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茶館》的創作背景和作家簡介還有交代全劇的故事情節
作者簡介 :
老舍 (1899 — 1966) ,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解放後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等職。 1951 年獲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文革」開始後,受到殘酷迫害, 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盡。 他的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駱駝祥子》《牛天賜傳》《四世同堂》《鼓書藝人》,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月牙兒》,話劇《龍須溝》《方珍珠》《茶館》等,他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
《茶館》簡介 :
1957 年發表開始演出的《茶館》,代表了老舍話劇創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舊北京城中一個大茶館——裕泰茶館的興衰為背景,通過對茶館及各類人物變遷的描寫,反映了從清末、民國初年到抗戰勝利後三個不同時代的、近五十年的社會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的動盪、黑暗和罪惡,宣告舊中國必然走向滅亡。
第一幕, 1898 年初秋,戌戍變法剛失敗,譚嗣同問斬後不久,裕泰茶館生意興隆,三教九流的人把這里作為一個相互交流的場所。作者在這一幕里向我們展示了腐朽的中國封建社會已經走向末路。
1. 劇中描寫了信洋教的小惡霸,依仗洋人,連官府也怕他三分。
2. 有錢有勢的人家為了一隻鴿子,可以請來官府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
3. 吃朝庭錢糧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閑。
4. 朝中的太監總管不僅家中生活豪華,而且還可以用高價買來妻子。
5. 農民和城市貧民卻賣兒賣女。
這種剪影式的描寫,展現了清末社會的眾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國主義的滲透、侵略和封建統治者的荒淫、腐敗造成的農民破產、市民貧困和社會黑暗。這一切表明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日即將來臨。
第二幕,即課文節選部分。 ( 民國初年 )
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後統治時期的社會生活。劇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於一種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1. 裕泰茶館已經破爛不堪,無論主人怎樣改良也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意。
2. 有名的廚師只能在監獄中蒸窩窩頭。
3. 身懷絕技的無法維持生計,民間藝術頻於失傳。
4. 惡勢力異常活躍,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官僚互相勾結,橫行霸道,地痞、特務如魚得水。
