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拍出電影感照片
就單張的攝影圖片來說,還是相對簡單的。前期的拍攝基礎很重要,器材和用光在這里顯得尤為重要。像國內一些優秀的修圖公司,他們從客戶那裡拿來的圖片,一般都是攝影師在攝影棚用數碼後背拍攝的。其實,乍看起來也沒什麼過人之處,第一感覺也就是細膩程度不錯,也就是細節沒有丟失。然後他們開始根據客戶的要求,分析設計稿和實拍稿子的關系,劃分出許多層次,對每個層次進行修改,比如,高光的幾個面,反射部分的幾個面,背景分層,然後調整對比啊,質感啊,明暗啊,等等,等修完之後就感覺質感十足。 ,
② 「電影感」是什麼
電影感,當然是存在的,我們拍東西的人,最怕別人說,我拍的東西像電視劇。當然,這也是特指咱國內的電視劇。上學的時候,有一次田壯壯老師拿了一段楊超采景拍回來的DV給我們看,說不要小看DV,拍出來的東西一樣可以有電影感。這個DV小片,後來就發展成了楊超的《長江圖》。我有朋友在長江圖的組,回來跟我講李屏賓大師的故事。說他每到一個地方,最先逛的,一定是古玩市場。他也不買,就只是看,後來才跟我朋友說,我們拍電影的人,最重要的是養眼。電影感這東西,的確沒什麼科學的定義。電影歷史上與此最相近的術語是 上鏡頭性。維爾托夫上世紀提出,最早特指演員的形象所具有的適合鏡頭展現的特質。我們口中常說的電影感,是第五代嘴邊常掛著的一個並不精確的概念。但了解了第五代的背景,就知道這個詞為什麼對中國電影這么重要了。那場著名的"讓電影與戲劇分家"的大討論,直接催生了至今代表著中國電影美學與藝術高峰的第五代電影。在他們創作之初,是帶著對電影本體論的認知進行探索的!如果非要給電影感定義,大概就是將電影本體的魅力發揮到極致後所帶給人的感受吧。所以,不客氣的說,很多人的認知是錯誤的,電影的本體不是演員的表演,戲劇的本體才是。即便用現代的敘事學理論來說,電影敘事與戲劇敘事的區別性特徵就是不同的媒介手段。這么說有些抽象,舉例子就是畫畫是用顏色、材料、構圖、透視、畫框、筆觸去表達,音樂是用音符、旋律、和聲等去表達,戲劇的核心是現場的演員與觀眾,電影則是連續的似動視覺與聽覺。有沒有電影感,有沒有視聽敘事的意識,有沒有細致細膩的視聽修養與美學思考,明明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事,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會因此而跳腳。說句討罵的話,這事就像原來一個文人對著京戲說你這不"雅",崑曲才"雅"。你京戲唱的是好,又叫座,可的確是通俗淺白,手段上也落俗了點了嘛。您非得搬出周總理那話給自己撐腰,咱也沒辦法。好在,電影史是時間來書寫的!
