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空頭》你看懂了多少呢
在《大空頭》中,便刻畫了幾位,事實上主要是三方空頭的不同表現。在投資上,有種所謂的「後視鏡」說法,即當一切塵埃落定,你從後視鏡看,過去發生的事情往往脈絡清晰。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便是典型,今天看來,人們追逐引發危機的次貸金融衍生品,顯得那麼的非理性。但是,正如電影中說的「現實如詩詞,但是人們總是不愛讀詩詞」一樣,很多時候,不是人們缺乏常識,是總認為這個擊鼓傳花的游戲可以繼續下去。就如A股牛市的時候,當主板快速沖上5000點,創業板的估值已經明顯離譜的時候,就是老股民也不願離場,原因不在於他們真不知道風險,而是一種僥幸心理,再等等吧,再等等吧,再賺20%我就走,進而自我麻痹,生出一些永遠的「這次會不同」的理由。在任何國家,房產都被看作一種穩定的投資,確實,從歷史看,各國房產市場,長期都處於中間略有調整,但是整體向上,甚至階段性暴漲的規律。想必這點,中國人深有體會,多少年了,相信或者詛咒房價下跌的人,最終都陷入為啥當時不買房的懊惱。這不,房價在一段時間的下跌後,近期各地,特別如深圳、上海,又掀起了一輪暴漲,這個時候,你提什麼東京房價崩盤史,美國次貸危機,誰也不會聽,因為「這次不一樣」,「中國國情不一樣」。
❷ 電影《大空頭》都看懂了嗎
《大空頭》是由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發行的傳記劇情片,由亞當·麥凱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史蒂夫·卡瑞爾、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聯合主演。
影片根據邁克爾·劉易斯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華爾街金融危機時四個性格怪異的男人抓住機會,從全球經濟衰退中撈取了利潤,同時他們還試圖阻止全球經濟的衰退的故事。
該片於2015年12月23日在美國上映[1],於2016年獲得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2]。
中文名
大空頭
外文名
The Big Short
其它譯名
大賣空、沽注一擲
發行公司
派拉蒙影業公司
製片地區
美國
亞當·麥凱
編劇
邁克爾·劉易斯
製片人
迪·迦納
類型
劇情、傳記
主演
克里斯蒂安·貝爾,史蒂夫·卡瑞爾,瑞恩·高斯林,布拉德·皮特
片長
130分鍾
上映時間
2015年12月23日(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❸ 「大空頭」電影觀後感800字,要自己寫的
周末抽空看了一部美國的電影《大空頭》,講的是主人公們在05年發現美國的房地產業泡沫已經成為事實,而對賭房地產會崩盤,到07年大賺一筆的事情,所以他們也就成為做空美國房地產業的導火索。
當他們賺取幾億美元,甚至幾十億美元時,並沒有欣喜若狂,而是看到如此巨大的金融危機帶來的幾百萬人失業,幾百萬人流離失所,矛盾重重。可他們也是實現美國夢的典型代表。美國的法律不會制裁他們,因為他們是合法的。究其原因,是誰造成了巨大的泡沫呢?這才是根本原因。誰造成的原因,誰承擔的代價就會更大,當然是美國的銀行業。
對比國內房地產行業,算不算巨大的泡沫呢?房價對應收入比、官方公布的7.8億平米待售庫存、空城、房叔房姐、蝸居等等已經說明了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泡沫了吧。可誰應當為此承擔責任呢?誰應當為此付出代價呢?誰會做刺破泡沫的人呢?在國內肯定沒人敢做大空頭的。
剛性需求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了,改善性需求就別自不量力了。其實,說起這個「剛性需求」這個名詞,我覺得無比可笑;但是,我也極其佩服使用這個詞用來推銷房地產的第一人,太適合這個國情了。先說說為什麼可笑。剛性需求是用來形容人與房子的關系的,看似恰當,只不過是一頂好看的綠帽子。房子就是住所,是人類最基本需求的生活資料,它如同溫飽一樣重要。人類發展的第一步就要為溫飽和住所奮斗,因為這是實現安全感的第一步。人類作為靈長類動物在五千年前,甚至一萬年前足以解決溫飽和住所問題了。發展的進程的下一步,是追求科學、藝術等等更更豐富的物質文化需求。當然這一進程被自然災害、戰爭、惡政嚴重阻礙了。可畢竟還是進化到了文明社會。可就在文明社會的今天,無數的人為這個「剛性需求」疲憊不堪,不可笑嗎?這無數的人如果有閑暇的時間,去探尋智慧,去自我超越,這個國家豈不是進步的更快嗎?如何適應國情,就不贅述了。
是誰造成的滔天泡沫的應當承擔責任,應當付出代價。眾多屌絲,因為買不起房,結不成婚,在付出著代價。請比屌絲勇敢一點吧。紙是保不住火的,用什麼能包的住泡沫呢?有句諺語:玻璃的宿命是破碎。難道泡沫的宿命能硬的過玻璃嗎?
