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寫電影《鐵人》觀後感
《鐵人》是一部我先後觀看了兩次的主旋律電影。是王進喜的真實吸引了我,是王進喜們在那嚴冬中迸發的火一般激情深深感染了我。而最終令我想說幾句的卻是關於「小知識分子」——劉文瑞的愧疚心理。
1959年9月6日,在東北松遼盆地中發現工業性油流。這是中國石油地質工作取得的一個重大成就,而當時正值國慶10周年,這塊油田便因此得名「大慶」。始於1959年的三年自然災害,造成全國人民缺衣少食,1960年蘇聯赫魯曉夫集團又突然背信棄義,撤退專家,撕毀協定、合同,停止供應重要設備,更是雪上加霜。工業的缺氧,農業的災害,令我國國家經濟陷入了極端困境。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如果說以李四光為代表的一代地質學家驅散了籠罩在中國上空達半個多世紀的「中國貧油論」,那麼,以王進喜為代表的新中國石油工人是真正挺起中國人寬廣脊樑的時代鐵人。
我知道在大眾的目光中,在世俗的人情里,劉文瑞是個背叛石油戰線的逃兵,是個吃不了苦,忍熬不過寒冷和飢餓的懦弱小男人。他的行為朝小了說是必須受到譴責、指責和孤立敵視,朝大了說就是小知識分子革命不徹底的軟弱劣根性。
然而,我要為劉文瑞鳴不平,且無關乎溫情的理解和和稀泥式的寬容,更不是你們所謂的開脫。因為只有有罪的人才用得著開脫,而劉文瑞沒有罪。他的身體離開了油田,這是一個事實,無需再爭辯。而他的心他的靈魂卻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油田,這和真正意義上的逃兵是決然不同的。他的身體被飢餓和嚴寒擊倒了,熬不住了,他離開了石油戰線。他並沒有從此心安理得地樂逍遙。換一個人也許自誇自己的「英明」,得意地表白自己真慶幸,終於逃離了那個鬼地方。然而他背著一生都難還的心債度過後面的大半人生,因為愧疚,他引導培養出了獻身祖國石油鑽探事業的新一代接班人,因為愧疚,他拖著一身疾患的暮年之軀仍在為深山裡的基礎教育默默耕耘。
劉文瑞的愧疚恰恰是其一門心思在油田的單純,而決不意味著某種罪責的救贖。他戰斗過,出過力,流過汗,只不過他只是一名戰士,一名成不了將軍的戰士。
說實話,起初,我對影片對於新時代石油工人王思成的那種所謂的「沙漠綜合症」的描述很不以為然,覺得過於矯情。與同樣戰斗在石油一線的父輩們相比,無論是生存還是生產條件都早已是天上人間,他有什麼理由可「憂郁」的。然而後來我終於明白,造成劉思成的憂郁和難解心結的既非時人的嘲弄,亦非寂寞無語的茫茫大沙漠,而是父親劉文瑞幾十年的愧疚所帶來的潛移默化的重壓。
這樣一個鏡頭出現了多次:漫天大雪中,一棵孤單的小樹上一隻空空的鳥窩。
鳥兒飛走了,是因為寒冷和飢餓。鳥兒的心始終在留自己的窩里,那個窩是鳥兒們一口唾液一口泥土一根樹枝慢慢壘成的,它寄託著鳥兒所有的深情,它才是鳥兒們精神的家園。
㈡ 求鐵人王進喜觀後感
《鐵人》觀後感
電影用彩色描寫了新一代鐵人標兵的思想歷程和行動,用黑白的色彩描述了鐵人王進喜在大慶的事跡,人物刻畫生動感人。60年代的生活再一次展現在眼前,讓人感觸很多。
那個時代,也許物質很貧乏,可是我覺得他們的精神世界比起現在來要豐富,充實得多,他們有信念,有追求。而我們這一代,雖然物質生活好了,但是我們缺少一種信念,一種信仰,總覺得生活里缺點什麼。呵~我甚至在想,我怎麼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啊。那樣的生活,有理想,有追求,沒有那麼多的誘惑和干擾,生活是純粹,簡單的。不像現在,各種各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充斥社會,選擇多了,好像人的心靈那種寧靜反而越來越難得到。
