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冰轍講的什麼

電影冰轍講的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19 10:32:58

㈠ 夜來城外三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的作者出處

白居易 賣碳翁
白居易 琵琶行
李煜 虞美人
杜甫 飲中八仙歌
蘇東坡 文豪蘇東坡與才女蘇小妹鬥智

㈡ 賣炭翁原文及翻譯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翁,在南山裡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所得的錢用來干什麼?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卻擔心天熱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氣更寒冷。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市集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前面兩位輕快灑脫的騎馬人是誰?是皇宮內的太監的爪牙。他們手裡拿著文書,卻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後拉轉車頭,大聲呵斥著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有非常重,宮里的使者們硬是要趕著它走,老翁可惜它,卻沒有辦法。宮里的使者們將半匹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作炭的價格。
【注釋】
(1)賣炭翁:這首詩選自《白氏長慶集》。本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雲:「苦宮市也。」宮市,指唐代皇宮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專管其事。(備註:也有網民稱呼著名活性炭企業CEO王兆拓為「新時代的賣炭翁」)
(2)伐:砍伐。
(3)薪:柴。
(4)南山:城南之山。
(5)煙火色:被煙熏的臉色。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
(6)蒼蒼:蒼白。
(7)得:得到。
(8)何所營:做什麼用。營,經營,這里指謀求。
(9)輾(niǎn):同「碾」,碾壓。
(10)願:希望。
(11)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
(12)困:睏倦,疲乏。
(13)市:集市。
(14)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
(15)騎(jì):騎馬的人。
(16)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的太監。白衫兒,指太監手下的爪牙。
(17)把:拿。
(18)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19)回:調轉。
(20)叱:吆喝。
(21)千餘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
(22)驅將:趕著走。
(23)惜不得:捨不得。得,能夠。惜,舍。
(24)半匹紅綃一丈綾:唐代商務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
(25)系:掛。
(26)直:通「值」,價格。
【中心】
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剝削階級肆意剝削的現實,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也同時表現出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賞析一】
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寫出勞動的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南山中」點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餘斤」,每一斤都滲透著心血,也凝聚著希望。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別了開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於挨餓受凍,只利用農閑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麼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並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濟狀況,而是設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餘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後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願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復雜的內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淚下。
這兩句詩,從章法上看,是從前半篇向後半篇過渡的橋梁。「心憂炭賤願天寒」,實際上是期待朔風凜冽,大雪紛飛。「夜來城外一尺雪」,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憂炭賤」了!「天子腳下」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們為了取暖,難道還會在微不足道的炭價上斤斤計較嗎?當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時候,占據著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麼難走,而是盤算著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說家筆下,是可以用很多筆墨寫賣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動的,而詩人卻一句也沒有寫,這因為他在前面已經給讀者開拓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
賣炭翁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著賣炭得錢換衣食。然而結果呢?他卻遇上了「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跟著那「叱牛」聲,賣炭翁在從「伐薪」、「燒炭」、「願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那麼,當賣炭翁餓著肚子,走回終南山的時候,又想些什麼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統治者的罪惡,而詩人「苦宮市」的創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賞析二】
封建統治階級為了滿足其腐朽豪奢的生活慾望,除了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以外,還採取其他手段巧取豪奪人民的血汗。中唐以後,朝廷里經常派人到市場上去采購物品。他們一看到中意的東西,就隨便付給很低的代價,或任意掠奪而去,有時還要物主把貨物送進宮內,然後倒打一耙,向物主勒索「門戶錢」和「腳價錢」。韓愈在《順宗實錄》中曾具體記載過一位農民用驢子馱著木柴到城裡去賣,宦官見了口稱「宮市」,只給了幾尺絹,就把木柴搶去了,還要奪走他養家糊口的驢子,農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毆打了為非作歹的宦官。
白居易在長安時親眼目睹這類弊政,心情十分憤慨。在《賣炭翁》中雖然沒能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但他敢於大膽揭露「宮市」的罪惡,把以皇帝為總後台的統治者貪婪暴虐的面目,用獨具特色的詩歌形式反映出來,確是難能可貴的。
在這首小型敘事詩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賣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十四個字的肖像描寫,不僅准確地表現了賣炭翁的職業和年齡特徵,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勞作和痛苦生活。長期受煙火熏烤使皮膚變色,終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兩鬢蒼蒼」又表現出賣炭翁的凄楚和衰老。這樣拚死拚活的苦幹,只不過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掙點錢勉強度日。「可憐身上衣正單」,「夜來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對照的寫法來表現賣炭翁的困苦生活。「心憂炭賤願天寒」,是更深入一層的心理刻劃。一般人在衣單不能禦寒時,總想天氣暖和,可是賣炭翁卻在「衣正單」時「願天寒」,一怕天氣暖,炭賣不掉,衣食無所出,二想天氣寒冷,賣個好價錢。這兩句詩深刻地表現了他對「賣炭得錢」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慘的生活境遇。同時,這樣寫使下文「一車炭重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顯得更加有力量,更能激起讀者對狐假虎威的「黃衣使者白衫兒」的痛恨。
一般敘事詩往往失之語言的臃腫和拖沓。這首詩語言簡練而又准確。「系向牛頭充炭直」中的「系」和「充」兩個字意味特別深長,賣炭翁拒絕收受「紗」和「綾」,蠻不講理的宮使硬把它「系向牛頭」,「紗」和「綾」本不是「炭直」,巧取豪奪的壞蛋卻把這在宮中無用的爛綢之類拿來充數抵價。揭露宮使暴行的另外兩句詩中,詩人連用了五個動詞,「手把文書」的「把」』、「口稱敕」的「稱」、「回車」的「回」、「叱牛」的「叱」、「牽向北」的「牽」。宮使一個接一個的動作,使賣炭翁沒有回話的餘地,從這五個急迫連續的動作中,宮使兇殘掠奪的面目暴露無遺,同時,在對比之下,賣炭老人的悲苦形象也更加突出了。
這首詩,在藝術上較多地體現了自居易《新樂府》的創作特點:形象鮮明,主題突出,語言通俗而生動,敘事簡潔而完整。但也有它別具一格的地方:沒有象另一組諷諭詩《秦中吟》那樣,用「卒章顯其志」的手法直接表明自己的愛憎感情,而是以事實和形象本身來顯示作者的傾向性,留給作者豐富的想像餘地,讓讀者自己去作結論。
【創作背景】
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但是,《賣炭翁》的意義,遠不止於對宮市的揭露。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地描繪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平。讀著這首詩,我們所看到的決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彷彿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漁的、織布的人出現在我們眼前。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賣炭翁》這首詩不但在當時有積極意義,即使對於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中心思想
全詩通過賣炭翁辛勞燒炭、艱難運炭上市、炭被宮使掠奪的悲慘經過。借賣炭翁的不幸遭遇,為百姓鳴不平,用賣炭翁的形象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擊中唐的弊政之一「宮市」,以及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
【講解】
《賣炭翁》描寫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
這首詩一開頭就把讀者帶到當時的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讓讀者看到一個燒炭的老人過著的十分窮苦的生活。「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燒炭的老翁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全部賴以為生的東西,只不過是一把斧頭、一掛牛車,再加上十個被煙火熏黑的手指頭。他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女,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在南山上伐薪、燒炭,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勞動的艱苦是可想而知的。這燒炭的老人對生活並沒有過高的要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他僅僅希望有吃有穿,維持一種最低的生活。按理說,一個人養活自己一個人,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可是就連這樣一個願望,他也難以實現。「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東西,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燒了炭,給別人帶來了溫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卻單薄得可憐。衣服單薄本該盼望天氣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憂炭賤願天寒」,他寧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賣一點炭錢。這種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現出賣炭翁悲慘的處境和生活的艱辛。
【現實意義】
白居易在《新樂府》中每首詩的題目下面都有一個序,說明這首詩的主題。《賣炭翁》的序是「苦宮市也」,就是要反映宮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宮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場上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專管其事。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這首詩的意義,遠不止於對宮市的揭露。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平。讀著這首詩,讀者所看到的決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還能看到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漁的、織布的人出現在眼前。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賣炭翁》這首詩不但在當時有積極意義,即使對於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㈢ 找出白居易詩歌《賣炭翁》中對比的句子,說說各自的作用。

