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生答題,看電影失孤的觀後感,求幫忙
有了去年陳可辛執導的《親愛的》,拐賣孩子這個社會議題在大銀幕上重新被點燃起來。《失孤》同樣如此。這部電影和《親愛的》一樣,都是以主角尋找自己被拐賣的兒子為主線。《親愛的》里在後半段加入了趙薇扮演的「拐子佬妻子」的視角,把拐賣孩子的社會問題復雜化,在倫理上讓觀眾陷入一種思考的困境:被拐賣孩子的家庭固然值得同情,那麼拐賣孩子的家庭,說不定也有難言的苦衷呢?
而到了《失孤》里,除了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尋子的主線,也有一條副線——井柏然扮演的曾帥。他是被拐賣的孩子,買他的家庭最終說出了真相,而他也開始了自己尋找親生父母的旅程。在這條副線里,故事為我們揭露了過去拐賣故事裡不常見的一面:被拐賣的孩子如何尋找生父?
電影里,曾帥對雷澤寬說,你尋找孩子,可以大張旗鼓,到處宣揚;可我找自己的父母卻不能。不能的原因有很多,和他一起被拐賣的同村青年,生活在一個物質條件優越的家庭里,他樂享其成,不願意再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曾帥理解他的這種做法,因為萬一親生父母有了新的孩子,過得幸福,可能這些年來從未想過尋找他;又萬一父母家裡條件很差,要是相認了,過得不如現在的生活好呢?
血濃於水,這是個看上去無須質疑的事實,但當生物學上的血緣關系遭遇到眾多現實問題挑戰時,兒女和父母的「尋找」、「拋棄」、「相認」,都成為了一個不太容易解決的棘手問題。
所以,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尋子線,在電影里被淡化。自己的親生骨肉被奪走,十多年來穿越整個中國不停尋找,風餐露宿,受過多少苦可想而之;但是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實在太多,每年成千上萬被拐賣的孩子,雖然殘酷,但又不得不接受「這樣的悲慘故事是在是太常見了」這個現狀;再加上《親愛的》里,黃渤與張譯的那條尋子線已經足夠凄慘,足夠真實,足夠有代表性,所以在《失孤》里,沒有對雷澤寬的15年尋子故事進行寫實描述,只是用了幾個重點去點綴出雷澤寬在現實里遭遇到了種種痛苦折磨:車禍、被毆打、被警察追、被城管追、被漁民圍攻……
雷澤寬在尋子路上挨過打,受過餓,摔過跤,上過當,卻始終沒有放棄,是冥冥中親情的召喚,也是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父親的自我救贖,曾帥則曾在找到親生父母後,困惑於養父和姐姐的情義,對生父的生疏,這樣彼此對照,就是影片對現實的思考。從東方人的情感來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血脈深情,骨肉相連。可是當親人離散之後,怎樣面對,是像雷澤寬一樣苦苦尋覓,還是憑其自然,是一道沒有對錯的選擇題,而對於那些無法從內心深處原諒自己弄丟了孩子的父母來說,也許這沒有盡頭的千山萬水,才是一種靠岸。
⑵ 《失孤》觀後感
打拐是現在社會的熱點,昨天我買電影票去觀看了《失孤》這部影片,全片大概講了三類人,一個是劉德華主演的老雷,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去全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一個個找;還有一個是在街上丟了孩子的年輕媽媽,一次次的在街上徘徊,但當最後孩子找回來之後她卻跳河自盡了;還有一個是井柏然飾演的曾帥,他是被拐的,他渴望找到自己的父母。
