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遺願清單觀後感

電影遺願清單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6-28 13:40:45

㈠ 遺願清單觀後感

看完《遺願清單》讓人忍不住落淚,也有很多的感慨

遺願清單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玩轉生前事,講述兩個將要死去的老人不願意呆在醫院等死,果斷列出清單,把想要做的事情統統的完成一次,最後兩人被葬在高山之巔,完成了最後一個遺願,欣賞壯麗的風景。電影看完的時候,又是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電影很普通,沒有錯綜復雜的情節,也沒有投資龐大的特效。兩位老人像是在娓娓和你對話一般,講述著他們的故事。

通常人們都不想明白自我確切的死亡時光,人們總是願意相信一切都會天長地久。但是這又是十分沒有常識的一件事,人總要死的,而且有時候會很突然,在沒有任何准備的時候離開你所熟悉的一切,這並不是電影,而是經常會發生的事情,說不定有一天也會發生在自我的身上。

地震、海嘯,也許是一場急病,甚至有時候無意中的摔倒都會要了我們的小命,誰明白呢,人生充滿了未知和驚喜。

經常聽到很多人討論生命的好處,也經常聽到人們說諸如:給世界留下了什麼,或者改變世界就是生命的好處,也有人會說信仰和愛。更有灑脫的人會說痛快喝酒痛快吃肉就是人生的好處。

的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所以生命的好處對於每個人都會不一樣。唯一相同的就是,在我們得知就要死亡的時候,總有那麼多未完成的事情來不及履行,甚至好多都是想了無數遍的事情了,帶著遺憾死去誰都不願意,但是為什麼平時活著的時候總也想不起來做呢?是因為我們不明白什麼時候會死去,總以為我們時光很多。

遺願清單這部電影其實是想告訴我們,把握此刻。沒錯,不管明天會發生什麼,我只在乎此刻,也就是活在當下。心裡的願望在有機會的時候不要放下,要勇於追求,因為每個人都不明白明天我們會在哪裡。

㈡ 影片《遺願清單》給了你怎樣的人生感悟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誰都無法下結論,所以人生才豐富有趣而值得期待。
死亡是什麼?我們更無從知道。總會有一天,謎底會解開。
那麼,不要拖到最後,就在生和死的這段路途上,盡早敞開心靈。或許,這也是我們唯一能做的。

㈢ <<遺願清單>>的觀後感

一部歡笑和眼淚同時湧出的電影,兩個演技不能再好的演員。

人生,就是由一個遺憾、再一個遺憾累加組合而成的,當你最終即將面對死亡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一生中,有太多值得嘗試的事情,卻被你無情地錯過了……愛德華 ·科爾是一家健康醫療機構的CEO,可是他卻發現自己也成為了一名病人,入住到他自己經營的醫院里。也許不知道何謂「風水輪流轉」,畢生都積極推行「一個房間兩張病床,誰也不能搞特殊」的經營理念的愛德華,也只好自討苦吃地做好和別人共同分享一間病房的打算。

愛德華在醫院的室友卡特·錢伯斯,是一個來自於完全不同的世界的機修工人,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兩個人,卻在生命最後的幾個月時間里有了交集。卡特雖然出身於工人階級,而且當了一輩子的技工,其實他一直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名歷史老師,只是命運與突發的事件打亂了他的計劃……可以想見,這對60多歲的老人最初的時候是多麼地合不來,因為身份地位相差的太過懸殊,卡特更是處處表現出了一種謙遜隨和的卑微,存在於他們之間的惟一共同點,似乎就只有生命殘存的那幾個月的時間了。

卡特有一個秘密的小本,上面記錄的都是一些他想做卻未曾實現過的願望,他稱之為「遺願清單」。愛德華在無意間偷看到了卡特時不時拿出來看看的清單,這個從未有過信仰、從不相信上帝、只相信自己的人,先是對著清單說了一大堆廢話,然後自顧自地做出一個決定:與卡特一起跑遍全世界,來實現清單上的願望……當然,作為一名億萬富翁,愛德華有充足的理由將自己的願望也加到了清單當中。

很快,愛德華和卡特就經歷了各式各樣的歷險,包括從高空中的飛機一躍而出、駕駛著福特野馬賽車你追我趕、參觀金字塔、參加狩獵遠征等等……愛德華還主張來一場和舞女的縱夜狂歡,但深愛妻子的卡特卻拒絕了這一行為,即使愛德華堅持說:放縱不等於不忠,只是偶然的放鬆而憶。