是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通過對比深刻地寫出了賣炭翁貧苦的生活和艱難的境遇,揭示統治者對人民的盤剝和壓榨。。

賣炭翁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作陪襯,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憐」。而這一切,正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天寒炭貴,可以多換些衣和食。

接下去,「牛困人飢」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餘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後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

㈣ HELP!幫忙!急!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譯文:有位賣炭的老頭,在終南山裡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作什麼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裡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兩上騎馬的人輕快前來了,他們是誰?是穿黃衣服的太監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裡拿著公文,嘴裡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後拉轉車頭,吆喝著趕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捨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作炭的價錢。

解讀《賣炭翁》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是白居易的詩歌創作主張。基於此,白居易寫了大量的諷喻詩,來反映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賣炭翁》是白居易諷喻詩中的代表作之一,讓我們看到了「我為事發,我為人哀」的創作思想!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此句交待了賣炭翁工作的性質和地點。在遙遠的終南山上,自己砍柴、燒炭,勞作程序的繁雜可想而知。可勞作之後還要自己從終南山上運到城中去叫賣,更顯生活的艱辛。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這是對賣炭翁的肖像描寫。「滿面塵灰」、「煙火色」、「十指黑」使賣炭翁燒炭後的情態展現在了人們的眼前。「兩鬢蒼蒼」正與「翁」相對應,那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讀於此,不禁對這位老人有種敬重與同情之感!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一句設問句,寫出了老翁伐薪燒炭的目的——為了生存!為了有衣遮體,有飯填腹!「我」是個窮苦的百姓,「我」要通過燒炭來解決自己的溫飽,生活所迫!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此句詩是作者對賣炭翁反常心理的深層刻畫。身上穿著如此單薄的衣服,卻還在怨恨天氣不夠寒冷,為什麼會這樣?就是老翁太貧窮了!多麼希望天氣再寒冷一些,買炭的人再多一些,炭的價錢再貴一點!對於寒冷老翁早已忽略了,只要能用炭換到足以使自己生存下來錢就心滿意足了。這兩句詩可以說是本詩的絕唱之筆,把人物的那種反常態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一「願」字寫出了賣炭翁對天氣不夠寒冷而埋願的心理,而我們更多的則看到了老翁的可憐與無奈,進而感受到了當時百姓生活是多麼的不幸!怎一「憐」字了得?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夜來城外一尺雪」交待了老翁賣炭時的天氣情況。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一個晚上,使得天氣愈加的寒冷。由此句想到了前文的那句「心憂炭賤願天寒」,則更突出了老翁的悲慘處境。「曉駕炭車輾冰轍」,一大早就從終南山出發,路途遙遠難行,更何況還運送著一車的炭!如此艱難的來到城裡在「日已高」時怎能不「牛困」、「人飢」,但是炭還沒有賣出去,現在是身無分文無法充飢,只能在南門外邊的雪地上歇一歇罷了!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翩翩兩騎」多麼輕快,多麼灑脫地飛奔而來。而這「兩騎」又是誰呢?原來是皇宮中的太監和他的爪牙!這里作者通過對他們衣著的描寫(「黃衣」、「白衫兒」)揭示了他們的身份,展現了他們的這樣一種趾高氣揚的形象。與前文蓬頭垢面、老態龍鍾的老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稱」、「回」、「叱」、「牽」等一連串的動詞寫出了這些太監、爪牙的氣勢凌人,蠻橫無理。不需要徵求你賣炭翁的意見,皇宮需要,就得拿走!

「一車炭,千餘斤, 宮使驅將惜不得」,在那寒冷的冬天辛辛苦苦的砍柴,燒炭,運送到城裡,為的就是換些錢來生存,然而這些太監、爪牙的到來使得一切都成為了泡影,甚至自己以後的生存都成了問題,面對著「宮使的驅將」何止是「惜不得」,心裡簡直就在流淚,淌血!

「半匹紅綃一丈綾, 系向牛頭充炭直」,誰說皇宮里的人買東西不給錢,這半匹紗和一丈綾不就充當這車炭的價錢了嗎? 隱性的剝削!這就是宮市的本質——用賤價強奪民財來剝削。

總之,在這首《賣炭翁》中詩人通過一步步地鋪墊渲染,通過細膩的人物肖像、動作、心理等描寫向我們展示了當時貧苦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封建宮市制度對百姓的殘酷剝削的本質。

全詩是字字帶著同情與譴責!

