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打過長江去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打過長江去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07-04 00:25:34

① 求一篇讀後感,關於建國大業的..

建國大業觀後感小文 發布於:2009-09-16 22:12
看完了,看完了……我不得不表示,韓三平贏了。這部片子也就能贏個票房了。

先說說總體的感覺:悲哀,自責,感到了沉重的使命感。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拍電影的是他們,看電影的是我們。我們無論如何批評他們,指責他們,謾罵他們都是徒勞,人家也許根本聽不到,即使聽到也不在意,票房有了,場面做足了~回頭找幾個專家,找幾個影評來說句好話,平息一下觀眾的不滿就得了~反正錢揣在腰包里了,怕什麼~
因此,只能悲哀,悲哀自己是個熱血年輕人卻只能靜靜的坐在這里;因此,只能自責,自責自己一個堂堂男兒,新一代的年輕人卻沒有實力,沒有業績,沒有本事去把那些所謂的大牌踢到一邊。說句不好聽的話,中影這幫人都是半個身子入土的人了還在銀幕上發揮他們的余熱。當然不是說他們賴著不走,是因為沒有年輕人可以替換他們。沒有一個年輕人的片子可以震撼所有觀眾,讓他們認識到,中國新的力量。這是一件憾事,因為一個民族的發展需要新生力啊。

說了太多題外話。估計有些80後,90後,已經難不下性子了……那我進入正題。

剛剛看完,照理說我應該不會忘太多,當然這是對於優秀的電影來說,如果一部電影不能讓觀眾記住情節,那這部電影最好就不要拿到電影院去丟人顯眼。所以我現在盡可能回憶,想不起來的地方,就忽略吧。

首先故事背景從45年的重慶談判開始,一上來確實讓人感覺比較興奮,因為胡軍,李連傑有所亮相,尤其是李連傑的台詞,別看少,但是說的讓人心裡痛快:「中國人打中國人,這種事,我不幹。」

然後就是談判破裂,這一部分感覺十分倉促,也沒什麼可說的,蔣介石這邊,陳坤亮相了,起初的表現一般,但在後面的感覺越來越好。街上上演了馮玉祥(陳凱歌飾演)開槍的鏡頭,這個鏡頭也就是宣傳片裡面那個,十分經典。然後陳凱歌的另一幕也十分出彩,打著燈籠見中正(蔣介石,張國立飾演),台詞:「這個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見。」毛澤東這邊,范偉的出現則讓人心頭一喜,所講述的一個小故事,就是范偉作為廚師長見毛澤東的感動,此時也見到了間諜,(張涵予飾演),之後毛澤東的行蹤被報告到了蔣中正手裡,於是上演了,中正轟炸毛澤東一段,此時毛澤東正在熟睡,而黃曉明作為他的警衛,連拉帶托,拿著一副擔架給他扛出去了,而想起還在鍋里的菜的范偉同志,在回到廚房後遭到了轟炸,一個為了毛澤東早餐而犧牲的烈士誕生了。

這一部分,雖然是個比較短小的插曲,但是卻意外的沉悶,無法引人入勝。本來應該掉淚的地方實在哭不出來,都不知道韓三平導演想表現什麼……而那個間諜就以文字的形式給了個交代,說是51年被斃了就完事了……

我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此時有想起了一場戲,那邊是聞一多為李先生(李公朴)遭到特務殺害而憤慨的戲,感覺不是很能調動觀眾的感情,我有一種自己只是看客,也只能是看客的感覺。之後聞一多也慘遭遇害。(李公朴死於46年7月11日,而聞一多死於7月15日。)

下一場想到的戲,就是毛人鳳(姜文飾演)了,這個角色塑造的讓人十分有感覺,包括他與蔣介石的對話,和陳道明的對話。這都是無可挑剔的,而陳道明所飾演的國民黨軍官閻錦文的演技可以說讓人震撼,但是由於整個影片的繁雜,使得關於他的介紹過於稀少,不熟悉歷史的人在這里對於他突然反抗毛人鳳的指令,幫助張瀾脫身的這一段顯得有些不明白。當然這是編劇問題,