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的生命財產隨時受到威脅,王利發在茶館被人霸佔後懸梁自盡。作者懷著強烈的激情批判和詛咒了這樣的社會,表明舊中國註定滅亡。劇中通過康大力等人投奔西山解放區的描寫,暗示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即將到來。
本劇是舊社會的一曲葬歌,上演後在國內外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② 1992年的北京人藝:老戲骨出演《茶館》忘詞,為什麼掌聲卻更熱烈了
01、「戲比天大」
在北京人藝的小院中,好聽的故事並不僅僅出現在舞台上。
無論是後台的演員還是劇場劇務,亦或是收發室里發呆的大爺,只要進了人藝這個門,每個人都像搞藝術的。
這或許無形中正迎合了人藝排練室的四個字:「戲比天大」。在這里,沒有大明星,只有大角色,不管是誰,都不能把戲弄壞了。
人藝這個不成文的規矩,馮遠征記得格外清楚。初進人藝那年,馮遠征還是跑龍套的人肉背景板,一次老前輩鄭榕正在台上演著秦始皇,台下候場的准備演士兵的馮遠征一時興起,與旁邊的其他龍套演員小聲攀談了幾句。
誰知兩人的悄悄話卻被台上的鄭榕聽見了。平素溫和的鄭榕突然大怒,對著台下大吼一聲:「誰在下面講話,給我滾出去!」
舞台監督立刻過來,將馮遠征一行人等帶到排練室罰站,自此教會了馮遠征敬重舞台。
長江後浪推前浪,十年人事幾番新。1999年,已成為台柱子的馮遠征,接過老前輩的接力棒,在人藝鎮館之作《茶館》中飾演松二爺,那天鄭榕來到劇場,罕見地坐在台下靜靜地看著馮遠征表演。
誰能想到,馮遠征與鄭榕在台上台下的位置轉換間,就是數十年時光。
演出結束後,鄭榕看著馮遠征,剛說了句「拿下來了」,眼眸便升起了一層水氣。
數十年來,人藝就這么靜靜地呆在王府井大街22號里。任憑時空流轉,任憑世事變遷,人藝只固守著它的桃花源,以匠人般的心思對待每一部話劇,只為延續老藝人們「拉開大幕看真的」的初心。
有人說人藝落伍了,市場經濟時代,實在容不下人藝一心做藝術。當年那聲「於是之老師,再見」,何嘗不是觀眾對人藝的告別。
但即便如此,人藝依然倔強地守著它的一畝三分地,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秉持著「戲比天大」的初心,等一個來看話劇的人。
③ 如何評價電影《茶館》中演員的表現
宋恩子和吳祥子的出場,卻讓我們又發現焦先生有趣的構想,他借鑒的居然是傳統戲劇中演員上場的「亮相」式,宋吳貫穿全劇始終的角色,老舍先生寫這個人物,用意在揭露封建統治者的鎮壓。兩人出場時,他們穿著一樣的衣服,手裡搭著一樣的褂子,從中門上場,先站在台階上,目光朝四處一掃,先不走到自己固定的座位,而是並排邁著方步,一直走到台前茶館中央,站定以後看了眼其他的茶客,然後卻像京劇龍套出場那樣,兩人反方向同時一轉身,又並排往回走。焦先生這個處理,讓我們觀眾一下子就了解到這兩個人的職業和職業習慣。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舞台藝術之美。將中國傳統戲曲美學灌注到演出過程中,這是焦先生最高明的地方。
④ 老舍先生的<茶館>提到的四個字: 代表這個國家已經是怎麼樣了. 你懂得.求大神幫助
老舍寫《茶館》,本來也是想要配合時政宣傳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在1954年公布,作者撫今追昔感慨不少,覺得該寫個說明新憲法得來不易的戲,用來教育青少年。於是,1956年他動筆寫了一個4幕6場的話劇,戲里人物眾多,由光緒年間一直寫到解放前夕北平學生「反飢餓、反迫害」運動,戲里的主要人物是兄弟3人。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藝,讀給院長曹禺、總導演焦菊隱等人,徵求意見。曹禺他們感覺,這部作品,最精彩的,是第1幕第2場發生在一家舊茶館里的戲,覺得應當以這場戲作基礎,另起爐灶,寫個描繪舊時代社會面貌的戲。老舍挺痛快地接受了這個建議,當即表示:3個月後交劇本!期限一到,《茶館》新作果然有了。