我們先來說說老雷這個人,他是一個朴實的農民工,騎著他的摩托車,後面掛了兩面類似旗子的尋子訊息。一路上不管刮風還是下雨,他都只是騎著摩托車,臉上除了苦悶沒有了別的表情,話也極少,我想我們都能讀懂他的苦,但卻很少人懂得他的心,那顆渴望找到兒子的心,那顆渴望給妻子,給老母親一個交代的心,那顆渴望全家團聚的心。
直至他遇見井柏然飾演的曾帥,可以說他倆是心心相惜的,都渴望找到自己的家人,那時的老雷臉上才有了喜怒哀樂的表情,他們一起泡澡,一起休息,一起去尋找曾帥記憶中的鐵索橋、竹林,還有媽媽梳的長辮子。當他們一起上街時,只要稍不見彼此,就會發了瘋的尋找,電影里雖然用比較詼諧的方式描寫這段,但是恰恰是這個細節,寫出了他們的內心,他們對「丟」太敏感了,因為他們怕這一「丟」就再也見不到彼此了,他們內心的惶恐與不安,那些拐孩子的人是永遠也不會理解的。
雖然是沉重的題材所拍攝的電影,但是電影中還是有很多的感人的小橋段,比如,高速公路上警察叔叔偷偷塞給老雷的200元;老雷把別人的每一份情都記在筆記本里;網友的熱心轉發及熱情的幫助。
雖然影片的最後,曾帥找到了他的家人,老雷還沒找到他的兒子,不管這部影片有沒有感到到你,我都希望能給社會一個警示作用。對於家庭個人,希望看好自己的孩子;對於拐孩子的,我希望迷途知返,別再破壞別人的家庭了;對於國家,我希望可以嚴懲那些拐賣兒童的,加強法制力度。
⑶ 《失孤》觀後感100字
看完電影《失孤》之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情緒萬千,不知從何而言。電影充滿正能量,感人至深。音樂、圖畫,拍攝都非常唯美。尤其是最後佛家的師父關於本部影片的幾句禪語,更是將影片中的情感進行了解讀,起到了提升和畫龍點睛的作用。於我,感悟最深的有三點:
1、愛出者愛返,福來者福往。人心向善,多做一些善事,力所能及幫助別人。看尋子路中,尋子父親幫助別人尋子,而自己也被修車的年輕人幫助,被高速警察幫助,這些都是使我們感動不已的地方。
2、成為一名志願者。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多幫助別人。舉手之勞就會溫暖一個人心,就會幫助別人對社會充滿希望。影片中,那個新潮姑娘的舉動,讓毛雪松找到了自己的家。
3、關於禪語。多做善事,累積因果。緣起緣滅,緣聚緣散。看開、放下、自由!
最後感謝好喝的「埃寶」礦泉水贊助商,更希望品聚書吧、百麗宮、華誼片方能多組織這樣的活動,讓愛、向善、正能量充滿社會,讓我們每一個人心有所屬,有所愛,有所希望!
⑷ 劉德華真情演繹的電影《失孤》你看完有什麼感想嗎
《失孤》獲得了華表獎最佳男演員獎!能夠說成劉德華扛起了這部影片!沒有劉德華換一個男藝人壓根拍出不來那樣的實際效果!劉德華用這部影片來號召全社會發展關心被拐賣兒童!教育意義和法制宣傳是他結拍這一部劇的初心!另外劉德華的頂峰表演令人忘記了曾為視作一輩子的超級偶像標志,走在路上實拍視頻別人都根本沒認出來它是劉德華!這也是劉德華最在乎的地區。
常常見到這類影片或是新聞報道,我內內心是充斥著怒氣和不甘心的,為何?為何?為何?這些個人販子有一天也終究會變成人父初為人母,難道說她們就不怕被拐跑的是自身的孩子嗎?難道說她們就確實不害怕遭受惡報嗎?見到一篇新聞報道說一對父母在討回被拐跑的小孩子時,錯手將人販子擊敗,該怎樣處理。
我也不知道那對父母經歷了哪些,也不知道她們會遭受如何的處理,但我認為這就是這些人販子的惡報,實在是咎由自取!影片的內容體現的便是這類安全事故家庭所歷經的全部艱難和聲嘶力竭的痛楚,真心實意期待千萬別產生那樣的事了,真心實意期待每一個家庭都能聽見孩子的歡笑聲。
⑸ 幫忙寫《失孤》影片的觀後感,採納後加100財富值
網路轉載,非原創
由劉德華與井柏然共同主演的電影《失孤》,講了一個雙向尋親的故事,一邊是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騎摩托十數年如一日的四處尋找丟失的兒子,一邊是井柏然扮演的曾帥,一個童年被拐賣的孩子在成年後四處尋找曾經的親生父母,影片的戲劇性就從這二人身上展開,一個尋子,一個尋父母,令這一老一小有了相伴相知、相依為命的同行之緣。