③ 怎麼讓自己拍的短片具有「電影感」
演員能夠輕松駕馭復雜調度、單鏡頭非交流場景、特寫甚至大特寫,還有中景長鏡頭的表演,普通小劇組找的三腳貓演員可以嗎,你去北影廠門口找個人來拍個特寫來段戲給我看看,好,說群眾演員欺負人,那誰去北電中戲本科表演系在讀的,甚至找個普通話劇團摸爬滾打十年的來段戲看看,除了顏值高點兒,台詞順點兒,還能保證王佳芝梁朝偉的表演效果嗎,不說最高要求,就找一個好萊塢普通的劇情片,也不用《諜影重重》,就來一段《聞香識女人》 最後演講,送你一個大禮堂,把所有分鏡頭復制,只要反應對了,剪輯點對了,抄拍一遍,如果找的都是三腳貓演員加屌絲劇組的那套設備,這效果能看嗎,視聽語言全世界有N種,並不是說三鏡頭法,景別逐漸推進,反應做剪輯點那套是唯一的,哪怕是唯一,也是好萊塢製作條件下才比較適用的,如果全世界都學那套,那阿巴斯安哲小津不用活了啊。至於怎樣改好劇本怎樣調教演員怎樣做好場景設計,太復雜,幾句話也說不清,當然我也沒能力很系統地從頭到尾說明白,就說個大概的理念以及大致的學習方向吧。拍好短片首先要搞清楚你的斤兩,第一是主創的斤兩,第二是你劇組的預算的斤兩,姑且把短片粗略地分為兩類,一類是比較風格化,狂拽酷霸詼諧幽默小清新;第二類是注重敘事、戲劇沖突和表演的。如果你要拍的是第一種,先找個參考片看看,注意,首先你要找的是預算和你差不多的參考片,這種參考片要麼是廣告,要麼是短片,如果真的找不到比你還窮的劇組,至少也是同類型的窮人版,比如參考片里有個1000人的大禮堂,你能找到個500人的;原作有一輛伊蘭特,你也至少得有一輛比亞迪。
④ 為什麼很多人把視頻上下加黑條當做「電影感」
因為人眼視覺感知天然適合更寬的畫幅、因為建築結構電影院拉伸橫向長度比提升高度更便宜更方便;因為早期變形寬熒幕的藝術、商業推動;因為要和電視做出更大的差異化……等等等等,寬銀幕是一系列技術原因和商業原因推動導致的電影總體的發展趨勢。現代電影中使用更寬畫幅比的不在少數,而大家使用消費級設備拍攝出的默認畫幅比為16:9,這在視覺記憶里被刻上了廣播電視幾個大字,自然不利於讓視頻看起來更高級,更好。因此使用類寬銀幕的畫幅比來獲得電影感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應該是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或者比較懶。直接改變視頻的長寬比是更合適的一種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在更寬銀幕上出現黑邊套黑邊的情況,大部分陽間播放器自然會在全屏時在你的視頻上下端填充黑邊。
⑤ 如何讓小說更有電影感
用切換手法,或者是跳躍式思維,不要寫得過於細膩,而是要有突出的畫面感,緊湊的情節性。蔡駿有一部獲過文學獎的短篇作品叫《綁架》,完全就是電影形式的小說。
⑥ 「詩化的電影」、「戲劇感強的電影」,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電影感
真正的電影語言是風格先於文法而存在的,無客觀規律可循。只有這種「詩的語言」才使電影解放了被傳統敘事程式扼殺了的表現可能性,重新發掘出那種夢幻的、無秩序的、強悍的和幻覺的特性。
電影的成功(純商業片除外)取決於創作者對藝術的理解和對生活的理解,二者缺一不可。電影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把電影比喻成高山,唯有對生活和藝術有獨特熱愛的人方可登頂。電影的商業性和藝術性分立於創作理念,統一於觀眾共鳴程度。
馮小剛的電影 ,卻也能讓大眾在笑笑和接受了 導演所表達的。要讓大眾接受不得選擇一個大家能接受的方法嗎?賈樟柯已經放言拍《在清朝》。電影商業化,大眾藝術化一定是一股趨勢。
⑦ 用五部最經典的影片,講講什麼叫「電影感」
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