影片裡面刻畫的那個「劉思成」的角色,跟鐵人的人生選擇是截然不同的。他最終吃不了苦,當了逃兵。只是他的兒子成了新一代的勞模。在當時的人看來,那人的舉動真的是太讓人憤慨了。怎麼可以那樣?但是今天再來看,這個人物的人生選擇,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世界上不是每個人的思想境界都那麼高,不可能人人成為英雄。劉思成,他也想堅持,也曾經真實地努力過,但是最終還是受不了,所以放棄了。作為一個書生,身體條件不適應,最終放棄,對他來說,一輩子心理都在承受折磨,也算是一個悲情的人物了。在那個年代,曾經真實努力過的人,我覺得都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去學習。我並不覺得這個人物緲小。相反的,我覺得導演很厲害,把人性裡面一些真實的東西放到了電影裡面,而不是一味地樹立下面的形象,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中國電影的進步?
我覺得鐵人在誓師大會上的那一番講話,非常地感人。不知道真實的情況如何,估計是編劇編出來的吧。不過我覺得寫得很好。把作為一名中國人那種真摯樸素的愛國情感,表現了出來;把一個共產黨員,敢於吃苦,勇於吃苦的精神境界表現了出來。讓人很受教育。在21世紀的今天,在經濟發展的今天,在世界各國緊密交流的今天,金錢最大化,物質最大化,變成了我們的追求,太多的人忘卻了國家,忘卻了民族,眼裡面只有自己,只有個人。共產黨員,數量在增長,可是質量卻沒有成正比。在這種時刻,真的應該反思了。
青年一代,學文化,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更迫切的,應該是為他們找到一種精神的追求。那樣,才不會出現那麼多學生沉迷網路不可自拔,有那麼多的學生脆弱地走上輕生,基本犯罪的迷途。人,活著,較之那些死去的人,本身就是可貴的,可是怎麼樣才能活出意義來,不枉這世上幾十年,真的值得我們深思啊!
㈢ 電影:《鐵人王進喜》觀後感 400字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具體如下:
石油,相當於現代工業化社會的血液。在舊中國,外國人給中國扣上貧油的帽子。全國解放後,雖然李四光等地質學家從理論上認定中國有較多的石油資源,但在物質條件極差的情況下要進行鑽探和開采仍是難而又難。
50年代前期美國石油年產量達3億噸,中國的石油年產量不過10O萬噸。身為石油工人,王進喜等英雄的中國工人,正是在這種為國爭氣的背景下,投入了如同軍事斗爭一般的石油大會戰。為改變我國石油工業落後面貌,在大慶油田創業初期,王進喜率領1205鑽井隊,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
在1953年到1959年7年間,共完成鑽井進尺71000米,等於舊中國1907年到1949年42年鑽井進尺的總和。那時,在茫茫大草原上,沒有房住,沒有菜吃,糧食不夠。
他們就在野外露營,喝鹽水,吃野菜。缺少拖拉機、吊車,就用繩子、撬杠把60噸的鑽機一寸一寸地運到井場;沒有水罐車,他帶領工人硬是用臉盆端來了幾十噸水開了鑽保證了大慶會戰的第一口井提前開鑽,打出了原油。王進喜為大慶油田的建設,為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帶領大家艱苦創業,群眾稱頌他為鐵人。
寧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北風是電扇,大雪當炒麵,天南海北來會戰,誓奪頭好大油田。干!干!干!這些擲地有聲的錚錚誓言,表現出了鐵人王進喜是一個有血有肉、生龍活虎、全身充滿精氣神的民族英雄。
