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紅色經典故事讀後感!!是抗戰時期的英雄事跡!!1000字左右!!
一,地震瞬間老師拽出最後一個智障生 2008-05-16 16:42
昨天上午,31歲的都江堰新建小學謝老師在一片廢墟中,扒出了裝有學生聯絡方式的U盤。「5·12」地震使這個小學遭遇巨大不幸,數百名學生被埋在倒塌的樓下。不幸中的大幸是:小學里的17個智障學生、26個聾啞學生全部倖存。
家長不敢回憶倒塌場景
15日,都江堰市,晴。此時,距離災難發生已3天。
最初,找到位於市區中心的新建小學時,通往校舍的那條泥濘小路格外顯眼,黃色的濕土插著一幅油畫。畫里是潔白的小花。走進校舍,空氣中有股異味刺鼻。這是生命曾經存在,而又突然消失的味道。
走進原來的校舍,正對著大門的四層教學樓只殘留約四分之一,黑板裸露在外。
操場很大,還有籃球架。能夠想像,在災難驟然來臨前,這里曾經歡聲笑語,生龍活虎。如今,只有幾個家長還回到學校看看。他們不太敢詳細描述教學樓轟然倒塌的那一刻,更不敢回想,自己的娃兒身入險境的場面。
新建小學共有學生600多人。經現場初步清點,安全撤離到操場的學生有近400人。不過,地震發生時,學校的17個智障學生、26個聾啞學生全部倖存。
這是一個奇跡。
危險瞬間教師拽出智障生
15日的都江堰市區,通訊仍時斷時續。輾轉之間,終於找到了負責新建小學特殊教育班的老師謝罡。後者今年31歲,有個8歲的男娃。在他的教師生涯中,有15年給了這些智障生和聾啞學生。
「地震發生時,盲啞班正在教學樓旁邊一棟平房上課。」謝罡回憶,正是這樣增加了學生脫險的可能性。「我想,平房比樓房倒塌速度要慢一些。學生有時間逃生。」他說,當時自己一轉身,背後的教學樓就垮了,「很快!」
學校老師見狀,趕緊讓學生出來。其中智障生問題很大。謝罡還記得最後一個智障生小馬脫險的場面。劇烈搖晃的那一刻,小馬還坐在教室里。「那時有個老師大叫,小馬,趕緊出來。」
不過,小馬還是沒有反應。謝罡就沖進去,一把把小馬拽了出來。地震後,為了保護倖存的學生,老師們自發圍成了一個圓圈。
在一片廢墟中,「圓心」是學生,外圍是老師。情況一穩定,聾啞學生和智障生的家長被告知,帶孩子們回家吧。有幾個沒有家長接的,老師們護送他們去了各自的親戚家。
為方便重逢,廢墟里挖資料
接下來幾天,謝罡和其他老師們一直在新建小學的廢墟里尋找,日日夜夜。男老師24小時日夜待命,女老師則要求每天固定時間集合,應對突發事件。
昨天上午,謝罡又去了一趟學校。在一片廢墟中,他扒出了一個U盤。那裡存著他的一些個人資料,還包括所有特教學生的聯系方式。
謝罡說,雖說學生們被安全疏散了,在不大的都江堰市區里,找到他們也挺方便。可是如果有更多的聯系方式,那麼,今後新建小學重建後,師生彼此的「重逢」就會更加容易了。
「『新建』的每個老師都這么想。」謝罡說。
二,北川縣委辦樓坍塌3名幹部喝尿熬過75小時 2008-05-16 16:36
在汶川大地震中,北川縣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北川縣縣長稱,該縣許多幹部在地震中遇難或失蹤。北川抗震救災總指揮、綿陽市委副書記易傑介紹,北川有1萬餘人在地震中喪生,向外轉移災民1萬多人,尚有數百人在廢墟中等待救援。目前,在北川縣城裡,有近4000人的救援隊正在展開救援。北川中學附近區域及縣城救援現場的移動通信信號已經恢復,大大方便了各級指揮和救援機構的通訊。
北川縣公安局折損2/3
北川縣6名副縣長中,3人遇難,3人失蹤。縣醫院的160名醫護人員,僅存4人。縣級機關幼兒園的孩子至今還壓在河邊那座垮塌的房屋裡。