㈤ 冰轍為什麼小百合要殺

摘要 事實上,這部影片最大的惡人就是瀧川信夫。無論如何,加藤是罪不至死的,當初也是母親主動為女兒找一個好前途——再不好也是平常人家,比舞女要好得多。嚴格說來這件事加藤等於是在幫忙,他之前之後的人販子生涯如何是另一回事,反正不是瀧川信夫痛恨他的原因。從小姐妹的角度,又不是加藤騙出來偷偷賣掉的,憑什麼恨加藤?在船上很冷?買主只要妹妹?說到底,這不過是瀧川信夫自己的幻覺(加藤罪該萬死),殺人也絕無任何正義可言。

㈥ 賣炭翁 從下面兩句詩中選擇一句,用簡潔的語言說說你的體驗與理解。 A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選B,賞析:「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願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復雜的內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淚下!

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藝術上也很有特色。詩人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兩句展現了幾乎瀕於生活絕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麼可憐的希望!這是全詩的詩眼。其他一切描寫,都集中於這個詩眼。在表現手法上,則靈活地運用了陪襯和反襯。以「兩鬢蒼蒼」突出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再以荒涼險惡的南山作陪襯,老翁的命運就更激起了人們的同情。而這一切,正反襯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作陪襯,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憐」。而這一切,正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天寒炭貴,可以多換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飢」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餘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後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詩人以個別表現一般,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有力的鞭撻。