經過跟導演、演員們的切磋磨合,這部新作真的大功告成了。劇本的最終完成稿,徹底放棄了正面展現革命斗爭的場景,成了一部由往昔歲月市井生活畫面組合起來的社會風情大戲。 劇本發表後,老舍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答復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他寫道:「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出戲雖只有三幕,可是寫了五十來年的變遷。在這些變遷里,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描寫他們的促進或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人物是經常下茶館的。那麼,我要是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里,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不就側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嗎?」 這段話證實,老舍寫這個戲,拿定了「躲開政治問題」的主意,他想用這個戲專門來寫中國社會「五十來年的變遷」;作家說,「躲開政治問題」,是因為自己一向「不十分懂政治」,所以,能達到的最佳效果就是可以用小人物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變遷」,「側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 寫《茶館》,老舍把寫作題材重新轉向他熟悉的舊時代,他說,這出戲只可能「側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這點兒設想,如果放在文藝路線很「左」的時候,恐怕是要被扣上「政治帽子」的。不過,社會發展恰好在這時候給了老舍一個機會:1956年,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由發動疾風驟雨式的大規模階級斗爭轉向相對穩定的經濟文化建設,為促進科學、文化、藝術事業,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文藝界也出現了一段時間比較寬松的創作環境。《茶館》就是在這種氣候下面問世的。之前和之後,社會條件都不行,他也就只能寫一些《春華秋實》、《西望長安》、《紅大院》、《女店員》類的作品。 《茶館》共3幕,每幕戲都取用同一個場景——都發生在舊北京城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館里。從時間上看,3幕戲的故事,彼此相隔很長的時間:第1幕發生在晚清光緒朝的戊戌年;第2幕戲,發生在第1幕十幾年後的北洋軍閥割據時期;第3幕戲,發生在距第2幕三十多年、抗戰結束後的國民黨統治時期。作者調動了自己對舊中國社會生活的極厚實的觀察和積累,利用「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的巧妙構思,把三個時代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招之而來揮之而去,不但高度提煉而且活靈活現地演示了舊中國的基本國情,活畫出那個時代的病態現實。 寫作《茶館》的時候,老舍對舊時代已經有了足夠的思考,他提高了運用唯物史觀來反思舊中國大千世相和社會演變的能力,對深埋在歷史過程中的社會發展規律,也有了精深的體會。這就保障了他能以大氣魄大手筆,縱橫捭闔地掃描舊中國社會變遷的全息圖像,一針見血地擊中歷史本質。 不過,寫好這個戲,不僅需要有一種穿透歷史的眼光,還得找准社會生活的恰當部位,開鑿一個便於形象展示歷史畫面的藝術窗口。