井柏然所扮演的曾帥,從人物故事的角度看,非常新穎,至少在我們看多了父母尋子的故事後,突然有一位被拐騙過的受害兒童,在成長後展開了這段艱難而漫長的尋親路,這種逆向的尋找,是一個很獨特的感受,他被拐賣後,有了怎樣的遭遇?會不會被洗腦?會不會被虐待?非親生的養父養母對他好不好?對於童年的故事他又記得多少?當然,從銀幕中感知這些故事,猶如我們找到了一個丟失的孩子一般令人悲喜交加。
曾帥這個角色,從表演的角度看,難度很大,一方面,這是一個叛逆的孩子,青春、亮麗、瀟灑,有著最陽光的特質,另一方面,他的內心,卻是被陰影所籠罩,因為這是一個自幼被拐賣的孩子,盡管曾帥不是那種到處嘮叨的人,但越是這樣,內心的秘密就埋藏得越深,而越是成長,認祖歸宗尋親返家的念頭就越強烈。當然,每個丟失孩子家長,都是一樣的痛苦,每個丟失的孩子,卻有著各不一樣的境遇,有的願意尋回故鄉,又的卻已經選擇將親生遺忘,比如那個和曾帥一起丟了的孩子。
憑著記憶的蛛絲馬跡去尋找,其實是一件艱難而痛苦的事情,對曾帥而言同樣如此,其一,對全國那麼多的鐵索橋中,要找到童年記憶中的那座,無異於大海撈針,其二,時過境遷之後,如果物是人非怎麼辦?所以,在這個地方,有著導演深深的隱喻,曾帥曾經把全國的鐵索橋圖片的匯集起來,一張張的尋找自己記憶中的那一座,當然,這些鐵索橋,這些鐵鏈,還有記憶中母親的大辮子,都是他與過往的回憶的聯系。
在最終尋找到自己的故鄉,尋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的那一刻,其實鐵索橋已經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磚石結構的橋,竹林已經不復存在了,早已經在修橋的時候被砍伐殆盡,而記憶中母親的長辮子也已經不復存在了,真實生活中的母親,已經成為一個短發微胖的中年婦女……其實,這座橋,不僅是井柏然與父母的親情之橋,也是觀眾與影片的共情之橋,那一刻的相認,記憶迅速被現實填滿,希望迅速被圓滿充實,未來卻突然顯得乏味至極。
橋很短,但井柏然走得很漫長,這不僅僅是十幾米的距離,其實是十幾年的青春,才換來這一刻的相認,這段戲相較於全片,最難處理,井柏然也並沒用流俗到痛哭流涕的認親生而已,而是帶著期許、激動,而又有些陌生、顧慮,以及那麼一點點的惴惴不安,一點點的如夢初醒的感覺,用腳步,用背影,完整交代了一個少年的尋親全情。
《失孤》其實是溫暖的,劉德華一路尋找的暖心,井柏然「物歸原主」的團圓,都讓這部「虐心」的電影,得到充分的情感宣洩,而往往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對於兩人情愛滿滿的同行,充滿了依依不捨的告別,很多時候,最美的時光,都是在路上,那裡有一老一少惺惺相惜的同行。那些在夢中出現的家鄉的一草一木,一橋一竹,一屋一井,莫不都是思念幻化的離愁。
⑹ 電影失孤的觀後感
符合女作家導演彭三源在以往編劇作品一向風格,她的首部執導大電影《失孤》拍得很精準,很細膩,也很大氣,沒有刻意的苦情催淚,卻有一種真實的悲愴溢滿銀幕,沒有故作的艱深或宏大,卻有一番對塵世的唏噓,雷澤寬的摩托車輪,最終在綠色的大地上一往無前,就像生命的河流奔騰不息,尋子海報迎風招展,就像京劇中名將背後的靠旗,象徵著不肯妥協的信念,那一刻,所有對尋找還是放棄的執念、悔恨、焦急、絕望,都隨風散去,如詩般從容。
和以往的打拐題材不同,《失孤》從多個角度表現拐賣兒童這一敏感題材。一方面是父母的鍥而不舍,劉德華飾演的雷澤寬,騎著摩托不斷行走,詢問,探訪,歷盡苦難,15年光陰春去秋來,苦苦尋覓著兒子的消息。另一方面則是被拐兒童的生存困境,井柏然飾演的曾帥,則是一位被拐的孩子,因為特殊的身份,沒有身份證,不能做火車、飛機,談戀愛不能結婚,內心深處懷著對童年最簡單的記憶:鐵鎖橋,竹林,母親的辮子。