㈦ 《賣炭翁》中字詞意思

[編輯本段]【注釋】1、賣炭翁:這是作者《新樂府》的第三十二首,題下原有小序:「苦宮市也。」
2、轍:(zhé) 車輪印
3、系: (jì) 掛
4、伐薪:砍柴。
5、南山:即終南山,秦嶺山脈的主峰之一,在今陝西西安南五十里處。
6、何所營:做什麼用。營:用。
7、輾:同「碾」,軋的意思。
8、轍:車輪輾出的痕跡。
9、困:累。
10、市:集市。
11、翩翩:輕快得意的樣子。
12、騎(jì)騎馬的人。
13、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的太監。白衫兒,指太監手下的爪牙。
14、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15、叱:吆喝。
16、牽向北:唐代皇帝的宮殿在長安的北邊,牽向北,指把炭車趕向皇宮。
17、千餘斤:不是實指,形容多。
18、惜:捨不得。不能舍。
19、綃(xiāo):生絲。
20、系:掛。
21、直:同"值",價值。
22、賣炭的錢何所營:得到。宮使驅將惜不得:能夠
23、蒼蒼:灰白色 [編輯本段]【譯文】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裡一年到頭地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的頭發已經斑白,十個指頭卻像烏炭一樣黑。
賣了炭得到一點錢,拿來做什麼用呢?只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
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
昨天夜裡,長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裝好木炭,套上牛車,輾著冰雪,趕往京師集市。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餓了,日頭已出來很高。便在市外南門泥濘的路歇息
有兩人騎馬揚鞭,翩翩而來,那是誰呀?是皇宮里派出來的采辦,穿黃綢衣裳的是頭兒,著白綢衫的是隨從。
他們走到賣炭翁前,手持文書憑證,裝模做樣,自稱是奉旨辦貨。說著,就讓車子掉轉方向,吆喝著牛,往北邊皇宮方向趕去。
那一車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這樣眼睜睜地被宮使拉走。老翁雖然捶胸頓足,萬般不舍,卻也無可奈何。
結果他們只給了半匹紅色生絲和一丈白綾,把它搭在牛角上邊,說是用來充抵炭錢。 [編輯本段]【賞析】《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雲:「苦宮市也。」詩人以個別表現一般,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有力的鞭撻。
這篇詩沒有象《新樂府》中的有些篇那樣「卒章顯其志」,而是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這首詩千百年來萬口傳誦,並不是偶然的。
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而勞動之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南山中」點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餘斤」,每一斤都滲透著心血,也凝聚著希望。
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別了開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於挨餓受凍,只利用農閑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麼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並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濟狀況,而是設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餘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後面寫官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願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復雜的內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淚下!
這兩句詩,從章法上看,是從前半篇向後半篇過渡的橋梁。「心憂炭賤願天寒」,實際上是期待朔風凜冽,大雪紛飛。「夜來城外一尺雪」,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憂炭賤」了!「天子腳下」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們為了取暖,難道還會在微不足道的炭價上斤斤計較嗎?當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時候,占據著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麼難走,而是盤算著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說家筆下,是可以用很多筆墨寫賣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動的,而詩人卻一句也沒有寫,這因為他在前面已經給讀者開拓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
賣炭翁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著賣炭得錢換衣食。然而結果呢?他卻遇上了「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跟著那「叱牛」聲,賣炭翁在從「伐薪」、「燒炭」、「願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那麼,當賣炭翁餓著肚子、�困牛走回終南山的時候,又想些什麼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統治者的罪惡,而詩人「苦宮市」的創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藝術上也很有特色。詩人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兩句展現了幾乎瀕於生活絕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麼可憐的希望!這是全詩的詩眼。其他一切描寫,都集中於這個詩眼。在表現手法上,則靈活地運用了陪襯和反襯。以「兩鬢蒼蒼」突出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再以荒涼險惡的南山作陪襯,老翁的命運就更激起了人們的同情。而這一切,正反襯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作陪襯,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憐」。而這一切,正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天寒炭貴,可以多換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飢」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餘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後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
這篇詩沒有象《新樂府》中的有些篇那樣「卒章顯其志」,而是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這首詩千百年來萬口傳誦,並不是偶然的