這個窗口,也被老舍探囊取物般地找到了,那就是戲里的「大茶館」。社會上不分身份、地位、行當的幾乎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老式茶館,是個最能叫人號准社會脈搏的敏感點;茶館好比五行八作的精神紐帶,自然而然地就能顯示出芸芸眾生的生存狀況。老舍依仗著茶館在濃縮社會生活焦點方面的關鍵位置,把這個不可多得的人生舞台,藝術地疊印到話劇舞台上,讓它從容地承載歷史再現歷史,這樣的創意謀劃,真可謂是超凡脫俗、空山足音。 要用短短3幕戲精到地表現3個歷史時期,對作者是個嚴峻的挑戰。惜墨如金的老舍,使出一般作家不具備的看家絕活兒,僅用了大約 3萬字,就把這出戲寫得神完氣足。處在3個歷史過程社會橫斷面上的一個個人物和一樁樁事件,經過過細的篩選,都極富典型意義,這些人和事營造出一種合力,闡釋著一個統一的答案,也就是:那個不堪回首的舊制度,早已腐朽、荒唐和骯臟到了極點,那樣的世道,是絕不能容忍它再回來的。在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總性質下面,曾經交織著紛紜復雜的多種矛盾。而這么多的矛盾,在老舍這里,卻游刃有餘地被提煉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生素描。 3幕戲的歷史側重面各有不同。第1幕,重點描繪 「大清帝國」壽終正寢前夜病入膏肓的社會場景,稍帶著,也交代了在急劇下滑的社會面前,有志革新者和愛國者,以及一些本能地懷著生活期待的小市民,心間尚存的一絲追求;到了第2幕,清王朝已經瓦解,虎狼般作惡的封建軍閥,卻用洋人給的槍炮,造成了連年戰爭和社會動盪,但求過幾天安生日子的老百姓,都備感恐懼,盡管時代更迭了,所有醜陋、反動的力量,照舊像清末一樣,肆無忌憚地橫行,也讓大眾躲之不及;到了第3幕,場面最凄涼,人們好不容易擺脫了「亡國奴」的生活,反倒一頭栽進了空前黑暗的現實,一向都懷著良好期待、一刻都不敢放鬆苦苦掙扎的中國人,竟然都走到了命運的盡頭,連優秀的傳統文化也難逃被斷送的危機。——整部《茶館》就這樣,忠實地描繪出了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半個世紀間每況愈下的社會現狀。 在歷史大脈絡的下面,這出戲的全部情節,都以人物和事件的剪影形式出現。就以第1幕來說吧,前後包括著這樣一些相對獨立的情節單元:第一段,「鴿子」之爭——京城大宅門為爭一隻鴿子,差點打起群架來,旗人常四爺發了幾句感慨,招來善撲營打手二德子挑釁,反倒被「吃洋教的」馬五爺一句話就給壓下去了;這段戲,表現了清末豪門驕奢、流氓狂妄,而頂有勢力的卻得數跟洋人勾結的「二毛子」。第二段,農民賣女兒——飢荒年景,破產農民康六無奈要賣15歲的女兒,人販子劉麻子趁機牟取暴利,一旁賣小物件的貧民老者偶然得見,一語說中要害:「這年月呀,人還不如一隻鴿子呢!」是用對比手法,反襯出貧富分化的嚴重程度。第三段,秦常異見——茶館房東秦二爺來了,他躊躇滿志地要攏起本錢辦實業、救國難,可是他對眼前討飯的窮人態度很冷淡,古道熱腸的常四爺慷慨施捨,二人於是對是不是該周濟窮人一碗爛肉面,表達了不同意見;這段戲寫了國難當頭,還有些中國人良心未泯,要力所能及地救助黎民,可是秦二爺和常四爺的兩種熱誠,都歷史局限性。第四段,秦龐鬥嘴——朝廷上頑固派的代言人、大內總管龐太監來到茶館買農家女兒,正撞上有維新傾向的秦二爺,二人唇槍舌劍,各不示弱,說到被鎮壓下去的戊戌變法,引起茶客們一通議論,這些人對改良變法要嗎麻木不仁,要嗎痛恨詆毀;這段戲寫出了頑固派囂張的氣焰,也讓人看到維新運動脫離民眾,底氣不足。第五段,常四爺被捕——常四爺目睹賣兒賣女的慘狀,長嘆一聲:「我看哪,大清國要完!」被暗探盯上了,兩個暗探借龐太監到場,把常四爺和一道喝茶的旗人松二爺抓走了,理由是「旗人當漢奸,罪加一等!」這個情節勾畫出黑暗世道下邊特務密布、善良人稍有不慎就要遭殃。第六段,太監買妻——老邁昏聵、心理變態的龐太監來相看劉麻子替他買下的農家女,他又老又丑,當場把農家女康順子嚇昏過去,這時候,耳邊突然響起正在下棋的茶客一聲斷喝:「將!