然而,隨著清單上的列項一條一條被劃去,卻有更多的願望加入進來。生命的最後幾個月,讓卡特和愛德華真正明白了生活的含義,他們用時間賦予給他們的洞察力和幽默感,令生命變得徹底地圓滿,同時也發現了那個一直隱藏起來的真正自我。

㈣ 我需要兩篇關於電影的觀後感,要英語的大概150-200左右

阿甘的愛情
2008-07-12 14:22:51 來自: kino (一將功成萬骨枯)
Forrest Gump / 阿甘正傳的評論

一個南阿拉巴馬州的傻子阿甘,一輩子喜歡的一個女人就是珍妮,珍妮做過很多對不起阿甘的事情,從小到大阿甘和珍妮就是好朋友,他們一起上學,一起長大,最後雖然相隔很遠但是阿甘始終愛著珍妮,不管她做什麼,不管她是誰,不管她變得多老多醜,不管她身在何方,阿甘始終在哪個南阿拉巴馬的家裡,日夜思念他的姑娘,日夜等待著珍妮的歸來。

這就是阿甘,這就是他的愛情,這就是他的珍妮。

我們回想第一個場景,阿甘在珍妮的宿舍,珍妮問他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阿甘楞了一下,說:我不是做我自己嗎?珍妮說她想成為一個歌手,成名,阿甘還是不懂,說他只想成為他自己。

我被這個場面深深打動,因為阿甘雖然是個傻子,但是他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成名,賺錢,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做好自己,我們為什麼值得讓別人尊敬?是因為我們的職業?地位?還是家產?如果這樣,那人的本身才成為這些頭銜的附屬品,我應該成為我,而且我只想成為我,對於阿甘來說,他只想做他自己,只想愛一個女人叫做珍妮。

在華盛頓的那一場,珍妮問阿甘為什麼他對她這么好,土鱉一點的男人會拉著珍妮的手,含情脈脈的說因為我愛你。阿甘不是,他又擺出那個招牌一樣的白痴表情,對這珍妮說: you are my girl(因為你是我的女孩)。

為什麼不是I love you ?為什麼不是我愛你?因為我愛你已經無需多言,如果我愛你,而你不愛我,那麼對於我來說這就不能承受,我可能會找另外一個女人去愛,但是因為你是我的女孩,所以我可以承受你的背叛,你的逃離,我也可以忍受孤獨,忍受沒有你的日子,重要的不僅僅是我愛你,而是因為從我看見你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你是我的女孩,你是我的姑娘。

如果有人仔細想想這句話,看看阿甘那張單純的臉,那雙眼睛,就能體會到什麼是愛一個人,什麼是喜歡一個人,什麼是認識一個人,什麼是放棄一個人。

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戀愛中的男女,不管他們究竟為了什麼戀愛,不管他們付出了多少,在付出較多的一方經常會抱怨,說自己付出的太多,或者回報很少。於是第三個聲音就會告訴你:不要把男人(女人)太當回事,你越把他(她)當回事,他(她)越不把你當回事。

在我看來,這些都是懦弱的人,愚蠢的人,因為你們其實根本沒有在戀愛。你們只是在愛情的稱呼下自我陶醉,卻在付出回報的時候露出了真正的不足。

因為愛情本來就是奢侈品,你不能因為孤獨尋找愛情,你不能因為貧窮尋找愛情,就好像你不能因為自己還是一個處男(處女)而跟別人上床一樣。愛情的價值在於當你的生活本來就已經很豐富的時候,突然你想找一個人來分享這一切,在你本來幸福的時候,愛情會讓你更幸福。

所以這個時候的你根本不需要從對方身上獲得什麼,你有的就是付出的慾望,這才是愛情。

沒有束縛,不要求回報,在愛對方的同時能夠承受住他(她)的背叛和逃離。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愛一個人很容易,但是能想阿甘那樣承受所謂的痛苦卻非常難,因為這些不是愛,更像是對自我價值的證明。