影片通過兩個人的邂逅、同行,讓父母和孩子以特殊的方式相聚,雷澤寬和曾帥在同行的路上,漸漸產生不是父子、更勝父子的依戀,無論是一起吃霸王餐被罰刷盤子又被老闆娘「調戲」的輕松一刻,泡澡後並排躺著「搞基」的幽默段落,在夜市裡都害怕彼此走丟的潛意識,在每一個鐵鎖橋旁共同面對的失落,或是在打工洗車時的盡情玩耍,都給這一題材帶來不同以往的情感體驗,寫意,鮮活,又極具真實感。
除了兩人之外,吳君如飾演人販子,梁家輝飾演的警察,孫海英飾演的失孤老爹,倪景陽飾演的都市媽媽,還有形形色色的路人和志願者,都從各個角度,各個不同的狀態,組成一幅完整的群像。
這本是隨便一個情節就能煽出淚來的現實主義題材,可以拍得很戲劇、很沖突,很類型化,就像《親愛的》曾經做過的那樣,彭三源卻沒有那麼做,劉德華也沒有那麼演,《失孤》堅守著作家電影的基本格調,通過錦綉江山,把生命的禪意融入人間悲劇,哀而不傷,悲而不凄,抒發出更深厚、更有韻味的情感,形成最貼心的撫慰,送給那些與親人失散的父母和孤兒。
雷澤寬在尋子路上挨過打,受過餓,摔過跤,上過當,卻始終沒有放棄,是冥冥中親情的召喚,也是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父親的自我救贖,曾帥則曾在找到親生父母後,困惑於養父和姐姐的情義,對生父的生疏,這樣彼此對照,就是影片對現實的思考。
從東方人的情感來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血脈深情,骨肉相連。可是當親人離散之後,怎樣面對,是像雷澤寬一樣苦苦尋覓,還是憑其自然,是一道沒有對錯的選擇題,片尾,曾在《大支佬》《新少林寺》《天下無賊》《墨攻》等影片中多次了悟的劉德華再度釋然,雷澤寬問僧人,我能不能找到他啊?他是不是還活著啊?僧人大概的意思是說:找到是緣起,找不到是緣盡。你堅持到了,便有相見之時。
佛家的禪語是大智慧,不會執著於具體的答案。天亮後,雷澤寬再次上路,行駛在無盡的路上,漸漸隱入那一片天地的無盡生命之中,那一條路對他來說,是沒有盡頭的千山萬水,可是,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靠岸。
⑺ 電影《失孤》,把看後的感受寫下來-300字
《失孤》由劉德華.井柏然.倪景陽飾演的打拐題材的劇情!劇情中講述的是由一張小孩子的照片.在他最可愛.需要母親的時候卻被拐賣了! 影片中的主人公劉德華
飾演的是一個農民.也是一個父親.為了尋找他的孩子. 騎著一個摩托車.走遍了所有人流密集的城市.為了尋找他可愛的孩子而做出的努力!看著他穿著的衣服 臉上的疤痕
風吹過的痕跡.哎 可以想像他所做的努力!在路上經歷了太多太多!一場小車禍.讓他認識了被拐青年曾帥.兩人一同走上了尋親的路程!
人!無論多大的年齡.要有人相伴.人生才會是最好的結局!人.生活中也是一樣!正是有了曾帥在尋親路上的相伴.雷澤寬才會一點一點的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生活的色彩!雷澤寬在陪伴尋找二是的記憶時.腦海中的--鐵索橋、竹林、媽媽的長辮子。每每曾帥想要放棄的時候,都是這位朴實的農民給了他希望,他們之間相互振作著。很好很好!故事的開頭還有一位母親.為了尋找自己的孩子
而做出的種種努力!這種感覺真的是太難受
心裡真的不是滋味啊!每天在那發傳單.頂著烈日.哪怕是下雨也是一樣在那等著親人!當我看到找到親人的那一刻.我的心也跟著顫抖了一下.心裡在想.雖然是影片在講述.可咱們現實的生活中.社會上.是不是也有很多這樣的人呢?我想肯定是有的!
雷澤寬到最後也沒有找到他的孩子.或許陪伴他到最後的還是那摩托車吧! 可憐的老母親啊
您怎麼結束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啊?生命真可貴!是無價!或許.當你知道了你的孩子活在人世間的那一刻的時候.你的精神支撐已放鬆了你的心!