你完了!」這是這一幕的結尾,意思是,封建末世雖然還挺唬人,卻早就枯朽到家了。第1幕大致就是由這么6個環環相扣的情節組成,中間穿插了王掌櫃對眼前這些事兒的微妙態度,穿插了唐鐵嘴、黃胖子等社會渣滓的丑惡表現。整幕戲,內容充實,故事此消彼長,生活氣息非常濃重,每一步劇情都見出深刻的歷史內涵,戲雖然簡短卻含意無限,整個清末社會的矛盾、黑暗、荒唐、無奈,都被一股腦兒地體現出來。 劇中所有烏煙瘴氣、令人窒息的社會現狀,全都依賴暗無天日的舊制度而存在,這是《茶館》的觀眾一看就明白的事理。老舍寫《茶館》,尊重觀眾的頭腦,他丟棄政治說教,專靠活生生的藝術形象說話,把想要表達的政治見解,輕而易舉地就送到了觀眾心裡。第2幕開頭,茶館老伙計李三,在清朝滅亡了十幾年之後,還是不肯剪掉他的小辮子,他有自個兒的「說道兒」:「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冰涼!……哼!我還留著我的小辮兒,萬一把皇上改回來呢!」這就是社會最底層一無文化、二無政治覺悟的小人物嘴裡道出來的「政治消息」,眼瞧著皇上是沒了,可世道比前清還糟糕,當權的越是高喊「社會改良」,也就是平頭百姓遭殃的時候又快到了,他以樸素的經驗判斷,沒准兒哪一天就把個舊朝廷給改回來了呢,自己不如護著這點兒「先見之明」的好!這三兩句不能再平常的平民閑聊,叫人越咂摸越有味兒,中間「側面透露」的「政治消息」,不是既沉重、深刻,也很有說服力么?第1幕,被暗探宋恩子、吳祥子抓走的常四爺,在第2幕又跟這倆人撞上了,他發現這兩個傢伙居然又給軍閥當了特務,有點兒意外,特務們可是大言不慚:「有皇上的時候,我們給皇上效力,有袁大總統的時候,我們給袁大總統效力;現而今……」「誰給飯吃,咱們給誰效力!」常四爺逼問了一句:「要是洋人給飯吃呢?」特務們也不含糊:「告訴你,常四爺,要我們效力的都仗著洋人撐腰!沒有洋槍洋炮,怎能打起仗來呢?」這一番對話,也「側面透露」了相當重要的「政治消息」:封建王朝倒是沒了,封建勢力卻照舊主宰一切,洋人的槍炮照舊派著大用場——這不就等於是告訴觀眾,中國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一點兒都沒變嗎!話劇《茶館》里類似如此這般從「側面透露」政治信息的地方,比比皆是。老舍把政治學家寫到教科書里的理論,化成社會下層小人物們脫口而出的街談巷議,化成戲里頭一個個信手拈來的細節,潛移默化地注入到觀眾的欣賞活動中間,收到的效果假如跟政治教科書相比,起碼是有異曲同工之處的。 與一般戲劇作品兩樣,《茶館》不是要講具體故事的戲,它要表現的,是由3個歷史時代代表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總體形象。用老舍的話說,寫這出戲的目的,就是要「葬送三個時代」。3幕戲里,扎扎實實地寫進去了老舍對歷史深刻的回眸和反思,這讓與作家同時代的人,以及一代又一代比他晚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們,看看戲,心靈就會受到震撼。一部作品能達到這樣的作用,它的思想價值就是不可低估的。 《茶館》剛上演的時候,有人認為它的故事性不強,建議用康順子的遭遇和她兒子康大力參加革命,去發展劇情。老舍謝絕了這個建議,說:「這樣一來,我的葬送三個時代的目的就難達到了。抱住一件事去發展,恐怕茶館不等被人霸佔就已垮台了。」(《答復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50年代,中國的作者和讀者和觀眾,幾乎無一例外地覺得,凡是寫舊時代,惟一任務就應當是表現尖銳的階級斗爭,歌頌革命的勝利,不這樣可不成。老舍委婉地解釋,舊茶館假使都成了革命堡壘,它的日子就延續不了幾天了,又何談讓它來見證3個黑暗時代呢。至於為什麼可以不以反映革命斗爭作為藝術作品的主題,老舍在當時不願意深談,也不可能深談。 話劇《茶館》因為創意上別出心裁,還沒到「文革」開始,已經引來了一些指責。