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殺生到底講什麼
中國西南、與世隔絕、群山環抱中有個寨子,是個人皆長壽、規矩自成之地,清時皇帝賜名「長壽鎮」。某日突爆傳染病,地方官派醫生前往診治,他在鎮子外發現奄奄一息的牛結實。
進寨後,往日溫厚的村民一反常態,不僅對牛結實拒施援手、避若瘟疫,更遷怒於醫生多管閑事,老鎮長親自帶著長壽鎮醫生和接生婆、油漆匠,老族長等人千萬百計的阻撓醫生對牛結實的救援,牛結實最終沒能被救活,醫生也找不到此人暴斃的原因。
鎮民們對醫生的不歡迎不合作態度,令醫生很沮喪,正當他准備離開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被全鎮民眾一起隱藏在山崖上的一個秘密,帶著重重疑惑醫生決定暗中走訪長壽鎮,直到他偶遇一個男孩,長壽鎮迷案的真相才一步步揭開。
《殺生》改編自陳鐵軍的中篇小說《兒戲殺人》,是由管虎執導,黃渤、任達華、蘇有朋、余男等聯袂主演的荒誕懸疑喜劇。該片劇情主打荒誕懸疑與黑色喜劇元素,同時黃渤與余男的情感線在極致瘋狂中蘊含深情。
主要人物
1、牛結實。一個被全鎮人視為「撬寡婦門,挖絕戶墳的無賴」、「欺男霸女,童叟都欺的禍害」。黃渤大鬧聖水儀式,在黑袍眾人間毫無顧忌、張牙舞爪之勢,讓其「混蛋」形象初現端倪。
2、醫生「我」。江湖郎中,則更像是個「外來偵探」,雙手鮮血的解剖戲份讓影片的懸疑之感倍增。他在山中發現奄奄一息的牛結實,開始追查其真正死因。
3、牛醫生。因牛結實(黃渤 飾)誤殺了他的爺爺奶奶,最後成為卧薪嘗苦膽「陰毒男」報仇十年不晚。(註:醫生小時候為了防止牛結實偷他家的肉把通風口堵住了,導致爺爺奶奶窒息而死。類似封閉室內的煤氣中毒)
4、馬寡婦。一貫擅長以大氣、硬朗之風塑造人物的余男,在《殺生》中飾演「馬寡婦」,劇照中的她僅披一角長布,步出祠堂;而在出殯一景中,卻身襲白衣,端坐於棺木之上,所顯陰柔氣質與以往不同。她不會說話,神秘之下卻更顯性感,為一眾男人所垂涎。但只有牛結實敢於打破傳統和規矩的束縛,兩人就像磁鐵的兩極,迸發出無聲而熾烈的情感。
《殺生》在四川桃坪羌寨經過長達三個月的拍攝最終完成,但是,對於導演管虎來說,《殺生》的創作周期遠不止三個月。向以「狠」著稱的導演管虎,在開機後一如既往地堅持高要求,對演員的調度也激發了他們的潛力,黃渤、任達華、余男、蘇有朋、梁靜、王迅等都在片中有突破性的表演,令人期待。
從《鬥牛》到《殺生》,黃渤對於管虎作品的超高強度和難度早已有了心理准備:「知道是管導又要開拍戲了,我就長嘆一口,在家先吃點營養葯,把身體補充一下,帶齊各種金創葯,來了組里。真不是說假的,各種各樣的蹭傷、刮傷、燒傷的葯,結果來了就用上了。」
B. 電影殺生影評
殺生這部片說起來還真是奇妙~~乍看之下我們都會以為是一部驚悚片
在描述殺人與被殺的經過與事實,但是從整個故事的結構來看,都有種多數人在謀殺少數人的感覺
從古至今都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只要認為是異類或是外來者都會給予不友善的態度,排斥等等的反應,故事的敘述中,我們知道他的背景是一個偏遠的小村莊,但是有幾個很不協調的地方
像是牛結實、馬寡婦、來自外地追查真相的庸醫,這對於小鎮上的人來說,他們都是異端
從他們的「姓」我們可以了解到貶低或著是歧視的意味,這些外來者的形象都意味著挑戰村莊的色彩,整部片都幾乎是採用一種寓言故事的手法,娓娓將事件的道出,開頭些許帶著喜劇的感受,生動活潑,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村民們的反應怪異,隱隱道出大時代背景下的一種體制,像是無法打破的枷鎖,根深蒂固村民的心,這是「共性謀殺個性」的案例,該怎麼說呢?