那個南阿拉巴馬的傻子阿甘,最終娶了珍妮,生了一個小阿甘。他們快樂的生活在一起。在影片最後,當阿甘站在珍妮墓前,用南阿拉巴馬的口音說:我愛你珍妮。這是我們的眼裡才會閃爍著淚花,為的不是這個傻子終於娶了珍妮,而是因為這個傻子擁有許多聰明人沒有的感情:愛情。而那些自以為擁有了愛情的聰明人其實並沒有得到愛,也不知道什麼是愛。

這樣來說,阿甘並不是一個傻子,至少不是一個普通的傻子。
------------------------------------------------------------
值得思考一生的問題
2008-02-09 03:17:52 來自: Tommy (總有些事,是聰明如你也不能預言)
The Bucket List / 遺願清單的評論

The Bucket List,中文譯名:遺願清單

前幾天在上班的地鐵上看到它的預告片,Freeman說,有人在1000個人中間做過一個調查,問你是不是願意提前知道你准確的死亡時間,答案裡面96%的人選擇不願意。我對這種人生類題材的東西一向沒有抵抗力,於是回家以後迅速的下載了。

影片講述的故事是兩個瀕臨死亡的老人去完成他們在病床上擬下的遺願清單的故事。影片風格很簡單很樸素,沒有過多的環境和氣氛的渲染,只是非常寫實的敘述了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故事。但是看完之後,我相信每個觀眾都會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自己的Bucket List是什麼。

其實遺願清單並不是一個新鮮詞,很多時間管理類的書籍都曾經講述過這樣的東西。比如我以前看的《How To Get Control of Your Time and Life》中,作者就要求讀者分別列出六個月,半年,以及終生的願望並且按照優先等級排列下來並且在以後的生活中優先的去完成。影片中的遺願清單其實也就是一個特殊場景特殊時間下的願望清單。問題是往往人們很容易認識到問題,但是做起來確不那麼簡單了。人們總是給自己找各種各樣的借口來拖延自己本來最應該做的事情,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卻發現自己長期以來做的都是不重要或者次重要的事情,而對自己最重要最想要完成的事情卻被遺忘或者耽誤了。用《春風化雨》裡面的話說,就是在死的那一刻發現自己沒有活過。這是多麼可怕多麼可悲的事情啊。

有一個小故事,說從前有一位貴婦人,花重金買了一條很pp的項鏈,愛不釋手,然後想一定要等到一個重要的特殊的日子戴上它來使自己在眾人中熠熠生輝。但是可惜的是直到她去世的那一天,她都沒有找到這么特別的一天來戴上它。其實,我們不能總是想著等到我以後有了錢,有了時間,或者什麼其它的條件成熟了以後,再去做一些我們早就想做的事情,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是不是一定能夠看的到明天早上的陽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一天都是那個特殊的日子,每一天我們都應該去做那些我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說我們想說的話。

去愛吧,像不曾受過一次傷一樣
跳舞吧,像沒有人欣賞一樣
唱歌吧,像沒有任何人聆聽一樣
幹活吧,像不需要錢一樣
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樣

㈤ 結合遺願清單談談你對醫務工作人應具備臨終關懷理念的看法和理解

摘要 《遺願清單》是卡特先提出來的,這曾經是他大學的哲學老師布置的作業,在死去之前,把這一生的願望列成清單。他的清單是:出於善意幫助陌生人;親眼目睹奇跡;開一次野馬跑車;大笑到流出眼淚……。堅決擁護和實施的人是愛德華,他說服了猶豫的卡特——等死是多麼悲慘;錢不是問題,我現在唯一有的東西就是錢——並且在清單里加進了自己的願望:跳傘;刺一個紋身;親吻最美麗的女孩……

㈥ 遺願清單 觀後感

那就抓緊時間唄 人生苦短 及時行樂啊

㈦ 遺願清單電影解析

兩個將死的老人,從出生背景到人生經歷完全不同,住到了同一個病房裡,面對死亡,雖然性格不同,但是他們或多或少都懷有一些遺憾,於是兩個人聚在一起,寫了一份遺願清單,包括:欣賞一次壯麗的美景,發自內心的幫助一個陌生人......