有人寫文章,認為《茶館》「懷舊」,宣揚了「今不如昔」,「沒有揭示出驚天動地的時代巨浪,」「沒有指出人民的必然勝利和遠大的理想」,「歸根結底還是跟作家的世界觀、階級立場和創作方法密切聯系著的。」到了「文革」期間,《茶館》更成了老舍被誣陷成「反動作家」的「罪證」。現在,我們沒有必要再去一一反駁對《茶館》的指責。讓人們不禁想起來的倒是,《茶館》第3幕,王利發莫名其妙地問了句:「『罷課』改了名兒,叫『暴動』啦?」特務小宋恩子馬上揪住這句話,劈頭蓋臉地,說王利發跟罷課的學生們「是一路貨!」久經人生陣仗的茶館老掌櫃,沒讓他唬住,只是嘀嘀咕咕地對付他:「我?您太高抬我啦!」看來,靠指鹿為馬來陷害人,在我們這片土地上,歷來就不難遇到。 幾十年後的今天再想想,許多和《茶館》同時問世的所謂好作品,早已經灰飛煙滅。《茶館》卻像是一枝傲霜的臘梅,歷盡考驗,越開越茂盛。70年代末到現在,北京人藝多次重排《茶館》,這出戲演出已有500場之多,創造了中國話劇史上最受觀眾喜愛的許多記錄;《茶館》還代表中國的話劇藝術,去德、法、瑞士、日本以及香港、台灣演出,為不同人種、不同經歷、不同價值觀的觀眾所贊賞,被稱為「東方舞台上的奇跡」。 《茶館》要把舊中國的社會變遷演給觀眾看。可是,老舍對政治不大熟悉,這限制了他直接寫社會政治變遷的能力。於是,作家避生就熟,用他了如指掌的社會文化變遷,來折射社會政治變遷的幽微。我們都清楚,一個時代的文化和政治,都從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二者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社會的政治性質總會或明或暗地作用於它的文化,而形形色色的文化世相,也常常能把暗含著的種種政治信息,傳遞給人們。所以,通過寫一個時代的文化現象來反映這個時代的政治面貌,就成了藝術作品反映社會可行的途徑。《茶館》恰恰體現了老舍選擇了這一創作途徑所獲取的藝術優勢。 《茶館》要表現舊中國的黑暗,表現身處黑暗社會中的大眾,為了求生存、求正義、求發展而無法逃避的痛苦掙扎和悲慘結局。老舍沒有把這個沉重的主題,放到某一個具體故事裡頭,他決定用社會上「小人物怎麼活著和怎麼死的,來說明那個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談〈茶館〉》),來表達自己厭惡和唾棄整個舊時代的思想傾向。病態的社會,畸形的文化,怪異的人生……組成了《茶館》裡面光怪陸離的社會畫面。老舍的筆,就好像外科大夫手裡的一根探針,每挑破腐朽社會的一塊瘡痂,都教人們看到一股污濁的膿血湧出來,社會從外到內的潰瘍到了這樣可怕的地步,用大變革來教它脫胎換骨,當然是最合理不過的了。 《茶館》的觀眾,不得不隨時睜大了眼睛,來直視舞台上的荒誕世道:那位據說是「侍候著太後,紅的不得了,連家裡打醋的瓶子都是瑪瑙作的」龐太監,老態龍鍾女聲女氣,卻面對大庭廣眾不知羞恥地宣布自己就要完「婚」的消息;人販子劉麻子,心狠手辣,又不怕人們看穿他倒賣一個農家女就賺190兩昧心銀子的劣跡,他大言不慚,宣傳自個兒的邏輯:「我要是不分心,他們還許找不到買主呢」;兩個逃兵,錢不夠,又想滿足生理需求,不得不湊錢託人販子買個合用的老婆,組成不可想像的「三個人的交情」;戰火連天,軍閥割據,市民們人人自危、怨聲載道,卻會有人「感謝這個年月」,對專靠賣卜騙人為生的唐鐵嘴說來,「年頭越亂,我的生意越好!這年月,誰活誰死都碰運氣,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這一樁樁一件件帶著反常滋味,也帶有幾分滑稽色彩的小情節,全都是荒唐年頭生出來的稀奇景緻,被劇作家陳列到一起,就證實了一個全沒有社會公正的年代,必然要把正常社會無法理喻的咄咄怪事,層出不窮地變幻出來。這就像《紅樓夢》所說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樣,《茶館》裡面這些教人「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讓觀眾每一想起,都免不了要慨嘆再三。 