⑻ 失孤電影觀後感700字,請幫忙啦!!!!!!!!!!
《失孤》觀後感!
如果以一個詞兒來分別描述《失孤》與《親愛的》,就是顏色。《親愛的》電影畫面充滿了冰冷刺骨的顏色,而《失孤》的電影畫面則擁有著紅綠相間的暖色,用顏色的區別衍生來看可道破其中玄機——《親愛的》寫實且殘酷,《失孤》則擁有一股讓人暖心的正能量,這是兩者最大的不同。
同樣是以拐賣兒童事件為題材,然而《失孤》的創作風格卻是另外一種,作為一部有著公路片影子的尋親電影,第一,《失孤》沒有採用傳統的劇情片故事架構,第二,沒有刻意設置太多矛盾沖突,更多的是以情感的訴求為切入口引導觀眾進行想像,首先是貫穿全片的尋子之路,在人物心態上就很能讓人產生共鳴和同情,其次是主人公雷澤寬(劉德華飾)的台詞設置並不是太多,他的行為和思想很多時候都是通過眼神和肢體語言來展現的,包括他遇到了和他有著相同遭遇的曾帥(井柏然飾)時,那種相濡以沫中溢於言表的父親責任雖然隱晦,但卻能深深觸動觀眾,讓我印象最深的地方莫過於當劉德華回頭不見井柏然時露出的焦慮與不安的細節,雖然滑稽,但卻讓人倍覺回味與真實;與井柏然嬉戲打鬧的過程,一個落寞孤獨慣了的父親找回了難得的笑容時是那麼親切與自然。與《親愛的》的相比,《失孤》是平靜、含蓄且又文藝的,其實以文藝片的方式來表現尋親的故事是非常冒險的,然而正是《失孤》淡淡地卻又恰如其分涌現的人文色彩反倒有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片名所謂《失孤》,在這里不僅表現了一個人物(或群體)的狀態,其實也是一段心靈的啟蒙,影片這里有三個人物對照,一個是因丟失孩子發瘋自盡的婦女,一個是輾轉全中國千里尋子的雷澤寬,還有苦苦尋找回家的少年,都形成了呼應又對照的關系,也是社會上不同受害者們的真實寫照,然而《失孤》最主要回饋觀眾和社會的是永遠不要放棄尋找的勵志主題,其實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彭三源拍《失孤》的時候刻意放棄了狹小的短景,而大量使用了寬闊的遠景鏡頭,讓明亮的光線不時照入到觀眾心裡,也在一定程度上抹平了《失孤》的消沉和絕望。
整部電影最大的賣點自然是劉德華,雷澤寬這個角色絕對是他從影以來最大的突破,在《失孤》里,劉德華完全卸下了偶像包袱、褪去了港星的味道將一個執著、質朴卻又可愛的農民父親演繹得活靈活現,這還是讓我感到比較敬佩的。他在影片中貢獻了好幾場讓人印象深刻的催淚表演,一場是當井柏然找到親生父母時,劉德華留下了不知是不舍還是喜悅的淚水;第二場是當他問卜僧人兒子還有沒有希望找到時,眼神堅毅卻又充滿悲傷,戲味十足。相比這些戲里角色的感動,最令人動容的也莫過於全民偶像能夠放下角色架子,躬力親為讓人們都去關註失蹤兒童案件的舉動了吧。
⑼ 如何評價電影《失孤》
我個人並沒有看過《失孤》這部電影,不過據說拍得不錯,網友評價比較高,讓人看了心裏面是非常非常的難過,非常有現實意義。
我個人並沒有看過《失孤》這部電影,不過據說拍得不錯,網友評價比較高,讓人看了心裏面是非常非常的難過,非常有現實意義。我個人並沒有看過《失孤》這部電影,不過據說拍得不錯,網友評價比較高,讓人看了心裏面是非常非常的難過,非常有現實意義。我個人並沒有看過《失孤》這部電影,不過據說拍得不錯,網友評價比較高,讓人看了心裏面是非常非常的難過,非常有現實意義。我個人並沒有看過《失孤》這部電影,不過據說拍得不錯,網友評價比較高,讓人看了心裏面是非常非常的難過,非常有現實意義。我個人並沒有看過《失孤》這部電影,不過據說拍得不錯,網友評價比較高,讓人看了心裏面是非常非常的難過,非常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