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3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什麼時候舉行開幕式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24日宣布,第3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將於3月20日至4月5日在香港舉行,期間將放映來自全球56個國家和地區的335部電影,其中包括59部世界、國際或亞洲首映電影。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主席王英偉在當日舉行的記者會上說,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的主題是「Let's Meet Here 」(電影節見),邀請來自不同地域、文化的人和電影一同參與。他說,香港國際電影節踏入第35周年,已經獲得全球電影業界的重視,被公認為亞洲地區推出新作的重要平台。而今年電影節反響更為熱烈,大會共收到1248部報名電影。
王英偉當日還公布了今年電影節的兩部開幕電影:《單身男女》及《香港四重奏II》。
據主辦方介紹,本屆電影節共計447場次,電影335部,其中包括19部世界首映電影、5部國際首映電影以及35部亞洲首映電影。另外,本次電影節放映名單包括多部榮獲奧斯卡提名的影片、完全修復的經典電影、以及影壇新秀的創意作品,為觀眾提供不同口味的電影大餐。
香港國際電影節1977年創立,每年的電影節都為觀眾帶來大量新片及經典回顧節目。本著發掘新秀的宗旨,電影節優先放映一系列中國及亞洲電影。
Ⅱ 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相關爭議
更自信的香港影人?更保守的金像獎?
內地影評人魏君子身在香港感受了本屆頒獎禮的氣氛:「現場除內地影人外,香港影人幾乎全程說粵語,不再像前幾年那樣特別顧及台下內地嘉賓感受。原因不說自明,CEPA合拍近九年,香港影人已經從最初的彷徨,到現在的穩守,講到底,與其一味迎合求變,妄圖接內地觀眾的地氣,不如利用內地資金,拍自己最擅長的類型、題材,用專業經驗開拓新市場。」
香港影評人列孚也有同感:「現場到的電影人是近年來最多的一次,我感覺香港電影近兩年有一些復甦的跡象,有一些賣座電影,口碑也不錯,給了行業一些信心,所以出席的人也踴躍一點,氣氛也好一點。」
身為「老闆」的於冬更是更真切感受到這種香港導演的自信:「像許鞍華這么藝術堅持的導演商業上能成功、《龍門飛甲》、《竊聽》系列能取得票房成功,是能極大的提升自信的,他們找到一個方法和內地融合。麥庄和我合作了幾部戲後這么成功,給他們帶來了內地市場,多少人追著給錢拍戲,這批導演非常活躍,手裡都有7、8個項目,內地各種投資人老闆都追著買單。」
內地電影學者索亞斌則認為頒獎結果總體沒有大的意外,但有小的失望:「雖說《桃姐》的確是不錯的電影,但它以創紀錄的方式囊括了最重要的幾個獎項,從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現在香港電影人的保守心態,越來越強調這是一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電影節,要把獎留在香港的感覺。反而台灣的金馬獎會青睞一些低成本的文藝片,比如內地出產的片子可能我們原來都沒注意過,通過金馬獎反而為大家所熟悉,比如《玩酷青春》、《到阜陽六百里》等,形成和內地評獎的有效互補。香港金像獎越來越傾向本地製作,對內地觀眾的吸引力和公信力也在減弱。」
《桃姐》到底該不該拿那麼多獎?