北川縣縣長經大忠家中的6個親人,3人遇難,3人下落不明,他從廢墟中爬起來後,立即投入前線指揮中心。
事發當天,北川縣中隊看守所有42名戰士、35名服刑人員瞬間被埋在垮塌的房屋下。
幾名在哨位上倖存的戰士和武警北川縣中隊的司務長李遠志一起,將有生命危險的25名服刑人員迅速向外地輸送。沿途見到受傷的群眾,他們就伸手施救,一共救起60名群眾,這是北川地震中的第一批獲救者。
昨天,四川省公安廳公布,原本擁有144人的北川縣公安局,僅倖存47人,他們大多都失去了親人。
3幹部喝尿熬過75小時
昨天下午5時13分,北川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周凱被成功解救出來,與張周凱同時獲救的還有北川縣政法委副書記李貴川、北川縣綜治辦主任崔代全,此時距地震發生已近75小時。
地震發生後,5層高的北川縣委辦公大樓瞬間整體坍塌,張周凱和數十名同事被壓在了廢墟中。
昨天下午1時40分,救援人員在縣委辦公樓廢墟搜索的時候,聽見有人呼喊救援。武警官兵馬上通過細小的縫隙將一些水和食物塞進去,並確認了現場有3名倖存者。
經過4個小時的救援,17時13分,張周凱等3人被成功救出。現場的醫護人員檢查發現,3人均沒有重傷,身體狀況較好。
被解救上來的3人褲子幾乎全被撕裂,不過除了滿身塵土和一些輕微外傷之外,幾乎沒有什麼重傷, 思維非常清晰,都能正常說話。「我們一直在積極自救!」李貴川說,12日下午1時30分時,他和崔代全到張周凱4樓的辦公室商量事情,地震發生後,因為辦公室是整體傾斜,他們3人被一塊較大的預制板遮擋了一下。
被掩埋後,3人隨即開始自救。「我們一直在不斷扒土,3個人就到了一起,扒著扒著摸到了飲用水瓶,有水可以喝了。」昨午下午,李貴川說,在純凈水喝完之後,「我們就喝尿,還是繼續扒, 聽見有人走過就呼喊救命」。
三,抗震救災感人故事:總理摔倒手臂出血怎能不令我流淚
作者:挖範文 更新時間:2008-5-16 8:45:12
被壓在廢墟下的300多名學生很危險,在一次營救失敗後,溫總理冒雨攀上瓦礫堆,組織再次營救。10時20分,即時報道突然顯示,「啊!總理摔倒了!」,「老爺子的手臂受傷出血了,他把要給他包紮的醫務人員推開了。」(5月15日 《廣州日報》)
讀到這里,我不由得熱淚盈眶,深為溫總理的忘我精神所感動。
溫總理,抗震救災的一線總指揮,一位年屆六十多歲的老人,在餘震不斷的救災現場,以忘我的精神在瓦礫成堆的廢墟上奔波,甚至急得親自動手救人。摔倒了、爬起來,手臂受傷出血也不讓醫生包紮,而是讓醫生去搶救受傷災民。此情此景,怎能不讓我們為之感動。倘若是我們自己的父母,哪一個兒女不為之揪心?!
從災情發生的那一天起,溫總理便在第一時間抵達災區,在臨時搭起的帳篷中指揮抗震、救災、救人。在被掩埋的小學廢墟旁,總理用嘶啞、哽咽的話語,向廢墟中的孩子喊話。一位在現場的記者通過QQ發出即時報道稱:「年過花甲的總理已經哭得不成樣子了。」其實,不是溫總理不堅強,而是心繫人民的總理為眼前的災難而心痛,這是熱愛人民的好總理此時此刻的真情流露。
哪裡災民最多,哪裡險情最嚴重,溫總理就指揮到哪裡。我們看到在抗震救災最嚴峻的時刻,各路救援隊伍,克服千難萬險,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災區,震區已有6萬多人被救出。我們感受到了抗震救災的勇氣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全國人民不會被這一重大災情所嚇倒,更不會被眼前出現的悲情所摧垮。我們堅信,有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有全國各族人們的努力援助,抗震救災一定會取得勝利!