陳坤的戲份讓我記得最多,有三場,不,有四場。首先是作為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去穩定上海經濟,這里本身是一場重頭戲,卻僅僅用了陳坤回答記者的話「我這次來,只打老虎,不打蒼蠅。」轉折到馮小剛「杜月笙」的出場,此場戲引發了兩大人物的針鋒相對,也使得蔣經國對孔家產業的整頓下了決心。戲份雖然少,但是轉折的還是很妙的,整個畫面都迫的人喘不過氣來,但是就像馮小剛說的那樣,如果加一個杜月笙的手杖敲地的鏡頭,會更好。確實有些可惜了。回過頭接著說陳坤的第二場戲,和孔家大少爺孔令侃的對手戲。(佟大為演)兩人的感覺都還不錯,但是感覺有些累贅,最後也沒出個像樣的結果。第三場戲就得說父子戲了,在白鴿中的父子對話,被渲染的很好,陳坤也只能盡力到這個地步。我所說的最後一場戲,在劇情後邊,有一部分,也是父子的戲,陳坤的一個坐的動作讓我太欽佩了,有一點猶豫,又必須迅速,表現了對父親的怕和敬。

陳坤說完了,我又想到了兩個人,傅作義和他的女兒傅冬菊(陳好飾演)。傅作義本身是個很矛盾的角色,對於他的刻畫,我覺得為了使觀眾易懂應該有個旁白來描述它的心理斗爭,畢竟心裡斗爭只靠動作,和說話,和神態,有些難了。這一部分的表現力並不完美,首先傅作義早先所說的大話:「如果毛澤東贏了,我便為他牽馬揚鞭」的承諾在父女二人嘴裡來回念叨,讓人有些不解,傅冬菊本身作為共產黨員去規勸其父親,但是卻說的不多。我個人覺得陳好此時的台詞,確實不能過於直接,但是太少,而且應該說基本沒有表達那些意思的話讓人很難接受,至少應該多旁敲側擊一下吧。最後傅作義接見完蔣介石以後又突然想通了,要和毛澤東接觸。我真不知道導演腦子里是不是真的就只剩下一碗鹵煮了……

關於傅作義北平城的事件讓我又想到兩個人,葛優和王寶強,一個去把北京城當成大院,高牆了,另一個看愣之後才想起來報告,已經抵達北平了。

再說說除了國民黨和共產黨以外的人。民主團體的代表人物中,重頭戲的有四個,張瀾,李濟深,蔡廷鍇,宋慶齡。

張瀾老頭子的戲份確實沒什麼好說的,就是老好人這樣子的感覺,李濟深和蔡廷鍇兩人的對手戲確實值得一說,話說李濟深應該算是國民黨的重要人物了。蔡廷鍇則也是一位傑出的將領,民族英雄啊。但是兩人此時的戲份都是在著眼於投靠哪一方,蔡廷鍇一直在規勸李濟深和共產黨合作。此時的旁敲側擊做的很好,李濟深的表現也是很多,怎麼說自己也殺了共產黨人,也和蔣介石鬧翻了。現在兩邊都不好走,當然要慎重了,所以猶豫是對的。而且演技也很到位了……
宋慶齡我現在不多評價,也不想多說,這場戲里女性就比較少,多是男人的戲份,所以本身並不好演,而自己所要演出的感覺也多,比如看到滿大街士兵熟睡的臉的時候,那憐愛的感情,回絕李宗仁的堅決卻婉轉,還有受到邀請的鄧穎超的邀請……坦白說讓人覺得這個角色太虛。

雖然腦子里又浮現了不少戲,比如,司徒雷登的那場(馮遠征出演其助手),比如宋美齡去美國求援,比如李宗仁談分裂……這幾個戲份都感覺十分牽強而且太累贅。

要說到了後便,應該是比較開闊的場面了。蔣介石下台了。
毛澤東幾個人喝的爛醉,還很喜慶。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卻沒有宣布,就直接打過去了。總之就統一了中國。