內地電影學者索亞斌對《桃姐》以創紀錄的方式囊括重要獎項表達了擔憂,香港影評人列孚亦不同意給《桃姐》那麼多獎,但對港人的心態表示理解:「《桃姐》獲得5個大獎,我的感覺是有點香港電影人對香港電影復甦的境況很珍惜,對《桃姐》不僅是評價很高,而且票房不俗,於是產生了比較偏向的心理吧,盡管我個人不太同意它拿那麼多獎,但從良好願景來說也是可以接受吧。」
作為行業的一員,列孚也擁有一張香港金像獎的選票,他將「最佳影片」投給了《奪命金》,「最佳男主角」投給劉青雲,「最佳劇本」投給《竊聽風雲2》,葉德嫻的女主角是跑不掉的,「最佳導演」投給了姜文。
索亞斌對葉德嫻得最佳女主表示毫無疑義:「但劉德華就一定演得比葛優、姜文好嗎?這是值得商榷的。」
索亞斌認為《桃姐》之所以如此受認可源於香港電影人的心態——對香港身份的堅守,「從近幾年來看,最優秀的香港影人都已經北上了,就連聲稱要堅守本土的杜琪峰也沒有堅持住,拍了一些迎合大華語市場的商業電影,許鞍華是特別難能可貴的體現了對香港本土電影的堅守,許鞍華可能是整個中國電影屆心態最平和最淡定的導演,她曾經進軍過內地,但發現超出她的掌握後又退回到香港,以香港一地她所熟悉的人和事為題材。非常難能可貴的是她超越了香港的本地特色,即使是對香港生活不熟的內地觀眾也能從《桃姐》中看到很多普世性的東西,內地觀眾接受起來不會有太大難度,不像《打擂台》之類的電影內地觀眾看起來會比較莫名其妙,有一定隔膜。」
《讓子彈飛》到底冤不冤?
姜文帶著同聲傳譯耳機,在台下安靜地坐了一整晚,誰也不敢揣測他的心情——13項提名只得一個最佳服裝造型獎,而且獲獎的還是香港美術指導、服裝造型界的祖師爺張叔平。《讓子彈飛》讓姜文在香港電影導演協會、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上拿獎拿到手軟,13項提名大有橫掃金像獎之勢,最終卻只落得個黯然收場。
連在《桃姐》中有份出演的詹瑞文也忍不住在微博上為姜文喊冤:「姜文+《讓子彈飛》是我在2011年看過最厲害、精彩和牛逼的電影,在昨晚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中,什麼獎也拿不到,令我感到極大的沮喪。沮喪是「標准」在哪?如果獎項只是種商業和政治的游戲,那香港在玩什麼?」
索亞斌認為藝術沒有絕對的標准,誰拿獎都無可厚非,「但本來我覺得《讓子彈飛》會獲得一些獎項,比如最佳男演員之類,因為我覺得它的好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拍的比較像香港電影,姜文借鑒了很多香港電影的商業元素,他倆的表演風格其實是在向周潤發靠,這種既有生活真實,又有誇張游戲感的風格是內地的斯坦尼體系培訓出來的演員不一樣的,但很有種鮮活的感染力。整個電影的快節奏、喜劇元素的穿插是和香港過去電影帶跟我們的感覺很像的。我以為會獲得普通觀眾和電影人的認可,現在看來還是心態上更保守了一些。」
身為香港人,列孚認為《讓子彈飛》的劣勢在於文化的理解上:「這屆的競爭對手都蠻強的,《讓子彈飛》略處於下風也屬正常,也不能說香港電影人對大陸電影人有什麼看法,不是生活在大陸的人也許不太能了解《讓子彈飛》這種地道的大陸文化題材,又帶點魔幻色彩的風格,對普通行業人士來說,可能不是那麼容易看得懂。而評論界本身對電影會比一般行業人士的人有更多的解讀、挖得更深一點,所以才會把獎給姜文。」
列孚認為,相比之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作為具有台灣文化特色的電影,之所以在香港的認可度高,跟香港台灣電影界多年來的密切交流有很大關系。而內地和香港的交流和融合尚需時日。
合拍片已上軌道
在金像獎提名榜單中大熱的幾部電影,除《奪命金》外,均為合拍片,連看似地道港片的《桃姐》也不例外。《龍門飛甲》勇奪5億票房,3D效果有目共睹;《竊聽風雲2》票房口碑雙豐收,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實施距今已9年,合拍片終於不再是題材單調、風格夾生、台詞雷人的代名詞,慢慢走上一條內地資金、香港故事、兩地視野的正軌……