例如:性別多元化這個主題,中性的女生或是柔性的男生就要被當成異類,第三性等等,這些難道就不是一種共性抵斥個性的一種表現嗎?就是因為與眾不同,因為在那樣的背景之下,如此會讓人覺得不安,一切似乎都沒辦法掌控在手中,所以排斥、所以斥責,但是當事人豈不無辜,無論是加害著或是受害著,他們都有各自的立場,只能說這是大時代下所造成的悲劇,結局真的是悲傷結尾,這部片不僅僅是在敘述「殺生」,其背後還有更深一層的內涵,值得大家多多用心去體悟了,
每多想一遍,便發人深省一遍。
以上是我自己本身的想法與評論,希望能有幫助到你
C. 急! 求一篇影評,1000字左右。
很喜歡《殺生》,處處可見製作團隊的用心。
可以說,這是講述小人物和封建體製做斗爭而最後妥協的故事,
也可以說,這是一個封建當權集體收復一個叛逆者的故事,
我想要說的是,導演想要說的並不只是這些。
導演給大家開了一個大大的盤口,個人非常喜歡這種盤口打開的電影。
不敢妄自揣測導演的意圖,僅僅只談談個人的看法,個人覺得電影中有很多象徵的地方。
一:牛結實
牛結實的三個特點:善良、渴望自由、以及思想上的局限性
從電影的宣傳上,以及很多影評說,牛結實,個混世魔王,是個無賴。而在我看來他不是個壞蛋混球。相反,我覺得他的那些胡鬧,都出於他本性想要快樂和自由。看似討人厭,但細想想,他做了什麼壞事么?找你討點吃的,又不是沒有,寧可改名改性大逆不孝,也不肯賞點吃的。那好啊我就讓你出醜。而在賣肉的下了毒之後,牛結實因舍大取小的善良,從而救了自己一命。(而自私,又公報私仇的牛醫生,就沒這么幸運了。)
牛結實的另一個特點,我認為,就是極度的渴望自由和灑脫。他比除他之外任何一個村民還要真實,還要本色,他沒有偽裝,想怎麼來就怎麼來,想怎麼樣追求他的快樂就這么來。他就是不喜束縛,油皮得讓你很難抓住,很難收服,所以,電影有2處出現了魚,一次實在寡婦的音樂盒裡,一次是在電影的結尾。
為什麼導演要用魚來象徵就牛結實,而不是鹿或者馬,或者其他的什麼動物?魚生活在水裡,或者說生活在海里,(電影里有一個畫面,就是一條大魚在海里暢游,周邊還有些許小魚圍著)離不開水,雖然很自由,很無拘無束,但終究是離不開水的。就如同電影中的牛結實,什麼都降服不了他,群毆、陷阱、下毒的臘肉,可牛結實還是有他的軟肋------孩子。血脈之情,連孩子的親生母親寡婦都為了保全牛結實的命,拿了打胎葯。可是,孩子的親生父親,牛結實,卻跪下了,磕頭了,求饒了。牛結實最終輸給了自己。
牛醫生的四個字「心有境生」,三人成虎的原理首先摧垮了牛結實的意志。面色、體虛,我病了?直到最後殺子一招徹底降服了牛結實。
二、追求自由的力量
牛結實象徵著渴望自由,並為自由執著追求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不屈不撓,這種力量就是要在頑固不化的體制內求生存,不但是求生存,還要鬧得更大些,比如「我來救你么」,比如「輕點么,輕點么」。最絕的,就是-----放春葯。
有人說看不懂放春葯的這段。我想,那是一種要徹底的宣揚自由,要徹底的喚醒大集體的自由,從最最深處,把你們的慾望釋放出來。這種瓦解的力量,順著清清小溪流,你喝進嘴裡,吃進肚裡,吸進肺里,果真不出幾日,整個村子叫春一片。
人人都還是回歸原始,享受最初的最根本的幸福,這個時候,導演安排了村子裡的人吹起了泡泡,村民看著泡泡慢慢的升起,在空氣中漂浮的越來越高,眼神里充滿了嚮往,充滿了渴望。
然而,這種渴望卻是很快熄滅了,泡泡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就會破滅掉。這里的泡泡安排的很巧妙。
影片里還有一處安排,讓我很想拍手叫好,那就是寡婦的的美瞳和她的音樂盒。
在這么一個偏僻的小鎮,年老者年輕的寡婦,怎麼會是一雙藍眼睛呢?很神秘,很性感、很西方、很女神,有些幽怨、有些不甘、有些魅惑。光是那雙眼睛就很有戲。
寡婦音樂盒的出現,沒有做任何的鋪墊,上一秒鍾還是床第之歡,下一秒中音樂盒的樂曲就響起,小樂曲是大家都熟知的,也是西方的曲子。
我想這些都是代表著外來文化吧。
是啊,整個村子裡的人,為什麼就只有牛結實和寡婦成了眾人之敵呢?牛結實是外來人,而寡婦有音樂盒,好一個外來文化,這種瓦解的力量來至於外來文化,難道不是么?