四,災區戰士「三過家門而不入」 2008-05-16 16:46
「媽,不要哭了!還有我嘛!」14日晚上,從重慶趕回家的大一學生宋輝站在自家房屋的瓦礫上和媽媽相擁在一起,泣不成聲。距離地震發生近3天後,宋輝第一次和失去聯系的母親見了面。
宋輝的家在四川省綿竹市拱星鎮柏樹村,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完全改變了這里的模樣。宋輝的家變成了一片廢墟,「連一間房都沒有剩下。」宋輝父親工作的礦山所在地「兩座山峰撞在了一起」,他的父親至今生死不明。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大地震的宋輝,從學校趕回家尋找自己的父母。
綜合新華社、央視、人民網消息,劉海健、何濤、竇豐昌、吳波、陳鑫欣、陸勇報道
14日6時30分,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大一學生宋輝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宋輝的家在四川省綿竹市拱星鎮柏樹村,也是此次地震的重災區之一。
震後3天無法聯系
7時50分,宋輝坐上了從重慶北開往成都的特快列車。和宋輝同行的還有另外兩名同學,他們的家也都在四川地震災區。
14日11時50分,宋輝到達了成都市火車站。火車站廣場上熱鬧非凡,不少成都市民都聚集在火車站的廣場上。宋輝沒有停留,連忙趕到了昭覺寺汽車站,買到了去四川省德陽市的大巴車票。這是宋輝回家必須要經過的一站,到了德陽市後,他才能再轉車去綿竹市。
在等車的時候,宋輝吃了一點東西。車站里了聚集了大量從各地趕回四川的人,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一定要回家看看親人是否安全,看看家變成了什麼樣子。
13時40分,宋輝趕到了德陽市長途汽車站,同樣這里也聚集了大批正准備趕回家的人。趕到德陽的宋輝得到了一個最新的消息,他的一些親人已經被接到德陽市的黃許鎮,他又准備趕往黃許。
傍晚時分,在黃許國家糧食儲備庫內的院子里,不少人正忙著搭帳篷,宋輝83歲的老奶奶剛剛被接到了這里。在這里,宋輝得到了家人進一步的消息,母親仍然守在已經變成了廢墟的家裡。
19時,宋輝決定要趕回家,奶奶叮囑了他一句,「記得要安慰好你的娘。」
從德陽市往綿竹市的道路上,地震所造成的災情不斷呈現在宋輝的面前。越靠家的地方,房屋倒塌得越嚴重。「我心情挺緊張的,不知道會是什麼情況。」
父親沒有任何消息
晚21時,宋輝終於到了自己的家綿竹市拱星鎮柏樹村,宋輝的家位於村裡的一個大院子里,院子里除了住有宋輝一家人外,宋輝父親的5兄弟也同住在院子里,這是一個家族的大家庭。
誰也想不到的是,此次宋輝離家上學僅3個月後,他再次回來時,家已經不存在了,眼前看到的是一片廢墟。宋輝踩著一片瓦礫進入家,整個宋家的大院全塌在了田地里,一間房都沒有剩下。
母親突然聽到了宋輝的喊聲,有些慌張地踩著磚塊跑了過來,母子倆頓時抱頭痛哭。在此次大地震發生後,一連三天宋輝和母親都沒有對方的消息,而此時還有一個更壞的消息傳來,由於地震,宋輝的父親宋彥忠工作的地點清平鄉的磷礦所在地「兩個山峰已經撞在了一起」,宋彥忠至今沒有任何消息。
在同住在院子里的幾個親戚看來,宋彥忠生還的希望已經不大了,「我們只是不敢當著她老婆的面說,怕她傷心。」
五,17歲男孩廢墟中挖掘30多小時自救成功
2008-05-16 16:39
人物檔案
馬志成,17歲
地點汶川
每一名能被送到醫院的患者都經歷了難以想像的艱辛。17歲的馬志成是不幸中的幸運兒。地震發生當天,家住彭州市銀廣溝的他跟隨家人到汶川走親戚,在親戚家中,災難發生了。
馬志成所在的房屋整個坍塌,坐在堂屋靠里的他在跑到房梁處時,被壓在了梁下。跑出房屋的親人發現,他被埋在了廢墟中。
親人們的呼喊很快引來了劫後餘生的人們,驚恐之中,人們迅速開始用手刨挖,據說天上當時下著暴雨,馬志成親戚家的房屋在山腳下,剛挖開一點,山上的泥沙就不斷被雨水沖刷下來。
人們在雨中挖了30多個小時,雨越下越大,隨時有發生泥石流的可能,救援者不得不強行將馬志成的親人拖離現場。
5個小時後,雨水漸弱,人們再次返回現場,卻驚訝地發現——馬志成已經自己爬出了廢墟,躺在了泥水中。據馬志成自己說,被掩埋後,房梁雖然壓住了他,但形成了一個小空間,他能夠活動手臂,也能摸到全身的各部位。在等待了幾個小時後,他開始一點點朝一個方向挖掘,一直不斷地用手挖,最後竟然爬了出來。在爬出來的那一刻,他感覺再也沒有了力氣,只有躺在地上等待救援。事後估算,馬志成在黑暗中自己用手至少挖掘了30多個小時。