❹ 如何評價電影《大空頭》(The Big Short)
電影《大空頭》的評價是:
《大空頭》並沒有呈現出全部內容,影片太側重描寫按揭貸款,而沒有充分表現催生泡沫並令危機加劇的更為復雜的經濟因素。
影片將金融危機主要歸咎於華爾街的貪婪,卻忽略了不那麼邪惡但更令人信服的原因,故事中包含很多枯燥的金融原理,這也是該類題材的電影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原因。
劇情簡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幾位眼光獨到的投資鬼才在2007年美國信貸風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過做空次貸、操縱CDS市場,而大幅獲益,成為少數在金融災難中大量獲利的投資梟雄。
賈瑞德·韋內特是一個能把40億美元單子做成37億美元收入的德銀代理人,邁克爾·布瑞是獨眼基金管理人,馬克·鮑姆(史蒂夫·卡瑞爾飾)是華爾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是康沃爾資本退休銀行家。
❺ 大空頭觀後感怎麼寫,跟經濟學靠邊的
首先是演員陣容,四大男神集體亮相,簡直帥的無以復加。然後是影片中的黑色幽默,尤其是史蒂夫卡瑞爾飾演的角色,那一副憤怒又強忍著的表情特別逗。還有就是影片拍攝上打破第四道牆的風格,讓局外人通過非常貼近人生活的語言來解釋金融術語,不至於讓觀眾看不懂。然後就是結尾情感的處理,雖然是黑色幽默的喜劇,但結尾幾人成功的背後是無數人的破產失業,兩者對比帶來的諷刺和感悟絕對震撼人心。
❻ 《大空頭》給中國經濟帶來什麼啟發
《大空頭》展現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全過程——低利率促使人們瘋狂貸款買房,從而導致房地產及其金融市場異常火爆。他們越來越意識到金融危機即將爆發,他們希望游說金融業同行、媒體和評級機構挽救危機。但在2008年,隨著雷曼兄弟的倒閉和危機的爆發,一切都無法避免。四支隊伍感受到的不是暴利帶來的喜悅,而是困惑和沮喪。
這部電影讓我深深地感到,判斷經濟風險是錯誤的。有時候,過於相信政府可能是個錯誤。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官員不是故意撒謊,而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欺騙。當他們到了那裡,他們都是假的。那他就很難想要真正的東西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經歷了一場經濟危機。老百姓為任何經濟危機買單。在這次經濟危機中,中產階級受到的傷害最大。名義上,沒有經濟危機,但我們有。經過一段時間的經濟運行,當信用開始過度,也就是離危機越近,當社會開始不誠信,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捂緊口袋的時候,我需要檢討很多東西,需要認識很多東西。這些事情與國家和經濟本身無關。它們關乎信用和真正的社會誠信。
❼ 你覺得《大空頭》拍的真實嗎
這部電影沒有將視角局限於華爾街的辦公室里。我們跟隨片中角色南下實地考察,親臨空盪蕭條的小區,接觸隨手房貸的貸款人,訪問手握5套房的脫衣舞女;最令人激動的是他們參加從業狂歡者的大會,讓看破者和愚蠢的狂歡者正面對決,發現交易對手們比自己蠢太多之後,他們吃了定心丸。信息不對稱,是悶聲發大財最重要的要素。這一切,讓我們得以從各個側面看到這場發展中的危機的全貌。
當然,在危機發生的當時,這其中的血雨腥風,老百姓們卻都被蒙在鼓裡。影片也在劇情發展的同時,有意穿插了同時期發生的耳熟能詳的社會新聞,來反映人們對災難發酵的一無所知。金融市場的繁榮與衰敗是一個又一個的周期,片尾字幕里,CDO改頭換面再度登場,似乎預示著普羅大眾將再度為無妄之災埋單的不幸命運。
這場危機已經過去七年,多數人的傷痕已漸平復。因此電影能夠以一種辛辣幽默的態度來回顧歷史,用凌厲快速的剪輯讓故事更精彩激烈,用性格突出的角色反襯大多數人的愚昧。為了讓觀眾更容易地投入劇情,電影還打破攝影機的窗戶紙,讓角色時不時對著鏡頭直接講解。為了幫助觀眾戰勝金融知識壁壘的心理障礙,甚至讓名模、大廚、歌星這樣大家喜聞樂見的「局外人」來講解,拉近了與觀眾距離,讓我們看到:這是一部真誠地想讓你搞懂發生了什麼,而不是故弄玄虛堆砌術語的金融紀實電影。
❽ 如何評價電影《大空頭》的專業性