聯系中國的歷史,呵呵,不言而喻了吧,這里不細說,各位看官慢慢品味就好。
再來談談電影的一些手法。
插敘和倒敘交替運用,使得觀眾不得不運用思考才能將支離破碎的片段重新拼接一下,就像做一個拼圖一樣。這樣做,即避免了直敘帶來的太過直白,也不至於觀眾在觀看的時候,找不到頭緒一頭霧水。只是這種方法,很考驗導演和剪輯的功力,因為運用的不好就會顯得凌亂,兩頭都不討好。
整部電影都是講的中國味很濃的電影,偏僻小鎮,迂腐的村民、但整部片子的配樂卻都是西洋味的。不論是曲風,還是樂器,即是很好的對比,也是很好的融合。
特別是片尾曲的製作,讓我記住了「竇鵬」這個名字。電影的節奏,前半部是喧鬧,後半部是壓抑和些些抒情。可片尾曲,偏偏反了過來,前傾訴後吶喊。歌詞,也非常好的欲語還休體現了電影想要表達的思想。
我要,我要高高飛
飛躍這,無盡的黑
風吹,吹不幹眼淚,
夢里漸漸沉睡
我要,我要深深墜
墜入無邊的海水
那兒不會有傷悲
絕望不再跟隨
誰來指引迷途的游鯡
誰去安慰離群的夜
狼狽,徘徊
幻想,支離破碎
誰會贊美乾枯的花蕾
誰能理會死木的葉
崩潰,憔悴
體溫慢慢消退
我要,我要高高飛
飛入無邊的海水
陽光散發著香味
蝴蝶破繭而飛
再來談談選角
其中負責解局的醫生,不能太年輕,言語和動作戲都不多,要能承載所要在電影中表現出來的那些因素,非有些資歷的演員才能勝任。任達華演得很不錯。
而牛醫生,從國外回來的牛娃子,公報私仇,懷恨在心,放不下私仇,陰毒,冷酷,自私,
蘇有朋冷酷的斜眼,緊閉的雙唇,帶點洋調調的普通話,黑色的風衣,黑色的臉,將牛醫生詮釋的很好。給村民洗腦時的虛偽,冷眼旁觀對牛結實的開腹,換臘肉時的小肚雞腸卻丟了自己的性命,斬盡殺絕的狠毒,等等等等。
黃渤、任達華、余男、蘇有朋,梁靜,這些選角,我曾想還有誰能替換掉其中的某些位,然後還真想不出有另外更好的人選了,其中黃渤的角色,曾想過一位男演員,但痞氣足以憨厚不夠,梁靜讓我想起了《龍門客棧》里的張曼玉,我欣賞自毀形象的演員。
最後一點疑問和建議給導演。
真的很想問問導演,如果沒有規則的束縛,管導會安排一個怎樣的結尾,電影中所安排的結尾,是為了表達對生命的尊重?還是為了迎合中國大多數觀眾對結尾喜喜不喜悲的慣例?