博納影業總裁於冬用「非常熟練」、「專業」、「和內地融合」來形容如今的合拍片,「很多導演和製片人都有了穩定的投資方和發行通道。」
列孚認為經過這么多年的磨合,從《桃姐》到《春嬌與志明》可以看出,香港影人把大陸市場的狀況和創作實施情況進行結合已經有一些經驗。「於冬的博納影業、王長田的光線這樣的電影公司對香港電影的了解比國內的電影人了解會更多,跟香港電影導演和編劇彼此比較熟悉,溝通也比較多,形成比較和諧互動。」
索亞斌則從內地創作的缺失的角度反正合拍片在內地電影市場上的重要位置和價值——「內地創作在商業和藝術上都沒跟上,內地電影人基本上沒有像許鞍華這么淡定的人,跟許鞍華一個級數的導演,比如第五代,都去拍商業片了。有的人做得比較好就走上了不歸路,比如張藝謀,有的人雖然不太成功也在不停的嘗試。有人曾做過數據的調查,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個導演(馮小剛(微博)、張藝謀、陳凱歌、姜文,還算上寧浩(微博)、陸川(微博)吧)外,絕大多數的賣座華語電影基本都是香港導演拍的,香港影人利用比較發達的商業電影經驗整合適應內地的情況,而我們內地影人在商業電影創作上的確缺乏經驗,很多人努力的方向不太對,十年前第六代導演其實是有機會跟陳凱歌、張藝謀站在一個起跑線上的,但他們不屑,錯過了機會。中國商業電影出現斷檔,於是被香港電影人補上了。全世界范圍內能拍3D武俠的可能也就徐克一個人,這是多年的經驗積累起來的,稍稍委屈一些的是警匪片,因為在內地受到的審查的約束太多。」
評獎規則不太可能變化
金像獎的評獎規則也常成為被質疑的對象,《桃姐》連獲四獎、《讓子彈飛》被完全忽略、劉青雲有可能因為兩片入圍、選票分散而錯失影帝……這些都與金像獎的評獎機制不無關系——和三大國際電影節及金馬獎不同的是,金像獎參考的是奧斯卡的行業全民投票制,根據導演協會會長爾冬升的說法,有一千個選民。
詹瑞文在力挺《讓子彈飛》後繼續發微博炮轟金像獎評獎機制:「張叔平是好的,肯定,我說的是劇本、導演、演員……我不是想說拿到獎的有問題,都是被動的,我說是怎麼樣的評審機制會出到這個結果,支持香港電影不應等於以「喜歡」、「支持」、「鼓勵」作為成就的標准!」
爾冬升在2013香港導演會春茗上坦承內部有研討過要不要改一下,「因為確實會存在人情票,比如你朋友多,大家都投給你,我們也研討過要不要像四大影展。但電影不是靠商討,爭論是沒有意義的,會有段時間維持民選。我們的規矩是可以拉票的,但當然不能買票。」
列孚認為金像獎評獎機制短期內改變的可能性不大,「前段時間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蘇澤光建議把金像獎評選內容擴大變成兩岸三地金像獎,很多行內的人態度很鮮明地表示反對。」
索亞斌亦認為調整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純粹的香港電影在一段時期內其實是不會消失的,很多年輕的導演剛出道都會傾向於拍本土電影,比如今年得獎的《大藍湖》,只不過內地不會給予太多關注,我覺得香港人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是越來越強的,在這個大的文化背景下,金像獎要尊重香港當地人的文化范圍。」
Ⅲ 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歷史
香港國際電影節自舉辦以來,一直被譽為亞洲電影薈萃之盛會,也是回顧香港電影輝煌歷史的舞台。
1970年代,時任香港文化署署長陳達文,向市政局建議創辦香港國際電影節,把世界各地優秀的電影帶給本地觀眾,此建議旋即得到議員及政府的支持,於是第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於1977年正式創立。首屆電影節屬於試辦性質,由市政局舉辦,選映了三十七套電影,觀眾人數只有約16,000人次,並只有香港大會堂一個放映場地。
由於第一屆的成功,香港國際電影節由1978年起開始穩步發展,由第四屆起,每年均於復活節期間舉行,為期十六天。復活節是香港的公眾假期,最長可達一周時間,痴心的影迷剛好可以放開手邊事,留下「一日趕三五場」的難忘記憶。