(3)電影鐵人觀後感擴展閱讀
主要劇情:影片採用倒敘手法,通過講述美國女記者露茜在大慶的所見所聞,揭開很多王進喜鮮為人知的故事,向世人再現和還原一個真實的、鐵骨柔腸的鐵人形象,用現代人的眼光觀照歷史,品讀和感悟鐵人。
影片生動刻畫了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一代中國石油人對祖國、對人民、對事業、對家庭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再現會戰年代可歌可泣的歲月及大慶50年的變遷與輝煌。
㈣ 求一篇 電影<<鐵人>>(王進喜)的觀後感
《鐵人》觀後感
今天組織觀影《鐵人》。看完之後很有感觸。
電影用彩色描寫了新一代鐵人標兵的思想歷程和行動,用黑白的色彩描述了鐵人王進喜在大慶的事跡,人物刻畫生動感人。60年代的生活再一次展現在眼前,讓人感觸很多。
那個時代,也許物質很貧乏,可是我覺得他們的精神世界比起現在來要豐富,充實得多,他們有信念,有追求。而我們這一代,雖然物質生活好了,但是我們缺少一種信念,一種信仰,總覺得生活里缺點什麼。呵~我甚至在想,我怎麼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啊。那樣的生活,有理想,有追求,沒有那麼多的誘惑和干擾,生活是純粹,簡單的。不像現在,各種各樣的人生觀,價值觀,充斥社會,選擇多了,好像人的心靈那種寧靜反而越來越難得到。
影片裡面刻畫的那個「劉思成」的角色,跟鐵人的人生選擇是截然不同的。他最終吃不了苦,當了逃兵。只是他的兒子成了新一代的勞模。在當時的人看來,那人的舉動真的是太讓人憤慨了。怎麼可以那樣?但是今天再來看,這個人物的人生選擇,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世界上不是每個人的思想境界都那麼高,不可能人人成為英雄。劉思成,他也想堅持,也曾經真實地努力過,但是最終還是受不了,所以放棄了。作為一個書生,身體條件不適應,最終放棄,對他來說,一輩子心理都在承受折磨,也算是一個悲情的人物了。在那個年代,曾經真實努力過的人,我覺得都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去學習。我並不覺得這個人物緲小。相反的,我覺得導演很厲害,把人性裡面一些真實的東西放到了電影裡面,而不是一味地樹立下面的形象,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中國電影的進步?
我覺得鐵人在誓師大會上的那一番講話,非常地感人。不知道真實的情況如何,估計是編劇編出來的吧。不過我覺得寫得很好。把作為一名中國人那種真摯樸素的愛國情感,表現了出來;把一個共產黨員,敢於吃苦,勇於吃苦的精神境界表現了出來。讓人很受教育。在21世紀的今天,在經濟發展的今天,在世界各國緊密交流的今天,金錢最大化,物質最大化,變成了我們的追求,太多的人忘卻了國家,忘卻了民族,眼裡面只有自己,只有個人。共產黨員,數量在增長,可是質量卻沒有成正比。在這種時刻,真的應該反思了。
青年一代,學文化,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更迫切的,應該是為他們找到一種精神的追求。那樣,才不會出現那麼多學生沉迷網路不可自拔,有那麼多的學生脆弱地走上輕生,基本犯罪的迷途。人,活著,較之那些死去的人,本身就是可貴的,可是怎麼樣才能活出意義來,不枉這世上幾十年,真的值得我們深思啊!
㈤ 求《鐵人》電影觀後感一篇,800字左右!!