接著拋開單調的化療華麗麗的飛往世界各地去完成他們的願望,在旅行的過程中,他們漸漸變的平靜祥和,發自內心的那種,也找到了他們自己,還有生活的真諦。

《遺願清單》所傳遞出來的就是類似的精神力量之一:即使生命離死亡近在咫尺,也不要放棄去做一些能夠給自己、給他人帶來樂趣的事情,因為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你感受到的愉悅和帶給他人的愉悅正在豐富和提升著你的人生價值。

(7)電影遺願清單觀後感擴展閱讀

劇情介紹

黑人汽車修理工卡特·錢伯斯(摩根·弗里曼飾)熱愛生活而且知識淵博。一場可怕的疾病讓他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搬入醫院接受實驗性治療。

億萬富翁愛德華·科爾(傑克·尼克爾森飾)是一家醫療機構的CEO,一貫秉承「一間病房兩個床位,沒有例外」經營理念的他在獲悉自己身患重病之後也不得不與其他人一起共用一間病房。

兩個原本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分屬於兩個不同世界的陌生病友住到了一起。雖然身份地位懸殊,但兩人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時日無多。

卡特雖非大富大貴,但卻擁有深愛他的妻子和家庭。而愛德華雖然富可敵國且時常都有美女相伴,但卻缺乏家人的關愛。卡特在紙上記錄下自己生命中尚未實現的願望。無意中得悉情況的愛德華決定幫助卡特達成心願。

㈧ 遺願清單 影評。。。。。。。。。。。

【影評】《遺願清單》:當悲劇遇上喜劇(香港著名影評人)
有種說法是,最上乘的喜劇是將喜劇與悲劇的距離拉到最近。《遺願清單/玩轉生前事》做到了。這部講述兩個男性間的情誼的影片玩的是黑色幽默,藉由傑克·尼科爾森和摩根·弗里曼的表演,做出了搞笑又不惡俗的難得效果。

《玩轉生前事》(The Bucket List)的最大魅力,肯定是來自兩名男主角,傑克·尼科爾森 (Jack Nicholson)和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的演出。就跟他們的年齡一樣,兩人在影片里的表現,不獨不分伯仲、旗鼓相當,而且一唱一和、互補長短,一言一語、一舉手一投足之間,簡直就是高手過招、識英雄重英雄。所有最偉大的導演都會跟你說,演員是一部電影的命脈(是的,甚至包括了堅持不要演員「演出」,而導致他們表面看似「木口木面」的羅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因為是他們把劇本上沒有生命的文字,變成有血有肉的人物。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百老匯和好萊塢一度十分流行一種「扭計冤家」(oddcouple)式的處境喜劇(始作俑者是舞台劇作家尼爾·西蒙〔Neil Simon〕)—兩個性格南轅北轍的人物(通常是男性),被逼共處一室或合作完成一項任務,開始時水火不容,狗咬狗骨,最後終於做了難兄難弟。換言之,它的主題其實是男性間的情誼(male bonding),說不定還帶點曖曖昧昧的同性戀意味(戲謔成分佔多)。《玩》片可說是這個類型喜劇的繼承者:尼科爾森的艾華與弗里曼的卡特,一個是富可敵國的有錢佬,一個是出身自勞動階級的修車技工;一個狂妄任性,一個誠實忠直;一個結過4 次婚但卻連女兒也不肯相見,一個卻兒孫滿堂。艾華以為說服了卡特趁臨死前陪他盡情放縱一番的時候,卻其實是後者領著他走上了救贖之旅(救贖,是佔了八成以上的好萊塢劇本的指定主題)。So far so conventional(循規蹈矩)。
影片有趣的是它在題材(死亡)和形式(喜劇)上的對立。有說最上乘的喜劇是將喜劇與悲劇的距離拉到最接近。《玩》片里有一段戲,是兩名主角忍俊不禁捧腹大笑,最後笑到熱淚盈眶。作為觀眾的我雖未至於潸然淚下,但也未至於不無所感(尤其是到了結局)。羅傑·艾伯特(Roger Ebert),北美最流行的影評人,以自己患鼻咽癌的經驗出發,覺得影片跟末期癌症病人開玩笑,是不道德的行為。他大概忘記了在喜劇里有一種叫「黑色幽默」的手法,可以容許作者拿最不應該嘲弄的東西來調侃或戲謔一番。我覺得《玩》片在這層面上是成功的。你可以挑剔它不真實(兩人幾乎沒有所有癌症病人的形容消瘦和變化,也沒有太大的痛楚),但喜劇從來就容許誇張(它是放大了的現實)。影片惹笑,又不流於惡搞或惡俗,夫復何求?