《賣炭翁》這首詩是我國唐代詩人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詩歌當中的一首。它描寫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惡。
這首詩一開頭就把我們帶到當時的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讓我們看到一個燒炭的老人過著的十分窮苦的生活。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燒炭的老翁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全部賴以為生的東西,只不過是一把斧頭、一掛牛車,再加上十個被煙火熏黑的手指頭。他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女,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在南山上伐薪、燒炭,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勞動的艱苦是可想而知的。這燒炭的老人對生活並沒有過高的要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他僅僅希望有吃有穿,維持一種最低的生活。按理說,一個人養活自己一個人,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可是就連這樣一個願望,他也難以實現。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東西,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燒了炭,給別人帶來了溫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卻單薄得可憐。
衣服單薄總該盼望天氣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憂炭賤願天寒」,他寧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賣一點炭錢。這種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現出賣炭翁悲慘的處境。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寒冷的天氣果然來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車,踏著冰凍的道路,卻到長安市上賣炭。從終南山到長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麼呢?詩人沒有告訴我們;但是可以想像得出來,他一定是滿懷著希望,因為這一車炭直接關系著他今後的生活。讀到這里,我們覺得自己和這位老人更親近了,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這車炭究竟能不能賣掉,能不能賣上一個公道的價錢。可是詩人並沒有馬上告訴我們結果,他讓賣炭翁歇下來,喘一口氣,也讓讀者稍微平靜一下。
然後筆鋒一轉寫道:「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來的人一個是穿黃衣的太監,一個是穿白衫的太監的爪牙。他們裝模作樣,說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來采辦貨物,也不管賣炭翁同意不同意,趕上炭車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趕車的又是宮里的太監,一個賣炭的老人能有什麼辦法去對付呢!「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千餘斤炭,不知道要幾千斤柴才燒得出,而這幾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來!為了把柴燒成炭,這孤苦的老人又在塵灰里、在煙火旁邊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這一切所換到的是什麼呢?「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連紗帶綾合起來不過三丈,難道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勞動嗎?這些宮使哪裡是在買東西,他們簡直是強盜。他們奪走的不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這該激起讀者怎樣的憤怒!讀完了這首詩,我們不禁要問:兩鬢蒼蒼的賣炭翁,憑著這點對他來說毫無價值的報酬,能夠捱過那嚴寒的冬天嗎?
白居易在《新樂府》中每首詩的題目下面都有一個序,說明這首詩的主題。《賣炭翁》的序是「苦宮市也」,就是要反映宮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宮市」是唐朝宮廷直接掠奪人民財物的一種最無賴的方式。本來宮廷里需要的日用品,歸官府向民間采購,到了德宗貞元末年,改用太監為宮使直接采辦。宮里經常派出幾百人到長安東西兩市和熱門的街坊去,遇到他們看中的東西,只說一聲是「宮市」,拿了就走,誰也不敢過問。有時撕給你兩三尺破舊的綢紗,算做報酬;有時候不但不給任何報酬,反而要你倒貼「門戶錢」和「腳價錢」。所以每逢宮使出來的時候,連賣酒賣燒餅的小店鋪都關上店門不敢做生意了。
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但是,《賣炭翁》的意義,遠不止於對宮市的揭露。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平。讀著這首詩,我們所看到的決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彷彿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漁的、織布的人出現在我們眼前。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賣炭翁》這首詩不但在當時有積極意義,即使對於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賣炭翁》的藝術性也是很高的。你看,詩人在開頭八句里,先對賣炭翁做了一番總的介紹,介紹得那麼親切、自然,就像介紹自己家裡的人一樣。「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簡單,然而深情的十四個字,就活生生地勾畫出他的外貌:「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又是同樣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深刻地刻劃了他的內心活動。這番介紹就好像一串電影畫面,從南山的遠景開始,鏡頭平穩地拉近,然後就接連幾個大特寫:兩鬢、十指、灰塵滿面、衣衫襤褸,使人觸目驚心。
這樣介紹了以後,詩人就揀取賣炭翁的一次遭遇,來加以具體描寫。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個大雪天里,這雪,雖然使他的身體格外寒冷,但卻點燃了他心頭的希望;雖然增加了趕車的困難,但也給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氣就趕到了目的地。這是多麼富於戲劇性的描寫啊!賣炭翁滿懷希望地趕到市上,卻不急著馬上把炭賣掉。他歇下來,也許還用衣袖揩一揩額頭的汗水,蹲在路旁喘氣。但是,誰能說他的內心會像他的外表一樣平靜?「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好像一場悲劇以前短暫的沉默,這兩句詩把人的心弦扣得緊緊的。接下去,詩人掉轉筆鋒,使故事急轉直下,突然出現了兩個宮使。白居易再次運用由遠及近的寫法,寫他們騎著馬反差。賣炭翁還來不及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他們已經把車牽向北去了。
寫到這里,詩人似乎不忍心再寫下去了,他簡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結果。也不像《新樂府》中其他的詩那樣,詩人沒有出面來發議論。但正是這簡短的結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發人深思 注:更多詳情請登入網路