鐵人精神——民族復興的巨大財 什麼是「鐵人精神」? 在當代社會環境和歷史條件下,弘揚「鐵人精神」意義何在?影片《鐵人》將帶給金融危機困境下的人們以怎樣的心靈震撼和思想啟迪?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進了《鐵人》這部影片 40年前,新中國百廢待興,物資匱乏,大慶油田擔當起了為祖國供油輸血的重任。在石油大會戰中,大慶涌現了「鐵人」王進喜這樣的英雄模範人物,至今為人稱頌。電影《鐵人》著力表現當年這段感人的歷史,追憶了大慶油田艱苦創業的難忘事跡,塑造了以王進喜為代表的一批石油工人的英模形象。「鐵人」愛國愛黨、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影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震撼人、鼓舞人、感動人」的強烈效果。 愛國精神 ——「國家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需要!」 黑白色的影像把我們拉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落後的設備,艱苦的環境,匱乏的物資都無法阻擋石油工人們的建設熱情,他們就這么為著理想和信念,為著國家的崛起、民族的復興,奉獻著自己的血汗。 國家要發展,離不開能源的支持,「人吃不飽貧血,國家吃不飽也貧血啊!貧血就沒有力氣,沒有力氣就等著遭人欺負吧!」從前的國家積貧積弱,飽受欺凌,新中國的石油工人重任在肩,誓要改變落後挨打的局面。 影片當中有一場震撼人心的演講,工人出身的「大老粗」王進喜,以他樸素的愛國熱情,激情滿懷地道出了這樣一番豪言壯語—— 「我……王進喜!代表我的井隊發個誓……為了讓國家永遠不貧血,我們自己的血已經燒熱了,已經給備下了!為了讓這個家裡的人都能過上好日子,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寧肯少活二十年,拚死拼活也要拿下大油田!」 「同志們……都把胳膊舉起來,擰成一股勁兒,把落後的窮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讓瞧不起我們的人欺負我們的人……統統見鬼去吧!」 無論是紅旗下長大的老一輩,還是年輕一代的80後,這樣的話語都會讓人熱血沸騰。當年他們一無所有,當年他們豪情滿懷。支撐他們的是對這個民族的信念,是對這個國家的熱愛,是為了集體犧牲個人的獻身精神。 這樣的一種精神,激勵著我們的前輩為這個民族拋頭顱灑熱血,這樣的一種精神支撐著我們的父輩在落後年代戰天斗地、艱難前行,如今,這種精神也必將為我們這個民族的崛起凝聚新的能量。 《鐵人》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當下重提「鐵人」精神,必先要發揚鐵人的愛國精神,國家要強大,社會要發展,民族要團結,都離不開鐵人的這種愛國精神。 奮斗精神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鐵人》劇組以鐵人精神拍《鐵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了這部恢宏巨制。影片將40年前的時代氣息、勞動氛圍,極富質感地呈現在今人面前,給了我們年輕觀眾最直觀最強烈的影像體驗。 剛到大慶的時候,由於沒有吊車,大型設備都要人力搬運。在泥漿泵猛然下滑,千鈞一發之際,王進喜抄起一根撬杠插在泥漿泵的底部,用身體死死頂住它,高聲喊到:「挺起來!沒長脊樑骨啊?都給老子挺起來!」石油工人硬是用自己的脊樑,擔起了千斤重擔,挺起了中國的脊樑。 「石~~油~~漢~~子! 一~~聲~~吼~~啊! 地~~球~~也~~要!抖~~三~~抖~~啊!石~~油~~漢~~子!脾~~氣~~大~~呀!老~~天~~搗~~蛋!咱~~不~~怕~~呀!」 氣吞山河的勞動號子響徹雲霄,久久回盪在井場。「偉大的工人階級,是任何困難也壓不垮的!為了建設富強的國家,我們石油工人下決心,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就是鐵人的精神,這就是中國的脊樑,是民族的希望。 三年飢荒,生產隊沒有糧食。眾人餓得手腳發軟,癱倒在炕上。王進喜拿著從別處運來的一點糧食煮給徒弟們吃,一邊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你們都聽我一句!餓得腿軟胳膊軟沒關系,心軟了可不行,心一軟多結實的老爺們兒也撐不住……」 沒有設備有血肉之軀,沒有糧食有鐵一般的意志,沒有條件,他們創造條件,石油工人有的是打不垮,累不死的「鐵人精神」。這種「鐵人精神」激勵了幾代人、無數建設者在自己的崗位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地工作。 所以說,《鐵人》也是一部勵志片,影片重塑「鐵人精神」,對當今社會發展和民族進步意義深遠。中國的崛起需要傳承和發揚這樣的「鐵人精神」,民族的復興離不開這種艱苦奮斗的「鐵人精神」。