馬志成出來時,武警官兵已經徒步翻山越嶺趕到了汶川。當地已經沒有條件對馬志成進行醫療救治,人們決定將他抬到就近有條件的地方治療。沿途53名官兵接力,經過兩天兩夜不間斷地奔跑,期間又經歷了數次餘震,馬志成終於被抬了出來,送到了最近的一個醫院,最後被送到了成都市龍泉驛區航天醫院。
看著馬志成,很多醫護人員都流淚了,面對每一個被送來的患者我們都不能不動容,必須全力以赴救助他們
Ⅱ 觀渡江戰役紀念館的觀後感怎麼寫
五一期間,爸爸媽媽帶我去渡江戰役紀念館新館參觀。
走進館內,我們首先看到了一幅大型浮雕,雕刻著各種神態的解放軍叔叔在渡江。浮雕上方一行「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個大字映入我們的眼簾。順著長廊走,就看到了一張有關三大戰役的簡介表。從這張表的介紹讓我了解了三大戰役的名稱、時間以及重要意義。講解員告訴我:這三大戰役的勝利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直接威脅了長江以南蔣介石的部隊。這時,蔣介石拋出了求和聲明,也就是「北平和談」。談判到4月20日,國民黨政府代表拒絕簽字後,20日晚8點毛主席下達了打響渡江戰役的命令。此次戰役從4月20日開始到6月2日勝利結束。為解放華南、西南創造了有力條件。館內還有許多圖片介紹了中共地下黨的工作以及解放軍叔叔當年打仗時用的槍、子彈、刺刀等;以及穿的衣服、背包、毛毯等等,還看到了兩幅寫有「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旗幟。
走出展館來到廣場,看到了「京電」號輪船,它可是渡江戰役的一大功臣,輸送了解放南京渡江戰斗的第一批戰士在下關碼頭登陸。
順著樓梯拾級而上,看到了「千帆競渡」的大型群雕。它是由49根高度不同的紅色金屬柱體組成的,它的截面是五角星形狀,最高的柱體高為49.423米,象徵著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共分為6組,象徵著渡江戰役勝利60周年,看上去非常壯觀。
想想我們現在安定和平的年代,是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所以,我們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後,讓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4月29日下午,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要求,武主任帶領全體黨員,前往瑤崗參觀渡江戰役總前委紀念館。
到瑤崗後,大家首先聆聽了渡江戰役總前委紀念館館長介紹渡江戰役的敵我態勢、講述小木船和馬毛姐的故事,隨後,又先後參觀了總前委參謀處、總前委舊址以及總前委在瑤崗期間簡朴的舊居,受到一次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所有的黨員對革命前輩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創造的豐功偉績贊嘆不已,紛紛表示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光榮傳統,牢記共產黨員的歷史責任,切實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不斷提高黨員幹部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進一步解放思想、腳踏實地、開拓創新,在工作中切實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好本職工作。
參觀結束後,宋繼武主任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要求,就什麼是科學發展觀,為什麼要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安排和指導各項工作,如何結合建設信息中心實際,更好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促進各項工作再上新台階。要求中心全體人員緊密結合思想、工作和發展實際,加強工作指導,提高服務質量,推動城建檔案電子化、沉積檔案數據化、解決庫房漲庫等問題。今年恰逢渡江戰役勝利60周年,大家重溫光榮歷史,緬懷光輝業績,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