然後就是政協會議,明星大出場,首先是選國旗,田漢(甄子丹飾演)算是比較活躍了。然後是馮鞏,他那段算是個逗樂的部分,但是也很有表現力,本來嘛~解放了,就應該有些歡快的氣氛,雖然馮鞏就一句台詞,算是在後面這幫明星臉里脫穎而出了。其餘的像趙薇啊,章子怡啊,苗圃啊,之類的就那麼一句台詞,沒什麼的,真就是個跑龍套。至於郭德綱,梁家輝就更是了,都不知道他們幹嘛去了……

討論完這些以後,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部分又再次出現了轟炸北平事件,劉德華所飾演的國民黨軍官終於出現了,可惜美國不給提供加油的地方,蔣介石只能作罷,要說劉德華變現也確實不錯,有著對下級指揮的霸氣,也有對蔣介石的畢恭畢敬,最後回頭給了自己一個正臉,然後轉向下一個鏡頭,蔣介石的背影,算是對蔣介石一個交代了。

毛澤東檢閱了部隊(劉燁此刻激情報告確實還是很爽的。)開了大會……要說的就這些了。最後這個尾巴沒有渲染起來,我覺得問題主要出在音樂上……什麼背景音樂,還不如放國歌來的高潮,來的庄嚴,來的激動人心呢。

要說整部片子的戲份還有什麼~一點點也能想起來,但是確實很悲哀。這是在騙票房,看著我剛才所有的描述,突然發現自己沒有想起什麼劇情,根本是想起明星然後想起了他們的戲份。

坦白說:我看電影中途曾經檢討過自己,要讓自己適應看這種影片,這不是偶像劇,應該更注重一下劇情,注重歷史。但是顯然無法達到這種目的。因為45年到49年如此長的時間段里本身存在許多故事。一部電影想把他演全。根本不可能。

現在就簡單總結一下
首先聲明不是演員的錯誤。沒有做錯的演員,只有不長眼的導演!
1這部電影的設定是獻禮,導演卻說要票房。從一開始預計的能達到1.8億,到現在說要4.5億。真讓人無法接受
2導演自身不具備拍政治片的才能,不是自己的領域就別亂碰!
3導演所宣傳的172明星影響了買票觀眾的期待觀,他們進去數不出那麼多。也都快沒興趣數了!
4導演對於劇本的繁雜沒有一個具體主線,看著太多,太累贅,想表現每個人物,卻每個人物都只有簡單幾個鏡頭
5導演找的音樂隊伍是垃圾,自己也很垃圾,沒有渲染出該有的氣氛,低沉歸低沉。但是不能沒有開闊,宏大的時候的感覺啊!
6導演自己的剪輯,還有對鏡頭的要求都不行。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沒有表現力!

當然有好的地方,可我卻想不出~留著那些專家說吧
我所知道的就是走出觀眾席的嘆息聲……

看完建國大業,我不得不說。
將來,我要嚴格要求我的團隊,你行你就上,不行你就滾!而從現在開始,我要嚴格要求自己,我寫的劇本行就是行,不行的地方時該刪,該改,該重新寫都必須做到!

電影,媒體影響的不只是人們的一個娛樂時間。而是人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我們的電影水平不能再提高就是笑話,就得被別的國家看不起!

炒作,票房!對我來說真的很惡心!口碑好才是真的好!

以上所說全是個人意見,也許有很多地方有些偏激,我個人建議大家去影院真實觀看後,再評價我的觀後感。如果你覺得白花錢了,就當時給祖國60大壽捐獻自己心意吧……

最後要聲明的是!
我不是在狂妄自大,瞧不起老一輩藝術家。我只是覺得現在的80後,90後的年輕人應該更有思想更有沖勁!我們不能讓老前輩總是站在咱們前面,是時候把他們踩在腳下,這是我們應有的魄力,應該去繼承和發揚我中國精神,踩在前人肩膀上,讓五星紅旗飄得更高啊!