根據由邁克爾·劉易斯寫的「大空頭」小說的改編,那本自枯燥乏味的金融題材,電影卻用黑色幽默,在嬉笑怒罵間將深奧的專業術語呈現的為人忍俊不禁,略帶浮誇凌厲的剪輯,群像出色的把控更使電影極具張力,三個看似獨立的故事的交替進行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近乎完美的呈現出這場金融之戰,以08年全球經融危機為背景的時代聚焦,電影對何為資本的詮釋淋漓盡致,這是一部堪為金融教科書的佳作。 ——夢里詩書
❾ 如何評價電影《大空頭》
這個電影是根據由邁克爾·劉易斯寫的「大空頭」小說改編的。主要講幾個交易員和對沖基金經理是如何在2008年美國的經濟危機時期發了大財。美國2008年的經濟危機對我的沖擊太大了,當時我們路口的四家銀行有3家破產被別的銀行收購,其中就有我的存款銀行,我買人壽保險的公司也曾宣布破產,幸虧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援救才沒有倒閉,據說還是因為歐洲幾個國家的頭腦打電話給美國總統要求援救那個保險公司的。這個命中率要是我買樂透獎也這樣就好了。居然還有人在這個危機時期發大財?我自然對這個電影非常的感興趣。
這個電影非常的具有娛樂性和吸引力,影片通過三個獨立的故事的交替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2005年,古怪的對沖基金經理邁克爾·巴里(克里斯蒂安·貝爾)發現美國房地產市場極不穩定,因為次級貸款已經有很高的風險並提供越來越少的回報。他預測市場將在2007年第二季度的某個時候崩潰,他意識到,他可以創建信用違約交換市場,讓他可以用來與房地產市場對堵,從而從中獲利。他走訪了多家銀行向他們販賣他的這一想法。 而那些銀行,認為住房市場是非常安全的。有一家銀行接受他的建議。但是這個對賭激怒了巴里的客戶,他們認為他是在浪費他們的錢,要求他停止他的對賭,但是他拒絕了。正當經濟倒塌的時候快到了,他的投資者失去了信心,想撤出自己的錢了,但巴里提出暫停提款,引起了投資者們的憤怒。
但是,正如他預言的那樣,時常崩潰了,他的投資產生了489%的利潤。
交易員賈瑞德·韋內特(瑞恩·高斯林)從他得銀行家那裡聽說了巴里的行動,並很快意識到巴里的預測是正確的。他決定把自己的股權都放到信用違約交換市場上。對沖基金經理馬克·鮑姆(史蒂夫卡萊爾)偶然的知道了這個計劃,並被韋內特說服加入了這個計劃。倆人發現,因為不誠實的信用評價人的評估,被打包在一起的債務抵押債券(CDO)被評成了AAA級,而大量的出售這樣的債券(CDO)會造成即將到來的市場進一步的崩潰下去。在拉斯維加斯,鮑姆出席美國證券討論會,他采訪了創造的合成債務抵押債券的商人。他意識到,這些欺詐的問題貸款會造成經濟的全面崩潰。鮑姆的業務合作夥伴說服他去通過這個信用違約交換獲利。
年輕的投資者查理·蓋勒和傑米·希普利意外地撿到了韋內特的計劃,也決定參與這個信用違約交換。由於需要錢,他們爭取到退休銀行家的本·里克特(布拉德·皮特)的援助。希普利和蓋勒最初非常的欣喜若狂,但里克特討厭他們慶祝即將發生的經濟崩潰。倆個年輕人終於感到恐懼,於是試圖通風報信給記者以及他們的家庭,告訴即將到來的災難。最終,他們獲得了巨大的利潤,但都他們失去了對這個破碎的系統的信心。
巴里半退休了,只投資於水,鮑姆拒絕說外界說:「我告訴過你」,他繼續著他的職業生涯,里克特返回到他的退休生活中,和希普利和蓋勒試圖起訴評級公司但是失敗了。沒有人因為在這場CDO泡沫中被逮捕,債務抵押債券很快得被再次銷完了。
導演麥凱因導演喜劇電影「王牌播音員」而出名。他以擅長拍看似愚蠢的自黑式的幽默狡黠的電影著稱。在大空頭這個電影里,他也用了很多名人客串演出,其中有瑪歌·羅比和塞萊娜戈麥斯直接向觀眾解釋「次貸」。「王牌播音員」里的史蒂夫·卡瑞爾扮演里馬克·鮑姆, 具有自虐性格的金融預言家。芬。維特羅克和約翰馬克羅扮演了在布拉德·皮特的指導下研究對沖基金的新手。
電影里人物的衣服發型比較老,像90年代的。倒敘一些人物的背景故事時用了很多不飽和光線。但是敘事,智慧的對白以及出色的演技使得這個電影非常的出色。電影真實的反映了當年各大銀行都才參與了次貸欺詐犯罪活動,美國政府犧牲了小老百姓的利益保釋了這些銀行。
電影同時運用了電影藝術和無可辯駁的事實,表達了人們的憤怒,悲觀,無助,因為這些欺詐將來可能再次出現。
這個電影還可以當作一個金融教課書來看,可以幫你理解美國的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如何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