電影正在我的贊嘆不絕的時候,就結束了,還沒過癮,對導演在電影里的語言還沒看的過癮,個人覺得,以管虎導演的實力,這部片子可以再加上30分鍾左右的戲,把斗爭演得很慘烈些,牛醫生可以更狠毒陰險些,牛結實可以更絕望不屈些,村民可以更迂腐麻木些,導演可以把自己想要表達的,表達的更淋漓盡致些。
D. 求《殺生》影評
其實,這部影片真不錯,網上說看不懂或者無聊的人,根本沒仔細看!喜羊羊簡單,那劇情直白。 剛開始,是覺得電影有點亂,但是細細品味真的不錯,我覺得是國內影片的優秀之作,值得觀賞
E. 殺生影評專業分析
《殺生》是一部沒有拍成功的好電影。它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導演管虎的野心太大了,大到超出了他的駕馭能力。他想要在一部電影里涵蓋的東西實在太多,以至於最後呈現出來的只是這些思想的碎片,轉換成各類隱喻散落於影片各處。《殺生》的這些隱喻為影評人提供了大量的闡釋空間,讓他們可以長篇大論地盡情揮灑,釋放解讀的熱情,但是卻沒有給普通觀眾帶來一個好的故事,以滿足促使他們走進電影院的基本沖動。
管虎從處女作《頭發亂了》開始,就毫不掩飾地宣告了自己在電影上的野心:對束縛人心的庸常現實的批判、對生命意義的追索、對荒謬歷史的詰問……但從這部片子開始也暴露了自己的缺陷:缺乏駕馭這種野心的能力。他似乎缺乏把自己巨大的想法,轉換成一個完整故事的能力,只能在影片中用一些彼此之間毫無邏輯可言的生活片段,建構起一個支離破碎的故事:從樂隊排演的舊倉庫,到女主角在醫學院的課堂,再到人潮湧動的北京街頭,甚至到主角們記憶中的胡同……正是在這些片段中,管虎把自己對社會的批判轉化為搖滾樂中的憤怒,把對歷史荒謬性的揭示轉換為女主角尋根的失敗,把對生命意義的探求轉化為男女主角在胡同里和醫院過道中沒有目的地的狂奔,而銜接這些場景的則是女主角同樣缺乏邏輯的、如詩般的內心獨白。但這部電影的成功在於,管虎用這些碎片營造出了一種真誠而感人的氛圍。盡管這些與青春相關的心理和情感:不安、沖動、迷惘、懷舊、理想主義……早已淪為一種俗套,但在任何時代都會具有動人的力量。
快20年過去了,人到中年的管虎,仍然沒有解決他的野心和表達能力的局限之間的矛盾,於是這一矛盾就不可避免地進入了同樣野心勃勃的新作《殺生》之中。管虎一直公開表示,關於《殺生》,觀眾感到的是什麼,那就是什麼。但他同時又在電影海報上予以提示「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心由境生」。可見,這兩句話其實就是導演的重點所在。《殺生》的主角是黃渤飾演的農民牛結實,為了揭示這兩個平行的主題,管虎分別引入了兩位敘述者:任達華飾演的外來醫生和蘇有朋飾演的本地人牛醫生。
在任達華敘述的故事裡,牛結實的舉動可以有兩種理解。從村民也就是世俗社會的角度看,牛結實是一個作惡多端的潑皮無賴,他白吃白拿、調戲婦女、掘人祖墳、玷污聖水、偷窺人家房事、在飲用水裡亂撒春葯……嚴重擾亂了長壽鎮的正常秩序。但在任達華這個外來醫生眼裡,牛結實是一個反抗社會束縛的「狂人」,他將內心的善良、生命的激情以及對自由的渴望,以一種怪誕的、世俗社會不能容忍的方式表現出來,他變成了自由與生命力的化身。在這一點上,《殺生》延續著《頭發亂了》的主題,只是農民牛結實相對於女大學生葉彤,少了思想層面的糾結,卻多了能產生實際效果的行動力。而這種行動力對於社會來說則是破壞性的,於是,人們群起而欲將牛結實除去,魯迅的《狂人日記》似乎也同時浮現了。
但就是這么一個故事,管虎似乎也沒有辦法把它說好。打破現在與過去的時間區隔,在過去與現時之間不斷穿梭的敘述方式,放在30年前,當然是一種創新,但在先鋒文學已經過去很久的21世紀,在一部電影中,導演還玩弄這樣的敘事花招,是不是有些過時了呢?而更關鍵的問題在於,就這個故事本身來講,完全沒有這么折騰的必要。影評現實與歷史交替呈現,往往是為了表明兩者之間的互滲關系,但是在牛結實死後,醫生背著他的屍體重新造訪長壽鎮,除了剛開始人們誤以為他又活著回來了,因此引起一陣不必要的恐慌外,牛結實這個以前人們煩惱的「中心」,在其死後似乎就從人們的生活中被完全擯除了。既然形式沒有獲得內容上的支撐,那就只能淪為毫無意義的空殼。管虎背負著這副花哨的皮囊,把一個故事講得四分五裂,製造出觀眾理解上的障礙。