《茶館》表現了世風敗壞,江河日下。作品採取讓丑類人物在職業上大多父子間「世襲罔替」的身份安排,在3幕戲里,人口販子劉麻子和小劉麻子,賣卜裝神的騙子唐鐵嘴和小唐鐵嘴,干偵探的宋恩子和小宋恩子、吳祥子和小吳祥子,地痞打手二德子和小二德子,都是父一輩、子一輩地連續著,透過這伙社會渣滓不但無恥而且又略微有所變化的言行,觀眾可以看出一些社會變化來。第1幕,劉麻子利用社會貧富差異,倒賣人口,混得挺得意;可到了第2幕,他神氣不起來了,不是貧富分化的社會有了好轉,倒是更糟糕的現實叫他倒了運,他發牢騷:「這么一革命啊,可苦了我啦!現在,人家總長次長,團長師長,要娶姨太太講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戲班裡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現大洋!我干瞧著,摸不著門!」做老式昧心生意的劉麻子,眼光、魄力,都攆不上「社會發展」的速度,亂世梟雄們成了社會新貴,惡行遠遠超出了前清的權貴們,他們選姨太太的標准和一擲千金的氣度,讓劉麻子這路纖場老手只剩下干瞧著的份了,世風日下於此可見一斑矣。到了第3幕,輪到小劉麻子這個纖場新人露臉了,他總結父親「一輩子混得並不怎樣」的教訓,迎時代濁流而上,勾結橫行霸道的國民黨官僚,要創辦把北平全城的舞女、明娼、暗娼、吉普女郎和女招待全都組織起來的「包圓兒」公司,為美國兵和官僚們服務。小劉麻子的野心和狡詐,真可以叫他那死去的父親小巫見大巫了,人販子行當花樣翻新、登峰造極,更證實什麼樣的歲月,自然就有什麼樣的世風。再看看唐鐵嘴父子:前兩幕,唐鐵嘴招搖過市,雖說有兵荒馬亂的年頭幫襯著他賣卜行騙,他終歸沒能發跡,白喝了一輩子茶館里的殘茶,連王掌櫃都敢擠對他;可是,到繼承騙子衣缽的小唐鐵嘴這一輩,被封成了邪教「三皇道」的「天師」,小唐鐵嘴說:「我跟小劉麻子……我們是應運而生,活在這個時代,真是如魚得水!」在丑惡透頂的濁世,除去小劉麻子、小唐鐵嘴這伙兒市井無賴、社會渣滓,肯定再也不會有什麼正經人「如魚得水」,一個社會是個什麼社會,只要瞧瞧其中凈是些何等樣人「如魚得水」便可以瞭然,這也是所謂「適者生存」吧。劉麻子爺兒倆和唐鐵嘴爺兒倆,其實都是時代的一種「文化符號」,他們代表著最見不得人的哪種「文化」,只有在最見不得人的社會里才能吃得開。 一方面,醜陋的東西四處滋生蔓延。另一方面,民族傳統文化里頭有價值的東西,在那樣的年頭當中卻活不出來,甚至要走向毀滅。第3幕,評書名角兒鄒福遠、京劇演員衛福喜和飯庄名廚明師傅,各自述說自己如同性命般珍惜的藝術和技藝,都是朝不飽夕,岌岌可危。明師傅是一個人能「辦一、二百桌滿漢全席的手兒」,到頭來,為生計所迫,變賣了所有的廚具家什,給監獄里犯人蒸窩窩頭去了,因為「現而今就是獄里的人多呀!」鄒福遠道出了這些藝人和手藝人的極度苦悶:「這年頭就是邪年頭,正經東西全得連根兒爛
⑤ 電影《茶館》故事,比話劇更有味道,老舍夫人現場「監工」,還有什麼
在拍攝現場教演員們怎麼去演,你就教他們怎麼穿衣打扮,及時指出錯誤,讓他們及時改正,盡量還原原著。
⑥ 茶館中秦仲義為什麼要收回店鋪
秦二爺收回店鋪是想賣出去,因為他做生意需要大批資金周轉,後來是想把店鋪拆掉蓋廠房,秦二爺是一個民族資本家,也是一個愛國商人,希望能通過實業救國,但可惜的是在那個亂世,秦二爺空有一腔熱血,卻是報國無門。
⑦ 茶館秦鍾義和龐太監的潛台詞是什麼
秦是維新地主,主張實業救國,發展民族資本主義
龐是守舊的清王朝統治者的代表,主張維持落後的封建統治
一開始秦說:龐老爺!這兩天您心裡安頓了吧。實際是說維新派受打壓,你們這些老頑固們這下安心了吧,這里實際上是正話反說,諷刺龐。由於現在封建勢力還十分大,秦說話的用意還比較隱蔽,還不敢當面與龐論爭
龐回擊說,那還用說嗎?天下太平了:聖旨下來,譚嗣同問斬!告訴您,誰敢
改祖宗的章程,誰就掉腦袋!這里是直接告訴秦,不要妄想,天下還是我們的你們別想
秦正好接下話頭,說我早就知道!直接承認,讓龐剛才的打擊落了空,討了個沒趣
接著龐順著秦的話「抬舉」秦,說:您聰明,二爺,要不然您怎麼發財呢!