在隨後的座談會上,全國勞模朱志豪就表示,「不管在什麼情況下,艱苦奮斗是永遠要堅持的。」 楊懷遠說,「鐵人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的,他的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為國爭光的精神。」 科學精神 21世紀的世界高速發展,國與國之間競爭日益激烈,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浪潮已經將全球納入一體化世界,當代中國,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已經成為推動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我們祖國的建設者不僅需要愛國精神和奮斗精神,同樣不能缺少尊重知識和人才的科學精神。 影片《鐵人》中,劉文瑞是一個小知識分子,擁有一定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也格外受到「鐵人」的照顧,在眾多徒弟中,「鐵人」最器重的就是他。當有人問起王進喜,為什麼他對劉文瑞時有偏向,「鐵人」說,他有技術,是個知識分子。即使最後他欽定的接班人劉文瑞因吃不了苦而逃跑,「鐵人」也並沒有怪罪於他,而是用一種更富人性關懷的方式來對待。 我們往往被「鐵人」的豪情壯志所震撼和打動,卻很容易忽略他其實也是一個心思細膩,有勇有謀的人,他的這種尊重知識、求賢若渴的精神,在當今社會必不可少,在那個年代就更難能可貴了。 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鐵人精神」所包含的科學精神越已廣受人們所重視,科學文化作為軟實力,正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生活,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內在要求,更是民族崛起的重要保障。 我們相信,在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國度,這樣的科學精神一定能托起民族復興的希望! 結語:《鐵人》的意義在於它傳遞了一種社會價值、一種在我們這個時代稀缺的精神品質。當市場大潮沖刷整個社會,人們的價值觀很多時候被利益所驅使,愛國主義精神、集體意識日益淡薄,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鐵人」為我們的個人提供精神的指引,為我們的國家找到復興的動力。 「鐵人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寶貴的精神財富,青年一代的建設者,要以「鐵人精神」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學習中去,在「鐵人精神」指引下,開拓進取,艱苦奮斗,以鐵人一樣的勇氣和毅力肩負起建設國家開創新時代的重任。 中華民族是一個優秀的民族,雖然在過去一百多年裡貧窮落後,飽受欺凌,但相較於人類5000年的文明歷史,這一百多年並不代表什麼。1949年新中國成立使這個民族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改革開放的春天使中華大地煥發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百年征程,滄桑巨變,中華民族已經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回首往昔,正是一個個王進喜這樣的民族楷模,以其不屈不撓的精神帶領這個國家重新鑄就了一個民族的強國夢想。
㈥ 請教一篇以煤礦工人寫的《鐵人王進喜》觀後感
5月27日工會組織大家去觀看了勵志片《鐵人》,感觸頗深。新電影《鐵人》,對於鐵人事跡的描寫不是一味地回憶過去,而是採用時空轉換的手法,從新一代石油工人劉思成的視覺重新認識鐵人精神。影片既有過去鐵人的感人事跡,又有新一代繼承鐵人精神的行動,講述兩代勞模為祖國能源事業的發展創業拼搏的故事。
《鐵人》用兩代鑽井工人的時空交替,黑白與色彩的融合,物質與精神的碰撞,讓我們深切體會到了時代與精神的種種變革。鐵人和劉思成是兩個時代的石油工人,兩條故事線時而相交、時而平行,在故事情節上好似沒有太直接的聯系,但直到看完影片以後,我們就會發現,新老兩代石油工人的精神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相信不僅僅是石油工人,大家都會被鐵人精神所打動。