創辦初期的香港國際電影節規模較小,選映電影數量不多,主要向香港輸入並推介國際知名電影。當時的國際電影節處在一個引進期,目標很簡單——推薦好的電影。從80年代開始,香港國際電影節改變定位,在繼續介紹國際優秀電影的同時,積極向國外電影人和觀眾展示亞洲的電影新作。
2000年,由於市政局不再運作,電影節改由香港特區政府屬下,由原來市政局分拆出來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2001年,第2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香港藝術發展局首次合辦。2002年至2004年,則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由2005年開始,電影節正式由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舉辦。
Ⅳ 誰能為我介紹下香港電影節
建議參考www.hkiff.org.hk
不過是繁體
Ⅳ 第3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儀式
第3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2011年3月21日在香港會展中心開幕, 比較近五年來每屆都有成龍、湯唯、徐靜蕾、劉德華等數十位明星捧場開幕禮的場面,今年的紅地毯明星寥寥可數,僅靠揭幕影片《單身男女》的主演高圓圓、古天樂、吳彥祖以及電影節形象大使楊千嬅撐場面,多少顯得有些冷清。 2011年3月31日晚,第3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在灣仔會展中心正式開幕,《單身男女》與《香港四重奏2》為影節開幕。因亮相紅毯的劇組與明星不多,《單身男女》的3位主演獨領風騷。今年為影節開幕的電影有兩部。一部是杜琪峰導演、韋家輝編劇,古天樂、吳彥祖和高圓圓主演的浪漫都市愛情片《單身男女》。另一部則由包括泰國的阿彼察邦·韋拉斯費古在內的3位東南亞著名導演加香港導演關錦鵬合作,這4位導演拍下他們眼中獨有的香港風情,連成一部《香港四重奏2》,有惠英紅、林家棟助陣演出。
本屆電影節開幕電影《單身男女》的主創人員瑞莎、吳彥祖、高圓圓、韋家輝、古天樂和賈曉晨出席電影節開幕式。
本屆電影節由楊千嬅擔任形象大使,相比較前兩年有林青霞、梁朝偉、呂克·貝松等大腕撐場子,今年是星光最弱的一屆,不過新鮮面孔和多個劇組的商業活動彌補了這一不足。今年的電影節上涌現了一大批華語電影,它們在電影節期間舉辦新聞發布會,藉此機會推廣營銷。從3月21日到3月23日,短短三天時間就有9部電影在電影節期間舉辦發布會。其中有《倩女幽魂》這樣的魔幻電影,也有《最愛》這樣的文藝題材,更有《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鑒》這樣重口味的影片。其他如劉偉強的《美麗人生》,庄文強的《關雲長》,張之亮的《肩上蝶》,高曉松的《大武生》,以及《贏家》《米拉尼小提琴》也都將在電影節上做宣傳。
另外,影視新人楊冪和馮紹峰將帶領電影版《宮》亮相電影節,關錦鵬導演也會通過HAF創投會為韓寒的《他的國》爭取更多熱錢。章子怡、郭富城、古天樂、甄子丹、劉亦菲、黃曉明、高圓圓、黃秋生、孫儷、任賢齊等也都將現身為電影站台。
影節的另幾項主體活動包括香港國際影視展、亞洲電影大獎頒獎典禮等。影視展上將有顧長衛導演,章子怡、郭富城主演的《最愛》,庄文強、麥兆輝導演,甄子丹、孫儷主演的《關雲長》,劉偉強導演、舒淇主演的《美麗人生》,葉偉信導演,古天樂、劉亦菲、余少群主演的《倩女幽魂》等劇組以主創陣容進行宣傳。紅地毯上「女王」型選手寥寥,只有《單身男女》女主角高圓圓最受矚目。雖然現在出席時尚場合她多走冷艷風,昨天也是一身黑色鏤空禮服配合往後梳的短發,但一開口,那個溫柔知性清純的北京女孩兒又回來了。 展映片中既有珍貴的經典之作,如費里尼的《甜蜜生活》、吉加維爾托夫的《帶攝影機的人》等,還挑選了多部榮獲今年奧斯卡提名的電影,如《冬天的骨頭》、《野獸家族》、《幻象師》、《母親的告白》等。