㈧ 曉駕炭車輾冰轍說的是古代什麼交通工具

應該是牛車。
賣炭翁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裡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干什麼?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裡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太監手裡拿著文書,嘴裡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無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

【賣炭翁賞析】
本詩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寫出勞動的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南山中」點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餘斤」,每一斤都滲透著心血,也凝聚著希望。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別了開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於挨餓受凍,只利用農閑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麼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並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濟狀況,而是設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讀者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餘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後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兩句詩用同情的口吻,寫出了賣炭翁艱難的處境和復雜的內心矛盾。當時正是「夜來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節,身上只穿著單衣的老翁照理應該盼望著天氣和暖起來,可是他卻巴望著更冷一些,因為天氣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錢了。兩句詩只寫了老翁的一個心理活動,便把當時在飢寒交迫中掙扎的勞動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來。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幸而天公作美,夜裡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氣是足夠寒冷了。因此這位老翁一大早就趕著牛車沿著那結了冰的車道向集市趕去。「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他希望能賣個好價錢,所以他來得很早,此時集市大門尚未打開,他不得不在門外的泥地中休息一會兒。人餓了,拉車的牛也累了,但他心裡是高興的,充滿了希望,他差不多可以如願以償買上冬衣了。讀到這兒,也許讀者會憐憫他寒冷天氣中只穿著那單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賣個好價錢,也會不由替他高興。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賣炭翁心裡盤算著怎樣才能賣個好價錢的時候,遠處兩騎人馬翩翩而來,原來是「黃衣使者白衫兒」駕到。「翩翩」二字本來是用以形容英俊瀟灑之態,用在這里卻含有諷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這兩員太監趾高氣揚,目中無人的嘴臉。因為是皇帝派來的,所以稱「使者」。他們手裡高舉皇帝頒布的文告,口稱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說,強行扭轉車頭,驅趕著老牛向皇宮方向走去。千餘斤炭就這樣被太監拉走了,留給老翁的不過是半匹紅紗一丈綾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絹帛等絲織品充作一般等價物來代替貨幣,宮廷購買貨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絲織品價格計算,而不依民間流行的實價,因此太監們僅用半匹紗一丈綾來支付千餘斤炭錢,實際等於強行掠奪。讀至此處,不由令人想起詩人的另一首詩《宿紫閣山北村》中,描寫宦官們掌握的神策軍強盜般搶劫百姓財物的野蠻行徑。他們都是為宮廷官府服務的,然而他們的共同特點卻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於不顧,強行掠奪民間財物。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那麼,當賣炭翁餓著肚子,走回終南山的時候,他會想些什麼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統治者的罪惡,而詩人「苦宮市」的創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白描藝術手法的成功運用。作者通篇沒發一句議論,說宮市給人民帶來怎樣的苦處,人民在這種殘暴的掠奪下,怎樣難以生活。而是通過一個賣炭老人的身世、磨難、燒炭、賣炭以及炭車被搶的前後經過,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催人涕下的悲劇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宮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形象地告訴了人們,從而使人們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當時階級對立的現實,激起人們強烈的愛憎感情。這是作者發多少議論也難以達到的藝術效果。
其次,詩中對人物形象的描寫刻畫細膩、逼真,使人們從人形象中受到強烈的感染。一是對人物外貌的刻畫,二是對內心世界的描寫。試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活活地勾畫出賣炭老人的辛苦、貧困、衰老、遭難的外貌,使人見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又是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把老人瑟縮、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寫得多麼深刻、細膩。使人彷彿看到一個蜷縮在屋角凍得發顫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籌劃著自己可憐的生活。從而更加拽拉人們的心靈,使人感到殘酷的現實對老人是多麼不公平!