但也正是在這些碎片化的故事中,管虎可以任意設置隱喻。把他所有關於社會、關於生命、關於人與人的關系、關於世界、關於意義……關於一切宏大主題的模糊概念統統設置在點到為止的隱喻中,解讀與闡釋的任務都交給具有哲學家頭腦的影評人。「《殺生》是一部多義性的電影,不同的人從中看到不同的東西」,管虎從一開始就在誘惑那些自以為高明的影評人,誘惑他們把他自己用影像說不明白的東西都講出來。這是管虎的狡詐,也是他駕馭不了自己野心的無奈。
而在蘇有朋扮演的牛醫生的故事裡,主要講述了牛結實如何走向死亡的故事。這部分圍繞牛醫生團結村民編造謊言的計謀如何實現,又是如何把牛結實一步步逼向死亡的深淵而展開。當牛結實面對村民個體作戰,當戕害的勢力只是分散的時候,他是不可戰勝的;但是當這些勢力聚合起來變成一種統一的力量,變成一種生存的整體境況時,再強大的心也會崩潰。因為這時他面對的不是一個有形的戰斗對象,而是一種無處不在,但是又無法捉摸的龐然大物,包圍著你,但當你揮拳的時候,擊中的只有空氣,這就是魯迅所說的「無物之陣」。但由於此處的敘事者是牛醫生,在這個限制的視角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牛結實如何身處謊言的包圍,在自我懷疑的深淵中越陷越深,以至無法自拔,但是我們看不到牛結實走向死亡時的感受,看不到他在受困於這個眾人擺下的「無物之陣」時的無奈,我們只能從黃渤時時仰望天空的眼神,看到他對世界的眷戀;從他把奏著「祝你生日快樂」的音樂盒放在棺材上,感受到他對生命的不舍。當然,管虎還採取了一種最直白的方式,用反復出現的「心由境生」四個大字,告訴觀眾牛結實的死因。在這些散落一地的隱喻中,管虎實現著他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夢想。
當馬寡婦抱著牛結實的孩子走出大山的時候,長壽鎮的天空開始坍塌。這個孩子的自由是牛結實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他掮住了黑暗的閘門,把兒子放到了光明的外面。到最後,魯迅的幽靈仍盤旋在管虎的意識中——「救救孩子」。
殺生影評(二)
文/梁愷
昨天看了管虎的《殺生》。影片一如既往地貼著帶有「管虎作品」標簽的黑色、震撼與張力,充滿了對於人性與社會的審視與思考。
影片的風格依然是粗糲有力的,整部影片中處處充斥著蒼老與醜陋:從不斷發生山崩和地震的小鎮,到一個個灰頭土臉的村民,再到滿臉皺紋或雀斑齙牙的一干老少男女。除了余男後背的裸體,你幾乎看不到什麼「美」的東西——而她還是個本應被溺死的寡婦。這種粗糲與醜陋恰恰也是導演力求表現的一種質感,即在一個這樣的以年齡為最高GDP的「長壽鎮」里,「青春」、「美」和「慾望」是否還有合法存在的空間呢?
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情節上的巨大轉折(對管虎來說,這種出人意料的情節設置顯然只是「敘述」的一部分,或者說是實現「故事性」或「商業性」的一個必備環節,其背後潛藏了更重要的「管虎式內核」),而是片中時刻不忘的每一個細節的隱喻。這些隱喻隱蔽而又精妙,時刻映照出古老並且正在上演著的現實,讓每一個經歷過類似現實的觀者在看完後能有所思索。可以說這部影片除了一些必要得不能再精簡的商業元素,剩下的就是一部由象徵、符號和隱喻構成的民族寓言。當詹明信提出「民族寓言(國族寓言Nationalallegory)」時,主要將其界定為後進入現代化(第三世界)的國家或民族的一個特定現象;從《殺生》里,我們不難看出像《讓子彈飛》那樣對於第三世界革命的時代性的暗示,但是管虎這次超越了單一民族的范疇,甚至可以說把解剖的手術刀對准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和困境——當然我承認,有些民族和人群在這種困境里陷得特別深。