影片較為精煉地展現了王進喜在大慶油田的奮斗歷程,這是一個個感人的場面匯集而成的——打井缺水,他帶著全隊人馬從幾公里外的水泡子里砸冰取水;沒有吊車,拿自己的脊樑當吊車;壓井噴的水泥散不開,他跳進泥漿池裡充當「人體攪拌機」。在油井面臨垮塌之際,他大喊一聲:「井塌了我跟它一塊塌下去,我宰了閻王爺再背著井架爬回來!」電影《鐵人》用這樣的鏡頭,讓我們體會到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大慶油田也正是因為有這種精神的支撐,才能從冰天雪地里拔地而起。觀看《鐵人》,不僅是了解兩個時代價值觀的心靈沖撞,也是回顧鐵人時代的艱苦奮斗歷程,這部電影至少也會讓我們更加明白一個道理,有美好的今天,那是因為有艱難的昨天,而我們的先輩戰勝了昨天的困難,支撐他們走下去的,正是鐵人的精神。
鐵人是一名不折不扣、勇於創新的實幹家。干起工作來,不僅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而且肯動腦子,用心去干好工作,他是油田第一個提出用小鑽機代替大泵的人,以前用大鑽機乾的活在他那用小鑽機就能代替,並能打出雙眼井。所以在當前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們更要學習鐵人的這種鑽研精神,勇於創新,大膽改革,從而節省人力、物力及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促進經濟的飛速發展。
當下社會,我們尤其需要激發「鐵人精神」,少一些追名逐利,多一些踏實勤懇、多一些無私奉獻。與鐵人所代表的父輩人相比,我們生活在物質條件日漸豐富的環境中,物質條件的優越往往削弱了對精神的信仰與追求,我們不可能有鐵人他們所經歷的「天當房屋,地當床;棉衣當被,草當牆;五兩二餐保會戰;一杯鹽水分外香」 的生活,但我們要有而鐵人那種愛國、忘我、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勁頭,與時俱進地學習、領會、運用、傳承永不過時、永不褪色的鐵人精神,為企業的科學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學習鐵人「寧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和「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不斷提高自身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競爭能力和創業能力,爭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工!
㈦ 鐵人觀後感
[鐵人觀後感]
6月9日,我們路燈處在進步影院觀看了電影《鐵人》,鐵人觀後感.100分鍾的電影讓我心靈上產生了震撼!從60年代起,「鐵人」精神象徵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時代精神和堅強意志,也鼓舞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奮發努力建設社會主義.
今天,我觀看了故事片《鐵人》,是一次學習與重溫「鐵人」歷史,緬懷老一代石油工人的豐功偉績,也是教育我們把學習「鐵人」精神與當前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相結合,把發揚「鐵人」精神與我們路燈處的發展目標緊密結合起來,以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投入現代化經濟建設之中,為祖國、為社會、為企業做出我們的積極貢獻.
什麼是「鐵人」精神?在建設突飛猛進、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繼承和發揚「鐵人」精神又有什麼意義?
我認為鐵人精神就是我們偉大祖國優良傳統的完美體現,它是吃苦耐勞,它是甘於奉獻,他更是對我們偉大祖國的無比熱愛和忠誠!「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這是以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工人身上表現出來的艱苦奮斗創業精神——「鐵人」精神所在,讀後感《鐵人觀後感》.影片中戰天斗地的場面、石油工人艱苦的創業生活,以及人物的對白無不真實感人,再現了當年「鐵人」們發揚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忘我拼搏的崇高精神.「我.王進喜!代表我的井隊發個誓……為了讓國家永遠不貧血,為了讓這個家裡的人都能過上好日子,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寧肯少活二十年,拚死拼活也要拿下大油田!」誓師大會上,王進喜好一個雄心壯志!石油工人的好一片豪言壯語!
影片展現的另外一條主線,就是塔里木油田新一代石油工人對父輩的審視.「鐵人」的後代劉思成表現了堅韌正直、吃苦耐勞,敢於舍己為人的精神,他繼承了上一代人的優秀高尚的品格.然而,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這個時代有所缺乏的,這種被稱為「傻人」的人卻越來越少了.