給你 分給我哦

② 《打過長江去》的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打過長江去》作為一部獻禮片,在創意上的確不錯,之前,表現類似題材的,只有一部「渡江偵察記」。

影片導演邀請的是香港導演彭順,之前彭順曾經導演過抗美援朝題材的《我的戰爭》。這部影片在表現戰爭場面上展現的彈火橫飛、炮火連天的情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為近年來少見的一部表現此題材的影片,有可圈可點之處,但彭順作為香港導演,也有著他在執導這類題材時必然遭遇到的水土不服的問題,所以影片引起爭論也多。《我的戰爭》當年取得的票房為3648萬元。


而弟弟斥責敵人的時候,也不是什麼個人仇怨,而是直指林長官:「你分裂國家。」可見整個電影都是統一地圍繞渡江戰役的歷史意義而展開了情節的編織。應該說這是電影立意的新穎處所在。

但是,我們也必須指出,在電影里設置出的兄弟關系的轉化上,缺乏必要的合理性,這關鍵的問題,正是我們在標題中所指出的文戲太弱的緣故。影片里的兄弟見面,本來有很多的內心沖突的戲,但整個電影里,兩個人的性格沖突嚴重不到位。特別是電影里的重點人物、解放軍教導員李綬光在電影里台詞量非常有限,估計不會超過一千多字,在兄弟見面時,弟弟李緩明的轉變,根本不是李綬光動之以情、曉以大義的勸說,而是因為頭號敵人林長官把弟弟綁架到郊外,准備槍殺,而無巧不成書的是,這里正是哥哥李綬光的埋伏地點,於是哥哥把弟弟順竿爬蛇地給解救了,弟弟也就一言不發地站到哥哥的陣營里來了。可以說,電影粗暴地把弟弟推到了歷史正道的陣營中來,而不是哥哥用自己的思想影響了他,從中正可以看出,電影對人物刻畫的粗疏,不得不通過強制性、偶發性的情節來推動人物立場的轉變,這不能不說是電影的一個敗筆。

③ 給我一份《渡江偵察記》觀後感。

哦!這團火焰
——《渡江偵察記》觀後感
今天,明媚的陽光下我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無憂無慮、幸福快樂的。然而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民頭頂的天空卻籠罩著戰爭的愁雲慘霧,為了走進歷史,也更為了警醒我們更好地珍惜今天所擁有的一切,老師帶領我們觀看了愛國主義影片——《渡江偵察記》。
在這部影片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戰士周長喜。在偵察到敵人榴彈炮據點情報,返回時被國民黨軍隊前後夾擊之際,他不幸身中數彈,但為了保護連長和其他戰友安全撤離。他咬牙挺住劇烈的疼痛,緊握已被鮮血染紅的方向盤,踩下油門毅然決然地駕駛著從敵人手中截獲來的軍車,與對面趕來增援的一輛滿載敵人的軍車同歸於盡,那悲壯的一幕久久迴旋在我的腦際,給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畫面似乎被永恆地定格在那一刻。兩車相撞只聽「轟」的一聲巨響,兩車同時著火,濃煙如柱沖天。已經安全隱蔽在路旁小樹林的新四軍和埋伏接應的十幾名游擊隊員們齊刷刷地佇立在原地,一張張臉龐異常凝重,右手緩緩抬起摘下軍帽,向這位慷慨赴死的戰士致敬!往日里那一雙雙閃射著機敏智慧之光的眼睛,此刻竟透著無限的悲痛。望向那團熊熊燃燒的烈火,那火焰映紅了天空,也彷彿映亮了我幼小的心靈!「連長,你帶同志們下車,這里由我來!」樸素又豪壯的話語震天動地,也久久回盪在我的耳際。
我的心在嘆息,是啊!生長在和平年代蔚藍天空下的我,與無數同齡人一樣,看慣的是動畫片中的打打殺殺,模糊的是戰爭年代的刀光劍影,甚至今年發生在汶川「5·12」大劫難中天傾地坍的生離死別,給予我12歲稚嫩靈魂的,也只是像電視熒屏一樣的溫度,也只是如報刊雜志一般的份量。關於生死的認識何等膚淺!雖然我有時會對死亡產生一絲莫名的恐懼,但是今天只有在今天看了這一部影片之後,我才發現我並不真正了解死亡。的確,死亡對我們來說是那樣虛幻、那樣遙遠、那樣無法想像!記得以前說戰斗英雄故事時,我還難以理解他們面對死亡,何以神色自若?何以果敢堅決?難道他們擁有鋼鐵之軀?不!他們對於死亡,心頭也會掠過一絲恐懼,但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堅定不移的信念使他們將瞬間閃現的猶豫掃盪得無影無蹤。他們的壯舉賦予了死亡更深一層的內涵——「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唯有真正熱愛生命的人才會死得其所,將平凡的一生奉獻得不平凡,哪怕沒有人會注意到我們小小的身影——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赤誠的胸膛中點燃著對更多生命的愛之火,使他們將有限的生命,寶貴的青春燃燒得轟轟烈烈。
正是這團生命之火,正是這團愛之火,讓戰士周長喜鎮定選擇與敵軍同歸於盡,用血肉之軀鋪設一條通往勝利的希望之路,這火!這位戰士年輕的身影!它們銘刻在連長和戰友們的心中,最終迎來長江南岸青龍山下那三團傳遞勝利喜悅的火苗。它們也將銘刻在我們的心中,必將迎來新時代更多年輕生命的激情燃燒!