下面我就說幾個給我印象比較深的細節,並且做一下個人的解讀。
首先,影片的開頭是一個純粹想吸引人眼球的情節。但實際上我剛看到黃渤從麻袋裡露出頭來就覺得很狗血:一個人被打了那麼多棍子,扔下百十米的懸崖,又被車碾,連塊青都沒有?但影片看到後來才漸漸理解,這種設置其實只是情節上的噱頭而已——你總不能要求卡夫卡去花太多功夫描寫吃喝拉撒吧?——藝術應該只負責發現和展示最高的「真實」。但是至少這樣的一個開頭緊緊抓住了觀眾的眼球,而且這個插敘式的設計為後來的敘事增添了一定的商業化原素。
其次,關於長壽鎮的諸多隱喻。
1.長壽。長壽鎮可以說是十分貧窮:貧瘠的地貌,險惡的自然環境,灰頭土臉的鎮民。但就是這樣一個鎮子,卻因為盛產「壽星」而遠近聞名。鄉長(記不太清了,也許是縣長)家裡那張布滿灰塵的「百壽圖」就凝聚著這個鎮所有的好名聲。年齡(數字)可以說就是這里最漂亮的GDP。當然,反過來說也成立,即GDP其實不過是一個「好看不好吃」的數字——為了打破長壽(數字化)的紀錄,祖爺爺要在身上插滿各種管子,努力地在死之前多掙紮上幾個時辰。另外,鎮子里說話最有分量的人都是老人,這個情節設計恰恰諷刺了「老人政治」——長壽鎮最自以為傲的東西,並且也為整個鎮子麻木、無能、老態龍鍾、幾乎停滯的氛圍做了很好的鋪墊。
2.寡婦。片中的寡婦是個啞巴,但是在這樣一部「審丑」的片子里,她擁有令人驚羨的肉體。正是這樣一個存在,使得她與大多數鎮民的衰老、「正常」與循規蹈矩形成了鮮明對比。寡婦年輕美艷,但是卻不得不面對被殉葬的命運。這一方面是由於鎮里的習俗,另一方面是否也與她的「啞」有關?當一個人無法像其他人一樣發出自己的聲音時,也往往意味著她失去了為自己選擇生活的權力。這一關於「啞」的隱喻不得不讓人聯想到言論自由與保障公民表達意見的權利。當一個人無法正常地表達時,她的生命如何被尊重?無論是專制社會還是民主社會,這樣的問題都一直存在,只是涉及的對象和程度不同罷了。在本片里,管虎很「仗義」地設置了一個「英雄救美」的情節,讓牛結實救下了險些溺亡的寡婦。而且當寡婦的裸體面對那些侮辱她的村婦時,她真實的肉體是那樣的光亮,把其他女人的卑微和粗陋暴露無遺——那一刻,大家都是赤裸的。在影片後半部分,懷孕的寡婦又時刻展現著母性的光輝,同時也讓牛結實的死不顯得那麼悲愴凄涼。可以說這個角色的設置是片子的一大亮點。
3.肉體與性。這是解讀本片的一個重要部分。鎮子里的肉體符號主要分為這樣幾種:首先是牛結實這樣年輕氣盛的「潑皮」,「性」在他那裡就是赤裸裸的、大膽的、真誠而不加掩飾的肉慾。其次是寡婦,盡管擁有美艷的形體,但是仍然受鎮子里觀念的束縛,不敢或不能主動追求性愛,但當受到來自其他同鎮女性的侮辱時,她也絕不低頭,而且敢於為了牛結實這個肉體上的「丈夫」從精神和身體兩方面進行奉獻。第三個是幺嬸夫婦,一對總在努力圓房卻始終要面臨不舉的夫妻。這對夫妻恰恰是關於長壽鎮對個人正常慾望壓抑的最好隱喻:當惟老人、惟年齡的統治籠罩在鎮子里時,性交和勃起也成了一種奢侈。他們的遭遇也為後來牛結實投放催情葯做了最好的注腳,說明了牛結實在多次惡作劇式的偷窺之後決定「幫他們和全村中青年男女一把」。第四個是一個隱含的肉體,即鎮中老人衰老的身體。這種衰老除了能換回「好名聲」以外,不會給鎮子的未來帶來更多好處,相反,懦弱、多慮、無能和自我壓抑和壓抑別人恰恰是這種「長壽」最好的體現。在影片的色調上,管虎從始至終也特意強調一種壓抑感,一直到最後一幕的出現。可以說整個長壽鎮就是一個垂垂老矣、行將就木的軀體,牛結實的調皮搗蛋是這個「活死人」唯一的生氣。