Ⅲ 上海檔案館觀後感
做時代先鋒 為黨旗增輝
—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有感
寒假期間,作為一名共青團員的我,有幸來到位於黃浦江畔的上海檔案館參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的文獻圖片。
走進展覽大廳,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許多優秀共產黨員的照片、事跡和榮譽。有為困難群眾的溫飽而牽腸掛肚的市民政局救災處處長楊長海;有三顧家門而不入,以「平凡的工作中追求不平凡的事業」為信念的好刑警董福明;還有為我國4500萬畝低窪鹽鹼地開發水產養殖讓千百萬生活在哪裡的貧困農民脫貧致富而不懈努力,無私奉獻的水產研究員王慧……。
看著這些共產黨員先進事跡,我頗有感觸,我想正是因為有這些優秀的共產黨員具有立黨為公、勤政為民的思想,正是因為他們具有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正是因為他們具有奮發有為、顧全大局的意識,使得我們的黨和國家茁壯成長。
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應當要此機會學習他們先進的精神,學習他們認真扎實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為上海早日實現 「兩個率先」,建成「四個中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2\\
參觀上海檔案館 感受黨員先進性
4月6日,我校全體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懷著激動的心情,參觀了「做時代先鋒,為黨旗增輝——上海市共產黨員先進事跡檔案文獻圖片展」。
走進紅色的展廳,首先吸引大家目光的是一根泛出光澤的扁擔。人們不會忘記,楊懷遠36年來用57根扁擔演繹出一個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崇高責任:「寧願自己多吃苦,不願乘客一時難。」轉過了一個彎,一輛破舊的自行車突兀地躍入了記者的眼簾。這輛自行車屬於被稱為「生命保護神」的全國優秀醫務工作者、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俞卓偉。「全天候、全方位,一線作戰、靠前指揮」,這輛自行車正記錄著他在醫院來回奔波的路程,更承載著他對病人真誠的愛。在眾多的展品中,還有一本獨特的帳冊——黃浦區豫園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春根的《社情民意記事帳》。帳冊的第一頁,赫然寫著「關於對當前動遷的一點思考」。這本獨特的帳冊上每一筆都實實在在地記錄著這位好乾部為民的衷腸柔情和做人的凜然正氣。
一句句體現黨員崇高品質的語言,一幅幅生動感人的圖片,一篇篇彌足珍貴的文獻,一件件凝聚著對人民群眾款款深情的實物,講述了一個個真實動人的故事,展現了上海解放以來全市各條戰線具有時代特徵和代表性的50名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
老師們參觀後紛紛表達參觀感想。作為一位已有幾十年黨齡的老黨員,顧愛琴書記表示:先進性是歷史的,也是具體的,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真正體現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李鈺老師剛入黨,她覺得看了展覽很受教育,也很受鼓舞,使廣大黨員學有榜樣,趕有方向。年輕的入黨積極分子們也說,看了展覽後覺得對自己的思想觸動很大,認識又提高了一個層次,這些黨員的人生格言應成為自己的座右銘,他們也要成為這些優秀黨員的「追星族」。
3\\
