睹了好萊塢的女性主義革命,她認同那些尚得不到認可的新藝術和新思維,希望把這一切都教給自己的學生。但這些學生卻是什麼樣的都有,有極端保守,維護傳統的失敗妻子,有專門勾搭有婦之夫的問題少女,有忙著談戀愛的,還有為自己的未來困惑的。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認同凱瑟琳,她的麻煩不斷,而保守的校方也很不贊同她的女權主義教育,認為是在把學生教壞。就這樣,一個夾雜了愛情泡沫的極端女權主義說教片完全展開,凱瑟琳被學生認可固然算是電影的大團圓,但韋斯利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
說到韋斯利,其實可以以五十年代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宋美齡就學的時代,美國有大量暴發戶的女兒想得到老歐洲的爵位,於是韋斯利就擔負起教化暴發戶女兒的任務,把她們教育成文雅的貴族夫人,學會如何操持一個大家庭,管理眾多家僕,舉辦社交活動,相夫教子。五十年代以後,韋斯利搖身一變,逐漸成了極端女權主義的大本營,臭名昭著。我曾經見識過那個時代的一位畢業生,那是一個宣揚「做愛也不需要男人」的極端女權主義者,恨不得都視男人為濁物,唯女人至上,難怪現在韋斯利每年招一百個學生,卻要給兩百個申請者發錄取函,白人女孩不樂意去上,於是招了大量韓國女孩。《蒙娜麗莎的微笑》想必是反映了那個轉型時期,當夫人的市場日益萎縮,這些精英女人無法靠丈夫獲得她們想要的地位,便自己走上了追逐地位的道路,咄咄逼人的奮斗下是永遠不變的韋斯利女人自以為是的「精英情愫」。現在女權主義運動已經轉而承認兩性的差異,謀求兩性的理解和符合自身天生優勢的互補,共同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蒙娜麗莎的微笑》卻依然祭起韋斯利那種自戀式的女權主義,真不知道這幫電影人是真不知道,還是裝作不知道女權主義都唱到了哪一出了。美國曾經為極端女權主義付出過慘痛的代價,為「自由」而被煙草商蠱惑著吸煙的女人毀壞了自己的身體,高離婚率造就了大量的單親兒童,這些性格被傷害的兒童同時也扼殺了一個健康的未來。我除了說這幫電影人無知和落後以外,真的是無話可說,紐維爾導演好歹也算是個輕松派掌門,何必去趟韋斯利女權這趟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