㈨ 電影冰轍插曲是什麼

欲走還留
作詞:黃桂蘭 作曲:陳冠蒨
演唱:那英

是不是你習慣了自由
從沒想過我們的以後
否則會有承諾的話
否則會有一點挽留
不會每一句話都避重就輕
也許是我簡單的可以
從沒看出我們的問題
只好沒有要求的事
只好沒有一點等候
再一次面對這聚散離合
欲走還留
如果我能捨得下所有
可有機會為你停留
欲走還留
如果你能在你生活中
騰個空位讓我停留
也許是我簡單的可以
從沒看出我們的問題
只好沒有要求的事
只好沒有一點等候
再一次面對這聚散離合
欲走還留
如果我能捨得下所有
可有機會為你停留
欲走還留
如果你能在你生活中
騰個空位讓我停留
我一再眷戀的心
慢慢地游離
願有轉換的餘地
你仍是平淡的臉
遠遠地抽離
沒有一點商量的餘地
就要分離

欲走還留
如果我能捨得下所有
可有機會為你停留
欲走還留
如果你能在你生活中
騰個空位讓我停留

㈩ 誰知道《賣炭翁》的翻譯急需

第一

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作什麼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雖然)衣服十分單薄,心裡擔憂木炭的價錢太便宜,(卻)希望天氣(更)寒冷。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天剛亮,(老人)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往長安)。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人(才趕到)集市南門外,(累得)就在泥濘里歇息(喘口氣)。
瀟灑輕快而神氣的兩個騎馬前來的人是誰?(原來是)(穿)黃衣服的出使宮市的太監和(穿)白衣服的年青的侍從。(他們)手裡拿著(官府)公文,嘴裡高聲說著皇帝的命令,拉轉車頭,大聲呵斥著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趕走了,(老人)捨不得(它),(卻也)沒辦法。(宮市使者)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綢,往牛頭一掛就充抵了(一車)炭的價錢。

第二種
有位賣炭的老頭,在終南山裡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作什麼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裡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
兩上騎馬的人輕快前來了,他們是誰?是穿黃衣服的太監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裡拿著公文,嘴裡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後拉轉車頭,吆喝著趕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捨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作炭的價錢。

閱讀全文

與電影冰轍講的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庸電影歌曲大全 瀏覽:713
最感動的佛教電影有哪些 瀏覽:764
和平電影海島地圖哪裡刷新冰雕 瀏覽:619
野人女人懷孕電影大全 瀏覽:586
電視上的越獄電影好看 瀏覽:178
劉德華你是小弟的電影 瀏覽:833
成龍電影香港警察片段 瀏覽:842
2018電影大全名單 瀏覽:897
幻影忍者第大電影動畫片全集 瀏覽:575
動作電影推薦格鬥外國 瀏覽:534
落日電影院 瀏覽:406
小學英語電影或動畫片 瀏覽:701
恍然電影院 瀏覽:174
高分動作驚悚電影 瀏覽:968
動畫與電影美術文學音樂的關系 瀏覽:961
第一部藍色外星人電影 瀏覽:285
國外電影人腦如電腦 瀏覽:493
台灣電影主角叫阿和 瀏覽:815
香港2021年最新動作電影 瀏覽:508
安鋪新開電影院在哪裡 瀏覽: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