但是我也想到:無論是哪一輩人,在面對艱苦奮斗的「英勇壯舉」,直面愛國主義的「豪言壯語」,他們都會讓人熱血沸騰,讓人激情滿懷的.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後,成千上萬的人們自願組成的志願者隊伍,為抗震救災、為挽救不相識人的生命和搶救災區的財產,默默地無私地奉獻,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我又想到,當年的「鐵人」精神,能夠激勵、支撐著我們的父輩戰天斗地、艱難前行.同樣,我相信 「鐵人」精神在當代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當今重提「鐵人」精神,就要發揚「鐵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國家要強大,社會要進步,企業要發展,不能沒有「鐵人」精神,「鐵人」精神一定會代代相傳,一定會發揚光大.
〔鐵人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㈧ 關於《鐵人》的觀後感
一部歌頌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工人階級艱苦奮斗的電影《鐵人》,將在近期在全國上映。該片以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感染力在審查過程中獲得了普遍好評,被中宣部列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影片。我公司已經為全體職工購買電影票,做好該影片的觀看工作。
為充分發揮影片《鐵人》對廣大職工的宣傳教育作用,處工會要求各級工會組織要站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組織職工觀看電影《鐵人》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弘揚「鐵人精神」,努力增強廣大職工戰勝眼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大力宣傳「鐵人精神」,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擴大社會影響。通過組織觀看影片,引導職工把學「鐵人」與學身邊的勞模結合起來,把發揚工人階級敢於爭先的品質與創建工人先鋒號活動結合起來,把傳承老一代勞模艱苦奮斗的精神與開展「同舟共濟保增長,建功立業促發展」活動結合起來,自覺地把自身命運與企業和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進一步振奮精神、堅定信心、和衷共濟、共克時艱,在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更好更快發展中貢獻智慧和力量
㈨ 電影《鐵人》觀後感1000字
屹立不倒的黨魂——電影《鐵人》觀後感
初中 丨 議論文 丨 2087字
「你知道……鐵人嗎?」知道,小學課本里就有介紹他的課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他的記憶在漸漸淡去。「你熟悉……鐵人嗎?」不熟悉,他顯得很遙遠,有些陌生,他是那個時代的人,是屹立在那個時代的一座雕像,我看不清他。這是我在聽到「鐵人」這兩個字後的自問自答,正如鐵一樣,我的回答冰冷毫無熱度。然而,當我在大遠公司組織下觀看電影《鐵人》,隨著劇情的展開,我震撼了,因為我切切的感覺到,那尊遙遠的雕像活了,他正緩緩的向我走來,帶著堅定的微笑,向我講述發生在過去和現在,「鐵人」的故事……
鐵膽忠心,拳拳赤子報國心。黑白色的場景把人們帶到了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新中國剛成立,全國人民翻身得解放,成了國家的主人,王進喜,解放前他是個放牛娃,在玉門油礦里出過苦力,受盡了舊社會的剝削和壓迫,解放後他成為新中國第一代石油工人,心中感到無比自豪,對共產黨、對新中國有一種強烈的熱愛和感激之情。面對新中國沒油、少油的被動局面,王進喜立下錚錚誓言:「我這一輩子,就是要為國家辦一件事情,快快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把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吧,讓那些欺負我們的人,瞧不起我們的人,統統見鬼去吧!」王進喜的這種愛國主義情感在艱苦的工作中得以全面迸發,他帶領會戰工人在一沒有條件、二沒有設備、三沒有糧食,環境極其惡劣的冰天雪地里,硬生生的用人力,創造了五天半打一口井的奇跡。王進喜,他把個人的辛勞和付出與祖國的進步和發展緊密連在一起,這種忠於事業、拳拳報國的愛國心,讓人無限崇敬,王進喜代表了一代中華好兒女!