④ 觀渡江戰役紀念館的觀後感怎麼寫

五一期間,爸爸媽媽帶我去渡江戰役紀念館新館參觀。
走進館內,我們首先看到了一幅大型浮雕,雕刻著各種神態的解放軍叔叔在渡江。浮雕上方一行「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個大字映入我們的眼簾。順著長廊走,就看到了一張有關三大戰役的簡介表。從這張表的介紹讓我了解了三大戰役的名稱、時間以及重要意義。講解員告訴我:這三大戰役的勝利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直接威脅了長江以南蔣介石的部隊。這時,蔣介石拋出了求和聲明,也就是「北平和談」。談判到4月20日,國民黨政府代表拒絕簽字後,20日晚8點毛主席下達了打響渡江戰役的命令。此次戰役從4月20日開始到6月2日勝利結束。為解放華南、西南創造了有力條件。館內還有許多圖片介紹了中共地下黨的工作以及解放軍叔叔當年打仗時用的槍、子彈、刺刀等;以及穿的衣服、背包、毛毯等等,還看到了兩幅寫有「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旗幟。
走出展館來到廣場,看到了「京電」號輪船,它可是渡江戰役的一大功臣,輸送了解放南京渡江戰斗的第一批戰士在下關碼頭登陸。
順著樓梯拾級而上,看到了「千帆競渡」的大型群雕。它是由49根高度不同的紅色金屬柱體組成的,它的截面是五角星形狀,最高的柱體高為49.423米,象徵著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共分為6組,象徵著渡江戰役勝利60周年,看上去非常壯觀。
想想我們現在安定和平的年代,是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所以,我們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後,讓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4月29日下午,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要求,武主任帶領全體黨員,前往瑤崗參觀渡江戰役總前委紀念館。
到瑤崗後,大家首先聆聽了渡江戰役總前委紀念館館長介紹渡江戰役的敵我態勢、講述小木船和馬毛姐的故事,隨後,又先後參觀了總前委參謀處、總前委舊址以及總前委在瑤崗期間簡朴的舊居,受到一次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所有的黨員對革命前輩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創造的豐功偉績贊嘆不已,紛紛表示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光榮傳統,牢記共產黨員的歷史責任,切實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不斷提高黨員幹部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進一步解放思想、腳踏實地、開拓創新,在工作中切實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好本職工作。
參觀結束後,宋繼武主任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要求,就什麼是科學發展觀,為什麼要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安排和指導各項工作,如何結合建設信息中心實際,更好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促進各項工作再上新台階。要求中心全體人員緊密結合思想、工作和發展實際,加強工作指導,提高服務質量,推動城建檔案電子化、沉積檔案數據化、解決庫房漲庫等問題。今年恰逢渡江戰役勝利60周年,大家重溫光榮歷史,緬懷光輝業績,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