⑧ 什麼是電影感的畫面,現在的攝像機拍攝追求電影感的畫面,具體是追求什麼謝謝
個人以為,電影感是淺景深、高寬容度、高對比度,以及些許的偏色的畫面。
⑨ 電影的質感具體指的是什麼
此題很有意思,難以解答,也註定沒有正確答案。
電影的質感,我認為也可以等同於電影的氣質。
試結合個人的觀影體驗,談一下想法。
----------------
我個人感覺有質感的電影,往往都來源與有想法的導演,導演的想法有多少被呈現在電影里,這部電影就有多少重量。這種重量壓在觀眾的心上,是劇情之外的另一種體驗,它決定了劇情以何種面目呈現在觀眾面前。我更喜歡將質感稱為「一種出發點」。
我看諾蘭幾乎所有的電影,呈現出來的就是「厚重」。這在蝙蝠俠前傳系列中尤其明顯:
1.特寫近景多、即使是全景、中景的時候,被攝入物體巨大身影擠佔了畫面的主體。三部曲里碩大的卡車、碩大的運輸機、碩大的蝙蝠戰車和蝙蝠戰機,連那個蝙蝠摩托車都配了那麼碩大的輪胎,在畫面上,壓著你喘不過氣來。
2.諾蘭在講故事的時候你總能感覺到他的不緊不慢,高速剪輯你是永遠看不到的。即使在處理緊張/高潮橋段時,配上漢斯季默那麼重、快速鼓點的配樂,諾蘭也一定耐性的把演員的動作/台詞完整的展現完,他靠電影故事內在的戲劇沖突張力去讓你緊張。這是一種選擇。
3.統一整個電影的風格、基調。色調是昏黃、灰暗、壓抑的。連蝙蝠俠的聲音都低沉到地底,除了反派,誰都難得在電影里笑一下。順便一提,諾蘭的電影感覺都相當嚴肅。A級製作中為了在電影發展時不至於太冷場經常會講笑話,這些你在諾蘭的電影里是相當少看見的。
諾蘭慢吞吞的講故事,從來不會省略動機/動作讓觀眾自己銜接人物性格變化。所以以上這一切,讓我感覺到他電影中的「厚重」,而正是這種厚重感,讓我感覺到了余華《活著》里說的「一根頭發拴住一萬斤的重量,但頭發沒有斷」。我感受到了蝙蝠俠作為體制外英雄面對打破體制內暴力(警察)與犯罪分子之間平衡時,往往受到的雙方的責難。第三部里管家辭職前的對韋恩說的:我當年埋了你的父母,現在我可不想親手埋了韋恩一家。這種不詳的宿命感一直在後兩部前傳中彌漫,而蝙蝠俠的出現究竟有沒有「讓世界變得更好一點點」,真是猶未可知,是蝙蝠俠的出現,升級了這些更為暴力反人類的反派,當平衡被打破,成長往往是天平的兩端。看完《蝙蝠俠》的很多陰暗的想法,和諾蘭營造出來的「厚重」是分不開的,而「厚重」我認為就是諾蘭電影里的質感。
------斯皮爾伯格導演在《拯救大兵瑞恩》後個人風格轉變非常明顯,大量的移動跟拍鏡頭,在一個鏡頭中展現了大量的動作/表情/對話。這種處理同樣是提升內在的節奏張力,在《慕尼黑》中尤為明顯。恐怖份子的突襲、復仇隊員第一次並不熟練甚至緊張的自殺,在這種跟拍,較長的鏡頭展現中,異常的真實,異常的有參與感。
而所有這一切,造成了斯皮爾伯格電影中的「真實感」。
即使在科幻片《少數派報告》中,這種處理出來在情感線發展的流暢感,都讓你感同身受。
------還可以簡單舉例子的如姜文的電影,色彩的荒誕、對白的荒誕、人物性格的荒誕/偏執、抽象/理想主義的配樂,仔細看,什麼元素都被刻意的放大或者荒誕了。像極了余華的文字,特別是《兄弟》的里倫理顛覆、浮躁縱欲、眾生萬象。但也正就是余華的文字,那麼的荒誕,骨子裡現實感倒愈加被濃重的揮灑出來。他與他都提筆說了一小撮人物,但我們總能在這一小撮人中看到一大批人。
------類似的例子還能舉出很多,大體都是有自己風格的導演,正是這種風格的導演,讓電影可以任意被揉捏,被突破,被討論,不會像好萊塢很多A級製作一般被公式、被限制、被預見。
電影質感的體現,大抵就是導演的個人手段與想法吧。
以上,提供是一種解釋。
⑩ 什麼是"電影感"怎麼讓自己拍的短片具有"電影感
哪一部電影最能從畫面,色彩,人物的台詞等方面打動你,仔細去琢磨那部電影給你觸動的地方。那就是最最具體真實的電影感。說再多理論都不如親自去感受體會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