人格偉大,光輝人性撼人心。鐵人首先是一個普通人,其次才是我們心中的英雄。影片中的鐵人閃耀著很多人性的光輝,這種人性中有那個年代石油工人普遍具有的韌性和堅毅,也有工人階級的粗獷和固執。甚至,鐵人也會說粗話,也會踢人,也會向他組隊里的人偏心,這絲毫沒有削弱鐵人精神對後人的鼓舞,反而使鐵人有血有肉的形象更加豐滿,更加真實。王進喜最器重的徒弟劉天瑞在最困難時選擇了放棄,他發瘋似地到處去找。當終於在火車上找到他,劉天瑞淚流滿面地說「師傅,我熬不住了……」鐵人嘴裡雖然吼著:「熬不住就給我滾!」手裡卻把當時十分珍貴的3個饅頭和一袋干糧塞進徒弟的懷里。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到了鐵人心胸的豁達和人格的偉大;那一刻,王進喜讓我們看到一個有情有義的男子漢。這種人性中最真摯的情感震撼著我們每一個人,王進喜是一個帶人情味的鐵人,所以他更可親可敬可愛!
不怕犧牲,勇於奉獻築黨魂。在那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王進喜喊出高亢、振奮的號子令人激動不已,打井缺水,他帶著全隊人馬從幾公里外的水泡子里砸冰取水;沒有吊車,拿自己的脊樑當吊車,帶領隊伍將數噸重的泥漿泵拖上井架,「石油漢子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號子聲在雪原上盪氣回腸;壓井噴的水泥散不開,他毅然決然扔下拐杖跳進泥漿池裡,不顧刺骨的冰冷,不顧受傷的大腿,以一種犧牲自己,保衛油井、保衛隊友的大無畏精神充當「人體攪拌機」;在糧食極為匱乏的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他想盡辦法給他的隊員們尋找食物,自己卻等到最後喝隊友剩下的米湯充飢;在鐵架滾下的危機時刻,他挺身而出,救下了隊友,自己卻被鐵架砸傷……這一幕幕感人的場景,無不向人詮釋著一個共產黨人的無私情懷,無不向人展示著共產黨人勇於犧牲的崇高覺悟!正是有這樣一批像王進喜一樣的共產黨人,才鑄就了我們黨屹立不倒、戰無不勝的黨魂!
朽風不懼,鐵人精神永傳承!影片中還有另外一位主人翁---劉思成。做為一名新時代的石油工人,同是楷模的他,在物慾橫流的新時期,對著茫茫無際的戈壁,不知疲倦的忙碌,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忍受著要命的風沙和難熬的孤獨,他困惑過,彷徨過,甚至懷疑自己得了心理疾病,是「鐵人」的精神給他指明了方向,在迷茫掙扎後更加堅定理想和信念!沒有慷慨的豪言,但是在「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巨幅標語下,劉思成忘我地工作著,樸素的愛國之情自然流露;當得知自己的父親曾經是石油工人中的「逃兵」時,他仍然堅守著信念,理解並崇拜著他的父親,在他身上同樣閃爍著人性的成熟與美麗;當朝夕相處、價值觀截然不同的好友趙一林決絕地離開井隊卻不幸困在沙漠里時,劉思成獨自堅定地尋找趙一林並把生的希望留給友人,他再次向我們詮釋了勇於犧牲、甘於奉獻的黨魂。在劉思成的身上我們清晰看到了鐵人的影子,深切體會到了「鐵人精神」的深厚傳承,正如他習慣擦拭鐵人的塑像,其實鐵人精神早已根植在他的,他的靈魂深處!
「我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員是什麼,是家裡的孝順兒子,是家裡的壯勞力,上有老下有小,風里來雨里去,你是受苦受累的命,你就認了吧! 」王進喜在誓師大會上用最朴實的語言詮釋了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本質,我們身邊也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共產黨員,他們就是平凡的一員,但他們無怨無悔地做著家裡的孝順兒子,任勞任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