⑤ 打過長江去觀後感

打過長江去觀後感格式:

1、第一部分,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

2、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電影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3、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4、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

範文:

1、不同於常俗的戰爭片,《打過長江去》既有寫實的戰爭場景,也有意念化的人物處理,比如說,在片中有一對兄弟,哥哥李綬光,是我黨的優秀指導員,帶領先遣小隊潛入敵營,為迎接渡江戰役的大進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打過長江去》以渡江戰役為背景,立足小人物視角,從「兄弟對陣」和「平凡戰士的犧牲」來體現戰爭的殘酷性,以及祖國統一來之不易。為了讓故事呈現更加飽滿,影片還融合了諜戰、懸疑等商業元素,既符合時代精神的主流價值,又豐富了影片的觀賞度和可看性。

3、《打過長江去》與以往宏大敘事的戰爭影片有不一樣的格調,從細節出發,從人物出發,以情感為內核,在戰爭中融入「兄弟相爭」的復雜情感,以小切口折射大世界,小人物呈現大時代,於細微處灼見真章。

4、「每個偉大時刻的背後,站著的是一個個平凡人物,在宏大的歷史呼吸脈動之間,植入小人物的基因血脈和生命肌理。」這種平衡感,讓每一位觀眾都能成為電影中的「小人物」,情緒共振,形成強烈的共鳴感。

(5)打過長江去電影觀後感怎麼寫擴展閱讀:

1、《打過長江去》是由韋廉監制,彭順執導,趙寧宇編劇,張桐、於越、楊軼、淳於珊珊、洪天照領銜主演,趙濱、許雅婷、姬曉飛、趙靖舒玉、賀寬、閆鵬主演,聶遠特別出演,呂小品、趙寧宇、王勁松友情出演的電影。

2、故事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前夕,人民解放軍一支先遣分隊潛入江南,打進虎穴鬥智斗勇,命懸一線卻與各種敵人殊死斗爭,為祖國統一而捨生取義、奮勇拼搏,最終配合百萬大軍渡過長江,將紅旗插遍中國

⑥ 《打過長江去》的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摘要 楓葉荻花瑟瑟,長天秋水澄澄,眼前彷彿一幅濃墨重彩的水墨畫,然而江南之秀麗與硝煙交織,最令我震撼的是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⑦ 誰有建國大業觀後感,急求!急!急!急!!!!

《建國大業》的觀後感! 剛剛看完,照理說我應該不會忘太多,如果一部電影不能讓觀眾記住情節,那這部電影最好就不要拿到電影院去丟人顯眼。所以我現在盡可能回憶,想不起來的地方,就忽略吧。

首先故事背景從45年的重慶談判開始,一上來確實讓人感覺比較興奮,因為胡軍,李連傑有所亮相,尤其是李連傑的台詞,別看少,但是說的讓人心裡痛快:「中國人打中國人,這種事,我不幹。」

然後就是談判破裂,這一部分感覺十分倉促,也沒什麼可說的,蔣介石這邊,陳坤亮相了,起初的表現一般,但在後面的感覺越來越好。街上上演了馮玉祥(陳凱歌飾演)開槍的鏡頭,這個鏡頭也就是宣傳片裡面那個,十分經典。然後陳凱歌的另一幕也十分出彩,打著燈籠見中正(蔣介石,張國立飾演),台詞:「這個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見。」毛澤東這邊,范偉的出現則讓人心頭一喜,所講述的一個小故事,就是范偉作為廚師長見毛澤東的感動,此時也見到了間諜,(張涵予飾演),之後毛澤東的行蹤被報告到了蔣中正手裡,於是上演了,中正轟炸毛澤東一段,此時毛澤東正在熟睡,而黃曉明作為他的警衛,連拉帶托,拿著一副擔架給他扛出去了,而想起還在鍋里的菜的范偉同志,在回到廚房後遭到了轟炸,一個為了毛澤東早餐而犧牲的烈士誕生了。