1月26日,浦東分局黨總支組織系統內黨員幹部和入黨積極分子前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檔案館參觀學習。檔案館中的珍貴檔案文獻和歷史照片,展示了近200年來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發展的脈絡。同志們看老照片、讀歷史資料、觀老電影,靜心品味著歷史,追溯上海的「記憶」,深切的感受到了上海的風度、上海的速度、上海的高度和「海納百川,服務全國,追求卓越,艱苦奮斗」的上海精神。展覽中,我們既看到了上海日新月異的變化發展,也看到了浦東開發開放以來的滄桑巨變。尤其是現在的浦東,已成為人才和財富的聚集之地,先試先行的創新之地,超常發展的騰飛之地。通過參觀學習,大家表示:身為浦東的食品葯品監管人員,要努力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關、地位觀、利益觀。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為浦東的食品葯品監管事工作更上一樓層而努力。
Ⅳ 紅色電影觀後感100字左右
電影《建國大業》觀後感
這部影片在短短2個多小時的時間內,再現了我國從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以宏大的歷史視野,正面再現了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民主黨派在反對蔣介石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中,和衷共濟,團結奮斗,為建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所經歷的曲折艱辛直至取得最後勝利的光輝歷程。整部影片內容十分的飽滿、緊湊。
影片展現的新中國成立的艱難過程,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的中國共產黨是多麼偉大,他們總是事事想著人民的利益,為了全國人民,為了解放新中國,他們不怕辛苦和困難,最終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和平安樂的家——成立了新中國。
Ⅳ 溈水春秋觀後感怎麼寫
大情懷、正能量
寧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劉少奇、何叔衡、周光召等著名人物的故鄉。
打響寧鄉解放第一槍的黃唐起義、千年治所之古邑玉塘的崢嶸歲月、無數先烈們用生命熔鑄的鐵血寧鄉……一幅幅浸染著血與淚的畫面在屏幕上閃過,《溈水春秋》以最震撼的視角、最鮮活的語言,上演著寧鄉文史的活化進程,講述著寧鄉的前世今生。
《溈水春秋》全方位呈現寧鄉歷史中涌現出的民風民俗、地名掌故與傳奇人物,充分彰顯紅色精神的代代不絕,為後代建立紅色基因檔案。「看了這個片子,我才知道自己對寧鄉了解地太少了,寧鄉是個了不起的地方,作為寧鄉人我打心眼裡自豪!
Ⅵ 金城檔案電影觀後感
《金城檔案》影片以甘肅第一位女共產黨員秦儀貞和隴原第一批其他共產黨員為原型,生動形象地塑造了以秦儀貞為代表的甘肅早期共產黨員形象,展現出共產黨人為拯救苦難中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革命精神和敢於斗爭、不懼犧牲的堅定信念。
電影精彩曲折的情節,形象鮮明的人物,感人至深的畫面,讓觀影的每個人置身於激情燃燒歲月,深深地被早期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所折服、鼓舞。
所有帶著真摯的情感去觀影的觀眾,在觀影結束後,基本都會被影片中共產黨人無私的精神所感動,影片表很好的傳承發揚了紅色精神,切實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所以,我們平時在在工作中要繼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立足崗位、履職盡責、擔當作為,為祖國的發展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Ⅶ 紅色經典故事讀後感
《鋼鐵是怎麼樣煉成的》的讀後感,
保爾的故事,在中國應該稱得上是家喻戶曉。保爾關於「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的豪言,是-代又一代的青少年都曾背誦過的。在一定程度上,保爾精神已經和雷鋒精神一起,成為了中國青年學生的道德標准和行為楷模。