第3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在香港會展中心開幕,開幕影片《單身男女》無疑最給力,吳彥祖、古天樂、高圓圓的出席算得上是當晚的小高潮。高圓圓著黑色鏤空裝真空上陣,無疑是最大的亮點。她的黑色禮服與電影節大使楊千嬅的一身白色禮服形成鮮明的對比。古天樂和吳彥祖一左一右的陪伴也讓這三人行極具看頭。吳彥祖著裝正式,而古天樂則穿花西服,蓄著鬢須,顯得相當隨意,兩人著裝的差異也暗示著兩人在電影里身份的不同,不由讓人對《單身男女》充滿好奇。另一部開幕影片《香港四重奏》則勝在人氣,單這一部影片就有三組人馬依次上台。吳思遠是香港電影界的前輩,他表示,第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他就參加了。談到這一屆電影節,吳思遠表示,香港是東方的好萊塢,在電影產業上極具優勢,現在國際電影節做得越來越大,這十分有利於香港電影走出去。
Ⅵ 香港有哪些電影節
香港金像獎電影節,香港金紫荊電影節,香港影評人協會電影節
Ⅶ 第46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重啟郭富城連續四年任大使,這屆將會有何看點
這屆大會將有以下三個看點。
一、郭富城繼續擔任電影節大使
第46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即將重啟,而這次電影節的大使仍然是郭富城,郭富城可謂是實至名歸,他曾經主演了很多經典的電影,比如《道士下山》以及《西遊記之女兒國》等等,他也曾經獲得金馬獎影帝,這次郭富城擔任大使也和以往不同,他這次將會有全新的造型,老搭檔夏永康再度與他合作,這次夏永康別出心裁的採用視覺效果非常強烈的綠、藍基色為主調,把影帝郭富城對電影的熱愛和展望集中表 現出來,也體現了此此香港電影節的創新性。
綜上:此次香港國際電影節將有以上三個亮點。
Ⅷ 香港的所有的電影節及獎項
香港所有電影節及獎項:
1 香港電影金像獎
2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3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4 亞洲電影節
5 香港國際電影節
6 亞洲電影大獎
Ⅸ 香港國際電影節的主要活動
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傳統就是匯聚不同的文化和電影流派,把電影推至不同年齡、界別和愛好的觀眾,以達致創意交流的目的,也協助香港發展成為亞洲的電影文化中心。香港國際電影節由1977年創辦至今,以堅持推動香港電影文化和選映高質素電影為理念,成為國際間極受重視的電影節。除了致力於推介華語電影及發掘影壇人才外,電影節更是全球電影打入香港、大中華及亞洲市場的最佳踏腳石。電影節精選全新高質影片作隆重首映,並邀請導演、演員出席紅地毯活動及與觀眾答問環節,交流心得。
香港國際電影節以操辦者對電影的痴迷著稱。每年,電影節的節目策劃人都要從世界各地搜羅大量上一年的出色藝術電影,奔忙於戛納、威尼斯和柏林這樣的頂級電影節自是他們少不了的功課,其眼光更廣及俄羅斯、阿根廷等地的影展,大有將各地優秀電影一網打盡的意思。這個「影迷」氣氛濃厚的電影節還貼心地在各放映場地免費派發《影訊》,及時向觀眾通報節目變動情況,更有水準不俗的免費講座。 主題環節 單元名 首映禮 開幕電影、閉幕電影、隆重首映、與觀眾會面等 競賽展映 新秀電影競賽展映、紀錄片競賽展映、國際短片競賽展映、頒獎禮之夜等 大師與作者 大師級、作者風等 華語電影 香港電影面面觀、電影生力軍等 國際電影 影迷嘉年華、世界視野等 紀錄片 親愛的地球、真的假不了、影人影事等 平台 自主新潮、我愛午夜長、前衛眼、修復經典、我看我電影、超人氣動畫等 焦點·致敬 焦點影人、影人經典作品回顧等 附加節目 大專學生作品展、ifva紀錄片系列作品精選等