《玩》片的導演叫鮑勃·雷納(Bob Reiner),電視演員出身,擅演喜劇,上世紀80 年代當上導演後,也擅拍喜劇,但其他的類型電影也有涉獵;可能沒有很強烈的個人風格或特色,但卻有著不錯的執行效率,總是頗能做到雅俗共賞的地步;最著名的作品有《搖滾萬萬歲》(This is Spinal Tap,1984,一部在今日已被推為經典的「仿搖滾音樂紀錄/ 喜劇片」)、《伴我同行》(Stand by Me,1986,史蒂芬·金第一部非恐怖類的電影佳作)、《90 男歡女愛》(When SallyMet Sally,1989)、《危情十日》(Misery,1990) 和《義海雄風》(A Few GoodMen,1992)等。但自上世紀90 年代後期開始,卻再也沒有很受注目的作品。從牌面上看,《玩》片本應可以是他的翻身之作。不過影片在美國本土的風評不好,大部分評論都不接受它的黑色題材。創作生涯類似鮑勃·雷納的導演,好萊塢有不少例子。也就是說,在一段輝煌的日子後,卻又忽然變得平平無奇,以致逐漸黯淡下來。究其原因,除了機遇難料外,我猜最主要的可能就是他們其實都只是執行者而非真正的作者(缺乏個人的視野和透視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很依賴(由片廠或經理人公司提供給他們的)劇本。於是風光過後,又或是一兩次錯誤的選擇後,人們都不怎樣能記得他們。

形成這樣的起伏可能還有另一原因:modesty(謙虛)。這是一個優點但也是缺點。因為modest,不好大喜功、不不自量力,所以競爭力較弱(相反例子有羅恩·霍華德Ron Howard),但也因為modest,所以恰如其分,平穩中見實力。《玩轉生前事》最能說明這個情況。正如前述,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兩名爐火純青的演員,劇本寫得工整嫻熟,對白生動,作為導演如果也爭著搶鏡,反而會造成破壞。雷納的好處,正是穩穩正正,但這卻不表示他什麼也不做——很多場戲表面上雖然好像只是平板地來回對剪,但分鏡卻相當准確利落。艾華與卡特由針鋒相對到同病相憐的那段montage(蒙太奇),便處理得經濟簡潔。影片的大部分場面都帶著這份從容的自信,兩個老鬼之間互相交戲時流露出來的那份sophistication(世故),不是老牌導演是不會拍得出這種味道的。

當然,這份低調與含蓄,放在今日,註定又會被譏為過氣、不合時宜。也罷,《玩轉生前事》給了我十分愉悅的97 分鍾,我是很心滿意足的。只要想想看,其實時下沒有很多的電影能夠做到這地步,你便可能會懂得appreciate(欣賞)它多一點

㈨ 遺願清單觀後感怎麼寫

遺願清單觀後感是一部歡笑和眼淚同時湧出的電影,也是兩個演技不錯好的演員

㈩ 前兩天看了一個演講頗有收獲,她說:《遺願清單》這部電影會讓你感受

這部電影確實很不錯,題材比較深沉,容易引發觀影者對人生的思考。在咪咕影院上可以看的,還沒有廣告。

閱讀全文

與電影遺願清單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紅星閃閃電影插曲大全 瀏覽:190
電影大片愛情片 瀏覽:433
無錫博納電影城看3D電影 瀏覽:728
一看就會哭的愛情的電影 瀏覽:699
聖誕韓國電影 瀏覽:322
有沒有搞笑的美劇電影推薦 瀏覽:255
美國黑人電影男明星 瀏覽:352
恩佐電影院 瀏覽:388
電影歐美吻戲視頻 瀏覽:310
第一黃金網電影投資 瀏覽:273
日本電影小三殺死 瀏覽:84
洪洞蓮花城電影院 瀏覽:727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2020豆瓣 瀏覽:16
真三國無雙電影宣傳片日本 瀏覽:710
和在電影院 瀏覽:690
王首先的夏天柏林電影節 瀏覽:614
電腦下的電影沒字幕 瀏覽:692
電影什麼裴 瀏覽:388
美國最早太空電影 瀏覽:462
兒童類電影電視 瀏覽: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