穿越歷史地域時空,《鋼鐵》真切震撼人心的,是保爾鋼鐵般的意志,是他身殘志堅,敢於向一切困難挑戰的英雄氣度和大無畏精神,這種精神,對於任何時代、任何一個力圖有所作為的人都是同樣需要的。這才是這部紅色歲月里誕生的作品魅力之所在,正如羅曼·羅蘭所評價的,「奧斯特洛夫斯基本身就是-首詩」,當然,是一首革命抒情詩,也是一首奮斗者的義勇軍進行曲。有意思的是保爾的愛情故事。他與冬妮亞(林業官的女兒)、麗達(女政委)、達雅(工人)的三段戀情,暗含了一個紅色的俄羅斯男人逐漸遠離肉體、遠離奢華,而向精神、原則、理念皈依靠攏的心靈歷程。對冬妮亞的愛出自一個懵懂少年的本心,那是任何一個人都會自然產生的對美好、對舒適生活的嚮往;和麗達女政委的愛情產生在共同革命生活中,「革命高於一切」的口號窒息了保爾心中殘留的對麗達的愛戀;與工人女兒達雅的結婚與其說出自愛情,不如說出自拯救,這時的保爾已肉體殘缺而精神凸現,保爾靠著「精神」、「意志」自救,也拿著它照亮達雅的眼睛。他的精神已被視為「共產主義事業燎亮的明燈」。
Ⅷ 看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
看紅色經典電影能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不畏生死,奮勇拼搏,為祖國的強盛,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重大犧牲和巨大的貢獻,為如今百姓的安逸生活立下汗馬功勞。
通過觀看電影,重溫百年前波瀾壯闊、開天闢地的歷史時刻,引導社區黨員學黨史、感黨恩、永遠跟黨走,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推進和諧宜居社區建設。
所以說中國紅色經典電影所展現的就是中國共產黨奮勇的精神。對於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的想法,其實就是每個人向中國紅色經典致敬。
如今紅日已經升起,人民生活安逸,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要想讓紅日高掛不落,我們就應當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信不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並需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思想、科技上不落後,鑄就更強更美好的中國。
Ⅸ 觀看紅色電影的觀後感(600字)
黃河,中華民族的象徵,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她著書立傳。而今,馮小寧導演更以一部氣勢恢弘、昂揚著極強的生命力的《黃河絕戀》,再次讓我們領略了黃河的壯美。同時,讓我們看到了一幕戰火中偉大而聖潔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聆聽了一麴生命的絕響!
影片一開始,作為美國援華軍官的歐文,在與日寇的一場激戰後,死裡逃生。爾後,在逃往革命根據地的路上,他走進了中國軍民的生活中,共同譜寫了一首偉大的國際友誼之歌。當他第一次看到影片的女主人公安潔時,便感到這是上帝派來拯救他的天使,並一再地稱她為「安琪兒」。隨著劇情的發展,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天使」一詞是多麼恰當地描述了安潔流星般美麗而短暫的一生。護送歐文去解放區的路曲折、驚險,生命隨時在生與死之間徘徊。一路走來,走出了安潔獻身革命的緣由,走出了安潔的父親及安父與黑子父親的恩怨化解;一路走來,走出了歐文對安潔的赤誠的愛戀之情,走出了歐文對黃土地、黃水河的痴迷;一路走來,走出了歐文對中國大地上這場戰爭特殊性的認識,更走出了歐文對生命與尊嚴的深刻理解。為了歐文——正義的化身,又有多少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啊!不知名的放牛娃、小戰士、黑子、黑子父親……特別是安潔,在滔滔的黃水河中,在面臨著生與死的選擇時,毅然用歐文送給她的信物——匕首,割斷了將歐文、花花和自己死死捆在一起的繩索,將生的希望交給了歐文、花花,而將死亡留給了自己。天真的歐文在將匕首送給安潔時,曾說過「希望你永遠用不著它。」,然而,這匕首最後卻用在了安潔自己身上!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慷慨激昂,有的只是默默的選擇,而這默默的選擇,卻譜寫了一曲輝煌壯美的生命絕響!
Ⅹ 電視劇《檔案》觀後感
《X檔案》(The X-Files)是20世紀九十年代走紅於全球的美國科幻電視系列劇。裡面有很多靈異與超自然現象的偵破過程。類似現在的神盾局。男女主角是當時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