秦順勢又接下去:我那點財產,不值一提!不同龐起對面沖突,卻使對方句句話落空,討不到便宜
後面的「太客氣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誰不知道秦二爺!您比作官的還厲害
呢!聽說呀,好些財主都講維新!」「不能這么說,我那點威風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來了!哈哈哈!」基本同上,有一點不同就是龐警告秦不要在繼續走維新的路了,否則「比做官的還厲害」,這里實際指的就是龐自己這些「做官的」實際上是威脅秦
最後說「說得好,咱們就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吧!哈哈哈!」實際上是說走著瞧,看誰能扳倒誰,可以延伸到新興民族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的斗爭
最後秦說「改天過去給您請安,再見!」從後面可以看出其他人見了龐馬上請安,這里秦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龐的蔑視
⑧ 《茶館》中秦仲義的性格特徵是什麼急急急
《茶館》中秦仲義的性格特徵;自負又瀟灑
秦仲義
秦仲義是一位立志搞實業救國的民族資本家。他從二十多歲起,就主張實業救國,辦工廠,開銀號,慘淡經營幾十年,最後還是徹底破產了。在《茶館》第一幕中,資本家秦仲義一出場時二十多歲,穿得很講究,滿面春風,上來第一句話就說:來看看,看看你這年輕小夥子會作生意不會!一張嘴離不開生意經,把比他年長的 王掌櫃稱為「年輕小夥子」這完全是一副東家的派頭,自負又瀟灑的性格特點。
在第一幕中還有秦仲義與龐太監有一場「舌戰」,龐太監是宮里的總管,連「家裡打醋的瓶子都是瑪瑙做的!」是個有錢有勢的人物。他要借維新運動的失敗,要殺一殺像秦仲義這種維新派人物的威風,並警告說:「告訴您,誰敢改祖宗的章程,誰就掉腦袋!」氣焰囂張,根本不把秦仲義這種人看在眼裡。
秦仲義是一個財大氣粗的維新資本家,在這場「舌戰」中,他不卑不亢,表面上對龐太監奉承、謙和,內心中流露出對其不敬和鄙視,顯露出繼續較量的勇氣。最後,他的工廠被國民黨政府搶去,被當作「逆產」沒收了。
秦仲義:拆了!我四十年的心血啊,拆了!別人不知道,王掌櫃你知道。我從二十多歲起,就主張實業救國。到而今……搶去我的工廠,好, 我的勢力小,干不過他們!可到好好地辦哪,那是富國裕民的事業呀!結果,拆了,機器都當碎銅爛鐵賣了!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我問你!
這個形象典型地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必然的悲劇命運。
秦仲義是個民族資本家。第1幕登場的時候,只有二十幾歲,戊戌變法失敗後國勢衰落,他憑著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創建工廠,想實業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覺得這樣就足可以「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剛結束,他的產業就被政府沒收了,當局不但沒有接著好好辦廠,還把機器當成碎銅爛鐵給賣掉了。眼看著工廠的廢墟,秦二爺痛心疾首,怨氣沖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結論比王利發的還慘:「……應當勸告大家,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秦仲義有過比王利發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變革中國現實,可是,他的人生也沒能逃脫世道的鉗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沒給他留下一丁點兒施展的空間。何況,他自視高人一頭,跟大眾無法溝通感情。他在黑暗歲月里單挑獨鬥了一輩子,終於慘敗下來,也是必然的。
⑨ 茶館三幕情節概括
第一幕
主要表現封建社會末期,清朝滿人有的求改良革命(秦二爺),已經看到「大清要亡」的跡象(常四爺和松二爺),有的還在享受紈絝子弟生活,大太監還在買媳婦,魚肉百姓。
第二幕
民國時期秦二爺想要辦實業救國,常四爺自食其力,人販子做了新的拉皮條買毒品生意,不斷有偵探、警察來茶館敲詐,茶館慘淡經營。
第三幕
實業救國被貪官污吏霸佔,茶館也終於在各種亂收稅敲竹杠中倒閉,苟延殘喘的茶館常客和老闆都老去,為自己和悲慘的時代撒紙錢。
(9)電影茶館秦二爺的小動作擴展閱讀:
茶館主要內容:
茶館里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先生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五十七個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
展現了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階層、數個勢力的尖銳對立和沖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
作者簡介:
老舍,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