4.孩子。孩子的出現表明了人性當中的天真和尚未被完全馴服並玷染了衰老的真誠。關於孩子的細節,印象較深的有兩點:一是說實話的胖孩子。「牛結實,他們都在唬你嘞」這一句話揭穿了皇帝的新衣,但說實話的結果可想而知——被套上腳鐐囚禁在地下室。孩子被囚禁的鏡頭在片中出現了至少兩次,這也是對歷史和現實的一個莫大諷刺。第二點是眾多跟隨牛結實玩耍的孩子。他們不害怕牛結實,和牛結實一起撒尿,一起搗亂,一起去醫生那裡「抄家」。但是他們也害怕。在被告知不能和牛結實玩以及要演戲之後,他們見到牛結實時終於哭了。這哭泣與其說是害怕牛結實,到不如說是害怕「演戲」,害怕父母,害怕於無形扼殺童年與純真的「長壽鎮」。孩子們的真實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誨」下慢慢走向蒼老。在幾千年專制的長河裡,當我們意識到童年的早逝時,往往已經無力挽回。
5.兩個醫生。任達華和蘇有朋飾演的兩個醫生是情節轉折的重點。蘇有朋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並最終導致了牛結實的死亡;任達華力圖尋找真相並且為牛結實完成了最後的救贖。在現實中,這樣的人物並不多,但也是必不可少的「紅線」式的人物。蘇有朋甫一出場的英氣與最後狼狽相的對比,充分展示了導演的立場;任達華不僅解開了謎團,最後形象上的轉變也完成了對於牛結實精神的繼承。盡管長壽鎮最後的出殯依舊讓我們難以看到改變的影子,但任達華意味深長的一笑卻告訴我們希望還在。
6.其他鎮民。看似忠厚實則奸詐的肉店老闆、一味維護老人秩序、為了「演戲」提前結婚的青年人、3月天大雨中起舞和送葬隊伍中表情麻木的青年人、毆打侮辱寡婦的婦女,所有這些都構成了鎮民日常狀態的肖像。在這里我們並沒有看到導演去哭天搶地的譴責「高壓統治」「專制」這些抽象的概念,而是展現了類似於魯迅小說中「黑衣人」這樣的群氓,通過表達一種無意識的戕人與自戕,矛頭直指幾千年的專制文化,富有極強的反思力度和批判性。
7.牛結實。這是一個惡作劇式的人物。在影片開始,我原以為片子會像《讓子彈飛》或《鬼子來了》那樣講述一群懦弱的老實人不敢反抗、不知反抗、不會反抗,最後反抗成功的故事,但管虎羅生門似的敘述還是讓我有喜出望外之感。正如宣傳海報上所說:「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醫生的講述把一個原本公認的受害者瞬間轉變成了害人的原凶,這很讓我感到些魯迅《吶喊》的意味。牛結實前半部分的「作惡多端」都在後半部分變成了這潭死水裡的微瀾,是他的童真和種種惡作劇讓鎮上有了一絲生氣。但這種「生氣」顯然與長壽鎮老邁壓抑的氛圍格格不入,因此也就成了人人喊打的對象。而牛結實主動選擇了死亡也顯示了他在與鎮子的斗爭中最終敗下陣來。一個「真人」是敵不過眾多「假人」和「愚人」的。不過他最後為了孩子而作出的犧牲讓我想起了老道格拉斯主演的電影《斯巴達克斯》的最後一幕: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斯巴達克斯犧牲了,但他收獲了孩子不再為奴的希望。他是最後的勝利者。在《殺生》中,最長壽的其實是牛結實,因為他的精神沒有死,他用自己主動求死的意志換回了理解與新生。
第三,村民的反應。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我還在感嘆鎮民的善良與懦弱,居然幾十年都不能找到對付這個「潑皮」的辦法,還要求助於外援;後半部分卻變成了對他們的蔑視與同情,同時也思索著這樣的局面到底是個人還是制度造成的。結論是當專制與蒙昧成為習慣時,每個人都在自覺地維護這種狀態,並且害怕被主流所拋棄。《浪潮》中描繪的極權主義實驗以及阿倫特所說的「平庸的惡」又一次得到了展現。當然,我相信除了牛結實、寡婦和孩子,鎮上還一定有不甘於在這種窒息氛圍中被扼殺的人,但是他們的聲音太微弱,而且還一再遭到威脅,比如牛醫生說「不會演就閉嘴!」。在我們的這片土地上,這種「不會演就閉嘴」的鬧劇一再重復上演,可悲的是我們還習以為常,直到最後終於學會了主動「閉嘴」。