這一部分,雖然是個比較短小的插曲,但給我的印象卻十分深刻,雖然那隻是個小小火頭軍,為了新中國的成立,為了主席能吃上飯,卻是那樣的拚命和不顧一切,不經讓我想起現在的人們,還是否記得曾經中國的苦難和那些水生火熱的日子........

下一場想到的戲,就是毛人鳳(姜文飾演)了,這個角色塑造的讓人十分有感覺,包括他與蔣介石的對話,和陳道明的對話,這都是無可挑剔的,而陳道明所飾演的國民黨軍官閻錦文的演技可以說讓人震撼。

陳坤的戲份讓我記得最多,有三場,不,有四場。首先是作為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去穩定上海經濟,這里本身是一場重頭戲,卻僅僅用了陳坤回答記者的話「我這次來,只打老虎,不打蒼蠅。」轉折到馮小剛「杜月笙」的出場,此場戲引發了兩大人物的針鋒相對,也使得蔣經國對孔家產業的整頓下了決心。戲份雖然少,但是轉折的還是很妙的,整個畫面都迫的人喘不過氣來,但是就像馮小剛說的那樣,如果加一個杜月笙的手杖敲地的鏡頭,會更好。確實有些可惜了。回過頭接著說陳坤的第二場戲,和孔家大少爺孔令侃的對手戲。(佟大為演)兩人的感覺都還不錯,但是感覺有些累贅,最後也沒出個像樣的結果。第三場戲就得說父子戲了,在白鴿中的父子對話,被渲染的很好,陳坤也只能盡力到這個地步。我所說的最後一場戲,在劇情後邊,有一部分,也是父子的戲,陳坤的一個坐的動作讓我太欽佩了,有一點猶豫,又必須迅速,表現了對父親的怕和敬。

陳坤說完了,我又想到了兩個人,傅作義和他的女兒傅冬菊(陳好飾演)。傅作義本身是個很矛盾的角色,對於他的刻畫,我覺得為了使觀眾易懂應該有個旁白來描述它的心理斗爭,畢竟心裡斗爭只靠動作,和說話,和神態,有些難了。這一部分的表現力並不完美,首先傅作義早先所說的大話:「如果毛澤東贏了,我便為他牽馬揚鞭」的承諾在父女二人嘴裡來回念叨,讓人有些不解,傅冬菊本身作為共產黨員去規勸其父親,但是卻說的不多。我個人覺得陳好此時的台詞,確實不能過於直接,但是太少,而且應該說基本沒有表達那些意思的話讓人很難接受,至少應該多旁敲側擊一下吧。最後傅作義接見完蔣介石以後又突然想通了,要和毛澤東接觸。我真不知道導演腦子里是不是真的就只剩下一碗鹵煮了……

關於傅作義北平城的事件讓我又想到兩個人,葛優和王寶強,一個去把北京城當成大院,高牆了,另一個看愣之後才想起來報告,已經抵達北平了。

再說說除了國民黨和共產黨以外的人。民主團體的代表人物中,重頭戲的有四個,張瀾,李濟深,蔡廷鍇,宋慶齡。

張瀾老頭子的戲份確實沒什麼好說的,就是老好人這樣子的感覺,李濟深和蔡廷鍇兩人的對手戲確實值得一說,話說李濟深應該算是國民黨的重要人物了。蔡廷鍇則也是一位傑出的將領,民族英雄啊。但是兩人此時的戲份都是在著眼於投靠哪一方,蔡廷鍇一直在規勸李濟深和共產黨合作。此時的旁敲側擊做的很好,李濟深的表現也是很多,怎麼說自己也殺了共產黨人,也和蔣介石鬧翻了。現在兩邊都不好走,當然要慎重了,所以猶豫是對的。而且演技也很到位了……
宋慶齡我現在不多評價,也不想多說,這場戲里女性就比較少,多是男人的戲份,所以本身並不好演,而自己所要演出的感覺也多,比如看到滿大街士兵熟睡的臉的時候,那憐愛的感情,回絕李宗仁的堅決卻婉轉,還有受到邀請的鄧穎超的邀請……