影片看完,我也聽完了一個叛逆者寓言般的敘述;這敘述,曾經來自魯迅,曾經來自北島,曾經來自王小波,在這次的109分鍾里,一個令人有些意外的結局來自黃渤和他背後的管虎,也來自於幾千年的歷史和綿延著的現代,更來自於一顆顆蒙昧而不自知的心。如果說房龍的《寬容》帶著一種對人性冒險精神的贊嘆和褒揚的話,《殺生》則更像是對人性內心深處的愚蒙與衰老的一種絕望的反叛:盡管反叛,但已絕望;盡管絕望,仍要反叛——先於時代走出叢林的英雄都是異端——人生的悲劇性與偉大也正在於此。所有的喜劇都是夢,所有的悲劇都是寓言——至於悲喜劇,我想,那就是「現實」。
殺生影評(三)
在大陸電影中,本部影片從內容、風格、鏡頭、寓意等角度看都是一部奇葩,可謂中國式cult片。它令人看到了中國電影的希望。
本片講述了鄉村醫生來到一個古鎮治療治療傳染病,卻因男主角的死開啟「犯罪現場調查」。(www.lz13.cn)首先此片有懸疑、驚悚的基因,男主角因何而死是貫徹整部電影的主線,通過村民講述、小男孩揭秘和醫生自我推理等逐漸揭示了男主角的生前全貌:一位與古鎮格格不入的小惡霸,屢次破壞鎮規,遭鎮里人痛恨。在留洋醫生的指引下,村民開始了對男主角的集體謀殺。其次,本片有cult基因,不論鏡頭快節奏的剪切、穿插敘事的風格、村民宗教式的生活都表現出此片與中國傳統電影的格格不入,本片在中國電影的位置,就像男主角在古鎮中的角色,彷彿在沉悶的舞台中嘶吼著自己的朋克音樂。再次,本片並不膚淺,男主角手中的鑰匙、伴隨左右的音樂盒、地震、催情葯都藏著小寓意,而古鎮的生活狀態、男主角的性格行為、集體的「殺生」都藏著大寓意。最後,影片里還有一個愛情故事,無「惡」不做的男主角和險遭集體「殺生」的女主角相愛,男主角用惡霸的方式愛著,女主角用傳統的方式回饋。另外說句廢話,本片有黃渤的影子,緊張不失調侃,嚴肅不乏對平淡的戲謔和挑戰,除了導演的新意,黃渤的表演是本片另一大看點。
本片的敘事風格最引爭議,個人認為導演似乎用力過猛,故事講得吸引眼球卻略顯混亂,也許這只是導演個人對電影新風格的大膽嘗試,希望在管虎的下部影片中看到同樣精彩而更為清晰的故事敘述。
本人臆測:「殺生」是相互的,村民殺了主角的生;究其動機,是主角殺了古鎮的生。男主角被殺死的是性命,古鎮被殺死的是傳統。男主角刀槍不入的身體最終抱病而亡,古鎮的傳統因一個小流氓、一個本該作為祭品犧牲卻活下來的女人(生下男主角的孩子)、一溪「春葯」、一個策劃殺人的留洋醫生而脫離了人性的麻木和唯一「值得稱道」的善良。最終,隨著巨石的滾落一切消失在茫茫的時空中。
F. 殺生電影影評
這有什麼可評價的,喜歡他的人就說他演的好,也很有深度,不喜歡的人看看就拉倒
G. 殺生影評,殺生劇情介紹,殺生好看在哪裡
導演管虎解釋,這部電影講的其實是一群人殺了一個不合規矩的人。管虎的夫人梁靜也在該片中擔任重要角色,梁靜透露,這個不合規矩的人其實有點映射管虎自己,管虎不太遵循規矩,渴望人性的自由,這個電影和他的人生歷程很象。
H. 殺生影評
《殺生》作為一部國內荒謬懸疑推理搞笑電影,「見到的不一定是實情」,是這部影片的題材和看頭所屬。影片由導演管虎導演,黃渤、他、余男、劉青雲等聯手出演。影片敘述了「長壽鎮」群眾牛結實(黃渤 扮演),性格展現自我,狂放不羈卻被看起來淳厚的群眾協同誅滅的小故事。
影片改編於陳鐵軍中篇小說《兒戲殺人》,可是《殺生》這部影片的別名:Design Of Death,直接翻譯回來便是《設計死亡》。影片的故事背景是民國,那時候天很藍,水很清,人很封建社會,導演管虎根據主人公牛結實各種各樣荒謬的個人行為,揭露了在故步自封的封建社會制度下。
電影中牛結實作為一個外地人,過度展現自我的性格沒法融進長壽鎮。他刨人家墳墓,用隨葬首飾作為壽禮;雨天一絲不掛著人體戲弄鎮上的女孩;給120歲最長壽的人飲酒,造成老年人沒有越過120歲的檻;救出給長壽老人隨葬的馬寡婦,讓她做自個的媳婦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