要說到了後面,應該是比較開闊的場面了。蔣介石下台了。

毛澤東幾個人喝的爛醉,還很喜慶。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卻沒有宣布,就直接打過去了。總之就統一了中國。

然後就是政協會議,明星大出場,首先是選國旗,田漢(甄子丹飾演)算是比較活躍了。然後是馮鞏,他那段算是個逗樂的部分,但是也很有表現力,本來嘛~解放了,就應該有些歡快的氣氛,雖然馮鞏就一句台詞,算是在後面這幫明星臉里脫穎而出了。其餘的像趙薇啊,章子怡啊,苗圃啊,之類的就那麼一句台詞,沒什麼的,真就是個跑龍套。至於郭德綱,梁家輝就更是了,都不知道他們幹嘛去了……

討論完這些以後,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部分又再次出現了轟炸北平事件,劉德華所飾演的國民黨軍官終於出現了,可惜美國不給提供加油的地方,蔣介石只能作罷,要說劉德華變現也確實不錯,有著對下級指揮的霸氣,也有對蔣介石的畢恭畢敬,最後回頭給了自己一個正臉,然後轉向下一個鏡頭,蔣介石的背影,算是對蔣介石一個交代了。

毛澤東檢閱了部隊(劉燁此刻激情報告確實還是很爽的。)開了大會……要說的就這些了。最後這個尾巴沒有渲染起來,我覺得問題主要出在音樂上……什麼背景音樂,還不如放國歌來的高潮,來的庄嚴,來的激動人心呢。

要說整部片子的戲份還有什麼~一點點也能想起來,但是確實很悲哀。這是在騙票房,看著我剛才所有的描述,突然發現自己沒有想起什麼劇情,根本是想起明星然後想起了他們的戲份。

坦白說:我看電影中途曾經檢討過自己,要讓自己適應看這種影片,這不是偶像劇,應該更注重一下劇情,注重歷史。但是顯然無法達到這種目的。因為45年到49年如此長的時間段里本身存在許多故事。一部電影想把他演全。根本不可能。

最後要聲明的是!
我只是覺得現在的80後,90後的年輕人應該更有思想更有沖勁!我們不能讓老前輩總是站在咱們前面,是時候把他們踩在腳下,這是我們應有的魄力,應該去繼承和發揚我中國精神,踩在前人肩膀上,讓五星紅旗飄得更高啊!

閱讀全文

與打過長江去電影觀後感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黑道電影推薦國語 瀏覽:163
韓國十九禁電影床片段 瀏覽:888
致敬無名英雄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819
日本理論電影片免費看 瀏覽:113
關於奇異博士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09
萬枚導彈毀滅地球什麼電影 瀏覽:305
購買電影票哪個最劃算 瀏覽:182
美國海軍陸戰隊狙擊戰電影 瀏覽:391
印度劉德華阿米爾電影 瀏覽:899
第一集下載電影毛片 瀏覽:327
2018有什麼青春勵志電影 瀏覽:791
販毒卧底相關電影有哪些 瀏覽:218
韓國電影年輕的表妹 瀏覽:535
筆記本電腦投影電影機上網 瀏覽:836
2018年恐怖科幻vip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953
小汽車比賽電影動漫 瀏覽:786
老電影推薦泰國 瀏覽:775
張剛喜劇電影大全 瀏覽:734
周星馳電影笑圖片 瀏覽:150
歐美經典超燃的電影 瀏覽: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